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科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科学试题

资源简介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科学试题
1.(2025七下·椒江期末)华夏造物历史悠久,《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下列造物过程或技术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烧制陶罐 B.雕刻石像
C.水车灌溉 D.织衣布
2.(2025七下·椒江期末)下列关于青春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春期是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B.青春期的青少年应尽量避免参加体育活动,防止受伤影响发育
C.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会分别出现遗精和月经,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D.青春期是一个人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生殖器官在此阶段迅速发育
3.(2025七下·椒江期末)不小心被针刺了一下会感觉到疼痛,这是神经组织在起作用,下列属于神经组织的是
A. B.
C. D.
4.(2025七下·椒江期末)如图所示是天台华顶在寒潮来临时出现的雾凇奇观。这一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A.升华 B.凝华 C.凝固 D.熔化
5.(2025七下·椒江期末)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或复杂的事物,下列不属于模型的是
A.台州城市标志
B.水分蒸发
C.速度公式
D.地球仪
6.(2025七下·椒江期末)下列地貌景观图中,主要是由地球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长江三角洲
B.流动沙丘
C.喜马拉雅山脉
D.贵州织金洞
7.(2025七下·椒江期末)二硫化钼 是半导体芯片领域备受瞩目的新型材料。已知硫元素(S)在化合物中常见化合价为-2价,则MoS2中钼元素(Mo)的化合价是
A.+2 B.+3 C.+4 D.+6
8.(2025七下·椒江期末)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治疗手段。如图所示,造血干细胞通过不断产生新的血细胞帮助患者重建正常造血功能,这一过程称为细胞的(  )
A.分裂 B.分化 C.生长 D.衰老
9.(2025七下·椒江期末)从深海热泉到极地冰川,都有微生物的存在。下列有关微生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能引起很多疾病,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B.②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构成,呈寄生生活
C.③属于单细胞真菌,可以用于发面、酿酒等
D.④主要通过产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10.(2025七下·椒江期末)如图所示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和氮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和②电子层数不同
B.③是镁元素
C.④和N 的化学性质相似
D.氮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克
11.(2025七下·椒江期末)为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小利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各组水的初温和质量均相等,①②③中水的表面积相同,④中水的表面积最大。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空气流速关系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2.(2025七下·椒江期末)如图甲所示为一颗玉米种子,虚线表示几种不同剖开玉米种子的方法,图乙是剖开玉米种子后根据观察绘制的玉米种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图乙剖面中滴加碘液,变蓝的是结构②
B.种子萌发过程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结构③
C.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最先突破种皮的是结构④
D.按图甲虚线b所示方向剖开玉米种子后可得到图乙所示剖面
13.(2025七下·椒江期末)下列各图中●和 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能表示化合物的是
A. B.
C. D.
14.(2025七下·椒江期末)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该原子的质量与“标准质量”的比值。若以C-12 原子质量的1/3为标准质量,则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4 B.8 C.16 D.32
15.(2025七下·椒江期末)下列关于分子的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甲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到的苯分子,说明分子很小
B.图乙中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C.图丙中用针刺破一侧的肥皂膜,细线被拉向另一侧,说明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D.图丁中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冷水中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16.(2025七下·椒江期末)实验室近期采购了一批化学药品,请根据标签已有信息写出对应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
(1)   
(2)   
(3)   
(4)   
17.(2025七下·椒江期末)台州盛产东魁杨梅,东魁杨梅因其果实大而享有“杨梅之皇”的美誉。
(1)果农为了繁殖大量的杨梅树,常采用嫁接的方法,这种生殖方式的优点是不仅繁殖速度快,还能   。
(2)杨梅树是一种典型的雌雄异株植物,即杨梅树的雄花和雌花分别生长在不同的植株,其传粉方式是   ,最终   逐渐发育成果实。
18.(2025七下·椒江期末)如图所示为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胚胎发育的场所是   (填序号)。
(2)近年来全球不孕不育人数逐年增加,如果某女性的①   (填器官名称)发生堵塞,则不能在自然状态下受精。
(3)科学家预言:置于母体外的人造子宫有望被发明。人造子宫应该具备下列哪些功能____。
A.能模拟母体子宫的恒定温度
B.能模拟母体子宫的液体环境,如羊水
C.能为胎儿提供营养物质,并清除代谢废物
19.(2025七下·椒江期末)如图所示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气、氘、氚的原子结构模型。
(1)图甲中●表示的微观粒子是   
(2)为了区分同一种原子的同位素原子,可用图乙所示的符号加以表示,氚原子的符号为   。
20.(2025七下·椒江期末)中国航天员将生菜种子带入太空,成功在空间站种植出了新鲜生菜。
(1)生菜含有人体所需的镁、铁、钙等营养成分,这里的镁、铁、钙指的是   (选填“元素”或“原子”)。
(2)蚜虫是生菜生长过程中常见的害虫,它的生长周期与蝗虫相似,会经历受精卵、   和成虫三个阶段。
21.(2025七下·椒江期末)“蓝色妖姬”是人工染色而成的。在白玫瑰近花期时,用染料浇灌白玫瑰根部,让花吸水一样将色剂吸入,最后开出蓝色花朵。如图所示为土壤中玫瑰花根部细胞的剖面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结构为   。若外界土壤溶液的浓度为a,根部细胞液的浓度为b,要让染色剂从根部顺利吸入,a、b的大小关系是   。
(2)横向剖开染色后的茎,发现变蓝的是   (填茎的结构)。
22.(2025七下·椒江期末)如图所示是一定质量的水在不同温度时所占体积的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4℃时,水的体积最小,此时水的密度   (选填“最大”或“最小”)。
(2)大多数的物质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水在0-4℃之间   (选填“遵循”或“不遵循”)此规律。
23.(2025七下·椒江期末)石油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如图所示是石油原油分馏的过程,利用各成分沸点的不同将原油中的各物质分离出来。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上先将原油在蒸发器中加热至350℃-500℃,使其蒸发后进入分馏塔。分馏塔中位置越高温度越低,使石油蒸气在上升过程中不断液化,该过程会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沥青通常作为残留物留在蒸发器底部,可知沥青的沸点   (选填“高于”、 “等于”或“低于”)汽油沸点。分离得到的石油气中含有丁烷气体,在常温下可通过   的方式使其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中。
24.(2025七下·椒江期末)小科为了探究植被覆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①在两个有出水口的相同水槽内各放置一块木板,使其倾斜角度相同。
②将相同厚度带草皮的表土和无草皮的裸土分别放置在木板上,记为A组和B组。
③将两个烧杯放置于出水口下方。
④用两把相同的洒水壶向两土坡顶部位置洒水。
⑤观察和记录两组实验现象。
(1)为得到更准确的实验结果,在步骤④中用洒水壶洒水时,需保持相同的有   。(写出一点即可)
(2)若小科在实验中观察到A组烧杯中泥沙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组,则说明植被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3)A组中的草皮适宜在壤土类土壤中种植。不同土壤组成成分的体积分数模型如下图,表示壤土类土壤的是   。
(4)如图丁所示,在陡峭山坡上有序挖掘出的半月形坑穴叫鱼鳞坑,坑内可植树造林,能有效治理陡坡水土流失。鱼鳞坑能起到治理水土流失作用的主要原因有____。
A.增加了地表植被覆盖率
B.降低了地表坡度
C.减缓了水流速度
25.(2025七下·椒江期末)如图甲所示为小科学习水电解实验后自制的微型实验装置。
(1)a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   
(2)实验开始前,通常会向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或稀硫酸, 目的是   。
(3)图乙是水电解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请将框图a中的缺失部分补全。
(4)实验结束后发现与电源正极相连的图钉浸入溶液部分表面颜色变深,于是小科问deepseek(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deepseek思考后部分回答如下: 图钉的主要成分是铁,在电解过程会与部分氧气反应。这会导致收集到的氢气与氢气的体积比   (选填“大于”或“小于”)2:1。
26.(2025七下·椒江期末)大蒜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对细菌真菌的繁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科学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探究不同温度处理的大蒜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的影响。实验步骤及结果如下。
