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考点集训】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复习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考点集训】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复习课件

资源简介

(共65张PPT)
第一单元
我们的守护者
统编版 六年级上册
知识结构图
核心词汇
→加深对课本理解
一、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学习目标提示:理解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法律,理解法律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树立遵守法律的常识。
1.鸟儿在蓝天上飞翔,花儿在阳光下绽放。我们生活在蓝天和阳光下,也生活在(法律)中。法律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权利),协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时常与我们相伴。
2.法律保护了我们的(权利)。在法律的规定下,我们享有(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权利学习知识、快乐成长。
核心词汇
3.法律规定了我们的(义务)。过马路,要(遵守交通法规);在公共场所,要(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等到我们成年后,还要(努力工作),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核心词汇
4.(纪律)、(道德)与(法律)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与纪律、道德不同,法律由(国家)制定和颁布,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所有社会成员都要(遵守法律),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
5.(道德)与(法律),是基本的社会规则,对社会而言,它们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核心词汇
6.法律调整(社会关系),保护(合法权益),维护(公共秩序)。大到(国家的政治生活) ,小到(个人的家庭生活),处处都有(法律)的身影。
7.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刑法规定了什么样的行为是(犯罪),对于犯罪应该给予什么样的(惩罚)。(刑法)惩罚犯罪,保障(人权),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核心词汇
8.民法是维护人们日常(生活秩序)的主要法律。民法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名誉),保护我们的(房屋)、(用具)、(储蓄);民法指导人们签订和履行(合同),调整生产、贸易、消费等(社会关系)。
9.除了刑法和民法,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还有(行政法)等法律。行政法约束(行政机关)的权力,督促其履行自己的(职责),管理(公共事务),为公众(提供服务)。
核心词汇
10.在法律的大家庭里,这些不同的法律(调整)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发挥不同的(功能)。它们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保障着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
11.没有(语言),人和人就无法顺畅地(沟通);没有(规则),人和人便无法正常地(交往)。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规则),法律为我们设定了(行为准则),提供了(外部保障) ,维护着我们的(正常生活)。
核心词汇
12.法律如同(指南针),告诉我们行为的(方向)。法律保障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法律督促我们(积极承担)起对他人、社会和国家的(责任)。
13.法律如同(尺子),衡量我们行为的(对错)。合法的行为受到(保护),违法的行为受到(制裁)。当争议和冲突发生时,(国家行政)、(司法机关)依据法律,作出(公正)的处理。
核心词汇
14.法律如同武器,是保护我们的(坚强盾牌)。当我们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如果经济困难,可以通过(法律援助),获得(政府)提供的免费法律服务。
15.人人依法享有(权利),人人依法(履行)义务。在法律的指引和保护下,个人和家庭(快乐)、(幸福) ,社会与国家(公正)、(和谐)。
核心素养研讨
→心得体会提升
1.( )是维护人们日常生活秩序的主要法律。它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名誉,保护我们的房屋、用具、储蓄。
A.刑法 B.行政法 C.民法 D.商法
2.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享受着权利,同时也履行着义务,下列( )是我们的义务。
A.过马路时遵守交通法规 B.上课时认真听讲
C.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 D.随地乱扔垃圾
C
ABC
核心素养研讨
3.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们应该( )。
A.在学校的草坪和花园里玩耍 B.在学校的塑胶操场上骑自行车
C.每天上课睡觉,说话,嬉戏打闹 D.借了别人的东西及时归还
4.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下列情景中,需要用到刑法的是( )。
A.刘倩借了小红的笔没有还 B.大喜一不小心撞到了王博
C.小偷偷走了王阿姨的手机 D.丽丽和妹妹因生活琐事吵架
D
C
核心素养研讨
5.一名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自己职责的时候,需要遵循( )。
A.刑法 B.民法 C.交通法 D.行政法
6.法律援助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法律保障制度,由政府设立,它的目的是帮助( )。
A.有钱的当事人 B.有重大犯罪的人
C.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中的当事人 D.以上都对
D
C
核心素养研讨
7.( )要遵守法律。
A.只有残疾人 B.只有富有的人
C.只有贫穷的人 D.所有社会成员
8.下列( )行为会受到刑法的惩罚。
A.杀人抢劫 B.不赡养老人
C.侵犯他人名誉 D.以上都对
D
A
核心素养研讨
树立正确思想
1.刘曼在儿童刊物上发表了一篇小说,出版社以他未满18岁为由,拒绝给他支付稿费。( )
2.王波的爸爸在公共场所吸烟,王波制止了爸爸的行为。( )
3.我们的法律是为了保护残疾人而设立的。( )
4.我和妈妈都不会开车,于是喝了酒的爸爸开车把我们送回家。( )
×

