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期末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期末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期末试卷
(2025七下·嵊州期末)多彩嵊州
嵊州是一座被色彩点亮的城市,每一种颜色都诉说着独特的故事。
酡红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熟悉的旋律响起,仿佛将人带入了那个充满诗意与柔情的世界。
越剧舞台上,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妆容精致,举手投足间尽显风华。那一抹配红的妆容,恰似天边的晚霞,艳丽而动人。无论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的深情,还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娇柔,都在这配红的映衬下,被演绎得□□□口。
那婉转悠扬的唱腔,细腻入微的表演,承载着嵊州的文化灵魂。
暖褐
东前街,曾是小城烟火的温暖注脚,但在嵊州城市建设南拓的浪潮里悄然黯淡。
夕阳落幕,余晖洒在老街上,给它镀上一层暖黄色光芒,那暖褐的色调,既是岁月留下的从未褪色的记忆,更是对未来的默默chōng①____ 憬。
1月23日,东前街盛大开街。她既保留了古韵,又融入了新元素,成为集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特色美食于一体的打卡地,续写着嵊州的风雅与烟火。
银白
在崇山峻岭间,百丈飞瀑宛如一条白色巨龙从天际奔腾而下。
夏季如万马奔腾,水花bèng②____溅,阳光穿透云雾洒下斑lán③____的光晕,如梦如幻;冬季则凝结成冰柱,宛若天然水晶森林,犹如冰雪童话世界。它不仅是一处自然景观,更是嵊州人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勇往直前,锐不可当。
1.请根据拼音和上下文提示填写恰当词语。
chōng    憬 bèng    溅 斑lán   
2.文中加□□□□处应填入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入木三分 B.绘声绘色 C.淋漓尽致
3.为文化周设计主题对联,请根据上联,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最合适的下联。(  )
上联:红戏韵风华绝代 下联____
A.暖褐街光岁月流金 B.暖褐老街续写烟火 C.银白瀑布精神坚韧
4.小刺:小语,“酡红”完竟是怎样的一种红呢
小语: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下“舵”的字形,“酡”是一个形声字,左形右声,“酉”表示意义,甲骨文中的“酉”就是尖底酒坛子,“它”同“佗”,表示读音。因此,我们可以推测“酡红”就是   
5.其实,能代表嵊州特色的事物还有许多,如绵延不绝波光粼粼的剡溪、翰墨飘香的书圣归隐地华堂古村、生机勃勃的香榧林、茶园……….因此,嵊州的颜色还可以是……
作为“嵊州色彩推荐官”,请你仿照上述材料,为多彩嵊州添加一种颜色,并加以描述。要求:①结合具体景物,②运用至少一个修辞手法,③表达真挚情感。(80字左右)
6.(2025七下·嵊州期末)多彩诗文
古诗文中的颜色,历经千年的流传,惊艳了时光,慰藉着人心。
青色,代表古代文人从山水自然中得到的灵感。青,有时是“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的青绿;有时是“黄梅时节家家雨,   ”(赵师秀《约客》)的玄青:有时是“睛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的天青,有时是“岱宗夫如何     ”(杜甫《望岳》)的墨绿。
红是激情四溢,精力充沛,也象征牺牲和奉献。它是“草树知春不久归,    ”(韩愈《晚春》)的争奇斗艳,是“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的无私奉献……
7.(2025七下·嵊州期末)多彩人生
颜色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情感表达。如红色代表热情,白色象征纯洁……
一年来,我们所学的名著也闪耀着各自的色彩。请你仿照示例,在下列选项中选择一本名著,结合内容,赋予其一种色彩,并阐述理由。 (100字左右)
示例:我觉得《世说新语》是青白色的。《世说新语》中记载了“雪夜访戴”的典故,王子猷乘兴而行,兴尽而返,这种率性而为的作风,如同雪地映照的青色月光,清冷透彻;书中嵇康“肃肃如松下风”的风姿,谢道韫“柳絮因风起”的才情,都透着青白底色中的高洁之气。全书以简练笔墨勾勒人物风神,整体呈现出青白色的淡雅韵致。
我觉得____。
A.《朝花夕拾》 B.《西游记》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骆驼祥子》
(2025七下·嵊州期末)阅读
材料一: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遮便唱①使还。太傅神情方王②,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徐云:“如此,将无③归!”众人即承响④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材料二:
玄⑤等既破坚,有驿书至。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⑥,心甚喜,不觉屐齿之折。
材料三:
渔家
【明】孙承宗
呵冻提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解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注释】①唱:通“倡”,提议。②王:通“旺”,指兴致高。③将无:表示委婉的建议戏者希望,可译为“还是……吧”。④承响:应声。⑤玄:指谢玄,在谢安的指挥下取得混水之战的胜利。⑥户限:门槛。
8.根据文章语境,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   
看书既竟   
安方对客围棋   
棋如故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从下列 AD 中选出正确的两处。(  )
风起浪涌A孙王诸人B色并遽C便唱D使还
10.结合材料二中“过户限,心甚喜,不觉屐齿之折”这一细节描写,分析谢安的形象特点。
11.材料一中有多个细节对谢安与孙王诸人进行了对比,作者为什么要进行对比 通过对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12.材料三《渔家》前两句是怎样表现“渔家苦”的 请作赏析。
(2025七下·嵊州期末)阅读
闲读梧桐
余秋雨
我也说不清楚,从啥时起,就注意那棵梧桐了。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它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大夫”,向空中仲展;又橡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接面,甚至这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不久,秋风乍起。楼壁上串串爬山虎最先感知到了,开始把自己的叶子次第染红,染给底端的根和茎看,染给千百双仰望的眼眸看,也染给对面那株无言的梧桐看,然后金箔一般风风光光飘洒下来。而这棵大树,在秋风的万千呼唤下,才逐渐将绿叶变黄,再过渡到深褐,一切都在不经意之间。