①取新鲜大蒜榨成汁,用纱布过滤后取上层清液制成大蒜汁。
②将大蒜汁分成4组,分别于 下恒温加热1小时,冷却至室温后备用。
③从上述4组中分别吸取____大蒜汁,置于备好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
④将培养皿放入37℃恒温箱内,培养24 小时。
⑤观察到大蒜汁周围出现了不同大小的抑菌圈(无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测量其直径大小, 如图所示。
(1)从细胞结构看,金黄色葡萄球菌与真菌的主要区别是   。
(2)请将步骤③补充完整   。
(3)分析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处理大蒜汁的温度越高,   。
(4)据图分析,若要尽量保留大蒜的抑菌作用,宜在烹饪过程中采用   (选填“低温”或“高温”)方式。
27.(2025七下·椒江期末)小科利用托盘天平、烧杯、水和记号笔测量酱油的密度。
(1)天平调平: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先将游码移至   ,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左侧,此时应向   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2)完成调平后,小科按如下步骤进行了实验。
步骤一:用记号笔在空烧杯外壁画上标记,并用托盘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m1;
步骤二:将水倒入烧杯至标记处,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 m2;
步骤三:将水倒出擦干后,往烧杯内倒入酱油至标记处,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3。设水的密度为ρ水,则该酱油密度的表达式为ρ酱油    (用ρ水、m1、m2、m3表示)
(3)步骤三中水倒出后,在烧杯外壁还沾有一些水未擦干,这会导致所测酱油密度    (选填“偏大” “偏小”或“不变”)。
28.(2025七下·椒江期末)自制冰袋,制得的盐水冰凝固点低于小科对此进行研究。
【实验步骤】
步骤一: 利用食盐、蒸馏水配制5%、 10%、 15%的盐水;
步骤二:取三支相同的试管,分别加入等量上述溶液,插入温度计,记录此时温度计的示数;
步骤三:将三支试管同时放入冰箱冷冻室内,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并观察试管中液体状态的变化,制得不同浓度的盐水冰。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出三条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小科进行以上实验基于的猜想是   。
(2)由图可知, 10%盐水的凝固点是   。
(3)图中曲线③,第30分钟时,物质处于   状态。
(4)小科又选用了蔗糖、酒精进行实验也得出上述类似规律。在制作果酱时,可以适当   (选填“增加”或“减少”)蔗糖的用量,避免果酱在冷冻时出现小冰晶,而影响口感。
29.(2025七下·椒江期末) 为破解原子内部结构的奥秘,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进行了不懈地探索。
(1)如图甲所示是科学家和他们建立的原子结构模型,模型建构的先后顺序是   。(填序号)
(2)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实验做法如图乙所示。根据实验中α粒子散射情况,统计出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绘制图像如图丙所示。图丙中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的数据是   点(填字母)。
(3)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____。
A.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B.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 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C.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D.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30.(2025七下·椒江期末) 土壤对作物的生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下列实验能证明土壤中存在无机盐的是   。
(2)将两株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玉米幼苗,分别放在盛有等量的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的玻璃管中进行培养,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可知①号玻璃管中装的是   。(选填“蒸馏水”或“土壤浸出液”)
(3)将实验所用的玉米幼苗移栽到土壤中,一段时间后发现玉米植株较正常植株更瘦弱,且叶片发黄。应该给它施加含   (选填“氮”、 “磷”或“钾”)的无机盐。
31.(2025七下·椒江期末) 甲烷因其燃烧效率高,且燃烧产物相对环保,而被广泛用做家庭和工业燃料。它的化学式为CH4,完全燃烧后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
(1)甲烷是由   种元素组成的。
(2)1个甲烷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   。
(3)若16g甲烷完全燃烧,其中的碳元素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则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克
(4)小科所在班级开展了分子模型实践作业作品展,以下是分子模型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模型大小 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原子,模型体积越大 各原子的大小相等 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原子,模型体积越小
指标二:原子样式 分子中各原子数量之比正确且容易区分 分子中各原子数量之比正确但不容易区分 分子中各原子数量之比不正确
如右图所示是小科制作的甲烷分子模型,根据评价量表,该分子模型的“指标一”可被评为   。 (选填“待改进”、 “合格”或“优秀”)
32.(2025七下·椒江期末)生活中有很多使物体降温或升温的方式是通过热传递实现的。
(1)若将热水快速降温至能即饮的温水,可将质量为m3,温度为的热水与质量为m2, 温度为 的凉开水直接混合。若 且快速混合均匀后立即测量水温,测得的水温将   (选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 )
(2)为了使冷牛奶快速升温,可将 的冷牛奶放入 的热水中,牛奶与热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若不考虑热量的损失,试分析解释时间内牛奶与热水温度变化的原因   。
33.(2025七下·椒江期末)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可降解的淀粉基塑料备受青睐,在餐饮、医疗、玩具等行业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如图甲所示是某淀粉基塑料的原材料,该材料是呈黄白色的颗粒状物质,密度为1.2克/厘米3,加热时易软化,降温时易硬化。
(1)“黄白色颗粒状,加热时易软化,降温时易硬化”是该种材料的   (选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2)该材料的密度为1.2克/厘米3,它表示的科学含义是   。
(3)如图乙所示为塑料加工常见的模压成型工艺。将该淀粉基材料通过模压成型的方式加工成某玩具组件,在压制过程中材料的质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制成的玩具组件的体积为25厘米3,现有总质量为1800克的该淀粉基塑料颗粒原材料,通过模压成型工艺可以压制出几件这样的组件 (不考虑原材料的损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陶瓷器及其制造流程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最大的区别是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而物理变化没有。
【解答】A、烧制过程中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雕刻过程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水车灌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织衣布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答案】B
【知识点】青春期的变化
【解析】【分析】青春期最显著的特点是性发育和性成熟,要正确对待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解答】A、青春期是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青春期的青少年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均衡饮食,故B错误,符合题意;
CD、青春期生殖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和女孩会分别出现遗精和月经,都是正常的生理现,故CD正确,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答案】D
【知识点】组织
【解析】【分析】人体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
【解答】A是上皮组织,B是肌肉组织,C是结缔组织,D是神经组织。
故答案为:D。
4.【答案】B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态变化:熔化:由固态转化为液态,熔化吸热;凝固:由液态转化为固态,凝固放热;凝华:由气态转化为固态,凝华放热;升华:由固态转化为气态,升华吸热;汽化: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汽化吸热;液化:由气态转化为液态,液化放热。
【解答】雾凇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越冷凝华形成。
故答案为:B。
5.【答案】A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符号:能简单明了的表示事物,还可避免事物外形不同、表达的语言文字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例如计算公式、电路图等。
【解答】A、台州城市标志属于符号,故A符合题意;
B、水分蒸发,属于模型,故B不符合题意;
C、速度公式属于模型,故C不符合题意;
D、地球仪属于模型,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答案】C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削平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内力让地表变得更加陡峭。
【解答】A、长江三角洲,是由外力导致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流动沙丘,是由外力导致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地壳变动产生的,可知是由地球内力导致的,故C符合题意;
