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狼牙山五壮士》教案(共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能列小标题梳理课文内容,再讲一讲故事。2.把握文章结构。3.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教学重点】1.能列小标题梳理课文内容,再讲一讲故事。2.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教学难点】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齐读课题。2.读第一自然段,了解事件背景。(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2)引导学生结合教学资源,理解“晋察冀根据地”“游击战争”的意思。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亦称晋察冀边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位于山西、察哈尔、河北、热河、辽宁五省部分地区。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南下,留下的部队在聂荣臻的率领下,以五台山为中心,开辟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到1940年底,根据地面积达二十余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一千五百万,在八十余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部队发展到约十万人。根据地军民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粉碎了日军多次“扫荡”。抗战时期,根据地军民与日伪军作战六万五千多次,歼敌三十三万余人。游击战争:灵活分散的小部队在敌后以袭击、伏击、破坏、扰乱等手段进行的战斗。3.提问: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五壮士”分别指哪五位?预设: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教学资源,理解“晋察冀根据地”“游击战争”的意思,了解事件发生的基本背景,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二、整体感知听读任务。1.认真听读课文,注意停顿,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标注出来。(1)随文识字,巩固容易读错的字音。叽里啦2.学习活动:借助课后题梳理故事内容。接受任务 ( ) ( ) ( ) 英勇跳崖(1)交流概括小标题的方法。预设:要认真默读课文,了解内容,整体把握叙述顺序;划分段落和层次,了解段落大意;每层段落大意提炼出四个字的关键短语进行概括。(2)引导学生把握叙述顺序,了解段落大意。预设:全文共9个自然段,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六班五名战士为了拖住敌人,诱敌上山,勇敢地与敌人进行战斗。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五名战士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把敌人引上峰顶绝路。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并在顶峰英勇歼敌。第五部分(第6-9自然段):五壮士弹尽粮绝,最后英勇壮烈地跳下深谷。(3)引导学生提炼出四个字的关键短语进行概括小标题,交流反馈。预设:接受任务 (痛击敌人)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英勇跳崖(4)利用情节图,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预设: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接受了掩护连队主力及群众撤退转移的任务。在完成拖住敌人的任务后,五位战士为了不让敌人追上部队,毅然决定放弃回到主力部队的机会,将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棋盘陀继续痛击敌人,最后壮烈跳崖,英勇牺牲。(5)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明确:课文第二、四、五部分详写,其余略写,体现出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特点。设计意图:通过随文识字,扫清字词障碍,为阅读、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借助课后题,概括小标题,从整体上把握表达顺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下文感知人物形象打下基础。三、问题探究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研读第2自然段,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2.探究方法(1)默读第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具体描写五位战士痛击敌人的句子,讨论人物形象。(2)将具体描写五位战士痛击敌人的句子与第2自然段前两句话比较,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3)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引导、总结。3.探究活动(1)学生根据提示,自主研读。①默读第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具体描写五位战士痛击敌人的句子。②圈一圈句子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语。(2)学生交流反馈,教师引导、总结。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引导学生关注“沉着”这个词,读出班长的冷静,感受他的英勇无畏。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引导学生抓住“大吼一声”“满腔怒火”,读出葛振林对敌人的憎恨。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引导学生抓住“抡一个圈”“使出浑身的力气”,感受宋学义把对敌人的仇恨全部化成力量。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引导学生抓住“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读出胡德林和胡福才两位小战士战斗的专注。(3)发现写法特点。①刚才交流的句子具体描写了每位战士痛击敌人的情形。这种对个体的聚焦,我们称之为场面描写中的“点”。②学生读第2自然段前两句话,谈发现。预设:这是对五位战士的概括描写,描写了一个团队战斗的群像场面。③小结:开头对五位战士的概括描写是一个面。这种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也就是把“点”和“面”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方法叫“点面结合”。(板书:关注群体 聚焦个体 点 面 点面结合)(4)交流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①学生思考: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②交流反馈。预设:就好像拍电影似的,镜头从远到近,从整体到个人,有一定的顺序。人物的形象很鲜明,读了让人肃然起敬。③小结:是啊,从群体的全景再到个体的特写,既给人以整体感,又突出了人物的特点,使我们对每个人物有了具体的印象。(板书:整体感 突出特点)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学习目标指向“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其情感,并了解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研读重要语段时,要学会抓关键词句细细品味,用个性化的理解与文本、作者对话。四、课堂小结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抓重点词句感受到了五位战士的英勇善战,并了解了描写场面的一种方法——点面结合,从群体的全景再到个体的特写,既给人以整体感,又突出了人物的特点,使我们对每个人物有了具体的印象。你还有哪些收获呢?五、布置作业1.当堂练习:抄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美观。日寇 奋战 险要 手榴弹 全神贯注 悬崖 斩钉截铁 热血沸腾 攀登 居高临下 山涧 粉身碎骨 雹子 屹立 眺望 喜悦 壮烈 豪迈 不屈 惊天动地2.课后作业:通过看书、访问、查资料等方式,了解更多的狼牙山五壮士的知识。【板书设计】狼牙山五壮士关注群体 面 整体感点面结合聚焦个体 点 突出人物特点第2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2.