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度(下)沈阳市五校协作体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分数: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创作并不是为细节而细节,细节的存在是因为细节具有提升作品品格的功能。人们
也许会忘记作品的情节、人物,但会因一个典型细节而记住作品。
细节的存在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为鲜活,这也是人们对细节意义的普遍性认知。《小
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等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这与赵树理善于捕捉并使用细
节分不开。细节在某种条件下也往往会影响作品的结构。或者说,作者会设计一种类似于
“中枢”意义的细节,并围绕这一细节来展开作品。刘慈欣《乡村教师》中的乡村教师让
孩子们背诵牛顿定律的细节是整个小说结构的重心。这种“宇宙巧合”的细节使人类与宇
宙中的碳基联邦发生了奇异的联系,进而产生了拯救太阳系的功用。在很多情况下,细节
会改变作品的艺术境界,使作品的品格发生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
是消极的。衡量的标准就在于对细节的使用是否合适。有一种情况是,细节的出现会对作
品中的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形成某种暗示或隐喻。茅盾的《子夜》中描写吴老太爷从传
统的乡下进入当时灯红酒绿的上海,立刻就晕了过去。这个细节充满了象征意味,隐喻当
时的中国社会也将面临像吴老爷子一样的命运。可见,细节使作品变得血肉饱满、气韵生
动,具有真实的力量和超越真实的灵动性。
尽管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作家都重视细节描写,但长于细节描写的作家一定是优秀的,
他们具有营造细节的天赋、才华,以及准确运用细节提升作品品格的卓越能力。
作家首先要有艺术的敏感度。就是说作家对万物所蕴含的艺术可能性要有敏锐的鉴
别力、感受力。如果作家没有这种敏锐性,对万事万物持冷漠、麻木、僵硬的态度,就难
以发现艺术的细节。作家其次要有对生活的熟悉度。不熟悉、不了解生活,不知道人们是
怎样度过每天的,就难以表现出活色生香、充满人间气息的生活,而细节正隐藏在这样的
生活中。细节可能是作家捻断数根须后创造的,但最好的状态是在熟悉描写对象之后的
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作家还要有表达的准确度。有的人认识到了细节
的重要性,喜欢描写细节,但可能这些细节或者冗杂多余,或者与作品需要的艺术情境不
符,或者张冠李戴,与人物的性格、精神品格相悖。这样的细节描写就是不妥的,甚至是
失败的。细节的准确度除了要体现人物的性格、价值观之外,还要体现其生存的社会环
境,包括经济的、文化的与伦理的……只有准确的细节才能点石成金、锦上添花,使作品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第 1 页 共 9 页
{#{QQABTYChwwgYkAQACY77Q014CQuQkIORJaoGhRCSKAxCSQNABAA=}#}
的品格得到升华,艺术的魅力得到强化。
(摘编自杜学文《细节,无所不在又意味深长》)
材料二:
细节可以揭示出小说的秘密。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如何在时间之流中呈现一定密度
和频次的细节,是小说艺术成败的关键要素。在这里,所谓密度是指一个细节单元的体
量,频次主要是指相同或相似细节出现的频率。
一般而言,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越丰富越好,但这并不等于无原则地堆砌和罗列细节。
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从其倡导的“总体性”出发,认为细节应该是情节之中的细节,应该
是为了塑造人物、书写命运而存在,否则就是“细节肥大症”。
所谓“肥大”,不仅是细节的“量”的问题,还指细节所承担的功能及其艺术效果。
就人物塑造而言,作家常常采取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但如果没有抓
住人物性格的关键特征,再多的细节也无法掩饰人物形象的模糊和空洞。“细节肥大症”
不仅是写作技巧问题,还是以何种姿态来面对人、书写人的写作伦理问题。很多推理小说
的细节描写极其严密和精细,但很少能塑造出光彩动人的人物形象,根本原因还是没有
把人物作为统率故事、细节的灵魂。
小说往往通过“细节的洪流”来成就别样的小说艺术。所谓“细节的洪流”,是说“众
多细节不再是悬念或者宏大叙事抛弃的多余之物,相反,这是另一种历史存在”。卡夫卡
的《变形记》用大量细节精细地描述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的各种变化和感受,细节不