D、贵州织金洞,是由外力导致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答案】C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之和为零判断钼元素的化合价。
【解答】硫元素(S)在化合物中常见化合价为-2价,则MoS2中钼元素(Mo)的化合价为:,解得x=+4。
故答案为:C。
8.【答案】B
【知识点】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
【解析】【分析】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的组织,细胞分裂的结果是细胞数目变多,细胞生长的结果是细胞体积变大。
【解答】由图可知,经过图中过程,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可知该过程为细胞分化。
故答案为:B。
9.【答案】A
【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细菌与人的关系;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
【解析】【分析】乳酸菌属于细菌,是对人类有利的细菌。
【解答】A、 ①是细菌能引起很多疾病,但并不是所有细菌均对人类有害,故A错误,符合题意;
B、②是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构成,没有细胞结构,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存活,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③是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可以用于发面、酿酒等,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④是多细胞真菌,主要通过产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答案】C
【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元素周期表;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化学性质,同一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解答】A、由图可知,①和②属于同一周期,可知电子层数相同,故A错误;
B、③是13号元素,是铝元素,故B错误;
C、④和N在同一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可知化学性质相似,故C正确;
D、氮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克,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1.【答案】B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①②的变量是温度,可用于探究蒸发速度与温度的关系;①④的变量是水的表面积,可用于探究蒸发速度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
【解答】由控制变量法可知,要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空气流速的关系,应控制除流速外的条件相同,可知应选择②③两组实验进行探究。
故答案为:B。
12.【答案】A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①是种皮和果皮,②是胚乳,③是子叶,④是胚芽,⑤是胚轴,⑥是胚根。
【解答】AB、玉米是单子叶植物,营养物质储存在②胚乳中,可知在图乙剖面中滴加碘液,变蓝的是
结构②,故A正确,B错误;
C、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最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即图乙中的结构⑥,故C错误;
D、按图甲虚线a所示方向剖开玉米种子后可得到图乙所示剖面,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3.【答案】D
【知识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混合物中含有多种物质,纯净物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单质是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化合物是含有两种或以上元素的纯净物。
【解答】A、含有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
B、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该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属于单质,故B错误;
C、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该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属于单质,故C错误;
D、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该物质含有两种元素,属于化合物,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4.【答案】A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该原子的质量与标准质量的比值进行计算。
【解答】设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akg,以碳-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为标准时,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可知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解得。若以碳-12原子质量的三分之一为标准时,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故答案为:A。
15.【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属于扩散现象,温度升高,热运动加剧。
【解答】A、要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分子,说明分子体积很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分子之间存在空隙,酒精和水混合后,分子跑到彼此的空隙中,所以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图丙中用针刺破一侧的肥皂膜,细线被拉向另一侧,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所以图丁中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冷水中快,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6.【答案】(1)
(2)
(3)氯化钠
(4)氢氧化钾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1)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
(2)氧化物:含有两种元素,一种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3)(4)根据化学式读取物质名称时,要从右向左读。
【解答】(1)铁由铁原子构成,化学式为。
(2)氧化钙属于氧化物,氧元素写在右侧,化学式为。
(3)该物质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名称为:氯化钠。
(4)该物质由钾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名称为:氢氧化钾。
17.【答案】(1)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2)异花传粉;子房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传粉及其途径;果实与种子的形成
【解析】【分析】(1)无性生殖的优势是:繁殖速度快,且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2)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被发育成种皮。
【解答】(1)嫁接属于无性生殖,不需要两性细胞大的结合,可知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2)由“杨梅树是一种典型的雌雄异株植物,即杨梅树的雄花和雌花分别生长在不同的植株”可知,杨梅花属于单性花,采用的是异花传粉,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来。
18.【答案】(1)③
(2)输卵管
(3)A;B;C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分析】(1)(2)①是输卵管,为受精提供场所,②是卵巢,分泌雌性激素,产生卵细胞,③
是子宫,为胚胎发育提供场所。
(3)人造子宫要与人体的子宫一样,能为胎儿提供适宜、安全的环境,且能提供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排出代谢废物。
【解答】(1)胚胎发育的场所是③子宫。
(2)由图可知,①为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
(3)A、人造子宫,应与真正的子宫一样,能为胎儿提供恒定、适宜的温度,故A正确;
B、人造子宫要能模拟母体子宫的液体环境,如羊水,对胎儿起到保护作用,故B正确;
C、人造子宫要能为胎儿提供营养物质,并清除代谢废物,帮助胎儿健康发育,故C正确。
故答案为:ABC。
19.【答案】(1)质子
(2)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原子的构成;同位素
【解析】【分析】(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中也可能没有中子,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
(2)根据图示可知,一个氚原子含有一个质子、两个中子,所以左上角的数字为3。
【解答】(1)一个氕原子由一个电子和一个质子构成,可知●表示的微观粒子是质子。
(2)一个氚原子含有一个质子,质子和中子数之和为3,可知氚原子的符号为:。
20.【答案】(1)元素
(2)幼虫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昆虫的发育过程
【解析】【分析】(1)物质由元素组成,可知镁、铁、钙指的是元素。
(2)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区别是:完全变态发育需要经历蛹期,而不完全变态发育不需要经历蛹期。
【解答】(1)元素组成物质,可知生菜含有人体所需的镁、铁、钙等营养成分,这里的镁、铁、钙指的是元素。
(2)蝗虫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不需要经历蛹期,可知蚜虫的生长周期为:受精卵、幼虫、成虫。
21.【答案】(1)根毛;b>a
(2)木质部中的导管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解析】【分析】(1)当土壤溶液浓度过大,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会失水。
(2)木质部中的导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韧皮部中的筛管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
【解答】(1)由图可知,A结构为根毛,是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要让染色剂从根部顺利吸入,根毛细胞液的浓度要大于土壤溶液浓度,即b>a。
