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Ⅲ(丙卷)评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Ⅲ(丙卷)评析

资源简介

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Ⅲ(丙卷)评析
?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丙卷是如何产生的。
应该说,丙卷的产生富有戏剧性。早在2015年高考之前,网上就传言2016年高考将新增八地要回归全国卷,但具体科目不详。从2015年4月到12月,广东、福建、四川、重庆、安徽、山东六省(市)教育厅(招办)先后发布消息说文综将采用全国卷,但没有确定究竟采用甲卷(全国II卷)还是乙卷(全国I卷)。直到2016年4月,全国普通高考命题工作会议明确了2016年高考分省使用试卷的类别,文综将在2015年甲卷(全国II卷)、乙卷(全国I卷)的基础上,新增丙卷,丙卷与甲卷(全国II卷)在试卷结构上相同、难度相当。重庆和四川、广西、陕西考生将使用丙卷。其他省份还保持原来的甲卷(全国II卷)与乙卷(全国I卷)使用情况不变。据说2015年10月教育部考试中心派人到某省调研时,有人抱怨说全国卷太难,请求单独命制试题或降低难度。得到的回答是考试中心不可能给该省单独命制试题,因为是该省政府申请使用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卷,是该省要使用全国卷,而不是考试中心要该省使用全国卷。全国卷试题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不会因为2016年新增省区的加入而随意改变,并且还说“连形式都不会改变”。不过,考试中心表示调研的目的同时也要考虑新加入省区试题难度的平稳过渡。由此看来,2016年高考文综新增丙卷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更好地确保某些省份在回归全国卷的过程中能“平稳过渡”。
接下来,再谈谈新增丙卷带来的影响。
尽管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考命题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丙卷与甲卷(全国II卷)难度相当,但是大多数一线教师都估计丙卷难度会低于甲卷。既然考试中心“要考虑新加入省区试题难度平稳过渡”,丙卷难度就应契合新加入省区自主命题难度。由于陕西早就采用了国卷,广西也于去年采用了国卷,所以主要是考虑川、渝两地。而川、渝两地高考题难度,明摆着都是低于全国卷的。照如此推理的话,丙卷就应在甲卷、乙卷的基础上降低一定的难度。不过,也有老师认为,丙卷难度会介于甲卷、乙卷之间(大家印象中乙卷比甲卷难),理由是先前乙卷区的陕西加入了丙卷。这样,一线教师反而更加无所适从了,只得加大平时测试题的难度。
好了,说了一大堆,现在言归正传,丙卷究竟是什么鬼?
一、布局、结构:
丙卷在布局上完全秉承了近两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甲卷)的风格。选择题的考查点也呈现出“4+4+4”的格局,即中国古代史4道,中国近现代史4道,世界史4道。
在板块结构上,从专题史角度看,政治史比重大,经济、文化比重相对较小;从通史角度看,必修部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并重(分别为25分、24分),世近史次之(17分),世现史再次(11分),世古史、中现史比重最小(各占4分)。充分体现了“重政治轻经、文”,“厚中国薄世界”的特点。(见表二、表二)
表一: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Ⅲ(丙卷)必修部分各模块所占比重(专题史角度)
题型
模块
选择题(分值)
非选择题(分值)
合计
总分值
政治史
12
25
37
85
经济史
12
12
24
文化史
24
0
24
表二: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Ⅲ(丙卷)必修部分各模块所占比重(通史角度)
题型
板块
选择题(分值)
非选择题(分值)
总分值
总分值
中国古代史
16
9
25
85
中国近现代史
16
12
28
世界史
16
16
32
二、知识点、学科能力与核心素养考查:
从知识点看,再次考查了传统文化、农村改革、西方人文精神(古希腊)、工业革命、战后世界政治、福利国家、晚清之变等高频考点。从学科能力看,重点考查了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评价等不同层次的能力。(见表三)
从试题立意看,丙卷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等五方面的考查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见表三)
表三: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Ⅲ(丙卷)知识点、学科能力与核心素养考查统计
题号
模块
阶段
(国别)
考点
问项
核心素养
24
必修三
先秦史
中国古代文化·商周青铜铭文
表明
时空观念、历史理解
25
必修一
秦汉史
中国古代政治·汉承秦制
是因为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6
必修三
唐宋史
中国古代文化·书法发展
是因为
历史解释
27
必修二
明清史
中国古代经济·手工商业
反映了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8
必修三
晚清史
中国近代文化·诗界革命
反映出
时空观念、历史理解
29
必修三
晚清史
中国近代文化·清末教育
根本目的在于
时空观念、历史理解
30
必修一
民国史
中国近代政治·抗日救亡运动
据此可知…
时空观念、历史理解
31
必修二
当代国史
中国现代经济·农村改革
