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安顺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贵州省安顺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青春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期。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青少年需通过整合“过去经验”“当下角色”与“未来期待”建立稳定的自我认知。这一过程常伴随“同一性危机”——当个体无法协调内在需求与社会期待时,易陷入角色混乱。研究显示,当代高中生面临三大矛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割裂、群体归属与个性彰显的冲突、价值多元与选择焦虑的张力。
中国文化背景下,代际观念差异加剧了同一性困境。父母普遍以“稳定发展”为导向,强调学业成就与社会规范(如“考名校=成功人生”);青少年则更关注“意义感”与“情感联结”(如“做自己喜欢的事”)。调查显示,72%的高中生认为“父母不理解我的真实需求”,代际沟通障碍导致“存在性孤独”一即便身处群体,仍感到精神世界的疏离。
心理干预需分层次推进:其一,叙事重构,通过日记写作、团体故事接龙等方式整合碎片化自我认知;其二,意义赋予,引导青少年从日常学习中发现个人价值支点(如将数学解题能力迁移为逻辑思维优势);其三,阈限体验,创设社会实践场景(如模拟联合国、职业角色扮演),帮助其在角色转换中突破心理舒适区。追踪实验表明,参与阈限体验项目的学生,生涯迷茫感下降41%,自我效能感提升29%。
当前研究存在两点局限:一是过度依赖自我报告数据,易受主观偏差影响;二是对农村青少年群体关注不足(样本中城市学生占比85%)。未来需结合脑成像技术(如fMRI监测前额叶激活水平),探究同一性构建的神经机制,并拓展跨文化比较研究,为差异化干预提供依据。
(摘编自《青少年自我同一性构建的困境与突破》,心理学学报,2025)
材料二:
文学作品通过象征系统构建“平行世界”,为青少年提供“替代性经验”。读者在安全距离内完成心理投射与情绪宣泄,如加缪《西西弗斯神话》中,荒诞英雄持续推石上山的意象,恰为存在焦虑者提供哲学启示:承认命运荒诞性的同时,以抗争姿态赋予生命意义。这种悲剧性超越机制,与庄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形成跨文化呼应。
神经科学研究揭示了文学疗愈的物质基础。深度阅读时,大脑默认模式网络(DMN)被激活,促进情感共鸣与认知重构。例如,《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逆境成长叙事,通过“镜像神经元”效应使读者体验韧性力量,间接提升心理弹性。实验组阅读该作品后,抗压测试得分平均提高18%,而对照组仅提高6%。
文学阅读亦存在潜在风险。当青少年过度代入虚构角色的极端选择(如《人间失格》中太宰治的自我放逐),可能将文学表达误读为现实困境的解决范式,反而强化消极认知。因此,教育者需引导批判性阅读——既沉浸体验情感冲击,又保持理性反思距离。例如,在共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时,可设计议题:“霍尔顿的反叛是自我保护还是逃避成长?”
数字阅读的碎片化特征削弱了文学疗愈功能。短视频解说的“快餐式消费”使读者丧失深度思考空间,社交媒体中的“情绪极化”进一步加剧心理动荡。对此,研究者提出“混合阅读模式”:以纸质书为基础构建意义框架,辅以数字化工具(如互动批注App)增强参与感,使疗愈功能适应Z世代认知习惯。
(摘编自《文学阅读对青少年心理疗愈功能的哲学阐释》,哲学研究,2024)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只需整合社会期待即可完成自我认知,无须协调内在需求与未来期待。
B.中国文化中的代际差异仅体现为父母重视学业成就而子女追求个性表达,缺乏其他维度冲突。
C.存在性孤独是指青少年因代际沟通障碍无法与父母达成理解,导致青少年在群体中仍感到精神疏离。
D.参与社会实践项目能直接消除青少年的生涯迷茫焦虑,且效果立竿见影无须长期跟踪干预。
2.根据材料二,关于文学疗愈功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加缪通过《西西弗斯神话》中荒诞英雄持续抗争的意象,为存在焦虑者提供超越困境的哲学启示。
B.深度阅读《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故事可直接提升青少年解决现实逆境的能力,无须其他心理干预。
C.批判性阅读要求读者在沉浸于文学情感冲击的同时,保持理性反思距离以避免过度代入极端选择。
D.数字时代碎片化阅读割裂文本深层意义,使青少年难以通过文学作品获得完整的心理疗愈体验。
3.结合两则材料,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均主张彻底消除青少年的心理矛盾冲突,以实现绝对意义上的心理健康状态。
B.材料一提出的阈限体验通过模拟职业场景等实践,帮助青少年在角色转换中突破心理舒适区。
C.材料二的“替代性经验”与材料一的叙事重构疗法本质完全相同,均依赖外部文本干预。
D.代际观念差异是导致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危机的唯一因素,其他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微弱。
4.材料一与材料二在“心理调节策略”上有何差异?请简要概括。
5.综合两则材料,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为高中生提出建议,并说明理论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石城浮世绘