(2)木质部中的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可知导管将会染色,即变蓝。
22.【答案】(1)最大
(2)不遵循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与密度相关的物理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密度公式判断密度大小情况,注意体积变大,水的质量不变。
(2)根据图像进行分析,可知0-4摄氏度之间,温度升高,水的体积不是变大,而是变小。
【解答】(1)温度改变,水的质量不变,由可知,质量一定时,体积越小,密度越大。
(2)由图可知,0-4℃,水的温度升高,体积反而变小可知不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
23.【答案】(1)放热
(2)高;加压
【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物态变化:熔化:由固态转化为液态,熔化吸热;凝固:由液态转化为固态,凝固放热;凝华:由气态转化为固态,凝华放热;升华:由固态转化为气态,升华吸热;汽化: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汽化吸热;液化:由气态转化为液态,液化放热。
(2)液化的两种方式:降温和加压。
【解答】(1)液化指的是从气体转化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放热。
(2)沥青通常作为残留物留在蒸发器底部,说明温度未达沥青的沸点,可知沥青的沸点高于汽油的沸点。
丁烷气体通过加压的方式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中。
24.【答案】(1)洒水的速度、水量等
(2)小于
(3)甲
(4)A;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例如:洒水的速度、水量等条件相同。
(2)根据植被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可知,A组烧杯中泥沙量小于B组。
(3)根据壤土类土壤的特点进行分析判断,水和空气含量相当。
(4)根据前面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进行判断。
【解答】(1)由控制变量法,可知应控制洒水的速度、水量等条件相同。
(2) 植被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则水土流失情况比没有植物的一组要好,可知A组烧杯中泥沙量小于B组。
(3)壤土类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均较好,可知水分和空气、矿物质含量均较高,可知甲为壤土类土壤。
(4)由前面的探究可知,植被可以防止水土流水,所以鱼鳞坑能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可以起到治理水土流失的作用,且鱼鳞坑可以减缓水流的速度,减轻雨水冲刷对土壤等的影响。
故答案为:AC。
25.【答案】(1)氧气
(2)增强水的导电性,加快电解速度
(3)
(4)大于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解析】【分析】(1)水电解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据此可判断气体的种类。
(2)向水中加稀硫酸或氢氧化钠可以增强导电性。
(3)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保持不变。
(4)根据水电解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和氧气被消耗进行分析。
【解答】(1)由图可知,a试管内气体体积较少,可知气体为氧气。
(2)水的导电性较差,在水中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可以增强导电性,加快电解的速度。
(3)由图可知,a为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补充的是两个水分子,如图所示:。
(4)铁与氧气反应消耗氧气,导致氧气的体积减小,氢气的体积不变可知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将大于2:1。
26.【答案】(1)是否有成形的细胞核
(2)等量
(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越弱
(4)低温
【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细菌与人的关系
【解析】【分析】(1)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2)根据控制变量法进行解答。
(3)根据图像进行分析,抑菌圈越小,说明抑制作用越弱。
(4)根据(3)所得结论可知,高温会降低大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所以应低温烹饪。
【解答】(1)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细菌,与真菌的主要区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由控制变量法可知,各组实验中吸取的大蒜汁的量应相同,故答案为:等量。
(3)由图可知,温度越高,抑菌圈直径越小,故可得:温度越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越弱。
(4)由(3)可知,为了尽量保留大蒜的抑菌作用,宜在烹饪过程中采用低温方式。
27.【答案】(1)零刻度线处;右
(2)
(3)偏大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密度公式的应用;液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调平天平时,平衡螺母向指针偏向的另一侧调。
(2)根据水的体积等于酱油的体积和密度公式计算密度。
(3)m3等于酱油、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减去m1为酱油和水的总质量,大于酱油的质量,可知酱油的质量偏大,再结合密度公式进行判断。
【解答】(1)天平天平前,应先将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
指针偏左,说明左侧偏重,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直至天平平衡。
(2)水的体积等于酱油的体积,可知酱油的体积为,酱油的密度为。
(3)在烧杯外壁还沾有一些水未擦干,会导致酱油和烧杯的总质量偏大,测得的酱油的质量偏大,由可知,测得的酱油的密度将偏大。
28.【答案】(1)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
(2)-6℃
(3)固液共存
(4)增加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变量判断猜想。
(2)根据晶体在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进行判断。
(3)晶体在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完全凝固后,温度将继续降低,据此进行判断。
()4根据食盐浓度与凝固点之间的关系判断蔗糖的用量。
【解答】(1)由实验探究可知,实验变量是盐水的浓度,可知猜想为: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
(2)晶体在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由图可知,10%盐水的凝固点为-6℃。
(3)由图可知,曲线③在30min时温度保持不变,且之后温度仍不变,可知冰水正在凝固,处于固液共存态。
(4)由图可知,盐水的浓度越大,凝固点越低,蔗糖、酒精进行实验也得出上述类似规律,可知想要避免果酱在冷冻时出现小冰晶,应适当增加蔗糖的用量,增大蔗糖的浓度,降低凝固点。
29.【答案】(1)③①②
(2)C
(3)A;B;C
【知识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含有带负电的电子,认为原子可分;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
(2)绝大部分粒子在经过时将不会发生偏转,故推测: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3)根据前面分析可知,原子结构模型在不断被修正。
【解答】(1)最早的是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然后是汤姆生的枣糕模型,再是了卢瑟福的核式模型,故答案为:③①②。
(2)若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则绝大部分粒子在经过时将不会发生偏转。
故答案为:C。
(3)由(1)可知,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经过修正的模型越来越接近本质。
故答案为:ABC。
30.【答案】(1)B
(2)土壤浸出液
(3)氮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1)A说明的是土壤中含有空气;B说明的是土壤中含有无机盐;C说明的是土壤中含有有机物;D说明的是土壤中含有水。
(2)土壤中的无机盐能促进幼苗生长,可知①中是土壤浸出液。
(3)氮是合成叶绿素的元素,缺氮植株叶片会发黄。
【解答】(1)蒸发后蒸发皿中含有的颗粒为无机盐。
故答案为:B。
(2)由图可知,①号玻璃管中的幼苗长势更好,可知该试管中放置的是土壤浸出液,其中含有植物生长需要的无机盐。
(3)植株矮小、叶片发黄是因为缺氮,所以应补充含有氮元素的无机盐。
31.【答案】(1)2
(2)1:4
(3)16g甲烷中含有的碳元素的质量为,合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4)优秀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原子质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甲烷的化学式判断元素种类。
(2)原子个数比等于下角标之比。
(3)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等于化合物的质量与该元素的质量分数的乘积。
(4)根据指标一的评价内容和模型进行判断。
【解答】(1)由甲烷的化学式可知,甲烷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
(2)1个甲烷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4。
(4)碳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氢的相对原子质量,可知,碳原子体积大于氢原子体积,结合图像可知,指标一应为:优秀。
32.【答案】(1)小于
(2)牛奶吸热,温度升高,热水放热,温度降低,最终牛奶和热水温度相同,且保持不变。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最终的温度与平滑温度之间的的大小关系取决于质量更大的液体。
(2)结合图像和吸热物体温度升高,放热物体温度降低进行分析。
【解答】(1)热水的质量小于冷水的质量,可知水温将低于两者温度的平均值。
(2)牛奶从热水中吸收热量,所以牛奶的温度升高,热水的温度降低,最终牛奶和热水的温度相同,不再吸热,温度不变。
33.【答案】(1)物理
(2)每立方厘米的材料,其质量为1.2克
(3)不变。每个玩具的质量为件数为。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的性质为化学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的性质为物理性质。
(2)根据密度的定义进行分析,密度指的是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
(3)质量指的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根据密度公式计算一个玩具的质量,再由总质量除以一个玩具的质量解得件数。
【解答】(1)颜色、状态等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可知属于物理性质。
