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天水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一阶段性检测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下册。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感与快感之外,还有一个更易惹误解的纠纷问题,就是美感与联想。
联想就是见到甲而想到乙。甲唤起乙的联想通常不外乎于两种原因:或是甲和乙在性质上相类似,例如看到春光想起少年,看到菊花想到节士;或是甲和乙在经验上曾经接近,例如看到扇子想到萤火虫,走到赤壁想起曹孟德或苏东坡。类似联想和接近联想有时混在一起,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注],处处怜芳草”两句词就是好例。
意识在活动时就是联想在进行,所以我们差不多时时刻刻都在联想。听到声音知道说话的是谁,见到一个字知道它的意义,都是起于联想作用。联想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如果没有它,知觉、记忆和想象都不能发生,因为它们都根据过去经验。从此可知联想为用之广。
联想有时可以意志控制,作文构思时或追忆一时记不起的过去经验时,都是勉强把联想挤到一条路上去走。但是在大多数情境之中,联想是自由的、无意的、飘忽不定的。听课读书时本想专心,而打球、散步、吃饭、邻家的猫儿种种意象总是不由自主地闯进你脑里来,失眠时越怕胡思乱想,越禁不住胡思乱想。这种自由联想好比水流湿,火就燥,稍有勾搭,即被牵绊,未登九天,已入黄泉。比如我现在从“火”字出发,就想到红、石榴、家里的天井、浮山、雷鲤的诗、孔夫子的儿子等,这个联想线索前后相承,虽有关系可寻,但是这些关系都是偶然的。我的“火”字的联想线索如此,换一个人或是我自己在另一时境,“火”字的联想线索却另是一样。从此可知联想的散漫飘忽。
联想的性质如此。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
在“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的人看,芳草是很美的。颜色心理学中有许多同类的事实。许多人对于颜色都有所偏好,有人偏好红色,有人偏好青色,有人偏好白色。据一派心理学家说,这都是由于联想作用。例如红是火的颜色,所以看到红色可以使人觉得温暖;青是田园草木的颜色,所以看到青色可以使人想到乡村生活的安闲。许多小孩子和乡下人看画,都只是喜欢它的花红柳绿的颜色。有些人看画,喜欢它里面的故事,乡下人喜欢把孟姜女、薛仁贵、“桃园三结义”的图糊在壁上做装饰,并不是因为那些木板雕刻的图好看,是因为它们可以提起许多有趣故事的联想。在音乐方面,联想的实力更大。多数人在听音乐时,除了联想到许多美丽的意象,便别无所得。他们喜欢这个调子,因为它使他们想起清风明月;不喜欢那个调子,因为它唤醒他们以往的悲痛的记忆。证明多数人欣赏音乐,都是欣赏它所唤起的联想。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材料二:
我们知道,无论是艺术还是自然,如果一件事物让你觉得美,那么它一定能在你心中呈现出一种具体境界,或一幅新鲜的图画,而这种境界和图画在霎时就霸占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领略它,忘记了被欣赏者以外的一切事物,这种现象就是柏拉图所说的审美活动中的凝神观照。他认为凝神观照是审美活动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观照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以一种视觉直观的方式,对具有表象形式的客体进行意向性的投射,从而生成具有审美价值的意象。柏拉图对于“观照”问题的阐述主要在《斐德罗篇》《会饮篇》《理想国》《斐多篇》里体现。虽然在这四个对话篇里所提及的“观照”问题,各有其不同的场景和着眼点,但其基本特征是相同的:“观照”都是被界定为人(哲人)的理性活动所能达到的最高的、最纯粹的境地,并且人在这种境地中捕捉到的对象都是“本真存在”。他认为审美活动的极境是凝神观照,最高的美感是对绝对美的观照。这种观照是指人以那种非功利、非道德、非概念、无所为而为的淡然态度去欣赏审美对象所进入的物我两忘、怡然自得的境界。人们在进入审美观照的时候,暂时隔断了与其他事物的所有联系,而有意或无意地“自失”于对象的凝神观照之中,从而产生审美愉悦。如刘勰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等都是在审美观照中物我两忘获得了愉悦感。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核心是理念说。他认为理念这东西不含有任何矛盾,是非物质的、超现实的,理念是一切真善美的本质。他提出美即理念。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美的,理念世界是永恒的,现实事物之美,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有了理念。