主要原因是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2
必修三
古希腊史
世界古代文化·古希腊人文精神
反映出
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历史解释
33
必修二
近代美国
世界近代经济·美国工业革命
反映出
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历史解释
34
必修三
近世艺术
世界近代文化·美术发展
反映出
时空观念、历史理解
35
必修一
当代法国
世界现代政治·战后法国政治
这一…变化…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
40

必修一
明清史
近代英国
古代中国政治·明清救济制度;近代世界政治·英国济贫制度
概括…和…实施的(共同目的);
指出…(异同)
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

必修一
当代世界
现代世界政治·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福利国家
指出…(有哪些发展)
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41
必修二
晚清史
中国近代经济·晚清自开商埠
提取…(信息);
加以简要分析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45
选修一
南北朝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庙号改革
概括…(内容);
简析…(意义)
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
46
选修二
晚清史
维新变法运动·严复民智思想
概括…(认识);
评价…(主张)
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47
选修三
二战史
两次世界大战·威尔逊十四点计划
概括…(背景);
说明…(原因)
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历史解释
48
选修四
民国史
新文化运动·蔡元培
指出…(原因);
概括…(特点);
评价…(贡献)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
三、与今年甲卷的比较:
从布局看,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在板块结构上,差异比较大。从专题史角度看,必修部分甲卷是“重经济轻政、文”;从通史角度看,必修部分甲卷则是中国古代史分值比较大(独占28分),然后中近史次之(21分),中现史与世近史再次(各12分),世现史与世古史比重最小(分别为8分、4分),明显“厚古薄今”。(见表四、表五)
表四: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Ⅱ(甲卷)必修部分各模块所占比重(专题史角度)
题型
模块
选择题(分值)
非选择题(分值)
合计
总分值
政治史
20
0
20
85
经济史
24
25
49
文化史
4
12
16
表五: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Ⅱ(甲卷)必修部分各模块所占比重(通史角度)
题型
板块
选择题(分值)
非选择题(分值)
总分值
总分值
中国古代史
16
12
28
85
中国近现代史
16
17
33
世界史
16
8
24
能力要求方面,很显然,甲卷的考查也更宽泛,主要体现在选择题的问项设置上,用词更多,灵活多变,语句更为丰富;并且,选择题材料信息点之间关系更为复杂一点,体现对比变化的题要多出4道(甲卷:24~29、31、33、34;丙卷:24、27、31、34、35)。另外,甲卷的开放性试题比丙卷的开放性试题对学生的要求明显高得多,甲卷要求“提炼观点并作论述”,丙卷要求“提取信息后作简要分析”,前者比后者的要求高了一个层次。在试题立意上,两卷核心素养“五大维度”的考查均有体现。(见表六)
表六: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Ⅱ(甲卷)知识点、学科能力与核心素养考查统计
题号
考点
问项
核心素养
24
中国古代文化·汉字演变
反映了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5
中国古代政治·隋唐科举
有利于
历史理解
26
中国古代经济·土地制度
导致…的重要因素
历史解释
27
中国古代政治·宗法制度
说明
时空观念、历史理解
28
中国近代经济·经济结构变动
表明
时空观念、历史理解
29
中国近代政治·根据地建设
主要是因为
时空观念、历史理解
30
中国近代经济·民族工业
反映了
时空观念、历史理解
31
中国现代经济·一五计划
表明
时空观念、历史理解
32
世界古代政治·雅典民主
反映出
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历史解释
33
世界近代经济·工业革命
导致…的重要原因
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
34
世界现代经济·两种模式
主要是
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
35
世界现代政治·美苏争霸
主要目的是
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
40
世界近代经济·人口迁移问题
中国近代经济·人口迁移问题
中国现代经济·人口迁移问题
概括…(趋势);
指出…(特点、原因);
说明…(贡献)
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41
中国古代文化·文化交流
提炼观点、加以论述
时空观念、史证意识、历史价值观
45
中国近代政治·晚清军事改革
指出…(特点);
简评…(影响)
历史理解、历史解释
46
中国近代政治·洪仁?乃枷?