×
×
核心素养研讨
5.如果有人欺负自己,我们就要欺负回来。( )
6.如果有人偷偷拿我们的东西,我们可以偷回来。( )
[解析]道德与法律,是基本的社会规则,即使别人拿了我们的东西,我们也不可以价别人的东西。
7.法律援助可以为盲、聋、哑及未成年人无偿提供法律服务。( )
×
×

核心素养研讨
8.我们可以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 )
9.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争论和冲突,都要交给国家行政、司法机关处理。( )
10.法律规定了我们的权利和义务,我们在享受权利时,也要尽到自己的义务。( )
×
×

看图回答问题
→图文意思要理解
如图你是图中的消费者,应该运用什么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答:对于网购的商品,商家以“已拆封”为由拒绝退货,侵犯了我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会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准确连线
→一一对应加强掌握
阅读下面的情景描述,把与情景对应的法律用线连起来。
课本习题解答
→重点知识要牢记
1.这些事情都和法律有关吗?
答:学生乘坐大巴旅游可能涉及道路交通安全、旅游合同、文物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法律问题。爸爸妈妈带孩子去医院看病可能涉及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药品质量监管、监护人义务等法律问题。
核心素养研讨
2.说一说,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有哪些权利呢?
答: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享有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而拥有的一切正当权利。包括:①受教育权。学生的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②人身权。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③国家对学生的财产权、身体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等特殊保护。
课本习题解答
3.你认为违反法律的后果和违反学校纪律的后果是一样的吗?
答:当然不一样。法律具有强制力、权威性和普遍性,违反后会受到法律制裁,承担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学校纪律是以学校为单位实施的,只对学校成员起作用,违反后受到学校的处罚,如停课、写检讨,记过等。因此违反法律的后果比违反学校纪律更严重。
课本习题解答
4.采访家人或亲戚,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涉及哪些法律。
答: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法律的规范和保护。工厂与工人的关系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范,人们过马路、开车受《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范,超市中的消费行为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范,学生上学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范。
激活巧思维
29岁的刘女士购买了一辆汽车。新车还未开出店,就发现车辆发动机存在漏油问题。刘女士应该怎么办?
答:刘女士可以首先和商家沟通、协商解决这件事。如果协商不成功,刘女士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向工商行政部门进行投诉。请其介入解决。刘女士还可以向法院和仲裁机构提出申请,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课本习题解答
5.通过采访同学和老师,了解一下我们的学校生活会涉及哪些法律,这些法律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有助于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在校学生伤害事故,保护学生、学校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有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课本习题解答
6.游戏和比赛如果没有规则,就无法正常进行。如果没有法律,社会交往会变成什么样?
答:如果没有了法律,那么社会经济秩序没有了强制保障力,犯罪者得不到应有的惩戒,犯罪率将大幅提升,人们生活将一片混乱。因为法律是保障公民行使权利的一种武器,是惩罚犯罪的一把利剑。法律保障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法律督促我们积极承担起对他人应尽的责任。社会和国家的责任。依法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社会就会井然有序,人民就会安居乐业。
课本习题解答
7.你认同他们的观点吗,为什么?
答:不认同,因为我们不能以暴制暴或自认倒霉,应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课本习题解答
8.如果爸爸就职的公司拖欠爸爸工资,你认为爸爸应该怎么办?
答;如果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的工资,爸爸应该:
①可以到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②如果签订了合同,可以直接申请仲裁,要求支付工资。如果未签订劳动合同,可要求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
③向法院提出申请,拿出证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起诉用人单位。
课本习题解答
9.组织一次“法律故事会”,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或经历过的与法律有关的故事,说说它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答:早晨八点多,张女士刚起床,就听见院里一片嘈杂。原来是他们院里一个老爷爷由于年岁已高,反应稍慢,骑自行车轧了一条小狗的尾巴,小狗的主人不依不饶,非得逼老爷爷赔偿。张女士下楼问清楚情况后,对那人说:“第一,我们需要你出示合法的养犬证。第二,法律规定遛狗时间是晚上七点以后至第二天七点以前。”听了张女士的话,养狗人自觉理亏,说了几句抱怨的话,就走了。
启示:法律与我们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争端,化解纠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案例分析
→分析案例我在行
小明和同学小亮正骑着自行车走在上学的路上。突然,一辆轿车为躲避前方来车拐进自行车道,将小明撞倒在地。轿车司机下车后发现被撞倒的是一名学生,便驾车飞奔逃走。