他把理念世界分成许多层次,也把美分成许多等级,而最高的是绝对美,这种绝对美就是自善自美本身,它超越物质世界又独立于人心之外。这种绝对美只有那些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的人,即柏拉图所说的第一爱智者、爱美者才能观照美本身,并且产生无限喜悦,这才是真正的最高美感。其余的人只能约略窥见绝对美的影像,有的则永远无缘感受到绝对美给人们的至高无上的愉悦。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描绘第一流人达到的境界时说:“这时他凭临美的汪洋大海,凝神观照,心中起无限欣喜,于是孕育无量数的优美崇高的道理,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柏拉图认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对绝对美的永恒的“理式”或“真理”的“凝神观照”,这种真理才是最高的美,是一种不带感性形象的美,凝神观照时产生的无限欣喜,便是最高的美感。柏拉图把它叫作“神仙福分”。
(摘编自邹积艳、丹东《谈柏拉图审美活动中的凝神观照》)
[注]代指词人所念之人。
1. 下列关于材料一中“联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联想比美感与快感更容易引起误解和纠纷,其特征是散漫飘忽。
B. 联想就是见到甲而想到乙的心理活动,差不多时时刻刻在发生。
C. 联想有时可以受意志控制,有时不受意志控制,显得飘忽不定。
D. 虽然联想的事物之间有相关线索但其所表现的关系多为偶然的。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是火的颜色,而火让人温暖,所以看到红色也可以让人感到温暖;青是田园草木的颜色,而田园草木让人安闲,所以看到青色可以使人想到乡村生活的安闲。
B. 联想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如果没有旧经验,联想就不能发生。我们听到一个人的声音,就能判断说话人是谁,一般是因为我们先前听过这个人的声音。
C. 多数人在听音乐时,如果喜欢这个调子,说明这个调子使他联想到了美丽的意象;如果不喜欢这个调子,说明这个调子使他联想到了丑恶的意象。
D. 凝神观照是欣赏艺术或自然时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的特点是被欣赏的事物占据了欣赏者的全部意识,这种状态被柏拉图认为是欣赏的最高境界。
3.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看到春光想起少年,看到菊花想到节士,是因为春光和少年都具有生气蓬勃的特征,菊花和节士都具有坚强不屈的特点。
B. 作文构思时,追忆过去经验时,要善于展开联想,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展开联想;而学生听课或读书时要专心不要展开联想。
C. 失眠时越怕胡思乱想,越禁不住胡思乱想,这是因为失眠时人的联想很活跃,而且联想到的事物很散乱,会使人更加兴奋而更难入睡。
D. 当我们攀登泰山,仿佛与山的灵魂相互交融,感受到它的厚重与沧桑,情感也随之愈发浓烈,对其雄伟壮丽的喜爱之情溢满心间。
4.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的人为什么看芳草是很美的?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
5. 材料二第二段和第三段画波浪线处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请分别分析其论证效果。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故乡
契诃夫
顿涅茨克铁路。一个白色的火车站孤单地立在草原上,车站里冷冷清清的,墙壁被太阳晒得又烫又亮,好像墙壁周围一个人都没有似的。火车把您丢在这儿之后就轰隆隆地开走了,然后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车站附近也很荒凉,周围只能看到您的一辆马车。您下了火车以后,舒舒服服地坐上了这辆四轮马车,行驶在草原的大道上。眼前是一片广阔无边的草原,虽然单调却很迷人,完全不同于莫斯科附近的风景。近处除了草原,什么都没有。远处有古墓,偶尔还会出现一架风车,或者是装载着煤炭的牛车……鸟儿飞得很低,它们的翅膀有节奏地扇动着,单调得令人忍不住要打瞌睡。空气热得发烫。走了一两个钟头之后,眼前仍然是草原或古墓。您的车夫一直在说话,还经常一边说一边拿鞭子指指旁边的风景。他没完没了地说着,可是说的都是一些琐事。您只是静静地听着,内心一片安宁,不愿意被过去的事情纠缠……
来接薇拉·伊凡若芙娜·喀尔季娜的是一辆三套马车。车夫放好她的行李之后,就开始整理马具准备出发。
“这里的一切都没有变,”薇拉一边说一边向四周看了看,“我上一次路过这里,好像是十年前,当时我还只是一个小姑娘。我记得当时赶着马车来接我的是布里斯老头,他现在还活着吗?”
