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陕西省韩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自处方遣药精巧出奇的冷香丸,到仅有四色如烟如雾的软烟罗,无论是费尽心机详尽叙述或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一部《红楼梦》写到的华美精致器具,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物画卷。曹雪芹对上层社会的奢靡与风雅信手拈来,著作中随处可见其化用。
《红楼梦》一书,食色性俱全,大场面比比皆是。但在这等繁奢中,却往往没有对佳肴进行详细描述。第五十四回元宵夜宴,众人面前是何珍馐不得而知,宵夜之丰盛却通过王熙凤之口一一道来。贾母夜长饥饿,凤姐提出油腻的鸭子肉粥、温甜的红枣米粥均不合老太太口味,最后的杏仁茶中选时,贾府已现衰颓之势,元春省亲时雍容华贵的万千气象已不复存在,但强弩之末的光彩却仍十分炫目,仅是宵夜就如此面面俱到,不能不感慨贾家惊人的奢侈。
大场面如此,温馨的小场景也少不得彰显贾府的富丽。黛玉初进贾府,所提到的药品便是人参养荣丸。人参是贵重药品,也是贾府富贵的象征,与其兴衰密切相关。彼时的贾府视人参为区区小事,然而七十七回中翻遍全府却找不出二两上等人参,也正预示了贾家的衰败。
除了人参养荣丸外,书中最令世人熟知的另一味药便是薛宝钗吃的冷香丸。冷香丸遍采春夏秋冬四季的白花之蕊,又须尽集雨水、白露、霜降、小雪四时的雨露霜雪,还要辅以白糖、蜂蜜,黄柏煎汤方能服下。这匪夷所思的配方在极尽雅致的同时,更非人力、财力双全不能做到,薛家殷实的家底也被写到了极致。
自第八回宝钗正面出场以来,其人物形象在细节之中日渐丰满。宝玉初见宝钗之时,宝钗身着“一色半新不旧”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坐在炕上做针线,“看去不觉奢华”。但在中国古代工艺中,二色金需要以不同成色的黄金打成极薄的金箔,再制成金线,最终才能呈现颜色不同的效果。不过一件家常旧衣,便已如此贵重,薛家全盛时期的富贵可想而知。
孟晖对曹公此处随手带过并不多提的做法笑言:“曹雪芹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对这些实在太熟了。”
另外,作为贵族世家,贾府用器数量之巨大、质量之精良自不必多言,但真正能入得了见多识广的贾家主子法眼的,多数并不在这中间。阅尽百样纱罗的凤姐也将其认成普通蝉翼纱的软烟罗便是一处,受了老祖宗贾母的一顿教训才长了见识。贾母教她软烟罗分雨过天晴、秋香色、松绿、银红四色,既有折枝花样,也有百蝶穿花、流云万蝠花样。而康雍乾时期,最为流行的纹样之一便是流云百蝠。
相较于清雅富贵的大观园众人,来自乡下的刘姥姥则是尘俗的代表。二进大观园时,贾母带着刘姥姥前往栊翠庵,又将自己的“老君眉”递给她尝。刘姥姥一口喝干,只说这茶太淡,自己喜欢喝浓茶。茶水无论优劣,在刘姥姥看来只有冷热浓淡之分,再无其他。而这也正是她来自乡村生活感官的粗粝感受。但是,书中的刘姥姥也给了世人一个以粗俗平常的眼光重审豪奢的机会,并创造出了一种错觉。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尽管“秤砣”钟表新奇不已,最终使刘姥姥折服的却是“几十只鸡配它吃不出原味”的家常菜——茄子。
(摘编自曾心仪《从冷香丸到软烟罗——器物之道解读<红楼梦>雅与俗》)
材料二:
“晴雯补裘”是《红楼梦》中著名的情节。宝玉第一眼看时只见“金翠辉煌,碧彩闪灼”;接着借贾母、王夫人之口强调“就剩下了这一件”“仔细穿,别糟蹋”,突出其独一无二、不可再造;随后,通过外间织补匠人、裁缝绣工都不认得、不敢碰,说明其稀罕难得、人所未见。总之,多方铺垫,把“雀金裘”这件服饰的华美贵重推到了极致。偏偏这样一件人间“尤物”,陡然残缺,后襟上烧了指顶大的一个洞眼。这与其说是宝玉的粗心,不如说是作家的匠心。