渐入深秋,梧桐竟似未觉,依然笑对风霜。它伸开高冠,仿佛大自然母亲摊开手掌安抚我们。寒意点点的黄昏,走在树下,我感受到脉脉温情被紛乱的叶子滤筛后,斑斑驳驳洒落肩头。我不明白,人们为什么总是将梧桐与“落寞”这个灰色意象联系在一起。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朝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队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在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入,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天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亲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做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落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华早进,悲我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跃在那次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地养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3.阅读全文,梳理“我”三次“临窗读树”的所见所感。
  “梧桐”的外形 “我”的观感
第一次     从容、高大
第二次 黛青色的轮廓,叶叶枝枝簇拥呼号    
第三次     一身傲骨
14.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它要比别处的其它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从修辞的角度)
②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从人称的角度,体会抒情效果)
15.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⑤段和第①段两个“寂寞”含义的理解。
①我不明白,人们为什么总是将梧桐与“落寞”这个灰色意象联系在一起。
②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落寞。
16.联系已学课文,结合本文,完成下面表格,并探究“托物言志”写法的特点。
作品 所托之物及其特点 所言之志
《紫藤萝瀑布》 动的生命力、花开花谢的轮回 紫藤萝:辉煌的淡紫色瀑布、流个体生命在苦难中依然蓬勃,生命长河水恒
《井岗翠竹》 翠竹:挺拔苍翠、压不弯砍不断的坚韧质地、蔓延的竹鞭    
《爱莲说》     君子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闲说梧桐》        
“托物言志” 写法特点    
17.(2025七下·嵊州期末)色彩,装点着我们的世界,色彩触动着我们的心灵。如果让你选择用一种颜色代表自己,你会选什么 为什么 请“用一种颜色代表你自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如《我是向日葵黄》《我的星空蓝》《彩虹般的我》;结合真实经历或大胆想象,写出你与颜色的独特联系;不少于500字,语言生动,有细节描写;不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小贴士:
红色 热情、勇敢、充满活力 蓝色 安静、冷静、喜欢思考 黄色 开朗、乐观、充满创意 绿色 平和、热爱自然、有耐心 紫色 神秘、爱幻想、独特 粉色 温柔、善良、充满爱心 黑色 酷、有主见、内心强大 白色 纯洁、真诚、追求完美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憧;迸;斓
2.C
3.A
4.像人饮酒后脸上呈现的那种微醺、艳丽的红色
5.黛青
剡溪如一条黛青丝带,蜿蜒穿过嵊州。两岸青山倒映,溪水波光粼粼,似将天地间的灵秀,都揉进这一抹温润的青色,诉说着古城的悠悠情长。(以剡溪为景,用比喻写黛青色,抒对嵊州的爱 )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对联;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词语的使用(搭配);语言得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3)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4)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1.chōng 憬:“憧憬” ,“憧” 从 “心”,表向往,填 “憧” 。bèng 溅:“迸溅” ,“迸” 有 “向外溅出” 意,填 “迸” 。斑 lán:“斑斓” ,“斓” 从 “文”,表色彩绚丽,填 “斓” 。
故答案为:憧;迸;斓
2.A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 / 议论深刻,不匹配 “表演演绎情感” 。
B “绘声绘色”:侧重讲述生动,而语境是 “表演展现情感的程度” 。
C “淋漓尽致”:指尽情、充分地展现,契合 “妆容映衬下,情感被充分演绎”
故答案为:C
3.上联分析:“红戏韵(偏正) + 风华绝代(主谓,赞越剧魅力)”,结构为 “颜色 + 事物 + 特点 / 评价” 。
A“暖褐街光(偏正) + 岁月流金(主谓,赞老街韵味)”,结构、词性(颜色 + 事物 + 特点)与上联一致,且 “流金” 呼应 “绝代”,意境匹配 。
B “续写烟火” 是动宾,与 “风华绝代” (主谓)结构不搭 。
C “精神坚韧” 是主谓,但 “银白瀑布” 与 “红戏韵” 结构(颜色 + 事物)虽对,但 “坚韧” 与 “绝代” 意境弱 。
故答案为:A
4.“酡” 左形(酉,酒坛)右声,结合 “酒后脸发红” 常识,可推测 “酡红” 是 像人饮酒后脸上呈现的那种微醺、艳丽的红色 (因酒而红的柔和、艳丽色调 )。
故答案为:像人饮酒后脸上呈现的那种微醺、艳丽的红色
5.本题考查创意写作,要求结合嵊州特色景物,通过修辞手法表达情感,解析如下:核心要求拆解具体景物:需选取嵊州标志性事物(如剡溪、华堂古村、香榧林、茶园等),确保地域特色鲜明。修辞手法:至少使用一种(比喻、拟人、排比等),增强文字感染力。真挚情感:通过景物描写传递对嵊州的热爱、赞美或眷恋。
故答案为:黛青
剡溪如一条黛青丝带,蜿蜒穿过嵊州。两岸青山倒映,溪水波光粼粼,似将天地间的灵秀,都揉进这一抹温润的青色,诉说着古城的悠悠情长。(以剡溪为景,用比喻写黛青色,抒对嵊州的爱 )
6.【答案】苔痕上阶绿;青草池塘处处蛙;便引诗情到碧霄;齐鲁青未了;百般红紫斗芳菲;落红不是无情物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1)出自刘禹锡《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青绿,草色映入竹帘带来青色。此处 “青” 对应 “青绿”,需填 “苔痕上阶绿”。(2)出自赵师秀《约客》,描绘黄梅时节的雨景:细雨连绵,池塘边青草在雨中呈现深沉的玄青色。诗句以 “青草池塘处处蛙” 呼应 “玄青”,故填此句。(3)出自刘禹锡《秋词》,写秋日晴空:一只白鹤冲破云层,将诗情引向湛蓝的天空(天青)。“便引诗情到碧霄” 中 “碧霄” 对应 “天青”,填此句。(4)出自杜甫《望岳》,写泰山的苍翠:泰山到底如何?在齐鲁大地上,那片墨绿的山色一眼望不到尽头。“齐鲁青未了” 中 “青” 指泰山的墨绿,填此句。(5)出自韩愈《晚春》,写花草树木争奇斗艳:花草知道春天将尽,红紫等颜色的花朵竞相绽放,体现红色的 “激情四溢”。对应 “争奇斗艳”,填 “百般红紫斗芳菲”。(6)出自龚自珍《己亥杂诗》,以落花(红色)飘落化作春泥滋养新花,象征 “牺牲和奉献”。填 “落红不是无情物”。
故答案为:苔痕上阶绿;青草池塘处处蛙;便引诗情到碧霄;齐鲁青未了;百般红紫斗芳菲;落红不是无情物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7.【答案】我选A.《朝花夕拾》:我觉得《朝花夕拾》是暖黄色的。书中回忆长妈妈为鲁迅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那是充满温情的关怀;藤野先生细心为鲁迅修改讲义,展现师者的热忱。这些温馨的回忆如暖黄色光芒,照亮鲁迅童年与求学岁月,让全书洋溢着暖黄色的怀旧温情。
我选B.《西游记》:我觉得《西游记》是火红色的。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除魔,火焰山一役更是与火紧密相关。他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火红色象征着他们取经的热情与坚定,也让全书充满火红色的激情与活力。
