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3题,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3.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节源于农耕生产和宗法家族,所以最主要的主题是感恩、庆贺和祈福。在辞旧迎新的时刻,感恩在过去一年神灵、祖先和所有人的帮助,庆贺农作物的丰收和家人的平安,期盼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健康幸福。为了表达这三个主题,逐渐形成了各种仪式活动,以祭祀天地祖先、谢年、拜年走亲戚等表示感恩,以穿新衣、吃团圆饭、舞龙舞狮等表示庆贺,以祭祖、接财神、社火等表示祈福,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春节。
春节已经不只是专属于中国人的传统佳节,它越来越像一个世界性节日。2023年12月中国春节还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可见,春节所蕴含的节日仪典和文化内涵,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一个民族性的节日仪典能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必然具有庄重而鲜明的仪式形式、丰富而深刻的文化符号意义。春节目前在全球的传播已极具“世界性节日”的气象,这是不争的事实。在漫长的演化史中,春节形成了迎送灶王神、屋宇净化清洁、贴春联、写福字、除夕守岁、放爆竹、祭祀天地和祖先、吃饺子年糕、舞龙舞狮等系列民俗,这些民俗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无疑都发挥着宗教象征、祛病驱邪、表演娱乐等社会功能,形成中国春节特有的“复合式”仪式和文化符号链条。
春节之所以被申报为人类非遗,是因为春节蕴含了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春节的一个特别价值就是,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情感的聚合,这是一个巨大的凝聚力。春节是回家的节日,我们对我们的祖先、先贤都要做纪念,这里边充分体现了一个历史的伦理价值。同时,春节又是一个新旧时间的交接点,是辞旧迎新的一个重要日子,它跟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一个“聚合式”的传统大节,是传统信仰、天人观念、民俗礼仪的“集大成者”。时至今日,春节正在走向国际化,无论是其自身悠久的历史传承还是逐渐取得的国际影响力,都使其逐渐成为真正的“聚合性节日”。
当前,春节传播和接受的主体可分为三个层级:中国大陆民众、海外华侨华人和国际民众,而从文化传播的“域外辐射力”要素而言,海外华侨华人无疑是国际传播的主体。春节真正体现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政治、军事、外交等综合国力有了大幅提高,日益展现出一个开放的、文明的大国形象,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相应地也得到质的跃升,春节的国际传播进入了历史新阶段。这表明,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传播力的强弱,一方面取决于其是否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另一方面也需要民族国家自身“硬实力”的推动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当前,海外华侨华人数以亿计,这一庞大的传播主体无不重视春节在移民地的个体和社会功能,“出国更爱国”“我即中华”“春节在,华夏就在”的主体精神通过春节得以充分展示。同时,这一主动的“自我”文化意识也开始为世界各国广泛接受。
目前,全球已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既包括朝鲜、韩国、越南、新加坡这些“儒家文明圈”或“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也包括泰国、柬埔寨、菲律宾、印尼等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南亚国家,美国、澳大利亚等“基督文明”国家则在部分州或地区将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中国春节正成为国际性的盛大节日。
(摘编自人民论坛网2024-12-08《“春节”申遗成功,意味着什么?》)
材料二:
