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锦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题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或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湘楚文化的血液里,浪漫主义是一种由来已久的远古传统。它的出现,无疑是江南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孕育的结果。用普列汉诺夫的话说:“每一个民族的气质中,都保留着某些为自然环境影响所引起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由于适应社会环境而有所改变,但是决不因此完全消失。”南国楚地地理环境多样,山原水泊错杂分布,大江沼泽云蒸霞蔚,山野丛林鸟兽出没,风雨晴晦朝夕不同,自然物产繁多富盛,这是一片充满水墨烟云、浪漫激情的肥沃土壤,人民生活于这样一种多样化的和谐优美的大自然怀抱中,铸就了他们情感热烈且无拘无束的浪漫气质。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就说过:“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中谈到中国南方地理环境与文艺思潮之关系时指出:“南方气候温暖,土地低湿,草木繁茂,山水明媚,富有自然资源……所以,南方人生活比较安乐,有耽于南国幻想与冥思的悠闲。因而,民风较为浮华,富于幻想、热情、诗意。其文艺思想,则趋于唯美的浪漫主义,有流于逸乐的华丽游荡的倾向。”
(摘编自涂昊《湘楚文化与新时期湖南文学的审美特征》)
材料二:
文学的“地域性”是一个旧有的概念,是指因为文学与某种地域文化的联系而产生的性质与特色。由于各自的地理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传统的不同,不同的地域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文学,其实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文学”。从历史上来看,任何一个自然条件比较封闭与文化传统比较保守的特定区域,都容易形成特色非常鲜明的文学。就整个世界文学史构成的态势而言,在中国古代,黄河流域的文学与长江流域的文学有很大差异,欧洲的北方文学与南方文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日本的北方文学与南方文学也是各不相同的。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当代文学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学,另一方面也说明整个当代中国文学是由许多地方的文学或者说具有地域性的文学组合起来的。
所谓文学的地理性,是指某一作家的成长与某一作品的产生,往往与特定的自然山水环境存在必然的联系。暂且不说自然地理与山水诗、山水游记之间的关系,就是在小说与戏剧等想象性较强的文体中,其主题的表达与思想的表现往往也与特定的自然环境发生着必然的联系。在易卜生的戏剧里就少有平原地带的自然风光,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更多的是一种北欧海峡与海湾的自然风景;在李白的诗作里,也少有作为自然空间存在的大海与大洋风景,其诗作中主要是青山与绿水之类的自然风光,当然,作为艺术想象而出现的大海与大洋意象也许出现过,但并不突出。因此,文学的地理性是与作家的自然观察、成长阅历相伴而与生俱来的,作家的自然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与洞见,决定了其作品具有什么样的地理性以及以何种自然山水意象与自然环境形象为主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学的地域性与文学的地理性是两个性质不同、形式不同、来源不同的概念,对此加以区分很有必要,很有意义。
(摘编自邹建军、周亚芬《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华文化的辉煌成就中,文学既是诸多艺术门类的内容源头,为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着强大的前进动力,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识,代表着一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文化高度。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从元曲到明清小说,一条波澜壮阔的文学长河,延续着中华文明的血脉,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特质。
