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5届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高三二模地理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2025届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高三二模地理试题

资源简介

2025届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高三二模地理试题
(2025·浙江模拟)中南半岛五国人口密度较高且地区差异明显。高人口密度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河流冲积平原,低人口密度地区主要分布在内陆和山区。下图为五国地形、河流分布及各国人口、面积柱状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中南半岛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
A.越南 B.缅甸 C.泰国 D.老挝
2.造成中南半岛五国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人文因素是(  )
①经济②矿产③交通④宗教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1.D
2.C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①地形:平原和低山丘陵区,人口较密集;而高山与高原人口较稀疏。②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人类居住,所以人口分布较多区大多气候适宜。如热带地区,大多在高原地带(海拔高,气温凉爽)。③河流:人口最早大多聚集在河流附近(水路交通便利;用水方便;河流附近土壤有可能肥沃)。④淡水资源:淡水资源丰富地,比如河湖众多,可以解决生产与生活用水。所以干旱区的人口分布大多依水源呈点、线、片状分布。⑤土壤:土壤肥沃,便于从事农业活动。⑥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工业活动,会吸引人口集聚,同时资源的开采,也易形成矿业城市。⑦自然灾害:自然灾害频发地,人口数量少。比如河流人口多分布在地势较高区域,低洼处人口较少。
(2)社会经济因素:①水陆交通:交通便利处有利于人口集聚,人口较多。②开发历史:开发历史早,经济水平较高,人口多。③工农业基础:工农业发展水平好,则人口密度大。④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水平高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也较为显著。⑤政治因素、宗教、习俗、政策等:同种信仰、习俗相同、政治信仰相同的人易于聚集在某一区域。
1.人口密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等于人口数量/国土面积。根据右图中的人口与国土面积数据,估算可得选项国家中,老挝人口密度32人/平方千米,越南人口密度为304人/平方千米,缅甸的人口密度为81人/平方千米,泰国的人口密度为132人/平方千米,所以老挝的人口密度最小,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南半岛五国高人口密度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河流冲积平原,结合右图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是越南和泰国,两国经济相对较发达,海岸线较长,交通便利,①③正确;其它国家中缅甸和老挝北部内陆面积较大,矿产也比较丰富,但经济相对较落后,②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南半岛五国宗教以佛教为主,不是造成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D。
(2025·浙江模拟)耕地爬坡现象是指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固定性,耕地被迫向坡度更高的区域扩展的现象。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耕地爬坡现象逐渐凸显。研究表明,1990年—2020年长江流域耕地具有明显的爬坡现象。完成下面小题。
3.近三十年来耕地爬坡现象最明显的省(市)为(  )
A.青海省 B.四川省 C.江苏省 D.上海市
4.有利于长江流域抑制耕地爬坡现象的措施包括(  )
①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②鼓励农村宅基地复垦③开垦坡地④生态退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3.B
4.D
【知识点】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解析】【点评】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景观与生态系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但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出现环境污染问题;人口大量迁入城市,造成就业困难,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生产、生活排放废热多,加剧城市热岛效应等。缓解城市问题的措施:①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②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③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④合理规划城市。
3.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城镇化占用耕地是导致耕地减少,为保持耕地面积不减少需要开发新的耕地。耕地爬坡即耕地的坡度增大,说明本区域城镇化发展较快、且未开发的坡耕地较多。青海经济落后,土地需求少,A错误。
B.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四川经济发展土地需求增加,同时地形起伏较大坡地多,B正确。
CD.上海、江苏以平原为主,坡地少,CD错误。
故答案为:B。
4.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下新增多为坡耕地,①错误;未开发的荒地多为坡地在内的自然条件较差的土地,③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农村宅基地一般建在地形平坦的地区,生态退耕多为坡度较大等水土流失严重的土地,②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5·浙江模拟)南亚地区季风环流明显,受西南季风不同程度影响,形成多种植被类型。读南亚区域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示①②③④四地植被类型相同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影响图示①③两地植被类型不同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光照 B.地形 C.土壤 D.降水
【答案】5.D
6.D
【知识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某些地区由于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称为非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分异现象的影响因素有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自然因素。例如,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由于地势高,气温较低,降水较少,缺少形成热带雨林带的条件而发育了热带草原带;马达加斯加岛东岸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降水丰沛,厄加勒斯暖流增温增湿,因此发育了热带雨林带;南纬60°附近几乎全部是海洋,因而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5.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①地位于印度河下游,西南季风难以到达,降水少,形成热带荒漠;图中②③④均为热带季风气候区,②地位于内陆,受西南季风影响较小,降水相对较少,形成热带草原;③④两地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地带,降水较多,形成热带雨林,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6.D.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①地位于印度河下游,西南季风难以到达,降水少,形成热带荒漠;③地位于恒河三角洲,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地带,降水较多,形成热带雨林,所以降水是影响图示①③两地植被类型不同的主要自然因素,D正确。
B.①③均位于平原地区,B错误。
AC.光照、土壤不是影响两地植被不同的主要因素,AC错误。
故答案为:D。
7.(2025·浙江模拟)水稻无人农场的变量施肥技术由信息感知(监测分析水稻长势)、处方决策(制定施肥方案)和精准作业(无人机平台精准变量施肥)三个环节组成。变量施肥技术中各环节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组合正确的是(  )
A.信息感知-地理信息系统(GIS)
B.处方决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C.处方决策-遥感技术(RS)
D.精准作业-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答案】D
【知识点】遥感(R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
【解析】【分析】A.信息感知是监测水稻长势,利用主动式遥感技术,A错误。
BC.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处方决策是制定施肥方案,需要综合分析水稻生长情况并结合肥料特点,应用地理信息系统,BC错误。
D.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无人机施肥需要导航到相应区域,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RS是收集信息的感知手段,主要获取影像资料;GIS是在一定数据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比、计算;GPS主要是定位和导航,确定震中精确位置主要是GPS的功能,评估地震灾害损失主要是GIS功能;监测人员的伤亡必须通过人来检测。
(2025·浙江模拟)CPI是用来衡量城市用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性的指标。当CPI>1.3时,城镇建设用地扩张与城镇人口增长明显不协调。下表为我国部分城市群2010~2020城镇人口和城镇建设用地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群 城镇人口(万人) 增长率(%) 城镇建设用地(hm2) 增长率(%) CPI
2010年 2020年 2010年 2020年
山东半岛 4595 6401 36 595078 1035294 74 2.04
京津冀 5871 7458 27 611264 863899 41 1.53
长三角 9408 12626 34 1076068 1627418 51 1.5
8.据材料,上述城市群在2010~2020年期间可能出现(  )
①城市发展挤占农田和生态空间 ②城市土地利用低效
③传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困难 ④城市房价居高不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9.为降低CPI指数,最有效措施是(  )
A.扩大城市工业规模,吸引人口回流
B.完善城市交通体系,缓解交通压力
C.引导人口合理流动,优化土地配置
D.实施农业生态退耕,提升环境质量
【答案】8.A
9.C
【知识点】合理利用城乡空间;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点评】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景观与生态系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但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出现环境污染问题;人口大量迁入城市,造成就业困难,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生产、生活排放废热多,加剧城市热岛效应等。缓解城市问题的措施:①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②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③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④合理规划城市。
