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涟源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涟源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娄底市部分普通高中2025年上学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请认真核对监考教师在答题卡上所粘贴条形码的姓名。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的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这同一原则,也常应用在城市规划上。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砖石墁地,成为日常生活所常用的一种户外的空间,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很好的“户外起居室”。
……
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接。……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红楼梦》在建筑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对大观园中国园林建筑的描写,可以概括出中国传统建筑使用的几种手法。
在《红楼梦》中,对比手法体现得淋漓尽致。首先,建筑形制形成对比。一个大观园,仅一水之隔,却是两种不同的景致。稻香村“里面数楹茅屋”,省亲别墅“金辉兽面,彩焕螭头”。从金辉大殿到荒野茅舍,各种不同档次的建筑对比,使得大观园色彩斑斓,对比鲜明。其次,建筑形态形成对比。曲与直的对比,如“或长席曲洞”;方与圆的对比,如“或方厦圆亭”。再次,建筑布局对比鲜明。贾府沿纵向轴线布置,讲究对称和严谨,为的是适应家居礼仪以及婚丧嫁娶、接人待客的需要;而大观园的布局却体现着一种自由的思想,“垒石堆山,种竹栽柳,为的是满足封建贵族的休闲、静养的需求。匀称和自由,“此两种传统之平面部署,在不觉中,含蕴中国精神生活之各面,至为深刻”(梁思成语)。对比手法的运用对于丰富建筑造型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满足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亦是功不可没。
中国古代日常家居较现代人隐蔽。就是普通四合院有两进、三进之说。大宅子更是经仪门、垂花门重重,才到正房居室。如果家有来客,妇女们要回避。于是,古代的建筑不会进门便是起居之所,总是讲究个遮掩、过渡。如四合院大门前的影壁。作为庭院建筑的一部分,影壁除遮蔽视线外,还有挡风、装饰等作用。贾政游大观园,开园门便见“一带翠嶂挡在前面”,且看贾政对此山的评价:“非有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此言虽出自贾政之口,实为曹雪芹的造园观点。遮掩手法在古代建筑中大到院落,小到一厅一舍都运用得恰到好处。
中国古人认为完美的园林景观应该与周围的环境浑然天成,形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设计就非常注重这一点,在葱郁的花草树木和潋滟水光的映衬下,小山曲水,错落有致,楼台亭阁掩映于茂林修竹,极尽清幽旷达之妙。每一个庭院都和山石花木交相辉映,极富自然情趣。同时,中国建筑崇尚的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尽量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大观园里每一座院落的建筑格调,都渗透着主人的个性特征。如贾宝玉所住的“怡红院”,院中种植着芭蕉和海棠两种植物,芭蕉为绿,海棠为红,于是贾宝玉便为其取名“红香绿玉”,整体意境颜色艳丽,暗香浮动,与宝玉的性情相符;再如黛玉所住的“潇湘馆”,“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自然情趣流泻而出,与黛玉真诚率真的气质相合。
(摘编自卢成咏《(红楼梦)中的建筑文化》)
材料三:
