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6讲 常见物质的制备学习目标 1. 了解常见气体的制备原理,能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等,灵活选用气体的发生、净化、尾气处理装置等。2. 能通过常见物质的制备原理、方法迁移,解决一些不熟悉的问题。活动方案物质制备的化学原理1. 常见气体的制备原理写出实验室制取下列气体的制备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序号 物质 制备原理1 SO22 Cl23 NH34 NO5 NO26 C2H47 C2H22. 两种典型非气态物质的制备原理(1) 氢氧化铝的制备下列反应原理中,最适合于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的是 (填字母)。A. Al2(SO4)3+6NaOH===2Al(OH)3↓+3Na2SO4B. 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2) 乙酸乙酯的制备①写出制备乙酸乙酯的原理的化学方程式。②从反应速率与平衡移动的角度看,为了促进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已知:酯化反应为吸热反应)③从中学所做的酯化反应实验看,采取的是什么措施?物质的制备与收集装置1. 常见的气体制备与收集装置(1) 常见的气体发生装置下面是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图,根据要求回答问题。A B C D①采用下列原理制备气体时,分别应选用什么装置?在后面的括号内写上该装置的字母序号。a. 碳酸钠与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b. 加热氯酸钾与高锰酸钾混合物制取氧气( )c. 用块状电石与水反应制取乙炔(提示:反应剧烈,需控制反应速率)( )d. 铝片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制取氢气( )e. 加热条件下,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制取氯气( )f. 铜与浓硝酸反应制取二氧化氮( )②实验室制取乙烯的装置,可以通过选用上面哪个装置进行改进?若橡皮塞最多只允许打两个孔,应如何改进所选实验装置?③用上述装置B制取气体,其优点是什么?④举例说说上述气体发生装置中的反应容器,哪些一般不能变换?哪些可以变换?应如何变换?(2) 常见的气体收集装置气体的收集装置通常可分为排水集气法、向上排空气法和向下排空气法三种: A. 排水集气法 B. 向上排空气法 C. 向下排空气法序号 气体 适合的气体收集方法(填字母)1 SO22 Cl23 NH34 NO5 NO26 C2H47 C2H2(3) 气体的净化与干燥①气体的净化就是根据杂质气体与所净化气体的性质的差异,选择合适的试剂和装置,将杂质气体吸收或转化为所需要的气体。参见“第54讲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中气体与气体混合物的除杂。②常见的干燥装置以及使用时的限制见下表。干燥剂 液态干燥剂 固态干燥剂装置 常见干燥剂 浓硫酸 无水氯化钙 碱石灰不可干燥的气体(4) 有毒尾气的处理制取、收集有毒气体结束时,应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使化学实验“绿色”化。已知:常温下CO可迅速与[Cu(NH3)2]Ac溶液发生反应:[Cu(NH3)2]Ac+CO+2NH3 [Cu(NH3)4]Ac·CO。试设计三种剧毒气体CO的尾气处理方案。2. 常见的非气态物质的制备与收集装置(1) 仔细观察下列两幅物质制取与收集的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物质Ⅰ的制取与收集 物质Ⅱ的制取与收集①制取物质Ⅰ、Ⅱ的原料分别可能是什么状态?②猜想物质Ⅰ、Ⅱ可能的性质分别有哪些?③制取物质Ⅰ的装置最后为什么还要连接尾气处理装置?(2) 制备时不采用专门收集装置的实验。如苯甲酸甲酯的制备,下表为苯甲酸甲酯的制备实验中查得的各物质的有关信息。