我选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觉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金红色的。保尔·柯察金在革命的浪潮中,历经无数艰难困苦,始终坚定信念。他为理想而拼搏的一生,如司金红色的火焰般炽热。金红色代表着他高尚的革命精神与不朽的人生价值,使全书闪耀金红色的光辉。
我选D.《骆驼祥子》:我觉得《骆驼祥子》是灰黑色的。祥子怀揣梦想来到城市,却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中不断遭受打击,三起三落的买车经历让他最终堕落。社会的冷、人性的丑恶如灰黑色的阴霾,笼罩着祥子的命运,让全书弥漫着灰黑色的绝望气息。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朝花夕拾》;《西游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首先,需从《朝花夕拾》《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这四部名著中任选-本。仿照示例,赋予所选名著一种色彩;然后结合名著内容阐述赋予该色彩的理由,字数在100字左右。
故答案为:我选A.《朝花夕拾》:我觉得《朝花夕拾》是暖黄色的。书中回忆长妈妈为鲁迅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那是充满温情的关怀;藤野先生细心为鲁迅修改讲义,展现师者的热忱。这些温馨的回忆如暖黄色光芒,照亮鲁迅童年与求学岁月,让全书洋溢着暖黄色的怀旧温情。
我选B.《西游记》:我觉得《西游记》是火红色的。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除魔,火焰山一役更是与火紧密相关。他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火红色象征着他们取经的热情与坚定,也让全书充满火红色的激情与活力。
我选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觉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金红色的。保尔·柯察金在革命的浪潮中,历经无数艰难困苦,始终坚定信念。他为理想而拼搏的一生,如司金红色的火焰般炽热。金红色代表着他高尚的革命精神与不朽的人生价值,使全书闪耀金红色的光辉。
我选D.《骆驼祥子》:我觉得《骆驼祥子》是灰黑色的。祥子怀揣梦想来到城市,却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中不断遭受打击,三起三落的买车经历让他最终堕落。社会的冷、人性的丑恶如灰黑色的阴霾,笼罩着祥子的命运,让全书弥漫着灰黑色的绝望气息。
【点评】 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答案】8.通“悦”,愉快;已经;正,正在;原来,先前
9.A、C
10.通过“屐齿之折”的细节,表现谢安表面镇定而内心喜悦,体现他深沉内敛、善于克制情绪的形象特点。
11.对比谢安与众人的不同反应,突出谢安临危不乱的气度,说明他足以安定朝野。
12.前两句通过“呵冻提篙”“满船凉月雪模糊”等描写以动作和环境渲染,生动表现渔民在严寒中劳作的艰辛。
【知识点】忧国伤时;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断句;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谢太傅(谢安)在东山隐居时,和孙兴公(孙绰)等人乘船出海游玩。海上起了大风,浪涛汹涌,孙绰、王羲之等人脸色都变了,急忙提议回去。谢太傅却兴致正高,吟咏长啸,一言不发。船夫因为看见谢太傅神态闲适、心情舒畅,便继续向前划行不停止。不久后,风势更急,浪头更猛,众人都骚动不安,坐不住了。谢太傅才缓缓地说:“既然这样,还是回去吧!” 众人立刻应声返回。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的气量,足以安定朝廷内外。
【材料二】谢玄等人打败苻坚后,有驿使送来的捷报传到。谢安看完捷报,就把它放在床上,脸上完全没有喜悦的神色,仍像先前一样继续下棋。客人问他(捷报的内容),他缓缓地回答说:“小辈们已经打败敌人了。” 下完棋后回到内室,过门槛时,因为心里十分高兴,没留意竟把木屐的齿给碰断了。
8.“说” 是通假字,通 “悦”。语境中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 指船夫因谢太傅神态闲适、心情愉悦,便继续前行。“意说” 即心情愉快,符合上下文逻辑。“看书既竟” 指看完驿书之后,“既” 在此处表 “已经、…… 之后”,强调动作完成,是文言文中 “既” 的常见用法。“安方对客围棋” 描述谢安当时的状态 —— 正在和客人下围棋,“方” 表 “正在进行”,突出其从容不迫的情态。“棋如故” 指下棋的状态和先前一样,“故” 意为 “原来、从前”,体现谢安在得知胜仗后仍保持常态,与后文 “心甚喜” 形成对比。故答案为:通“悦”,愉快;已经;正,正在
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 “(海上)起了大风,浪涛汹涌,孙绰、王羲之等人脸色都变了,急忙提议回去。” 第一处断在 A(风起浪涌)后:此句为环境描写,交代 “浪涌” 的背景,需与后文人物反应分隔;第二处断在 C(色并遽)后:“孙王诸人色并遽” 描述众人惊慌失色的状态,“便唱使还” 是其行动,按 “状态 + 行动” 的逻辑断句,层次清晰。
故答案为:A、C
10.“过户限,心甚喜,不觉屐齿之折” 是典型的细节描写:表面上,谢安在客人面前 “了无喜色”“棋如故”,维持着镇定;但 “过门槛时不觉屐齿折断” 的细节,暴露了他内心极度喜悦(因过度兴奋而失态)。这一对比凸显谢安深沉内敛、善于克制情绪的形象 —— 既不张扬得意,又难掩真情,展现出政治家的沉稳与常人的真实情感。故答案为:通过“屐齿之折”的细节,表现谢安表面镇定而内心喜悦,体现他深沉内敛、善于克制情绪的形象特点。
11.对比目的:材料一中,面对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 “色并遽”“唱使还”,而谢安 “神情方王,吟啸不言”;风转急后,众人 “喧动不坐”,谢安才 “徐云‘如此,将无归’”。通过众人的惊慌与谢安的从容对比,突出谢安临危不乱的气度。结论:“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通过对比,作者明确谢安的气量足以安定朝廷与民间,为其后来的担当埋下伏笔。
故答案为:对比谢安与众人的不同反应,突出谢安临危不乱的气度,说明他足以安定朝野。
12.前两句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通过动作描写与环境渲染表现 “渔家苦”: “呵冻提篙”:刻画渔民在严寒中呵气暖手、紧握船篙的动作,“手未苏” 直接点明寒冷刺骨,劳作艰辛;“满船凉月雪模糊”:以 “凉月”“雪” 营造凄冷氛围,月色与雪光交织的 “模糊” 感,既写环境恶劣,又暗示渔民在寒夜中劳作的孤寂与不易。两句结合,将 “渔家苦” 从触觉(冻)、视觉(雪、月)、动作(提篙)多维度展现,避免直白抒情,更显真实可感。故答案为:前两句通过“呵冻提篙”“满船凉月雪模糊”等描写以动作和环境渲染,生动表现渔民在严寒中劳作的艰辛。
【答案】13.合抱之粗,如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矜持少女,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苍凉、与外祖父的契合(坦荡、荫庇一方);虬树挺干,无遮天蔽日的叶子
14.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梧桐比作 “伟丈夫” 和 “矜持的少女”,既写出其粗壮高大的挺拔之态,又描绘其叶茂遮身的柔美之姿,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梧桐的独特外形,表达了作者对梧桐的欣赏。
②运用第二人称 “你”,直接与梧桐对话,拉近与梧桐的距离,强烈抒发了对梧桐虽历经风雨、叶片凋零却仍存傲骨的赞美之情,情感真挚而浓烈。