在一座中国房屋中,花园以及人工景色是基于与所有建筑根本不相同的原则。我们曾经指出过中国的思想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双重影响。这种相反的二重性清楚地表现在中国房屋和中国花园,城市和园林之间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关系上。房屋和城市由儒家的意念所形成:规则、对称、直线条、等级森严、条理分明,重视传统的一种人为的形制。花园和风景由典型的道家观念所构成:不规则的、非对称的、曲线的、起伏和曲折的形状,对自然种种神秘的、本源的、深远和持续的感受。即使规模不大,中国的园林都在追求唤起对原始自然的联想,以由此而引导出来的原则来模塑园林的风格:避免笔直的、一览无遗的园径和视线,尽量不致千篇一律。园林成为一种成功的事物,它就是游山玩水经验的反映和模椒的创作。当人置身其境时,有如在最荒寒的山水画中,其间差不多常常都有一些人物、茅舍、山径和小桥。这种建筑与园林的合而为一是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
(摘编自李允稣《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则材料都从中国传统建筑层面,探究渗透于其中的传统美学,阐明古代建筑是中国人思想的具体表现,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B. 中国建筑与园林风格截然不同,其差异性源于儒道思想传统前者反映儒家等级秩序,后者体现道家自然观。
C. 从《红楼梦》中对园林建筑的描写,可以概括出中国传统建筑中使用的“对比”“遮掩”等手法,这些手法也是中国建筑的“文法”。
D. 中国建筑的“文法”指匠师们必须遵守的固定建造模式,“词汇”包括门、窗等具体构件,“文法”规定了这些构件的加工装饰手法。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关于《红楼梦》建筑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观园中“长廊曲洞”“方厦圆亭”的设计属于建筑形态上的对比手法,说明中国传统建筑对曲直、方圆的兼容。
B. 蘅芜苑清凉瓦舍、素净无华,表现了薛宝钗安分随时的气质;稻香村恬淡宁静、简陋质朴,与李纨淡泊清雅的性情相合。
C. 林黛玉进入贾府要经过垂花门、穿堂,要绕过大插屏,穿过三间厅,才来到正房大院,由此可见贾府的布局体现一种自由的思想。
D. 贾府的穿堂、厅、上房位列中轴线上,抄手游廊、穿山游廊、厢房均分列左右,体现了建筑整体布局上对称和严谨的特点。
3. 下列对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三以儒道思想对比揭示建筑差异的文化根源,与前文共同构成了从“建筑理论”到“文学表现”再到“文化哲学”的论证体系。
B. 材料二引用梁思成语录,以权威观点强化论证的可信度,引用贾政对翠嶂的评价,佐证遮掩手法的文化内涵。
C. 材料二以《红楼梦》中大观园具体建筑为例分析设计手法,使理论分析生动可感,又体现了学术的严谨性,增强了说服力。
D. 材料一中运用比喻论证,如“文法”“词汇”说明了建筑的构成原理,和后文的“大文章”“小品”相对应,化艰深为浅显。
4. 材料一提出中国建筑有“文法”和“词汇”,请结合材料二具体分析《红楼梦》园林建筑是如何体现这一理论的。
5. 材料三认为“建筑与园林的合而为一是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请结合三则材料,阐述这种“合而为一”的文化内涵。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寒水刀
张港
老滕五十岁,坐村头,讲:“马将军,打鬼子那马将军,手中一把寒水刀……”
滕老汉六十了,他坐河堤,跟玩水的人讲:“寒水刀,那是九十九锻……”
滕老汉七十了,他蹲场院,对干活儿的人开口:“寒水刀……”村人接茬:“刀上波纹一闪一闪,像将冻没冻的秋寒水。”众人哈哈大笑。滕老汉收话,闷头抽烟。
不言不语的滕老汉八十岁了,他说话了:“胸闷,好像有石头块子在里边长着。”赤脚医生把了脉,说这是壅症,凝血吐出来就没事了。可是,烈药、猛药也下了,病不见轻。
儿子滕钢请来西医。西医听了摁了,微微摇头,拉滕钢外屋说话。钢子回来跟爹说:“大夫说了,没事,吃了药就好。”
这天,滕老汉走上院子,摩挲那头下奶牛,说:“钢子呀,把它卖了。”
“对对对,卖了钱,上省城,找名医。”
钢子拿回钱,给爹看。滕老汉说:“钢子呀,你进城,城东头有个田铁匠,你请他来我这儿。我不方便走动。”
“爹,咱们上省城找名医,叫铁匠干什么!”
“叫你去你就去。这就去。”
田铁匠来了。看脸,这人也得六十来岁。滕老汉让座倒水,说:“田师傅,打过刀吗?”
“这话问得,跑调了。你得问打过什么刀才是。”
“好,要的就你这句。瞅瞅这个。”滕老汉打褥底下摸出张纸。
田师傅一看:①“呀!啊——这刀,这刀!这刀?”
“这活儿,干过吗?”
田师傅摇头又摇头。
滕老汉说:“马将军,打鬼子那马将军,手中一把寒水刀,刀上波纹一闪一闪,像将冻没冻的寒水……”
田师傅正正眼镜,颠来倒去细看,点点头:“难也不难。折了锻,锻了折,烧几十个红,五斤铁打剩一斤,也许能成。这活儿能干。”
“好!要的就是你这句!”滕老汉打枕下摸出一沓钱,“这你先拿着。刀成了,咱再算。”
铁匠走了,钢子跺脚:“我说爹,这是什么事儿!看病要紧!”