再次,雀金裘谁能补、谁肯补成了火烧眉毛的当务之急。“补裘人”的角色谁属?晴雯成为独一无二的人选,具有“唯一性”。晴雯的针线女工素为贾母赏识,丫环虽多,只有晴雯会界线织补之法。偏偏此刻晴雯已卧病数日,脸面烧得飞红,身上热得烫手,鼻塞声重,头痛难忍,加之为坠儿小窃动气受风,病上添病。尽管如此,她还是挣命咬牙,漏夜赶工,硬撑着把这个细巧活计从拆开里子、钉牢竹弓、刮松破口,到分出经纬、界出地子、一针一线地织补完工,再用小刷剔出绒毛。真是何等精细,何等工巧,足可乱真。而此刻晴雯已经力尽神危、颓然倾倒了。
总之,“补裘”犹如一个聚集点,为解宝玉急难,晴雯殚精竭虑、一力承当、肝胆照人。较之全书中刻画晴雯的“撕扇”“拒抄”“诀别”诸节,“补裘”更有特点,更见精彩。晴雯个性,犹如这件雀金裘一般高贵、闪灼生辉。可以说,崭新的完好无损的雀金裘固然令人惊艳,自有其审美价值;然而被烧破的、经晴雯织补的雀金裘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因为它对结撰故事情节、深化人物关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件服饰,它的文学功能——以物寄情被发挥到了极致。恐怕只有在《红楼梦》里,我们才能看到这样的人文风景,即服饰作为文学元素的渗透力和能动性。
类似以服饰写人寄情的,还可以举出“香菱换裙”。香菱此裙叫做“石榴裙”,是条刚上身的新裙子,在大观园中戏耍时拖在一汪积水里污湿了半扇,十分狼狈,恰被宝玉瞧见。宝玉固然可惜这新裙子,却更怜惜香菱其人,于是出主意以袭人同样的裙子替换,帮助香菱排忧解难。在这里,宝玉出于一贯体贴女儿的本性,以尽心服役为乐。
(摘编自吕启祥《江宁云锦映红楼——漫说作为文学元素的红楼服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参养荣丸的细节是贾府由盛转衰的象征;冷香丸的配方令人匪夷所思,写出薛家家底的殷实。
B.虽然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看起来“一色半新不旧”,但二色金的制作工艺显示出贵族生活的奢华。
C.曹雪芹之所以借雀金袭寄情,是因为服饰作为文学元素具有独有的渗透力和能动性,能为古典文学增加魅力。
D.“石榴裙”结撰起情节以及宝玉、香菱和袭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彰显宝玉体贴女儿的形象特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宝玉之口将宝钗的二色金银鼠比肩褂带过,并不代表此物不值多提,而是显示出作者对贵族生活的熟谙。
B.凤姐将软烟罗误认成蝉翼纱与刘姥姥将钟表误认为作“秤砣”,本质上都显示出人物的粗俗和源自生活的粗粝感受。
C.晴雯作为“补裘人”角色的唯一性,以及雀金裘因晴雯病中之补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均显示了作者巧妙的文学构思。
D.“晴雯撕扇”中扇子这个物件,也和雀金裘一样发挥了用物来写人寄情的作用,多角度刻画出晴雯的人物形象。
3.下列器物中不具有“雀金裘”“石榴裙”写人寄情功能的一项是( )
A.香雪拿着的铅笔盒(《哦!香雪》)
B.华连卡骑的自行车(《装在套子里的人》)
C.周朴园的旧衬衣(《雷雨》)
D.村中少年养的“蟹壳青”(《促织》)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写作脉络。
5.有同学想尝试写网络历史小说,请你根据材料一,为该同学的小说中可能涉及的生活器物的选用提三点建议。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小题。
弟兄
鲁迅
公益局一向无公可办,几个办事员在办公室里照例地谈家务,秦益堂抬起紫涨着的脸来,还是气喘吁吁的,说:
“到昨天,他们(秦益堂的两个儿子)又打起架来了,从堂屋一直打到门口,老三说,老五折在公债票上的钱是不能开公账的……”
“你看,还是为钱。”张沛君就慷慨地从破的躺椅上站起来,两眼在深眼眶里慈爱地闪烁。
“像你们的弟兄,那里有呢。”益堂说。
“我们就是不计较,彼此都一样。我们就将钱财两字不放在心上。益翁也只要对令郎开导开导……”
“这大概也怕不成。”汪月生说,于是恭敬地看着沛君的眼,“像你们的弟兄,实在是少有的;我没有遇见过。你们简直是谁也没有一点自私自利的心思,这就不容易……令弟仍然是忙?”