15.①第一个 “落寞” 是人们通常赋予梧桐的 “灰色意象”,指因梧桐外在形态(如落叶、孤植)带来的孤寂、凄凉之感,是世俗意义上的消极情绪。
②第二个 “落寞” 是作者读懂的梧桐的内在品格:它并非哀怨孤寂,而是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 ——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包容自然,是历经风雨后的宁静与超脱,蕴含着积极的生命态度。
16.歌颂井冈山人民坚韧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梧桐:高大从容,历经风雨仍存傲骨,从容淡泊;赞美梧桐服从又抗衡自然的傲骨与从容,暗含对像外祖父一样正直坦荡之人的敬仰;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形态、品性等进行细致描绘,将作者的情感、志向或人生感悟寄托于该事物之上,使事物成为作者思想情感的象征,达到物与志的统一。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4)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写作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手法、表现手法四个方面。然后根据文章的特点抓住一点或几点完成做答即可。
13.第一次:定位第 3 段,描写梧桐 “合抱之粗,如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矜持少女,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对应 “我” 的观感 “从容、高大”。第二次:定位第 6 段,梧桐 “黛青色的轮廓,叶叶枝枝簇拥呼号”,结合 “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可知 “我” 的观感是 “苍凉、与外祖父的契合(坦荡)”。第三次:定位第 8 段,“没有昨天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对应 “我” 的观感 “一身傲骨”。
故答案为:合抱之粗,如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矜持少女,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苍凉、与外祖父的契合(坦荡、荫庇一方);虬树挺干,无遮天蔽日的叶子
14.① 修辞角度:“如伟丈夫”“像矜持的少女” 是比喻,“披肩掩面” 是拟人。通过双重比喻,既写梧桐的粗壮挺拔,又写其叶茂柔美,形象鲜明,表达欣赏之情。
② 人称角度:用第二人称 “你”,将梧桐拟人化,直接对话增强抒情的亲切感与力度,既痛惜叶片凋零,更赞美梧桐面对风雨的傲骨,情感强烈。
故答案为: 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梧桐比作 “伟丈夫” 和 “矜持的少女”,既写出其粗壮高大的挺拔之态,又描绘其叶茂遮身的柔美之姿,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梧桐的独特外形,表达了作者对梧桐的欣赏。
②运用第二人称 “你”,直接与梧桐对话,拉近与梧桐的距离,强烈抒发了对梧桐虽历经风雨、叶片凋零却仍存傲骨的赞美之情,情感真挚而浓烈。
15.①处 “落寞” 是人们的普遍认知,指梧桐给人的孤寂、凄凉之感(灰色意象),作者此时不理解这种关联。②处 “落寞” 是作者读懂的梧桐的内在品格:不叹韶华流逝,不怨孤寂,而是从容接受自然规律,又以傲骨抗争,是一种淡泊超脱的 “禅意”。
故答案为: ①第一个 “落寞” 是人们通常赋予梧桐的 “灰色意象”,指因梧桐外在形态(如落叶、孤植)带来的孤寂、凄凉之感,是世俗意义上的消极情绪。
②第二个 “落寞” 是作者读懂的梧桐的内在品格:它并非哀怨孤寂,而是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 ——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包容自然,是历经风雨后的宁静与超脱,蕴含着积极的生命态度。
16.《井冈翠竹》:借翠竹的坚韧象征井冈山人民的革命精神。《爱莲说》:以莲花的高洁象征君子品格。《闲读梧桐》:用梧桐的高大、傲骨、从容,象征外祖父般正直坦荡、不屈的精神,表达对这种品格的赞美。“托物言志” 特点:物是载体,志是核心,通过描摹物的特征,将情感或志向寄托于物,使物与志交融统一。
故答案为: 歌颂井冈山人民坚韧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格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梧桐:高大从容,历经风雨仍存傲骨,从容淡泊 ; 赞美梧桐服从又抗衡自然的傲骨与从容,暗含对像外祖父一样正直坦荡之人的敬仰 ; 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形态、品性等进行细致描绘,将作者的情感、志向或人生感悟寄托于该事物之上,使事物成为作者思想情感的象征,达到物与志的统一。
17.【答案】老墙灰里的我
我选老墙灰代表自己。不是那种崭新的、带着工业感的水泥灰,是老家院墙上,被风雨浸了三十年,摸上去会簌簌掉渣的那种灰。
奶奶总说我生在墙角。那年她在老屋东墙根种了排向日葵,花盘沉甸甸垂着头时,我在医院出生了。后来每次回老家,我总爱蹲在东墙下玩。墙根有块凹陷的地方,积着经年累月的墙灰,手指碾上去,会变成细腻的粉末,混着晒干的牵牛花籽,有种陈旧的暖意。
十岁那年摔断了腿,整个暑假都趴在老屋炕上。东墙的影子被太阳挪得很慢,墙皮上有片水渍,像只歪歪扭扭的鸟。我每天数着墙灰簌簌落下的次数,看蜘蛛在网中央一动不动。奶奶端来的药汤总冒着热气,她说:"这老墙看着弱,经了三次台风都没塌,你这点疼算啥。" 她用指甲抠下墙根一块完整的灰皮,"你看,里面裹着多少沙子石子,才熬成这样。"
去年老屋翻新,推土机轰隆隆驶进院子时,我特意去东墙根站了站。墙灰沾在裤脚上,像撒了把碎星子。有块墙皮松松垮垮挂着,我伸手一碰就掉了,里面竟嵌着半片干花 —— 是我五年级夹在墙缝里的向日葵花瓣,早被灰浆浸成了同色,却还保持着舒展的形状。
现在我的书桌上总摆着个小铁盒,里面装着那捧老墙灰。它不像纯白那么刺眼,也不似墨黑那般沉闷,就安安静静地待在那里,像我写作业时总爱咬的铅笔头,像奶奶补袜子时用的顶针,普通,却带着自己的脾气。
老墙灰懂等待。它知道一场雨会让自己更紧实,一阵风会带走浮尘,就像我慢慢明白,成长不必急着开花,把根扎稳了,自然会有自己的颜色。
【知识点】话题作文;自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可从 “性格匹配”“经历印记”“精神追求” 三方面选色: 选 “绿色”:若曾在低谷时被植物生长触动(如窗台盆栽在枯萎后复绿),可将绿色与 “韧性”“平和” 挂钩,用养护植物的经历展现自我成长; 选 “灰色”:打破固有认知,赋予灰色 “包容” 含义(如阴天总让人冷静思考,对应自己内敛善思的性格),用雨天独处读书的经历体现; 选 “琥珀色”:结合祖辈传下的琥珀吊坠,将其 “包裹时光却温暖” 的特质与自己 “念旧却向阳” 的性格结合,通过吊坠背后的故事(如奶奶佩戴它操劳一生)展现关联。
【题干分析 】题目要求以 “用一种颜色代表自己” 为话题写作,核心是建立 “颜色” 与 “自我” 的独特联系。需明确颜色的象征意义(可参考小贴士,也可自定义),并结合 “真实经历或大胆想象” 展开,体现 “独特联系”—— 即颜色如何映射个人性格、经历或精神世界。 要求包括:自拟题目(需包含颜色,如示例)、不少于 500 字、语言生动有细节、规避真实信息。文体不限,但需通过具体事例让颜色与自我的关联具象化,避免单纯议论颜色含义。
【立意提取 】
1.颜色即性格的外化:如选 “橙色”,通过总在班级活动中主动活跃气氛的经历,体现 “热情”“温暖” 的性格,表达 “颜色是自我的视觉符号”。
2.颜色见证成长:选 “苔藓绿”,写自己曾像苔藓般内向不起眼,后在观察苔藓 “阴湿处也能蔓延生长” 的过程中变得坚韧,体现 “颜色记录着我的蜕变”。
【点评】 作者跳出红、黄、蓝等常规色彩,选择 “老墙灰” 这一带有时光印记的颜色,打破了对 “颜色” 的固有认知。它不耀眼、不张扬,却被赋予 “坚韧”“等待”“踏实” 的特质 —— 如老墙经历台风仍屹立,墙灰中嵌着的干花保持舒展,这些细节让 “老墙灰” 从物理属性升华为精神符号,与 “不急于开花、默默扎根” 的自我形象完美契合,展现出独特的思考深度。
