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4课 金色的鱼钩 同步练习A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金色的鱼钩》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作者是杨旭B. 故事发生在长征途中的草地C. 老班长最终牺牲了D. 鱼钩是用铁丝制成的2. 文中多次描写老班长“嚼草根”的细节,其作用是( )A. 表现他的饥饿B. 突出他的舍己为人C. 暗示环境恶劣D. 以上都是3. 老班长“夜里不合眼”的原因是( )A. 担心小战士的病情B. 寻找钓鱼的机会C. 思考走出草地的路线D. 以上都不对4.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神态描写的是( )A. 老班长皱起眉头硬咽下去。B. 他的两鬓已经斑白。C. “小梁,别浪费东西了!”D. 老班长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5. 文中“金色的鱼钩”象征( )A. 老班长的革命精神B. 鱼钩生锈后的颜色C. 红军的胜利D. 以上都是6. 下列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反映长征的艰难B. 歌颂老班长的牺牲精神C. 表现红军的团结互助D. 以上都是二、基础知识1. 根据拼音写汉字(1)老班长用táng cí wǎn( )给我们盛鱼汤。(2)我们的青稞面很快就chī guāng( )了。(3)老班长的liǎng bìn( )已经斑白。(4)他áo yè( )寻找钓鱼的机会。(5)草地里的qīng kē( )长得很茂盛。(6)老班长fā shì( )一定要把我们带出草地。2. 选词填空(1)老班长(衰弱/虚弱)得只剩下皮包骨头。(2)我们(严肃/严峻)地接受了老班长的任务。(3)(尽管/无论)饥饿难忍,老班长也不肯吃鱼。(4)老班长(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地钓到了一条鱼。(5)小战士们(目不转睛/聚精会神)地看着老班长。3. 解释词语(1)奄奄一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喜出望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无边无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目不转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舍己为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老班长把鱼汤端给了小战士。(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仿写环境描写烘托心情:草地里的风呼呼地刮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班长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虽然……但是……”造句,表现老班长的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内阅读阅读课文第15-17自然段,回答问题:“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1. 这部分主要描写了老班长的什么? 2. “皱紧眉头硬咽下去”体现了老班长怎样的心理? 3. “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4. 用波浪线画出体现老班长善良的句子。四、课外阅读阅读一:《草地夜行》草地的雨是冷的,像冰碴子砸在脸上。我(一个小卫生员)的草鞋早就磨穿了,脚底板全是血泡,每走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老林叔——我们班的老战士,背着步枪,手里还提着我的药箱,走几步就回头等我:“小鬼,能跟上不?”“能!”我咬着牙答,可腿像灌了铅。天黑下来时,雨更大了,分不清哪是路哪是泥潭。老林叔把仅有的一块油布披在我身上:“别冻着,你还得给伤员换药。”他自己的军装早就湿透,贴在背上,像块冰。突然,我脚下一滑,眼看要掉进泥潭。老林叔一把抓住我的胳膊,自己却半个身子陷了进去。“快!抓住我的枪!”他吼着,把步枪往我手里塞。泥浆已经没过他的胸口,他还在喊:“往前跑!别回头!告诉同志们,走出草地……”我死死攥着步枪,看着老林叔的身影被泥浆吞没。雨还在下,但我突然有了力气——我知道,我得带着他的枪,带着他的话,走出这片草地。后来,每次摸到步枪上的枪带,都像摸到老林叔的手,暖烘烘的。1. 文中“雨像冰碴子”“草鞋磨穿”“泥浆没过胸口”等描写有什么作用? 2. 老林叔为什么要把油布披在“我”身上,自己淋着雨? 3. 老林叔在陷进泥潭时,为什么先把步枪塞给“我”,还让“我”“别回头”? 4. 如何理解“每次摸到步枪上的枪带,都像摸到老林叔的手,暖烘烘的”? 5. 这篇文章与《金色的鱼钩》都描写了草地中的故事,说说两者在“互助”这一主题上的共同点。五、写作题目:续写《金色的鱼钩》想象老班长牺牲后,小战士们走出草地的情景,写一篇300字以上的短文,要求体现人物品质和革命精神。答案A卷答案一、选择题:1.D 2.D 3.A 4.C 5.A 6.D二、基础知识:1. (1)搪瓷碗 (2)吃光 (3)两鬓 (4)熬夜 (5)青稞 (6)发誓2. (1)衰弱 (2)严肃 (3)尽管 (4)喜出望外 (5)目不转睛3. (1)形容气息微弱,临近死亡。(2)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而感到非常高兴。(3)形容范围极为广阔。(4)形容注意力非常集中。(5)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4. (1)鱼汤被老班长端给了小战士。(2)示例:我的心也像这风一样沉重。(3)老班长说,他没有完成党交给的任务。(4)示例:虽然老班长自己很饿,但是他把鱼汤都留给了小战士。三、课内阅读:5. 动作和神态描写6. 体现他的痛苦和坚持7. 心理描写,表现“我”的愧疚和感动8. “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四、课外阅读阅读一:《草地夜行》1. 属于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既写出了草地环境的恶劣(寒冷、泥泞、危险),又突出了行军的艰难,为下文老林叔牺牲自己保护“我”做铺垫,更能体现老战士的互助精神。 2. 因为老林叔知道“我”是卫生员,需要保持体力照顾伤员,他把油布给“我”,是把生的希望和任务的重要性让给了更需要的人,体现了他的责任感和对战友的关怀。 3. 他知道自己陷进泥潭难以脱险,把步枪塞给“我”,是希望“我”能带着武器(革命工具)继续前进;让“我”“别回头”,是不想“我”因为救他而陷入危险,体现了他舍己为人的精神。 4. “暖烘烘的”不仅是触感,更是心理感受——老林叔的牺牲让“我”感受到战友间的温暖,他的精神成为“我”走出草地的力量,这种精神的力量比物理的温暖更持久。 5. 两者都在极端恶劣的草地环境中(《金色的鱼钩》缺粮,本文暴雨泥泞),通过老战士对年轻战士的保护(老班长让食物,老林叔让油布、牺牲自己),展现了红军战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