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学程考试(期末)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学程考试(期末)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长春市十一高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第三学程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材料一:
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了一定的笔法,这就是“春秋笔法”。孔子常用不太明显的
字眼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倾向,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并且增一字、减一字都有“微
言大义”。“春秋笔法”一直被历代中国文人运用在各种文学体裁上,如诗歌、小说等。
他们不直接表明态度,而以曲折迁回的方式让人知道:多用精微语词,一字置褒贬,简
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春秋笔法”如今还被运用在现代新闻报道中,在《南方周末》的
一些报道中就可以窥见其踪。
“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它强调“据事迹实录”但
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同一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
剂。“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
惧。”当时的国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荣甚过天子之命服:得春秋一字之贬
者,其辱过于天子之刑戮。在这个意义上,春秋笔法是拔着曲笔外衣的直笔,大义,不
偏离,不至曲,不隐瞒。如《春秋左氏传》中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郑国国
君灭弟弟段的做法很阴险,所以称其为伯,而不称为庄公:弟弟不像弟弟,所以称段,
而不称弟;兄弟间像两国国君作战,所以称克。兄之老谋深算,弟之骄纵贪婪,兄弟之
间为了夺君位而你死我活的恶斗,全部透露出来。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
自在其中。
在现当代作家中,深得春秋笔法、精于讽刺者无过于鲁迅。他的杂文中常用似断实
连的结构,将严于斧钱的诛心之笔,藏于明褒暗贬、注彼写此、旁敲侧击之中,从而锻
造出独具匠心的具有巨大表现力的行文笔法。或是才一触及问题便故意戛然而止,或是
在引用材料之间不加综合连缀的话,或是附记长过正文,表示有更深更痛的意思无法写
出,这些留下空白的地方,都是为了避免行文刻露,而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去
深入。这种笔法,需要读者细读揣摩,“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摘编自黎荔《作为民族传统的“春秋笔法”》)
材料二: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第三学程高一(语文)试题
1/12
“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
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它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权利和话语模式,历经由经及史、由史及文的历史嬗
变,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政治话语、外交话语、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
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讲述者(叙
述者)的价值判断。
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迫切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的话语体系,这是时代
的要求和呼声。在学术界,中国声音、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
地位。因此,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
将古典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
努力的方向。对“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
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
择。
伴随着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
现,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
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长期延续这种写作模式,对于建主
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是十分不利的。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
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
和叙事学等方法,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要对“春
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还原到它产生的起
始点上,考察它在起始点上是怎样形成的,具备怎样的功能。“春秋笔法”并非仅仅是
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从源头上看,“春秋笔法”包含着“写什么”“不写
什么”“怎么写”“写的目的是什么”等内容,涉及到作者在整部作品所要表达或寄托
的美刺褒贬问题、结构安排问题、事件因果逻辑关系问题和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关系问
题。“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
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
价值取向。
“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是中国式话
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
(摘编自李洲良《春秋笔法研究三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第三学程高一(语文)试题
2/1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