1 / 1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期末试卷
(2025七下·嵊州期末)多彩嵊州
嵊州是一座被色彩点亮的城市,每一种颜色都诉说着独特的故事。
酡红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熟悉的旋律响起,仿佛将人带入了那个充满诗意与柔情的世界。
越剧舞台上,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妆容精致,举手投足间尽显风华。那一抹配红的妆容,恰似天边的晚霞,艳丽而动人。无论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的深情,还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娇柔,都在这配红的映衬下,被演绎得□□□口。
那婉转悠扬的唱腔,细腻入微的表演,承载着嵊州的文化灵魂。
暖褐
东前街,曾是小城烟火的温暖注脚,但在嵊州城市建设南拓的浪潮里悄然黯淡。
夕阳落幕,余晖洒在老街上,给它镀上一层暖黄色光芒,那暖褐的色调,既是岁月留下的从未褪色的记忆,更是对未来的默默chōng①____ 憬。
1月23日,东前街盛大开街。她既保留了古韵,又融入了新元素,成为集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特色美食于一体的打卡地,续写着嵊州的风雅与烟火。
银白
在崇山峻岭间,百丈飞瀑宛如一条白色巨龙从天际奔腾而下。
夏季如万马奔腾,水花bèng②____溅,阳光穿透云雾洒下斑lán③____的光晕,如梦如幻;冬季则凝结成冰柱,宛若天然水晶森林,犹如冰雪童话世界。它不仅是一处自然景观,更是嵊州人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勇往直前,锐不可当。
1.请根据拼音和上下文提示填写恰当词语。
chōng    憬 bèng    溅 斑lán   
2.文中加□□□□处应填入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入木三分 B.绘声绘色 C.淋漓尽致
3.为文化周设计主题对联,请根据上联,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最合适的下联。(  )
上联:红戏韵风华绝代 下联____
A.暖褐街光岁月流金 B.暖褐老街续写烟火 C.银白瀑布精神坚韧
4.小刺:小语,“酡红”完竟是怎样的一种红呢
小语: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下“舵”的字形,“酡”是一个形声字,左形右声,“酉”表示意义,甲骨文中的“酉”就是尖底酒坛子,“它”同“佗”,表示读音。因此,我们可以推测“酡红”就是   
5.其实,能代表嵊州特色的事物还有许多,如绵延不绝波光粼粼的剡溪、翰墨飘香的书圣归隐地华堂古村、生机勃勃的香榧林、茶园……….因此,嵊州的颜色还可以是……
作为“嵊州色彩推荐官”,请你仿照上述材料,为多彩嵊州添加一种颜色,并加以描述。要求:①结合具体景物,②运用至少一个修辞手法,③表达真挚情感。(80字左右)
【答案】1.憧;迸;斓
2.C
3.A
4.像人饮酒后脸上呈现的那种微醺、艳丽的红色
5.黛青
剡溪如一条黛青丝带,蜿蜒穿过嵊州。两岸青山倒映,溪水波光粼粼,似将天地间的灵秀,都揉进这一抹温润的青色,诉说着古城的悠悠情长。(以剡溪为景,用比喻写黛青色,抒对嵊州的爱 )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对联;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词语的使用(搭配);语言得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3)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4)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1.chōng 憬:“憧憬” ,“憧” 从 “心”,表向往,填 “憧” 。bèng 溅:“迸溅” ,“迸” 有 “向外溅出” 意,填 “迸” 。斑 lán:“斑斓” ,“斓” 从 “文”,表色彩绚丽,填 “斓” 。
故答案为:憧;迸;斓
2.A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 / 议论深刻,不匹配 “表演演绎情感” 。
B “绘声绘色”:侧重讲述生动,而语境是 “表演展现情感的程度” 。
C “淋漓尽致”:指尽情、充分地展现,契合 “妆容映衬下,情感被充分演绎”
故答案为:C
3.上联分析:“红戏韵(偏正) + 风华绝代(主谓,赞越剧魅力)”,结构为 “颜色 + 事物 + 特点 / 评价” 。
A“暖褐街光(偏正) + 岁月流金(主谓,赞老街韵味)”,结构、词性(颜色 + 事物 + 特点)与上联一致,且 “流金” 呼应 “绝代”,意境匹配 。
B “续写烟火” 是动宾,与 “风华绝代” (主谓)结构不搭 。
C “精神坚韧” 是主谓,但 “银白瀑布” 与 “红戏韵” 结构(颜色 + 事物)虽对,但 “坚韧” 与 “绝代” 意境弱 。
故答案为:A
4.“酡” 左形(酉,酒坛)右声,结合 “酒后脸发红” 常识,可推测 “酡红” 是 像人饮酒后脸上呈现的那种微醺、艳丽的红色 (因酒而红的柔和、艳丽色调 )。
故答案为:像人饮酒后脸上呈现的那种微醺、艳丽的红色
5.本题考查创意写作,要求结合嵊州特色景物,通过修辞手法表达情感,解析如下:核心要求拆解具体景物:需选取嵊州标志性事物(如剡溪、华堂古村、香榧林、茶园等),确保地域特色鲜明。修辞手法:至少使用一种(比喻、拟人、排比等),增强文字感染力。真挚情感:通过景物描写传递对嵊州的热爱、赞美或眷恋。
故答案为:黛青
剡溪如一条黛青丝带,蜿蜒穿过嵊州。两岸青山倒映,溪水波光粼粼,似将天地间的灵秀,都揉进这一抹温润的青色,诉说着古城的悠悠情长。(以剡溪为景,用比喻写黛青色,抒对嵊州的爱 )
6.(2025七下·嵊州期末)多彩诗文
古诗文中的颜色,历经千年的流传,惊艳了时光,慰藉着人心。
青色,代表古代文人从山水自然中得到的灵感。青,有时是“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的青绿;有时是“黄梅时节家家雨,   ”(赵师秀《约客》)的玄青:有时是“睛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的天青,有时是“岱宗夫如何     ”(杜甫《望岳》)的墨绿。
红是激情四溢,精力充沛,也象征牺牲和奉献。它是“草树知春不久归,    ”(韩愈《晚春》)的争奇斗艳,是“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的无私奉献……
【答案】苔痕上阶绿;青草池塘处处蛙;便引诗情到碧霄;齐鲁青未了;百般红紫斗芳菲;落红不是无情物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1)出自刘禹锡《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青绿,草色映入竹帘带来青色。此处 “青” 对应 “青绿”,需填 “苔痕上阶绿”。(2)出自赵师秀《约客》,描绘黄梅时节的雨景:细雨连绵,池塘边青草在雨中呈现深沉的玄青色。诗句以 “青草池塘处处蛙” 呼应 “玄青”,故填此句。(3)出自刘禹锡《秋词》,写秋日晴空:一只白鹤冲破云层,将诗情引向湛蓝的天空(天青)。“便引诗情到碧霄” 中 “碧霄” 对应 “天青”,填此句。(4)出自杜甫《望岳》,写泰山的苍翠:泰山到底如何?在齐鲁大地上,那片墨绿的山色一眼望不到尽头。“齐鲁青未了” 中 “青” 指泰山的墨绿,填此句。(5)出自韩愈《晚春》,写花草树木争奇斗艳:花草知道春天将尽,红紫等颜色的花朵竞相绽放,体现红色的 “激情四溢”。对应 “争奇斗艳”,填 “百般红紫斗芳菲”。(6)出自龚自珍《己亥杂诗》,以落花(红色)飘落化作春泥滋养新花,象征 “牺牲和奉献”。填 “落红不是无情物”。
故答案为:苔痕上阶绿;青草池塘处处蛙;便引诗情到碧霄;齐鲁青未了;百般红紫斗芳菲;落红不是无情物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7.(2025七下·嵊州期末)多彩人生