8.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上述城市群CPI大于1.3,说明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过快,超过了人口增长,导致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即城市发展所需的建设用地大量挤占农田和生态空间,①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建设用地面积扩张过快,浪费严重,土地利用低效,②正确;传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困难,就业机会减少,人口外流严重,但图中城市群人口数量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扩张,③错误;城市房价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平、金融、政策等因素有关,CPI指数用来衡量城市用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性,无法直接说明城市房价居高不下,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9.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扩大工业区规模客观上推动了土地城镇化,加快了城市建设用地增速,A错误。
C.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针对CPI不协调,即建设用地扩张超过人口发展的问题,可以通过人口政策和国土空间规划,合理引导城镇人口流动和城镇用地空间分布,配置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居住等用地,缓解人地增长失衡现象,C正确。
BD.完善交通、生态退耕无法使人口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5·浙江模拟)下表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地农业生产熟制变化及作物搭配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10.导致1950年代夏季土地休闲的影响因素是(  )
A.热量和地形 B.热量和光照 C.光照和降水 D.降水和地形
11.1980年代,农业生产实现一年两熟主要得益于(  )
A.市场需求增加 B.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C.热量条件改善 D.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答案】10.D
11.B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点评】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等)。市场需求决定着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与冷藏保鲜技术条件的发展,使农产品的市场(销售范围)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10.由表中数据可知,1950年代休耕的月份集中在7-9月,此时降水集中,由于华北平原地势低洼,夏季降水丰富,导致涝灾严重而无法种植,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1.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作物的熟制影响不大,A错误。
B.1980年代,由于水利设施完善,防洪抗涝能力增加,再加上套种等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实现了一年两熟,B正确。
C.冬小麦的生长期与原来相差不大,热量条件无明显改善,C错误。
D.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机械化水平提高影响农业生产效率与作物的熟制关系不大,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5·浙江模拟)下图为某谷地地质剖面图,D1、D2分别形成于晚古生代泥盆纪早期和中期;Q1、Q2、Q3、Q4形成于第四纪的不同时期、且年龄依次变小。由于岩性和气候环境相似,河谷两侧同一岩层地貌面被剥蚀速度相当。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断层F形成时间最可能为(  )
A.晚于Q4 B.早于Q1 C.Q2和Q3之间 D.Q3和Q4之间
13.该地缺少中生代地层,其原因最可能是由于中生代时期(  )
A.岩浆活动剧烈 B.气候寒冷干燥
C.断裂下陷显著 D.外力剥蚀强烈
【答案】12.C
13.D
【知识点】断层;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和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12.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C断层位于Q4之下,应在其沉积之前形成,A错误。
BC.图中东南侧Q1和Q2明显比西北侧低7、8米,因此西北侧曾因断层抬升,故沉积于断层之前,C正确,B错误。
D.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断层两侧Q3地貌面海拔基本相同,由于低处沉积较快、高处较慢(削高填低),因此先有断层再沉积Q3和Q4,D错误。
故答案为:C。
13.D.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缺少中生代地层可能是由于中生代前期沉积的地层在后期受到侵蚀而缺失,D正确。
AB.缺少某一时期地层不能说明岩浆活动和气候寒冷,AB错误。
C.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断裂下陷易增强沉积而形成岩层,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5·浙江模拟)在浅水区,受河床底部起伏影响,水流流速在上坡和下坡存在明显差异,而导致不同坡面侵蚀或沉积,使得沙波发生移动。下图示意某常见的沙波形成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14.关于沙波坡度大小正确的说法是(  )
A.迎水面陡 B.背水面陡
C.①坡大于②坡 D.②坡大于④坡
15.沙波移动方向与水流方向(  )
A.相同 B.相反 C.垂直向右 D.垂直向左
【答案】14.B
15.B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沙波是一种流水地貌。顺着水流的方向运动,为顺行沙波,此种状态下迎水坡面为流水快,以流水侵蚀搬运作用为主,而背水坡流面流速慢,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逆水流的方向运动称为逆行沙波,此种状态下迎水坡面流速慢,坡缓,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背水坡面陡坡造成流速快,以流水侵蚀为主。
14.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沙波是在水动力较弱的浅水区形成的,迎水面受到地形阻挡水流速度较慢,沉积作用为主,坡度较缓;背水一侧重力作用下水流速加快,侵蚀为主,因此迎水面坡度小于背水面,即③<④坡,①<②坡,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5.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沙波背水面流速快、侵蚀搬运为主,迎水面流速慢沉积为主,即②坡泥沙被侵蚀搬运至③坡沉积下来,从整体上看沙波上水流方向相反,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5·浙江模拟)下表为北京、河南、吉林、重庆四省(市)2023年的人口与经济相关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人口总数(万人) 土地面积(万km2) GDP(亿元) 人均GDP(元)
甲 2339 18.74 13531 57739
乙 2186 1.64 43761 200278
丙 9815 16.7 59132 60073
丁 3191 8.24 30146 94147
16.甲、乙、丙、丁依次为我国四大地区中的(  )
A.中部、东部、东北、西部 B.东北、东部、中部、西部
C.西部、东北、东部、中部 D.东北、东部、西部、中部
17.与丙地相比,丁地人均GDP较高的原因是(  )
①土地资源丰富②人口总数较少③经济政策较好④劳动力素质较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6.B
17.C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异同;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点评】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级行政区);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10个省级行政区);中部地区: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6个省级行政区);西部地区:重庆、四川、陕西、云南、贵州、广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12个省级行政区)。
16.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乙地人均GDP最高,经济最发达,应为北京,属于东部地区;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丙地人口数量最多,应为河南,属于中部地区;甲地GDP和人均GDP较低,可能为吉林,属于东北地区;丁地城镇化水平较高,可能为直辖市重庆,属于西部地区,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7.根据上题结果,丙为河南,丁为重庆。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重庆人口明显少于河南,所以人均GDP较高,②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重庆是直辖市并位于西部,受益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政策直接支持,会享受到更好的经济政策,③正确;土地面积与人均GDP无直接关系,①错误;河南和重庆劳动力素质差别并不明显,河南人口基数大,可能还有一定优势,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5·浙江模拟)国际磷产品贸易网络由磷矿石、磷肥等加工产品和农产品内含磷的流动组成。下图为1990年-2020年我国进出口磷产品中的磷流变化图,2008年后出口东南亚和南亚的磷产品占总出口量的61.3%且保持相对稳定。完成下面小题。
18.1990-2020年我国磷产品贸易特点表现为(  )
A.2000年前磷产品以出口为主
B.2006年后出口磷产品整体附加值提高
C.1990年以来进口农产品磷流呈下降趋势
D.1990年以来出口农产品磷流持续上升
19.下列措施有利于提高我国磷产品出口贸易安全的是(  )
A.加大国际磷矿投资,保障原料供应
B.提升国内加工能力,增加产品供应
C.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市场多元化
D.加大科技投入,降低产品价格
【答案】18.B
19.C
【知识点】我国矿产资源概况;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
【解析】【点评】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主要措施:
1、发展科技。这类地区一般随资源开发而兴起,随资源枯竭而衰落,应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发展第三产业,例如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例如从资源主导到科技主导、从开发矿产到开发旅游,使经济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4、绿化、美化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18.B.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2006年后加工产品出口量明显大于原矿出口,附加值提高,B正确。
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2000年前进口大于出口,A错误。
CD.1990年以来农产品磷流进口呈波动上升,出口呈波动下降,CD错误。
故答案为:B。
19.C.根据材料出口市场集中于东南亚和南亚,出口市场单一,提高出口市场多元化可以提高出口贸易安全,C正确。
ABD.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加大国际磷矿投资、提升国内加工能力、加大科技投入,与材料中的“2008年后出口东南亚和南亚的磷产品占总出口量的61.3%且保持相对稳定”关系不大,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5·浙江模拟)下图为夏至日甲乙两地同一时刻的太阳光线与直立杆子示意图,太阳光线与杆子夹角α和β均为70°,当天该时刻后甲地杆影变短。完成下面小题。
20.上图中甲地纬度和观测时间组合正确的是(  )
A.86.5°N、12:00 B.86.5°N、0:00
C.46.5°S、12:00 D.46.5°S、0:00
21.此后三个月,与甲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ΔH)相符的是(  )
