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川省广安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来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罢了。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向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里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信任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在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摘自《乡土中国》,有删改)材料二:近10年来,80、90后出生的农二代开始成为进城务工的主力军。他们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行为特征出现一系列显著的代际性变化,如在社会特征上体现出很强的入城不回村倾向。在迁移模式上,农二代不仅如农一代那样,一如既往地离土出村,而且更多选择跨省份流动、前往东部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务工经商。基于2003~2012年数据的研究发现,农二代前往东部省份务工的概率高出农一代大约10%;农二代明显偏好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比例高达54.9%,农一代在地级以上城市务工的比例则仅为26%。流入地级以上城市的农民工比重仍在持续上升,据2015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流入地级以上城市的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66.3%;在跨省份流动农民工中,80%流入地级以上大中城市;省份内流动农民工则有54.6%流入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农二代对在城家庭生活的重视以及对加强子女教育的期望提高。农二代举家迁移比重上升,2010~2014年农民工监测数据显示,举家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和占比都在不断增长,2014年,举家外出的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比例达到21.27%。农二代发生“夫妻迁移”或“举家迁移”的概率显著高于农一代。有研究表明,在长三角等地区,改善子女教育是农民工选择家庭迁移的首要动机。在城里购房与在乡下建房呈此涨彼落之势。根据2016年农民工监测报告,进城农民工的购房比例在不断提高,当年购房者占农民工总数的17.8%,其中购买商品房的为16.5%。农二代购房意愿也比本地农业户籍居民高出很多。一些买不起房的家庭甚至在县城租房陪读。与农一代出外打工挣钱、孩子留守乡村的模式相比,农二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减低家庭分割对孩子教育的伤害。相关研究表明,农二代对城市的融入意愿显著高于农一代,他们普遍对城市价值更为认同。农二代在休闲娱乐方式上越来越多元化,并乐于通过商场、公园等城市公共设施进行休闲娱乐活动。与之形成鲜明对照,在过年等节庆与仪式,或者说这类乡土社会的文化与社会关系汇聚的场合,农二代却更少“在场”,不少人在春节期间返乡也很多住在县城或乡镇的酒店,再开车回到村里,并且不会选择长时间停留。作为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批离开村庄的人群,他们的“出村不回村”,正在令乡土中国日益变为回不去的“故土”——乡村制度、传统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以及以“礼治秩序”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价值规范都在这一场村庄转型中面临严重的冲击与挑战。(摘自《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转型的乡村变迁视角》,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在乡土社会中,基层人口是不流动的。B.农二代更多在城里购房而不太愿意在乡下建房,其购房意愿高于本地农业户籍居民。C.在西洋人眼中,中国人天生讲信用,有契约精神,这在很多神话故事中都能得到印证。D.与农一代不同,近十年来农二代选择跨省份流动,前往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务工经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作者以遇见过的研究语言的朋友所说的情况,采用举例论证,论证了乡土社会流动性小的特性。B.材料一在论证“土”是乡下人的命根时,运用了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这样使论证更具说服力。C.材料二在说明具体问题时,善于用数据说话,如54.9%、21.27%等,这样使文章更准确,更具说服力。D.材料二在解释农二代有很强的入城不回村的倾向时,从多个角度并列展开论述,使文章富有广度。3.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乡土社会”特征一项是( )A.安土重迁,落叶归根. B.鸡犬相闻,足音辨人.C.聚族而居,世代相传. D.空口无凭,字据为证.4.依据材料二,请简要概括“农二代”入城不回村的原因。(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条大河波浪宽刘建超老街南有条大河,叫洛河。洛河,又叫洛水,源头在秦岭龙凤山,从豫西熊耳山、伏牛山的崇山峻岭间奔泻,贴着老街蜿蜒而下,曲回折转在巩义汇入黄河。老街有了这样一条大河,自然会有许多与这条大河相关的故事。相传曹植在年轻的时候,看中了一个姓甄的姑娘,两情相悦。可曹操却将此女指予二儿子曹丕。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王位。曹丕封甄夫人为皇后,后又娶了郭贵妃,对甄皇后逐渐冷淡,不久,甄皇后在郁郁寡欢中去世。曹植怀念甄后,心神不定。曹植走出老街,来到洛河边,对着西沉的太阳和滔滔东流的洛河水出神,便有了流芳后世的名篇《洛神赋》。有一条在城市间穿行的大河已经令人垂涎了,偏偏又有了诸多的文化积淀搅拌着浪花,让老街人靠着洛河生艳,滋长些许得意与自负。水生提起洛河就满身得意,张口闭口都是洛河的故事,不管别人听他讲了多少遍,只要说起洛河来,他那张老脸就会眉飞色舞,爱听不爱听都要给你絮叨絮叨。当年的水生爹洛老大在洛河捕鱼,鱼还没有见到,却看到沿河上游漂来一些烧焦的船板杂物。兵荒马乱时期,洛老大估摸着是有船只失火出事了。一只木盆晃晃悠悠从洛老大的眼前漂过,木盆里居然躺着一个婴儿。洛老大截住木盆,抱起了襁褓中的孩子,是个男孩。孩子脖子上挂着一枚如意玉佩,孩子的小肚兜兜上用毛笔写有“水生”二字。孩子看到洛老大,竟然咧开小嘴笑了。洛老大说:“看来是咱爷儿俩有缘啊。”从此水生跟着洛老大在洛河上漂大。水生十六岁那年,洛老大告诉了水生他的身世,并叮咛水生:“这如意玉佩是你亲生父母留给你的,好生收着,说不准他们会来找你呢。”水生连连点头。可是水生还真的把这块玉佩弄丢过。9月的洛河秋爽鱼肥,水生和巴义划着木船在河上捕鱼。巴义和水生是光屁股长大的好朋友,巴义大水生两岁。一条十几斤重的白鲢鱼落网,鱼挣扎得厉害,小网有点儿吃不住力,水生立马跳进水中,扑扑腾腾把大鱼抓上船,却发现自己脖子上的玉佩不见了。水生扎了几个猛子也没有捞到,急了,急得直哭。巴义找了几个石头片,系上鱼线,抛入水中,看着石片下沉的位置,画出一个区域,说:“咱俩分班,轮流下去摸,不能慌啊。”两人从晌午摸到太阳偏西,最后巴义手举着玉佩浮出水面。两人筋疲力尽躺在河滩上。水生说:“这事,不能让家里人知道。”巴义说:“嗯,不说。”水生说:“巴哥,我欠着你。”巴义说:“嗯, 欠着呢。”河水在两人身边欢快地流淌,扯不住的岁月随水而逝。水生划着木船,停靠在河心洲。绿柳成荫的草坪上,巴义虎着脸在钓鱼。水生不说话,挨着巴义坐下。巴义盯着水面,“我请你啦?脸皮咋恁厚呢。”“巴哥,你不请我咋把竹墩儿都预备下了?”“就你能是吧?那咱娃的饭店你也敢去封?”“巴哥,我就是在巡视的时候,看到河边水里有气泡冒出来了。我就知道肯定是有人又偷偷地往洛河里放污水了。我也是一时着急,就通知了环保。谁知道咱娃听说要停业就和环保动了手脚。”“你就为了护住环保,脊梁上挨了娃一铁锹?亏不亏?活该不活该?”“不亏,活该。”巴义从衣兜里掏出一瓶药说:“治跌打损伤的,祖传的,抹两次就好了。”水生脱掉上衣,把脊背转给巴义,够不着。巴义把药倒些在掌中,按在水生乌青的脊背上,轻轻地揉着,“你也是七十岁的人了,弄事咋还恁起急?你该先来跟我说说,再让我去找娃说道。再说了,咱娃做个营生容易吗?你给封了,他能不急?”“巴哥,咱俩光着屁股在洛河里从小扑腾到大又扑腾到老的。咱俩当年在洛河里玩耍,渴了,咕咚咕咚灌几口河水,饿了,啃着干馍,捞几只河虾嘎巴嘎巴就吃了。可现在的河水,你还能喝吗?你和我一样心疼着这条河呢,我知道。”巴义给水生穿好衣服,“就你这老脊梁,还能抗住几铁锨?”“扛到哪是哪吧,谁让咱是洛河人哩。”巴义看着水生脖子上的玉佩,“亲爹亲妈的事,还找不?”水生指着洛河说:“不惦记了。咱这洛河就是我的亲爹亲妈。”巴义收拾起渔具。水生掂起网兜,“好家伙,这几条鲫鱼够大的了。让嫂子烧个鲫鱼豆腐汤,我陪哥喝两盅。”巴义夺过网兜,“你想得老美啊,我还要请你喝酒?”水生说:“我家稻花可是说了,今黑儿要是不在巴哥家混碗酒喝,就不让我进屋。”巴义笑了:“娘们儿家都这德行,你嫂子也是说,要是不把水生兄弟带回家来喝酒,就不让我上床。”“那还癔症啥,走。”“走。”夕阳坠落在洛河的尽头,给波光粼粼的河水涂了层耀眼的金黄,几只鹭鸟在河面上嬉戏。“巴义哥,咱洛河美着哩。”“嗯,美着哩。”(选自《芒种》,2021年第1期)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巴义帮过水生的忙,水生却恩将仇报,巴义最终原谅了水生,可见巴义比水生更重视两人的深情厚谊。B.小说引述了甄皇后的故事,表明洛河深厚的文化积淀,老街人为之感到自豪,水生提起洛河就满身得意。C.“我请你啦?脸皮咋恁厚呢”,这句话带有强烈的拒斥,表明巴义对水生举报巴义娃排放污水,心存不满,想要断绝交往。D.小说结尾巴义和水生都说洛河“美着哩”,表明了他们对洛河的喜爱,也表现了他们为保护洛河付出巨大努力而感到自豪。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所有情节都是在巴义和水生的对话中展开,通过描述他们的对话也表现了他们的性格和情感。B.小说的时间跨度大,从水生幼年写到水生老年,但小说情节却并不粗疏,主要因为小说情节的详略安排得当。C.洛老大救水生,巴义帮水生捞玉佩,水生举报巴义娃排污等情节都与洛河有关,洛河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D.小说语言通俗易懂而又简洁精炼,清新自然而又细腻多情,在质朴口语与诗化环境的交融中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7.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巴义的人物形象。8.小说标题内涵丰富,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节选(乙)劝学 秦观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9.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4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4处不给分。比数年A来B颇发愤C自惩D艾E悔前所为F而聪明衰耗G殆H不如I曩时十一二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与今天的概念不同,“步”即今天的走两步。B.“焉”字在文中做兼词,可理解为“于之,在这里”,与“且焉置土石”的“焉”用法不同。C.乙文“掩卷茫然,辄复不省”与甲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两句中的“省”字的意思相同。