苯甲酸 甲醇 苯甲酸甲酯熔点/℃ 122.4 -97 -12.3沸点/℃ 249 64.3 199.6密度/(g/cm3) 1.265 9 0.792 1.088 8实验室制取纯净的苯甲酸甲酯,主要通过四个步骤完成:第一步:在圆底烧瓶中放入少量碎瓷片和一定量的苯甲酸、甲醇,混合均匀后,小心加入3 mL浓硫酸,按如图所示装置完成实验。第二步:冷凝后,向圆底烧瓶中加入25 mL蒸馏水,将其移到分液漏斗中,振荡、静置、分液,将下层液体移入盛有1 g某固体的干燥锥形瓶中。第三步:准备过滤装置,将一小片棉花平铺、放入普通漏斗中,再将此过滤器置于蒸馏烧瓶口上,将第二步操作所得到的生成物过滤。第四步:……①与中学化学中乙酸乙酯制备的实验装置相比,该装置的主要优点是什么?②第一步中,粗略取用“一定量的苯甲酸、甲醇”,使用的主要仪器分别是什么?③第二步中,干燥锥形瓶中盛放的固体可能是什么?④请你补充“第四步”的实验方案。物质制备的基本要求从制备原理、产品要求、反应速率、安全环保等角度,你认为物质制备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名卷优选1 [2024连云港一调]实验室制备水合肼(N2H4·H2O)溶液的反应原理为NaClO+2NH3===N2H4·H2O+NaCl,N2H4·H2O能与 NaClO 剧烈反应。下列装置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甲 乙 丙 丁A. 用装置甲制取Cl2B. 用装置乙制备NaClO溶液C. 用装置丙制备水合肼溶液D. 用装置丁分离水合肼和NaCl混合溶液2 [2024南京、盐城期末调研]实验室以CaCO3为原料,制备CO2并获得CaCl2·6H2O晶体。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甲 乙 丙 丁A. 用装置甲制取CO2B. 用装置乙除去CO2中的HClC. 用装置丙干燥并收集CO2D. 用装置丁蒸干溶液获得CaCl2·6H2O3 [2024苏州期初调研]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取、收集NO2并制备Cu(NO3)2·6H2O的实验原理和装置不正确的是( )甲 乙 丙 丁 A. 用装置甲制取NO2B. 用装置乙收集NO2C. 用装置丙吸收NO2D. 用装置丁蒸干溶液获得Cu(NO3)2·6H2O4 [2024南京学情调研]实验室制取NH3的实验原理及装置均正确的是( )A. 生成NH3 B. 干燥NH3 C. 收集NH3 D. 吸收NH35 [2024南通海门二调]实验室制取SO2并检验SO2的性质,实验原理和装置均正确的是( )A. 制备SO2 C. 收集SO2 D. 进行尾气处理6 [2024南通、泰州等七市二调]实验室制备柠檬酸铁铵的流程如图。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FeCO3柠檬酸亚铁 柠檬酸铁柠檬酸铁铵柠檬酸铁铵晶体A. 制取FeCO3 B. 制取NH C. 制取氨水3 第56讲 常见物质的制备【活动方案】活动一:1 Cu+2H2SO4(浓)CuSO4+SO2↑+2H2O或Na2SO3+H2SO4=== Na2SO4+SO2↑+H2OMnO2+4HCl(浓)MnCl2+Cl2↑+2H2OCa(OH)2+2NH4ClCaCl2+2NH3↑+2H2O或CaO+NH3·H2O===Ca(OH)2+ NH3↑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Cu+4HNO3(浓)===Cu(NO3)2+2NO2↑+2H2OC2H5OHC2H4↑+H2OCaC2+2H2O===Ca(OH)2+ C2H2↑2 (1) B (2) ①CH3COOH+CH3CH2OHH2O+CH3COOCH2CH3 ②增大反应物(CH3COOH或CH3CH2OH)的浓度、移去体系内的生成物(CH3COOCH2CH3或H2O)、升高温度。 ③移去体系内的生成物(CH3COOCH2CH3或H2O)。活动二:1 (1) ①C A C C D C ②D 将分液漏斗换成温度计(或将圆底烧瓶换成蒸馏烧瓶,并将导气管换成温度计)③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④装置A、B中的试管一般不可用其他仪器代替,而装置C、D中反应容器可以根据制取气体量的多少进行变换,如装置C中试管可以用广口瓶、锥形瓶、烧瓶等代替,装置D中的烧瓶也可以用试管代替。 (2) B BC A B A A (3) ②碱性气体NH3及还原性气体H2S、HBr、HI等 NH3 Cl2及酸性气体HCl、H2S、SO2、CO2、NO2 等 (4) ①用[Cu(NH3)2]Ac溶液吸收;②在尾气出口处点燃一盏酒精灯;③用瘪的气球或塑料袋收集;④通过灼热的CuO。