为情节发展而设置,却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艰难的生存境遇和体验。如果没有这些“细节
的洪流”,读者无法“原谅”一位不交代格里高尔“为何变”“如何变”的作者。
小说艺术常常通过调节相同或相似细节的出现频次来实现不同的艺术效果。美国文
学评论家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七部英国小说》中写道:“一部小说的阐释,在一定程
度上要通过注意诸如此类重复出现的现象来完成。”理解了这种“重复”与“频次”,也就
拿到了打开小说艺术的钥匙。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奥雷里亚诺上校反复制作又销
毁小金鱼的细节,似乎在象征着人类永不停息的劳作、永不停息的抗争,但这种抗争又是
徒劳的。这个多频次的细节描写实现了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效果。
(摘编自李晓禺《细节揭示出小说的秘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细节能够使人物形象刻画更为鲜活,但并不是人物的细节越丰富,作品的艺术境界就
越高。
B.优秀的作家一定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从而使作品有真实的力量和超越真实的灵动。
C.细节的密度和频次是小说艺术成败的关键要素,一般而言,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越丰富
越好。
D.很多推理小说犯了“细节肥大症”,虽然细节描写严密精细,塑造的人物形象却不鲜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家在熟悉描写对象后,将真实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呈现出来,这才是最好的状态。
B.作家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并对细节描写感兴趣,就会将细节描写得既妥当又成功。
C.细节的准确度要体现人物的性格、价值观,或者体现其生存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第 2 页 共 9 页
{#{QQABTYChwwgYkAQACY77Q014CQuQkIORJaoGhRCSKAxCSQNABAA=}#}
D.小说创作中的细节如果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就应该表现主人公艰难的生存境遇和体
验。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林黛玉共哭了三十几次,这一细节描写,凸显了林黛玉的性格。
B.《哦,香雪》中出现的又土又落后的木质铅笔盒,是来自边远地区的香雪的真实写照。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多次出现风雪意象,每一次出现都是对前一次的延伸和发展。
D.《百合花》中那条撒满百合花的被子出现了三次,把年轻媳妇的成长表现得淋漓尽致。
4.请根据材料一,概括细节具有哪些提升作品品格的功能。(4分)
5.鲁迅小说《祝福》中,四婶对祥林嫂说“你放着罢”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这一细节,显示出了作者营造细节的能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共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一句顶一万句(节选)
刘震云
沁源县有个牛家庄。牛家庄有个卖盐的叫老丁,有个种地的叫老韩。老丁和老韩是好
朋友。
做买卖的人,本该爱说话,但老丁一天说不了十句话。种地的整天和牲口、庄稼打交
道,本该不爱说话,但老韩一天得说几千句话。一个不爱说话,一个爱说话,本不该成为
好朋友,但两人有共同的爱好,爱上山打兔,爱唱上党梆子。为了一个唱戏,两人走到了
一起。老丁平日不爱说话,但一到唱戏,像换了一个人,口舌翻飞,字正腔圆,精神焕发。
两人本是朋友,但唱起戏来,或是夫妻,或是君臣,或是父子。有时唱一个折子,有时连
走一本戏,全看二人的兴致。唱起戏来,往往忘了打兔。
两人是朋友,两家的老小也走得近。老丁的小女儿胭脂和老韩的小女儿嫣红,常在一
起割草。这年八月十五头一天,两人割了一下午草,天快黑了,背着草回家,看见前头路
边,躺着一个物件。两人都想捡这物件,嫣红比胭脂大一岁,跑得比胭脂快,早一步跑到
物件前。捡到手里,原来是一只布袋。嫣红便将这只布袋搁到自己草筐里,背回了家。
老韩老婆打开布袋,吃了一惊,原来里面躺着一堆大洋。倒出来数了数,整整六十七
块。晚饭时候,老韩从地里收工回来,看着白花花一堆大洋,也傻了眼。两口子夜里盘算
大洋的用途,或置两亩地,或盖三间房,或添几头牲口。老韩激动起来,话匣子打开了,
说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老韩老婆将嫣红叫过来:“昨天拾布袋的事,你漏出半点风声,
我用绳子勒死你。”把嫣红吓哭了。
吃早饭的时候,老丁来了:“听说嫣红昨天捡了个布袋?”