颜色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情感表达。如红色代表热情,白色象征纯洁……
一年来,我们所学的名著也闪耀着各自的色彩。请你仿照示例,在下列选项中选择一本名著,结合内容,赋予其一种色彩,并阐述理由。 (100字左右)
示例:我觉得《世说新语》是青白色的。《世说新语》中记载了“雪夜访戴”的典故,王子猷乘兴而行,兴尽而返,这种率性而为的作风,如同雪地映照的青色月光,清冷透彻;书中嵇康“肃肃如松下风”的风姿,谢道韫“柳絮因风起”的才情,都透着青白底色中的高洁之气。全书以简练笔墨勾勒人物风神,整体呈现出青白色的淡雅韵致。
我觉得____。
A.《朝花夕拾》 B.《西游记》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骆驼祥子》
【答案】我选A.《朝花夕拾》:我觉得《朝花夕拾》是暖黄色的。书中回忆长妈妈为鲁迅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那是充满温情的关怀;藤野先生细心为鲁迅修改讲义,展现师者的热忱。这些温馨的回忆如暖黄色光芒,照亮鲁迅童年与求学岁月,让全书洋溢着暖黄色的怀旧温情。
我选B.《西游记》:我觉得《西游记》是火红色的。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除魔,火焰山一役更是与火紧密相关。他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火红色象征着他们取经的热情与坚定,也让全书充满火红色的激情与活力。
我选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觉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金红色的。保尔·柯察金在革命的浪潮中,历经无数艰难困苦,始终坚定信念。他为理想而拼搏的一生,如司金红色的火焰般炽热。金红色代表着他高尚的革命精神与不朽的人生价值,使全书闪耀金红色的光辉。
我选D.《骆驼祥子》:我觉得《骆驼祥子》是灰黑色的。祥子怀揣梦想来到城市,却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中不断遭受打击,三起三落的买车经历让他最终堕落。社会的冷、人性的丑恶如灰黑色的阴霾,笼罩着祥子的命运,让全书弥漫着灰黑色的绝望气息。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朝花夕拾》;《西游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首先,需从《朝花夕拾》《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这四部名著中任选-本。仿照示例,赋予所选名著一种色彩;然后结合名著内容阐述赋予该色彩的理由,字数在100字左右。
故答案为:我选A.《朝花夕拾》:我觉得《朝花夕拾》是暖黄色的。书中回忆长妈妈为鲁迅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那是充满温情的关怀;藤野先生细心为鲁迅修改讲义,展现师者的热忱。这些温馨的回忆如暖黄色光芒,照亮鲁迅童年与求学岁月,让全书洋溢着暖黄色的怀旧温情。
我选B.《西游记》:我觉得《西游记》是火红色的。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除魔,火焰山一役更是与火紧密相关。他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火红色象征着他们取经的热情与坚定,也让全书充满火红色的激情与活力。
我选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觉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金红色的。保尔·柯察金在革命的浪潮中,历经无数艰难困苦,始终坚定信念。他为理想而拼搏的一生,如司金红色的火焰般炽热。金红色代表着他高尚的革命精神与不朽的人生价值,使全书闪耀金红色的光辉。
我选D.《骆驼祥子》:我觉得《骆驼祥子》是灰黑色的。祥子怀揣梦想来到城市,却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中不断遭受打击,三起三落的买车经历让他最终堕落。社会的冷、人性的丑恶如灰黑色的阴霾,笼罩着祥子的命运,让全书弥漫着灰黑色的绝望气息。
【点评】 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2025七下·嵊州期末)阅读
材料一: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遮便唱①使还。太傅神情方王②,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徐云:“如此,将无③归!”众人即承响④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材料二:
玄⑤等既破坚,有驿书至。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⑥,心甚喜,不觉屐齿之折。
材料三:
渔家
【明】孙承宗
呵冻提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解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注释】①唱:通“倡”,提议。②王:通“旺”,指兴致高。③将无:表示委婉的建议戏者希望,可译为“还是……吧”。④承响:应声。⑤玄:指谢玄,在谢安的指挥下取得混水之战的胜利。⑥户限:门槛。
8.根据文章语境,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   
看书既竟   
安方对客围棋   
棋如故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从下列 AD 中选出正确的两处。(  )
风起浪涌A孙王诸人B色并遽C便唱D使还
10.结合材料二中“过户限,心甚喜,不觉屐齿之折”这一细节描写,分析谢安的形象特点。
11.材料一中有多个细节对谢安与孙王诸人进行了对比,作者为什么要进行对比 通过对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12.材料三《渔家》前两句是怎样表现“渔家苦”的 请作赏析。
【答案】8.通“悦”,愉快;已经;正,正在;原来,先前
9.A、C
10.通过“屐齿之折”的细节,表现谢安表面镇定而内心喜悦,体现他深沉内敛、善于克制情绪的形象特点。
11.对比谢安与众人的不同反应,突出谢安临危不乱的气度,说明他足以安定朝野。
12.前两句通过“呵冻提篙”“满船凉月雪模糊”等描写以动作和环境渲染,生动表现渔民在严寒中劳作的艰辛。
【知识点】忧国伤时;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断句;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谢太傅(谢安)在东山隐居时,和孙兴公(孙绰)等人乘船出海游玩。海上起了大风,浪涛汹涌,孙绰、王羲之等人脸色都变了,急忙提议回去。谢太傅却兴致正高,吟咏长啸,一言不发。船夫因为看见谢太傅神态闲适、心情舒畅,便继续向前划行不停止。不久后,风势更急,浪头更猛,众人都骚动不安,坐不住了。谢太傅才缓缓地说:“既然这样,还是回去吧!” 众人立刻应声返回。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的气量,足以安定朝廷内外。
【材料二】谢玄等人打败苻坚后,有驿使送来的捷报传到。谢安看完捷报,就把它放在床上,脸上完全没有喜悦的神色,仍像先前一样继续下棋。客人问他(捷报的内容),他缓缓地回答说:“小辈们已经打败敌人了。” 下完棋后回到内室,过门槛时,因为心里十分高兴,没留意竟把木屐的齿给碰断了。
8.“说” 是通假字,通 “悦”。语境中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 指船夫因谢太傅神态闲适、心情愉悦,便继续前行。“意说” 即心情愉快,符合上下文逻辑。“看书既竟” 指看完驿书之后,“既” 在此处表 “已经、…… 之后”,强调动作完成,是文言文中 “既” 的常见用法。“安方对客围棋” 描述谢安当时的状态 —— 正在和客人下围棋,“方” 表 “正在进行”,突出其从容不迫的情态。“棋如故” 指下棋的状态和先前一样,“故” 意为 “原来、从前”,体现谢安在得知胜仗后仍保持常态,与后文 “心甚喜” 形成对比。故答案为:通“悦”,愉快;已经;正,正在