能找出课文中其他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的地方,进一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重点】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教学难点】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抓重点词句感受到了五位战士的英勇善战,并了解了描写场面的一种方法——点面结合。2.学生齐读第2自然段,再次感受五位战士的英勇善战。设计意图:朗读第2自然段,自然地回顾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也为继续体会五位战士的英雄气概打下基础。二、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学习第3-9自然段,找出课文中用到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的地方,进一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2.探究方法。(1)默读第3-9自然段,找到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的地方。(2)聚焦“点”,对比第2自然段,比较异同,体会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3)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总结。3.探究活动。(1)结合提示,自主学习:默读第3-9自然段,找到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的地方。(2)引导:你找到了哪些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的地方,谁来说一说?预设1:第3自然段中:“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这是“面”的描写;“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这是“点”的描写。预设2:第4自然段中:“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这是“面”的描写;“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这是“点”的描写。预设3:第5自然段中:“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这是“点”的描写。预设4:第6-8自然段中:“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面”的描写;“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这是“点”的描写。(3)聚焦“点”,比较异同。内容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第2自然段 都抓住了人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第2自然段对五壮士逐个进行了描写,是罗列多个点。第3-9自然段 第3-9自然段,对马宝玉的描写更具体,这是一点一面交织。(板书:多点罗列 一点一面)(4)进一步体会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小结:这样有点有面的描写,层次感及画面感强,既让我们感受到五壮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一位壮士的英勇顽强,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抗日英雄个体和群体的形象。突出了五壮士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二)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学习第3-9自然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2.探究方法(1)自由读第3-9自然段具体描写班长马宝玉的句子,圈画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关键词,批注自己的体会,小组内交流。(2)观看影片,理解他们被称为壮士的原因。(3)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引导、总结。3.探究活动(1)学生自由读第3-9自然段具体描写班长马宝玉的句子,圈画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关键词,批注自己的体会。(2)交流反馈。预设1:从“斩钉截铁”“走”中体会到班长马宝玉的坚定果断、毫不犹豫。预设2:从班长几个连续性动作的词语,如“抢”“夺”“插”“举”等,感受到了他英勇杀敌的决心。预设3:从班长第一个跳崖的壮举中,可以看到班长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身先士卒的精神品质。(3)聚焦语言,发现秘妙。学生思考:刚才一些同学结合马宝玉的语言谈了自己的体会。其实课文中多处描写了马宝玉的语言,再去读一读,发现了什么?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交流反馈。预设1:语言都很简短,充满着一种力量。预设2:话语前面的提示语也坚定有力,无不振奋人心。预设3:每句话结尾都是感叹号,可以看出班长马宝玉说话的时候,都态度坚决,铿锵有力!指导朗读,相机评价。如:朗读“走”时,要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判断之果断。朗读“同志们!用石头砸”时,要体现出战斗的豪情。(4)观看视频,再谈壮士。①学生观看《狼牙山五壮士》跳崖片段,交流感受。预设:他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让我很感动。②学生齐读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再次感受五位壮士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③从“战士”到“壮士”,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他们被称为壮士的原因。马宝玉等人在完成任务后,他们本可以撤退,却以生命为代价将敌人吸引到棋盘陀上,可歌可泣,悲壮感人,所以称为“壮士”。他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④带着对五位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学生再读课题和五位壮士的名字。设计意图:对比第2自然段和第3-9自然段,领悟点面结合的不同方式,这实则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三、课堂小结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对比第2自然段和第3-9自然段,知道了第2自然段对五位壮士逐个进行了描写,是罗列多个点;而第3-9自然段,对马宝玉的描写更具体,这是一点一面交织,进一步体会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通过分析重点语句,感受了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四、拓展延伸1.引导: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五言律诗——北岳狼牙耸,边疆血火红。捐躯全大节,断后竞奇功。畴昔农家子,今朝八路雄。五人三烈士,战史壮高风。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猜一猜,这首诗是写给谁的?预设:五壮士。2.补充资料:1942年3月,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在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朱良才的亲自指导下,由1分区政治部具体组织,边区军民自己带着干粮和工具,肩扛、身背、手提,攀山崖,翻陡壁,将一块块石料、一袋袋沙子、一筐筐灰料、一桶桶水送上了海拔1000多米高的狼牙山。在狼牙山上五壮士跳崖之处,修建了一座“狼牙山三烈士塔”。为了宣传为了人民而毅然跳崖的五壮士,朱良才不仅亲自审定设计图纸,还专门为该塔题了一首诗,刻在塔座上。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五言律诗和诗歌创作背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五、布置作业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写我们拔河的场面。【板书设计】狼牙山五壮士多点罗列点面结合 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一点一面5 /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