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对《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11.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甲)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同一角度反复陈述,强调观点。B.选文(甲)中的第二段,荀子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特别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②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旅夜书怀①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注]①公元765年,杜甫带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漂泊。这首诗大概写于诗人出川途中。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标题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旅夜”交代时间,点明诗人处境;“书怀”即抒发情感。B.本诗首联,描写近景,从“细”“危”两字落笔,景中寓情,写出诗人漂泊无依的凄冷心境。C.本诗颈联,运用反问,正话反说,抒写自己的一生心事,揭示了诗人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D.本诗的尾联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呐喊,表明诗人决心像沙鸥一样,展翅飞翔,对未来充满了豪情壮志。14.请简要分析本诗与《登高》抒发的情感的异同。15.(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写到巨大的声响震得山石、泉水、森林、峰峦都在发抖的两句是 , 。(2)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自由世界的对偶句是: ,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统治者妄想建立像霍去病那样的筑坛祭天的功业,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 , ”。(4)曹操《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之言来表达对贤才思慕萦怀的两句是“ , ”。(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课内基础知识运用。16.下列各项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寥廓 峥嵘 安详 稚气未脱 B.挟持 隧道 倦殆 荧火虫C.接茬 衷心 蓬松 磕磕绊绊 D.荆棘 契阔 毡帽 婉转凄楚17.下列选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短歌行》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都是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使用的修辞手法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相同。C.“千呼万唤使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两句诗中都有错别字。D.“微斯人,吾谁与归?”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句话使用的句式相同。18.下列诗句中的字词释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教:教授 每:常常B.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去、往 韵:气质、情致。C.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泣:眼泪 青衫:青色单衣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怎生:怎么、怎样 得黑:度过黑夜19.下面一首绝句的四句诗语序已经被打乱,选项中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角门深巷少人行;②柳梢听得黄鹂语;③此是春来第一声;④城雪初消荠菜生;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课外语言文字运用I。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____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____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坍圮 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____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____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进而看见自己的身影。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剥落 黯淡 黯然神伤 亘古不变B.剥落 淡褪 黯然神伤 一成不变C.剥蚀 黯淡 失魂落魄 一成不变D.剥蚀 淡褪 失魂落魄 亘古不变21.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课外语言文字运用Ⅱ。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①____。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我和他人心理状态的推测,而执行功能是一系列认知能力的整合。这两个方面出现障碍,导致孤独症儿童社会化学习能力缺失,甚至与人工智能学习人类行为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关键是要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样道理,孤独症儿童②____,那么他们掌握社交技能就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当然,也不排除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孤独症只是另外一种大脑发育形式,甚至都称不上发育障碍。若我们一味地把所有孤独症儿童教化成普通人,这种隐藏在孩子内心被改变的负能量就如同一颗不定时炸弹,在孩子们继续成长的某个阶段以无法预料的方式爆发。事实上,孤独症儿童也能成为科学家,而且孤独症人士认识世界的特殊视角常常③____。坦普·葛兰汀是孤独症患者,同时也是科学家,美国三分之一的牛以及肉猪的控制设备都是由她设计的,她解决了普通人无法解决的问题。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23.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24.(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 作文:这世上的种种人、物、事、理,若要真正懂得,常常需要下一番功夫,或有一段机缘,甚至经历一场冲突,而这一“懂”,也正是成长的开始……请以“终于懂了”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得套作、抄袭。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B2.B3.D4.①经济(就业)因素,大中城市更具吸引力;②重视家庭生活,夫妻迁移或举家迁移;③重视子女教育,避免家庭分割对孩子教育的伤害;④对城市价值更为认同,休闲娱乐方式更趋多元化。【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的分析【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3)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研读文本,①要找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特征;②要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③要把握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④要依据题干和选项找到信息所在的文本位置,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4)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基层人口是不流动的”错误。从原文“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来看,“不太有变动”“微乎其微”不等于不变动、不流动,“基层人口是不流动的”说法绝对。C.“这在很多神话故事中都能得到印证”错误,原文为“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D.“与农一代不同”错误。原文是“在迁移模式上,农二代不仅如农一代那样……”,说明两代人有共性。故答案为: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类比”错,应是“对比”。如“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这是把农业与游牧或工业进行了对比。故答案为: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空口无凭,字据为证”不属于“乡土社会”的特征。由原文“现代社会……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可知,该项是现代社会的特征。故答案为: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农二代不仅如农一代那样,一如既往地离土出村,而且更多选择跨省份流动、前往东部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务工经商”分析可知,经济(就业)因素,大中城市更具吸引力;由“农二代对在城家庭生活的重视……农二代举家迁移比重上升”“农二代发生‘夫妻迁移’或‘举家迁移’的概率显著高于农一代”分析可知,重视家庭生活,夫妻迁移或举家迁移;由“农二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减低家庭分割对孩子教育的伤害”分析可知,重视子女教育,避免家庭分割对孩子教育的伤害;由“农二代对城市的融入意愿显著高于农一代,他们普遍对城市价值更为认同。农二代在休闲娱乐方式上越来越多元化,并乐于通过商场、公园等城市公共设施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分析可知,对城市价值更为认同,休闲娱乐方式更趋多元化。故答案为: ①经济(就业)因素,大中城市更具吸引力;②重视家庭生活,夫妻迁移或举家迁移;③重视子女教育,避免家庭分割对孩子教育的伤害;④对城市价值更为认同,休闲娱乐方式更趋多元化。【答案】5.B6.A7.①乐于助人。水生的玉佩在打渔时弄丢,巴义不辞辛苦,帮助水生找到玉佩,并为他保守秘密。②重视友情,心胸宽广。水生举报巴义娃,巴义还为水生赠药、抹药,并请水生喝酒。③热爱洛河,热爱家乡。巴义和水生一样,在洛河边长大,关心洛河,所以对水生举报自己娃并没有深责。8.①描绘出洛河美丽的自然景观;②反映出洛河厚重的文化积淀;③意味着洛河为老街百姓提供着丰富的生活和生命滋养;④象征着洛河百姓朴实、善良、宽容的高尚情怀。