A. B.
C. D.
【答案】20.B
21.C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影子的朝向与太阳的位置相反;距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物体的影子越短;距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物体的影子越长。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H=90°-|φ-δ|,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数,φ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20.AC.根据甲乙两地同一时刻太阳均为位于正北方向,所以两地为正午或子夜;甲地该时刻后杆影缩短,太阳高度变大,所以甲地观测时间为子夜0:00,乙地为正午12:00,AC错误。
BD.由材料可知,太阳光线与杆子夹角α和β均为70°,太阳高度角=90°-杆子与光线的夹角,因此,两地太阳高度为均为90-70°=20°,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约为23.5°N),恰好出现极昼的纬线为北极圈(约为66.5°N),甲地在极昼区,子夜时的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为:太阳高度角=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90°,代入公式求得甲地的纬度为86.5°N,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2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甲地纬度为86.5°N,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90° - |86.5° - 23.5°| = 90° - 63° = 27°,乙地(46.5°S)的正午太阳度= 90° - |46.5° + 23.5°| = 90° - 70° = 20°,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为7°;夏至日后直射点南移,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小,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角:90° - |86.5° - 0°| = 3.5°;乙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大,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角:90° - |46.5° - 0°| = 43.5°;秋分日,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差为-40°,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5·浙江模拟)下图示意1980年-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类湿地面积变化(湿地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完成下面小题。
22.有关该时期湿地面积变化及成因,正确的是(  )
A.河流湿地增长面积最大 B.水田/盐田减少面积最大
C.湿地总面积持续减少 D.人工湿地转变为自然湿地
23.沿海滩涂面积变化对沿岸产生的影响有(  )
A.生物多样性增加 B.海洋灾害危害加剧
C.改善海水水质 D.海平面下降
【答案】22.B
23.B
【知识点】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解析】【点评】湿地生态价值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价值:提供水资源、提供农副产品、提供工业原料、航运、科学研究价值、旅游。
22.B.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水田/盐田呈下降趋势,减少面积最大,B正确。
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河流湿地略有增长,水库/坑塘增长面积最大,A错误。
C.湿地总面积先减少后略有增大,C错误。
D.湿地主要由自然湿地转为人工湿地,D错误。
故答案为:B。
23.B.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沿海滩涂防风减浪、保护海岸,维持生物多样、净化水质等功能,图中沿海滩涂面积明显减少,因此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对沿岸地区的破坏会加剧,B正确。
AC.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海岸地带其人类活动增强,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水污染加剧,AC错误。
D.海平面升降与滩涂面积变化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5·浙江模拟)下垫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下图为南京某观测站于2017年12月24日1:00、3:00和5:00监测的PM2.5、温度和3:00监测的相对湿度的垂直变化,该时段南京处于微风环境。完成下面小题。
24.上图中表示24日3:00的PM2.5和气温变化曲线的分别是(  )
A.①和⑥ B.②和④ C.②和⑤ D.③和⑤
25.关于24日3:00相对湿度垂直变率最大的高度和原因正确的是(  )
A.600-700m气温快速下降 B.600-700m水汽垂直输送减弱
C.200-300m东南暖湿气流输入 D.200-300m下垫面水汽输入多
【答案】24.C
25.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相对湿度,指空气中水汽压与相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或湿空气的绝对湿度与相同温度下可能达到的最大绝对湿度之比,也可表示为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力与相同温度下水的饱和压力之比。
24.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在夜间由于地面辐射持续散热,自日落之后气温开始下降,到日出前后气温最低,所以1:00到5:00气温应逐渐降低,故此判断温度变化图中曲线④为5:00,曲线⑤为3:00,曲线⑥为1:00;由于逆温层之上大气向上运动输送弱,PM2.5浓度快速降低,再根据3:00曲线⑤的逆温层高度为600米,所以左图PM2.5浓度在600米开始向上快速下降,曲线②正确,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5.CD.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相对湿度垂直变化最大高度在600-700米,CD错误。
B.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逆温导致水汽向上输送减弱,导致相对湿度快速下降,B正确。
A.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相对稳定,并不会在600-700m气温出现快速下降,A错误。
故答案为:B。
26.(2025·浙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南非是非洲地区最具经济实力的国家,其支柱产业有矿业和能源工业等。南非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矿业生产历史悠久,具有完备的现代矿业体系和先进的开采冶炼技术,其中黄金和钻石产量位居世界首位,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下图为南非略图。
材料二南非能源工业基础雄厚,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煤炭资源,电力供应以煤电为主。近年来因发电和供电系统频发故障,经常出现大规模限电现象。目前,南非政府正在调整和优化能源政策,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其实现供电安全稳定并达成碳减排目标。
(1)从生产角度,说明南非黄金和钻石在国际市场上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原因。
(2)结合材料,说出近年来南非能源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3)从气候角度,分析南非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的原因。
【答案】(1)矿产品位高,品质好;历史悠久,加工经验丰富,工艺先进;完备的现代矿业体系,协作条件优越;开采冶炼技术先进,产品质量高;生产规模大,降低生产成本。
(2)电力基础设施老化(发电、供电设备老化);能源结构单一(电力结构单一);电力供应不稳定;环境(大气)污染严重。
(3)全球气候变化(变暖),海平面上升,威胁南非沿海低地;
南非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
南非(南部)受西风和(北部)信风影响大,风能资源丰富。
【知识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解析】【分析】(1)结合材料“南非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矿业生产历史悠久,具有完备的现代矿业体系和先进的开采冶炼技术,其中黄金和钻石产量位居世界首位,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由此可知,其矿产矿产品位高,原材料的品质好,竞争力强;矿业生产历史悠久,加工经验丰富,工艺先进,竞争力强;具有完备的现代矿业体系和先进的开采冶炼技术,企业间的协作条件优越,且开采冶炼技术先进,产品质量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强;矿业是其支柱产业,其生产规模大,规模效益明显,可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强其竞争力。
(2)结合材料“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煤炭资源,电力供应以煤电为主”可知,其能源工业的结构单一,以煤电为主,长期的媒体燃烧导致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结合材料“近年来因发电和供电系统频发故障,经常出现大规模限电现象”可知,其发电、供电设备老化,电力基础设施老化,导致电力供应不稳定。
(3)南非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的原因可以从气候变化、纬度位置、大气环流等角度分析。结合材料“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其实现供电安全稳定并达成碳减排目标”可知,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威胁南非沿海低地,所以需要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降低碳排放,环境气候变暖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结合材料“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可知,还可以分析其太阳能、风能的开发条件。结合图示信息,南非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可以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结合纬度和大气环流等知识,南非南部受西风影响大,北部受信风影响大,风能资源丰富,可以开发风能资源。