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 “(海上)起了大风,浪涛汹涌,孙绰、王羲之等人脸色都变了,急忙提议回去。” 第一处断在 A(风起浪涌)后:此句为环境描写,交代 “浪涌” 的背景,需与后文人物反应分隔;第二处断在 C(色并遽)后:“孙王诸人色并遽” 描述众人惊慌失色的状态,“便唱使还” 是其行动,按 “状态 + 行动” 的逻辑断句,层次清晰。
故答案为:A、C
10.“过户限,心甚喜,不觉屐齿之折” 是典型的细节描写:表面上,谢安在客人面前 “了无喜色”“棋如故”,维持着镇定;但 “过门槛时不觉屐齿折断” 的细节,暴露了他内心极度喜悦(因过度兴奋而失态)。这一对比凸显谢安深沉内敛、善于克制情绪的形象 —— 既不张扬得意,又难掩真情,展现出政治家的沉稳与常人的真实情感。故答案为:通过“屐齿之折”的细节,表现谢安表面镇定而内心喜悦,体现他深沉内敛、善于克制情绪的形象特点。
11.对比目的:材料一中,面对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 “色并遽”“唱使还”,而谢安 “神情方王,吟啸不言”;风转急后,众人 “喧动不坐”,谢安才 “徐云‘如此,将无归’”。通过众人的惊慌与谢安的从容对比,突出谢安临危不乱的气度。结论:“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通过对比,作者明确谢安的气量足以安定朝廷与民间,为其后来的担当埋下伏笔。
故答案为:对比谢安与众人的不同反应,突出谢安临危不乱的气度,说明他足以安定朝野。
12.前两句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通过动作描写与环境渲染表现 “渔家苦”: “呵冻提篙”:刻画渔民在严寒中呵气暖手、紧握船篙的动作,“手未苏” 直接点明寒冷刺骨,劳作艰辛;“满船凉月雪模糊”:以 “凉月”“雪” 营造凄冷氛围,月色与雪光交织的 “模糊” 感,既写环境恶劣,又暗示渔民在寒夜中劳作的孤寂与不易。两句结合,将 “渔家苦” 从触觉(冻)、视觉(雪、月)、动作(提篙)多维度展现,避免直白抒情,更显真实可感。故答案为:前两句通过“呵冻提篙”“满船凉月雪模糊”等描写以动作和环境渲染,生动表现渔民在严寒中劳作的艰辛。
(2025七下·嵊州期末)阅读
闲读梧桐
余秋雨
我也说不清楚,从啥时起,就注意那棵梧桐了。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它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大夫”,向空中仲展;又橡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接面,甚至这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不久,秋风乍起。楼壁上串串爬山虎最先感知到了,开始把自己的叶子次第染红,染给底端的根和茎看,染给千百双仰望的眼眸看,也染给对面那株无言的梧桐看,然后金箔一般风风光光飘洒下来。而这棵大树,在秋风的万千呼唤下,才逐渐将绿叶变黄,再过渡到深褐,一切都在不经意之间。
渐入深秋,梧桐竟似未觉,依然笑对风霜。它伸开高冠,仿佛大自然母亲摊开手掌安抚我们。寒意点点的黄昏,走在树下,我感受到脉脉温情被紛乱的叶子滤筛后,斑斑驳驳洒落肩头。我不明白,人们为什么总是将梧桐与“落寞”这个灰色意象联系在一起。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朝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队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在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入,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天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亲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做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落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华早进,悲我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跃在那次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地养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3.阅读全文,梳理“我”三次“临窗读树”的所见所感。
  “梧桐”的外形 “我”的观感
第一次     从容、高大
第二次 黛青色的轮廓,叶叶枝枝簇拥呼号    
第三次     一身傲骨
14.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它要比别处的其它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从修辞的角度)
②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从人称的角度,体会抒情效果)
15.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⑤段和第①段两个“寂寞”含义的理解。
①我不明白,人们为什么总是将梧桐与“落寞”这个灰色意象联系在一起。
②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落寞。
16.联系已学课文,结合本文,完成下面表格,并探究“托物言志”写法的特点。
作品 所托之物及其特点 所言之志
《紫藤萝瀑布》 动的生命力、花开花谢的轮回 紫藤萝:辉煌的淡紫色瀑布、流个体生命在苦难中依然蓬勃,生命长河水恒
《井岗翠竹》 翠竹:挺拔苍翠、压不弯砍不断的坚韧质地、蔓延的竹鞭    
《爱莲说》     君子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闲说梧桐》        
“托物言志” 写法特点    
【答案】13.合抱之粗,如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矜持少女,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苍凉、与外祖父的契合(坦荡、荫庇一方);虬树挺干,无遮天蔽日的叶子
14.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梧桐比作 “伟丈夫” 和 “矜持的少女”,既写出其粗壮高大的挺拔之态,又描绘其叶茂遮身的柔美之姿,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梧桐的独特外形,表达了作者对梧桐的欣赏。
②运用第二人称 “你”,直接与梧桐对话,拉近与梧桐的距离,强烈抒发了对梧桐虽历经风雨、叶片凋零却仍存傲骨的赞美之情,情感真挚而浓烈。
15.①第一个 “落寞” 是人们通常赋予梧桐的 “灰色意象”,指因梧桐外在形态(如落叶、孤植)带来的孤寂、凄凉之感,是世俗意义上的消极情绪。
②第二个 “落寞” 是作者读懂的梧桐的内在品格:它并非哀怨孤寂,而是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 ——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包容自然,是历经风雨后的宁静与超脱,蕴含着积极的生命态度。