“还是一礼拜十八点钟功课,外加九十三本作文,简直忙不过来。这几天可是请假了,身热。大概是受了一点寒……”
“我看这倒该小心些,”月生郑重地说,“今天的报上就说,现在时症流行……”
“什么时症呢?”沛君吃惊了,赶忙地问。
“那我可说不清了。记得是什么热罢。”
沛君迈开步就奔向阅报室去。
“真是少有的。”月生目送他飞奔出去之后,向着秦益堂赞叹着。
办公室中暂时的寂静,不久就被沛君的步声和叫听差打电话给普悌思普大夫的声音震破了。
月生便知道他很着急,因为向来知道他虽然相信西医,而进款不多,平时也节省,现在却请的是这里第一个有名而价贵的医生。沛君听听差打完电话,便奔进办公室,取了帽子。他到路上,已不再较量车价如平时一般,一看见一个稍微壮大,似乎能走的车夫,问过价钱,便一脚跨上车去,道,“好,只要给我快走!”
公寓却如平时一般,很平安,寂静。他走进他兄弟的卧室,觉得心跳得更厉害,因为他脸上似乎见得更通红了,而且发喘。他伸手去一摸他的头,又热得炙手。他在焦急中,却忽而碰着了一条生路:也许并不是猩红热。然而普大夫没有找到,……同寓的白问山虽然是中医,或者于病名倒还能断定的,但是他曾经对他说过好几回攻击中医的话……
然而他终于去请白问山。
白问山却毫不介意,立刻戴起玳瑁边墨晶眼镜,同到靖甫的房里来。他诊过脉,在脸上端详一回,便从从容容地告辞。沛君跟在后面,一直到他的房里。
“问山兄,舍弟究竟是……”他忍不住发问了。
“红斑痧,你看他已经‘见点’了。”
“那么,不是猩红热?”沛君有些高兴起来。
“他们西医叫猩红热,我们中医叫红斑痧。”
这立刻使他手脚觉得发冷。
他已经糊涂得连自己也不知道怎样竟请白问山开了药方,从他房里走出;但当经过电话机旁的时候,却又记起普大夫来了。他仍然去问医院,还叮嘱他要今天一定到。
他走进房去点起灯来看,靖甫的脸更觉得通红了,眼睑也浮肿起来。他坐着,却似乎所坐的是针毡:在夜的渐就寂静中,在他的翘望中,每一辆汽车的汽笛的呼啸声更使他听得分明,有时竟无端疑为普大夫的汽车,跳起来去迎接。但是他还未走到门口,那汽车却早经驶过去了;惘然地回身,经过院落时,见皓月已经西升,邻家的一株古槐,便投影地上,森森然更来加浓了他阴郁的心地。
他在等待的厌倦里,身心的紧张慢慢地弛缓下来了,但凌乱的思绪,却又乘机而起;他仿佛知道靖甫是不可救的。那么,家计怎么支持呢,靠自己一个?自己的三个孩子,他的两个,养活尚且难,还能进学校去读书么?只给一两个读书呢,那自然是自己的康儿最聪明,——然而大家一定要批评,说是薄待了兄弟的孩子……
“先帝爷,在白帝城……”
他一听到这低微的吟声,便失望,愤怒,几乎要奔上去叱骂他。但他接着又看见伙计提着风雨灯,灯光中照出后面跟着的皮鞋,上面的微明里是一个高大的人,白脸孔,黑的络腮胡子。这正是普悌思。
他像是得了宝贝一般,飞跑上去,将他领入病人的房中。两人都站在床面前,他擎了洋灯,照着。
普大夫不作声,略略按一按脉,又叫沛君擎高了洋灯,照着他在病人的脸上端详一回;又叫揭去被卧,解开衣服来给他看。看过之后,就伸出手指在肚子上去一摩。
“Measles……”普悌思低声自言自语似的说。
“疹子[注]么?”他惊喜得声音也似乎发抖了。
“疹子。”
“就是疹子?……”
“疹子。”
……
院子里满是月色,白得如银;“在白帝城”的邻人已经睡觉了,一切都很幽静。只有桌上的闹钟愉快而平匀地札札地作响;虽然听到病人的呼吸,却是很调和。他坐下不多久,忽又高兴起来。看靖甫的脸,已没有昨天那样通红了。但自己的头却还觉得昏昏的,梦的断片,也同时闪闪烁烁地浮出:
——靖甫也正是这样地躺着,但却是一个死尸。他忙着收殓,独自背了一口棺材,看见许多熟识的人们在旁边交口赞颂……
——他命令康儿和两个弟妹进学校去了;却还有两个孩子哭嚷着要跟去。他看见自己的手掌比平常大了三四倍,铁铸似的,向荷生的脸上一掌批过去……
——荷生满脸是血,哭着进来了。那孩子后面还跟着一群相识和不相识的人……
——“我决不至于昧了良心。你们不要受孩子的诳话的骗……”他听得自己这样说。
——荷生就在他身边,他又举起了手掌……
他忽而清醒了,觉得很疲劳,背上似乎还有些冷。靖甫静静地躺在对面,呼吸虽然急促,却是很调匀。桌上的闹钟似乎更用了大声札札地作响。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三日
【注】疹子,一种皮肤病,一般会导致发烧后出现皮肤红疹。
6.下列关于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弟兄》描述的是主人公张沛君得知弟弟生病后的心理变化,暴露出了张沛君隐秘于内心深处的自私。
B.“已不再较量车价如平时一般”的细节描写,流露出张沛君急于为弟弟请医治病的心理,从中也可看出其对弟弟关心的一面。
C.“他惊喜得声音也似乎发抖了”,张沛君“惊喜”是因为弟弟所得的并非不治之症,自己也就无须为家计发愁了。
D.小说多处对比,如将张沛君与靖甫的兄弟关系和秦益堂两个儿子的兄弟关系对比,重在表明张沛君与靖甫的兄弟关系更友好。