文学是铭记历史、记录时代的最生动的方式。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时代文学必须与时代同步伐,生动记录伟大实践,深刻反映历史巨变,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好故事与大气象讲述好。十年来,一系列书写中国人民奋斗历程与伟大创造的精品力作引起广泛反响,《千里江山图》追寻革命中国的红色理想与英雄血脉,《雪山大地》勾勒几代人接续建设西北高原的奋斗历史,《宝水》聚焦乡村振兴带来的生活和精神变化……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从不同维度诠释了文学与时代共鸣共生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
(摘编自中共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中外学者们的观点可知,楚地文化对全球浪漫主义思想的启蒙具有重要意义。
B. 从文学创作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看,自然条件对楚人的浪漫与激情有催化作用。
C. 材料一揭示了楚地浪漫主义浮华逸乐的特征,以及其过度依赖自然环境的局限性。
D. 材料一第二段以屈原为例,说明楚地文人沉溺于幻想和冥思,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楚地浪漫主义文学风格及其与自然地理和文化传统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地浪漫主义文学风格的形成,既得益于楚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也深受当地文化传统的影响。
B. 楚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多样且富有诗意,这种环境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C. 楚地的浪漫主义文学风格主要体现了文学的地理性特点,地域性特征在其形成过程中起辅助作用。
D. 屈原曾写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话反映了地理环境对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影响。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最不能体现“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的一项是( )
A. 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飘逸灵动,与西域商路带来的多元文化交融密切相关。
B. 江南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设计理念,与水乡地貌的限制息息相关。
C. 陕北信天游的高亢粗犷,反映了黄土高原民众的生存状态与沟壑纵横的地理特征。
D. 徽州建筑粉墙黛瓦的素雅美学,与当地盛产石灰、木材等建筑材料有直接关联。
4. 文学的“地域性”与“地理性”有何差异?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进入新时代,文学怎样才能讲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的村庄·我改变的事物
刘亮程
我年轻力盛的那些年,常常扛一把铁锨,像个无事的人,在村外的野地上闲转。我不喜欢在路上溜达,那个时候每条路都有一个明确去处,而我是个毫无目的的人,不希望路把我带到我不情愿的地方。我喜欢一个人在荒野上转悠,看哪不顺眼了,就挖两锨。那片荒野不是谁的,许多草还没有名字,胡乱地长着,我也胡乱地生活着,找不到值得一干的大事。在我年轻力盛的时候,那些很重很累人的活都躲得远远的,不跟我交手,等我老了没力气时又一件接一件来到生活中,欺负一个老掉的人。这也许就是命运。
有时,我会花一晌午工夫,把一个跟我毫无关系的土包铲平,或在一片平地上无辜地挖一个大坑。我只是不想让一把好锨在我肩上白白生锈。一个在岁月中虚度的人,再搭上一把锨、一幢房子,甚至几头壮牲口,让它们陪你虚晃荡一世,那才叫不道德呢。当然,在我使唤坏好几把铁锨后,也会想到村里老掉的一些人,没见他们干出啥大事便把自己使唤成这副样子,腰也穹了,骨头也散架了。
几年后当我再经过这片荒地,就会发现我劳动过的地上有了些变化:以往长在土包上的杂草现在下来了,和平地上的草挤在一起,再显不出谁高谁低;而我挖的那个大坑里,深陷着一窝子墨绿。这时我内心的活动别人是无法体会的——我改变了一小片野草的布局和长势。就因为那么几做,这片荒野的一个部位发生变化了:每个夏天都落到土包上的雨,从此再找不到这个土包:每个冬天也会有一些雪花迟落地一会儿——我挖的这个坑增大了天空和大地间的距离。对于跑过这片荒野的一头驴来说,这点变化也许算不了什么,它在荒野上随便撒泡尿也会冲出一个不小的坑来;而对于生存在这里的一只小虫,这点变化可谓地覆天翻,有些小虫一辈子都走不了几米,在它的领地随便挖走一做土,它都会永远迷失。