老韩说:“回来让她妈打了一顿,布袋里是半袋干粪。”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第 3 页 共 9 页
{#{QQABTYChwwgYkAQACY77Q014CQuQkIORJaoGhRCSKAxCSQNABAA=}#}
老丁笑了:“哥,俺胭脂当时摸了摸那布袋,里边好像是钱。”
老韩知道瞒不住了,说:“没敢动,等着人家来认呢。”
老丁:“要是没人认呢?”
老韩有些不高兴了:“没人认,再说没人认的事。”
老丁:“要是没人认,咱就得有个说法。”
老韩:“啥说法?”
老丁:“布袋是胭脂和嫣红一块捡的。见了面,分一半。”
老韩:“你这不是耍浑吗?”
老丁:“我不是在乎这个钱,是说这个理。”
老韩:“你要这么说,咱俩没商量。”
老丁:“要是没商量,又得有个说法。”
老韩:“啥说法?”
老丁:“就得经官。”
事情一经官,捡到的东西,明显就得没收。老韩听出来老丁的意思,我好不了,也不
让你得着便宜。两人一块打兔唱戏,好了二十来年,老韩没发现老丁遇到大事,为人这么
毒。平时不爱说话,怎么一到骨节上,话一句比一句跟得上呢?嘴比唱戏还利索呢?可见
他说的这些话,来之前早想好了;可见两人平日的好,都在小处;一遇大事,他就露出了
本相。不是说老韩贪财,舍不得分给他钱,而是这理讲不通。既然已经撕破了脸,就是再
分钱给他,两人也算掰了。老韩也赌上了气:“这布袋是捡的,不是偷的,你想告就告吧。”
老丁也不示弱,转身走了。
但事情没等经官,布袋的主人找上门来。布袋的主人,是襄垣县温家庄给东家老温家
赶大车的老曹。八月十五头前,老曹拉了一车黄豆,到霍州去粜。粜完黄豆,又结了霍州
粮栈欠老温家小麦的钱,共六十七块大洋。空着车往回走,身上乏了,在车上半睡半醒,
由着牲口往前走。路过牛家庄村头,一过沟坎,车一颠,装钱的布袋滑落到地上。等车进
了襄垣界,才发现布袋丢了,老曹惊出一身汗。急忙顺着原路回头找,但路上哪里还有布
袋的踪影?老曹一个村庄一个村庄打问,问了百十个村落,口干舌燥,水米没打牙,没有
问出布袋。本想没了指望,到了牛家庄,照例一问,纯粹为了心安,没想到牛家庄大人小
孩,都知道老韩家拾了布袋。本来大家不知道,让老丁一闹,大家全知道了。老曹便寻到
老韩家。老韩见瞒哄不住,只好将布袋拿了出来。老曹一见布袋,一屁股瘫坐到地上,将
布袋里的银元倒出来数了数,分文不少。老曹站起身,向老韩作了个揖:“大哥,没想到
能找着布袋。”
又说:“大哥,除了是你,换成我,捡了布袋,也不会拿出来。”
又说:“路上我找了一条绳,找不着布袋,我也就上吊了;六十多块大洋,我赔不起
东家。”
又说:“赔起赔不起是一回事,回到家里,跟老婆就不好交代;我不上吊,老婆也得
上吊。”
又端详老韩:“大哥,看你是个种地的,却不贪财;一星半点不贪常见,六十多块大
洋,没往心里去,大哥,你不是一般人。”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第 4 页 共 9 页
{#{QQABTYChwwgYkAQACY77Q014CQuQkIORJaoGhRCSKAxCSQNABAA=}#}
说得老韩倒有些惶恐。老韩平时嘴挺能说,现在一句话说不出来。老曹又说:“今天
不是小事。如不嫌弃,我跟大哥结个拜把子兄弟。”
老韩又有些猝不及防。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这么快就连到了一起?