【点评】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政府政策、环境因素、区域产业基础和生产协作条件等。一般来说,市场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不同的工业部门所要考虑的因素是不同的,有原料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动力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和技术指向型等。
(1)注意限定角度“生产角度”以及审题关键信息“较强竞争力”。结合材料“南非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矿业生产历史悠久,具有完备的现代矿业体系和先进的开采冶炼技术,其中黄金和钻石产量位居世界首位,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由此可知,其矿产矿产品位高,原材料的品质好,竞争力强;矿业生产历史悠久,加工经验丰富,工艺先进,竞争力强;具有完备的现代矿业体系和先进的开采冶炼技术,企业间的协作条件优越,且开采冶炼技术先进,产品质量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强;矿业是其支柱产业,其生产规模大,规模效益明显,可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强其竞争力。
(2)结合材料“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煤炭资源,电力供应以煤电为主”可知,其能源工业的结构单一,以煤电为主,长期的媒体燃烧导致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结合材料“近年来因发电和供电系统频发故障,经常出现大规模限电现象”可知,其发电、供电设备老化,电力基础设施老化,导致电力供应不稳定。
(3)注意限定角度“气候角度”。结合材料“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其实现供电安全稳定并达成碳减排目标”可知,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威胁南非沿海低地,所以需要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降低碳排放,环境气候变暖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结合材料“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可知,还可以分析其太阳能、风能的开发条件。结合图示信息,南非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可以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结合纬度和大气环流等知识,南非南部受西风影响大,北部受信风影响大,风能资源丰富,可以开发风能资源。
27.(2025·浙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河西走廊是我国西部重要的人口、城市分布区,境内有主要发源于祁连山脉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三大水系。图1为河西走廊区域概况图,图2为三大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图。
材料二 祁连山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山上冰川广布。自上世纪中叶以来祁连山区呈现暖湿化趋势(气温和降水平均每10年分别增加0.36℃、9.94mm),但三大河流径流量出现不同增减趋势(见表)。
表为三大水系冰川分布及水文特征统计。
水系 河流径流量 (亿m3) 冰川面积 (km ) 冰川融水补给 比重(%) 径流量增减量 (亿m3/10年)
石羊河 9.87 39.94 6.1 -0.16
黑河 32.21 292.84 11.9 1.2
疏勒河 15.69 713.68 35.1 1.4
材料三 2000年1月,黑河流域管理局挂牌成立,负责黑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2001年8月起,张掖市向下游分水总下泄水量达到9.5亿立方米,用3年时间完成黑河分水任务,以满足下游居延海等区域的生态用水需求。黑河下游尾闾湖—居延海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已经实现连续20年未干涸。
(1)该区域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为   、   ;指出该地区河流径流补给来源地,并列举两种主要补给类型。   
(2)从补给类型和水循环角度分析石羊河径流量近年来减少的原因。
(3)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角度说明居延海连续20年未干涸的原因。
【答案】(1)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山区多平原少);祁连山区降水最多;上游山区(祁连山区);冰川融水、山地降水
(2)石羊河上游山区冰川面积小,冰雪融水补给比重低,气候变暖冰川融水增量不明显;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降水增加不明显。
(3)气候暖湿化,黑河上游来水量增加;上游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生态调水);居延海周边植被覆盖率提高。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区域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大致体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趋势;其中降水的极大值出现在祁连山区(年降水量超过400mm);河西走廊主要位于西北干旱区,由于靠近高大的祁连山脉,河流主要的补给水源是冰川融水,同时辅以山地降水。
(2)据上题分析得知该地区的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冰川融水,据表格数据统计可知石羊河的冰川面积远小于黑河和疏勒河,说明石羊河上游山区冰川面积小,冰雪融水补给比重低,可融水量小,补给河流水源少,即使气候变暖,也由于冰川面积较小而冰川融水增量不明显;随着气候变暖,流域的蒸发量增加,水分支出变大;整体径流量减少也说明该地区降水增加不明显。
(3)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当地气候出现暖湿化,冰川融水量和山地降水量有所增加,黑河上游来水量增加;并未干涸说明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相对合理,推断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黑河流域管理局挂牌成立,负责黑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说明了当地进行全流域统一规划用水;气候暖湿化有助于植被的生长,当地植被覆盖率有所上升,涵养水源能力上升。
【点评】陆地水体的关系特征: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其他陆地水体的最主要补给形式;冰融水可补给河流水及其他陆地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
(1)据图示等降水量线分布特征可知,图中区域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大致体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趋势;其中降水的极大值出现在祁连山区(年降水量超过400mm);河西走廊主要位于西北干旱区,由于靠近高大的祁连山脉,河流主要的补给水源是冰川融水,同时辅以山地降水。
(2)据上题分析得知该地区的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冰川融水,据表格数据统计可知石羊河的冰川面积远小于黑河和疏勒河,说明石羊河上游山区冰川面积小,冰雪融水补给比重低,可融水量小,补给河流水源少,即使气候变暖,也由于冰川面积较小而冰川融水增量不明显;随着气候变暖,流域的蒸发量增加,水分支出变大;整体径流量减少也说明该地区降水增加不明显。
(3)首先当地气候出现暖湿化,冰川融水量和山地降水量有所增加,黑河上游来水量增加;并未干涸说明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相对合理,推断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黑河流域管理局挂牌成立,负责黑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说明了当地进行全流域统一规划用水;气候暖湿化有助于植被的生长,当地植被覆盖率有所上升,涵养水源能力上升。
28.(2025·浙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钦州湾位于广西北部湾海域顶端,分为内湾(茅尾海)和外湾,连接内湾与外湾的湾颈宽度最窄处只有约1km,内湾北部有钦江和茅岭江等河流汇入。2011年以来钦州湾因港口、工业和城镇建设需要,累积填海造地面积达40km2,造成钦州湾外湾面积萎缩严重。下图为钦州湾填海造陆概况和夏季盐度分布。
材料二 钦州港临港产业园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吸引了产业链中的不同类型企业入驻。Z公司为一家新能源电池企业,镍系列产品出货量居全球第一。2021年起该公司与为印度尼西亚企业合作,参与红土镍矿的开采和冶炼,保障了国内新能源电池生产的原料供应,并巩固了国际新能源电池市场占有率。
(1)从海洋资源利用角度,分析与内湾相比外湾填海造陆的优势。
(2)从径流和潮流角度,分析夏季内湾和外湾盐度差异大的原因。
(3)从全产业链角度,分析钦州港在Z公司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4)列举两种钦州湾的主要海洋灾害,并从地理位置和人类活动影响角度分析原因。
【答案】(1)海域面积大,海洋空间资源丰富;海域开阔,港口停泊条件优越;远离河口(泥沙淤积弱)海水深,航行条件优越;海水扩散能力强(自净能力强),环境承载力大。
(2)夏季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稀释作用强,内湾盐度降低;夏季受夏季风吹拂潮流向北堆积(受潮流影响大),外湾盐度升高;湾颈处狭窄,内、外湾海水交换弱。所以盐度差异大。
(3)原料大宗商品,海运运费低,降低生产成本;临港产业园吸引新能源产业集群,协作条件优越;海运便利,有利于拓展国际市场。
(4)风暴潮、水体富营养化(赤潮)。
纬度低(热带亚热带海域),夏秋季受台风影响,风暴潮灾害严重;沿岸经济(工业、港口)发达,废水排放量大,水体富营养化(赤潮)多发。
【知识点】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外湾相对开阔,海域面积大,受周边地形等限制小,可利用的空间资源多,有利于大规模填海造陆;海域开阔,空间大,海水深,港口停泊条件优越;外湾远离河口海水深,能够满足大型船只的进出和停泊需求,对发展海洋运输及相关产业有利;外湾海水与外界海水交换较频繁,扩散能力强,自净能力强,环境承载力大。
