甘肃省白银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白银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一期末检测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内舞剧艺术蓬勃发展,优秀作品层出不穷,这些作品在舞台上留下了一个个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成为观众心中对一部部舞剧的“标记物”。
在所有的戏剧形式中,塑造人物都是演员表演的重中之重,舞剧亦是如此。一部舞剧作品,前期的创作构思最终要通过舞者的表演呈现在舞台上,舞者对角色的把握是否准确,运用舞蹈语汇能将人物的个性展现出几分,直接影响到观众对一部舞剧的观感。与其他戏剧形式不同的是,舞剧没有台词,舞剧演员可能会倾向于通过展示高难度的技巧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因此表演更容易陷入炫技中。然而并不是技术难度越大、技巧越高超,就代表一部舞剧越成功。舞剧的核心在于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来讲故事,舞者要用细腻的情感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说,舞剧中塑造人物比展示技巧更重要,唯有将技术技巧融入情感表达,才能把人物角色自然呈现出来。
舞台上,舞者首先要考虑的应是自己是否处在人物应有的状态之中,其次是如何用技术辅助将人物状态表演得更加到位。当舞者的表演“润物无声”地带动观众的情绪跟着人物的情感一同起伏变化,沉浸在故事中的观众并不会刻意注意到舞者的技术动作,这是舞剧表演的更高境界。
塑造舞剧人物,要找准人物的底色。人物是多向的、立体的,需要舞者以肢体和情感为笔墨,一笔一画、一点一滴地去描绘。从人物底色设置一点点向外散发,才能塑造出一个立体、丰满、有生命力的形象。不同人物的底色不同,他们的舞台形象也是千差万别的。
想要找准人物底色,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扎扎实实做好功课。在新编舞剧《雷雨》中,我饰演鲁侍萍一角。以往同名话剧以及影视作品大多会着重刻画蘩漪,鲁侍萍是一个很少被浓墨重彩演绎的女性角色。走到舞台中心的鲁侍萍应是什么样的?我回到了曹禺的原版剧本中,看了话剧、影视剧等不同体裁、多个版本的《雷雨》,从中寻找对鲁侍萍形象的认知:她有爱有恨,有不甘心,又不得不认命,而她所有情感的表达又是隐忍的。因此,舞剧中鲁侍萍的动作始终是收敛着的。这些动作都是从鲁侍萍的性格、人生经历中提炼而来的。
把人物演活,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走进生活。2015年,在排练红色舞剧《吕梁英雄传》前,我仔细阅读了《吕梁英雄传》这本书,并和主创一同走进吕梁大山,更加真实地去感受书中所描述的吕梁精神和英雄事迹。走进生活绝不仅仅是为了排演某一部剧去了解某处的风土人情,而是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敏感,去观察生活、理解生活、表达生活。老百姓们的真实生活、质朴话语,甚至是与我接触时的一个眼神,都是创作的源泉。
(摘编自山翀《塑造人物比展示技巧更重要》)
材料二:
舞剧《热血当歌》中,角色形象鲜明,田汉、聂耳与安娥都拥有独立且详尽的成长轨迹,在璀璨的舞台灯光下,各自绽放着独特的魅力与光彩。
为凸显田汉这位文艺巨匠的风骨,该剧使用湘剧和京剧的音乐与身段来塑造其形象,进行了充满中国人文精神的写意表达。如开篇在表现田汉的戏剧文学创作时,舞剧用到了具有长靠武生戏韵的男子独舞,体现出田汉爱戏如命的创作状态。在田汉的背景音乐里也融入湘剧高腔、长沙弹词等元素。当舞者将融合着精、气、神之非凡神采的湘剧身段与动作展现出来时,一个具有昂扬姿态和民族气节的艺术家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
该剧为聂耳设计了拿着小提琴琴弓拉琴的形象,贴合其国歌作曲者的身份。剧中,聂耳的主题音乐是青春激昂的,舞蹈语汇也充满了青春气息。观众可以看到聂耳从一个阳光男孩成长为一个满怀激情理想的爱国青年的过程。他在历经了人生的风雨与各种事件的磨砺后,摒弃了明月歌舞社中浮华的靡靡之音,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左翼戏剧家联盟艺术创作的光辉道路,投身社会变革的洪流之中。聂耳内心世界的转变,他对音乐的热爱、对正义的执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都在舞动的身影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安娥既是作家、中共地下党员,同时也是田汉的知己。剧中,在与反动派的斗争中,突出展现了安娥的智慧果敢与飒爽英姿;在叙述她与田汉的情感时,则以轻盈、灵活而流畅的舞动与眼神的交互等细节表演展现了她温柔的一面,人物形象立体、生动。