戴明贤
安顺是一座莹白的石头城。
安顺人住在石础石阶石院的木屋里,口腹之需也多与石头有关——盐巴用石钵擂,米面用石碓舂,糍粑用石臼打。小石磨不紧不慢地旋转,四面流下洁白的豆汁,在大锅里点豆腐。身上穿的更是离不开石头——新布用石磙碾轧,浣衣放在大石板上捣。
出门走石街,过石巷,穿越城中央的钟鼓楼石洞门。东西南北十字交叉的石甬道,永远被挑水夫们溅得湿漉漉的。成人们宁愿绕楼而过,小孩却爱嘚嘚踩过阴凉沁人、石壁长满厚苔的门洞,还要冷不防大叫一声,让整个门洞嗡嗡震响。颤巍巍的卖水扁担挑来的水,汲自城内的大龙井、双眼井、五眼井等十多个石井,井们都罩着石盖,刻着精粗不一的图案花纹,石沿上满是深深浅浅的数百年磨出来的绳槽。甜水叫大井水,供饮用;苦水叫小井水,供浣洗杂用,每担要便宜一个铜板。最甘甜沁人的好水出在东郊一个窄而长的石罅里,名如其形,叫马槽龙井,或认为应作马场龙井,但东门只赶牛场,叫牛场坝;西门才赶马场。讲究美食的人家推豆腐待贵客,让水夫专门去挑马槽龙井的水,要多给一倍的脚力钱。
城里城外的石牌坊,多得数不过来。我家所住的东大街,短短里许长,据府志记载就有三座石牌坊,但在我出生前就因扩建马路拆去了。府文庙的牌坊、龙柱、小桥、院子,全是莹白的石雕。大成殿前的那对透雕龙柱,至今是镇城之宝,传说錾刻此柱的潘石匠,其报酬是按凿下来的石屑粉重量,一两石屑一两银子计算的。
安顺的标志性建筑,是西秀山的石塔。
出城必经东西南北四座城门洞。出了城门,就见环城皆山——金钟山、凤凰山、飞虹山、盔甲山、小金山、观音山、武当山等,多为一座座小巧玲珑的孤山,所以俗话说石城有桂林的山,无桂林的水。甚至有金斗不移、天鹅抱蛋、交椅大坡等奇怪的山名。金钟、观音二山,高林蓊郁,遮天蔽日;其余诸山多是浅草灌木,露出斑驳的石骨,好像满天星斗。有一座螺蛳山,满山是青色的田螺化石,小学的男孩们大多要邀约朝拜一次,带上小钉锤,把石螺乱敲一气,绝难得到一枚完整的。稍稍成形的,就带回学校向侪辈炫耀。
石山洞多。常年游客不断的是城南近郊的华严洞。端午游此洞,是一项传统。洞口几只长满绿苔的大石缸,长年贮着岩浆水,供和尚食用,平时无人一顾,端午节就要论杯卖了。玩家们租用殿堂打围鼓、唱川戏、办酒席。城东二十里的清凉洞“天开一窍,前后通明,中有古刹,下有内外二城”。老百姓叫它粮仓洞,说是被诸葛亮七擒七纵的孟获屯粮的洞窟。城南五十里有两个洞合称“二仙洞”,传说当地山民办红白喜事,可以去洞口求借仙家的锅瓢碗盏,后来一户贪心人家没有全数归还,仙家生气,从此再也借不出来了。我没去过此洞,传说却听母亲说过。此外无数的山洞,多是山民躲避兵灾匪乱的处所;太平年月,则在洞里熬硝。
安顺人就在这个石世界里,经历每人一份的生老病死,苦辣酸甜。到得“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就退居一块石碑之后,销声匿迹。环城众山,密布层层匝匝的墓碑。记得第一次排队出东门,一走出城门洞,隔着低洼的牛场坝,撞到眼前的是满天星斗般的白石墓碑。一位高班学长脱口得句:“一出东门坟摞坟,老远看见摆家屯。”
小城计时,沿古习定时放炮。正午的“午时炮”最重要,像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把一天平分两半。经常是我放学走近城中央的钟鼓楼,就听得北兵营的午时炮响起来。晚上母亲催寝,总是说:二炮都过半天了。二炮即二更。小城打更,只用锣,没有柝。一更不打,二更是“当当”连打,三更是“当、当当”,四更是“当、当、当当”,五更时睡得正酣,没听见过。正是苏东坡说的:“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安顺人重人情,讲礼仪。老亲老戚老街坊,几代人交往不绝。虽贫家小户,也恪守“忍嘴待客”的传统。“大跃进”运动后的饥馑年份,普通家庭里每餐都按量用秤称了,安顺人家来了远客仍要留饭。至少要以不限量的艾粉调冰果露以饷客。重礼仪当然就顾脸面,有“愿输脑壳不输耳朵”之谚,也就是可杀而不可辱。有一商人到广州进货,因衣着土气,店员警告他勿凑近货柜看货,如碰破玻砖,价钱是很贵的。他乃问,一块玻砖值多少钱,店员说了,他就举脚乱踢,把店中的玻柜全踢破了,然后叫老板出来收费。抗战期间,难民们把共同进餐各人付款的“AA制”带到安顺,安顺人无不嗤之以鼻,嘲之为“新生活,各开各”。说是“你舍不得请人,各人阴倒(悄悄)去吃就是。约起人去各开各,成何体统!”连中学生也不兴此风。
安顺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城中央的大十字钟鼓楼。三层飞檐,塔形,宝顶,一层比一层大,底下是几丈高的石门洞。据府志记载,此楼元时建,明末毁,乾隆三十三年知府吕正清重建。道光元年副榜杨春发等补修。光绪中,知府汪仙圃更名为“鼎甲楼”。楼上中间两层祀文昌、魁星像。关于钟鼓楼的故事,那是安顺和安顺人的一部读不完的历史。
钟鼓楼东西南北四个门洞,似可视为安顺与世界相通的象征。但南北两向只通向本城的乡镇。真正的气孔是东西两方。西门通云南,在政治军事上都很重要,所以安顺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东门通省城贵阳,经贵阳而与全国相通。安顺出的人物,如共产党的王若飞、陈曾固,国民党的“一门三中委”谷正伦、谷正纲、谷正鼎,共产党的诤友黄齐生等,都是从这条路出去,而成为杰出的历史人物。据府志引《滇行纪程》说:“安顺府城围九里,环市宫室皆壮丽宏敞。人家以白石为墙壁,石片为瓦。估人云集,远胜贵阳。昔尝议立省会于此,以秤土轻重,不及贵阳,故舍此从彼。今移提督驻此,以镇盘江。”明初中央政府的屯军移民,给小城带来一股强劲的江淮之风,形成今日备受注目的“屯堡文化”。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大江南北不甘做亡国奴的日占区同胞陆续流亡到这个大西南腹地小城,又一次带来一片惨烈的繁荣和多方位的外来文化。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国远征军和美军经此入缅甸,更令安顺的咽喉位置一时间举足轻重起来。就是这个时代、这段历史,编织成我童年阶段一个繁富陆离的印象世界,一卷风情浓郁的浮世绘。