【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中国现当代小说【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3)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4)本题考查把握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时注意结合文本内容,由表及里的分析。文章的题目一定与文章的内容、人物、情节、主题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这类题目一定要从这几个方面综合全文的信息来考虑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A.“水生却恩将仇报……巴义比水生更重视两人的深情厚谊”错误。水生举报污染,并非恩将仇报,而是想要保护洛河;另外,两人都很珍视两人的友谊,并未表现出谁更加重视友谊。C.“这句话带有强烈的拒斥,表明巴义对水生举报巴义娃排放污水,心存不满,大有断绝交往之意”错误。“我请你啦?脸皮咋恁厚呢”,这句话看似带有强烈的拒斥,但根据上下文可知巴义早已原谅了水生,并没有心存不满,也未有断交之意。D.“也表现了他们为保护洛河付出巨大努力而感到自豪”错误。保护洛河是他们自觉的行为,他们并未因此而自豪。故答案为:B。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A.“小说的所有情节都是在巴义和水生的对话中展开”错。小说写水生巴义年少时的情节不是在对话中展开的。故答案为:A。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巴义找了几个石头片,系上鱼线,抛入水中,看着石片下沉的位置,画出一个区域,说:‘咱俩分班,轮流下去摸,不能慌啊’”“两人从晌午摸到太阳偏西,最后巴义手举着玉佩浮出水面。两人筋疲力尽躺在河滩上。水生说:‘这事,不能让家里人知道。’巴义说:‘嗯,不说。’”分析可知,水生的玉佩在打渔时弄丢,巴义不辞辛苦,帮助水生找到玉佩,并为他保守秘密。表现巴义乐于助人的品质。结合虽然对水生举报自己的孩子很生气,但“巴义从衣兜里掏出一瓶药说:‘治跌打损伤的,祖传的,抹两次就好了。’水生脱掉上衣,把脊背转给巴义,够不着”“巴义把药倒些在掌中,按在水生乌青的脊背上,轻轻地揉着,‘你也是七十岁的人了,弄事咋还恁起急?你该先来跟我说说,再让我去找娃说道。再说了,咱娃做个营生容易吗?你给封了,他能不急?’”“巴义笑了:‘娘们儿家都这德行,你嫂子也是说,要是不把水生兄弟带回家来喝酒,就不让我上床。’”分析可知,水生举报巴义娃,巴义还为水生赠药、抹药,并请水生喝酒。可知巴义重视友情,心胸宽广。结合“巴哥,咱俩光着屁股在洛河里从小扑腾到大又扑腾到老的。咱俩当年在洛河里玩耍,渴了,咕咚咕咚灌几口河水,饿了,啃着干馍,捞几只河虾嘎巴嘎巴就吃了。可现在的河水,你还能喝吗?你和我一样心疼着这条河呢,我知道”分析可知,巴义和水生一样,在洛河边长大,关心洛河,所以对水生举报自己娃并没有深责。可知巴义热爱洛河,热爱家乡。故答案为: ①乐于助人。水生的玉佩在打渔时弄丢,巴义不辞辛苦,帮助水生找到玉佩,并为他保守秘密。②重视友情,心胸宽广。水生举报巴义娃,巴义还为水生赠药、抹药,并请水生喝酒。③热爱洛河,热爱家乡。巴义和水生一样,在洛河边长大,关心洛河,所以对水生举报自己娃并没有深责。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标题含义的能力。首先,小说围绕“一条大河”展开,“一条大河波浪宽”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描绘出洛河美丽的自然景观。其次,“一条大河波浪宽”中的“宽”有多重含义。可以指洛河厚重的文化积淀,“有一条在城市间穿行的大河已经令人垂涎了,偏偏又有了诸多的文化积淀搅拌着浪花”;可以指洛河为老街百姓提供着丰富的生活和生命滋养,“水生跟着洛老大在洛河上漂大”“9月的洛河秋爽鱼肥”“咱俩当年在洛河里玩耍,渴了,咕咚咕咚灌几口河水,饿了,啃着干馍,捞几只河虾嘎巴嘎巴就吃了”;还可以象征着洛河百姓朴实、善良、宽容的高尚情怀,“巴哥,你不请我咋把竹墩儿都预备下了”“巴哥,我就是在巡视的时候,看到河边水里有气泡冒出来了。我就知道肯定是有人又偷偷地往洛河里放污水了。我也是一时着急,就通知了环保”“巴义从衣兜里掏出一瓶药说,治跌打损伤的,祖传的,抹两次就好了”“巴义给水生穿好衣服,就你这老脊梁,还能抗住几铁锨?扛到哪是哪吧,谁让咱是洛河人哩”“巴义哥,咱洛河美着哩。嗯,美着哩”。故答案为: ①描绘出洛河美丽的自然景观;②反映出洛河厚重的文化积淀;③意味着洛河为老街百姓提供着丰富的生活和生命滋养;④象征着洛河百姓朴实、善良、宽容的高尚情怀。【答案】9.BEFG10.C11.D12.①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②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辄:就;暗疏:默写;甚失:多大的错误。【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参考译文】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近几年来,非常勤奋,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一或十分之二。每看一件事,心中反复推敲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嗨!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搴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近几年来,非常勤奋,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一或十分之二。“比数年来”是时间状语,后面B处断开;“颇发愤自惩艾”中“惩艾”意思是“惩治”,“自惩艾”是宾语前置句,“惩艾自”,“发愤”是“自惩艾”的具体表现,不断开,“惩艾”后E处断开;“悔前所为”是动宾结构,后面F处断开;“而聪明衰耗”中“聪明衰耗”是主谓结构,而“殆”意思为“大概”,一般放在句子开头,故应在其前G处断开。“不如曩时”是动宾结构,“十一二”是十分之一、二,作补语,中间不断开。故答案为:BEFG。10.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B.正确。兼词,于之,在这里;疑问代词,哪里。句意:风雨从这里兴起。/况且把土和石头放到哪里去呢?C.错误。知道,懂得;检查,反省。句意: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故答案为:C。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摘取了……特别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错误,根据原文“因取……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可见,并不是摘取了有文采的句子,而是摘取了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故答案为: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利爪牙,强筋骨”;“上”,名词作状语,向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下;“一”,专一。(2)“辄”,就;“暗疏”,默写;“失”,错误。故答案为:【答案】13.D14.①同:均抒发了漂泊孤寂之情和家国之痛。②异:①《旅夜书怀》还表达了诗人心中的不平与悲愤,同时揭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漂泊的根本原因。②《登高》)还传达出韶光易逝和因病断饮的无尽忧伤,同时指出时世艰难是他潦倒不堪的根源。【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解析】【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D.“表明诗人决心像沙鸥一样,展翅飞翔,对未来充满了豪情壮志”错,没有对未来的豪情壮志。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故答案为:D。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同:均抒发了漂泊孤寂之情和家国之痛。本诗注释告诉我们,杜甫写作此诗时正在长江上漂泊。公元765年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诗中难免有漂泊之孤寂。如首联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尾联说自己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此联表面写自己漂泊,其实造成诗人有家难回的真正原因是安史之乱,诗中也含有家国之痛。《登高》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抒发了漂泊之苦。“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写出诗人半生漂泊的悲怆。而“艰难苦恨繁霜鬓”中的“艰难”不仅包含个人的艰难,更含有国事之艰难,抒发了家国之痛。异:①《旅夜书怀》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意思是,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表达了诗人心中的不平与悲愤。②《登高》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指出时世艰难是他潦倒不堪的根源。故答案为: ①同:均抒发了漂泊孤寂之情和家国之痛。②异:①《旅夜书怀》还表达了诗人心中的不平与悲愤,同时揭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漂泊的根本原因。②《登高》)还传达出韶光易逝和因病断饮的无尽忧伤,同时指出时世艰难是他潦倒不堪的根源。15.【答案】(1)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知识点】理解性默写【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咆、吟、殷、巅、羁、胥、衿。故答案为:(1)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2)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3)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4)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答案】16.B17.D18.C19.D【知识点】语句连贯;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同音字字形分辨;文言句式【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这类题目,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这就需要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3)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意思的能力。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掌握诗歌知识的能力。 诗词歌赋句末(偶亦在句中)用同一韵母的字,以使声韵和谐,一般用于偶句句尾。也称韵脚。16.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形的能力。B.“倦殆”的“殆”应为“怠”;“荧火虫”的“荧”应为“萤”。故答案为:B。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字形、文言知识等的鉴赏和理解能力。A.正确。“杜康”代指酒;“樯橹”代指战船。B.正确。都是比喻。