舞剧《热血当歌》打破时空限制,运用了嵌套式的“戏中戏”模式。如该剧中《卡门》《四季歌》《扬子江的暴风雨》等戏中戏片段,以虚实结合的方式写出田汉、聂耳的心路历程和创作历程。1930年6月,由田汉精心改编的经典话剧《卡门》在上海由南国社首演。在田汉的改编中,卡门这一角色成为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觉醒与抗争的生动写照,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与共鸣。这种精神与全剧所歌颂的抗战精神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也成为《热血当歌》主题思想的生动注脚。
(摘编自龚倩《舞剧(热血当歌):凸显文艺巨匠们的傲人风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舞剧硕果累累,成就非凡,一个个精彩的舞剧人物形象让观众印象深刻,让观众更好地记住了这些舞剧。
B. 舞剧中,观众的情感会跟着舞者饰演人物情感的变化而起伏变化;当两者情感相融时,观众根本不会关注舞者的技术动作。
C. 在人物形象上,不同于以往同名话剧以及影视作品大多着重刻画蘩漪,山翀主演的舞剧《雷雨》对鲁侍萍的隐忍形象也有生动传神的演绎。
D. 聂耳是国歌作曲者,舞剧《热血当歌》中所设计的拿着小提琴琴弓拉琴的聂耳形象和历史上真实的聂耳形象贴合,没有违和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舞剧虽然通常没有台词,但是它和其他的戏剧形式一样,其表演者都需要把塑造人物当作表演的关键。
B. 不同人物的不同底色会影响舞台人物形象的塑造,舞者意识到了这一点,就能塑造好舞台人物形象。
C. 材料一作者认为走进生活的目的是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敏感,而不仅仅是为了排演某一部剧。
D. 舞剧《热血当歌》中嵌入了田汉改编的话剧《卡门》,后者所体现的人物精神成为前者主题思想的生动注脚。
3. 下列选项不能支撑材料一第四段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舞剧《雪域天路》中,舞者着重展现了爷爷、父亲、儿子三代人选择在青春芳华之际都投身于青藏线的艰苦奋斗、追梦拼搏、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崇高精神。
B. 舞剧《红楼梦》中,无论是在表演海棠诗社集会还是宝黛钗三人舞等剧情中,舞者对林黛玉的塑造都紧扣了林黛玉表面弱柳扶风、内心清高孤傲甚至决绝的一面。
C. 舞剧《英雄儿女》中,饰演文工团团员王芳的舞者用轻盈的动作,体现了少女的开朗与纯真,展现了作为志愿军战士的王芳用文艺的力量去鼓舞战士们的斗志。
D. 舞剧《挑山》立足齐鲁地域特色,创新吸纳大量山东艺术元素并进行艺术再造,讲述了社区主任陈翠和社区干事胡小适用心用情为百姓解忧的感人故事。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中以自己经历为例的论证效果。
5. 在塑造人物上,舞剧与其他戏剧形式相比明显“先天不足”,但舞剧《热血当歌》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请简要说明《热血当歌》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字勋章(节选)[注]
[法]亨利·巴比塞
由于一次非常成功的偷袭,我们进入了加拉各村。村子里只剩下一些妇孺老弱。真凑巧,这天晚上,所有罗洛贝族的武士都出去打猎了。
大家隐蔽在矮茅屋后面,子弹上膛,步枪平托,一切就绪,只待我们开火消灭所有这些人影儿。他们仍然一无所知,三三两两地坐在石头和地上。
一声号令!我们的步枪从四面八方同时发射,犹如晴天霹雳。时间并不长,两分钟而已。这些漆黑的人影儿,全都呜呼哀哉,被打发回老家去了。他们好像钻进了地底下,又好像烟雾似的,风吹云散了。
为了胜利的欢乐,这一场杀戮是可以谅解的,而且在战场上这也是极其自然、极为人道的,何况我们又喝醉了——我们在一所较大的茅屋里找到了一桶甜酒。后来,我的脑子完全糊涂了:我跌倒了……不省人事。
六个星期以后,在圣路易医院我才恢复了神智:一天早晨,我睁开了两眼,四周呈现出一片白色,散发着一股碘酒气味。此后旁人陆陆续续地告诉我所发生的惨剧:我们的连队过于疏忽,滞留在那被征服的村子里,而且倒地酣睡。因而,回家来的罗洛贝族的武士杀尽了我们全部的人,全部,一个也没剩。“那么我呢?”我问。他们告诉我,说运气救了我,一所茅屋倒塌了,断墙土块把我压倒在下面,但是却把我遮盖住了。第二天,远征军的主力重新占领了村子,洗劫了全村,终于把罗洛贝族人杀得一干二净,还从掩盖着我的坍塌的碎块堆里,把我拖了出来……不过更妙的事还在后头:总督来到我的床前,亲手颁发给我五等荣誉勋章。我所有的同伴全都送了命,而我却得到了勋章!这一天我是在一种无法描述的激情和一种至上的幸福中入睡的。