7.关于小说中张沛君梦境部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的描写展示了张沛君充满私心的潜意识,深化了小说主题。
B.文章借用梦境刻画心理,表现出张沛君虚伪的一面,即使在梦中仍要维护自己完美的形象。
C.小说对张沛君梦境中两次举起手掌的动作描写,前略后详,对塑造张沛君人物形象至关重要。
D.这些描写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小说虚实相间,叙事更加灵动自由,同时使小说情节曲折跌宕。
8.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9.小说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叙写公益局中办事员们的谈论?请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唐敬宗)自即位以来,欲幸东都,宰相及朝臣谏者甚众,上皆不听,决意必行,已令度支员外郎卢贞按视,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会朱克融、王庭凑皆请以兵匠助修东都。三月丁亥,敕以修东都烦扰,罢之,召卢贞还。
先是,朝廷遣中使赐朱克融时服,克融以为疏恶,执留敕使。又奏“当道今岁将士春衣不足,乞度支给三十万端匹”;又奏“欲将兵马及丁匠五千助修宫阙”。上患之,以问宰相,欲遣重臣宣慰,仍索敕使。裴度对曰:“克融无礼已甚,殆将毙矣。譬如猛兽,自于山林中咆哮跳踉,久当自困,必不敢辄离巢穴。愿陛下勿遣宣慰亦勿索敕使旬日之后徐赐诏书云:‘闻中官至彼,稍失去就,俟还,朕自有处分。时服,有司制造不谨,朕甚欲知之,已令区处。其将士春衣,从来非朝廷征发,皆本道自备。朕不爱数十万匹物,但素无此例,不可独与范阳。’所称助修宫阙,皆是虚语。若欲直挫其奸,宜云‘丁匠宜速遣来,已令所在排比供拟。’彼得此诏,必苍黄失图。若且示含容,则云‘修宫阙事在有司,不假丁匠远来。’如是而已,不足劳圣虑也。”上悦,从之。
上游戏无度,狎昵群小,善击毬,好手搏,禁军及诸道争献力士。又以钱万缗付内园,令召募力士,昼夜不离侧。又好深夜自捕狐狸,性复褊急,力士或恃恩不逊,辄配流、籍没;宦官小过,动遭捶挞,皆怨且惧。
十二月,辛丑,上夜猎还宫,与宦官刘克明、田务澄、许文端及击毬军将苏佐明、王嘉宪、石从宽、阎惟直等二十八人饮酒。上酒酣,入室更衣,殿上烛忽灭,苏佐明等弑上于室内。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
材料二: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阿房宫赋》)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愿陛下A勿遣B宣慰C亦勿D索敕使E旬日之后F徐G赐诏书云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幸,指皇帝到某处去,与《鸿门宴》“妇女无所幸”中的“幸”意思不同。
B.春衣,指春季穿的衣服,与《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春服既成”中的“春服”意思相同。
C.爱,指吝惜,与材料二“使六国各爱其人”中的“爱”意思不同。
D.不足,指不值得,与成语“不足为奇”中的“不足”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敬宗不听宰相和大臣们的劝阻,决意去东都洛阳,已经派遣度支员外郎卢贞前往巡查,做准备工作。
B.朱克融请求派遣士兵和工匠帮助修缮洛阳宫阙,可能借修缮之事有所图谋,但被唐敬宗和裴度察觉。
C.裴度根据自己对朱克融的认识和判断,提出了应对其无礼行为的具体策略,并得到了唐敬宗的认可。
D.唐敬宗喜好狩猎,常和身边的力士一起游玩;最终在夜猎还宫,酒后酣睡之时,被苏佐明等人杀害。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患之,以问宰相,欲遣重臣宣慰,仍索敕使。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4.“文章合为时而著”,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杜牧为何创作《阿房宫赋》。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桂林中秋①
张孝祥
今夕复何夕,此地过中秋。赏心亭上唤客,追忆去年游。千里江山如画,万井笙歌不夜,扶路看遨头②。玉界拥银阙,珠箔卷琼钩。