春节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人最大的节日?首要原因就在于其处于“辞旧迎新”这个特殊时间节点。虽然中国在汉代以前改朝换代都有“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变牺牲”的做法,如《尔雅·释天》中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夏历以正月的朔日为岁首,称为“夏正建寅”;殷历以十二月的朔日为岁首,称为“殷正建丑”;周历以十一月的朔日为岁首,称为“周正建子”;秦代以颛顼历十月的朔日为岁首,称为“秦正建亥”。但从甲骨文、《尚书》《诗经》等文献来看,岁首前后都会举行一系列的活动,其核心是围绕“年”展开。“年”字出现在甲骨文中,从禾从人(个别从黍从人),《说文解字·禾部》解释:“年,谷熟也。”正如“甲骨文之父”董作宾先生所说:“卜辞季字用途有二;一是求年,一是受年。……求年,就是后世‘祈谷’之祭。受年,受黍年,就是年谷丰登之意。……到了周代才把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而年字始含有岁、祀之意。”
由此可见,这一特殊时间节点能孕育、演化为一个重要的节日,根源在于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考古资料显示,我国在新石器时期许多地区已经出现了较为成熟的原始农业。学界一般认为至迟到殷商后期,我国的主要经济生产方式已经转向农耕生产,进入了农耕社会。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农业生产主要是“靠天吃饭”,当时人们相信万物有灵,相信自然气候都是由神灵掌控的,于是就出现了农作物收割后祭祀神灵的活动,用新收获的粮食祭祀护佑农业生产的各种神灵,同时祈求在新的一年继续得到神灵的护佑,于是逐渐出现了“春节”的雏形。
自西周以来确立的宗法家族制度助推了春节主题的完善。宗法家族以男性血缘关系为中心,同居共财,形成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家族群体,有的十几人,有的达数千人。为了维系家族内部的和谐关系,确保家族的发展,逐渐形成一套人人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人伦原则,社会学家高达观称之为宗法精神:“此种精神规定于制度,见之于诗书,深入人心,积成习惯。举凡中国人民,自孩提以至老死,耳有所闻,目有所见,居家、行事,无一不受宗法精神之支配,其影响于一般人之日常生活,应可想见。此种宗法精神,为万世不易之国是,顺之者生,逆之者死,融合凝固,以铸成中国家族社会之特性。所以中国家族社会之形式,虽时代更替不无变迁,独宗法精神自周初以迄近代,独一贯相传。”宗法家族中的“团圆”理想充实了春节的核心内涵。
当然,春节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直到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年)颁布的《太初历》才明确规定下来。
(摘编自郑土有《时代变迁中的春节民俗文化》)
1. 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2023年12月中国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标志着春节在全球得到广泛认可,成为“世界性节日”。
B. 人们会用穿新衣、吃团圆饭、舞龙舞狮等仪式活动,表达对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健康幸福的期盼。
C. 春节的历史传承推动其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使其逐渐成为真正的“聚合性节日”,向国际化迈进。
D. 全球已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其中包括美、澳等“基督文明”国家的部分地区。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辞旧迎新”这个特殊时间节点能孕育、演化为中国人最大的节日,根源在于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
B. 由于所用历法不同,夏商周每朝岁首皆不相同,但岁首前后都会以“年”为核心举行一系列的活动。
C. 进入农耕社会,人们收割农作物后,祭祀神灵,祈求在新的一年继续得到神灵的护佑,逐渐出现了春节。
D. 引用高达观观点,揭示春节“团圆”内涵并非偶然形成,而是植根于周代以来的家族伦理传统。
3.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一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游戏《黑神话:悟空》推出“春节除妖”特别关卡,海外玩家组队研究“年兽”传说,转发YouTube上中国玩家翻译的《山海经》片段。