七月的一个清晨,我抵达维勒福城。人们把我拥到市政厅去进午餐。席前,席后,没完没了的演说,所谈全是关于我一个人的事。大家称我:“加拉各光荣的幸存者,塞内加尔的英雄。”
将近黄昏,午餐才告结束。人们平静下来,一位新闻记者走到我的座位旁,请我亲自跟他谈谈我的光荣事迹。
“嗯,好,”我说,“就是这样……我……我……做了……”
然而我找不到任何词句来继续这个开场白,只好哑口无言,呆望着他。
我的手臂莫名其妙地乱挥了一阵,落了下来。
“我记不清楚了!”我无可奈何地这样说。
“回答得真妙!”这个自作多情的花花公子尖着嗓门喊叫着,“这位英雄连他自己立下的丰功伟绩都不屑回顾!”
我微微笑了笑,大家散了席。外面还有陪送的人群,他们一直排到村镇的尽头,言之无物的演说,巴尔贝大爷的敬酒,最后是一场令人受不了的拥抱,这样,大家才散了……我终于在朦胧的夜色中,独自来到了工厂区附近。
我沿着教堂旁边的小石子路走回家。夜色已降临,我不时地眨着眼睛,两眼还在冒金星,两脚异常沉重,脑海里昏昏沉沉,一片空虚,然而,我总觉得有件心事放不下。
不错,那位报贩子提的那个荒谬的问题,像一根钉子插进了我这可怜的脑袋。“你做了些什么了不起的事?”对呀!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呢?很明显,我做了一些绝非寻常的事,十字勋章就是证明,但是,究竟是什么呢?……我突然站定在昏暗的小路当中,我站在那儿,犹如埋进地里的一块界石。我寻思着,很遗憾,百思不得其解。
难道是他们的香槟酒和他们错综复杂的大道理把我的神智搞糊涂了吗?我多少有点像某些小说中的人物,忘却了自身的一段经历:我忽然忘记了自己的功勋,就像我全然不曾有过什么功勋似的。
我心中异常不安,继续向前迈着步子,和从前一样往家里走去。
……这时,在一个拐角处,我透过昏暗的月色,发现有两个人,互相紧偎着坐在庄园里的一条长凳上,他们像是手拉着手,谁也不说话;不过,他们似乎沉湎在一种共同的寂静之中,仿佛全神贯注于一件重要的事情。朦胧的夜雾中,一点也看不清他们的模样,只能分辨出他们的形体和察觉出他们胜似语言的那种内心的交往。
“哎呀!”我叫了一声,又站住了。
两眼直望着村镇深处的这个拐角,骤然间我恍如看见了另外一个村庄,现在它已被消灭殆尽,这个村子和全体居民,最要紧的是那两个小黑人,都已从这地球上消逝了。他俩曾经活生生地出现在我眼前,虽然只看到他们的形体,只察觉到他们那种心灵相通的默契……这对小黑人,由于夜色的简化作用,就和这里的两个人影一模一样。
这两个影子,那两个黑人……我会发现他们之间有一种联系,这实在是太傻了,但我确是发现了。人们酒喝得过量的时候,就会变得十分天真,头脑也简单起来,我一定是相当醉了,因为这种可笑的联想,本来应该使我发笑的,却使我哭了。我的手伸向十字勋章,把它从胸前摘了下来,很快地塞进口袋深处,好似一件偷来的东西。
[注]《十字勋章》以19世纪法国发动的一场侵略非洲的战争为背景,通过参加这场战争的“我”的经历见闻及心理变化,揭露了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给非洲人民所带来的灾难。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法国士兵进入加拉各村进行屠杀,而加拉各村村民却一无所知,这令“我”感到异常兴奋。
B. 小说写记者询问“我”的事迹,“我”却哑口无言,支支吾吾,这表现出“我”不谙世事。
C. 屠杀结束后,士兵们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都喝醉了,“我”事后却意外地获得了奖赏。
D. “我”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百思不得其解”“心中异常不安”,表现了“我”对战争的反思。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画波浪线的部分,在语言风格上,语气平淡带着调笑的口吻,写出了“我们”对战争没有罪恶感,视生命为儿戏。
B. 小说虽然对激烈的战争场面着墨不多,但是仍可以反映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给人民所带来的灾难。
C. 小说择取了一个普通的战争场面,却反映了极为深刻的历史问题,以小见大,给人们以心灵上极大的震撼。
D. “我的手伸向十字勋章,把它从胸前摘了下来”通过细节描写,说明“我”意识到了勋章代表着崇高和荣耀,要好好珍藏。
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我总觉得有件心事放不下”,“我”有什么“放不下”的事情?这一句话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9.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角度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从情节、形象、主题三个角度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若敌人行阵整而且锐,未可与战,宜坚壁待之,候其阵久气衰,起而击之,无有不胜。
