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芣 苢高中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高中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芣苢——车前草学习目标学习利用注解,初步掌握解读诗歌的技巧。01理解诗歌的表现技法,深入领会诗意,并学习欣赏诗歌之美。0203培养准确理解作品情感思想的能力,体验古代辉煌文化,熏陶高尚情操。“诗三百,思无邪”,让我们从,《芣苢》一诗开始,踏入《诗经》的世界,走进古代百姓的日常生活,与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聆听他们的声音,感受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初步了解《诗经》。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诗经》本名《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乐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所辑多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共305篇。至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诗经》。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同学们请朗读诗句,注意发音的准确性,并看看能有什么新的发现?教学过程二、初读,体会音韵之美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芣苢采采:反复采摘。芣苢(fú yǐ):一种植物,即车前草,叶子和种子均可入药,具有显著的利尿效果,花序结籽众多,可能与当时盛行的多子信仰相关。薄言:无实际意义的发语词,主要用于补充音节。有:获得。掇(duō):拾起,伸手采摘。捋(luō):沿着茎部顺势采摘。袺(jié):用一只手提起衣襟作为容器。襭(xié):将衣襟束在腰带上,将采摘的物品塞入衣内。教学过程二、初读,体会音韵之美2. 你们发现了什么?教学过程二、初读,体会音韵之美明确:这首诗每句四字,属于四言诗;各章的句式一致。诗中重复词句较多,只替换个别字。3.我们通常读到的古体诗多为五言或七言,而《诗经》中许多诗篇以四言为主,并且重复使用较多。如何才能读出其独特的节奏感呢?教学过程二、初读,体会音韵之美明确:四言《诗经》大多可以用2/2的节奏来读,其循环重复的特点赋予了其独特的音韵之美。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芣苢教学过程二、初读,体会音韵之美《芣苢》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采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芣 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1.画面之美教学过程三、再读,整体感知诗歌的艺术之美明确:诗歌描绘了少女采摘芣苢的场景。这首古老的《诗经》究竟讲述了什么内容呢?同桌间利用注释讨论,并用一句话概括诗意。2.动态之美教学过程三、再读,整体感知诗歌的艺术之美。明确: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展现了从采摘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虽未描写采摘者,但读来却能清晰感受到她们集体劳动时的欢快心情——情绪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得以传达。通过动词感受动态之美,每句诗如同一幅画,圈出动词:采、有、掇、捋、袺、襭,并结合注释再次阅读,想象《诗经》中少女采摘芣苢的情景。教学过程三、再读,整体感知诗歌的艺术之美。字 小篆 含义 纵观这六个字,展现了什么劳动场景采有 掇 捋 袺 襭 采摘取得,获得拾取,摘取从茎上成把取下提起衣襟兜东西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采摘芣苢越采越快越采越多收获满满(劳动过程)(劳动欢乐)教学过程三、再读,整体感知诗歌的艺术之美。通过人物动作刻画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富有画面感。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抛接拔插唤低折3.韵律之美教学过程三、再读,整体感知诗歌的艺术之美。明确:整首诗的第一章实际上只表达了两个意思:采摘芣苢,采摘成功。第二章和第三章仍是第一章的重复,仅在每章的第二句和第四句中改变了动词。其意是,不断采摘,捋取,用衣襟盛放,最终满载而归。全诗三章十二句,仅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在变化,其余皆为重复,这是其独特之处。这种表面上单调的重复,却产生了简洁明快、往复循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再现了从采摘到满载而归的过程。再次朗读诗歌,探索其韵律之美,并进行小组讨论。4.留白之美我们小组深入讨论了诗歌中的留白技巧。要明确的是,尽管诗中并未直接描写采芣苢的人,读者却能清晰地感知到她们的愉悦心情——这种情绪通过音乐的节奏传递。教学过程三、再读,整体感知诗歌的艺术之美。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虽然这番话略带想象,但感受却是十分贴切的。四、艺术手法教学过程1.思考,《芣苢》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全诗只有“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其余文字均无改变,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全诗重章复沓,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更好地表达了情绪与情感。四、艺术手法教学过程2.《诗经》常用表现手法是赋、比、兴,那么《芣苢》这首诗主要运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手法:此诗主要使用的手法是赋。通过动词的变换具体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主题: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五、小结教学过程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阅读以下诗篇,回答①—③题。芣 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教学过程六、课堂练习①《诗经》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主要采用的是② 这首诗如何生动地描绘了采集野菜的场景?③ 古人评此诗时说,反复吟唱能“自然生出气象”。你对这首诗的感受如何?请描述你眼前所浮现的景象。六、课堂练习教学过程① 赋② 诗中通过反复的叠字和动词的变化,展现了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采"字的重复不仅营造了音乐美感,也映射出她们轻松愉悦的氛围。"有"字唱出了她们对收获的期待,仿佛也在传递发现野菜的喜悦。接下来的四个动词精确描绘了劳作的连贯过程:"掇"字表现了一片片、一颗颗的采摘;"捋"字则是逐渐成把地收集;"袺"字描绘了将野菜放入衣角的动作;"襭"字则是将满衣襟的野菜固定于腰间。整个过程自然流畅,条理清晰。③ 我在反复吟咏这首诗时,眼前浮现了这样的劳作场景: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边采边唱,动作熟练而敏捷,歌声悠扬又欢快。她们唱着自己的劳作,既有主唱也有和声;她们的内心也许也在歌唱,歌唱着劳动的喜悦,歌唱着自由的心情。教学过程参考答案再 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