(2)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当地属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丰富,内湾受淡水径流影响大,淡水大量稀释海水,使得内湾盐度降低;而外湾距离陆地河流较远,受淡水注入影响小,盐度相对较高;夏季吹偏南风,受夏季风吹拂潮流向北堆积,外湾开阔,潮流作用强,能更好地与外海高盐度海水进行交换,维持较高的盐度水平;内湾相对封闭,潮流作用弱,海水交换不畅,盐度受淡水影响后难以快速恢复,导致内湾盐度明显低于外湾。
(3)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钦州港是港口,可方便从国外进口原料大宗商品,保障原材料的稳定供应,海运运费较便宜,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港口所在区域容易吸引相关产业集聚,有利于Z公司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如与上下游企业的协作,促进技术交流和产业升级;通过钦州港可以将生产的新能源电池产品运往国外市场,有利于拓展国际市场。
(4)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钦州湾的主要海洋灾害为风暴潮、水体富营养化(赤潮)。原因是钦州湾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处于低纬度地区,受热带气旋(台风)影响频繁,台风引发的风暴潮容易侵袭该区域;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等大量排放,导致海水中营养物质富集,为赤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容易引发赤潮灾害。
【点评】海洋空间资源是指与海洋开发利用有关的海岸、海上、海中和海底的地理区域的总称。将海面、海中和海底空间用作交通、生产、储藏.军事、居住和娱乐场所的资源。包括海运、海岸工程、海洋工程、临海工业场地、海上机场。海流仓库、重要基地、海上运动、旅游、休闲娱乐等。
(1)外湾相对开阔,海域面积大,受周边地形等限制小,可利用的空间资源多,有利于大规模填海造陆;海域开阔,空间大,海水深,港口停泊条件优越;外湾远离河口(泥沙淤积弱)海水深,能够满足大型船只的进出和停泊需求,对发展海洋运输及相关产业有利;外湾海水与外界海水交换较频繁,扩散能力强,自净能力强,环境承载力大。
(2)当地属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丰富,内湾受淡水径流影响大,淡水大量稀释海水,使得内湾盐度降低;而外湾距离陆地河流较远,受淡水注入影响小,盐度相对较高;夏季吹偏南风,受夏季风吹拂潮流向北堆积(受潮流影响大),外湾开阔,潮流作用强,能更好地与外海高盐度海水进行交换,维持较高的盐度水平;内湾相对封闭,潮流作用弱,海水交换不畅,盐度受淡水影响后难以快速恢复,导致内湾盐度明显低于外湾。
(3)钦州港是港口,可方便从国外进口原料大宗商品,保障原材料的稳定供应,海运运费较便宜,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港口所在区域容易吸引相关产业集聚,有利于Z公司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如与上下游企业的协作,促进技术交流和产业升级;通过钦州港可以将生产的新能源电池产品运往国外市场,有利于拓展国际市场。
(4)钦州湾的主要海洋灾害为风暴潮、水体富营养化(赤潮)。原因是钦州湾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处于低纬度地区,受热带气旋(台风)影响频繁,台风引发的风暴潮容易侵袭该区域;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等大量排放,导致海水中营养物质富集,为赤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容易引发赤潮灾害。
1 / 12025届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高三二模地理试题
(2025·浙江模拟)中南半岛五国人口密度较高且地区差异明显。高人口密度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河流冲积平原,低人口密度地区主要分布在内陆和山区。下图为五国地形、河流分布及各国人口、面积柱状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中南半岛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
A.越南 B.缅甸 C.泰国 D.老挝
2.造成中南半岛五国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人文因素是(  )
①经济②矿产③交通④宗教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025·浙江模拟)耕地爬坡现象是指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固定性,耕地被迫向坡度更高的区域扩展的现象。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耕地爬坡现象逐渐凸显。研究表明,1990年—2020年长江流域耕地具有明显的爬坡现象。完成下面小题。
3.近三十年来耕地爬坡现象最明显的省(市)为(  )
A.青海省 B.四川省 C.江苏省 D.上海市
4.有利于长江流域抑制耕地爬坡现象的措施包括(  )
①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②鼓励农村宅基地复垦③开垦坡地④生态退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25·浙江模拟)南亚地区季风环流明显,受西南季风不同程度影响,形成多种植被类型。读南亚区域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示①②③④四地植被类型相同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影响图示①③两地植被类型不同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光照 B.地形 C.土壤 D.降水
7.(2025·浙江模拟)水稻无人农场的变量施肥技术由信息感知(监测分析水稻长势)、处方决策(制定施肥方案)和精准作业(无人机平台精准变量施肥)三个环节组成。变量施肥技术中各环节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组合正确的是(  )
A.信息感知-地理信息系统(GIS)
B.处方决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C.处方决策-遥感技术(RS)
D.精准作业-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2025·浙江模拟)CPI是用来衡量城市用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性的指标。当CPI>1.3时,城镇建设用地扩张与城镇人口增长明显不协调。下表为我国部分城市群2010~2020城镇人口和城镇建设用地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群 城镇人口(万人) 增长率(%) 城镇建设用地(hm2) 增长率(%) CPI
2010年 2020年 2010年 2020年
山东半岛 4595 6401 36 595078 1035294 74 2.04
京津冀 5871 7458 27 611264 863899 41 1.53
长三角 9408 12626 34 1076068 1627418 51 1.5
8.据材料,上述城市群在2010~2020年期间可能出现(  )
①城市发展挤占农田和生态空间 ②城市土地利用低效
③传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困难 ④城市房价居高不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9.为降低CPI指数,最有效措施是(  )
A.扩大城市工业规模,吸引人口回流
B.完善城市交通体系,缓解交通压力
C.引导人口合理流动,优化土地配置
D.实施农业生态退耕,提升环境质量
(2025·浙江模拟)下表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地农业生产熟制变化及作物搭配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10.导致1950年代夏季土地休闲的影响因素是(  )
A.热量和地形 B.热量和光照 C.光照和降水 D.降水和地形
11.1980年代,农业生产实现一年两熟主要得益于(  )
A.市场需求增加 B.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C.热量条件改善 D.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2025·浙江模拟)下图为某谷地地质剖面图,D1、D2分别形成于晚古生代泥盆纪早期和中期;Q1、Q2、Q3、Q4形成于第四纪的不同时期、且年龄依次变小。由于岩性和气候环境相似,河谷两侧同一岩层地貌面被剥蚀速度相当。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断层F形成时间最可能为(  )
A.晚于Q4 B.早于Q1 C.Q2和Q3之间 D.Q3和Q4之间
13.该地缺少中生代地层,其原因最可能是由于中生代时期(  )
A.岩浆活动剧烈 B.气候寒冷干燥
C.断裂下陷显著 D.外力剥蚀强烈
(2025·浙江模拟)在浅水区,受河床底部起伏影响,水流流速在上坡和下坡存在明显差异,而导致不同坡面侵蚀或沉积,使得沙波发生移动。下图示意某常见的沙波形成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14.关于沙波坡度大小正确的说法是(  )
A.迎水面陡 B.背水面陡
C.①坡大于②坡 D.②坡大于④坡
15.沙波移动方向与水流方向(  )
A.相同 B.相反 C.垂直向右 D.垂直向左
(2025·浙江模拟)下表为北京、河南、吉林、重庆四省(市)2023年的人口与经济相关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人口总数(万人) 土地面积(万km2) GDP(亿元) 人均GDP(元)
甲 2339 18.74 13531 57739
乙 2186 1.64 43761 200278
丙 9815 16.7 59132 60073
丁 3191 8.24 30146 94147
16.甲、乙、丙、丁依次为我国四大地区中的(  )
A.中部、东部、东北、西部 B.东北、东部、中部、西部
C.西部、东北、东部、中部 D.东北、东部、西部、中部
17.与丙地相比,丁地人均GDP较高的原因是(  )
①土地资源丰富②人口总数较少③经济政策较好④劳动力素质较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5·浙江模拟)国际磷产品贸易网络由磷矿石、磷肥等加工产品和农产品内含磷的流动组成。下图为1990年-2020年我国进出口磷产品中的磷流变化图,2008年后出口东南亚和南亚的磷产品占总出口量的61.3%且保持相对稳定。完成下面小题。
18.1990-2020年我国磷产品贸易特点表现为(  )
A.2000年前磷产品以出口为主
B.2006年后出口磷产品整体附加值提高
C.1990年以来进口农产品磷流呈下降趋势
D.1990年以来出口农产品磷流持续上升
19.下列措施有利于提高我国磷产品出口贸易安全的是(  )
A.加大国际磷矿投资,保障原料供应
B.提升国内加工能力,增加产品供应
C.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市场多元化
D.加大科技投入,降低产品价格
(2025·浙江模拟)下图为夏至日甲乙两地同一时刻的太阳光线与直立杆子示意图,太阳光线与杆子夹角α和β均为70°,当天该时刻后甲地杆影变短。完成下面小题。
20.上图中甲地纬度和观测时间组合正确的是(  )
A.86.5°N、12:00 B.86.5°N、0:00
C.46.5°S、12:00 D.46.5°S、0:00
21.此后三个月,与甲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ΔH)相符的是(  )