“寒水刀哇寒水刀,马将军的寒水刀……”滕老汉只管叨咕。
“爹!病不看,打刀干什么!”
“这田铁匠,我看行,一看眼神就是行。我看行。”滕老汉自己说自己的。
从此,滕老汉起起卧卧,不得安宁。
滕老汉对儿子说:“你上城,看看刀打得怎样。”
滕钢回来说:“还只是个铁块子,没个模样。”
如是几次,②眼看天冷江水将冻未冻,薄冰碴子撞薄冰碴子,蓝蓝的江水一天一天变得阴远,风一过,黑水白浪看着比冬天还凉。这天,滕钢从城里回来,拿破棉袄包着一把刀。
滕老汉洗了手,刀背一弹,铮铮铿铿,如腊月之夜的过门风;刃上一触,如严冬之冰、早春之雪,寒气由指到腋;对窗再看,寒青逼人,冷森森的。
滕老汉拉儿子上河堤,村里人跟着看稀奇。
滕老汉撇了棉袄,歇步伏虎,一个起势,一记缠头裹脑大劈柴,将棵柳树砍下偏枝。滕老汉又使出一招怀中抱月,抚刀大笑:“好刀好刀!好刀哇!”
村人问:“这就是那寒水刀?”
滕老汉摇摇头:“马将军那刀哇,其实只不过是比普通刀强一些的骑兵刀。名为‘寒水刀’,是取‘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意。出征誓师时,马将军以刀誓言,表示一去不复还也!”
众人唏嘘。
滕老汉捧刀长叹:“心病,压我几十年,不敢说出口呀!今儿,跟老少乡亲说了。说了,我就痛快。”啊?啥事?
“罗家店一仗,打得惨呀!死人多啊!马将军双手打枪,刀递给了我。可我……可我……保命时,丢了刀。”
③啊!
“这回呀,清明给马将军上香,我能说话了。我能说:‘将军呀,刀回来了!’”
滕老汉回家,吐出一口黑血,登时脸上红润了。他指着青瓦房,对儿子说:“房子,你留一间,我这间卖了。”
“爹——你又要干啥?”
“本来呀,只是想打出个刀样子,哪承想,人家打出了这等的好刀!这可不是一头牛两头牛了。房子卖了,补人家钱。”
滕钢带钱进城,却哭唧唧地回来了。
“咋样?”
“田师傅淬火使了药,伤了眼睛,再也不能打铁了。钱他不要。”
“他有话说吗?”
“他说,他爹是马将军五团的,他爹说过寒水刀,他爹有过打寒水刀的心思。”
(有删改)
文本二:
林冲听了,大惊道:“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那泼贱贼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教他骨肉为泥!”李小二道:“只要提防他便了。岂不闻古人言‘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
④李小二夫妻两个捏着两把汗。
……
林冲举手,胳察的一枪,先搠倒差拔。陆虞候叫声:“饶命!”吓得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待那里去!”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怒,情理难容’。”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回头看时,差拔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滕老汉病了,卖了奶牛不去看病,而是去找铁匠铸造“寒水刀”,这样写制造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滕钢虽然有时候不太明白父亲做法,但是他还是按父亲的话去做,展现出他孝顺的一面。
C. 文本二情节安排详略得当,层次分明,杀差拨、富安是略写,杀陆谦是详写,展现了林冲武艺的高强。
D. 作者写滕老汉反复讲“寒水刀”的故事与《祝福》中写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一样,体现了听众的冷漠无情。
7. 对文本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是语言描写,三个“这刀”连用,表现出田师傅看到刀图时的复杂情绪,言简意赅却富有表现力。
B. 句子②属于景物描写,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暗示了滕老汉等待田师傅锻造“寒水刀”的时间之长。
C. 句子③写众人听到滕老汉故事的反应,感慨老汉讲的故事,主要体现了对滕老汉丢刀的责怪。
D. 句子④“两把汗”含义丰富,一方面是因为李小二夫妻为林冲担忧,另一方面也害怕林冲杀人牵连到自己。
8. 文本一结尾交代田师傅父亲的身份和遗愿,这样处理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9. 本文中的“寒水刀”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解腕尖刀”在作用上有何相同点?