B. 意大利米兰华侨联合当地博物馆举办“春节丝绸展”,复原唐代长安年俗,意媒称“东方美学震撼欧洲”,TikTok直播观看量破5000万。
C. 比亚迪在东南亚推广新能源汽车时,同步发起“电车上的中国年”活动,用户可通过车载AI学习包饺子、写福字,马来西亚首相发推文致谢。
D. 科技博主用AI生成“赛博财神”短视频,被外国网友搬运至Twitter并疯传,评论区欧美网友调侃“看不懂但有趣”,播放量超2000万次。
4. 材料二如何体现其论证严谨有力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春节能够走向国际化,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上(节选)
徐则臣
胡念之去济宁。运河故道里发现一艘清代的沉船。从现有的发掘状况和清理出的物件看,跟二十年前北运河的一次考古发掘十分相似。那一次沉船发掘,胡念之是参与专家之一,他对发掘范围的科学推断、沉船年代的精准判定,以及三件重要瓷器的价值评估,让团队里的前辈专家颇为赞赏,大呼后继有人,吾道不孤。那时候他不到三十岁,一战成名。这一次济宁运河故道的沉船发掘,相关人士自然想到了胡念之,邀他做首席专家。
此次沉船发现纯属偶然。废弃了上百年的运河故道上,早建起了楼房,长满了草木,与任何一片生机勃勃的大地都没有两样。甚至谁都不知道运河曾经流经过此处,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因为天灾人祸,京杭大运河济宁段曾多次改道,依照相关资料,大部分故道都可以比较精确地被指认出来,起码在纸上可以相对科学地一次次复原,但这个地方从没有被标示出来过。
起因于一个假古董,仿制的宣德炉。考古和收藏圈都明白,世面流通的大明宣德炉没一件真品,甚至世上还有没有宣德炉都是个疑问,但在民间,各种款式和材质的宣德炉层出不穷。这一天,济宁某地,距运河一公里外,一栋六层住宅楼刚打好地基,这是规划好的天心庄园小区的一号楼。工地对面是另外几个刚开发没几年的小区和一大片平房,住平房的都是附近尚未拆迁的农民。黄昏时,被车撞歪的马路牙子上坐着一个人,建筑工人模样,两个裤腿都卷着,一高一低,露出沾着泥水的光脚脖子,脚上穿一双踩过泥水和混凝土的半旧解放鞋。他面前铺着一张揉皱的报纸,报纸上摆一个手掌大的铜香炉,三条腿,双挂耳,铜锈斑驳,香炉上还留着没清洗掉的烂泥。一个人好奇,经过时停下来。又一个人停下来。第三个人停下来。正值下班时分,一根烟的工夫,聚了一大圈人。【以“一根烟”量化时间,结合“下班”场景,揭示了小市民猎奇心理,及其快速传染性。】
建筑工模样的人不吭声。他已经跟第一个人说明过,他在身后的工地上干活儿,这玩意儿是打地基时挖出来的。是什么,他不懂,就觉得好看,看能不能换几包香烟钱。接下来由第一个观众、第二个观众依次向后来者说明。有人把香炉拿起来翻来覆去琢磨,看见炉底有六个字:大明宣德年制。一个半吊子文化人大喊一声:“哎呀,传说中的宣德炉啊!”
有人知道宣德炉,更多的人闻所未闻,不过不要紧,“传说中的”和那种有幸目睹国宝的震惊足以让大家心动过速,恨不能立马抓到自己手里。开价一千。卖主咕咕哝哝,反正白捡的,够抽两口就行。大家竞价,五十一百地往上加。一千六,一个中年男人竞拍成功。那个怕老婆的男人刚取的现金,付钱时两手直哆嗦。
三天后,那个中年男人抱着宣德炉来兴师问罪,身后跟着大小舅子做帮手。懂行一点的人给他普及:传说中的宣德炉除了铜,还加入金、银等贵重材料一起冶炼,呈暗紫色或黑褐色。一般炉料要经四炼,宣德炉十二炼,因此质地更加纯细,跟婴儿皮肤一样光滑。宣德炉放在火上烧久了,色彩灿烂多变;你把它扔在烂泥中,擦掉泥污,也跟从前一样。中年男人把污泥洗去,好像只看见铜,①摸上去那皮肤起码一百岁以上,明白上当了。为了找建筑工,这个男人头发急白了一半。
建筑工人竟然连窝都不挪,还在原地卖。这次是一把铜壶,烂泥把壶嘴都堵上了。三个人挤开围观者,上来一顿胖揍,踹死你个骗子!建筑工被打得结结巴巴直喊救命,求观众拨110报警。好不容易三人被拉开,建筑工委屈得眼泪汪汪:他真是建筑工,这两件东西也是他挖出来的,宣德炉是个什么东西他的确不懂。愿买愿卖,他不承认自己是骗子。中年男人问,既然不是骗子,那你说究竟在哪里挖出来的。建筑工指着不远的一处洼地,长满荒草和芦苇。那地方一直是个大水洼,雨大了水就积多点,雨小了水就积少点,只要不旱得淤泥都干裂,泥鳅还是有一些的。那建筑工好泥鳅这一口,不干活儿就偷着扛铁锨去挖,泥鳅挖了不少,顺带挖出了几样东西。先是一个既像碗又像碟子的小东西,没当回事,洗干净了拿工棚里当烟灰缸。继续挖,就挖出了那个宣德炉,然后是这把铜壶。他知道的就这些。冤枉啊。
这件事的结果是:建筑工被打了一顿,一千六百块钱原样退回去;宣德炉转手被一个小伙子买去,三百块钱。他不搞收藏,也不管它是不是古董,图个好看好玩。这件事还有另外一个后果:当天晚上,好几个附近的农民打着手电来洼地里挖;到第二天,来的人更多;第三天洼地里的人数已经比荒草和芦苇还多,住在楼上的城里人也忍不住了;接着开挖的战线越来越长,面积越来越大,向下掘进也越来越深。②他们抱着坚定不移的信心,万一挖出来呢?即便挖不出来宝贝,挖出一身肌肉也值。