(2)密度指的是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故科学含义为:每立方厘米的材料,其质量为1.2克。
1 / 1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科学试题
1.(2025七下·椒江期末)华夏造物历史悠久,《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下列造物过程或技术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烧制陶罐 B.雕刻石像
C.水车灌溉 D.织衣布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陶瓷器及其制造流程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最大的区别是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而物理变化没有。
【解答】A、烧制过程中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雕刻过程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水车灌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织衣布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2025七下·椒江期末)下列关于青春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春期是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B.青春期的青少年应尽量避免参加体育活动,防止受伤影响发育
C.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会分别出现遗精和月经,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D.青春期是一个人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生殖器官在此阶段迅速发育
【答案】B
【知识点】青春期的变化
【解析】【分析】青春期最显著的特点是性发育和性成熟,要正确对待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解答】A、青春期是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青春期的青少年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均衡饮食,故B错误,符合题意;
CD、青春期生殖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和女孩会分别出现遗精和月经,都是正常的生理现,故CD正确,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2025七下·椒江期末)不小心被针刺了一下会感觉到疼痛,这是神经组织在起作用,下列属于神经组织的是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组织
【解析】【分析】人体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
【解答】A是上皮组织,B是肌肉组织,C是结缔组织,D是神经组织。
故答案为:D。
4.(2025七下·椒江期末)如图所示是天台华顶在寒潮来临时出现的雾凇奇观。这一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A.升华 B.凝华 C.凝固 D.熔化
【答案】B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态变化:熔化:由固态转化为液态,熔化吸热;凝固:由液态转化为固态,凝固放热;凝华:由气态转化为固态,凝华放热;升华:由固态转化为气态,升华吸热;汽化: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汽化吸热;液化:由气态转化为液态,液化放热。
【解答】雾凇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越冷凝华形成。
故答案为:B。
5.(2025七下·椒江期末)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或复杂的事物,下列不属于模型的是
A.台州城市标志
B.水分蒸发
C.速度公式
D.地球仪
【答案】A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符号:能简单明了的表示事物,还可避免事物外形不同、表达的语言文字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例如计算公式、电路图等。
【解答】A、台州城市标志属于符号,故A符合题意;
B、水分蒸发,属于模型,故B不符合题意;
C、速度公式属于模型,故C不符合题意;
D、地球仪属于模型,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2025七下·椒江期末)下列地貌景观图中,主要是由地球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长江三角洲
B.流动沙丘
C.喜马拉雅山脉
D.贵州织金洞
【答案】C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削平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内力让地表变得更加陡峭。
【解答】A、长江三角洲,是由外力导致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流动沙丘,是由外力导致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地壳变动产生的,可知是由地球内力导致的,故C符合题意;
D、贵州织金洞,是由外力导致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2025七下·椒江期末)二硫化钼 是半导体芯片领域备受瞩目的新型材料。已知硫元素(S)在化合物中常见化合价为-2价,则MoS2中钼元素(Mo)的化合价是
A.+2 B.+3 C.+4 D.+6
【答案】C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之和为零判断钼元素的化合价。
【解答】硫元素(S)在化合物中常见化合价为-2价,则MoS2中钼元素(Mo)的化合价为:,解得x=+4。
故答案为:C。
8.(2025七下·椒江期末)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治疗手段。如图所示,造血干细胞通过不断产生新的血细胞帮助患者重建正常造血功能,这一过程称为细胞的(  )
A.分裂 B.分化 C.生长 D.衰老
【答案】B
【知识点】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
【解析】【分析】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的组织,细胞分裂的结果是细胞数目变多,细胞生长的结果是细胞体积变大。
【解答】由图可知,经过图中过程,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可知该过程为细胞分化。
故答案为:B。
9.(2025七下·椒江期末)从深海热泉到极地冰川,都有微生物的存在。下列有关微生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能引起很多疾病,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B.②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构成,呈寄生生活
C.③属于单细胞真菌,可以用于发面、酿酒等
D.④主要通过产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答案】A
【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细菌与人的关系;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
【解析】【分析】乳酸菌属于细菌,是对人类有利的细菌。
【解答】A、 ①是细菌能引起很多疾病,但并不是所有细菌均对人类有害,故A错误,符合题意;
B、②是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构成,没有细胞结构,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存活,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③是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可以用于发面、酿酒等,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④是多细胞真菌,主要通过产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2025七下·椒江期末)如图所示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和氮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和②电子层数不同
B.③是镁元素
C.④和N 的化学性质相似
D.氮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克
【答案】C
【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元素周期表;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化学性质,同一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解答】A、由图可知,①和②属于同一周期,可知电子层数相同,故A错误;
B、③是13号元素,是铝元素,故B错误;
C、④和N在同一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可知化学性质相似,故C正确;
D、氮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克,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1.(2025七下·椒江期末)为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小利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各组水的初温和质量均相等,①②③中水的表面积相同,④中水的表面积最大。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空气流速关系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①②的变量是温度,可用于探究蒸发速度与温度的关系;①④的变量是水的表面积,可用于探究蒸发速度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
【解答】由控制变量法可知,要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空气流速的关系,应控制除流速外的条件相同,可知应选择②③两组实验进行探究。
故答案为:B。
12.(2025七下·椒江期末)如图甲所示为一颗玉米种子,虚线表示几种不同剖开玉米种子的方法,图乙是剖开玉米种子后根据观察绘制的玉米种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图乙剖面中滴加碘液,变蓝的是结构②
B.种子萌发过程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结构③
C.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最先突破种皮的是结构④
D.按图甲虚线b所示方向剖开玉米种子后可得到图乙所示剖面
【答案】A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①是种皮和果皮,②是胚乳,③是子叶,④是胚芽,⑤是胚轴,⑥是胚根。