(文本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极富地域特色,对安顺人将石器利用到极致,以及安顺人重人情、讲礼仪等的描写,让读者深入了解安顺本土文化。
B.本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安顺的浮世百态。文章开篇通过描述安顺城的地理风貌与人文景观,展现这座小城的古朴与宁静。
C.文中勾勒了一幅鲜活的市井生活画卷,穿插了对安顺传统风俗、文化活动的描写,如庙会、花灯戏等,展现了当地丰富的文化底蕴。
D.作者在字里行间融入了自己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安顺这座小城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韵味和发展变迁。
7.下列关于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以贵州安顺为背景创作的一篇散文,作品以个人记忆为线索,描绘了安顺这座小城的历史风貌、市井生活。
B.作者用了浮世绘的“组画”形式,语言简洁明了,质朴自然,文中融入安顺当地的方言、俗语,使作品充满地域特色。
C.本文以小见大,让个人记忆成为历史的注脚。通过个人童年、街坊邻居等一些细节的展现,反映安顺的社会变迁。
D.本文如实地描写安顺小城的生活,细腻而深刻,融合了散文的抒情性、小说的叙事技巧,具有乡土情怀和写实风格。
8.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对标题“石城浮世绘”的理解。
9.戴明贤笔下的安顺是一座充满市井烟火与历史沉淀的小城,呈现了一幅不同时空场景的历史画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①。魏将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法,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到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孙膑列传》)
材料二:
羌寇武都,邓太后以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钞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既到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余,攻围赤亭数十日。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余人于浅水设伏,候其走路。虏果大奔,因掩击,大破之,斩获甚众,贼由是败散。
(节选自《后汉书·虞诩列传》)
【注】①大梁:魏国都城。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兵法日A行B不过三十里C以戒不虞D而今日E二百里F何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晋,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后来称韩、赵、魏三国为“三晋”。
B.须,等待,与《扬州慢(准左名都)》中“算而今,重到须惊”的“须”意思不同。
C.见,同“现”,显现,与《陈情表》中“慈父见背”的“见”意思不同。
D.因,趁机,与《苏武传》中“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的“因”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魏国和赵国的攻击,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将田忌带兵进攻魏国都城,以此缓解韩国的危急局势。
B.庞涓追赶齐军三天,齐国军队因怯弱而撤退,庞涓非常高兴,于是轻率冒进,最后中了埋伏,兵败身亡。
C.虞诩受邓太后赏识,被任命为武都太守以抵御羌人入侵,他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最终大败羌人。
D.孙膑和虞诩都有将帅的谋略,善于揣度敌方心理,能够根据形势迅速作出合理应对,从而取得胜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2)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余人于浅水设伏,候其走路。
14.《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这一战略思想在两则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晚晴①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②,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③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④,归飞体更轻。
【注】①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李商隐应桂管观察使郑亚之聘,赴桂林(今广西桂林)任幕府,暂避牛李党争,心境转安作此诗。②夹城:古代城门外层的曲城。③微注: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④越鸟巢干后:化用“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越鸟:南方的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以时空双起,点明诗人居所地势,暗示观察视角的独特性。