有时我也会钻进谁家的玉米地,蹲上半天再出来。到了秋天就会有一两株玉米,鹤立鸡群般耸在一片平庸的玉米地中。这是我的业绩,我为这户人家增收了几斤玉米。哪天我去这家借东西,碰巧赶上午饭,我会毫不客气地接过女主人端来的一碗粥和一块玉米饼子。
我是个闲不住的人,却永远不会为某一件事去忙碌。村里人说我是个“闲锤子”;他们靠一年年的丰收改建了家园,添置了农具和衣服。我还是老样子,他们不知道我改变了什么。
一次我经过沙沟梁,见一棵斜长的胡杨树,有碗口那么粗吧,我想它已经歪着身子活了五六年了。树总是一个姿势做到底,原地踏步一辈子,往前走半步都是要命的事。我找了根草绳,拴在邻近的一棵树上,费了很大劲把这棵树拉直,干完这件事我就走了。两年后我回来的时候,一眼就看见那棵歪斜的胡杨已经长直了,既挺拔又壮实。拉直它的那棵树却变歪了。我改变了两棵树的长势,而现在,谁也改变不了它们了。
我把一棵树上的麻雀赶到另一棵树上,把一条渠里的水引进另一条渠。我相信我的每个行为都不同寻常地充满意义。我是这样一个平常的人,住在这样一个小村庄里,注定要这样闲逛一辈子。我得给自己找点闲事,找个理由活下去。
我在一头牛屁股上拍了一锨,牛猛窜几步,落在最后的这头牛一下子到了牛群最前面,碰巧有个买牛的人,这头牛便被选中了。对牛来说,这一锨就是命运。
当我五十岁的时候,我会很自豪地目睹因为我而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的大小事物,在长达一生的时间里,我有意无意地改变它们,而这一切,只有我一个人清楚。
我扔在路旁的那根木头,没有谁知道它挡住了什么。它不规则地横在那里,是一种障碍,一段时光中的堤坝,又像是一截指针,一种命运的暗示。每天都会有一些村民坐在木头上,闲扯一个下午。也有几头牲口拴在木头上,一个晚上去不了别处。因为这根木头,人们坐到了一起,扯着闲话商量着明天、明年的事。因此,第二天就有人扛一架农具上南梁坡了,有人骑一匹快马上胡家海子了……而在这个下午之前,人们都没想好该去干什么。没这根木头生活可能会是另一个样子。坐在一间房子里的板凳上和坐在路边的一根木头上商量出的事肯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
多少年后,当眼前的一切成为结局,时间改变了我,改变了村里的一切。整个老掉的一代人,坐在黄昏里感叹岁月流逝、沧桑巨变。没人知道有些东西是被我改变的。在时间经过这个小村庄的时候,我帮了时间的忙,让该变的一切都有了变迁。我老的时候,我会说:我是在时光中老的。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说“不希望路把我带到我不情愿的地方”,一语双关,接着以“我也胡乱地生活着”的经历告诫年轻人要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
B. “我只是不想让一把好锨在我肩上白白生锈”只是“我”“把一个跟我毫无关系的土包铲平”的外因,根本原因是“我”不想虚度光阴。
C. 某户人家的玉米地因为“我”的某些动作而增收了几斤玉米,两棵树的长势、一头牛的命运也因“我”的某些行为而发生改变,“我”为此感到自豪。
D. 文章对于乡村生活的描写呈现出干净素朴的光泽,但文字背后又有一种厚重感,轻与重、虚与实、追求和现实生活在文中形成了一种平衡。
7. 关于文中第三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几年后“这片荒地”的种种变化,照应了第二段的内容,暗示了“我”的“劳动”也是有意义的。
B. 这段话的内容其实比较单一,但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述,凸显了“变化”并照应题目。
C. 虽然“我内心的活动别人是无法体会的”,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品味出“我”内心的成就感。
D. 段中分号的使用,一方面使作者的叙述思路更清晰,另一方面也通过对比突出了改变的意义。
8. 文章为何说“我扔在路旁的那根木头”“是一种障碍,一段时光中的堤坝,又像是一截指针,一种命运的暗示”
9. 文章结尾说“我是在时光中老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加(遘)龙图阁直学士,经制七路,治于杭。时县官用度百出,遘创议度公私出纳,量增其赢,号“经制钱”。其后总制使翁彦国仿其式,号“总制钱”。于是天下至今有“经总制钱”名,自两人始也。钦宗立,为真定,又徙中山。金人再至,遘冒围入城,坚壁拒守。诏康王领天下大元帅,命遘为兵马元帅。受围半年,外无援师。京都既陷,割两河求和。遘弟光禄卿适至中山,临城谕旨,遘遥语之曰:“主辱臣死。吾兄弟平居以名义自处,宁当卖国家为囚孥乎?”适泣曰:“兄但尽力,勿以弟为念。”遘呼总管使尽括城中兵击贼,总管辞,遂斩以徇。又呼步将沙振往。振素有勇名,亦固辞,遘固遣之。振怒且惧,潜衷刃入府。遘妾定奴责其辄入,振立杀之,遂害遘于堂,及其子锡并仆妾十七人。长子钜以官淮南获免。振出,帐下卒噪而前曰:“大敌临城,汝安得杀吾父?”执而捽裂之,身首无余。城中无主,乃开门出降。金人入见其尸曰:“南朝忠臣也。”敛而葬诸铁柱寺。