车夫没有回答她,而是瞪了她一眼,然后爬上了驾驶座。看样子,他是生气了。
目的地距离火车站大约三十俄里(一俄里约等于一点零六六八千米)。薇拉忘记了过去,只顾望着辽阔的草原,感觉生活自由而美好。她不但年轻(刚满二十三岁),而且不乏健康、智慧和美貌,唯独缺乏这种辽阔和自由感。
草原,还是草原……马车一路奔驰。太阳慢慢地升了起来。六月的草原,已经不是她记忆中那稀疏、单调的样子了,而是开满了绿色、黄色、淡紫色或白色的鲜花,它们和炽热的土地一起散发出一阵又一阵香气。大路上有一些蓝色的鸟,它们看起来好古怪……
薇拉昏昏欲睡,她也很久没有祈祷了,可是她坚持着没有睡去,而是喃喃地说:“……请保佑我,让我在这儿愉快地生活吧。”
她感到内心平静,情愿一辈子就这样舒服地坐在马车上欣赏着草原的风景。忽然,路边出现了一条两旁长满了小橡树和小赤杨树的深沟。接着,薇拉就感到一股浓重的潮气。她想,深沟里应该有一股细流吧。再往前走,就到了悬崖旁边,那里的山鹑听到他们的动静,“扑棱”一声飞了起来。薇拉想起以前他们经常在傍晚时到这个悬崖边散步的情形,这才意识到庄园很快就到了!果然没错,不远处正是她熟悉的杨树和谷仓,还有旧麦秸燃烧时冒出的黑烟。接着,薇拉就看见姑姑达西娅正摇着手绢向她走来,爷爷则站在露台上。啊呀,薇拉心里那个高兴啊!
“宝贝儿!宝贝儿!”姑姑歇斯底里地尖叫起来,“我们的女主人回来了!你可知道,你才是我们真正的女主人,我们的女王!这儿的一切,统统都是属于你的!亲爱的美人儿,我哪里是你的姑姑哟,我是你的奴隶,我什么都愿意顺从你!”