【解答】AB、玉米是单子叶植物,营养物质储存在②胚乳中,可知在图乙剖面中滴加碘液,变蓝的是
结构②,故A正确,B错误;
C、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最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即图乙中的结构⑥,故C错误;
D、按图甲虚线a所示方向剖开玉米种子后可得到图乙所示剖面,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3.(2025七下·椒江期末)下列各图中●和 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能表示化合物的是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混合物中含有多种物质,纯净物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单质是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化合物是含有两种或以上元素的纯净物。
【解答】A、含有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
B、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该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属于单质,故B错误;
C、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该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属于单质,故C错误;
D、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该物质含有两种元素,属于化合物,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4.(2025七下·椒江期末)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该原子的质量与“标准质量”的比值。若以C-12 原子质量的1/3为标准质量,则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4 B.8 C.16 D.32
【答案】A
【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该原子的质量与标准质量的比值进行计算。
【解答】设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akg,以碳-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为标准时,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可知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解得。若以碳-12原子质量的三分之一为标准时,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故答案为:A。
15.(2025七下·椒江期末)下列关于分子的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甲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到的苯分子,说明分子很小
B.图乙中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C.图丙中用针刺破一侧的肥皂膜,细线被拉向另一侧,说明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D.图丁中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冷水中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属于扩散现象,温度升高,热运动加剧。
【解答】A、要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分子,说明分子体积很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分子之间存在空隙,酒精和水混合后,分子跑到彼此的空隙中,所以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图丙中用针刺破一侧的肥皂膜,细线被拉向另一侧,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所以图丁中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冷水中快,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6.(2025七下·椒江期末)实验室近期采购了一批化学药品,请根据标签已有信息写出对应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
(1)   
(2)   
(3)   
(4)   
【答案】(1)
(2)
(3)氯化钠
(4)氢氧化钾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1)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
(2)氧化物:含有两种元素,一种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3)(4)根据化学式读取物质名称时,要从右向左读。
【解答】(1)铁由铁原子构成,化学式为。
(2)氧化钙属于氧化物,氧元素写在右侧,化学式为。
(3)该物质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名称为:氯化钠。
(4)该物质由钾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名称为:氢氧化钾。
17.(2025七下·椒江期末)台州盛产东魁杨梅,东魁杨梅因其果实大而享有“杨梅之皇”的美誉。
(1)果农为了繁殖大量的杨梅树,常采用嫁接的方法,这种生殖方式的优点是不仅繁殖速度快,还能   。
(2)杨梅树是一种典型的雌雄异株植物,即杨梅树的雄花和雌花分别生长在不同的植株,其传粉方式是   ,最终   逐渐发育成果实。
【答案】(1)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2)异花传粉;子房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传粉及其途径;果实与种子的形成
【解析】【分析】(1)无性生殖的优势是:繁殖速度快,且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2)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被发育成种皮。
【解答】(1)嫁接属于无性生殖,不需要两性细胞大的结合,可知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2)由“杨梅树是一种典型的雌雄异株植物,即杨梅树的雄花和雌花分别生长在不同的植株”可知,杨梅花属于单性花,采用的是异花传粉,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来。
18.(2025七下·椒江期末)如图所示为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胚胎发育的场所是   (填序号)。
(2)近年来全球不孕不育人数逐年增加,如果某女性的①   (填器官名称)发生堵塞,则不能在自然状态下受精。
(3)科学家预言:置于母体外的人造子宫有望被发明。人造子宫应该具备下列哪些功能____。
A.能模拟母体子宫的恒定温度
B.能模拟母体子宫的液体环境,如羊水
C.能为胎儿提供营养物质,并清除代谢废物
【答案】(1)③
(2)输卵管
(3)A;B;C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分析】(1)(2)①是输卵管,为受精提供场所,②是卵巢,分泌雌性激素,产生卵细胞,③
是子宫,为胚胎发育提供场所。
(3)人造子宫要与人体的子宫一样,能为胎儿提供适宜、安全的环境,且能提供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排出代谢废物。
【解答】(1)胚胎发育的场所是③子宫。
(2)由图可知,①为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
(3)A、人造子宫,应与真正的子宫一样,能为胎儿提供恒定、适宜的温度,故A正确;
B、人造子宫要能模拟母体子宫的液体环境,如羊水,对胎儿起到保护作用,故B正确;
C、人造子宫要能为胎儿提供营养物质,并清除代谢废物,帮助胎儿健康发育,故C正确。
故答案为:ABC。
19.(2025七下·椒江期末)如图所示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气、氘、氚的原子结构模型。
(1)图甲中●表示的微观粒子是   
(2)为了区分同一种原子的同位素原子,可用图乙所示的符号加以表示,氚原子的符号为   。
【答案】(1)质子
(2)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原子的构成;同位素
【解析】【分析】(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中也可能没有中子,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
(2)根据图示可知,一个氚原子含有一个质子、两个中子,所以左上角的数字为3。
【解答】(1)一个氕原子由一个电子和一个质子构成,可知●表示的微观粒子是质子。
(2)一个氚原子含有一个质子,质子和中子数之和为3,可知氚原子的符号为:。
20.(2025七下·椒江期末)中国航天员将生菜种子带入太空,成功在空间站种植出了新鲜生菜。
(1)生菜含有人体所需的镁、铁、钙等营养成分,这里的镁、铁、钙指的是   (选填“元素”或“原子”)。
(2)蚜虫是生菜生长过程中常见的害虫,它的生长周期与蝗虫相似,会经历受精卵、   和成虫三个阶段。
【答案】(1)元素
(2)幼虫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昆虫的发育过程
【解析】【分析】(1)物质由元素组成,可知镁、铁、钙指的是元素。
(2)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区别是:完全变态发育需要经历蛹期,而不完全变态发育不需要经历蛹期。
【解答】(1)元素组成物质,可知生菜含有人体所需的镁、铁、钙等营养成分,这里的镁、铁、钙指的是元素。
(2)蝗虫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不需要经历蛹期,可知蚜虫的生长周期为:受精卵、幼虫、成虫。
21.(2025七下·椒江期末)“蓝色妖姬”是人工染色而成的。在白玫瑰近花期时,用染料浇灌白玫瑰根部,让花吸水一样将色剂吸入,最后开出蓝色花朵。如图所示为土壤中玫瑰花根部细胞的剖面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结构为   。若外界土壤溶液的浓度为a,根部细胞液的浓度为b,要让染色剂从根部顺利吸入,a、b的大小关系是   。
(2)横向剖开染色后的茎,发现变蓝的是   (填茎的结构)。
【答案】(1)根毛;b>a
(2)木质部中的导管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解析】【分析】(1)当土壤溶液浓度过大,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会失水。
(2)木质部中的导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韧皮部中的筛管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
【解答】(1)由图可知,A结构为根毛,是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要让染色剂从根部顺利吸入,根毛细胞液的浓度要大于土壤溶液浓度,即b>a。
(2)木质部中的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可知导管将会染色,即变蓝。
