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地理试卷(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吕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地理试卷( 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西省吕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许多耕地的粮食产量远低于其所处气候条件下的耕地生产潜力。自1988年开始我国就进行大面积的中低产田改造,该项工程旨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到2024年底,全国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达11亿亩。下图为我国不同地形类型下不同等级耕地的组成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平原与丘陵山地耕地结构差异的主要表现是( )
A.平原以高产田为主,丘陵山地以中低产田为主 B.平原和丘陵山地的耕地中均以中产田占比最高
C.平原地区的高产田比例显著高于丘陵山地地区 D.平原和丘陵山地之间的低产田占比的差异较小
2.形成丘陵山地耕地质量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土层浅薄并且砾石多 ②灌溉水源不足
③耕地碎片化且不规整 ④昼夜温差较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我国大力改造中低产田的主要目的是( )
A.维护生态平衡 B.保障粮食安全
C.优化农业结构 D.发展地方经济
纳木错是青藏高原上的大型湖泊。湖区年均降水量约410mm,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份。近年来,纳木错中甲地的堆积物质颗粒变大。下图为纳木错周边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纳木错一年中水位最高的时段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5.导致甲地堆积物质颗粒变大的原因是( )
A.入湖水量增加 B.入湖水量减少
C.地壳快速下降 D.地壳快速上升
2021年6月,全球首个红树林碳汇(碳汇是指通过自然或人工方式从大气中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交易项目在广东湛江完成,标志着中国在蓝碳生态系统市场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下表为我国2021年和2023年某项目碳汇交易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固碳量(万吨/年) 交易价格(美元/吨) 主要购买方
2021 12.3 8.5 本土企业
2023 15.6 12.2 跨国企业
6.红树林碳汇价值提升的主要原因是( )
A.固碳技术突破 B.全球碳汇交易推行
C.红树林面积扩大 D.工业企业排放减少
7.该项目对区域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
A.提升渔业发展水平 B.利于生态环境修复
C.完善海岸基础设施 D.推动产业转型发展
北极“暗雪”现象是指北极地区出现的颜色较深的雪的现象,其中原因之一是雪面藻类植物的繁殖和覆盖。研究指出:北极“暗雪”现象会加速海冰消融。下图为北极海冰消融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北极“暗雪”现象形成的关键条件是( )
A.适宜的温度条件 B.充足的水源条件
C.较高的海水盐度 D.稳定的下沉气流
9.“暗雪”加剧北极升温的反馈过程依次为( )
①雪面反射率显著降低 ②太阳辐射吸收量增加
③冰雪融水量持续增多 ④藻类生物量快速上升
A.④→①→②→③ B.①→③→④→② C.②→①→③→④ D.③→②→④→①
10.为精准评估北极“暗雪”现象对地表反射率的影响,科学研究中的关键数据是( )
A.北极冰雪消融速率 B.雪面藻类反射率
C.北极多年平均气温 D.海冰的覆盖范围
“飞地园区”是一种跨行政区划的产业合作形式,通常指经济发达地区将部分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并在后者区域内建设和管理产业园,实现税收分享、优势互补和产业链协同。2024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成渝双城经济圈通过“飞地园区”模式(如重庆企业在广安建产业园)有效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下表为该模式下重庆和广安两地要素流动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要素类型 重庆→广安流动占比 广安→重庆流动占比
资本 68% 12%
劳动力 15% 73%
11.成渝双城经济圈推行“飞地园区”模式主要缓解重庆的( )
A.能源供给与需求失衡 B.土地资源利用趋紧
C.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 D.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12.从区域协调发展视角看,“飞地园区”模式主要有利于( )
A.消除城乡发展差异 B.强化单极核心地位
C.优化区域要素配置 D.提高城市等级水平
13.为提升“飞地园区”的产业链韧性,园区建设应重点配套( )
A.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B.高效物流运输体系
C.大型金融服务中心 D.一站式商业综合体
希腊位于巴尔干半岛南部,地处地中海沿岸,境内山地丘陵占比超80%,喀斯特地貌广布。该国铁路干线多沿河谷分布,呈“之”字形迂回延伸。下图为希腊部分区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铁路线呈“之”字形迂回延伸的目的是( )
A.连接更多矿产资源地 B.避开陡峭地形的制约
C.缩短客货的运输距离 D.促进沿线旅游业发展
15.图中资源跨区调配线最可能输送的是( )
A.石油和天然气 B.木材和工业品
C.水资源和电力 D.工业品和矿产
二、综合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耕地非粮化率可用非粮化产量占比和非粮化面积占比两个指标反映。山西省以黄土高原为主,山地丘陵分布广泛,平原较少。山西省常住人口约3446万人,耕地总面积约5800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4.03%,其中旱地占70%左右。山西省粮食供应能力在全国排名第18,是粮食产销平衡区中稻麦产量缺口最大省份。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指出,“产销平衡区要保持应有的自给率,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减少、产能有提升、产量不下降。”下图表示2020年山西省耕地非粮化率分级图。