薇拉只有姑姑和爷爷这两位亲人。她的母亲早已过世,她的爸爸也在三个月前去世。她的爸爸是个工程师,从西伯利亚回来之后死于喀山。她的爷爷胖胖的,面色红润,留着一大把雪白的胡子,因为有气喘病才拄着拐杖走路,肚子也因此挺了起来。她的姑姑今年四十二岁,身穿一件袖子隆起、腰身勒得很紧的连衣裙,看起来既时髦又年轻。看来,她仍然想招徕人们的喜爱。她走路的时候,虽然步子迈得很小,但是她的脊背在不停地颤动着。
“你喜不喜欢我们?你骄傲吗?”她搂着薇拉不停地问。
爷爷希望大家做感恩祈祷,于是大家都照着做了,然后开始吃饭。饭吃了很久,之后薇拉就开始了她的新生活。薇拉住的是全家最好的房间,里面铺着全家所有的地毯,还摆了很多花。晚上,她就睡在又柔软又舒适的大床上,盖着长期搁置的丝绸被子,快活地笑了起来。接着,她的姑姑达西娅就走进来跟她道晚安。
第二天,薇拉就到房子四周散步去了,很久都不愿意回去。斜坡上坐落着一个古老的花园,不过走进去很不方便,里面连一条小路也没有,而且一片荒芜,一点儿都不好看。也许是因为他们当它是多余的,所以才让它荒芜的吧。花园里有很多蛇,树下还有一些鸡冠鸟,它们一边飞一边发出粗壮而又低沉的“扑——扑——扑”声,令人很容易就想起往事。花园下面有一条河,河边长满了高壮的芦苇,河对面的半俄里之外是一个村子。薇拉走出花园,来到田野上向远处眺望,心里想着她在故乡的新生活,想要弄清楚前面有什么在等着她。辽阔的草原和眼前恬静的美景,都表明幸福将至,说不定幸福已经来临。有很多人都会这么认为:一个既年轻又健康的知识分子住在自己的庄园里,一定会觉得非常幸福!可是事实上,这个既单调又人烟稀少的广袤原野令她感到恐惧。有时候,她可以清楚地感觉到这个安静的绿色怪物会夺去她的生命。她年轻而又优雅,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可是现在来到了这样一个既偏僻又荒凉的草原庄园里,无所事事地在田野和花园之间徘徊,然后再回到房子里听爷爷喘气。难道这就是她想要的生活吗?可是她又能怎么办呢?躲起来?还是……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薇拉乘马车回故乡,途中望着辽阔的草原,觉得生活自由而美好,祈祷能在故乡愉快地生活。
B. 薇拉第一天在庄园的感觉不错,见到了姑姑和爷爷,家庭氛围好,晚上睡觉时快活地笑了。
C. 薇拉第二天在庄园周围散步,看到了花园荒芜,人烟稀少,想起了伤心的往事而不愿回去。
D. 故乡有美景,也有温暖的亲情,但薇拉质疑这种生活就是她想要的,她有了逃离的想法。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薇拉回故乡的过程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了她下火车、坐马车、抵达庄园、与亲人相聚等情节。
B. 小说通过夸张的语言描写刻画出了姑姑对薇拉的热情与讨好,也从侧面反映出薇拉在这个家庭中的地位。
C. 小说对薇拉爷爷的外貌进行了描写,如“胖胖的”“面色红润”“雪白的胡子”描绘出了他的外在形象特点。
D. 小说结尾以问句形式给人戛然而止之感,结束了前文紧张的叙事节奏,引发了读者对薇拉未来生活的思考。
8. 文中描写了两种不同特点的草原景色,在刻画人物心理与表达主题上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薇拉最后会选择留在庄园吗?请表明你的观点,并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与敌战,若陷在危亡之地,当激励将士决死而战,不可怀生,则胜。法曰:“兵士甚陷,则不惧。”后汉将吴汉讨公孙述,进入犍为界。汉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武阳以东诸小城皆降。帝戒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汉不听,乘利遂自将步骑二万余人进逼成都,去城十余里,阻江北为营,作浮桥,使别将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相去二十余里。帝大惊,责汉曰:“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即败矣。幸无他者,急率兵还广都。”诏书未到,述果遣其将谢丰、袁吉将众十余万出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丰围之。汉召诸将厉之曰:“吾与诸将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今至城下,而与尚二处受围,势既不接,其祸难量。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御之。若能同心协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如其不然,败必无余。成败之机,在此一举!”诸将皆曰:“诺。”于是,飨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乃多立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乃分兵拒江北,自将攻江南。汉悉兵迎战,自旦至晡,遂大败之,斩谢丰、袁吉。
(选自《百战奇法·危战》,有删改)
材料二: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坐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轻敌A深入B又与尚别C营D事E有缓F急G不复H相及。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大众攻尚”与《谏太宗十思疏》“则思虚心以纳下”两句中的“以”用法相同。