把官场比喻为樊笼,把离开官场回归田园比喻为脱离樊笼,返回自然;把洁白的浪花比喻为“雪”。C.正确。“千呼万唤使出来”的“使”应写作“始”;“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渡”应写作“度”。D.错误。前者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微斯人,吾与谁归”。句意: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归去呢?/后者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句意:靛青,是从蓝草当中提取的,它的颜色却比蓝草还要深。故答案为:D。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实词在诗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教:动词,使、令、让。句意: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B.适:适应。句意:从小没有适应世俗的情致,生性本来喜欢山川田园。D.得黑:挨到天黑。句意:静坐窗前,独自怎样才能熬到天色昏黑?故答案为:C。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掌握诗歌知识的能力。按照绝句的押韵要求,诗歌第三句不押韵,可知第三句应是②,排除BC;从内容上看,③的“第一声”与②的“黄鹂语”衔接得当,故应是②③,排除A。故答案为:D。【答案】20.D21.①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里,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且看见自己的身影。②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能让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且看见自己的身影。 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里,一个人更容易看见自己的身影,进而看到时间(的变化)。(原句有两处语病,成分赘余与逻辑混乱)【知识点】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处,“剥落”,一片片地脱落。“剥蚀”,物质表面因历史的悠久,而风化损坏。此处是指因为四百年的岁月侵蚀,让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风化话损坏,应选“剥蚀”。第二处,“黯淡”,暗淡。“淡褪”,慢慢褪除,消失。前者只是暗淡,而后者是消失褪除,结合语境“四百多年”,此处应是说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消失褪除,使用“淡褪”。第三处,“黯然神伤”,意思是指心神悲沮的样子。“失魂落魄”,形容惊恐不安或心烦意乱,精神恍惚的样子。此处指“我”因为双腿残疾的打击而精神恍惚,应选“失魂落魄”。第四处,“一成不变”,指一经形成,不再改变。亦泛指墨守成规,不知变通。“亘古不变”,是从古到今,没有变化。太阳的路线从古至今没有变化,应选“亘古不变”。故答案为:D。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成分残缺,“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与“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之间缺乏衔接,造成中途易辙,有两种改法,一是让前者作状语,改为“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里”;二是在“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前加上“能让”;不合逻辑,“看到时间”与“看见自己的身影”之间并非递进关系,可把“进而”改成“并且”;或者把“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进而看见自己的身影”改成“一个人更容易看见自己的身影,进而看到时间(的变化)”。故答案为: ①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里,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且看见自己的身影。②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能让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且看见自己的身影。 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里,一个人更容易看见自己的身影,进而看到时间(的变化)。(原句有两处语病,成分赘余与逻辑混乱)【答案】22.①在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上都有障碍; ②如果具备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③能解决我们普通人无法解决的问题;23.将孤独症儿童内心聚集的负能量比喻成一颗不定时炸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这种负能量潜在的危害性。表达了对儿童被强制改变会产生预想不到的后果的担忧。【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语句补写【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分析语段的特征;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仅有下文,后文解释了两个名词,所以空内一定要提出这两个名词,可填“在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上存在障碍”;第②空联系上文人工智能的特点,既然这样,所以人工智能缺乏的能力,只要孤独症儿童补足该能力即可达到后文提到的效果,可填“只要具备学习能力”;第③空,这一段对比了孤独症人士和普通人,并且主语是“特殊视角”,故而一定要提到“不同”,可填“与普通人不同”。故答案为: ①在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上都有障碍; ②如果具备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③能解决我们普通人无法解决的问题;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负能量就如同一颗不定时炸弹”运用比喻修辞,先描述出本体和喻体,再考虑喻体的特点“不定时”,并且将喻体的特点赋予本体,说明了本体——“负能量”的可怕。最后写表达效果:作者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比喻,是为了要告诉人们不要这样对待孤独症儿童,不要强行将其变成普通人。故答案为: 将孤独症儿童内心聚集的负能量比喻成一颗不定时炸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这种负能量潜在的危害性。表达了对儿童被强制改变会产生预想不到的后果的担忧。24.【答案】范文:终于懂了这是个美丽的夜晚,月亮高高地挂在了天上。与往常一样,九点五十,我下了自习。刚出教室,一阵寒风迎面吹来,我不禁打了个哆嗦。虽然是晴朗的初冬夜晚,风吹在脸上还是会冷,两手插在口袋里,走在弯弯曲曲的出校园的小路上。 出了校门我用眼睛扫了一下和父亲事先约好的地方,没有看到往日那个熟悉的身影,再看看周围,还是没有。一种委屈感涌上心头,明明说好来接我的,怎么没来?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嘀咕着这件事,好像父亲犯了错误似的,想着回家怎么去责怪父亲。平时很少自己走回家,二十分钟的路程显得格外的长。 快到家的时候,远远看见妈妈开的花店灯还是开的,一个熟悉的身影佝偻着腰,在寒风中插着花篮。我加快了步伐,走上前去,说:“不是说好去学校接我吗?一点都不守信用,这么冷的天让我一个人走回来。”父亲沉默了一会,没有停下手中的活,过了一会儿,说:“我和你妈妈今天很忙,有很多花篮要插,到现在连饭还没吃上,实在是没时间去学校接你。” 我顿时语塞了,望着父亲布满皱纹的额头,两鬓微白,眼泪不禁涌了出来,从未发现父亲变的这样苍老,忙碌到现在还没吃饭,我竟然对他这样说话,都是高中生了,还是这样不懂事。 几年前,父母因为企业内部改制双双下岗了,为了生活和我今后的学业,开了一家花店,自从那以后,两人就终日忙碌,就连年三十晚上也要插花,没时间全家人坐在一起看春晚。春去秋来,父亲却从未停止过接送我上学,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年复一年,我渐渐长大,父亲也渐渐苍老。 我曾感动于寒风中工作的清洁工,感动于电视剧里的煽情画面,却从未对父亲平凡而伟大的爱有过丝毫的感触,甚至还幼稚的认为,那是父亲应该做的。现在想起来真是倍感惭愧。 朋友,请擦亮你的双眼,看看你身边的人,你的父亲,寒风中等你放学,深夜时给你端来牛奶,失落时给你安慰,在成长的路途中一路陪伴着你走过风风雨雨,关心你,爱护你,他的爱是多么深沉而伟大。 我终于懂了,父亲的爱!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经历各种各样的事,看到各种各样的风景。我们会从中学到很多,我们也会从懵懂无知到慢慢懂事。 我接过父亲手中的一枝花,轻声说,我来插,您去吃饭吧。【知识点】命题作文【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道以“终于懂了”为题目的命题作文题。【题干分析】材料部分主要是说的是有关成长的内容。在漫长的人生中,是我们在跟人、物、事、理等对象有一段机缘、一场冲突、一次意外等事情,或者是下了一番功夫等情况下才逐渐成长起来的。成长过程中的事情可以是跟同学之间的一次误会、老师的一次家访、父亲的老态的背影、母亲的唠叨,也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一条关切的短信,也可以是陌生人的一次援手、公交车上的冲突、一次机缘巧合……在亲身经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被一些人、事、理、物、场面、细节等深深触动,从中懂得了事理、感动、奉献、责任、担当、人情世故、冷暖爱憎……经历是催生成长的助推器,只有经历一番后懂得了、感悟了才能真正地成长。试题要求以“终于懂了”为题,也就是说原先应当是“不懂”的,并且从“不懂”到“懂得”的这一段经历,经过了一段较为曲折或漫长的过程。正因如此,当最后终于懂了的时候,带来的震撼也就更强烈。对此,行文可以从景物描写展开,比如,可以白描勾勒雪夜的冷寂情境入题。正文可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父亲惹人烦的性格,爱说大话、浮夸,然后集中笔墨叙写父亲雪夜带自己到县城看病的情景,由银色的冷月、寒冷的白、冷硬的空气到踽踽独行的父亲的背影,由此礼赞父爱的浓郁与深沉。【立意提取】1.写终于懂了有些名言、诗句和哲理等包含的道理。(有些道理总是后来才明白。)2.写逐渐懂得有些人对自己的爱。(您的背影,让我终于懂了父爱。)3.写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才会明白一些道理。(只有经历之后才会懂得。)【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一要抓住题目中的“题眼”,即标题中的关键词,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二要注意题目中的前缀或后缀,即标题中的限制词和修饰语。三要深入分析题目中的“言外之意”,理解题目语言中所包含的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四是要审准材料选择的切入口。命题作文的审题要求高,命题作文动笔前,把握题意、找准切入口十分重要。1 / 1四川省广安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来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罢了。