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单元内容导学学习主题 生命安全与 健康教育 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养成亲社会行为。法治教育 辨别媒体中的不良信息,了解网络环境中如何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等合法权益。核心素养 责任意识 树立“社会共同体”理念,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践行亲社会行为。法治观念 理解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法律边界,遵守网络规则,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学业质量标准 能分析社会生活与个人成长的法治关联,自觉维护清朗网络空间;践行亲社会行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八年级上册的实践性核心单元,以“社会生活”为轴线,贯穿“认知社会—参与社会—治理社会”三层递进逻辑,承接七年级下册“生活在法治社会”相关内容,同时为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奠定实践基础。教材通过“丰富的社会生活”“在社会中健康成长”“共建网络美好家园”三课,构建“社会认知—价值内化—行为外显”的完整育人链条。本单元作为全书开篇,主要陈述了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更加绚丽多彩,网络也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个人和社会。我们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倾力奉献社会,同时要学会合理利用网络,传播网络正能量,承担起我们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旨在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错综复杂,知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第二课“在社会中健康成长”作好了铺垫。内容逻辑:①认识社会生活,主要讲述了社会生活的特点,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积级融入社会。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主要让学生知道人是社会的人,在社会关系中确定身份,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第二课“在社会中健康成长”融合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聚焦社会化过程中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观塑造。内容逻辑:①人的社会化路径:从家庭、学校、社区多维度解析社会技能与道德品质的习得过程。②亲社会行为:本框内容紧承人的社会化,主要讲述了亲社会行为的含义、表现,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以及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本框内容围绕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这一主线展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养成亲社会行为。第三课“共建网络美好家园”以法治教育为核心,回应数字时代的社会治理挑战。内容逻辑:①网络改变世界:主要讲述了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积极作用,从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生产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变革,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积极作用。②营造清朗空间:首先让学生认识到网络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全面认识网络,进而教育学生要学会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提升媒介素养,做网络强国的建设者、创新者。【教法建议】1.法治案例教学:结合“网络谣言治理”“个人信息保护”等案例,解析网络安全法、民法典相关条款,强化法治意识。2.国情实践探究:设计“社区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调研”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社会问题,增强家国情怀。3.生命教育融入:通过“网络沉迷干预”“信息焦虑疏导”等主题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用网习惯。4.跨学科整合:结合历史(如“社会治理变迁”)、信息技术(如“网络技术伦理”)深化国情认知。二、学情分析学生现状与核心问题:(1)社会认知浅层化:对“社会生活”理解局限于娱乐消费(如网购、短视频),忽视生产、治理等公共属性;对“个人与社会关系”存在抽象化认知,例如认为“社会是独立于个人的存在”。这是因为家庭与学校教育偏重个体成就,缺乏社会实践机会;媒体信息碎片化导致认知片面。(2)亲社会行为动力不足:自我中心倾向明显,如过度关注网络“人设”而忽视现实社交;对志愿服务、社区参与缺乏兴趣,认为“与自身无关”。这是因为应试教育压力削弱了社会责任的培养;网络虚拟社交弱化了现实共情能力。(3)网络行为失范风险:信息茧房现象突出,依赖算法推荐导致观点固化(如盲目追星、极端化言论);网络沉迷问题严重,部分学生日均屏幕使用时间超6小时,影响身心健康;法律意识淡薄,20%学生曾转发未经核实的“热点信息”。这是因为自控力薄弱、家庭教育缺位、平台算法诱导。【学法建议】1.社会调查法:开展“身边的公共服务设施”调查,撰写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强化社会责任。2.情境体验法:运用“信息辨析五步法”(查出处、看权威、多方验、辨情绪、问师长)解析网络热点,制作“反谣言”宣传海报。3.课堂讨论法:针对教师设置的相关教学情境,分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学生予以补充,增进学生对亲社会行为、网络的认识。本单元共用6课时完成教学,每框1课时。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共计2课时) 第一框:认识社会生活 1课时第二框: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1课时第二课 在社会中健康成长 (共计2课时) 第一框:人的社会化 1课时第二框:养成亲社会行为 1课时第三课 共建网络美好家园 (共计2课时) 第一框:网络改变世界 1课时第二框:营造清朗空间 1课时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一框 认识社会生活本课围绕社会生活的特点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展开,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本课时“认识社会生活”主要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让学生直观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通过“相关链接”进一步阐述社会生活的不同活动类型,强调这些活动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社会生活。通过“探究与分享”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变迁,体会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并思考其背后的原因。最后,强调社会生活的公共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公共空间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在其中的责任。进入初中后,学生的身心发展越来越走向成熟,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提高,生活经验逐渐增加,学生们已经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经验,能够初步认识到自身发展与参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他们不仅需要来自家庭、同伴、老师的认可,而且需要获得更富社会性的存在感。1.