B. 就,文中指靠近,与《荀子·劝学》“金就砺则利”中的“就”意思相同。
C. “战少利”与《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两句中的“少”意思不同。
D. 属,归属、归顺,与《鸿门宴》“若属皆且为所虏”中的“属”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汉攻克广都后势如破竹,并乘胜进攻成都,吴汉扎营时和副将刘尚兵力分散,容易陷入危险境地。
B. 在被敌将包围在营垒之后,吴汉召集众将激励他们,最终大败敌军,并斩杀了敌将谢丰、袁吉。
C. 项羽带兵攻打秦军,前后交战了多次,截断了秦军的甬道,大破秦军,所有秦将都投降了项羽。
D. 楚军战士骁勇善战,个个以一当十,楚军进攻时,其他诸侯将领在营垒观战,诸侯军人人胆战心惊。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至城下,而与尚二处受围,势既不接,其祸难量。
(2)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14. 材料一中吴汉与谢丰、袁吉之战和材料二中项羽巨鹿之战有什么共同之处?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引出了诗人的浩瀚心事,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B. 颔联两句分别紧承第二句中的“古”和“今”字,意在突出诗人意气风发的形象特点。
C. 颈联写登山所见,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以景写情,有凄清冷落之意。
D. 全诗写登岘山所见风景及因登临古迹而引起的对自然现象的感叹,感染力极强。
16. 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词,“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意为语言平淡而情感丰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梁柱上光彩夺目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
(2)秦观《鹊桥仙》中,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过人间无数次相聚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家,流落在外,表现了诗人凄凉之境。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东山镇西南角的光明村,透过银杏林的层层丫枝绿叶,你能看到雕花楼那又高又厚的围墙。走进围墙大门,抬头就是一座清水砖雕门楼。门楼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雕“八仙上寿图”,中层雕“鹿十景”,下层雕“郭子仪拜寿”。三层精致的图案,组成意喻“福禄寿”的吉祥画卷。且不说赶赴寿宴的八仙,神态笑貌是怎样 ① ;也不谈郭子仪及其儿孙们的面部表情,刻画得何等细腻传神;就请看中层雕刻的“鹿十景”吧,十只梅花鹿或卧着,或立着,或蹦着,或跑着……生动逼真,立体感强烈。雕刻艺人运用虚中有实的刀法,在雕刻得玲珑剔透的鹿体上,留下一朵朵半片指甲大小的梅花;透空看来,烁烁闪光,生趣盎然,一只只梅花鹿显得格外善良可爱。整个门楼的砖雕,并用圆雕、浮雕、整体雕三种手法,一层更比一层剔透,背景清晰深远,形象充实,雕刻艺术达到了 ② 的境地。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躺卧,站立,蹦跳,奔跑”,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第七十六回中,曹雪芹就借助笛声意象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诗化的意境。
诗化意境首先表现在思与境偕。比兴是中国诗论中一个重要的传统。中国古代的诗人,( ① ),他们往往“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借助一种意象来象征地表情达意,创造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隽永的意境。笛声意象,它本身所积淀的悲愁基调,触动着听到它的每一个人的心弦。笛声悠悠扬扬,呜呜咽咽地从桂花阴里吹出,它的悲怨使贾母不禁堕泪,使 A 诵出了“寒塘渡鹤影”的冷清,使 B 吟出了“冷月葬花魂”的悲凉。( ② ),反过来,人们内心的情感也通过笛声外化出来。贾府的衰败,大观园理想世界的幻灭,女儿们的不幸命运,都使笛声显得更加的悲怨、更加的凄凉。客观的笛声之中投射了人的主观情感,笛声便不再是纯粹的声音,而是人情感的外化,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所以我们可以在这笛声之中品出寂寞、品出凄清来。
诗化意境其次表现在幽深清雅。此回写的是中秋节,家人在一起赏月。十五的月亮无疑是皎洁而美好的,( ③ ),所以“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而且“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于是,悠扬的笛声“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静”的月夜远远地吹起,“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所有人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悠悠扬扬、若有若无的笛声使得本来就静谧的月夜变得更加的清幽寂静、更加的凄清。悠扬的笛韵,与明月、静夜一起构成了一个天高地远、幽深清雅的审美意境。