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向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里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信任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在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摘自《乡土中国》,有删改)材料二:近10年来,80、90后出生的农二代开始成为进城务工的主力军。他们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行为特征出现一系列显著的代际性变化,如在社会特征上体现出很强的入城不回村倾向。在迁移模式上,农二代不仅如农一代那样,一如既往地离土出村,而且更多选择跨省份流动、前往东部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务工经商。基于2003~2012年数据的研究发现,农二代前往东部省份务工的概率高出农一代大约10%;农二代明显偏好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比例高达54.9%,农一代在地级以上城市务工的比例则仅为26%。流入地级以上城市的农民工比重仍在持续上升,据2015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流入地级以上城市的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66.3%;在跨省份流动农民工中,80%流入地级以上大中城市;省份内流动农民工则有54.6%流入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农二代对在城家庭生活的重视以及对加强子女教育的期望提高。农二代举家迁移比重上升,2010~2014年农民工监测数据显示,举家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和占比都在不断增长,2014年,举家外出的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比例达到21.27%。农二代发生“夫妻迁移”或“举家迁移”的概率显著高于农一代。有研究表明,在长三角等地区,改善子女教育是农民工选择家庭迁移的首要动机。在城里购房与在乡下建房呈此涨彼落之势。根据2016年农民工监测报告,进城农民工的购房比例在不断提高,当年购房者占农民工总数的17.8%,其中购买商品房的为16.5%。农二代购房意愿也比本地农业户籍居民高出很多。一些买不起房的家庭甚至在县城租房陪读。与农一代出外打工挣钱、孩子留守乡村的模式相比,农二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减低家庭分割对孩子教育的伤害。相关研究表明,农二代对城市的融入意愿显著高于农一代,他们普遍对城市价值更为认同。农二代在休闲娱乐方式上越来越多元化,并乐于通过商场、公园等城市公共设施进行休闲娱乐活动。与之形成鲜明对照,在过年等节庆与仪式,或者说这类乡土社会的文化与社会关系汇聚的场合,农二代却更少“在场”,不少人在春节期间返乡也很多住在县城或乡镇的酒店,再开车回到村里,并且不会选择长时间停留。作为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批离开村庄的人群,他们的“出村不回村”,正在令乡土中国日益变为回不去的“故土”——乡村制度、传统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以及以“礼治秩序”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价值规范都在这一场村庄转型中面临严重的冲击与挑战。(摘自《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转型的乡村变迁视角》,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在乡土社会中,基层人口是不流动的。B.农二代更多在城里购房而不太愿意在乡下建房,其购房意愿高于本地农业户籍居民。C.在西洋人眼中,中国人天生讲信用,有契约精神,这在很多神话故事中都能得到印证。D.与农一代不同,近十年来农二代选择跨省份流动,前往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务工经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作者以遇见过的研究语言的朋友所说的情况,采用举例论证,论证了乡土社会流动性小的特性。B.材料一在论证“土”是乡下人的命根时,运用了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这样使论证更具说服力。C.材料二在说明具体问题时,善于用数据说话,如54.9%、21.27%等,这样使文章更准确,更具说服力。D.材料二在解释农二代有很强的入城不回村的倾向时,从多个角度并列展开论述,使文章富有广度。3.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乡土社会”特征一项是( )A.安土重迁,落叶归根. B.鸡犬相闻,足音辨人.C.聚族而居,世代相传. D.空口无凭,字据为证.4.依据材料二,请简要概括“农二代”入城不回村的原因。【答案】1.B2.B3.D4.①经济(就业)因素,大中城市更具吸引力;②重视家庭生活,夫妻迁移或举家迁移;③重视子女教育,避免家庭分割对孩子教育的伤害;④对城市价值更为认同,休闲娱乐方式更趋多元化。【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的分析【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3)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研读文本,①要找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特征;②要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③要把握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④要依据题干和选项找到信息所在的文本位置,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4)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基层人口是不流动的”错误。从原文“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来看,“不太有变动”“微乎其微”不等于不变动、不流动,“基层人口是不流动的”说法绝对。C.“这在很多神话故事中都能得到印证”错误,原文为“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D.“与农一代不同”错误。原文是“在迁移模式上,农二代不仅如农一代那样……”,说明两代人有共性。故答案为: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类比”错,应是“对比”。如“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这是把农业与游牧或工业进行了对比。故答案为: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空口无凭,字据为证”不属于“乡土社会”的特征。由原文“现代社会……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可知,该项是现代社会的特征。故答案为: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农二代不仅如农一代那样,一如既往地离土出村,而且更多选择跨省份流动、前往东部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务工经商”分析可知,经济(就业)因素,大中城市更具吸引力;由“农二代对在城家庭生活的重视……农二代举家迁移比重上升”“农二代发生‘夫妻迁移’或‘举家迁移’的概率显著高于农一代”分析可知,重视家庭生活,夫妻迁移或举家迁移;由“农二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减低家庭分割对孩子教育的伤害”分析可知,重视子女教育,避免家庭分割对孩子教育的伤害;由“农二代对城市的融入意愿显著高于农一代,他们普遍对城市价值更为认同。农二代在休闲娱乐方式上越来越多元化,并乐于通过商场、公园等城市公共设施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分析可知,对城市价值更为认同,休闲娱乐方式更趋多元化。故答案为: ①经济(就业)因素,大中城市更具吸引力;②重视家庭生活,夫妻迁移或举家迁移;③重视子女教育,避免家庭分割对孩子教育的伤害;④对城市价值更为认同,休闲娱乐方式更趋多元化。(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条大河波浪宽刘建超老街南有条大河,叫洛河。洛河,又叫洛水,源头在秦岭龙凤山,从豫西熊耳山、伏牛山的崇山峻岭间奔泻,贴着老街蜿蜒而下,曲回折转在巩义汇入黄河。老街有了这样一条大河,自然会有许多与这条大河相关的故事。相传曹植在年轻的时候,看中了一个姓甄的姑娘,两情相悦。可曹操却将此女指予二儿子曹丕。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王位。曹丕封甄夫人为皇后,后又娶了郭贵妃,对甄皇后逐渐冷淡,不久,甄皇后在郁郁寡欢中去世。曹植怀念甄后,心神不定。曹植走出老街,来到洛河边,对着西沉的太阳和滔滔东流的洛河水出神,便有了流芳后世的名篇《洛神赋》。有一条在城市间穿行的大河已经令人垂涎了,偏偏又有了诸多的文化积淀搅拌着浪花,让老街人靠着洛河生艳,滋长些许得意与自负。水生提起洛河就满身得意,张口闭口都是洛河的故事,不管别人听他讲了多少遍,只要说起洛河来,他那张老脸就会眉飞色舞,爱听不爱听都要给你絮叨絮叨。当年的水生爹洛老大在洛河捕鱼,鱼还没有见到,却看到沿河上游漂来一些烧焦的船板杂物。兵荒马乱时期,洛老大估摸着是有船只失火出事了。一只木盆晃晃悠悠从洛老大的眼前漂过,木盆里居然躺着一个婴儿。洛老大截住木盆,抱起了襁褓中的孩子,是个男孩。孩子脖子上挂着一枚如意玉佩,孩子的小肚兜兜上用毛笔写有“水生”二字。孩子看到洛老大,竟然咧开小嘴笑了。洛老大说:“看来是咱爷儿俩有缘啊。”从此水生跟着洛老大在洛河上漂大。水生十六岁那年,洛老大告诉了水生他的身世,并叮咛水生:“这如意玉佩是你亲生父母留给你的,好生收着,说不准他们会来找你呢。”水生连连点头。可是水生还真的把这块玉佩弄丢过。9月的洛河秋爽鱼肥,水生和巴义划着木船在河上捕鱼。巴义和水生是光屁股长大的好朋友,巴义大水生两岁。一条十几斤重的白鲢鱼落网,鱼挣扎得厉害,小网有点儿吃不住力,水生立马跳进水中,扑扑腾腾把大鱼抓上船,却发现自己脖子上的玉佩不见了。水生扎了几个猛子也没有捞到,急了,急得直哭。巴义找了几个石头片,系上鱼线,抛入水中,看着石片下沉的位置,画出一个区域,说:“咱俩分班,轮流下去摸,不能慌啊。”两人从晌午摸到太阳偏西,最后巴义手举着玉佩浮出水面。两人筋疲力尽躺在河滩上。水生说:“这事,不能让家里人知道。”巴义说:“嗯,不说。”水生说:“巴哥,我欠着你。”巴义说:“嗯, 欠着呢。”河水在两人身边欢快地流淌,扯不住的岁月随水而逝。水生划着木船,停靠在河心洲。绿柳成荫的草坪上,巴义虎着脸在钓鱼。水生不说话,挨着巴义坐下。巴义盯着水面,“我请你啦?脸皮咋恁厚呢。”“巴哥,你不请我咋把竹墩儿都预备下了?”“就你能是吧?那咱娃的饭店你也敢去封?”“巴哥,我就是在巡视的时候,看到河边水里有气泡冒出来了。我就知道肯定是有人又偷偷地往洛河里放污水了。我也是一时着急,就通知了环保。谁知道咱娃听说要停业就和环保动了手脚。”“你就为了护住环保,脊梁上挨了娃一铁锹?亏不亏?活该不活该?”“不亏,活该。”巴义从衣兜里掏出一瓶药说:“治跌打损伤的,祖传的,抹两次就好了。”水生脱掉上衣,把脊背转给巴义,够不着。巴义把药倒些在掌中,按在水生乌青的脊背上,轻轻地揉着,“你也是七十岁的人了,弄事咋还恁起急?你该先来跟我说说,再让我去找娃说道。再说了,咱娃做个营生容易吗?你给封了,他能不急?”“巴哥,咱俩光着屁股在洛河里从小扑腾到大又扑腾到老的。