2 (1) ①制取物质Ⅰ的原料是气体和固体。制取物质Ⅱ的原料可能是液体和固体或液体和液体。 ②物质Ⅰ可能的性质:易升华(凝华)、易潮解或水解等。物质Ⅱ可能的性质:沸点低、易挥发等。 ③制取物质Ⅰ的气体原料有毒,或者反应的副产品有毒。 (2) ①使原料冷凝回流,能够充分反应,提高原料利用率。 ②天平、量筒。 ③Na2CO3 ④第四步:将所得滤液蒸馏,收集199.6℃ 时的馏分,得到苯甲酸甲酯。活动三:(1) 实验设计要科学、简单、可行;(2) 所制得的物质要纯净,产率要高;(3) 要有较大的反应速率;(4) 实验要尽量安全、无污染。【名卷优选】1 B 浓盐酸与MnO2制取Cl2需要加热,A错误;由“N2H4·H2O能与NaClO剧烈反应”可知,制备水合肼溶液时,应该将NaClO溶液滴加到氨水中,C错误;水合肼和NaCl都易溶于水,不分层,不能用分液法分离,D错误。2 C 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微溶的CaSO4,会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碍反应的发生,且本实验同时需要获得CaCl2·6H2O晶体,应选择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A错误;CO2和HCl都可以与饱和Na2CO3溶液反应,应选饱和NaHCO3溶液除去CO2中的HCl,B错误;CaCl2·6H2O受热易失去结晶水,因此不能蒸干溶液,应蒸发至出现晶膜后,待CaCl2的热饱和溶液冷却结晶,析出CaCl2·6H2O晶体,D错误。3 D 蒸发溶液,促进Cu2+水解,生成的硝酸易挥发,另外,制备含结晶水的晶体时,不可蒸干,D错误。4 B NH3极易溶于水,实验室可选用NaOH固体与NH4Cl固体共热制备NH3,A错误;NH3的密度比空气小,应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应“短进长出”,C错误;NH3极易溶于水,可直接用水吸收NH3,且要有防倒吸措施,D错误。5 B 缺少加热装置,A错误;SO2能与水反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SO2,C错误;倒扣的漏斗的作用是防倒吸,不能完全浸入溶液中,D错误。6 B 实验室不能单独加热NH4Cl制取NH3,因为NH4Cl受热分解产生的NH3和HCl遇冷会重新化合生成NH4Cl,应加热 Ca(OH)2与NH4Cl的固体混合物制备NH3,B错误。(共38张PPT)模块六化学实验主题18 化学实验方案第56讲 常见物质的制备内容索引学习目标活动方案名卷优选学 习 目 标1. 了解常见气体的制备原理,能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等,灵活选用气体的发生、净化、尾气处理装置等。2. 能通过常见物质的制备原理、方法迁移,解决一些不熟悉的问题。活 动 方 案1. 常见气体的制备原理写出实验室制取下列气体的制备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活动一 物质制备的化学原理序号 物质 制备原理1 SO2 2 Cl2 3 NH3 序号 物质 制备原理4 NO 5 NO2 6 C2H4 7 C2H2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Cu+4HNO3(浓)===Cu(NO3)2+2NO2↑+2H2OCaC2+2H2O===Ca(OH)2+ C2H2↑2. 两种典型非气态物质的制备原理(1) 氢氧化铝的制备下列反应原理中,最适合于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的是_________(填字母)。A. Al2(SO4)3+6NaOH===2Al(OH)3↓+3Na2SO4B. 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2) 乙酸乙酯的制备①写出制备乙酸乙酯的原理的化学方程式。B②从反应速率与平衡移动的角度看,为了促进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已知:酯化反应为吸热反应)【答案】 增大反应物(CH3COOH或CH3CH2OH)的浓度、移去体系内的生成物(CH3COOCH2CH3或H2O)、升高温度。③从中学所做的酯化反应实验看,采取的是什么措施?