B.“天意怜幽草”一句将自然现象人格化,赋予晚晴以伦理温情,体现诗人独特的生命体悟。
C.尾联通过越鸟归巢的轻快姿态,与首联“春去”形成季节呼应,暗示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惆怅。
D.全诗写景细致而生动,诗人把对人生际遇、自身命运的联想融入到了晚晴景物的描写之中。
16.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言:“义山诗锤字坚凝,琢句婉丽。”诗歌颔联“人间重晚晴”一句,“重”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以“蝉蜕”为喻,用“ , ”赞颂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人格。
(2)杜甫《蜀相》中的“ , ”,将对诸葛亮的敬仰惋惜与自身壮志难酬的悲苦熔于一炉。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24年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评审,决定把我国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代表性产品被称为“黎锦”,已有3000多年历史,黎锦是一种纺织品,由海南黎族妇女利用棉、麻等天然纤维制作而成,被称为中国棉纺织史的“活化石”。
除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也成功“转名录”。“转名录”,意味着某项非遗经过保护、发展而壮大,存续力不断增强,不再濒临灭绝。同时,非遗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让非遗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当黎锦成为带动当地黎族群众就业增收的“幸福锦”,当羌年化身助推文化生态旅游、乡村特色旅游的“加速器”,当木拱桥上奏响文化和自然生态协同保护的“协奏曲”,非遗在“活化”中结出累累硕果,绘就出一幅古老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共生的动人图景。一项项非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见证。
18.将画横线部分的句子变成一个以“黎锦”为主语的长单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改变语序,但不能改变原意。
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请任选其一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体重管理”“肥胖问题”等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超过50.7%的成年人群超重,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提升至70%。肥胖不仅是形象问题,更是健康问题,二者不是一码事。当前,中国老百姓健康的首要危险因素为慢性病,其中,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都和肥胖有一定关系。这表明,肥胖已成为危害个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每个人都要做好管理自己体重的“第一责任人”。
当然,体重管理,不能仅靠单打独斗, ① 。从推广“一称一尺一日历”、营造体重管理的良好环境,到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供给;从为受体重问题困扰的居民提供个性化服务,到持续做好全社会有关慢性病防控和体重管理方面知识的宣传……当下,我们正在合力推动体重管理从“治已病” ② ,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目标就是从源头预防和控制相关疾病。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下列句子中的“一”与文中加点的“一”,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番茄一名西红柿,生熟皆可食用。 B.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
C.这两份报告的数据,结论如出一辙。 D.想到马上要上台演讲了,我就吓出一身冷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贵州省第十九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安顺召开之际,身着屯堡服饰的卡通形象“安安”“顺顺”现身大街小巷,成为安顺文旅宣传的新名片。“黄果树瀑布、大明屯堡文化、安顺古城”成为三大核心吸引物,小到一碗“冲冲糕”入选非遗美食名录,大到发展文旅产业新业态……安顺文旅火爆“出圈”,背后离不开“特色”二字。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请结合以上材料与个人思考,写一篇议论文;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B 3.B 4.