通过“相关链接”的课堂阅读活动,根据“探究与分享”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你还了解社会生活哪些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不断变化,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变迁,增强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健全人格)2.通过“探究与分享”的课堂活动,根据“公共空间的重要性”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共同建设和维护好公共空间?”深刻认识个人与社会的紧密关系,培养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建设中,为维护公共利益和推动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健全人格、道德修养、责任意识)教学重点:理解社会生活的特点。教学难点: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积极融入社会。教法:情境式、启发式。学法:自学、小组合作。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视频:《中国24小时》。思考:《中国24小时》展现的内容是什么?这说明了我们的社会生活是怎样的?学生思考后抢答,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答出社会生活是绚丽多彩的。)教师导入:我们的生活就像一幅绚丽的拼图,每一片都独一无二,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图景。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新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生活》,一起来探索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吧。二、师生互动 探究新知探究一 参与社会生活的形式多媒体出示教材P2~3“生活观察”:思考:(1)结合以上情境和生活经验,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2)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回答。多媒体出示以下图片: 思考:请同学们说说以上图片展示的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分别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讲述:走进农村,我们看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动;步入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参观博物馆,丰富的展品令人震撼;观看升旗仪式,我们感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社会生活异彩纷呈、绚丽多姿。探究二 社会生活的特点教师过渡:社会生活就像一幅立体画卷,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揭开它的面纱。1.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播放视频并出示材料:快剪视频:城市商圈(物质消费)、图书馆(精神生活)、职业体验日(不同岗位)、社区文化节(人际交往)等场景。材料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从事着各种活动。例如,人们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满足衣食住用行等物质生活需求;从事社会政治活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推动国家民主法治建设;从事精神生产活动,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活动既有不同的功能,又密切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思考:(1)从以上材料中你看到了哪些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2)这些场景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后回答。教师讲述: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社会生活中,物质产品和精神食粮种类繁多,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选择;人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在岗位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人们的交往方式越来越丰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我们的社会生活充满活力,令人期待。2.社会生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多媒体出示教材P4“探究与分享”:材料一 在通信方式上,从烽火狼烟到飞鸽传书,从纸质信件到电报、电话,再到今天的智能手机,人们的信息传递越来越高效。材料二 在交通工具上,从马车到火车、汽车、飞机,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舒适,“千里江陵一日还”成为现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已成为历史。思考:你还了解社会生活哪些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讲述:社会生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生产工具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观念的更新,使我们的社会生活日新月异。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精神面貌昂扬向上,祖国日益繁荣昌盛。3.社会生活具有公共性多媒体出示材料:今天的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在规划建设有品质、有温度、配套设施完备的公共空间。生活中,舒适方便、老幼皆宜的公园、绿地以及公共健身设施等随处可见,每个公共空间都反映出当地的生活和文化特色。 思考:(1)这些场景有什么共同点?(2)在这些空间中,我们的行为会影响他人吗?是如何影响的?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后回答。(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社会生活的公共性,从不同角度分析共同建设和维护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如公共利益、社会秩序、社会发展等方面。)教师讲述:社会生活具有公共性。社会生活是在公共空间展开的。在社会生活中,社会公共利益由大家共同享有,社会秩序由大家共同维护,社会发展由大家共同推动。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学习,我们认识到社会生活具有哪些特点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师生共同总结:社会生活的特点:①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②社会生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③社会生活具有公共性。4.青少年担当 融入社会多媒体播放视频: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科技创新大赛、文化传承活动的片段。思考:(1)视频中的同龄人是如何参与社会生活的?他们的行为带来了什么影响?(2)你认为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受惠者”和“贡献者”双视角思考。)教师总结:面对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青少年要热爱生活,积极融入社会,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共创共享美好生活。三、畅所欲言 归纳总结1.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生活的特点、变迁、公共性等方面的知识。2.素养强调:结合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鼓励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素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