(三)文言文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七年,郑与晋盟鄢陵。八年,楚庄王以郑与晋盟,来伐,围郑三月;郑以城降楚。楚王入自皇门,郑襄公肉袒牵羊以迎,曰:“孤不能事边邑,使君王怀怒以及弊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君王迁之江南,及以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愿也,然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惟命是听。”庄王为却三十里而后舍。楚群臣曰:“自郢至此,士大夫亦久劳矣。今得国舍之,何如?”庄王曰:“所为伐,伐不服也。今已服,尚何求乎?”卒去。晋闻楚之伐郑发兵救郑其来持两端故迟。比至河,楚兵已去。晋将率或欲渡,或欲还,卒渡河。庄王闻,还击晋。郑反助楚,大破晋军于河上。十年,晋来伐郑,以其反晋而亲楚也。
十一年,楚庄王伐宋,宋告急于晋。晋景公欲发兵救宋,伯宗谏晋君曰:“天方开楚,未可伐也。”乃求壮士得霍人解扬,字子虎,诓楚,令宋毋降。过郑,郑与楚亲,乃执解扬而献楚。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令宋趣降,三要乃许。于是楚登解扬楼车,令呼宋。遂负楚约而致其晋君命曰:“晋方悉国兵以救宋,宋虽急,慎毋降楚,晋兵今至矣!”楚庄王大怒,将杀之。解扬曰:“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受吾君命以出,有死无陨。”庄王曰:“若之许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解扬曰:“所以许王,欲以成吾君命也。”将死,顾谓楚军曰:“为人臣无忘尽忠得死者!”楚王诸弟皆谏王赦之,于是赦解扬使归。晋爵之为上卿。
(取材于《史记·郑世家》)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晋闻楚之伐A郑B发兵C救D郑E其来F持两端G故H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以赐诸侯”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赐”字含义不同。
B. “以其反晋而亲楚也”与“子路率尔而对”(《侍坐》)两句中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C. “乃求壮士得霍人解扬”与“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求”字含义相同。
D. “三要乃许”与“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两句中的“要”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庄王围困郑国三个月,郑以城降楚,郑襄公肉袒牵羊出迎并表达了自己的诚意。
B. 郑襄公乞求楚庄王能心怀仁慈别让郑亡国,并表示可以接受楚庄王安排心腹在他身边。
C. 楚群臣不满楚庄王“得国舍之”,楚庄王解释讨伐郑国是为了使不驯服的国君屈服。
D. 解扬答应楚庄王的要求登上楼车叫宋国投降是为了让楚庄王放松警惕、迂回完成任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不能事边邑,使君王怀怒以及弊邑,孤之罪也。
(2)庄王曰:“若之许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
14. 解扬理解的“信”,与楚庄王理解的“信”——讲诚信是不同的,解扬对“信”的理解是什么?他是如何践行“信”的?