A. B.
C. D.
(2025·浙江模拟)下图示意1980年-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类湿地面积变化(湿地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完成下面小题。
22.有关该时期湿地面积变化及成因,正确的是(  )
A.河流湿地增长面积最大 B.水田/盐田减少面积最大
C.湿地总面积持续减少 D.人工湿地转变为自然湿地
23.沿海滩涂面积变化对沿岸产生的影响有(  )
A.生物多样性增加 B.海洋灾害危害加剧
C.改善海水水质 D.海平面下降
(2025·浙江模拟)下垫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下图为南京某观测站于2017年12月24日1:00、3:00和5:00监测的PM2.5、温度和3:00监测的相对湿度的垂直变化,该时段南京处于微风环境。完成下面小题。
24.上图中表示24日3:00的PM2.5和气温变化曲线的分别是(  )
A.①和⑥ B.②和④ C.②和⑤ D.③和⑤
25.关于24日3:00相对湿度垂直变率最大的高度和原因正确的是(  )
A.600-700m气温快速下降 B.600-700m水汽垂直输送减弱
C.200-300m东南暖湿气流输入 D.200-300m下垫面水汽输入多
26.(2025·浙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南非是非洲地区最具经济实力的国家,其支柱产业有矿业和能源工业等。南非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矿业生产历史悠久,具有完备的现代矿业体系和先进的开采冶炼技术,其中黄金和钻石产量位居世界首位,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下图为南非略图。
材料二南非能源工业基础雄厚,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煤炭资源,电力供应以煤电为主。近年来因发电和供电系统频发故障,经常出现大规模限电现象。目前,南非政府正在调整和优化能源政策,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其实现供电安全稳定并达成碳减排目标。
(1)从生产角度,说明南非黄金和钻石在国际市场上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原因。
(2)结合材料,说出近年来南非能源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3)从气候角度,分析南非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的原因。
27.(2025·浙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河西走廊是我国西部重要的人口、城市分布区,境内有主要发源于祁连山脉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三大水系。图1为河西走廊区域概况图,图2为三大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图。
材料二 祁连山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山上冰川广布。自上世纪中叶以来祁连山区呈现暖湿化趋势(气温和降水平均每10年分别增加0.36℃、9.94mm),但三大河流径流量出现不同增减趋势(见表)。
表为三大水系冰川分布及水文特征统计。
水系 河流径流量 (亿m3) 冰川面积 (km ) 冰川融水补给 比重(%) 径流量增减量 (亿m3/10年)
石羊河 9.87 39.94 6.1 -0.16
黑河 32.21 292.84 11.9 1.2
疏勒河 15.69 713.68 35.1 1.4
材料三 2000年1月,黑河流域管理局挂牌成立,负责黑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2001年8月起,张掖市向下游分水总下泄水量达到9.5亿立方米,用3年时间完成黑河分水任务,以满足下游居延海等区域的生态用水需求。黑河下游尾闾湖—居延海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已经实现连续20年未干涸。
(1)该区域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为   、   ;指出该地区河流径流补给来源地,并列举两种主要补给类型。   
(2)从补给类型和水循环角度分析石羊河径流量近年来减少的原因。
(3)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角度说明居延海连续20年未干涸的原因。
28.(2025·浙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钦州湾位于广西北部湾海域顶端,分为内湾(茅尾海)和外湾,连接内湾与外湾的湾颈宽度最窄处只有约1km,内湾北部有钦江和茅岭江等河流汇入。2011年以来钦州湾因港口、工业和城镇建设需要,累积填海造地面积达40km2,造成钦州湾外湾面积萎缩严重。下图为钦州湾填海造陆概况和夏季盐度分布。
材料二 钦州港临港产业园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吸引了产业链中的不同类型企业入驻。Z公司为一家新能源电池企业,镍系列产品出货量居全球第一。2021年起该公司与为印度尼西亚企业合作,参与红土镍矿的开采和冶炼,保障了国内新能源电池生产的原料供应,并巩固了国际新能源电池市场占有率。
(1)从海洋资源利用角度,分析与内湾相比外湾填海造陆的优势。
(2)从径流和潮流角度,分析夏季内湾和外湾盐度差异大的原因。
(3)从全产业链角度,分析钦州港在Z公司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4)列举两种钦州湾的主要海洋灾害,并从地理位置和人类活动影响角度分析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C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①地形:平原和低山丘陵区,人口较密集;而高山与高原人口较稀疏。②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人类居住,所以人口分布较多区大多气候适宜。如热带地区,大多在高原地带(海拔高,气温凉爽)。③河流:人口最早大多聚集在河流附近(水路交通便利;用水方便;河流附近土壤有可能肥沃)。④淡水资源:淡水资源丰富地,比如河湖众多,可以解决生产与生活用水。所以干旱区的人口分布大多依水源呈点、线、片状分布。⑤土壤:土壤肥沃,便于从事农业活动。⑥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工业活动,会吸引人口集聚,同时资源的开采,也易形成矿业城市。⑦自然灾害:自然灾害频发地,人口数量少。比如河流人口多分布在地势较高区域,低洼处人口较少。
(2)社会经济因素:①水陆交通:交通便利处有利于人口集聚,人口较多。②开发历史:开发历史早,经济水平较高,人口多。③工农业基础:工农业发展水平好,则人口密度大。④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水平高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也较为显著。⑤政治因素、宗教、习俗、政策等:同种信仰、习俗相同、政治信仰相同的人易于聚集在某一区域。
1.人口密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等于人口数量/国土面积。根据右图中的人口与国土面积数据,估算可得选项国家中,老挝人口密度32人/平方千米,越南人口密度为304人/平方千米,缅甸的人口密度为81人/平方千米,泰国的人口密度为132人/平方千米,所以老挝的人口密度最小,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南半岛五国高人口密度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河流冲积平原,结合右图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是越南和泰国,两国经济相对较发达,海岸线较长,交通便利,①③正确;其它国家中缅甸和老挝北部内陆面积较大,矿产也比较丰富,但经济相对较落后,②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南半岛五国宗教以佛教为主,不是造成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3.B
4.D
【知识点】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解析】【点评】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景观与生态系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但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出现环境污染问题;人口大量迁入城市,造成就业困难,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生产、生活排放废热多,加剧城市热岛效应等。缓解城市问题的措施:①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②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③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④合理规划城市。
3.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城镇化占用耕地是导致耕地减少,为保持耕地面积不减少需要开发新的耕地。耕地爬坡即耕地的坡度增大,说明本区域城镇化发展较快、且未开发的坡耕地较多。青海经济落后,土地需求少,A错误。
B.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四川经济发展土地需求增加,同时地形起伏较大坡地多,B正确。
CD.上海、江苏以平原为主,坡地少,CD错误。
故答案为:B。
4.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下新增多为坡耕地,①错误;未开发的荒地多为坡地在内的自然条件较差的土地,③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农村宅基地一般建在地形平坦的地区,生态退耕多为坡度较大等水土流失严重的土地,②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5.D
6.D
【知识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某些地区由于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称为非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分异现象的影响因素有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自然因素。例如,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由于地势高,气温较低,降水较少,缺少形成热带雨林带的条件而发育了热带草原带;马达加斯加岛东岸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降水丰沛,厄加勒斯暖流增温增湿,因此发育了热带雨林带;南纬60°附近几乎全部是海洋,因而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5.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①地位于印度河下游,西南季风难以到达,降水少,形成热带荒漠;图中②③④均为热带季风气候区,②地位于内陆,受西南季风影响较小,降水相对较少,形成热带草原;③④两地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地带,降水较多,形成热带雨林,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6.D.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①地位于印度河下游,西南季风难以到达,降水少,形成热带荒漠;③地位于恒河三角洲,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地带,降水较多,形成热带雨林,所以降水是影响图示①③两地植被类型不同的主要自然因素,D正确。
B.①③均位于平原地区,B错误。
AC.光照、土壤不是影响两地植被不同的主要因素,AC错误。
故答案为:D。
7.【答案】D
【知识点】遥感(R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
【解析】【分析】A.信息感知是监测水稻长势,利用主动式遥感技术,A错误。
BC.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处方决策是制定施肥方案,需要综合分析水稻生长情况并结合肥料特点,应用地理信息系统,BC错误。
D.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无人机施肥需要导航到相应区域,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RS是收集信息的感知手段,主要获取影像资料;GIS是在一定数据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比、计算;GPS主要是定位和导航,确定震中精确位置主要是GPS的功能,评估地震灾害损失主要是GIS功能;监测人员的伤亡必须通过人来检测。
【答案】8.A
9.C
【知识点】合理利用城乡空间;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点评】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景观与生态系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但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出现环境污染问题;人口大量迁入城市,造成就业困难,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生产、生活排放废热多,加剧城市热岛效应等。缓解城市问题的措施:①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②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③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④合理规划城市。