法曰:“后于人以待其衰。”
(选自《百战奇略·后战》,有删改)
材料二:
三年春二月,汉主自秭归将进击吴,治中从事黄权谏曰:“吴人悍战,而水军沿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汉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使督江北诸军,自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猇亭。吴将皆欲迎击之,陆逊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逐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其敞耳。”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
夏五月,汉人自巫峡建平连营至夷陵界,立数十屯,以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督,自正月与吴相拒,至六月不决。汉主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吴将帅皆欲击之,陆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汉主知其计不行,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汉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
汉主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汉主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塞江而下。汉主大惭恚曰:“吾乃为陆逊所折辱,岂非天邪!”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吴蜀通好》,有删改)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缘山A行B军C势不得展D自当E罢于木F石之G间H徐制其敝耳。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抵挡,与“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中的“当”意思不同。
B. 举,全,与“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举”意思相同。
C. 且,暂且,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且”意思不同。
D. 所以,……的原因,与“所以遣将守关者”(《鸿门宴》)中的“所以”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军交战,如果碰上敌人士气正盛的时候,就要坚守壁垒以等待有利时机;等到敌人因列阵很久而导致士气衰落的时候再发起攻击,就会取得胜利。
B. 刘备不听黄权的建议,亲率大军从江南翻山越岭攻打吴国;吴国将领请求出兵迎击,主帅陆逊认为此时蜀军士气正盛,要等蜀军到达平地时再决战。
C. 蜀军自正月开始与吴军对峙,一直到六月仍没有决战,刘备设下计策引诱吴军出战,想以此消灭吴军,却被陆逊识破,刘备只好撤出山谷中的伏兵。
D. 陆逊让战士每人手持一束茅草,采取火攻的方法攻打蜀军,总共攻破敌营四十余座;蜀军大败,军用物资丧失殆尽,连刘备也差点被困在马鞍山。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
(2)汉主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
14. 兵法主张要“待其衰”再进攻敌人,材料二的哪些事实可以支持这一观点?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甫①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②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动乱不宁的时局并未平息,诗人仍流寓梓州(今四川三台)。②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十年”,既点明分别的时间,也表明友情并没有随着漫长岁月的流逝而淡忘。