驭风去,忽吹到,岭边州。去年明月依旧,还照我登楼。楼下水明沙静,楼外参横斗转,搔首思悠悠。老子兴不浅③,聊复此淹留。
【注】①这首词是张孝祥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到桂林以后,在中秋节赏月时写的。此前他得北伐名将张浚举荐,领建康留守。遭秦桧排挤,张浚病故,张孝祥先被罢归芜湖,后被调到桂林。②扶路:沿着旧路。遨头:此指太守。③老子兴不浅:《晋书·庾亮传》载“亮在武昌,诸佐吏乘秋夜往,共登南楼,俄而亮至,诸人将起避之。亮徐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在桂林赏月,上片却写去年之月,抚今追昔,体现了词人两次赏月心情的巨大反差。
B.上片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追忆了江山如画、万家笙歌、倾城娱乐、人人赏月的中秋游乐图。
C.“玉界拥银阙”与《念奴娇·过洞庭》中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都描摹了皎洁的月色。
D.词尾词人运用典故,既丰富了作品内容,又表现出他面对眼前之景意兴阑珊的心情。
16.下片“思悠悠”给读者留下解读空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思”的内容。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老师最近发表了一篇题为《漫话成语,巧学文言》的学术论文,文中提到了我国的成语有很多都来自古诗文,比如“善始善终”就源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里的“ , ”这句。
(2)岳阳楼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楼上不少楹联为人称诵。其中“水天一色,风月无边”一联据说是李白所写,而“ , ”一联则确凿出自杜甫的诗作《登岳阳楼》,这10字中虽无一“水”字,却凸显了洞庭湖水的宏阔境界。
(3)苏洵在《六国论》中“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两句,是针对上文中齐国“ ”和燕国“ ”做法的总结。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进入三伏天,晒背悄然成了养生新“顶流”。有人大力推崇,将之奉为祛湿补阳的免费“天灵”;也有人将信将疑,质疑其存在晒伤中暑的隐患。晒背,是不是“0元养生”秘诀?
从中医理论来看,晒背养生并非没有依据。《黄帝内经》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正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一大特色。中医认为,在三伏天这一年当中阳气最旺的时候,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能有效促进气血循环、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温阳利气、祛散伏邪、防病强身的功效。常见的“三伏贴”就由此而来。晒背的原理类似,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钙吸收和睡眠质量,对健康有所裨益。
凡事过犹不及。中医养生,说到底讲究一个阴阳平衡。适合晒背养生者,多为怕风、怕冷的虚寒体质。如若体质不适却不加分辨、盲目跟风,( 甲 )。
不只是晒背,近段时间,中医养生的花样可谓层出不穷,养生也( 乙 ),而是走入了更多年轻人的生活。浙江省中医院研制的“乌梅荷叶饮”,24小时售出115万单,成为降脂减肥“爆款”;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推出的养发饮,一日开出14万帖,拯救人们的“秃顶危机”……
客观而言,在工作生活节奏日益加速的当代社会,由于普遍性压立,年轻人的身体难免出现一些不适。而在时代的高速列车上,健康习惯、生活方式的系统性调整又难以一簇而就。而另一面,随着健康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年轻人又真切希望能够增强对健康的“掌控感”。正因此,“碎片化”养生才成为许多人热忠的“替代疗法”。中医药文化天人合一、防治未病的理念,正好与这种潮流不谋而合,切中了广泛的健康焦率。在奔跑中调整呼吸,一次晒背,一杯茶饮就能拥有满满的养生获得感,何乐而不为?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晒背,是不是“0元养生”秘诀?