8.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上述城市群CPI大于1.3,说明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过快,超过了人口增长,导致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即城市发展所需的建设用地大量挤占农田和生态空间,①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建设用地面积扩张过快,浪费严重,土地利用低效,②正确;传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困难,就业机会减少,人口外流严重,但图中城市群人口数量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扩张,③错误;城市房价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平、金融、政策等因素有关,CPI指数用来衡量城市用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性,无法直接说明城市房价居高不下,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9.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扩大工业区规模客观上推动了土地城镇化,加快了城市建设用地增速,A错误。
C.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针对CPI不协调,即建设用地扩张超过人口发展的问题,可以通过人口政策和国土空间规划,合理引导城镇人口流动和城镇用地空间分布,配置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居住等用地,缓解人地增长失衡现象,C正确。
BD.完善交通、生态退耕无法使人口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0.D
11.B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点评】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等)。市场需求决定着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与冷藏保鲜技术条件的发展,使农产品的市场(销售范围)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10.由表中数据可知,1950年代休耕的月份集中在7-9月,此时降水集中,由于华北平原地势低洼,夏季降水丰富,导致涝灾严重而无法种植,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1.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作物的熟制影响不大,A错误。
B.1980年代,由于水利设施完善,防洪抗涝能力增加,再加上套种等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实现了一年两熟,B正确。
C.冬小麦的生长期与原来相差不大,热量条件无明显改善,C错误。
D.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机械化水平提高影响农业生产效率与作物的熟制关系不大,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2.C
13.D
【知识点】断层;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和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12.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C断层位于Q4之下,应在其沉积之前形成,A错误。
BC.图中东南侧Q1和Q2明显比西北侧低7、8米,因此西北侧曾因断层抬升,故沉积于断层之前,C正确,B错误。
D.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断层两侧Q3地貌面海拔基本相同,由于低处沉积较快、高处较慢(削高填低),因此先有断层再沉积Q3和Q4,D错误。
故答案为:C。
13.D.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缺少中生代地层可能是由于中生代前期沉积的地层在后期受到侵蚀而缺失,D正确。
AB.缺少某一时期地层不能说明岩浆活动和气候寒冷,AB错误。
C.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断裂下陷易增强沉积而形成岩层,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14.B
15.B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沙波是一种流水地貌。顺着水流的方向运动,为顺行沙波,此种状态下迎水坡面为流水快,以流水侵蚀搬运作用为主,而背水坡流面流速慢,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逆水流的方向运动称为逆行沙波,此种状态下迎水坡面流速慢,坡缓,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背水坡面陡坡造成流速快,以流水侵蚀为主。
14.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沙波是在水动力较弱的浅水区形成的,迎水面受到地形阻挡水流速度较慢,沉积作用为主,坡度较缓;背水一侧重力作用下水流速加快,侵蚀为主,因此迎水面坡度小于背水面,即③<④坡,①<②坡,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5.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沙波背水面流速快、侵蚀搬运为主,迎水面流速慢沉积为主,即②坡泥沙被侵蚀搬运至③坡沉积下来,从整体上看沙波上水流方向相反,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6.B
17.C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异同;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点评】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级行政区);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10个省级行政区);中部地区: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6个省级行政区);西部地区:重庆、四川、陕西、云南、贵州、广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12个省级行政区)。
16.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乙地人均GDP最高,经济最发达,应为北京,属于东部地区;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丙地人口数量最多,应为河南,属于中部地区;甲地GDP和人均GDP较低,可能为吉林,属于东北地区;丁地城镇化水平较高,可能为直辖市重庆,属于西部地区,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7.根据上题结果,丙为河南,丁为重庆。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重庆人口明显少于河南,所以人均GDP较高,②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重庆是直辖市并位于西部,受益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政策直接支持,会享受到更好的经济政策,③正确;土地面积与人均GDP无直接关系,①错误;河南和重庆劳动力素质差别并不明显,河南人口基数大,可能还有一定优势,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8.B
19.C
【知识点】我国矿产资源概况;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
【解析】【点评】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主要措施:
1、发展科技。这类地区一般随资源开发而兴起,随资源枯竭而衰落,应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发展第三产业,例如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例如从资源主导到科技主导、从开发矿产到开发旅游,使经济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4、绿化、美化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18.B.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2006年后加工产品出口量明显大于原矿出口,附加值提高,B正确。
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2000年前进口大于出口,A错误。
CD.1990年以来农产品磷流进口呈波动上升,出口呈波动下降,CD错误。
故答案为:B。
19.C.根据材料出口市场集中于东南亚和南亚,出口市场单一,提高出口市场多元化可以提高出口贸易安全,C正确。
ABD.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加大国际磷矿投资、提升国内加工能力、加大科技投入,与材料中的“2008年后出口东南亚和南亚的磷产品占总出口量的61.3%且保持相对稳定”关系不大,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20.B
21.C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影子的朝向与太阳的位置相反;距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物体的影子越短;距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物体的影子越长。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H=90°-|φ-δ|,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数,φ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20.AC.根据甲乙两地同一时刻太阳均为位于正北方向,所以两地为正午或子夜;甲地该时刻后杆影缩短,太阳高度变大,所以甲地观测时间为子夜0:00,乙地为正午12:00,AC错误。
BD.由材料可知,太阳光线与杆子夹角α和β均为70°,太阳高度角=90°-杆子与光线的夹角,因此,两地太阳高度为均为90-70°=20°,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约为23.5°N),恰好出现极昼的纬线为北极圈(约为66.5°N),甲地在极昼区,子夜时的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为:太阳高度角=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90°,代入公式求得甲地的纬度为86.5°N,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2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甲地纬度为86.5°N,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90° - |86.5° - 23.5°| = 90° - 63° = 27°,乙地(46.5°S)的正午太阳度= 90° - |46.5° + 23.5°| = 90° - 70° = 20°,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为7°;夏至日后直射点南移,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小,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角:90° - |86.5° - 0°| = 3.5°;乙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大,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角:90° - |46.5° - 0°| = 43.5°;秋分日,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差为-40°,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22.B
23.B
【知识点】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解析】【点评】湿地生态价值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价值:提供水资源、提供农副产品、提供工业原料、航运、科学研究价值、旅游。
22.B.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水田/盐田呈下降趋势,减少面积最大,B正确。
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河流湿地略有增长,水库/坑塘增长面积最大,A错误。
C.湿地总面积先减少后略有增大,C错误。
D.湿地主要由自然湿地转为人工湿地,D错误。
故答案为:B。
23.B.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沿海滩涂防风减浪、保护海岸,维持生物多样、净化水质等功能,图中沿海滩涂面积明显减少,因此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对沿岸地区的破坏会加剧,B正确。
AC.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海岸地带其人类活动增强,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水污染加剧,AC错误。
D.海平面升降与滩涂面积变化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24.C
25.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相对湿度,指空气中水汽压与相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或湿空气的绝对湿度与相同温度下可能达到的最大绝对湿度之比,也可表示为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力与相同温度下水的饱和压力之比。
24.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在夜间由于地面辐射持续散热,自日落之后气温开始下降,到日出前后气温最低,所以1:00到5:00气温应逐渐降低,故此判断温度变化图中曲线④为5:00,曲线⑤为3:00,曲线⑥为1:00;由于逆温层之上大气向上运动输送弱,PM2.5浓度快速降低,再根据3:00曲线⑤的逆温层高度为600米,所以左图PM2.5浓度在600米开始向上快速下降,曲线②正确,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5.CD.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相对湿度垂直变化最大高度在600-700米,CD错误。
B.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逆温导致水汽向上输送减弱,导致相对湿度快速下降,B正确。
A.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相对稳定,并不会在600-700m气温出现快速下降,A错误。