20. 上面文段围绕《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论述,请问A、B分别是谁?请结合《红楼梦》填上人名。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请对文段内容进行概括。要求抓住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是最好的时代,没有动荡的时局和可怕的战争,我们在和平中见证中国的飞速发展。但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使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阶段性检测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下册。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A 2. C
3. B 4. ①“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的人看到芳草产生了类似联想和接近联想,由芳草的颜色联想到绿罗裙的颜色,由此再产生接近联想,联想到穿绿罗裙的所念之人。
②“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的人对绿颜色会产生偏爱之情。
5. ①材料二第二段引用刘勰的话和陶渊明的诗,将“观照”与具体的文学实践相结合,使论证更加饱满,更具形象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②材料二第三段引用柏拉图的话,直接借助柏拉图的原话来阐述其美学观点,使论证具有更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C 7. D
8. ①烘托了薇拉的心境。草原的美好景色烘托出薇拉内心的愉悦、对新生活的期待和对自由的向往;草原的单调、荒凉又衬托出薇拉内心的迷茫与不安。
②有助于揭示小说主题。草原既象征着自由与广阔,也象征着单调,薇拉面临着是否留在庄园的选择,小说通过描写草原的景色和叙写薇拉的故事揭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迷茫,鱼和熊掌难以兼得,选择难以做到完美。
9. 示例一:薇拉最后会选择留在庄园,努力适应庄园的生活。
①薇拉在世上仅有的亲人是爷爷和姑姑,亲情是她难以割舍的羁绊。
②故乡的庄园单调,但这里承载着她的回忆,熟悉的环境能给予她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③她离开庄园去闯荡意味着放弃现有的安稳生活,面临着未来的不确定。
示例二:薇拉最后会选择离开庄园,追寻自己的理想生活。
①薇拉正值青春,对生活充满憧憬,内心深处对自由和丰富生活的向往极为强烈。
②薇拉有一定的见识和勇气,她不甘于在单调的庄园中消磨时光,愿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冒险。
③她渴望去更广阔的天地探索未知,实现自我价值。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DG
11. A 12. C
13. (1)现今进至敌人都城之下,而我们与刘尚分隔两处都遭到敌人包围,形成互相不能救援之势,此种局面的危害性是难以估量的。
(2)楚军名冠诸侯,各诸侯军队来救援赵国有十几座大营,都不敢轻易出兵。
14. ①两处战役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危战。
②在陷入危亡时,两位将领都激励将士,决死而战。
③他们最终都战胜了强敌,转危为安。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B 16. ①对岁月空自流逝的惋惜之情。
②对功名未得的渺茫之惑。
③对知音难遇的迷茫与无奈之叹。
④隐居闲处的孤寂之感。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钉头磷磷 ②. 多于在庾之粟粒 ③. 金风玉露一相逢 ④. 便胜却人间无数 ⑤. 亲朋无一字 ⑥. 老病有孤舟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18~19题答案】
【答案】18. ①栩栩如生 ②炉火纯青
19. 画线句采用“或……着”的相同句式,表现了十只梅花鹿各有形态的特点,且形成反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生动形象且活泼;而改句仅表明梅花鹿的动作,句子韵律感不强,也不如原句生动形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4分)
【20~22题答案】
【答案】20. A史湘云 B林黛玉
21. ①很少会直抒胸臆 ②笛声触发了人的情感 ③但若无音乐就显得没有情致
22. 在《红楼梦》第七十六回中,作者赋予了笛声更为深刻和具体的情感内涵,借助它营造了一个思与境偕、幽深清雅的诗化意境。
三、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