B.《黄帝内经》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C.适合晒背者,多为怕风、怕冷的虚寒体质。
D.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推出的养发饮,一日开出14万帖,拯救人们的“秃顶危机”……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文中最后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更正。
22.文章结尾处的“何乐而不为?”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媒介素养一般是指理解、鉴别、选择、评价以及有效利用传媒信息的自觉与能力,如批判性思维、信息筛选能力等。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信息,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然而大量信息有时也会误导我们,或给我们带来烦恼,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学校将以“涵养媒介素养,适应网上‘新集体生活’”为主题开展宣传活动,请你为学校公众号写一篇文章,具体方向包括以下两种:
①请就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及提升媒介素养的方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②讲述你与某种媒介发生的故事,来展示媒介素养的重要性,表达你的思考和感受。
请选定一个方向完成文章写作。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陕西省韩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2.B 3.D 4.①先指出雀金裘被烧了洞眼是作家匠心所在,②接着从晴雯补裘的“唯一性”来具体阐释作家的匠心,③然后以雀金裘为例总结《红楼梦》发挥了服饰的文学功能,④最后以香菱换裙的情节来印证。 5.①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器物样式,可以通过描写器物来展现时代的生活风貌。
②可以借用器物的前后变化来表现世事和人物生活的变迁。
③可以借人物对器物的态度展现人物性格、构成人物关系。
6.D 7.C 8.①渲染了宁静的气氛,反衬出张沛君内心的紧张。
②舒缓了叙事节奏,引出了下文对张沛君内心活动的描述。 9.①由大家对猩红热的讨论引出张沛君对弟弟病情的关心,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②与后文张沛君的表现形成反差,塑造了张沛君复杂的兄长形象;
③与梦境中的表现形成对比,突出了主题,揭示了人性的虚伪与自私。
10.CEF 11.D 12.B 13.(1)皇上对此感到忧虑,拿这件事询问宰相,想要派遣身居要职的大臣去宣旨安抚,并索要回被扣留的使者。
(2)(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14.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总结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即唐敬宗)耗费民力修筑东都、荒淫无道等行为发出了警告。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皇上(唐敬宗)自从即位以来,一直想到东都去,宰相和朝中大臣劝谏的人很多,皇上都不听,坚决决定一定要去,已命令度支员外郎卢贞前去视察,修缮东都的宫殿和沿途的行宫。……适逢朱克融、王庭凑都请求派遣士兵和工匠帮助修缮东都。三月丁亥日,皇上下诏书以修缮东都十分劳烦,停止工程,召卢贞返回。
