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5课 灯光 同步练习A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灯光》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作者是王愿坚B.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C. 郝副营长牺牲时年仅22岁D. 课文采用倒叙手法2. 文中多次出现“多好啊!”这句话,其作用是( )A. 表现郝副营长对电灯的渴望B. 暗示革命胜利后的美好生活C. 体现人物对理想的追求D. 以上都是3. 郝副营长“划火柴点烟”的细节描写,其深层含义是( )A. 体现他吸烟的习惯B. 暗示他常备火柴,为后文点燃书本做铺垫C. 表现他的紧张情绪D. 以上都不对4. 下列句子中属于环境描写的是( )A. 他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膝上放着一本书。B.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C.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D. 他的手垂了下来,火柴熄灭了。5. 文中“千钧一发的时刻”指的是( )A. 郝副营长点燃书本为部队引路B. 后续部队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C. 战斗即将胜利的关键时刻D. 以上都是6. 下列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歌颂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B. 赞美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C. 表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D. 以上都是二、基础知识1. 根据拼音写汉字(1)广场上的灯光càn làn( )夺目,照亮了整个夜空。(2)郝副营长在qiān jūn yī fà( )的时刻点燃了书本。(3)他fǔ shēn( )查看地图,眉头紧锁。(4)孩子们在dēng huǒ( )通明的教室里学习。(5)老班长的故事让我xīn jīng ròu tiào( )。2. 选词填空(1)郝副营长(凝视/注视)着书中的插图,陷入沉思。(2)广场上的灯光(安静/宁静)地照耀着宏伟的建筑。(3)(虽然/即使)牺牲自己,他也要完成任务。(4)他(不由自主/情不自禁)地说出了心里话。(5)微弱的火光(指引/引导)着部队前进的方向。3. 解释词语(1)千钧一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璀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憧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聚精会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舍己为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仿写环境描写烘托心情:月光洒在窗台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郝副营长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不仅……还……”造句,表现郝副营长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内阅读阅读课文第10-12自然段,回答问题:“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半个小时以后,我刚回到团指挥所,战斗就打响了。三发绿色的信号弹升上天空,接着就是震天动地的炸药包爆炸声。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缺口,突击连马上冲了进去。”1. 这部分主要描写了郝副营长的什么? 2. “深情地说”和“陷入憧憬”体现了郝副营长怎样的心理? 3. “三发绿色的信号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 用波浪线画出体现郝副营长理想的句子。 四、课外阅读阅读:《山村里的灯光》秦老师的油灯在土坯墙上投下晃动的影子。这是她在天平教学点的第30个年头,教室是两间漏雨的瓦房,六个孩子分两个年级上课。她胸前挂着的口哨既是上课铃,也是紧急情况的警报器。“小福,把作业本拿过来。”秦老师接过本子,发现字迹比昨天工整了许多。上周家访时,她看到小福蜷缩在父亲的旧面包车里写作业,车玻璃上结着冰花。第二天,她把学校闲置的课桌搬到了小福家。现在,小福的作业本上开始出现工整的字迹。夜晚,秦老师批改完作业,窗外是漆黑的大山。她煮了碗白菜汤,就着咸菜吃了起来。宿舍窗台上的油灯忽明忽暗,像一颗孤独的星星。但她知道,这盏灯是山村里唯一的光——照亮孩子们通往山外的路。一天暴雨突至,山体滑坡阻断了出山的路。秦老师吹响口哨,把孩子们集中到地势较高的教室。她用塑料布裹住课本,在摇曳的油灯下给孩子们讲牛顿三定律:“知识就像光,能穿透黑暗……”十年后,当小福带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回到山村时,秦老师的油灯依然亮着。他望着那盏在风中晃动的灯,突然明白:当年秦老师用微弱的光,点燃了他们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种。1. 文中“秦老师的油灯在土坯墙上投下晃动的影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 秦老师为什么要把课桌搬到小福家?体现了她怎样的品质? 3. 暴雨中秦老师讲牛顿三定律的情节,与《灯光》有什么相似之处? 4. 如何理解“点燃了他们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种”? 5. 这篇文章与《灯光》都通过“灯光”表达了什么主题? 五、写作题目:《永不熄灭的灯光》结合课文和课外阅读,写一篇300字以上的短文,谈谈“灯光”在你心中的意义。答案A卷答案一、选择题:1.B 2.D 3.B 4.B 5.B 6.A二、基础知识:1. (1)灿烂 (2)千钧一发 (3)俯身 (4)灯火 (5)心惊肉跳2. (1)凝视 (2)宁静 (3)即使 (4)不由自主 (5)指引3. (1)形容事态极其危险。(2)形容光彩鲜明耀眼。(3)对未来的美好期待。(4)集中精神,注意力高度集中。(5)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4. (1)那本书被郝副营长点燃了。(2)示例:我的心也像这月光一样清澈。(3)郝副营长说,赶明儿胜利了,他们也能用上电灯。(4)示例:郝副营长不仅牺牲了自己,还为后代创造了光明。三、课内阅读:5. 语言和神态描写6. 体现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坚定信念7. 标志着战斗开始,暗示郝副营长的牺牲换来了胜利8.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四、课外阅读阅读:《山村里的灯光》1. 属于环境描写。作用:既写出了山村教学点的简陋(土坯墙、油灯),又以“晃动的影子”暗示秦老师坚守的孤独;同时,“油灯”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象,为后文“照亮孩子们通往山外的路”做铺垫,象征她对教育的坚守。 2. 因为秦老师家访时看到小福在冰冷的面包车里写作业,心疼孩子学习条件艰苦。这体现了她关爱学生、尽职尽责的品质——即使条件简陋,也想办法为学生创造基本的学习环境。 3. 两者都在“困境中用‘光’带来希望”:《灯光》中郝副营长在战斗危急时点燃书本(火光)为部队引路;本文中秦老师在暴雨阻断山路时,用油灯照亮课堂,给孩子们讲知识,用“知识之光”驱散恐惧,传递信心。 4. “永不熄灭的火种”指秦老师用关爱和知识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的希望与信念。秦老师的坚守让孩子们相信“知识能穿透黑暗”,这种信念支撑他们走出山村、追求理想,像火种一样永远照亮他们的人生。 5. 都通过“灯光”表达“奉献与希望”的主题:《灯光》中郝副营长的“火光”是为了让后代有电灯,象征革命先烈用牺牲换未来;本文中秦老师的“油灯”是为了让山村孩子有知识,象征普通人用坚守换希望。“灯光”在两者中都是“照亮他人、传递力量”的象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