(节选自《宋史·忠义传》)
材料二:
吾读《宋史·忠义传》,至于陈遘,史臣以其婴城死节,而经制钱一事,为之减损其辞,但云天下至今有经总制钱名,而不言其害民之罪,又分其咎于翁彦国。愚以为不然。《鹤林玉露》曰:宣和中,方腊扰浙东,王师讨之,命陈亨伯以发运使经制东南七路财赋。因建议加卖酒、鬻糟、商税、牙税与头子钱、楼店钱,皆少增其数,别历收系,谓之经制钱。其后卢宗原颇附益之。至翁彦国为总制使,仿其法,又收赢焉,谓之总制钱。靖康初,诏罢之。军兴议者请再施行色目浸广视宣和有加焉。初,亨伯之作俑也,其兄闻之,哭于家庙,谓:剥民敛怨,祸必及子孙。其后叶正则作《外稿》,谓必尽去经总钱,而天下乃可为,治平可望也。然则宋之所以亡,自经总制钱,而此钱之兴,始于亨伯,虽其周守中山,一家十七人为叛将所害,而不足以盖其剥民之罪也。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军兴A议者B请C再施D行E色F目浸广G视宣和H有加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责,责备,与《陈情表》“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责”意思相同。
B. “执而捽裂之”与《过秦论》“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执”意思不同。
C. 诸,与《兰亭集序》“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诸”意义和用法相同。
D. 因,于是,与《谏太宗十思疏》“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的“因”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遘担任经制七路官职时,首创“经制钱”制度,通过估量公私收支,适当增加盈余,后来翁彦国仿效其法,创设“总制钱”。
B. 金人进犯中山,陈遘坚守城池拒敌。后来陈遘被康王任命为兵马元帅,但中山城并无援兵。在此情形下,陈遘依然坚守城池。
C. 陈遘的弟弟陈适奉命到中山城传达割地求和的旨意。陈遘表示宁死不卖国,并召集城中兵力抗击金人,后不幸被步将沙振杀害。
D. 陈遘的兄长听闻其创立“经制钱”后在家庙中痛哭,认为这是祸国殃民之举,必将祸及子孙。叶正则在《外稿》中也批评此政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遘呼总管使尽括城中兵击贼,总管辞,遂斩以徇。
(2)虽其周守中山,一家十七人为叛将所害,而不足以盖其剥民之罪也。
14. 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宋史》与顾炎武对陈遘评价的差异。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游西湖(其二)①
朱熹
越王城下水融融,此乐从今与众同。
满眼芰荷方永日,转头禾黍便西风。
湖光尽处天容阔,潮信来时海气通。
酬唱不夸风物好,一心忧国愿年丰。
[注]①亦作《伏承侍郎使君垂示所与少傅国公唱酬西湖佳句,谨次高韵,聊发一笑》,“西湖”指福州西湖,为赵汝愚主持开浚,用以灌溉农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赵汝愚开浚西湖后水波荡漾的越王城,既有风景之美,又有民生之乐。
B. 颔联实写诗人观览到的西湖美景,有宽广的湖面、盛开的荷花、丰收的稻谷。
C. 颈联写诗人看湖光尽头,天地一片辽阔,由此联想到江潮与海潮相通的情形。
D. 全诗写景由近及远,富有层次,通过描写福州西湖的风光,表达出家国情怀。
16. 有人说,朱熹这首诗体现了儒家“仁以为己任”的思想。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节假日,你在登山时目睹陡峭高耸山崖与悬空生长的古松,不由得联想到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
(2)杜甫《客至》“______,______”两句,着意描画,使人仿佛看到作者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
(3)《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两句自然形象地概括了自己的入世和出世,对仕宦道路做了适当的终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某些舞剧演出在售票时不公布具体场次的演员名单,观众直到演出开始后才能知道当场阵容,观剧体验堪比“开盲盒”。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背后还是经济利益的驱动。如果公布所有场次演员名单之后再售票,往往会导致知名舞者的场次销售火爆,其他舞者的场次却“( )”。
“开盲盒”式售票,利用了观众期待看到知名舞者的心理,将流量无差别地缢出到所有场次,有效避免了演出票房“一边倒”的情形。部分观众为了能“押中”知名舞者的演出场次,甚至会买齐所有场次,这又进一步拉高了票房。因此, A ,不少院团都默挈地选择了“开盲盒”式售票。