(四)古代诗歌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钱婺州纯老①
苏辙
桃花汴水半河流,已作南行第一舟。
倦报朝中言啧乱,喜闻淮上橹咿呦。
平时答策词无枉,此去为邦学更优。
自古东阳足贤守,请君重赋沈公②楼。
【注】①纯老:钱藻,字纯老(一作醇老),神宗熙宁三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守婺州。②沈公:沈约,曾任东阳郡太守,建军台玄畅楼。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上句写落英缤纷、半洒河面的场景,“桃花”点明了时节;下句“第一舟”说明友人启程时间之早。
B. 颔联将“朝中”与“淮上”进行对比,表达诗人对朝中事务厌倦,以及对能沉醉于淮水之上摇橹之声的欣喜之情。
C. 颈联对句劝慰友人,此次虽被外放为官,但与在朝中时相比,学识一定能够得到提升,态度积极而不愤懑。
D. 尾联运用沈约任太守时建玄畅楼的典故,寄予了诗人希望友人在新任上能够以贤德为政,追比沈约的期许。
16. 有人评价这首诗“隐有讥讽之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以消除弟子顾虑,让弟子们畅所欲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过渡,巧妙地将对阿房宫的描写由整体外观转到内部的具体建筑。
(3)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斯人虽逝,但叶嘉莹的精神,仍在感动、影响着世人。
最近,很多人为了纪念叶嘉莹,打开了文学纪录电影《掬水月在手》。这部影片的英文标题,采用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里的一句“Like the Dyer’s Hand”,意为“染匠之手”。诗词之于叶嘉莹,就好比染料之于染匠,浸润已久,留下洗不去的色彩。叶嘉莹一生与古典诗词相伴,( ① )。
那我们呢?我们希望自己带上什么样的色彩?又期待自己成就怎样的染匠呢?叶嘉莹的一生,历经许多苦难不幸,但她却( ② ),这与她热爱古典诗词有很大关系。正如叶嘉莹所说,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精神和兴发感动的生命不会中断,而中华文化的长流也一定能够绵延不绝,沾泽未来的世世代代。让我们也能像她一样,在诗词中看到光明、遇见美好,把自己活成“一首诗”。
18. 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文中加点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D.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 简要说明文中画横线的三处引号的作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源于农业社会的节日,春节的一个重要寓意,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祈求“丰腴”。在这个意义上,那种把全年的幸福与满足都集中在春节这一天进行释放的“年味”确实是淡了。
当然,不置可否,春节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本身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曾经的习俗、仪式,或简化或消失了。要看到,节日、习俗的外在形式,随着时间而变迁,是正常文化现象。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是,如何让传统的习俗、仪式与现代生活更好地融合,共同守护传承至今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内核。
在近年来传统文化大热背景下被全新包装的年俗在城市居民特别是年轻人中流行起来。这不正是传统节日的新滋味?或评,浓与淡,不是衡量节日的最佳指标,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
21. 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请简要分析其不当之处,并另写一个合适的成语替换。
22. 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破,石碎也。—《说文解字》
人际交往中,我们努力“破冰”去收获情谊;身处困境时,我们勇敢“破茧”去绝处逢生;时代洪流里,我们不断“破界”去尝试更多的可能……
请根据材料内容,向校刊《青春之美》投稿,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与感悟,谈谈你的思考与认识。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娄底市部分普通高中2025年上学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请认真核对监考教师在答题卡上所粘贴条形码的姓名。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D 2. C
3. D 4. ①“文法”的运用:贾府沿纵向轴线布置,讲究对称和严谨,四合院的两进、三进布局,园林景致的随意等,均体现了中国建筑“文法”的约束性与多样性。②“词汇”的体现:大观园中的金辉大殿、荒野茅舍、长廊曲洞、方厦圆亭、影壁翠嶂等对应中国建筑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5. ①实用与审美的平衡统一:建筑满足实用礼仪需求,园林布局体现着一种自由的思想,二者在物质与精神层面实现合而为一。②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园林景观与周围的环境浑然天成,形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人工建筑崇尚的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尽量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③儒家和道家互为补充:房屋和城市由儒家的意念所形成,花园和风景由典型的道家观念所构成,二者既互相对立又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中国传统精神生活的两面。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D 7. C
8. ①结构上,小说结尾交代田师傅父亲的身份和遗愿,照应前文田师傅看到刀图时的反应以及田师傅为锻刀伤了眼睛、不收钱等内容,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主题上,最后交代铸造寒水刀不仅是滕老汉的愿望,也是田师傅父亲的愿望,说明马将军这样的革命先烈的事迹和精神很多人都牢记心底,升华主题。
9. ①都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本文中因为铸造“寒水刀”,才有后文的一系列故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因为前文的买刀,才有后文用刀杀人的情节。②都有展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本文中滕老汉念念不忘铸造“寒水刀”,展现了他重情重义的性格特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用刀杀人可看出他有仇必报的形象特点。③都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本文中“寒水刀”象征了革命战士保家卫国的情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刀”是反抗的象征,揭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三)文言文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EG
11. D 12. B
13.
(1)我不能管好边境的城邑,让您怀着怒气到这个残破的地方,这是我的罪过。
(2)庄王说:“你已经答应了我,后来又背叛我,你的信用在哪儿呢?”