零零散散有人挖出了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然后,有人挖出了一艘船。这艘船离那片洼地已经很远了。船是个大家伙,一挖出眉目,他们不敢动了,赶紧报告当地政府。当地文广新局初步勘定之后,继续请示省文物局,一个考古挖掘团队成立了。他们在沉船附近挖出了很多瓷器和其他小物件。瓷器大部分碎掉了,尽管如此,清理出的完好瓷器大小也上百件。这不是个小发现。但对沉船地点、年代、身份、原因,以及瓷器品类和烧制年代的判定,出现了疑难和分歧。省文物局的一位专家想到了胡念之。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采用倒叙手法贯穿全文,先写沉船发现结果,再回溯建筑工人卖假古董的始末,强化了历史文化与现实事件的割裂感。
B. 沉船地点史书未曾记载,而由民间挖掘意外发现,展现历史真相常隐于官方记载之外、却在偶然事件中重见天日的戏剧性。
C. 建筑工被打后仍坚称“真是挖出来的”,与《阿Q正传》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相似,体现弱者用自我欺骗维护尊严的生存困境。
D. 文中对宣德炉“十二炼”“暗紫色”等专业术语,与“踹死你个骗子”等市井方言构成语言的反差,揭示不同文化的价值冲突。
7. 关于建筑工人卖香炉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工地对面是新建小区和未拆迁农民居住的平房,反映城乡过渡地带的开发状态。
B. 建筑工人摆摊不吆喝,仅向首位观众解释来源,体现了其非专业卖家的身份特点。
C. 围观者听闻“传说中的宣德炉”后心跳加速,争相竞价,反映盲目从众心态。
D. 中年买主竞拍成功时付款手哆嗦,主要体现其深怕错失“宝物”的激动心理。
8. 方括号中的文字是评论者插入的评点,点出写法之妙,揭示人物心理。请你参照这种方式,对①②两句进行简单的评点。
9. 有人评价本文叙事“如运河行船般从容迂回,在生活褶皱里打捞历史”。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这种“从容迂回”的叙事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余少不自量,有用世之志,而垂老犹困于闾里,益不喜与世人交,而人亦不复见过。独沈次谷先生数数过予,必以其所为诗见示,而商榷其可否。先生今年七十有八,耳目聪明,筋力强健,时独行道中。人至山麓水涯,及佛、老之宫,往往见之。盖先生同时人多凋谢兴之所寄徒独往耳无与俱也。一日,先生手自编平生所作凡若干卷,俾余序其首。
夫诗之道,岂易言哉!孔子论乐,必放郑、卫之声。今世乃惟追章琢句,模拟剽窃,淫哇浮艳之为工,而不知其所为,敝一生以为之,徒为孔子之所放而已。今先生率口而言,多民俗歌谣,悯时忧世之语,盖大雅君子之所不废者。文中子谓:诸侯不贡诗,天子不采风,乐官不达雅,国史不明变,斯已久矣,诗可以不续乎?盖《三百篇》之后,未尝无诗也。不然,则古今人情无不同,而独于诗有异乎?夫诗者,出于情而已矣。
次谷知诗者,敢并以是质之,而其岩处高尚之志,世路艰危之迹,见于其自序者详矣,故不论。
(节选自归有光《沈次谷先生诗序》)
材料二:
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昔周盛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帝王劝惩黜陟之政,于是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正其纷乱;而其善之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刊而去之;以从简约,示久远,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是以其政虽不足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诗之所以为教者然也。
(节选自朱熹《诗集传序》)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盖先生A同时B人多C凋谢D兴之E所寄F徒独G往耳H无与俱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敝,即尽,达到顶点,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意思不同。
B. 《三百篇》,文中指《诗经》,先秦时期称为《诗》,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C. 反,即反省,与《卫风·氓》中的“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中“反”的意思相同。
D. 所以,表用来,与《兰亭集序》中的“所以游目骋怀”中“所以”的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归有光年轻时和年老时的人生态度不尽相同,历经人世沧桑后,相较于社交,他更愿意独处。