这一做法在短期内能使院团快速获得经济收益,但从长远来看,这不仅损害了观众作为消费者的知情权,也不利于舞剧市场的良性发展。
应当认识到,观众对这种售票方式的不满,实际上是对不同演员演出质量存在较大差异的不满。观看舞台剧演出是一种本质上的文化消费,演出服务就是商品,演出质量高是观众决定是否买票的关键。因此,院团应从提升演员演出质量着手,缩短不同演员之间的差矩,做到即使提前公布演出阵容, B 。
18. 下列诗句,最适合填入文中括号内的一项是( )
A. 古来圣贤皆寂寞 B. 怎一个愁字了得 C. 长使英雄泪满襟 D. 门前冷落鞍马稀
19. 文中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 根据上文内容,将“盲盒售票”现象改写成适合在社交媒体传播的辩论话题帖,要求标题使用疑问句,正反方的核心理由各不超过15个字。
标题:① (话题标签:#剧场消费新思辨#)
正方核心理由:②
反方核心理由:③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徽州古村落现存明清科举匾额多以杉木制作,取其十年成材的特性暗喻教育规律;而当代教育竞争中,“三年冲刺清北”的标语却成为许多中学的精神图腾。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题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或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B 2. C
3. A 4. ①定义不同:地域性侧重文化、历史、习俗等人文因素对文学的影响,地理性强调作家个体自然体验及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学的直接塑造。
②形成机制不同:地域性通过长期社会活动积淀形成,地理性由地理环境的稳定性决定。
③所指对象不同:“地域性”指向文学;“地理性”指向某一作家或作品。
5. ①文学应深入反映新时代的历史巨变,如乡村振兴、现代化建设等。
②扎根地域文化,展现多样性魅力,如对湘楚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③以人民为中心,书写普通人的奋斗历程。如《雪山大地》记录几代人建设西北的历史。
④文学应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文化的辉煌成就如《诗经》《楚辞》等中汲取营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A 7. D
8. ①“木头”不规则地横在路边,会挡住路,就成了“障碍”。
②村民会因此坐在木头上闲聊而让时光暂时停留.“木头”就成了“时光中的堤坝”。
③村民坐在木头上闲聊时,会聊到明天、明年的事,有人因此知道了自己应该去做什么并行动起来,“木头”也就成了“一截指针,一种命运的暗示”。
9. ①“我”看似整天漫无目的,实则是有精神追求的,不愿被世俗束缚。
②“我”抓住了时间,并帮助时间改变了那些应该改变的事物,让它们都发生了变化。
③“我”不相信命运,努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改变了自己和其他事物的命运,也就没有虚度岁月,没有浪费时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AEG
11. D 12. B
13. (1)陈遘呼唤总管让他召集全城兵力攻击敌人,总管推辞,于是陈遘杀了他示众。
(2)虽然他坚守中山,一家十七人被叛将杀害,却不足以掩盖他剥削百姓的罪行。
14. 《宋史》肯定其忠勇,淡化经制钱之过;顾炎武认为其经制钱祸国,忠勇不能抵罪。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B 16. ①“仁”即“爱人”,“仁以为己任”要求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朱熹此诗便体现出这种精神。
②首联中诗人初见福州西湖,便想到它的成功开浚可使官民同乐;颔联中诗人见眼前的“芰荷”,而联想到秋日粮食收成,均体现其心系百姓的仁爱精神。
③尾联“一心忧国愿年丰”更是直抒忧国忧民之情。诗人虽与人酬唱,但并未陶醉于山水玩乐之中,而是心忧国家百姓,体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连峰去天不盈尺 ②. 枯松倒挂倚绝壁 ③. 盘飧市远无兼味 ④. 樽酒家贫只旧醅 ⑤. 云无心以出岫 ⑥. 鸟倦飞而知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D 19. ①“缢”改为“溢”
②“挈”改为“契”
③“矩”改为“距” 20. A.为保证票房收益最大化
B.观众依然愿意购票 21. 观看舞台剧演出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消费,演出服务就是商品,演出质量高是观众决定买票的关键。
22. ①盲盒售票是创新营销还是消费陷阱?