B. “中间消息两茫然”表面写朋友之间失去联系,实则反映了时局的动乱不宁。
C. 颈联与诗人《登岳阳楼》的颔联同为写景诗句,都寓情于景,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D. 尾联诗人先写恼怒剑南的春色无情,后写恼怒的原因,因为它冒犯了“愁人”。
16. 颔联表达的感情十分丰富,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教训和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苏洵《六国论》中,“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国君对祖国的疆土毫不爱惜,将之像草一样丢弃。
(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运用比喻等手法并通过大与小的比照表现出一种空阔的境界,又显示出词人豪迈的内在气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民间有句俗语,叫作“( A )”,比喻顾此失彼,无法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党员干部干工作,为了解决一个问题,结果却导致出现另一个问题甚至一些更忌手的问题。
“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的现象,在现实中还一定程度存在。比如,有的地方在招商引资中铺摊子、上项目,生产上来了,环境却被污染了。诸如此类顾此失彼的做法,虽然完成了某些方面的指标和任务,但是留下了后遗症,导致“旧疾”才去,“新症”又来。这显然不是正确的工作方法。说到底,这都是有些党员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导致工作作风不实不细,做事( B ),结果却什么“利”也得不到。之所以会留下后遗症,一方面在于有些党员干部认知水平跟不上;另一方面在于有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不强,私心杂念作崇。
当前,各方面工作关联度越来越高,许多工作都是( C ),稍有不慎就可能因局部而影响整体。要做到解决问题、不留遗憾,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多重目标中寻找动态平衡,这考验党员干部的系统思维能力。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有提高系统观念,才能防止系统目标不碎片化,才能让工作不留遗憾。
防止“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还要有长远眼光。那种不顾条件急于求成,为了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将长期目标短期化、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的做法,往往欲速不达、留下后患。党员干部要竖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对长期任务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紧盯目标,心无旁婺,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18. 请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或俗语。
19. 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所有的古村落,随处可见石头。地上铺着石头,一块块挨挨挤挤,圆圆的,扁扁的,都磨得溜光锃亮。让你走的每一步都实实在在,因为这里走的每一步都硌着你的脚板,让你意识到你在走路,你走在古村。恍然间觉得石头似乎是未曾孵化的生命体!有的育恐龙,有的育鸿鹄,有的育鸡鸭……或许时机成熟,所有的石头都会探出一个毛茸茸的脑袋呢。古村里的石头好几处被砌成阴阳图、八卦图,让人觉得石头里会突然站起诸葛亮,站起一位鹤发童颜的神仙。躺着的石头,排成路,从这里,古村的人走向世界。
而游人沿着这路走进了村落。除了躺下的石头,还有站着的石头。这些石头如花朵一般被立起来,朵朵石头花排成一面面院墙。这墙有的是房子的支撑,有的是村庄的支撑!我更喜欢站着的石头,它们就这样一年年栉风沐雨,不知春夏,不知秋冬,不知甲子。让时光慢慢在树荫,在石缝,在青苔,在廊柱间衍生。从早到晚,灰灰的瓦片上都挂着念珠一样的雨水。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它们就这样一年年栉风沐雨,不知春夏、秋冬、甲子”意思基本相同,但原句更好,请指出理由。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坚守“民魂”,成为一代大师。“从来如此,便对吗?”基于怀疑,不断追问,鲁迅撕破了旧伦理的面纱,成为新文化战线上的斗士。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期末检测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B 2. B
