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律·长征》教案(共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逶迤、磅礴”等易错字词。2.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3.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长征之难。【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教学难点】初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交流阅读的收获。【教学过程】课程导入1.出示毛泽东图片。导语: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这个人吗?出示毛泽东简介: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2.你都知道他的哪些事迹?学生畅谈。(引出长征)3.资料袋补充。出示长征线路图:这就是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他们从瑞金出发,历经十多个省,一路跋山涉水,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沪定桥、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的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两万五千里,历时一年,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即将胜利的时候,毛泽东回顾了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律 长征》。(板书课题:七律 长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请齐读课题。设计意图:图片导入,熟悉的切入点,再引出相对应的故事,可一步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更好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二、夯实基础1.播放音频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文内容。2.听读任务(1)学生边读边圈画出本课生字、词。(2)把诗读正确、流利,读好停顿,读出节奏。3.读后交流(1)易读错的字音。wēi yí páng bó mín逶迤 磅礴 岷山朗读点拨:“逶”不要读成第三声;“磅”是后鼻音;“岷”是前鼻音。(2)引导学生思考。①这首诗总共几行?每行有几个字?小结:像这样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的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②情境跟读,指导学生读出恰当的停顿。提醒节奏:这是一首律诗,一般按照223的节奏停顿。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③学生齐读诗歌,读出节奏美。④学生自由朗读,感受律诗的音韵美。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通过自读和听读可以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实现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过渡:同学们,毛主席通过优美的文字,带给我们怎样的画面和感受呢?让我们一起细品这首诗,寻找答案吧!三、问题探究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表示地点的词语。(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想想诗句的大意。(3)和同学交流一下长征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2.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体会“千山”之难(1)同学们,请朗读诗歌,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猜猜图片中分别是哪座山?(出示图片)(2)理解“逶迤”“磅礴”。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断的样子。磅礴:气势盛大。请大家再次读一读这句诗。(3)你觉得翻越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和千里雪的岷山,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预设:山高林密、腹背受敌、天寒地冻……体会“万水”之难(4)读诗歌,画出写红军渡江渡河的诗句,借助注释并和同学交流一下诗句的意思。(相机板书:金沙江、大渡河)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我每当回忆飞夺泸定桥的场面时,都能感受到当时形势的严峻,令人心生寒意。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过渡: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湍急的金沙江,汹涌的大渡河……都在向人们倾诉,这是一场跋涉千山万水的远征,可毛主席却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多么豁达,多么豪迈,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读这首诗。设计意图:诗意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在学生对照注释自学的基础上,适度点拨,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在诗句中走了一个来回。四、课堂小结小结:本诗的作者毛泽东,他用凝练的诗句将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所经历的艰难险阻进行了高度概括,主题鲜明,生动形象,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五、作业布置课后网络搜索歌曲《七律 长征》,学会唱。【板书设计】七律 长征五岭万水千山 乌蒙山远征难 金沙江只等闲 大渡河岷山第2课时【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重点】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难点】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过程】课程导入齐读诗歌。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毛主席初步感受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这首诗。设计意图:勾连旧知,进入新课学习。二、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感受“只等闲”并思考:面对重重的困难,红军有没有被吓倒?2.探究方法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让自己感受到“只等闲”的词语。3.探究活动预设1:“腾细浪、走泥丸”。(1)学生读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2)引导学生思考:可是,这绵延千里的五岭,这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又成了什么呢?(板书:细浪、泥丸)(3)引导学生说诗意:把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完整地说说。(4)引导学生思考:走过绵延1600多公里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是“腾细浪”,翻越4000多米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只是“走泥丸”,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相机板书:英勇无畏、乐观)(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翻山无比艰难,红军如此乐观,把这两种感受融在一起,该怎么读?(个别读,指名读,齐读)预设2:“云崖暖”。(1)联读《巧渡金沙江》,理解“暖”的含义。(2)有感情地朗读:这个“暖”字,正是军民一家亲的暖,是不费一兵一卒取得胜利的喜悦。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金沙水拍云崖暖”。(3)小结:作者用“暖”“寒”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预设3:“更喜、尽开颜”。(1)学生读最后一句,谈理解。(相机板书:更喜、尽开颜)(2)追问:岷山千里皑皑白雪,要翻越它是多么的难呀。而面对千里岷山毛主席却说“更喜”,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乐观、豪迈。(3)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出示最后一句)融入这种喜悦,再来读一读这句诗。配乐齐背《七律 长征》。设计意图:在充分体会远征难得基础上,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感受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并反复诵读已达到内化的目的。三、课堂小结小结: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与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四、拓展延伸读《菩萨蛮·大柏地》,感受豪迈之情。菩萨蛮·大柏地毛泽东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1.批注:菩萨pú sà、柏bǎi、鏊áo、弹dàn。菩萨蛮:词牌名。大柏地:乡名,位于江西省瑞金市北部,距市区30公里,素有“瑞金北大门”之称,319国道横贯南北,与宁都县、石城县相邻,是毛泽东等革命家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关山:泛指附近群山。今朝:如今。2.出示资料:大柏地在江西瑞金城北。1929年初,湘赣两省军阀何键、鲁涤平联手第三次“会剿”井冈山。1月14日,毛泽东率红军主力下山,意图将敌军引离井冈山。离山后红军在赣南数战不利,直至2月11日,得以在大柏地歼赣军刘士毅两个团,才打破危局。这是赣南、闽西的红军根据地创建之始。这首词是毛泽东重经大柏地时所作。3.全班齐读,再一次感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增长知识。五、布置作业课后搜集毛泽东的诗词,感受其诗词的风格。【板书设计】七律·长征五岭 细浪乌蒙山 泥丸 不怕万水千山 金沙江 暖 只等闲远征难 大渡河 寒 英勇无畏岷山 更喜、尽开颜 乐观4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