咱俩当年在洛河里玩耍,渴了,咕咚咕咚灌几口河水,饿了,啃着干馍,捞几只河虾嘎巴嘎巴就吃了。可现在的河水,你还能喝吗?你和我一样心疼着这条河呢,我知道。”巴义给水生穿好衣服,“就你这老脊梁,还能抗住几铁锨?”“扛到哪是哪吧,谁让咱是洛河人哩。”巴义看着水生脖子上的玉佩,“亲爹亲妈的事,还找不?”水生指着洛河说:“不惦记了。咱这洛河就是我的亲爹亲妈。”巴义收拾起渔具。水生掂起网兜,“好家伙,这几条鲫鱼够大的了。让嫂子烧个鲫鱼豆腐汤,我陪哥喝两盅。”巴义夺过网兜,“你想得老美啊,我还要请你喝酒?”水生说:“我家稻花可是说了,今黑儿要是不在巴哥家混碗酒喝,就不让我进屋。”巴义笑了:“娘们儿家都这德行,你嫂子也是说,要是不把水生兄弟带回家来喝酒,就不让我上床。”“那还癔症啥,走。”“走。”夕阳坠落在洛河的尽头,给波光粼粼的河水涂了层耀眼的金黄,几只鹭鸟在河面上嬉戏。“巴义哥,咱洛河美着哩。”“嗯,美着哩。”(选自《芒种》,2021年第1期)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巴义帮过水生的忙,水生却恩将仇报,巴义最终原谅了水生,可见巴义比水生更重视两人的深情厚谊。B.小说引述了甄皇后的故事,表明洛河深厚的文化积淀,老街人为之感到自豪,水生提起洛河就满身得意。C.“我请你啦?脸皮咋恁厚呢”,这句话带有强烈的拒斥,表明巴义对水生举报巴义娃排放污水,心存不满,想要断绝交往。D.小说结尾巴义和水生都说洛河“美着哩”,表明了他们对洛河的喜爱,也表现了他们为保护洛河付出巨大努力而感到自豪。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所有情节都是在巴义和水生的对话中展开,通过描述他们的对话也表现了他们的性格和情感。B.小说的时间跨度大,从水生幼年写到水生老年,但小说情节却并不粗疏,主要因为小说情节的详略安排得当。C.洛老大救水生,巴义帮水生捞玉佩,水生举报巴义娃排污等情节都与洛河有关,洛河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D.小说语言通俗易懂而又简洁精炼,清新自然而又细腻多情,在质朴口语与诗化环境的交融中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7.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巴义的人物形象。8.小说标题内涵丰富,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答案】5.B6.A7.①乐于助人。水生的玉佩在打渔时弄丢,巴义不辞辛苦,帮助水生找到玉佩,并为他保守秘密。②重视友情,心胸宽广。水生举报巴义娃,巴义还为水生赠药、抹药,并请水生喝酒。③热爱洛河,热爱家乡。巴义和水生一样,在洛河边长大,关心洛河,所以对水生举报自己娃并没有深责。8.①描绘出洛河美丽的自然景观;②反映出洛河厚重的文化积淀;③意味着洛河为老街百姓提供着丰富的生活和生命滋养;④象征着洛河百姓朴实、善良、宽容的高尚情怀。【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中国现当代小说【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3)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4)本题考查把握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时注意结合文本内容,由表及里的分析。文章的题目一定与文章的内容、人物、情节、主题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这类题目一定要从这几个方面综合全文的信息来考虑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A.“水生却恩将仇报……巴义比水生更重视两人的深情厚谊”错误。水生举报污染,并非恩将仇报,而是想要保护洛河;另外,两人都很珍视两人的友谊,并未表现出谁更加重视友谊。C.“这句话带有强烈的拒斥,表明巴义对水生举报巴义娃排放污水,心存不满,大有断绝交往之意”错误。“我请你啦?脸皮咋恁厚呢”,这句话看似带有强烈的拒斥,但根据上下文可知巴义早已原谅了水生,并没有心存不满,也未有断交之意。D.“也表现了他们为保护洛河付出巨大努力而感到自豪”错误。保护洛河是他们自觉的行为,他们并未因此而自豪。故答案为:B。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A.“小说的所有情节都是在巴义和水生的对话中展开”错。小说写水生巴义年少时的情节不是在对话中展开的。故答案为:A。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巴义找了几个石头片,系上鱼线,抛入水中,看着石片下沉的位置,画出一个区域,说:‘咱俩分班,轮流下去摸,不能慌啊’”“两人从晌午摸到太阳偏西,最后巴义手举着玉佩浮出水面。两人筋疲力尽躺在河滩上。水生说:‘这事,不能让家里人知道。’巴义说:‘嗯,不说。’”分析可知,水生的玉佩在打渔时弄丢,巴义不辞辛苦,帮助水生找到玉佩,并为他保守秘密。表现巴义乐于助人的品质。结合虽然对水生举报自己的孩子很生气,但“巴义从衣兜里掏出一瓶药说:‘治跌打损伤的,祖传的,抹两次就好了。’水生脱掉上衣,把脊背转给巴义,够不着”“巴义把药倒些在掌中,按在水生乌青的脊背上,轻轻地揉着,‘你也是七十岁的人了,弄事咋还恁起急?你该先来跟我说说,再让我去找娃说道。再说了,咱娃做个营生容易吗?你给封了,他能不急?’”“巴义笑了:‘娘们儿家都这德行,你嫂子也是说,要是不把水生兄弟带回家来喝酒,就不让我上床。’”分析可知,水生举报巴义娃,巴义还为水生赠药、抹药,并请水生喝酒。可知巴义重视友情,心胸宽广。结合“巴哥,咱俩光着屁股在洛河里从小扑腾到大又扑腾到老的。咱俩当年在洛河里玩耍,渴了,咕咚咕咚灌几口河水,饿了,啃着干馍,捞几只河虾嘎巴嘎巴就吃了。可现在的河水,你还能喝吗?你和我一样心疼着这条河呢,我知道”分析可知,巴义和水生一样,在洛河边长大,关心洛河,所以对水生举报自己娃并没有深责。可知巴义热爱洛河,热爱家乡。故答案为: ①乐于助人。水生的玉佩在打渔时弄丢,巴义不辞辛苦,帮助水生找到玉佩,并为他保守秘密。②重视友情,心胸宽广。水生举报巴义娃,巴义还为水生赠药、抹药,并请水生喝酒。③热爱洛河,热爱家乡。巴义和水生一样,在洛河边长大,关心洛河,所以对水生举报自己娃并没有深责。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标题含义的能力。首先,小说围绕“一条大河”展开,“一条大河波浪宽”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描绘出洛河美丽的自然景观。其次,“一条大河波浪宽”中的“宽”有多重含义。可以指洛河厚重的文化积淀,“有一条在城市间穿行的大河已经令人垂涎了,偏偏又有了诸多的文化积淀搅拌着浪花”;可以指洛河为老街百姓提供着丰富的生活和生命滋养,“水生跟着洛老大在洛河上漂大”“9月的洛河秋爽鱼肥”“咱俩当年在洛河里玩耍,渴了,咕咚咕咚灌几口河水,饿了,啃着干馍,捞几只河虾嘎巴嘎巴就吃了”;还可以象征着洛河百姓朴实、善良、宽容的高尚情怀,“巴哥,你不请我咋把竹墩儿都预备下了”“巴哥,我就是在巡视的时候,看到河边水里有气泡冒出来了。我就知道肯定是有人又偷偷地往洛河里放污水了。我也是一时着急,就通知了环保”“巴义从衣兜里掏出一瓶药说,治跌打损伤的,祖传的,抹两次就好了”“巴义给水生穿好衣服,就你这老脊梁,还能抗住几铁锨?扛到哪是哪吧,谁让咱是洛河人哩”“巴义哥,咱洛河美着哩。嗯,美着哩”。故答案为: ①描绘出洛河美丽的自然景观;②反映出洛河厚重的文化积淀;③意味着洛河为老街百姓提供着丰富的生活和生命滋养;④象征着洛河百姓朴实、善良、宽容的高尚情怀。(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节选(乙)劝学 秦观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9.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4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4处不给分。比数年A来B颇发愤C自惩D艾E悔前所为F而聪明衰耗G殆H不如I曩时十一二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与今天的概念不同,“步”即今天的走两步。B.“焉”字在文中做兼词,可理解为“于之,在这里”,与“且焉置土石”的“焉”用法不同。C.乙文“掩卷茫然,辄复不省”与甲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两句中的“省”字的意思相同。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对《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11.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甲)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同一角度反复陈述,强调观点。B.选文(甲)中的第二段,荀子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特别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②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答案】9.BEFG10.C11.D12.①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②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辄:就;暗疏:默写;甚失:多大的错误。【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参考译文】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近几年来,非常勤奋,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一或十分之二。每看一件事,心中反复推敲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嗨!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搴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近几年来,非常勤奋,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一或十分之二。“比数年来”是时间状语,后面B处断开;“颇发愤自惩艾”中“惩艾”意思是“惩治”,“自惩艾”是宾语前置句,“惩艾自”,“发愤”是“自惩艾”的具体表现,不断开,“惩艾”后E处断开;“悔前所为”是动宾结构,后面F处断开;“而聪明衰耗”中“聪明衰耗”是主谓结构,而“殆”意思为“大概”,一般放在句子开头,故应在其前G处断开。“不如曩时”是动宾结构,“十一二”是十分之一、二,作补语,中间不断开。故答案为:BEFG。10.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B.正确。兼词,于之,在这里;疑问代词,哪里。句意:风雨从这里兴起。/况且把土和石头放到哪里去呢?C.错误。知道,懂得;检查,反省。句意: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故答案为:C。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摘取了……特别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错误,根据原文“因取……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可见,并不是摘取了有文采的句子,而是摘取了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故答案为: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利爪牙,强筋骨”;“上”,名词作状语,向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下;“一”,专一。(2)“辄”,就;“暗疏”,默写;“失”,错误。