在此之前,朝廷派宦官赏赐朱克融当季的服装,朱克融认为这些衣服粗劣,强行扣留了使者。又上奏说“本地今年将士们的春衣不够,请户部拨衣料三十万端匹”;又上奏说“想带五千兵马和工匠帮助修缮宫殿”。皇上对此感到忧虑,拿这件事询问宰相,想要派遣身居要职的大臣去宣旨安抚,并索要回被扣留的使者。裴度回答说:“朱克融太无礼了,大概快要死了。就像猛兽,自己在山林中咆哮跳跃,时间长了自然会被困住,一定不敢随便离开巢穴,希望陛下不要派遣大臣去宣旨安抚,也不要索要回被扣留的使者。十天之后,再慢慢下诏书说:‘听说宦官到了你那里,有点失去分寸,等他回来,我自会处置。当季的服装,有关部门制作不够谨慎,我非常想了解具体情况,已下令给予处分。那些将士们的春衣,从来不是由朝廷征调发放的,都是各地自行筹备。我并不吝惜几十万匹物资,只是向来没有这样的先例,不能单独给范阳县。’他所说帮助修缮宫殿,都是空话。如想直接挫败他的奸谋,应该说,夫役和工匠应尽快派来,已命令沿途各地安排准备接待事宜。他收到这个诏书,必定仓促慌乱,无计可施。如果姑且表现出容忍的态度,就说‘修缮宫殿的事有关部门已计划妥当,不需要劳烦工匠们远道而来’。像这样处理就可以了,不值得劳烦陛下忧虑。”皇上听了很高兴,采纳了他的建议。
皇上玩乐没有节制,亲近身边的小人,擅长打马球,喜欢徒手搏斗,禁军及各地争相进献大力士。皇帝又拿出一万缗钱交给内园,让他们招募大力士,这些大力士日夜都不离开皇上身旁。皇上又喜欢在深夜亲自捉狐狸,他的性格又狭隘急躁,有的大力士倚仗皇恩而不恭顺,皇上就将其流放,并没收他的家产;宦官有小过失,动不动就遭到鞭打,他们都既怨恨又害怕。
十二月辛丑日,皇上晚上打猎回宫,和宦官刘克明、田务澄、许文端及打马球军将苏佐明、王嘉宪、石从宽、阎惟直等二十八人一起喝酒。皇上酒醉了,进入室内去换衣服,殿上的烛火忽然灭了,苏佐明等在室内杀了皇上。
材料二:
……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残暴无道、失去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横顽固。(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灭族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就依次传递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王朝灭亡得太迅速)秦人来不及为自己悲哀,可是后人为他们悲哀;如果后人为他们悲哀而不以他们为鉴,也只会使更后来的人再为后人悲哀了。
15.D 16.①追忆往昔,怀念胜景。词人追念建康如画的千里江山,回忆那里彻夜的笙歌,景色无比壮丽,场景热闹 非凡。②孤独失意,今非昔比。词人受到朝廷的排挤被贬桂林,明月依旧,人事变迁,又值中秋夜,难免透出淡淡的失意与孤独。③享受当下,尽兴而为。词人虽遭贬谪但意兴不减,尽管感到孤独,但依然享受当下,心态豁达。
17.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
18.B 19.晒背的原理与之类似,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钙吸收,提高睡眠质量,对健康有所裨益。 20.