①材料一侧重现实干预,通过叙事重构、意义赋予等主动建构策略促进自我整合;
②材料二侧重象征疗愈,借助文学意象的哲学隐喻和情感共鸣实现心理超越。 5.
①开展主题叙事写作:通过日记、故事创作整合自我认知碎片。依据:材料一“叙事重构”理论。
②组织经典共读活动:选择《平凡的世界》等作品开展批判性讨论。依据:材料二“替代性经验”机制。
③设计生涯体验项目:模拟职业场景帮助突破选择焦虑。依据:材料一“阈限体验”策略。
④建立代际对话平台:邀请家长参与心理沙龙,弥合认知差异。依据:材料一“代际观念”分析。
6.C 7.D 8.①“石城”,这里指安顺,“浮世绘”,表现不断变幻的浮动世界的绘画。
②作者将记忆中关于故乡安顺的所见所闻如画卷般展开,展现了小城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蕴含着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9.①选材内容的灵活性。《浮世绘》以琐碎的市井生活片段为素材,涉及风俗细节、邻里闲谈、历史变迁等,形式上不拘泥于连贯叙事,体现散文“形散”的外在特征。
②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交替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例如:对小城的细腻描写、对社会变迁的思考及个人情感的抒发。
③情感主旨的统一性。内容看似零散,但都着力体现市井生活的生命力、时代的变迁,全文蕴含对故乡的深情。
10.CDF 11.D 12.B 13.(1)那些字还没有看完,埋伏的齐国士兵就万箭齐发,魏国军队大乱,彼此失散。(2)虞诩估计羌人将要撤退,就秘密派遣五百多人在浅水埋伏,等候敌人逃跑。 14.①孙膑军队并不怯弱,却向敌人示弱。②虞诩兵力薄弱,却向敌人示强。③虞诩没有向朝廷请兵,却向敌人宣言已请。或:虞诩向敌人宣言等到援军到达再出发,却并未等待。
15.C 16.①“重”意为“珍视”(珍重、重视),与上句“天意怜幽草”呼应,赋予“人间”这一抽象概念主观情感(拟人化),突破物我界限,写出了阴雨连绵后的晴光尤为珍贵。
②“重”字以凝练之笔传达出深沉的情感意蕴。既抒发了对短暂美好晚晴的珍惜,又暗含对人生暮年际遇的豁达(诗人此时身处幕府,借晚晴自勉)。
③由自然现象升华为生命感悟,以“重”字凝聚对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深切体悟,深化了诗歌境界。
17. 蝉蜕于浊秽 以浮游尘埃之外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
18.已有3000多年历史的被称为中国棉纺织史“活化石”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产品黎锦是一种由海南黎族妇女利用棉、麻等天然纤维制作而成的纺织品。 19.(1)比喻:
①将“黎锦”比作“幸福锦”,突出了黎锦带动就业增收、给黎族群众带来幸福生活的作用;将“羌年”比作“加速器”,强调了羌年作为文化载体,推动文化生态旅游和乡村特色旅游发展的作用;将保护木拱桥时,文化与自然生态的协同关系比作“协奏曲”,强调了保护木拱桥需要文化与自然生态的共同努力。
②三组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黎锦、羌年、木拱桥等非遗项目在不同领域的重要作用和积极影响。
(2)排比:
①形式上,使用了三个“当……成为……”“当……化身……”“当……奏响……”的句式,结构整齐,节奏感强,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②内容上,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分别阐述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表现了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融共生。
20.统计数据显示(或“根据统计数据”),我国超过50.7%的成年人超重,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提升至70%。 21.①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②向“防未病”转变 22.C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