故答案为:(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旅夜书怀①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注]①公元765年,杜甫带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漂泊。这首诗大概写于诗人出川途中。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标题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旅夜”交代时间,点明诗人处境;“书怀”即抒发情感。B.本诗首联,描写近景,从“细”“危”两字落笔,景中寓情,写出诗人漂泊无依的凄冷心境。C.本诗颈联,运用反问,正话反说,抒写自己的一生心事,揭示了诗人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D.本诗的尾联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呐喊,表明诗人决心像沙鸥一样,展翅飞翔,对未来充满了豪情壮志。14.请简要分析本诗与《登高》抒发的情感的异同。【答案】13.D14.①同:均抒发了漂泊孤寂之情和家国之痛。②异:①《旅夜书怀》还表达了诗人心中的不平与悲愤,同时揭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漂泊的根本原因。②《登高》)还传达出韶光易逝和因病断饮的无尽忧伤,同时指出时世艰难是他潦倒不堪的根源。【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解析】【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D.“表明诗人决心像沙鸥一样,展翅飞翔,对未来充满了豪情壮志”错,没有对未来的豪情壮志。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故答案为:D。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同:均抒发了漂泊孤寂之情和家国之痛。本诗注释告诉我们,杜甫写作此诗时正在长江上漂泊。公元765年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诗中难免有漂泊之孤寂。如首联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尾联说自己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此联表面写自己漂泊,其实造成诗人有家难回的真正原因是安史之乱,诗中也含有家国之痛。《登高》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抒发了漂泊之苦。“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写出诗人半生漂泊的悲怆。而“艰难苦恨繁霜鬓”中的“艰难”不仅包含个人的艰难,更含有国事之艰难,抒发了家国之痛。异:①《旅夜书怀》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意思是,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表达了诗人心中的不平与悲愤。②《登高》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指出时世艰难是他潦倒不堪的根源。故答案为: ①同:均抒发了漂泊孤寂之情和家国之痛。②异:①《旅夜书怀》还表达了诗人心中的不平与悲愤,同时揭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漂泊的根本原因。②《登高》)还传达出韶光易逝和因病断饮的无尽忧伤,同时指出时世艰难是他潦倒不堪的根源。15.(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写到巨大的声响震得山石、泉水、森林、峰峦都在发抖的两句是 , 。(2)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自由世界的对偶句是: ,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统治者妄想建立像霍去病那样的筑坛祭天的功业,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 , ”。(4)曹操《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之言来表达对贤才思慕萦怀的两句是“ , ”。【答案】(1)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知识点】理解性默写【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咆、吟、殷、巅、羁、胥、衿。故答案为:(1)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2)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3)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4)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课内基础知识运用。16.下列各项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寥廓 峥嵘 安详 稚气未脱 B.挟持 隧道 倦殆 荧火虫C.接茬 衷心 蓬松 磕磕绊绊 D.荆棘 契阔 毡帽 婉转凄楚17.下列选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短歌行》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都是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使用的修辞手法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相同。C.“千呼万唤使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两句诗中都有错别字。D.“微斯人,吾谁与归?”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句话使用的句式相同。18.下列诗句中的字词释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教:教授 每:常常B.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去、往 韵:气质、情致。C.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泣:眼泪 青衫:青色单衣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怎生:怎么、怎样 得黑:度过黑夜19.下面一首绝句的四句诗语序已经被打乱,选项中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角门深巷少人行;②柳梢听得黄鹂语;③此是春来第一声;④城雪初消荠菜生;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答案】16.B17.D18.C19.D【知识点】语句连贯;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同音字字形分辨;文言句式【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这类题目,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这就需要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3)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意思的能力。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掌握诗歌知识的能力。 诗词歌赋句末(偶亦在句中)用同一韵母的字,以使声韵和谐,一般用于偶句句尾。也称韵脚。16.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形的能力。B.“倦殆”的“殆”应为“怠”;“荧火虫”的“荧”应为“萤”。故答案为:B。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字形、文言知识等的鉴赏和理解能力。A.正确。“杜康”代指酒;“樯橹”代指战船。B.正确。都是比喻。把官场比喻为樊笼,把离开官场回归田园比喻为脱离樊笼,返回自然;把洁白的浪花比喻为“雪”。C.正确。“千呼万唤使出来”的“使”应写作“始”;“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渡”应写作“度”。D.错误。前者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微斯人,吾与谁归”。句意: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归去呢?/后者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句意:靛青,是从蓝草当中提取的,它的颜色却比蓝草还要深。故答案为:D。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实词在诗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教:动词,使、令、让。句意: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B.适:适应。句意:从小没有适应世俗的情致,生性本来喜欢山川田园。D.得黑:挨到天黑。句意:静坐窗前,独自怎样才能熬到天色昏黑?故答案为:C。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掌握诗歌知识的能力。按照绝句的押韵要求,诗歌第三句不押韵,可知第三句应是②,排除BC;从内容上看,③的“第一声”与②的“黄鹂语”衔接得当,故应是②③,排除A。故答案为:D。(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课外语言文字运用I。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____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____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坍圮 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____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____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进而看见自己的身影。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剥落 黯淡 黯然神伤 亘古不变B.剥落 淡褪 黯然神伤 一成不变C.剥蚀 黯淡 失魂落魄 一成不变D.剥蚀 淡褪 失魂落魄 亘古不变21.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答案】20.D21.①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里,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且看见自己的身影。②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能让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且看见自己的身影。 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里,一个人更容易看见自己的身影,进而看到时间(的变化)。