故答案为:B。
26.【答案】(1)矿产品位高,品质好;历史悠久,加工经验丰富,工艺先进;完备的现代矿业体系,协作条件优越;开采冶炼技术先进,产品质量高;生产规模大,降低生产成本。
(2)电力基础设施老化(发电、供电设备老化);能源结构单一(电力结构单一);电力供应不稳定;环境(大气)污染严重。
(3)全球气候变化(变暖),海平面上升,威胁南非沿海低地;
南非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
南非(南部)受西风和(北部)信风影响大,风能资源丰富。
【知识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解析】【分析】(1)结合材料“南非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矿业生产历史悠久,具有完备的现代矿业体系和先进的开采冶炼技术,其中黄金和钻石产量位居世界首位,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由此可知,其矿产矿产品位高,原材料的品质好,竞争力强;矿业生产历史悠久,加工经验丰富,工艺先进,竞争力强;具有完备的现代矿业体系和先进的开采冶炼技术,企业间的协作条件优越,且开采冶炼技术先进,产品质量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强;矿业是其支柱产业,其生产规模大,规模效益明显,可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强其竞争力。
(2)结合材料“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煤炭资源,电力供应以煤电为主”可知,其能源工业的结构单一,以煤电为主,长期的媒体燃烧导致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结合材料“近年来因发电和供电系统频发故障,经常出现大规模限电现象”可知,其发电、供电设备老化,电力基础设施老化,导致电力供应不稳定。
(3)南非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的原因可以从气候变化、纬度位置、大气环流等角度分析。结合材料“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其实现供电安全稳定并达成碳减排目标”可知,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威胁南非沿海低地,所以需要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降低碳排放,环境气候变暖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结合材料“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可知,还可以分析其太阳能、风能的开发条件。结合图示信息,南非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可以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结合纬度和大气环流等知识,南非南部受西风影响大,北部受信风影响大,风能资源丰富,可以开发风能资源。
【点评】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政府政策、环境因素、区域产业基础和生产协作条件等。一般来说,市场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不同的工业部门所要考虑的因素是不同的,有原料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动力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和技术指向型等。
(1)注意限定角度“生产角度”以及审题关键信息“较强竞争力”。结合材料“南非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矿业生产历史悠久,具有完备的现代矿业体系和先进的开采冶炼技术,其中黄金和钻石产量位居世界首位,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由此可知,其矿产矿产品位高,原材料的品质好,竞争力强;矿业生产历史悠久,加工经验丰富,工艺先进,竞争力强;具有完备的现代矿业体系和先进的开采冶炼技术,企业间的协作条件优越,且开采冶炼技术先进,产品质量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强;矿业是其支柱产业,其生产规模大,规模效益明显,可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强其竞争力。
(2)结合材料“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煤炭资源,电力供应以煤电为主”可知,其能源工业的结构单一,以煤电为主,长期的媒体燃烧导致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结合材料“近年来因发电和供电系统频发故障,经常出现大规模限电现象”可知,其发电、供电设备老化,电力基础设施老化,导致电力供应不稳定。
(3)注意限定角度“气候角度”。结合材料“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其实现供电安全稳定并达成碳减排目标”可知,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威胁南非沿海低地,所以需要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降低碳排放,环境气候变暖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结合材料“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可知,还可以分析其太阳能、风能的开发条件。结合图示信息,南非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可以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结合纬度和大气环流等知识,南非南部受西风影响大,北部受信风影响大,风能资源丰富,可以开发风能资源。
27.【答案】(1)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山区多平原少);祁连山区降水最多;上游山区(祁连山区);冰川融水、山地降水
(2)石羊河上游山区冰川面积小,冰雪融水补给比重低,气候变暖冰川融水增量不明显;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降水增加不明显。
(3)气候暖湿化,黑河上游来水量增加;上游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生态调水);居延海周边植被覆盖率提高。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区域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大致体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趋势;其中降水的极大值出现在祁连山区(年降水量超过400mm);河西走廊主要位于西北干旱区,由于靠近高大的祁连山脉,河流主要的补给水源是冰川融水,同时辅以山地降水。
(2)据上题分析得知该地区的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冰川融水,据表格数据统计可知石羊河的冰川面积远小于黑河和疏勒河,说明石羊河上游山区冰川面积小,冰雪融水补给比重低,可融水量小,补给河流水源少,即使气候变暖,也由于冰川面积较小而冰川融水增量不明显;随着气候变暖,流域的蒸发量增加,水分支出变大;整体径流量减少也说明该地区降水增加不明显。
(3)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当地气候出现暖湿化,冰川融水量和山地降水量有所增加,黑河上游来水量增加;并未干涸说明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相对合理,推断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黑河流域管理局挂牌成立,负责黑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说明了当地进行全流域统一规划用水;气候暖湿化有助于植被的生长,当地植被覆盖率有所上升,涵养水源能力上升。
【点评】陆地水体的关系特征: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其他陆地水体的最主要补给形式;冰融水可补给河流水及其他陆地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
(1)据图示等降水量线分布特征可知,图中区域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大致体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趋势;其中降水的极大值出现在祁连山区(年降水量超过400mm);河西走廊主要位于西北干旱区,由于靠近高大的祁连山脉,河流主要的补给水源是冰川融水,同时辅以山地降水。
(2)据上题分析得知该地区的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冰川融水,据表格数据统计可知石羊河的冰川面积远小于黑河和疏勒河,说明石羊河上游山区冰川面积小,冰雪融水补给比重低,可融水量小,补给河流水源少,即使气候变暖,也由于冰川面积较小而冰川融水增量不明显;随着气候变暖,流域的蒸发量增加,水分支出变大;整体径流量减少也说明该地区降水增加不明显。
(3)首先当地气候出现暖湿化,冰川融水量和山地降水量有所增加,黑河上游来水量增加;并未干涸说明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相对合理,推断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黑河流域管理局挂牌成立,负责黑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说明了当地进行全流域统一规划用水;气候暖湿化有助于植被的生长,当地植被覆盖率有所上升,涵养水源能力上升。
28.【答案】(1)海域面积大,海洋空间资源丰富;海域开阔,港口停泊条件优越;远离河口(泥沙淤积弱)海水深,航行条件优越;海水扩散能力强(自净能力强),环境承载力大。
(2)夏季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稀释作用强,内湾盐度降低;夏季受夏季风吹拂潮流向北堆积(受潮流影响大),外湾盐度升高;湾颈处狭窄,内、外湾海水交换弱。所以盐度差异大。
(3)原料大宗商品,海运运费低,降低生产成本;临港产业园吸引新能源产业集群,协作条件优越;海运便利,有利于拓展国际市场。
(4)风暴潮、水体富营养化(赤潮)。
纬度低(热带亚热带海域),夏秋季受台风影响,风暴潮灾害严重;沿岸经济(工业、港口)发达,废水排放量大,水体富营养化(赤潮)多发。
【知识点】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外湾相对开阔,海域面积大,受周边地形等限制小,可利用的空间资源多,有利于大规模填海造陆;海域开阔,空间大,海水深,港口停泊条件优越;外湾远离河口海水深,能够满足大型船只的进出和停泊需求,对发展海洋运输及相关产业有利;外湾海水与外界海水交换较频繁,扩散能力强,自净能力强,环境承载力大。
(2)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当地属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丰富,内湾受淡水径流影响大,淡水大量稀释海水,使得内湾盐度降低;而外湾距离陆地河流较远,受淡水注入影响小,盐度相对较高;夏季吹偏南风,受夏季风吹拂潮流向北堆积,外湾开阔,潮流作用强,能更好地与外海高盐度海水进行交换,维持较高的盐度水平;内湾相对封闭,潮流作用弱,海水交换不畅,盐度受淡水影响后难以快速恢复,导致内湾盐度明显低于外湾。
(3)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钦州港是港口,可方便从国外进口原料大宗商品,保障原材料的稳定供应,海运运费较便宜,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港口所在区域容易吸引相关产业集聚,有利于Z公司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如与上下游企业的协作,促进技术交流和产业升级;通过钦州港可以将生产的新能源电池产品运往国外市场,有利于拓展国际市场。
(4)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钦州湾的主要海洋灾害为风暴潮、水体富营养化(赤潮)。原因是钦州湾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处于低纬度地区,受热带气旋(台风)影响频繁,台风引发的风暴潮容易侵袭该区域;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等大量排放,导致海水中营养物质富集,为赤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容易引发赤潮灾害。
【点评】海洋空间资源是指与海洋开发利用有关的海岸、海上、海中和海底的地理区域的总称。将海面、海中和海底空间用作交通、生产、储藏.军事、居住和娱乐场所的资源。包括海运、海岸工程、海洋工程、临海工业场地、海上机场。海流仓库、重要基地、海上运动、旅游、休闲娱乐等。
(1)外湾相对开阔,海域面积大,受周边地形等限制小,可利用的空间资源多,有利于大规模填海造陆;海域开阔,空间大,海水深,港口停泊条件优越;外湾远离河口(泥沙淤积弱)海水深,能够满足大型船只的进出和停泊需求,对发展海洋运输及相关产业有利;外湾海水与外界海水交换较频繁,扩散能力强,自净能力强,环境承载力大。
(2)当地属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丰富,内湾受淡水径流影响大,淡水大量稀释海水,使得内湾盐度降低;而外湾距离陆地河流较远,受淡水注入影响小,盐度相对较高;夏季吹偏南风,受夏季风吹拂潮流向北堆积(受潮流影响大),外湾开阔,潮流作用强,能更好地与外海高盐度海水进行交换,维持较高的盐度水平;内湾相对封闭,潮流作用弱,海水交换不畅,盐度受淡水影响后难以快速恢复,导致内湾盐度明显低于外湾。
(3)钦州港是港口,可方便从国外进口原料大宗商品,保障原材料的稳定供应,海运运费较便宜,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港口所在区域容易吸引相关产业集聚,有利于Z公司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如与上下游企业的协作,促进技术交流和产业升级;通过钦州港可以将生产的新能源电池产品运往国外市场,有利于拓展国际市场。
(4)钦州湾的主要海洋灾害为风暴潮、水体富营养化(赤潮)。原因是钦州湾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处于低纬度地区,受热带气旋(台风)影响频繁,台风引发的风暴潮容易侵袭该区域;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等大量排放,导致海水中营养物质富集,为赤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容易引发赤潮灾害。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