②刺激票房,保障演出运营
③侵犯观众知情权,损害市场诚信
四、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木上光阴:教育里的快慢哲学
徽州古村落的祠堂中,明清科举匾额以杉木为材,暗合“十年树木”的深意——能承载功名的杉木需经十年风霜,根系深扎红壤,枝干舒展于雾气,恰如古人对教育的认知:人才养成如树木生长,需循序渐进。而当代中学校园里,“三年冲刺清北”的标语在电子屏上闪烁,将成长压缩成倒计时,两种时间刻度勾勒出教育理念的巨大鸿沟,也迫使我们思考:教育该是耐心耕耘,还是争分夺秒的冲刺?
杉木生长密码里,藏着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十年间,它既要在春雨里舒展新叶,也要在寒冬里积蓄能量;既需接受阳光的馈赠,也得耐受虫害的侵扰。这种全面的成长,恰如教育应有的维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品格的塑造、视野的拓展、心性的磨砺。徽州学子苦读时,窗台上的砚台会记得他们在晨雾中临摹的蝇头小楷,案头的油灯会见证他们对《论语》的反复批注。那些最终镌刻在匾额上的名字,背后是十几年如一日的诵读、思辨与践行,是“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沉潜。他们的学识如同杉木的年轮,每一圈都记录着真实的成长轨迹,扎实得足以抵御岁月的侵蚀。
“三年冲刺”的标语下,教育正悄然异化为一场标准化生产。当高中三年被切割成无数个“百日誓师”的节点,当知识点被拆解为可量化的得分模块,学生的成长也随之变成了可速成的技能训练。就像有人试图用温室大棚催熟杉木,通过过量施肥让树木在三年内长到十年的高度——表面看枝干参天,内里却可能木质疏松,稍遇风雨便会折裂。那些在“冲刺”中脱颖而出的学子,或许能在考试中取得佳绩,但当他们站在大学的学术殿堂,却可能突然发现自己的知识根系浅陋得可怜,缺乏独立思考的主心骨,更遑论应对复杂人生的智慧。
这种教育节奏的错位,本质上是对成长本质的误读。古人将匾额悬挂于祠堂,不仅是为了彰显家族荣耀,更是为了提醒后人:功名只是成长的自然结果,而非刻意追逐的终点。就像杉木的价值,不仅在于能制作匾额,更在于它曾为村落挡风遮雨,为飞鸟提供栖息。教育的真谛,也不在于最终考入哪所名校,而在于让人在漫长时光里长成完整的“人”——有独立的人格,有悲悯的情怀,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当我们在教育的赛道上气喘吁吁时,不妨回望徽州的那些杉木匾额。它们沉默地矗立在时光里,却用木质的温润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应该像树木生长那样,尊重每一个生命的节奏,在岁月里慢慢扎根,最终长成自己应有的模样。毕竟,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就,从来都镌刻在年轮里,而非冲刺时扬起的烟尘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