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毛主席在花山 同步练习A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毛主席在花山 同步练习A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18课 毛主席在花山 同步练习A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毛主席在花山》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故事发生在1948年春夏之交
B. 毛主席住在花山村时关心群众生活
C. 课文通过三件事体现毛主席的品质
D. 作者是翟志刚
2. 毛主席让警卫员请乡亲们回来碾米的原因是( )
A. 怕影响自己工作
B. 担心群众吃饭问题
C. 想和群众一起劳动
D. 以上都不对
3. 下列句子中属于语言描写的是( )
A. 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
B. “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
C. 警卫员帮大娘端着盛满玉米的簸箕回到了碾台。
D. 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玉米碎粒。
4. 文中“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这句话体现了毛主席的( )
A. 群众观
B. 战争策略
C. 自我批评精神
D. 以上都不对
5. 下列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描写花山村的自然风光
B. 歌颂毛主席关心群众、平易近人的品质
C. 讲述革命战争时期的艰苦生活
D. 以上都是
6. 文中“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的细节,其作用是( )
A. 暗示毛主席的身份未被认出
B. 体现老人对毛主席的好奇
C. 突出毛主席与群众打成一片
D. 以上都是
二、基础知识
1. 文学常识填空
《毛主席在花山》是一篇______________(体裁),作者是___________,课文通过记叙毛主席在花山村的三件事,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的品质。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1)警卫员和村长shāng liang( )请乡亲们到别处碾米。
(2)毛主席严肃地说:“这会dān wu( )群众吃饭的。”
(3)茶沏好了,警卫员拎着清香的茶水来到niǎn tái( )旁。
(4)毛主席从桌上拿起一筒chá yè( )交给炊事员。
(5)推碾子的大娘和小姑娘yuè tuī yuè màn( )。
3. 选词填空
(1)警卫员(诚恳/诚挚)地向乡亲们解释,请他们回来碾米。
(2)毛主席(严肃/严厉)地说:“不能因为我们影响群众生活。”
(3)(尽管/即使)工作繁忙,毛主席仍然关心群众的生活。
(4)警卫员(端端正正/规规矩矩)地向毛主席敬了个礼。
(5)茶水对山旮旯的群众来说,确实很(新鲜/新奇)。
4. 解释词语
(1)夜以继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旮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拘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平易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警卫员把乡亲们请到了花椒树下碾米。(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写语言描写:毛主席说:“喝茶能让人多吃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毛主席对警卫员说:“你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不仅……还……”造句,体现毛主席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第5-7自然段,回答问题:
“警卫员解释道:‘这碾子一转,对您工作干扰太大。’毛主席递给他一支烟,自己也点燃了一支,说:‘这怎么会呢?多年的战争生活,使我习惯了在各种环境中工作。这样吧,我交给你一个任务,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碾米。’”
“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
“警卫员回头一笑:‘知道了,请主席放心。’他走出小院,碰上村长正和一个端簸箕的大娘说话。”
1. 这部分主要描写了毛主席的什么?

2. “多年的战争生活,使我习惯了在各种环境中工作”体现了毛主席怎样的精神?

3. 毛主席对警卫员的叮嘱(“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有什么作用?

4. 用横线画出体现毛主席关心群众的句子。

四、课外阅读
阅读:《村口的老槐树》
村口的老槐树已有百年历史,树干要三个孩子手拉手才能围住。春天,槐树开花了,一簇簇洁白的小花挂满枝头,整个村子都弥漫着甜丝丝的香气。夏天,它撑开巨大的绿伞,大人们在树下纳凉聊天,孩子们在树下追逐嬉戏。
张大爷是村里的老支书,每天清晨都会拿着扫帚打扫老槐树下的落叶。去年冬天,一场暴风雨把老槐树的一根大枝劈断了,张大爷心疼得直叹气。第二天,他就请来了木匠,带着几个年轻人一起加固树干。“这棵树是咱们村的宝贝,得好好保护。”他说。
老槐树下有个石桌,是张大爷特意让人搬来的。农闲时,乡亲们围坐在石桌旁,张大爷就给大家讲村里的故事。“当年,毛主席在花山和群众一起推碾子,咱们村的老槐树也见证过这样的温暖。”他指着树上的年轮说。
如今,老槐树依然挺立在村口,张大爷的身影也依然每天出现在树下。那飘落的槐花,仿佛是老槐树对张大爷无声的感谢。
1. 文中“老槐树撑开巨大的绿伞”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 张大爷为什么要加固老槐树?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3. 张大爷给乡亲们讲毛主席的故事,与《毛主席在花山》有什么相似之处?

4. 如何理解“老槐树对张大爷无声的感谢”?

5. 这篇文章与《毛主席在花山》都通过“树”表达了什么主题?

五、写作
题目:《平凡中的伟大》
结合课文和课外阅读,写一篇300字以上的短文,分析毛主席或张大爷的人物形象。
答案
第18课 毛主席在花山 同步练习A卷答案
一、选择题
1.D 2.B 3.B 4.A 5.B 6.C
二、基础知识
1. 记叙文;作者姓名(根据实际教材填写);关心群众、平易近人
2. (1)商量 (2)耽误 (3)碾台 (4)茶叶 (5)越推越慢
3. (1)诚恳 (2)严肃 (3)尽管 (4)端端正正 (5)新奇
4. (1)日夜不停,形容工作勤奋。
(2)方言,指角落或偏僻的地方。
(3)因紧张或约束而不自然。
(4)对某事了解底细,富有经验。
(5)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5. (1)乡亲们被警卫员请到了花椒树下碾米。
(2)示例:张大爷说:“老槐树是咱们村的宝贝。”
(3)毛主席让警卫员把那筒茶叶交给炊事员。
(4)示例:毛主席不仅关心群众的生活,还亲自参与劳动。
三、课内阅读
1. 主要描写了毛主席与警卫员的对话,体现他坚持请群众回来碾米的决心。
2. 体现了毛主席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和为革命事业奉献的精神。
3. 说明毛主席注重工作方法,强调对群众的尊重,侧面烘托他的细心。
4. “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碾米。”
四、课外阅读(《村口的老槐树》)
1. 比喻。将老槐树比作“绿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槐树的茂盛和为村民遮阴的作用,也暗示它是村民的依靠。
2. 因为老槐树是村里的宝贝,张大爷心疼它被暴风雨损坏。体现了他爱护集体财产、有责任感的品质。
3. 都通过讲述与“树”相关的故事,体现主人公关心群众、守护集体的精神,树成为温暖与关怀的象征。
4. 老槐树无法说话,但张大爷的守护让它得以继续为村民遮风挡雨,槐花飘落仿佛是树对张大爷的感谢,侧面烘托张大爷的付出。
5. 都通过“树”表达了“平凡中的坚守与温暖”的主题。《毛主席在花山》中槐树见证领袖与群众的情谊,本文中老槐树见证张大爷的守护,两者都体现平凡事物中的感人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