【答案】 移去体系内的生成物(CH3COOCH2CH3或H2O)。1. 常见的气体制备与收集装置(1) 常见的气体发生装置下面是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图,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活动二 物质的制备与收集装置①采用下列原理制备气体时,分别应选用什么装置?在后面的括号内写上该装置的字母序号。a. 碳酸钠与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b. 加热氯酸钾与高锰酸钾混合物制取氧气( )c. 用块状电石与水反应制取乙炔(提示:反应剧烈,需控制反应速率)( )d. 铝片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制取氢气( )e. 加热条件下,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制取氯气( )f. 铜与浓硝酸反应制取二氧化氮( )CACCDC②实验室制取乙烯的装置,可以通过选用上面哪个装置进行改进?若橡皮塞最多只允许打两个孔,应如何改进所选实验装置?【答案】 D 将分液漏斗换成温度计(或将圆底烧瓶换成蒸馏烧瓶,并将导气管换成温度计)③用上述装置B制取气体,其优点是什么?【答案】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④举例说说上述气体发生装置中的反应容器,哪些一般不能变换?哪些可以变换?应如何变换?【答案】 装置A、B中的试管一般不可用其他仪器代替,而装置C、D中反应容器可以根据制取气体量的多少进行变换,如装置C中试管可以用广口瓶、锥形瓶、烧瓶等代替,装置D中的烧瓶也可以用试管代替。(2) 常见的气体收集装置气体的收集装置通常可分为排水集气法、向上排空气法和向下排空气法三种:A. 排水集气法 B. 向上排空气法C. 向下排空气法序号 气体 适合的气体收集方法(填字母)1 SO22 Cl23 NH34 NO5 NO26 C2H47 C2H2BBCABAA(3) 气体的净化与干燥①气体的净化就是根据杂质气体与所净化气体的性质的差异,选择合适的试剂和装置,将杂质气体吸收或转化为所需要的气体。参见“第54讲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中气体与气体混合物的除杂。②常见的干燥装置以及使用时的限制见下表。碱性气体NH3及还原性气体H2S、HBr、HI等NH3Cl2及酸性气体HCl、H2S、SO2、CO2、NO2 等(4) 有毒尾气的处理【答案】 ①用[Cu(NH3)2]Ac溶液吸收;②在尾气出口处点燃一盏酒精灯;③用瘪的气球或塑料袋收集;④通过灼热的CuO。2. 常见的非气态物质的制备与收集装置(1) 仔细观察下列两幅物质制取与收集的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物质Ⅰ的制取与收集物质Ⅱ的制取与收集①制取物质Ⅰ、Ⅱ的原料分别可能是什么状态?【答案】 制取物质Ⅰ的原料是气体和固体。制取物质Ⅱ的原料可能是液体和固体或液体和液体。②猜想物质Ⅰ、Ⅱ可能的性质分别有哪些?【答案】 物质Ⅰ可能的性质:易升华(凝华)、易潮解或水解等。物质Ⅱ可能的性质:沸点低、易挥发等。③制取物质Ⅰ的装置最后为什么还要连接尾气处理装置?【答案】 制取物质Ⅰ的气体原料有毒,或者反应的副产品有毒。(2) 制备时不采用专门收集装置的实验。如苯甲酸甲酯的制备,下表为苯甲酸甲酯的制备实验中查得的各物质的有关信息。 苯甲酸 甲醇 苯甲酸甲酯熔点/℃ 122.4 -97 -12.3沸点/℃ 249 64.3 199.6密度/(g/cm3) 1.265 9 0.792 1.088 8实验室制取纯净的苯甲酸甲酯,主要通过四个步骤完成:第一步:在圆底烧瓶中放入少量碎瓷片和一定量的苯甲酸、甲醇,混合均匀后,小心加入3 mL浓硫酸,按如图所示装置完成实验。第二步:冷凝后,向圆底烧瓶中加入25 mL蒸馏水,将其移到分液漏斗中,振荡、静置、分液,将下层液体移入盛有1 g某固体的干燥锥形瓶中。第三步:准备过滤装置,将一小片棉花平铺、放入普通漏斗中,再将此过滤器置于蒸馏烧瓶口上,将第二步操作所得到的生成物过滤。第四步:……①与中学化学中乙酸乙酯制备的实验装置相比,该装置的主要优点是什么?【答案】 使原料冷凝回流,能够充分反应,提高原料利用率。②第一步中,粗略取用“一定量的苯甲酸、甲醇”,使用的主要仪器分别是什么?【答案】 天平、量筒。③第二步中,干燥锥形瓶中盛放的固体可能是什么?