甲:可能适得其反
乙: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 21.压立—压力;一簇而就—蹴而就;热忠—热衷;焦率—焦虑。 22.①“何乐而不为?”意为“为什么高兴还不去做呢”。在文中指“一次晒背、一杯茶饮就能拥有满满的养生获得感”,所以我们就去晒背、喝茶饮吧。
②用反问的语气,表示当然可以做,或很愿意做;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不仅加强了语气,还发人深思,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23.例文:
慧眼穿乱花,正心拨浮云
花谢花飞,常恐乱花迷眼;云卷云舒,总忧浮云蔽日。网络的时代,就如狄更斯《双城记》所载:“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空前爆炸的传媒信息,在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的同时,却也可能带给我们烦恼与误导。作为时代青年,唯有不断提高辨别信息、选择信息、利用信息的媒介素养,方能“慧眼穿乱花,正心拨浮云”。
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繁冗信息,涵养媒介素养可助我们取次花丛凭慧眼,准确筛选。打开搜索引擎,输入所需信息,敲击回车,便可轻松获得海量内容。可这纷繁的信息虽然丰富,却也容易迷乱我们的视线,最终“五色令人目盲”,让我们原地徘徊、搔首踟蹰,无法及时找到所需内容。为了避免陷入柯勒律治“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可以解渴”所言的烦恼境地,只有坚持涵养媒介素养,提高理解、选择的能力,才能高效筛选有用信息,于缤纷落英中准确寻得真正可以解渴的林尽水源。若能时勤拭慧眼,斑斓乱花自可穿。
面对“总为浮云能蔽日”的负面信息,涵养媒介素养可助我们拨云见日依正心,不受误导。在这泥沙俱下的时代,网络上也无法避免地掺杂进不少不利于青年成长的负面信息,若受其影响,则难免走向偏颇,甚至误入歧途。在心智日趋成熟的关键阶段,面对错谬诱导,若不想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喟叹,青年必须端守正心,保持理性,不断涵养媒介素养,对信息进行鉴别、评价,拒绝猎奇,避免轻信,方能长风破浪,直济沧海。危言危行持正心,拨散浮云迎金乌。
揆诸现实,身为时代青年的我们,又该如何切实提高媒介素养呢?我的建议是:首先,坚持提升信息筛选能力,面对冗余信息擦亮慧眼,博观约取;其次,不断打磨批判性思维,面对谬误信息秉守正心,理智思辨。唯有将二者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地有效锻炼,我们才能在传媒信息的包围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行文至此,耳边忽然响起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告诫:“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诚然,网络上乱花般的繁冗信息、浮云般的负面信息,皆是“非生命的一切”,身陷其中,便会蹉跎掉生命中真正宝贵的有限光阴。
愿吾辈青年,皆能擦拭慧眼,坚守正心,不断提高媒介素养,最终在这最好时代的“新集体生活”身心清朗,乐享便利。乱花浮云何足扰,慧眼正心赴海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