22.(2025七下·椒江期末)如图所示是一定质量的水在不同温度时所占体积的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4℃时,水的体积最小,此时水的密度   (选填“最大”或“最小”)。
(2)大多数的物质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水在0-4℃之间   (选填“遵循”或“不遵循”)此规律。
【答案】(1)最大
(2)不遵循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与密度相关的物理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密度公式判断密度大小情况,注意体积变大,水的质量不变。
(2)根据图像进行分析,可知0-4摄氏度之间,温度升高,水的体积不是变大,而是变小。
【解答】(1)温度改变,水的质量不变,由可知,质量一定时,体积越小,密度越大。
(2)由图可知,0-4℃,水的温度升高,体积反而变小可知不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
23.(2025七下·椒江期末)石油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如图所示是石油原油分馏的过程,利用各成分沸点的不同将原油中的各物质分离出来。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上先将原油在蒸发器中加热至350℃-500℃,使其蒸发后进入分馏塔。分馏塔中位置越高温度越低,使石油蒸气在上升过程中不断液化,该过程会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沥青通常作为残留物留在蒸发器底部,可知沥青的沸点   (选填“高于”、 “等于”或“低于”)汽油沸点。分离得到的石油气中含有丁烷气体,在常温下可通过   的方式使其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中。
【答案】(1)放热
(2)高;加压
【知识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物态变化:熔化:由固态转化为液态,熔化吸热;凝固:由液态转化为固态,凝固放热;凝华:由气态转化为固态,凝华放热;升华:由固态转化为气态,升华吸热;汽化: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汽化吸热;液化:由气态转化为液态,液化放热。
(2)液化的两种方式:降温和加压。
【解答】(1)液化指的是从气体转化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放热。
(2)沥青通常作为残留物留在蒸发器底部,说明温度未达沥青的沸点,可知沥青的沸点高于汽油的沸点。
丁烷气体通过加压的方式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中。
24.(2025七下·椒江期末)小科为了探究植被覆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①在两个有出水口的相同水槽内各放置一块木板,使其倾斜角度相同。
②将相同厚度带草皮的表土和无草皮的裸土分别放置在木板上,记为A组和B组。
③将两个烧杯放置于出水口下方。
④用两把相同的洒水壶向两土坡顶部位置洒水。
⑤观察和记录两组实验现象。
(1)为得到更准确的实验结果,在步骤④中用洒水壶洒水时,需保持相同的有   。(写出一点即可)
(2)若小科在实验中观察到A组烧杯中泥沙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组,则说明植被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3)A组中的草皮适宜在壤土类土壤中种植。不同土壤组成成分的体积分数模型如下图,表示壤土类土壤的是   。
(4)如图丁所示,在陡峭山坡上有序挖掘出的半月形坑穴叫鱼鳞坑,坑内可植树造林,能有效治理陡坡水土流失。鱼鳞坑能起到治理水土流失作用的主要原因有____。
A.增加了地表植被覆盖率
B.降低了地表坡度
C.减缓了水流速度
【答案】(1)洒水的速度、水量等
(2)小于
(3)甲
(4)A;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例如:洒水的速度、水量等条件相同。
(2)根据植被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可知,A组烧杯中泥沙量小于B组。
(3)根据壤土类土壤的特点进行分析判断,水和空气含量相当。
(4)根据前面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进行判断。
【解答】(1)由控制变量法,可知应控制洒水的速度、水量等条件相同。
(2) 植被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则水土流失情况比没有植物的一组要好,可知A组烧杯中泥沙量小于B组。
(3)壤土类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均较好,可知水分和空气、矿物质含量均较高,可知甲为壤土类土壤。
(4)由前面的探究可知,植被可以防止水土流水,所以鱼鳞坑能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可以起到治理水土流失的作用,且鱼鳞坑可以减缓水流的速度,减轻雨水冲刷对土壤等的影响。
故答案为:AC。
25.(2025七下·椒江期末)如图甲所示为小科学习水电解实验后自制的微型实验装置。
(1)a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   
(2)实验开始前,通常会向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或稀硫酸, 目的是   。
(3)图乙是水电解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请将框图a中的缺失部分补全。
(4)实验结束后发现与电源正极相连的图钉浸入溶液部分表面颜色变深,于是小科问deepseek(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deepseek思考后部分回答如下: 图钉的主要成分是铁,在电解过程会与部分氧气反应。这会导致收集到的氢气与氢气的体积比   (选填“大于”或“小于”)2:1。
【答案】(1)氧气
(2)增强水的导电性,加快电解速度
(3)
(4)大于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解析】【分析】(1)水电解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据此可判断气体的种类。
(2)向水中加稀硫酸或氢氧化钠可以增强导电性。
(3)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保持不变。
(4)根据水电解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和氧气被消耗进行分析。
【解答】(1)由图可知,a试管内气体体积较少,可知气体为氧气。
(2)水的导电性较差,在水中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可以增强导电性,加快电解的速度。
(3)由图可知,a为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补充的是两个水分子,如图所示:。
(4)铁与氧气反应消耗氧气,导致氧气的体积减小,氢气的体积不变可知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将大于2:1。
26.(2025七下·椒江期末)大蒜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对细菌真菌的繁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科学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探究不同温度处理的大蒜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的影响。实验步骤及结果如下。
①取新鲜大蒜榨成汁,用纱布过滤后取上层清液制成大蒜汁。
②将大蒜汁分成4组,分别于 下恒温加热1小时,冷却至室温后备用。
③从上述4组中分别吸取____大蒜汁,置于备好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
④将培养皿放入37℃恒温箱内,培养24 小时。
⑤观察到大蒜汁周围出现了不同大小的抑菌圈(无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测量其直径大小, 如图所示。
(1)从细胞结构看,金黄色葡萄球菌与真菌的主要区别是   。
(2)请将步骤③补充完整   。
(3)分析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处理大蒜汁的温度越高,   。
(4)据图分析,若要尽量保留大蒜的抑菌作用,宜在烹饪过程中采用   (选填“低温”或“高温”)方式。
【答案】(1)是否有成形的细胞核
(2)等量
(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越弱
(4)低温
【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细菌与人的关系
【解析】【分析】(1)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2)根据控制变量法进行解答。
(3)根据图像进行分析,抑菌圈越小,说明抑制作用越弱。
(4)根据(3)所得结论可知,高温会降低大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所以应低温烹饪。
【解答】(1)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细菌,与真菌的主要区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由控制变量法可知,各组实验中吸取的大蒜汁的量应相同,故答案为:等量。
(3)由图可知,温度越高,抑菌圈直径越小,故可得:温度越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越弱。
(4)由(3)可知,为了尽量保留大蒜的抑菌作用,宜在烹饪过程中采用低温方式。
27.(2025七下·椒江期末)小科利用托盘天平、烧杯、水和记号笔测量酱油的密度。
(1)天平调平: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先将游码移至   ,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左侧,此时应向   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2)完成调平后,小科按如下步骤进行了实验。
步骤一:用记号笔在空烧杯外壁画上标记,并用托盘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m1;
步骤二:将水倒入烧杯至标记处,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 m2;
步骤三:将水倒出擦干后,往烧杯内倒入酱油至标记处,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3。设水的密度为ρ水,则该酱油密度的表达式为ρ酱油    (用ρ水、m1、m2、m3表示)
(3)步骤三中水倒出后,在烧杯外壁还沾有一些水未擦干,这会导致所测酱油密度    (选填“偏大” “偏小”或“不变”)。
【答案】(1)零刻度线处;右
(2)
(3)偏大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密度公式的应用;液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调平天平时,平衡螺母向指针偏向的另一侧调。
(2)根据水的体积等于酱油的体积和密度公式计算密度。
(3)m3等于酱油、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减去m1为酱油和水的总质量,大于酱油的质量,可知酱油的质量偏大,再结合密度公式进行判断。
【解答】(1)天平天平前,应先将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
指针偏左,说明左侧偏重,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直至天平平衡。
(2)水的体积等于酱油的体积,可知酱油的体积为,酱油的密度为。