(1)简述山西省耕地非粮化率的空间分布特点。
(2)简析山西省稻麦产量缺口大的原因。
(3)说出山西省降低耕地非粮化率的可行措施。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钴是新能源电池、航空航天、电子元器件的关键材料。2020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全球钴产量迅速增加、价格上涨。伴随钴价上涨,锂电池材料“无钴化”的呼声愈发高涨,低钴及无钴电池即将成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方向。近年来,中国企业通过投资刚果(金)矿山和精炼厂,主导全球钴加工产能,推动钴供应链“去风险化”。左图为2015年全球钴矿储量占比分布图。右图为1998—2019年全球及刚果(金)钴矿产量变化趋势图。
(1)简述全球钴矿储量和全球钴矿产量变化特点。
(2)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请为我国降低钴资源供应风险提出合理化建议。
(3)评价“无钴化”技术对钴资源产业链的影响。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渤海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对保障国家能源供给具有战略意义。其中,渤海油田是我国海上最大的原油生产基地。同时,渤海也因其优良的大陆架条件和地理位置优势,成为我国海上风电开发重点区域。2023年风电场发电量占环渤海地区总用电量的15%,显示出其在能源转型中的重要作用。然而,部分风电场与油气田开发存在空间冲突,且冬季海冰对海上风电场运营构成挑战。下图为渤海及周边区域示意图。
(1)简述渤海海上风电场布局的主要区位特征。
(2)推测渤海海冰的分布特点及海冰对海上风电场运营的影响。
(3)分析海上风电与油气田开发空间冲突的根本原因。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3年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中亚峰会上指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要做到“坚持守望相助、坚持共同发展、坚持普遍安全、坚持世代友好”的“四个坚持”,共建守望相助、团结互信、合作共赢、相互成就、远离冲突、永沐和平、相知相亲、同心同德的共同体。这为未来开启中国-中亚关系新的“黄金三十年”明确了定位和合作方向,对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请从区域协作的角度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中亚共同体“坚持共同发展”的条件和影响。
山西省吕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地理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B C A B B A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C B B C
16.(1)耕地非粮化率的地区差异显著,整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重度非粮化主要分布在山西省西北部,低度非粮化主要集中于山西省南部。
(2)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耕地以旱地为主,水稻的种植面积小,且单产较低;受人口数量多、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稻麦的需求量大。
(3)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粮食种植收益;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
17.(1)
全球钴矿储量特点:空间(或地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刚果(金)、澳大利亚,其它国家和地区较少。
全球钴产量变化特点:产量呈波动上升:全球钴矿产量与刚果(金)钴矿产量变化趋势相近。
(2)加大对刚果(金)以外地区(如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等)钴矿资源的开发投资,增加多元化供应,减少对单一国家的依赖;建立和完善废旧电子产品等的回收体系;研发高效的钴提取和再利用技术,提高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研发“无钴化”或低钴化技术;建立资源战略储备,以应对短期市场波动或供应中断风险。
(3)积极影响:显著减少对钴的需求,特别是对刚果(金)钴资源的依赖,降低资源依赖风险,提升全球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减少钴的开采量,可以减轻采矿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如水土污染、生态破坏);推动电池、电动汽车等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材料替代,促进产业升级与创新。
消极影响:“无钴化”可能导致对其他替代材料(如镍、锰、锂)的需求增加;短期内“无钴化”技术在性能、成本和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方面可能仍面临挑战。
18.(1)渤海风能资源丰富,风电场数量多,分布广;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等地区,城市众多,经济发达,用电需求量大,风电场数量多,分布集中;近岸地区水深较浅,施工难度小,输电距离短,也便于风电场运维,近岸地区风电场数量较多。
(2)海冰的分布特点:渤海海域冬季海冰面积大,分布广泛。
对海上风电场运营的影响:海冰的挤压、冲击和摩擦损坏风电场设备,增加工程维护和维修成本;阻碍船舶航行,使得风电场的安装、维护和检修作业难以进行,延长故障停机时间,影响运营效率。
(3)渤海同时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和优质的风能资源,空间上资源富集区域重叠;海上风电场和石油开采都需要保持一定安全间距,以保证效率和安全;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风电开发和石油开采强度大,容易诱发环境问题。
19.条件:地理位置相邻,区域合作基础优越;资源互补性强,经济合作潜力大;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可以实现互联互通;中国—中亚共同体政策支持,制度保障;中国—中亚地区贸易历史悠久,具有良好的互信关系。
影响:促进区域间贸易增长;推动区域产业协作,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文化交流,增强彼此互信;创造就业机会,改善民生,减少贫困;合作开发资源,保障中国—中亚资源安全;加强中国—中亚环境协同治理工作,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