因为一只布袋,襄垣县温家庄的老曹,和沁源县牛家庄的老韩,成了一辈子的好朋
友。事后老韩说:“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因为一只布袋,我丢了一个朋友,得到一个朋
友。”
(节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丁做生意却不爱说话,老韩种地却爱说话,两个性格如此不同的人却成了好朋友,小
说中的这类内容充满了生活气息又富有情趣。
B.割草回家的胭脂和嫣红都看到了别人丢失的那只布袋,只是嫣红抢先捡到了手里,这
一情节可以为下文丁韩两家的矛盾冲突作铺垫。
C.老丁平时做生意不爱说话,为布袋跟老韩争辩时却是口齿伶俐,义正辞严,句句在理,
相比之下,老韩却显得贪心、小气和虚伪。
D.小说对老曹丢失和寻找布袋的过程作了较详细的描述,解答了前文嫣红捡到布袋的疑
问,也交代了后文老曹与老韩成为朋友的缘由。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运用中国传统小说的笔法,不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只是在迅速推进的故
事情节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塑造人物形象。
B.小说的叙述语言平实、简洁、洗练,开头“沁源县有个牛家庄。牛家庄有个卖盐的叫老
丁……”这类语句明显借鉴了民间文学的表述方式。
C.小说多处运用前后对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如写老韩平时非常能说,捡到布袋那天说
了一晚上,但面对老曹的称赞却一句话说不出来。
D.小说写老曹找到布袋后,在五个段落中连用五个“又”写老曹说话,既突出了老曹真心
实意的感激,也从侧面映衬出老韩的尴尬无语。
8.小说中的“一只布袋”有哪些作用?(4分)
9.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的主题之一是“寻找与孤独”:小说中的人们总在寻找能相
互理解和沟通的人,而在寻找中又常常阴差阳错地得到或者失去,最终落入宿命般的孤
独。节选的这部分内容是怎样体现这一主题的?请从小说中老韩的角度作简要分析。(6
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 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小题。
材料一:
吴楚反,闻,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
欲请治盎宜知计谋。”丞史曰:“事未发.,治之有绝。今兵西乡,治之何益!且袁盎不宜有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第 5 页 共 9 页
{#{QQABTYChwwgYkAQACY77Q014CQuQkIORJaoGhRCSKAxCSQNABAA=}#}
谋。”晁错犹与未决。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者,愿至上前口
对状。窦婴入言上,上乃召袁盎入见。袁盎具言吴所以反状,以错故,独急斩错以谢吴,
吴兵乃可罢。
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乃诏太常使
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
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
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
宗室集议。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
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
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馀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
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邓公曰:
“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
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
亦恨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材料二: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
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
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於成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
其为变,岂足怪哉?
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
而己居守。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第 6 页 共 9 页
{#{QQABTYChwwgYkAQACY77Q014CQuQkIORJaoGhRCSKAxCSQNABAA=}#}
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
欤!
(节选自苏轼《晁错论》)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字母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3分)
太常遣错 A受尚书 B伏生所 C还 D 因上 E便宜事 F以书 G称说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发,暴露,与《促织》“探石发穴,靡计不施”中的“发”意思不相同。
B.独,唯独,与《齐桓晋文之事》“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中的“独”意思相同。
C.杜,堵塞,与《谏逐客书》“强公室,杜私门”中的“杜”意思相同。