(3)在烧杯外壁还沾有一些水未擦干,会导致酱油和烧杯的总质量偏大,测得的酱油的质量偏大,由可知,测得的酱油的密度将偏大。
28.(2025七下·椒江期末)自制冰袋,制得的盐水冰凝固点低于小科对此进行研究。
【实验步骤】
步骤一: 利用食盐、蒸馏水配制5%、 10%、 15%的盐水;
步骤二:取三支相同的试管,分别加入等量上述溶液,插入温度计,记录此时温度计的示数;
步骤三:将三支试管同时放入冰箱冷冻室内,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并观察试管中液体状态的变化,制得不同浓度的盐水冰。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出三条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小科进行以上实验基于的猜想是   。
(2)由图可知, 10%盐水的凝固点是   。
(3)图中曲线③,第30分钟时,物质处于   状态。
(4)小科又选用了蔗糖、酒精进行实验也得出上述类似规律。在制作果酱时,可以适当   (选填“增加”或“减少”)蔗糖的用量,避免果酱在冷冻时出现小冰晶,而影响口感。
【答案】(1)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
(2)-6℃
(3)固液共存
(4)增加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变量判断猜想。
(2)根据晶体在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进行判断。
(3)晶体在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完全凝固后,温度将继续降低,据此进行判断。
()4根据食盐浓度与凝固点之间的关系判断蔗糖的用量。
【解答】(1)由实验探究可知,实验变量是盐水的浓度,可知猜想为: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
(2)晶体在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由图可知,10%盐水的凝固点为-6℃。
(3)由图可知,曲线③在30min时温度保持不变,且之后温度仍不变,可知冰水正在凝固,处于固液共存态。
(4)由图可知,盐水的浓度越大,凝固点越低,蔗糖、酒精进行实验也得出上述类似规律,可知想要避免果酱在冷冻时出现小冰晶,应适当增加蔗糖的用量,增大蔗糖的浓度,降低凝固点。
29.(2025七下·椒江期末) 为破解原子内部结构的奥秘,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进行了不懈地探索。
(1)如图甲所示是科学家和他们建立的原子结构模型,模型建构的先后顺序是   。(填序号)
(2)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实验做法如图乙所示。根据实验中α粒子散射情况,统计出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绘制图像如图丙所示。图丙中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的数据是   点(填字母)。
(3)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____。
A.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B.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 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C.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D.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答案】(1)③①②
(2)C
(3)A;B;C
【知识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含有带负电的电子,认为原子可分;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
(2)绝大部分粒子在经过时将不会发生偏转,故推测: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3)根据前面分析可知,原子结构模型在不断被修正。
【解答】(1)最早的是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然后是汤姆生的枣糕模型,再是了卢瑟福的核式模型,故答案为:③①②。
(2)若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则绝大部分粒子在经过时将不会发生偏转。
故答案为:C。
(3)由(1)可知,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经过修正的模型越来越接近本质。
故答案为:ABC。
30.(2025七下·椒江期末) 土壤对作物的生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下列实验能证明土壤中存在无机盐的是   。
(2)将两株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玉米幼苗,分别放在盛有等量的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的玻璃管中进行培养,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可知①号玻璃管中装的是   。(选填“蒸馏水”或“土壤浸出液”)
(3)将实验所用的玉米幼苗移栽到土壤中,一段时间后发现玉米植株较正常植株更瘦弱,且叶片发黄。应该给它施加含   (选填“氮”、 “磷”或“钾”)的无机盐。
【答案】(1)B
(2)土壤浸出液
(3)氮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1)A说明的是土壤中含有空气;B说明的是土壤中含有无机盐;C说明的是土壤中含有有机物;D说明的是土壤中含有水。
(2)土壤中的无机盐能促进幼苗生长,可知①中是土壤浸出液。
(3)氮是合成叶绿素的元素,缺氮植株叶片会发黄。
【解答】(1)蒸发后蒸发皿中含有的颗粒为无机盐。
故答案为:B。
(2)由图可知,①号玻璃管中的幼苗长势更好,可知该试管中放置的是土壤浸出液,其中含有植物生长需要的无机盐。
(3)植株矮小、叶片发黄是因为缺氮,所以应补充含有氮元素的无机盐。
31.(2025七下·椒江期末) 甲烷因其燃烧效率高,且燃烧产物相对环保,而被广泛用做家庭和工业燃料。它的化学式为CH4,完全燃烧后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
(1)甲烷是由   种元素组成的。
(2)1个甲烷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   。
(3)若16g甲烷完全燃烧,其中的碳元素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则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克
(4)小科所在班级开展了分子模型实践作业作品展,以下是分子模型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模型大小 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原子,模型体积越大 各原子的大小相等 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原子,模型体积越小
指标二:原子样式 分子中各原子数量之比正确且容易区分 分子中各原子数量之比正确但不容易区分 分子中各原子数量之比不正确
如右图所示是小科制作的甲烷分子模型,根据评价量表,该分子模型的“指标一”可被评为   。 (选填“待改进”、 “合格”或“优秀”)
【答案】(1)2
(2)1:4
(3)16g甲烷中含有的碳元素的质量为,合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4)优秀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原子质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甲烷的化学式判断元素种类。
(2)原子个数比等于下角标之比。
(3)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等于化合物的质量与该元素的质量分数的乘积。
(4)根据指标一的评价内容和模型进行判断。
【解答】(1)由甲烷的化学式可知,甲烷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
(2)1个甲烷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4。
(4)碳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氢的相对原子质量,可知,碳原子体积大于氢原子体积,结合图像可知,指标一应为:优秀。
32.(2025七下·椒江期末)生活中有很多使物体降温或升温的方式是通过热传递实现的。
(1)若将热水快速降温至能即饮的温水,可将质量为m3,温度为的热水与质量为m2, 温度为 的凉开水直接混合。若 且快速混合均匀后立即测量水温,测得的水温将   (选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 )
(2)为了使冷牛奶快速升温,可将 的冷牛奶放入 的热水中,牛奶与热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若不考虑热量的损失,试分析解释时间内牛奶与热水温度变化的原因   。
【答案】(1)小于
(2)牛奶吸热,温度升高,热水放热,温度降低,最终牛奶和热水温度相同,且保持不变。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最终的温度与平滑温度之间的的大小关系取决于质量更大的液体。
(2)结合图像和吸热物体温度升高,放热物体温度降低进行分析。
【解答】(1)热水的质量小于冷水的质量,可知水温将低于两者温度的平均值。
(2)牛奶从热水中吸收热量,所以牛奶的温度升高,热水的温度降低,最终牛奶和热水的温度相同,不再吸热,温度不变。
33.(2025七下·椒江期末)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可降解的淀粉基塑料备受青睐,在餐饮、医疗、玩具等行业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如图甲所示是某淀粉基塑料的原材料,该材料是呈黄白色的颗粒状物质,密度为1.2克/厘米3,加热时易软化,降温时易硬化。
(1)“黄白色颗粒状,加热时易软化,降温时易硬化”是该种材料的   (选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2)该材料的密度为1.2克/厘米3,它表示的科学含义是   。
(3)如图乙所示为塑料加工常见的模压成型工艺。将该淀粉基材料通过模压成型的方式加工成某玩具组件,在压制过程中材料的质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制成的玩具组件的体积为25厘米3,现有总质量为1800克的该淀粉基塑料颗粒原材料,通过模压成型工艺可以压制出几件这样的组件 (不考虑原材料的损耗)
【答案】(1)物理
(2)每立方厘米的材料,其质量为1.2克
(3)不变。每个玩具的质量为件数为。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的性质为化学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的性质为物理性质。
(2)根据密度的定义进行分析,密度指的是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
(3)质量指的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根据密度公式计算一个玩具的质量,再由总质量除以一个玩具的质量解得件数。
【解答】(1)颜色、状态等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可知属于物理性质。
(2)密度指的是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故科学含义为:每立方厘米的材料,其质量为1.2克。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