B. 七十八岁沈次谷先生身体康健,喜欢游览山野小径,人们常在山脚水畔、佛寺道观遇见他。
C. 朱熹认为要以圣人为榜样,那么内心所感就是端正的,自己的语言也可以起到教育作用。
D. 孔子未在政治上实现理想,退而修《诗》,删掉其中重复、纷乱的内容,此举泽被后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沈次谷先生数数过予,必以其所为诗见示,而商榷其可否。
(2)而其善之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刊而去之。
14. 两则材料都提到了诗的功用,分别有何侧重?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葺小园二首(其一)
[宋]苏轼
短竹萧萧倚北墙,斩茅披棘见幽芳。
使君尚许分池绿,邻舍何妨借树凉。
亦有杏花充窈窕,更烦莺舌奏铿锵。
身闲酒美谁来劝,坐看花光照水光。
15.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从竹子的形态与位置起笔,新竹依依,摇影北墙,显示出一片幽静的小园景致。
B. 通过“斩茅披棘”的动作描写,展现了诗人整理小园的情景,以及发现幽香的惊喜。
C. “分池绿”和“借树凉”表明邻里之间的友好,与《客至》中隔篱邀饮的氛围相似。
D. 杏花摇曳生姿充实了这个小园的美丽,可是黄莺“铿锵”的叫声使诗人心生烦闷。
16. 本诗与《登快阁》均借自然景象抒怀,但情感表达存在显著差异。请结合诗句内容,从意象选择与情感基调两方面比较二者的不同。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学们就“网络传言是否可信”展开讨论,你引用苏轼《石钟山记》中“_______,_______”,指出现实中存在不通过实践检验就妄加评判的做法。
(2)学期总结班会上,你感叹时光不等人,用《离骚》“_______,_______”表达对时间流逝的紧迫感。
(3)春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时间符号,唐宋诗人常常通过写“桃花”来展现春天的美景,比如“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温”原指游戏角色过热的状态,现多形容人脸因激动(生气、害羞等)或环境因素而发红发热的状态,亦能转指相关情绪。从游戏术语起源,到泛化为网络流行语,互联网让我们见证了网络新词的诞生过程,并得以观察和反思它的产生机制。
首先,从词语形式构造看,“红温”一词,由“红”和“温”两个语素组合而成,色彩感和温度感满盈。“红”作为三原色之一,色纯度高,也艳丽,历来是汉语引申义、联想义最丰富的颜色词之一。在心理学中,红色所激发的常常是强烈的情感,可以是激情和亢奋、冲动和愤怒、警示和危险等等。譬如,针对台风、暴雨、火灾等自然灾害,相关部门发布的最高级别预警就被称为“红色预警”。“温”既可指温度,也可指温暖。 ① ,“红温”这一新形构词,紧紧围绕视觉和触觉两大感官体验,勾勒细节、再现场景,令人 ② 如临其境 ③ 隐约感到醒目、强烈的刺激感,非常符合网络新词一惯的生动、鲜明、形象、直观的特点。
其次,从词语意义扩展看,“红温”从最早的“游戏人物机体过热”到“真实人物身体发红和体温升高”再到“开心或生气等情绪表达”,意义的引申路径符合双重认知机制。一是隐喻思维,从虚拟游戏世界的角色机体过热,到真实世界人物血管扩张引发的潮红,再从身体发红发热等肉体表现,到( ),是一层又一层的隐喻。二是转喻思维,心理情绪与生理表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用常见的、突出的、代表性的生理表现,代替抽象的、内隐的心理情绪,这种以果代因的方式,便是转喻。而这一机制在日常语言中也是屡见不鲜。譬如,歌曲《匆匆那年》里的“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是否还能红着脸”,“红着眼”代表“痛苦、难过”,“红着脸”则代表了“羞瑟、不舍”。万般心事更与何人说?网民们借由“红温”等词语,满足了网络示情的表达需求。
18. 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神秘的内心图景 B. 幽微的心理世界
C. 精微的精神领域 D. 晦暗的情感宇宙