14.
解扬理解的“信”,是“臣能承命为信”,即臣子要想尽办法执行君王的命令,完成任务。
解扬为了完成任务可以失小信(即骗取对手信任)以成大信,甚至冒死履行人臣使命。
(四)古代诗歌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B 16. ①颔联“倦报朝中言啧乱”写朝廷中充斥着纷乱的不满的议论之声,暗指王安石变法引起众怒,表达对王安石不顾众人意见、一意孤行推行新法的讥讽。②颈联“平时答策词无枉”一句,说钱藻平时在朝廷中的对答没有任何过错,无错却被外调至婺州,表达对贤才因反对变法而得罪朝廷、遭到打压的讽刺。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 毋吾以也 ③. 二川溶溶 ④. 流入宫墙 ⑤. 至丹以荆卿为计 ⑥. 始速祸焉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18~20题答案】
【答案】18. A 19. ① 自己也带有了诗词的光彩
② 一直保持着达观的态度
20.
第一处表直接引用; 第二处表强调突出; 第三处表特殊含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21~22题答案】
【答案】21. 不当之处:该成语表示不明确表态,与后文肯定春节变化的语义矛盾。可替换为“不可否认”。
22. 近年来,传统文化大热。在此背景下,年俗被全新包装。这些新包装的年俗在城市居民特别是年轻人中流行。
三、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乘风破浪,青春花自美
“破,石碎也。”无数娇嫩的芽儿,正是因为拥有“破”的勇气与毅力,才能让坚实土地为之崩裂,长出一朵风姿绰约的青春之花。我辈青年,风华正茂,亦当有乘风破浪的勇气,“破”出一朵青春之花来。
青春之美,就美在激情洋溢,对未来充满希望;青春之美,就美在不被定义,一切皆有可能。因此,我们要有不断破界挑战自我的昂扬姿态。“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当叔父问其所志时,宗悫如是所言。当今时代赠与广大青年前所未来的巨大舞台,而青年们也争相挥洒笔墨,绘就无数美丽的时代图景。君且看,B站UP主“努力生活的菜老师”在山区小学支教,用镜头记录教与学的点滴;古琴爱好者齐聚“自得琴舍”,身穿中国古代服饰演奏乐器,古今融合,让传统文化有了现代表达……在这个舞台上,他们勇敢尝试破界、破圈,让我们看到青春自信的、开放的、包容的、专业的多彩风貌。由此可见,想要展现青春之美,就当不被限制、勇敢尝试,直到真正发现自我。
不断破界尝试的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难。恰如破土发芽的过程,或许是一朵花最为艰难的过程。此时,无尽的黑暗、破土的疼痛,似乎下一分下一秒就会被压垮。然而,那些坚持下来的种子,终究等到了见到阳光的那一天。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自然会遇到诸般困难。有些困难可以很小,就如我们今天这张卷子上不会做的一道题;有些困难可能很大,有时候生离死别人生五苦似乎也无法与青春期绝缘。遇到困难便萎靡不振,只会陷入绝境无路可退;但若直面困局勇往直前,破茧重生柳暗花明亦不无可能。所以,我们必须要有遭遇困局破茧重生的毅力卓绝。
当然,“破”不止可以为个人,更可以为国家、为民族。欲求国家之繁荣、民族之复兴,我辈必须要有直面变局勇于破局的责任担当。曾国藩先生曾说:“万山磅礴,必有主峰。”如今,随着数次工业革命引发的技术革新与全球化时代下国际经济文化的频繁交融,世界正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动荡变局若是“万山蓬勃”,那么,作为祖国未来希望的青春少年,又何尝不是“主峰”?欲要屹立高山之巅,看遍万山变局,我们就要勇于担当,把自身发展置于时代浪潮中,保持定力、赢得主动,求得破局之道。读史书,我们能看到青年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看影视剧,我们能看到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担当;看比赛,我们能看到全红婵逐梦赛场,力争赢取金牌为国争光。立足世界变局,我辈以担当破局,让中国去争做万山中的主峰。
破界、破茧、破局,一个个“破”字汇聚成乘风破浪的青春少年模样,挥洒热血与汗水,开出风姿绰约的青春之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