16.歌颂井冈山人民坚韧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梧桐:高大从容,历经风雨仍存傲骨,从容淡泊;赞美梧桐服从又抗衡自然的傲骨与从容,暗含对像外祖父一样正直坦荡之人的敬仰;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形态、品性等进行细致描绘,将作者的情感、志向或人生感悟寄托于该事物之上,使事物成为作者思想情感的象征,达到物与志的统一。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4)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写作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手法、表现手法四个方面。然后根据文章的特点抓住一点或几点完成做答即可。
13.第一次:定位第 3 段,描写梧桐 “合抱之粗,如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矜持少女,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对应 “我” 的观感 “从容、高大”。第二次:定位第 6 段,梧桐 “黛青色的轮廓,叶叶枝枝簇拥呼号”,结合 “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可知 “我” 的观感是 “苍凉、与外祖父的契合(坦荡)”。第三次:定位第 8 段,“没有昨天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对应 “我” 的观感 “一身傲骨”。
故答案为:合抱之粗,如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矜持少女,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苍凉、与外祖父的契合(坦荡、荫庇一方);虬树挺干,无遮天蔽日的叶子
14.① 修辞角度:“如伟丈夫”“像矜持的少女” 是比喻,“披肩掩面” 是拟人。通过双重比喻,既写梧桐的粗壮挺拔,又写其叶茂柔美,形象鲜明,表达欣赏之情。
② 人称角度:用第二人称 “你”,将梧桐拟人化,直接对话增强抒情的亲切感与力度,既痛惜叶片凋零,更赞美梧桐面对风雨的傲骨,情感强烈。
故答案为: 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梧桐比作 “伟丈夫” 和 “矜持的少女”,既写出其粗壮高大的挺拔之态,又描绘其叶茂遮身的柔美之姿,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梧桐的独特外形,表达了作者对梧桐的欣赏。
②运用第二人称 “你”,直接与梧桐对话,拉近与梧桐的距离,强烈抒发了对梧桐虽历经风雨、叶片凋零却仍存傲骨的赞美之情,情感真挚而浓烈。
15.①处 “落寞” 是人们的普遍认知,指梧桐给人的孤寂、凄凉之感(灰色意象),作者此时不理解这种关联。②处 “落寞” 是作者读懂的梧桐的内在品格:不叹韶华流逝,不怨孤寂,而是从容接受自然规律,又以傲骨抗争,是一种淡泊超脱的 “禅意”。
故答案为: ①第一个 “落寞” 是人们通常赋予梧桐的 “灰色意象”,指因梧桐外在形态(如落叶、孤植)带来的孤寂、凄凉之感,是世俗意义上的消极情绪。
②第二个 “落寞” 是作者读懂的梧桐的内在品格:它并非哀怨孤寂,而是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 ——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包容自然,是历经风雨后的宁静与超脱,蕴含着积极的生命态度。
16.《井冈翠竹》:借翠竹的坚韧象征井冈山人民的革命精神。《爱莲说》:以莲花的高洁象征君子品格。《闲读梧桐》:用梧桐的高大、傲骨、从容,象征外祖父般正直坦荡、不屈的精神,表达对这种品格的赞美。“托物言志” 特点:物是载体,志是核心,通过描摹物的特征,将情感或志向寄托于物,使物与志交融统一。
故答案为: 歌颂井冈山人民坚韧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格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梧桐:高大从容,历经风雨仍存傲骨,从容淡泊 ; 赞美梧桐服从又抗衡自然的傲骨与从容,暗含对像外祖父一样正直坦荡之人的敬仰 ; 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形态、品性等进行细致描绘,将作者的情感、志向或人生感悟寄托于该事物之上,使事物成为作者思想情感的象征,达到物与志的统一。
17.(2025七下·嵊州期末)色彩,装点着我们的世界,色彩触动着我们的心灵。如果让你选择用一种颜色代表自己,你会选什么 为什么 请“用一种颜色代表你自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如《我是向日葵黄》《我的星空蓝》《彩虹般的我》;结合真实经历或大胆想象,写出你与颜色的独特联系;不少于500字,语言生动,有细节描写;不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小贴士:
红色 热情、勇敢、充满活力 蓝色 安静、冷静、喜欢思考 黄色 开朗、乐观、充满创意 绿色 平和、热爱自然、有耐心 紫色 神秘、爱幻想、独特 粉色 温柔、善良、充满爱心 黑色 酷、有主见、内心强大 白色 纯洁、真诚、追求完美
【答案】老墙灰里的我
我选老墙灰代表自己。不是那种崭新的、带着工业感的水泥灰,是老家院墙上,被风雨浸了三十年,摸上去会簌簌掉渣的那种灰。
奶奶总说我生在墙角。那年她在老屋东墙根种了排向日葵,花盘沉甸甸垂着头时,我在医院出生了。后来每次回老家,我总爱蹲在东墙下玩。墙根有块凹陷的地方,积着经年累月的墙灰,手指碾上去,会变成细腻的粉末,混着晒干的牵牛花籽,有种陈旧的暖意。
十岁那年摔断了腿,整个暑假都趴在老屋炕上。东墙的影子被太阳挪得很慢,墙皮上有片水渍,像只歪歪扭扭的鸟。我每天数着墙灰簌簌落下的次数,看蜘蛛在网中央一动不动。奶奶端来的药汤总冒着热气,她说:"这老墙看着弱,经了三次台风都没塌,你这点疼算啥。" 她用指甲抠下墙根一块完整的灰皮,"你看,里面裹着多少沙子石子,才熬成这样。"
去年老屋翻新,推土机轰隆隆驶进院子时,我特意去东墙根站了站。墙灰沾在裤脚上,像撒了把碎星子。有块墙皮松松垮垮挂着,我伸手一碰就掉了,里面竟嵌着半片干花 —— 是我五年级夹在墙缝里的向日葵花瓣,早被灰浆浸成了同色,却还保持着舒展的形状。
现在我的书桌上总摆着个小铁盒,里面装着那捧老墙灰。它不像纯白那么刺眼,也不似墨黑那般沉闷,就安安静静地待在那里,像我写作业时总爱咬的铅笔头,像奶奶补袜子时用的顶针,普通,却带着自己的脾气。
老墙灰懂等待。它知道一场雨会让自己更紧实,一阵风会带走浮尘,就像我慢慢明白,成长不必急着开花,把根扎稳了,自然会有自己的颜色。
【知识点】话题作文;自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可从 “性格匹配”“经历印记”“精神追求” 三方面选色: 选 “绿色”:若曾在低谷时被植物生长触动(如窗台盆栽在枯萎后复绿),可将绿色与 “韧性”“平和” 挂钩,用养护植物的经历展现自我成长; 选 “灰色”:打破固有认知,赋予灰色 “包容” 含义(如阴天总让人冷静思考,对应自己内敛善思的性格),用雨天独处读书的经历体现; 选 “琥珀色”:结合祖辈传下的琥珀吊坠,将其 “包裹时光却温暖” 的特质与自己 “念旧却向阳” 的性格结合,通过吊坠背后的故事(如奶奶佩戴它操劳一生)展现关联。
【题干分析 】题目要求以 “用一种颜色代表自己” 为话题写作,核心是建立 “颜色” 与 “自我” 的独特联系。需明确颜色的象征意义(可参考小贴士,也可自定义),并结合 “真实经历或大胆想象” 展开,体现 “独特联系”—— 即颜色如何映射个人性格、经历或精神世界。 要求包括:自拟题目(需包含颜色,如示例)、不少于 500 字、语言生动有细节、规避真实信息。文体不限,但需通过具体事例让颜色与自我的关联具象化,避免单纯议论颜色含义。
【立意提取 】
1.颜色即性格的外化:如选 “橙色”,通过总在班级活动中主动活跃气氛的经历,体现 “热情”“温暖” 的性格,表达 “颜色是自我的视觉符号”。
2.颜色见证成长:选 “苔藓绿”,写自己曾像苔藓般内向不起眼,后在观察苔藓 “阴湿处也能蔓延生长” 的过程中变得坚韧,体现 “颜色记录着我的蜕变”。
【点评】 作者跳出红、黄、蓝等常规色彩,选择 “老墙灰” 这一带有时光印记的颜色,打破了对 “颜色” 的固有认知。它不耀眼、不张扬,却被赋予 “坚韧”“等待”“踏实” 的特质 —— 如老墙经历台风仍屹立,墙灰中嵌着的干花保持舒展,这些细节让 “老墙灰” 从物理属性升华为精神符号,与 “不急于开花、默默扎根” 的自我形象完美契合,展现出独特的思考深度。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