针对这一事故,故人议论纷纷。甲:“被车撞了,司机又跑了,就自认倒霉吧!”乙:“如果能够找到肇事司机,就把他的车给砸了。”丙:“交警找到肇事司机后,应依法要求对方赔偿损失。”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三位路人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案例分析
答:(1)甲的观点错误。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如果忍气吞声,不仅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会助长违法分子的嚣张气焰;(2)乙的观点错误。这样做是非法报复,会导致新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3)丙的观点正确。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的帮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核心词汇
二、宪法是根本法
学习目标提示:明白宪法是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并有自觉遵守宪法的意识,维护宪法的权威。
核心词汇
→加深对课本理解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基础)和(依据),它规定了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规定了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同时,宪法也规定了行使国家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权威)、(法律地位)。
2.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颁布的。2014年,我国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核心词汇
3.(国家宪法日)的设立,不仅是增加了一个纪念日,更是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有助于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斗的结果。国家宪法日的设立让(宪法意识)植根人心,这正是(忠于宪法)、(维护宪法)的具体体现。
核心词汇
5.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管理国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6.国家宪法日,一年只有(一天)。但我们对宪法的认识,不能止于这一天。通过丰富多彩的宪法(宣传教育)活动,我们能够更好地(学习宪法),(了解宪法)。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更要做到(遵守宪法),(维护宪法) ,保证(宪法实施)。
核心词汇
7.在法律体系中,(宪法)与其他法律法规不同,它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国家的(根本法)。树根给枝叶输送营养,枝叶在树根支撑下成长。宪法就如同(树根),其他法律就好比繁茂的(枝叶)。
8.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其他法律只规定(社会生活)某些方面的内容。
核心词汇
9.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毛泽东
10.在我国,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任何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11.我国宪法保护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防止国家机关(滥用权力),任何公民在享有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
核心词汇
12.一所学校有学校的(章程),一个班级有班级的(班规)。同样道理,一个国家必须有一个最高的(法律权威),任何人都必须在这个权威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这个权威就是(宪法)。
13.树立宪法权威,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宪法知识)。了解宪法如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我们就能体会它在国家和公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它是我们行动的(根本依据)。
核心词汇
14.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都没有(超越宪法)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应该受到(追究)。
核心素养研讨
→心得体会提升
1.我国第一部宪法制定于( )。
A.1982年
B.2018年
C.1954年
2.我国现行宪法是( )颁布的。
A.1954年
B.1982年
C.2019年
C
B
核心素养研讨
3.下列法律中最权威的法律是( )。
A.宪法
B.民法
C.行政法
4.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它规定了( )。
A.我们该履行的义务
B.我们享受的权利
C.以上都有
A
C
核心素养研讨
5.2018年国家宪法日活动的主题是( )。
A.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
B.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
C.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6.宪法日的设立是为了培养( )的社会氛围。
A.尊重宪法,宪法至上,了解宪法
B.对法律敬而远之
C.违背法律,践踏法律
B
A
核心素养研讨
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人大代表是通过( )产生的。
A.民主选举
B.随机指定
C.领导指定
8.人民通过( )对国家进行管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主选举
C.集体表决
A
A
核心素养研讨
9.下列哪项法律具有我国的最高法律效力?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0.我们必须以( )作为活动的根本依据。
A.宪法
B.道德准则
C.八荣八耻
C
A
核心素养研讨
1.1982年,我国制定了第一部宪法。( )
2.自1982年开始,我国将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 )
3.民法、行政法、税法都是以宪法为基础制定的。( )
4.宪法是为全体公民中的特殊人群而设立的。( )
5.在我国,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任何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
6.民法是我国的根本法。( )
树立正确思想
×