D.弱,使……变弱,与《阿房宫赋》“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中的“辇”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丞史认为要在事情没有爆发时处理才有效,现在处理没有益处,还认为袁盎不应该有
什么阴谋,所以晁错犹豫不决,错失处治袁盎的机会。
B.晁错忠心护国,积极建言献策,维护国家利益,在孝文帝和景帝时期都曾上书请求削减
诸侯封地势力以巩固君权,遭到诸侯们的反对和痛恨。
C.晁错的父亲认为晁错的做法会招致杀身之祸,晁错认同他父亲的观点,但是认为父亲
不够尊重天子、以宗庙为念,所以晁错的父亲惭愧自杀。
D.从前大禹治水的时候,他预料到治水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
因而能够从容不迫地去治理水患,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袁盎具言吴所以反状,以错故,独急斩错以谢吴,吴兵乃可罢。(4分)
(2)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4分)
14.苏轼认为“错有以取之也”,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题。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①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江到湖,交待词人行踪,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
下文。
B.词人泊舟湖中,不复写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第 7 页 共 9 页
{#{QQABTYChwwgYkAQACY77Q014CQuQkIORJaoGhRCSKAxCSQNABAA=}#}
可想。
C.上阙写了楚天、山峰、湖面、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D.《念奴娇·过洞庭》词中“短发萧骚襟袖冷”等语,流露出一种疾俗愤世的情绪,这与
本词的心境接近。
16.词的下阙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谈及改革者的坚定态度,小慧同学不禁想起了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
“ , ”以盘庚迁殷为例,表明改革者坚信自我、无怨无悔
的两句话。
(2)《史记·项羽本纪》中写到,项羽引兵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阿房宫赋》中
“ , ”两句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概括。
(3)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唯见江
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的句子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8—20题。
小说家是“讲故事的人”。高超的叙事技巧,使得小说家笔下的故事精彩分呈,引人
入胜。我们在写作叙事类文章时,也应该在“怎么讲”上多用些心思,不能仅仅满足于讲
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而要努力尝试新颖的构思和独特的表达。
叙事要引人入胜,① ,从这个立足点去观察和叙述,也就是要选
择合适的叙述视角。对于故事的发展,叙述者可能置身其外,也可能身在局中。比如,铁
凝《哦,香雪》的叙述者隐身于故事之外,鲁迅《祝福》中的“我”,② 。
不同的叙述视角,能够带来不同的叙事效果。
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注意写出情节的曲折起伏,如《水浒传》里林冲的故事,从“误
入白虎堂”到“刺配沧州道”,从“棒打洪教头”到“风雪山神庙”,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牢牢地抓住了读者。同时,还要注意表现情节中内在的情感和思想意蕴,如《祝福》中的
祥林嫂,在一步步走向“末路”的过程中,又有着求生的挣扎,这就使得她的故事格外能
引起读者的心灵振撼。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发现那些③ 的事。比如,过着
独居生活的老大娘,喜欢安静,不愿麻烦别人,结果被热心的街坊过度关心,生活节奏全
打乱了;学校篮球赛,上届冠军队竟然被初出茅芦的新生球队打得落花流水……生活中
有许多这一类有趣的事,只要善于发现、留心积累,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还可以灵活
运用悬念、抑扬、意外(反转)等叙事技巧,让自己笔下的故事更有趣味。
18.下列选项中引号用法与文中加点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会设计一种类似于“中枢”意义的细节,并围绕这一细节来展开作品。
B.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第 8 页 共 9 页
{#{QQABTYChwwgYkAQACY77Q014CQuQkIORJaoGhRCSKAxCSQNABAA=}#}
C.郭沫若的诗集《女神》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D.老丁说:“我不是在乎这个钱,是说这个理。”
19.文段中有三个错别字,请找出两个,在答题纸上写出该字所在词语并加以改正。(2分)
20.请在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21—22题。
松.弛.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较为积极和合理的认知模式。在情绪 ABC理论中,A
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C表示产生的情绪和行
为。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等
内在信念。也就是说,同样的事件 A,不同的信念 B,会导致不同的情绪 C。比如两个学