概括…(主张及其目的);
简评…(认识)
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
47
世界现代政治·罗曼·罗兰反战活动
概括…(变化);
说明…(原因)
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
48
中国古代文化·(清)郑板桥书画
概括…(特点);
简析…(背景)
历史理解、历史解释
四、基本特点:
根据前面的分析,归纳出丙卷的几个基本特点:
⒈在布局、题型、选材、立意等方面基本上秉承了近两年甲卷风格。布局合理、题型稳定;材料新颖,但大多与教材、所学存在一定联系,让学生阅读起来不至茫然;试题突出学科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有利于区分度的把握和优秀学生的选拔。透过丙卷,我们可以看到全国卷的成熟、稳定,并且可以跟随它的发展趋势。
⒉在设问、难度上与近两年甲卷有一定的差异。设问趋于保守,缺乏变化,总体难度相对较低。这也许是考试中心命制这套试题的初衷,即“要考虑新加入省区试题难度平稳过渡”,充分体现了命题组专家们的“人文关怀”。
⒊粘住历年高频考点,不避长效时政热点。如传统文化、农村改革、西方人文精神、工业革命、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福利国家、晚清之变等,这些都是历年高频考点。民生与扶贫问题、全球化问题、社会转型问题,这些也都是众所周知的热点问题。
五、难题:25、34、35
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这个题考查“汉承秦制”,“C.充分发挥文书功能”与“D.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这两个选择的迷惑性比较大,尤其是D答案,甚至有人提出质疑,觉得D也可以。其实,D的问题就在于,官吏“熟知”秦典章制度与西汉成功“实现”对全国的统治,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熟知”只是一个充分而非必要的条件,“推行”才是关键。这样说吧!一朝官吏熟悉前朝制度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
34.图5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4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
?
图5
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 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
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 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
此题的难度主要是由命题者失误造成的,一是忽略了高考试卷是黑白的,而美术作品失去它的本色就体现不出作品的风格、特点,二是选用的作品不太具有代表性。印象派的代表作是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后印象派的代表作是塞尚《静物》、凡·高的《向日葵》,而现代主义美术首推立体派代表毕加索,其作品有《弹曼陀铃的少女》《亚维农的少女》《格尔尼卡》等,其它的现代派如野兽派、未来派、表现派、抽象派、超现实主义派的作品就太多了,不一一枚举。如果说一幅作品不具有代表性,而且不是常见的作品,那么是不太适宜拿来考查学生的(当然能让学生看出作品风格、特点则除外)。倘若没有前面列举的失误之处,这个题还是不错的。
35.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最后这道题,学生如果不具备近代法国议会、内阁权力失衡这一相关背景知识,加之材料中“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这个信息,很容易误选C。
六、亮点题:
本卷的亮点题为第41题。虽然说设问上没有什么创新,但个人认为此题是比较突出的。首先,这个题材料很是新颖,引用了晚清自开商埠的文字材料和图片;其次,“自开商埠”的问题很好地切合了“晚清之变”、晚清民国社会转型这一长效热点,同时也紧扣了全球化这个时代主题。
七、澄清一个问题:
有老师在评析丙卷时,将选择题部分“罕见”地出现了两道图片史料题视为其创新之处,并觉得“颠覆了往年全国卷的命题风格”。认为是国家考试中心在命题风格上“借鉴了一些地方卷优秀经验”的结果。我觉得这有些胡说八道。
据我所知,自恢复高考以来(准确地说是1978年),高考历史卷中就开始借助图片资料来考查学生,只不过长期都是采用历史地图。直到1984年,高考历史试卷上才首次出现美术作品。次年,又出现了古钱币。1986年,有了示意图和漫画。1987年,有了出土文物。此后,几乎每年的高考历史试卷中都有图片。况且,选择题中两道题引用图片史料也不是首次,远的不说,2011年全国Ⅰ(乙卷)选择题部分就有两道图片史料题。开始分省自主命题是1987年的事,不能说是国家考试中借鉴地方吧?
?
八、复习建议
对于如何组织学生复习应考,这是一个大家关注的问题,也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复杂难懂的我就不说了,强调下几个大家耳熟能详却又极不简单的方面:
⒈读透课标、考纲,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尤其是通史知识体系,要在详有略,有轻有重,比如阶段特征、国别特征的把握就非常重要。记住,绝不能让学生做太多的无用功。
⒉多做、多研究全国卷的真题。有个专家说,“高考题的答案就在高考真题之中”(不知原话是不是这样?),我觉得这句话非常的有道理。
⒊要教会学生有实战价值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引导学生多总结做题技巧。更重要的是,自己也要多跟其他老师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