×

×
核心素养研讨
7.生活中,我们只需要遵守宪法就可以了。( )
8.国家宪法日一年只有一天,我们只要在这一天遵守宪法就可以了。( )
[解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基础和依据,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我们必须时刻遵守。
9.无论成年人还是小学生,都应该好好学习宪法。( )
10.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
×
×


准确连线
→一一对应加强掌握
下面列出了宪法的部分条款和一些生活中的场景,请你用连线的方式把对应的内容连起来。
课本习题解答
→重点知识要牢记
1.你知道为什么设立国家宪法日吗?
答: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颁布的。2014年,我国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国家宪法日的设立,不仅是增加了一个纪念日,更是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
课本习题解答
2.你对国家宪法日有什么印象,快和同学一起说说吧!
答: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如宪法知识大赛、宪法主题宣传和法官讲宪法知识等。国家宪法日自2014年设立以来,每年都有不同的活动主题。
课本习题解答
2014年: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2015 年: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2016年:学宪法,讲宪法。2017年: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维护宪法权威。2018年: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2019年:弘扬宪法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20年:深入学习宣传法治思想,大力弘扬宪法精神。2021年:坚定不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2022年: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课本习题解答
3.通过对国家宪法日的了解,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宪法的内容?
答:宪法在法律体系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任何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宪法规定了国家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尤其是与公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任何主体包括国家机关都不得任意侵害这些权利。
课本习题解答
4.从宪法的内容中,我们还会有哪些发现?看看下面的同学是怎么讨论的,你也可以和同学交流。
答;我国现行宪法包括5个部分。分别是: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宪法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赋予我们受教育权、财产权、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等基本权利,和宪法为公民设定服兵役、依法纳税等基本义务。
课本习题解答
5.观察这张图片,从中你有什么样的发现?
答:图中的树代表了我国已形成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树干代表宪法,树枝代表不同的部门法,而各个细小的枝Y则是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管理的具体制度。这幅图生动地体现了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宪法是根本法,是部门法存在的基础。宪法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任何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课本习题解答
6.以上三部法律的第一条规定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一规定反映了宪法与其他法律是什么关系?
答:三部法律都有“根据宪法,制定宪法”这句话。反映了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其他法律依据宪法而制定,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课本习题解答
7.你对上面的观点有什么看法?你认为生活中应该怎样维护宪法权威呢?
答:我认为这些同学的话都有道理。
我们应该:(1)宣传宪法精神,让广大公民认识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树立宪法的权威性。(2)向身边的人宣传宪法知识,共同学习宪法、遵守宪法、落实宪法。(3)把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同我们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自觉遵守宪法,维护宪法。
课本习题解答
8.为什么要进行宪法宣誓?你知道我国的宪法宣誓制度自诞生之日起有哪些发展吗?
答;宪法宣誓仪式首次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进行宪法宣誓,表明国家对宪法宣誓仪式的高度重视,反映了宪法在我国至高无上的地位。
课本习题解答
宪法宣誓制度于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诞生,誓词共70个字:“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2018年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宣誓制度作出修订,新的誓词为:“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能力培优,拓展思维
我们国家现在是和平时期,为什么还要加强国防。解放军在维护和平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即使在和平时期,也非常有必要加强国防建设,但加强国防建设并不意味着战争。我国国防力量的强大对维护我国和平与安全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仅在维护我国和平与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还在维护国际安全或其他国家的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案例分析
→分析案例我在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在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标准计算赔偿金。有公民对此提出合宪性审查建议,认为这样会导致司法审判实践中出现不公平现象,与宪法有关精神不一致。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后,建议最高人民法院适时修改完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统一城乡居民人身损害赔偿标准。
案例分析
1.提出审查建议,体现出该公民对宪法有什么认识。
答: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2.公民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作为未成年人应履行哪些义务? (至少3点)
答: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复兴,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 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
案例分析
3.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基础和依据。请用概念图表示宪法和其他法律的关系。
走进生活
1.观察这张图片,从中你有什么样的发现?
答: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基础和依据。
走进生活
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我们国家将( )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A.12月9日 B.12月4日
C.10月1日 D.5月1日
3.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保障的公民都享有哪些权利?(至少3点)
答:如休息权、物质帮助权、平等权、人身自由权、财产权、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文化权利、劳动权等。
B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