生都被老师批评了,一个人觉得这是老师在帮助自己进步,情绪就比较平静。而另一个人
觉得老师是针对自己,就会产生愤怒、难过等情绪。我们可以用这个理论去看苏轼的人生
经历,他很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宋神宗元丰五年三月七日,苏轼外出,忽逢大雨,他和
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但苏轼认为大雨也有别样风景,以超出常人
的旷达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1.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松弛感构词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高级感 B文艺范 C数智化 D简约风
22.文中提到苏轼善于调整情绪的例子,请用情绪 ABC理论解释该事例,要求使用包含因
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 50个字。(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耐心是忍受无趣,承受痛苦,咬牙坚持,硬扛到底。
(2)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
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第 9 页 共 9 页
{#{QQABTYChwwgYkAQACY77Q014CQuQkIORJaoGhRCSKAxCSQNABAA=}#}1.B (材料一第三段“尽管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作家都重视细节描写,但长于细节描写的作家一定是优秀的”。)
2.A (B项,过于绝对;C项,材料一第四段“细节的准确度除了要体现人物的性格、价值观之外,还要体现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的、文化的与伦理的”;D项,对原文理解有误,原文仅以《变形记》中的大量细节描写证明“细节的洪流”可以成就别样的小说艺术,而非所有小说“不为情节发展设置”的细节都要“有力地表现主人公艰难的生存境遇和体验”。)
3.B (材料二观点是“小说中一定密度和频次的细节,是小说艺术成败的关键要素”。)
4.①通过刻画鲜活的人物形象提升作品品格。2通过有效影响作品的结构提升作品品格。③通过积极改变作品的艺术境界,提升作品品格。④通过使作品变得血肉饱满,气韵生动。具有真实的力量和超越真实的灵动性,提升作品品格。⑤通过细节带来的暗示或隐喻作用,提升作品品格。(每点1分,四点满分)
5.①(从作者的角度)三次“你放着吧”相似的细节中的细微差别蕴含的价值与意义,体现了作者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及对生活的熟悉度。②(从小说内容的角度)作者用这一细节准确揭示了四婶的价值观,暗示了祥林嫂的生存环境,推动了情节发展,升华了作品的品格。③(从艺术效果的角度)作者合理把控这一细节呈现的密度和频次实现了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效果。(每点2分)
6.C (没有表现“贪心、小气和虚伪”)
7.A (“不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错,原文“老韩有些不高兴了”“老韩有些猝不及防。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这么快就连到了一起”都是心理描写。)
8.①“一只布袋”是行文线索,从捡布袋、争布袋到还布袋,小说的基本情节都是围绕这只布袋逐步展开的。②小说通过“一只布袋”的风波,一石三鸟,刻画了老韩、老丁、老曹三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③小说借助“一只布袋”的故事形象地揭示主旨,正如文中老韩所说“因为一只布袋,我丢了一个朋友,得到一个朋友”。(每点2分,写出两点得满分)
9.①失去:老韩和老丁性格完全不同,只因共同爱好成了好朋友,却又因为孩子捡到一只布袋产生争执,一个偶然事件让老韩与二十多年的朋友老丁瞬间决裂,这是故事本然。②得到:老韩本想把布袋里的钱据为己有,无奈之下才还给失主老曹,被老曹认定是不贪财的大好人,因为误会让两人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③孤独:老韩失去的朋友老丁肯定不是真朋友,得到的朋友老曹也未必是真朋友,得到朋友和失去朋友都是阴差阳错,也体现了人孤独的必然。(每点2分)
10.CDF
11.B (“独何与”中“独”是“偏偏,却”的意思,意思不同。)
12.C (“认为父亲不够尊重天子、以宗庙为念”错,他的父亲也不因为这些而惭愧自杀。)
13.(1)袁盎详细地说明了吴王之所以谋反的情况,是因为晁错的缘故,只有立即斩杀晁错来向吴王致歉,吴军才会罢兵。(具,详细地;独,只有,只要;谢,道歉,谢罪。各1分,句意1分)
(2)哎,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伟大的功业,那就不要考虑保全自己性命的计策。(非常,非同一般的;务,考虑、追求;自全,保全自我。各1分,句意1分)
14.①苏轼认为晁错遭到杀身之祸有他自己的原因。(1分)②晁错未能准确预料强大的七国起来反叛。当祸患发生时,不能像大禹治水一样从容不迫的去处理,最终导致失败。(2分)③晁错一心想保全自身,当七国叛乱时,他主张让景帝御驾亲征,而自己留守京城,导致君臣离心,招致杀身之祸。(2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吴楚叛乱消息传到京城,晁错对丞史说,袁盎接受了吴王的许多金钱,专门为他遮掩,说他不会反叛,现在果然反叛,我打算请求惩治袁盎应该知道反叛计谋而不及时奏报之罪。丞史说,事情若还没有暴露,惩治他还可以断绝反叛之心。现在叛军向西进发,惩办袁盎有什么好处呢?再说,袁盎也不应该有什么阴谋。晁错犹豫不决。有人将这件事告诉了袁盎,袁盎害怕连夜去见窦婴,向他说明吴王反叛的原因,表示愿意到皇上面前亲口对质。窦婴进宫向皇上禀告了此事,皇上于是召袁盎入宫觐见。袁盎详细地说明了吴王之所以谋反的情况,是因为晁错的缘故,只有立即斩杀晁错,向吴王致歉,吴军才会罢兵。