(原句有两处语病,成分赘余与逻辑混乱)【知识点】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处,“剥落”,一片片地脱落。“剥蚀”,物质表面因历史的悠久,而风化损坏。此处是指因为四百年的岁月侵蚀,让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风化话损坏,应选“剥蚀”。第二处,“黯淡”,暗淡。“淡褪”,慢慢褪除,消失。前者只是暗淡,而后者是消失褪除,结合语境“四百多年”,此处应是说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消失褪除,使用“淡褪”。第三处,“黯然神伤”,意思是指心神悲沮的样子。“失魂落魄”,形容惊恐不安或心烦意乱,精神恍惚的样子。此处指“我”因为双腿残疾的打击而精神恍惚,应选“失魂落魄”。第四处,“一成不变”,指一经形成,不再改变。亦泛指墨守成规,不知变通。“亘古不变”,是从古到今,没有变化。太阳的路线从古至今没有变化,应选“亘古不变”。故答案为:D。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成分残缺,“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与“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之间缺乏衔接,造成中途易辙,有两种改法,一是让前者作状语,改为“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里”;二是在“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前加上“能让”;不合逻辑,“看到时间”与“看见自己的身影”之间并非递进关系,可把“进而”改成“并且”;或者把“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进而看见自己的身影”改成“一个人更容易看见自己的身影,进而看到时间(的变化)”。故答案为: ①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里,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且看见自己的身影。②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能让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且看见自己的身影。 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里,一个人更容易看见自己的身影,进而看到时间(的变化)。(原句有两处语病,成分赘余与逻辑混乱)(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课外语言文字运用Ⅱ。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①____。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我和他人心理状态的推测,而执行功能是一系列认知能力的整合。这两个方面出现障碍,导致孤独症儿童社会化学习能力缺失,甚至与人工智能学习人类行为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关键是要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样道理,孤独症儿童②____,那么他们掌握社交技能就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当然,也不排除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孤独症只是另外一种大脑发育形式,甚至都称不上发育障碍。若我们一味地把所有孤独症儿童教化成普通人,这种隐藏在孩子内心被改变的负能量就如同一颗不定时炸弹,在孩子们继续成长的某个阶段以无法预料的方式爆发。事实上,孤独症儿童也能成为科学家,而且孤独症人士认识世界的特殊视角常常③____。坦普·葛兰汀是孤独症患者,同时也是科学家,美国三分之一的牛以及肉猪的控制设备都是由她设计的,她解决了普通人无法解决的问题。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23.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22.①在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上都有障碍; ②如果具备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③能解决我们普通人无法解决的问题;23.将孤独症儿童内心聚集的负能量比喻成一颗不定时炸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这种负能量潜在的危害性。表达了对儿童被强制改变会产生预想不到的后果的担忧。【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语句补写【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分析语段的特征;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仅有下文,后文解释了两个名词,所以空内一定要提出这两个名词,可填“在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上存在障碍”;第②空联系上文人工智能的特点,既然这样,所以人工智能缺乏的能力,只要孤独症儿童补足该能力即可达到后文提到的效果,可填“只要具备学习能力”;第③空,这一段对比了孤独症人士和普通人,并且主语是“特殊视角”,故而一定要提到“不同”,可填“与普通人不同”。故答案为: ①在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上都有障碍; ②如果具备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③能解决我们普通人无法解决的问题;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负能量就如同一颗不定时炸弹”运用比喻修辞,先描述出本体和喻体,再考虑喻体的特点“不定时”,并且将喻体的特点赋予本体,说明了本体——“负能量”的可怕。最后写表达效果:作者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比喻,是为了要告诉人们不要这样对待孤独症儿童,不要强行将其变成普通人。故答案为: 将孤独症儿童内心聚集的负能量比喻成一颗不定时炸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这种负能量潜在的危害性。表达了对儿童被强制改变会产生预想不到的后果的担忧。24.(2023高一上·广安期中) 作文:这世上的种种人、物、事、理,若要真正懂得,常常需要下一番功夫,或有一段机缘,甚至经历一场冲突,而这一“懂”,也正是成长的开始……请以“终于懂了”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得套作、抄袭。【答案】范文:终于懂了这是个美丽的夜晚,月亮高高地挂在了天上。与往常一样,九点五十,我下了自习。刚出教室,一阵寒风迎面吹来,我不禁打了个哆嗦。虽然是晴朗的初冬夜晚,风吹在脸上还是会冷,两手插在口袋里,走在弯弯曲曲的出校园的小路上。 出了校门我用眼睛扫了一下和父亲事先约好的地方,没有看到往日那个熟悉的身影,再看看周围,还是没有。一种委屈感涌上心头,明明说好来接我的,怎么没来?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嘀咕着这件事,好像父亲犯了错误似的,想着回家怎么去责怪父亲。平时很少自己走回家,二十分钟的路程显得格外的长。 快到家的时候,远远看见妈妈开的花店灯还是开的,一个熟悉的身影佝偻着腰,在寒风中插着花篮。我加快了步伐,走上前去,说:“不是说好去学校接我吗?一点都不守信用,这么冷的天让我一个人走回来。”父亲沉默了一会,没有停下手中的活,过了一会儿,说:“我和你妈妈今天很忙,有很多花篮要插,到现在连饭还没吃上,实在是没时间去学校接你。” 我顿时语塞了,望着父亲布满皱纹的额头,两鬓微白,眼泪不禁涌了出来,从未发现父亲变的这样苍老,忙碌到现在还没吃饭,我竟然对他这样说话,都是高中生了,还是这样不懂事。 几年前,父母因为企业内部改制双双下岗了,为了生活和我今后的学业,开了一家花店,自从那以后,两人就终日忙碌,就连年三十晚上也要插花,没时间全家人坐在一起看春晚。春去秋来,父亲却从未停止过接送我上学,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年复一年,我渐渐长大,父亲也渐渐苍老。 我曾感动于寒风中工作的清洁工,感动于电视剧里的煽情画面,却从未对父亲平凡而伟大的爱有过丝毫的感触,甚至还幼稚的认为,那是父亲应该做的。现在想起来真是倍感惭愧。 朋友,请擦亮你的双眼,看看你身边的人,你的父亲,寒风中等你放学,深夜时给你端来牛奶,失落时给你安慰,在成长的路途中一路陪伴着你走过风风雨雨,关心你,爱护你,他的爱是多么深沉而伟大。 我终于懂了,父亲的爱!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经历各种各样的事,看到各种各样的风景。我们会从中学到很多,我们也会从懵懂无知到慢慢懂事。 我接过父亲手中的一枝花,轻声说,我来插,您去吃饭吧。【知识点】命题作文【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道以“终于懂了”为题目的命题作文题。【题干分析】材料部分主要是说的是有关成长的内容。在漫长的人生中,是我们在跟人、物、事、理等对象有一段机缘、一场冲突、一次意外等事情,或者是下了一番功夫等情况下才逐渐成长起来的。成长过程中的事情可以是跟同学之间的一次误会、老师的一次家访、父亲的老态的背影、母亲的唠叨,也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一条关切的短信,也可以是陌生人的一次援手、公交车上的冲突、一次机缘巧合……在亲身经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被一些人、事、理、物、场面、细节等深深触动,从中懂得了事理、感动、奉献、责任、担当、人情世故、冷暖爱憎……经历是催生成长的助推器,只有经历一番后懂得了、感悟了才能真正地成长。试题要求以“终于懂了”为题,也就是说原先应当是“不懂”的,并且从“不懂”到“懂得”的这一段经历,经过了一段较为曲折或漫长的过程。正因如此,当最后终于懂了的时候,带来的震撼也就更强烈。对此,行文可以从景物描写展开,比如,可以白描勾勒雪夜的冷寂情境入题。正文可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父亲惹人烦的性格,爱说大话、浮夸,然后集中笔墨叙写父亲雪夜带自己到县城看病的情景,由银色的冷月、寒冷的白、冷硬的空气到踽踽独行的父亲的背影,由此礼赞父爱的浓郁与深沉。【立意提取】1.写终于懂了有些名言、诗句和哲理等包含的道理。(有些道理总是后来才明白。)2.写逐渐懂得有些人对自己的爱。(您的背影,让我终于懂了父爱。)3.写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才会明白一些道理。(只有经历之后才会懂得。)【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一要抓住题目中的“题眼”,即标题中的关键词,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二要注意题目中的前缀或后缀,即标题中的限制词和修饰语。三要深入分析题目中的“言外之意”,理解题目语言中所包含的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四是要审准材料选择的切入口。命题作文的审题要求高,命题作文动笔前,把握题意、找准切入口十分重要。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四川省广安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学生版).docx 四川省广安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