1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词语与文中“红色预警”的语义形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黑色幽默 B. 绿色通道 C. 灰色产业 D. 金色沙滩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21. 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22. 很多成语的意义引申路径符合双重认知机制。例如“捶胸顿足”,指用拳敲打胸部、跺着双脚,形容极度悲痛、懊悔的状态。请结合文中双重认知机制对该成语语义引申路径进行阐释,并另举一个类似成语加以解释。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古人的哲思与咏叹,道出了认知常囿于所处之境、所立之点。我们探索世界的目光,常常被无形的边界所限,却又总渴望看得更高、更远、更全。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3题,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3.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D 2. C
3. D 4. ①论证思路清晰,逻辑层层递进。开头点明春节成为“最大节日”的核心原因,再从“农耕文明”“宗法制度”等角度分述,最后以《太初历》确立春节收尾,结构完整。
②论证语言科学严谨,引用权威。引用古籍《尔雅 释天》《说文解字》、权威学者观点,使用客观数据。
③论证方法多样,说服力强。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证多种论证方法。
5. ①独特文化内涵与鲜明仪式:春节聚合民族情感、体现历史伦理,其复合仪式与文化符号链承载丰富民俗意义,引发国际共鸣。
②综合国力支撑: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政治、军事等硬实力提升,增强文化吸引力,推动春节国际传播。
③华侨华人桥梁作用:近亿海外华侨华人作为传播主体,以“春节即华夏”的主体精神主动传播,助力文化扎根海外。
④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全球近20国将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形成制度化接纳。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9题答案】
【答案】6. B 7. D
8. ①句:
示例:用拟人手法将铜器触感形象化为年龄感知,以荒诞幽默笔法揭示赝品的伪装性,让中年男人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②句:
示例:通过“坚定不移”等庄重词汇的谐用,以疑问方式结尾透露出他们有一丝期待又有点忐忑的复杂心理,展现出人物对挖到东西这件事的渴望。
9. ①叙事节奏:舒缓从容,以胡念之参与考古为引,铺陈假古董交易、众人竞价受骗等民间插曲,不急于推进沉船发掘,使故事迂回展开。
②情节关联:假古董事件自然过渡至沉船发现,以生活偶然事件层层铺垫,看似松散的情节间存在内在逻辑,非直接切入考古主题。
③主题呈现:从建筑工卖假古董、民众盲目寻宝等日常琐碎中,逐步引出考古打捞的历史文化主题,避免生硬展现,让主题在从容叙事中富有层次感。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DFH
11. C 12. C
13. (1)只有沈次谷先生屡次拜访我,必定将他写的诗作展示给我看,(我们共同)探讨诗艺得失。
(2)而对于那些虽好但不值得取法、虽恶但不值得成为警戒的作品,也加以删除。
14. 材料一侧重诗歌要反映现实、抒发真情;材料二侧重诗歌的道德教化功能。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D 16. 意象选择:①苏轼选取“短竹”“杏花”“黄莺”等日常意象,展现平凡生活中的生机与活力,体现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②黄庭坚选用“落木千山”“澄江明月”等宏大意象,以壮阔苍茫的自然景象展现胸襟抱负。
情感基调:①苏诗情感从容豁达,纵美酒无人共饮,也能在“花光”“水光”中享受园林带来的宁静和自然之美。②黄庭坚诗情感孤寂苍凉,“朱弦绝”“青眼横”等典故,流露知音难觅的怅惘,“白鸥盟”的归隐之志中暗含对现实的疏离与无奈。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事不目见耳闻 ②. 而臆断其有无 ③. 汩余若将不及兮 ④. 恐年岁之不吾与 ⑤. 人间四月芳菲尽 ⑥. 山寺桃花始盛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B 19. D
20. ①因此
②既
③又 21. “新形”中的“形”应改为“新型”
“一惯”中的“惯”应改为“一贯”
“羞瑟”中的“瑟”应改为“羞涩”
22. 第一问:
①从“重击胸腔、跺裂地面的肢体动作”,到“悲痛悔恨的内在情绪”,这是隐喻;②用具体的剧烈动作,代替抽象的内心情绪,是以果代因,是转喻。
第二问:怒发冲冠,因怒而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
三、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