汉文帝的时候,天下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济南伏生是原来秦朝的博士,研究过《尚书》。于是汉文帝下诏命令太常派人前往他那里学习,太常派遣晁错前往伏生那里学习《尚书》。学成回来后,随即便上奏利国利民的建议,用尚书来称言解说。晁错在汉文帝在位时多次上书,陈说削减诸侯势力的事,以及法令中尚需改定的事,上书几十次,汉文帝都没有采纳,但认为他的才能奇特,升任他为中大夫。当时太子称赞晁错的计策谋略,袁盎和诸位大功臣却大都不喜欢晁错。
景帝即位后,晁错被提升为御史大夫,请求就诸侯的罪过,相应的削减他们的封地,收回各诸侯国边境的蜀郡。晁错所修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们都叫喊着反对,痛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了这个消息,就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刚即位,你执掌政权,侵害削弱诸侯的势力,分离疏远人家的骨肉,人们纷纷议论怨恨,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晁错说,事情本来就应该这样,不这样的话,天子不会受到尊崇,国家不会得到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的天下安宁了,而我们晁家却危险了,我要离开你回去了。于是服毒药而死,死前说道:“我不忍心看到祸患殃及自己。”晁错的父亲死后十几天,吴楚七国果然反叛,以诛杀晁错为名。等到窦婴、袁盎进言劝说,皇上就命令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把他处死。
晁错已被处死,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上书报告军中诸事,觐见皇上。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强大了不能控制,所以要求削减诸侯的封地,来使朝廷得到尊崇,这是功及万代的好事啊,计划才开始实行,突然遭到杀戮,对内堵塞了忠臣的进言之路,对外反而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这样做是不可取的。此时汉景帝沉默了好久,说:“您的话很对,我也悔恨这件事。”
材料二:
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谋划削弱崤山以东各诸侯国的势力。崤山以东各诸侯国共同起兵,以诛杀晁错为名,而皇上不加以明察,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天下人都痛心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却不明白其中也有晁错自取其祸的原因。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疏通黄河,放水东流入海,当它的整个工程尚未完成时,大概也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只是他能事先预料到会这样,祸患发生时就不惊慌失措,而能从容的治理它,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七国那样强大,却突然要削弱他们,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舍弃自己的性命,为天下人抵挡大难的冲击,以便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却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让皇上御驾亲征,而自己留守京城。哎,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伟大的功业,那就不要考虑保全自己性命的计策。假如晁错自己亲自带兵去讨伐吴楚等七国,未必不能成功,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己而惹得皇上不高兴,奸臣才能够趁着君臣隔阂钻了空子。晁错这种保全自己性命的做法,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
15.D (“心境接近”错。本词表达的是一种平和宁静的心境。)
16.①动静结合,“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的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②比喻,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构成一幅有强烈的色彩感的画面。③多色彩结合写景,将双尾白鱼和红蓼相衬而写,一白一红,色彩艳丽。④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⑤以景结情,“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境界优美,表达了词人热爱自然流恋自然的情感。(每点2分,手法1分,解释1分,写出任意三点得满分)
17.(1)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3)六朝旧时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18.B (加点处和B选项的引号都表示强调。)
19.“精彩分呈”应为“精彩纷呈”
“振撼”应为“震撼”
“初出茅芦”应为“初出茅庐”
(如果学生写出三个,按照前两个给分;不写词语,只写单个字不给分)
20.①就要找到一个好的立足点
②则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
③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21.C (“松弛感”是由形容词“松弛”和名词性后缀“感”组成的名词性词语。“数字化”中“化”是动词性后缀,表示使事物像数字智能方向转变和发展,是一种具有明确动作指向的变化过程。所以和“松弛感”构词法不同。其他三个选项都是由形容词加名词性后缀组成的名词性短语。)
22.示例一,面对忽逢大雨这一诱发性事件A,苏轼并没有表现出狼狈的情绪C,因为他有乐观旷达的生活信念B。
示例二,面对忽逢大雨这一诱发性事件A,苏轼由于有乐观旷达的生活信念B,所以没有出现出狼狈的情绪C。
(因果关系2分,表达2分,共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