【答案】 Na2CO3④请你补充“第四步”的实验方案。【答案】 第四步:将所得滤液蒸馏,收集199.6℃ 时的馏分,得到苯甲酸甲酯。从制备原理、产品要求、反应速率、安全环保等角度,你认为物质制备的基本要求有哪些?【答案】 (1) 实验设计要科学、简单、可行;(2) 所制得的物质要纯净,产率要高;(3) 要有较大的反应速率;(4) 实验要尽量安全、无污染。活动三 物质制备的基本要求名 卷 优 选2451361 [2024连云港一调]实验室制备水合肼(N2H4·H2O)溶液的反应原理为NaClO+2NH3===N2H4·H2O+NaCl,N2H4·H2O能与 NaClO 剧烈反应。下列装置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用装置甲制取Cl2B. 用装置乙制备NaClO溶液C. 用装置丙制备水合肼溶液D. 用装置丁分离水合肼和NaCl混合溶液B245136【解析】 浓盐酸与MnO2制取Cl2需要加热,A错误;由“N2H4·H2O能与NaClO剧烈反应”可知,制备水合肼溶液时,应该将NaClO溶液滴加到氨水中,C错误;水合肼和NaCl都易溶于水,不分层,不能用分液法分离,D错误。2451362 [2024南京、盐城期末调研]实验室以CaCO3为原料,制备CO2并获得CaCl2·6H2O晶体。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用装置甲制取CO2B. 用装置乙除去CO2中的HClC. 用装置丙干燥并收集CO2D. 用装置丁蒸干溶液获得CaCl2·6H2OC245136【解析】 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微溶的CaSO4,会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碍反应的发生,且本实验同时需要获得CaCl2·6H2O晶体,应选择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A错误;CO2和HCl都可以与饱和Na2CO3溶液反应,应选饱和NaHCO3溶液除去CO2中的HCl,B错误;CaCl2·6H2O受热易失去结晶水,因此不能蒸干溶液,应蒸发至出现晶膜后,待CaCl2的热饱和溶液冷却结晶,析出CaCl2·6H2O晶体,D错误。245363 [2024苏州期初调研]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取、收集NO2并制备Cu(NO3)2·6H2O的实验原理和装置不正确的是( )A. 用装置甲制取NO2B. 用装置乙收集NO2C. 用装置丙吸收NO2D. 用装置丁蒸干溶液获得Cu(NO3)2·6H2O1D245361【解析】 蒸发溶液,促进Cu2+水解,生成的硝酸易挥发,另外,制备含结晶水的晶体时,不可蒸干,D错误。245364 [2024南京学情调研]实验室制取NH3的实验原理及装置均正确的是( )1B245361【解析】 NH3极易溶于水,实验室可选用NaOH固体与NH4Cl固体共热制备NH3,A错误;NH3的密度比空气小,应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应“短进长出”,C错误;NH3极易溶于水,可直接用水吸收NH3,且要有防倒吸措施,D错误。245365 [2024南通海门二调]实验室制取SO2并检验SO2的性质,实验原理和装置均正确的是( )1B245361【解析】 缺少加热装置,A错误;SO2能与水反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SO2,C错误;倒扣的漏斗的作用是防倒吸,不能完全浸入溶液中,D错误。245366 [2024南通、泰州等七市二调]实验室制备柠檬酸铁铵的流程如图。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1B245361【解析】 实验室不能单独加热NH4Cl制取NH3,因为NH4Cl受热分解产生的NH3和HCl遇冷会重新化合生成NH4Cl,应加热 Ca(OH)2与NH4Cl的固体混合物制备NH3,B错误。谢谢观看Thank you for watchin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6年高考化学第一轮总复习导学案--第56讲 常见物质的制备(含答案).doc 模块6 主题18 第56讲 常见物质的制备.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