3. D 4. ①作者以自己饰演《雷雨》鲁侍萍一角和排练红色舞剧《吕梁英雄传》为例,现身说法,用人生体验和阅历来论证“只有扎扎实实做好功课”“走进生活”才能找准人物底色,把人物演活,真实而亲切,说服力强。②用自己的例子更易让读者产生代入感,有助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继而产生共鸣,取得良好的论证效果。
5. ①使用剧中的音乐和舞者的身段、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将人物进行充满中国人文精神的写意表达,体现田汉、聂耳等具有昂扬姿态和民族气节的艺术家形象。②以轻盈、灵活而流畅的舞动与眼神的交互等细节表演展现了安娥的智慧果敢与飒爽英姿,同时也体现了其温柔的特点,使人物形象立体、生动。③打破时空限制,运用了嵌套式的“戏中戏”模式,以虚实结合的方式写出田汉、聂耳的心路历程和创作历程,从而丰富了人物形象。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D 7. D
8. (1)“我”放不下的事情是那位报贩子提的那个荒谬的问题“你做了些什么了不起的事”,这使“我”思考自己所做的事情到底正不正确,“我”产生了怀疑。
(2)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文“我”在回家路上忏悔式的思考。
9. ①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进行叙述,增强了故事情节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②小说着重描写了“我”在参加完庆祝宴请后回家路上的心理活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战争的前后不同态度,完成了对“我”的形象的塑造。
③小说通过“我”的转变揭示了这样的主题:反对战争,控诉战争带来的危害,比肉眼可见的创伤更可怕的是精神的扭曲与麻木。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CDH
11. B 12. B
13. (1)即使将他们一举攻下,还是很难完全将他们击败,如果攻击不利,将损伤我们的军事大 势,绝非小小的失误而已。
(2)汉王连夜逃走,驿站士兵亲自焚烧铙钹铠甲断后,以阻挡吴军追击,汉王才得以逃入白帝城
14. ①刘备乘着锐气发起进攻时,吴军先避免与蜀军作战,让蜀军在山间的树木乱石之中行进而 精疲力竭。②双方对峙了七八个月,刘备已经无计可施,这时陆逊才发动进攻。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C 16. ①对重逢的悲慨:“更为后会知何地”以反问写未来再会无期的渺茫,暗含乱世漂泊的无奈。
②对乍逢即别的痛苦:“忽漫相逢是别筵”突显偶然重逢却转眼离别的怅惘,凸显战乱中人生无常的哀伤。
③对友情的珍重:短暂相聚与即刻分离的对比,强化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留恋。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六朝旧事随流水 ②. 但寒烟衰草凝绿 ③. 举以予人 ④. 如弃草芥 ⑤. 玉鉴琼田三万顷 ⑥. 着我扁舟一叶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18~20题答案】
【答案】18. A.按下葫芦浮起瓢
B.急功近利
C.牵一发而动全身 19. “忌手”改为“棘手”;“作崇”改为“作祟”;“竖立”改为“树立”;“心无旁婺”改为“心无旁骛”。
20.
把“提高”改为“坚持”;删除“碎片化”前面的“不”。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1~22题答案】
【答案】21. 作者赋予石头以人的情感,犹如未曾孵化的生命体。一旦时机成熟,形态各异的石头便会探出脑袋,憨态可掬,惹人怜爱。石头不再是冰冷冷的存在,而是倾注了作者情感的生命个体,具有了生命张力。
22. ①原句是三个小短句,形式整齐,节奏感相同。逗号停顿时间比顿号长,这样可以更好地表现石头在风雨中静默无言的一种状态。
②原句与后文衔接更紧密。后文描述的是时光的流逝,有种岁月静好之感,语气较为舒缓。而改句仅描述一种事实,节奏较快。
三、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