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单元研习任务课件(共5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单元研习任务课件(共51张PPT)

资源简介

(共51张PPT)
第三单元研习任务
第一部分 文学与文化常识积累(自传体小说、“硬汉形象”“托尔斯泰主义”等)
第二部分 重点词语释义与积累(自食其果、时来运转等)
第三部分 技巧方法点拨与应用(叙述人称与视角、环境描写、想象手法等)
第四部分 主题素材积累与应用(多样的文化:领袖语录、主题解析、金题试炼等)
第三单元知识清单
一 本单元的课文都节选自世界文学史上优秀的小说作品,体现了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揭示了人类成长的精神轨迹,带给人们义审美的愉悦。阅读本单元小说,完成下列任务。
1.本单元小说中的人物,如米考伯先生、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圣地亚哥、布恩迪亚,都是世界文学画廊中的著名人物形象,有些甚至已成为某一类人物的象征。
这些人物为什么令人如此难忘?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分析他的性格特点和典型意义。
2. 狄更斯的小说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急遽变革的英国社会的风貌,列夫 托尔斯泰的小说深刻揭示了沙皇俄国的社会现实,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表现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大陆的社会生活状况......这些作品表现了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特点。阅读本单元课文,结合具体内容,感受和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社会历史风貌,写一则读书札记。
文学与文化常识积累
自传体小说
内涵与特点 自传体小说是传记体小说的一种,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它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自传和回忆录,另一方面又必须以作者或自述主人公为原型。
作品举例 卢梭的《忏悔录》、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在我所有的著作中,我最喜爱的是这一部。像许多偏爱的父母一样,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1850)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电报体小说
内涵 指小说中一种语言文体风格。多用短句,不用或少用复句,很少用形容词,文字简洁如同电报,故名。美国作家海明威擅用此文体写作。
特点 ①结构上的单纯性,人物少到不能再少,情节不枝不蔓,主人公性格单一而鲜明。②避免使用过多的描写手法,避免过多地使用形容词,特别是华丽的辞藻,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句子简短,语汇准确生动。③鲜明生动的动作描写和简洁的对话。④着力追求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
硬汉形象 硬汉精神
指海明威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有拳击师、斗牛士、猎人等,他们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性格,面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 在遇见别人普遍认为无法达成的时候,面对目标,勇于克服苦难,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自我(伤痛),实现目标的一种精神。正如文中所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但是却不能打败他。”
魔幻现实主义
流派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拉丁美洲特有的文学流派。
起源 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拉丁美洲
原则 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
体裁 以小说为主。
特点 弥漫着浓重而强烈的神奇气氛。具有鲜明的反殖反帝反封建反独裁的进步倾向。善于借鉴、吸收和运用外来文化,并且结合本民族的习俗加以提炼、发展和融会贯通。
二 “把故事讲好”是小说家们共同的任务,讲故事的方法则千变万化。古往今来的小说家,既继承传统,又推陈出新,丰富了小说的创作手法,也赋予作品以独特的风格意蕴。研读本单元课文,探究小说的艺术手法,深化对作品的理解,从下列活动中任选一项完成。
1. 心理描写在小说中十分常见,是小说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方法。梳理本单元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想一想,不同作品中心理描写的方法及作用有哪些异同?
学习心理描写的方法【内涵】
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要符合人物的性格。【方法】
(1)独白法。内心独白是人物心灵中自我对话的过程,它能使人物酣畅淋漓地倾吐肺腑之言。
(2)细节法。即在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3)烘托法。在文章中,运用恰当的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既能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又能增添文章的美感。
【迁移运用】
假如这次考试你考得不好,老师马上要宣布成绩,请用200字以内的语言描述你此时的心理活动,要求形象真切。
示例:天阴沉沉的,不时刮来阵阵冷风。风刮到我身上,我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战。语文课开始了,老师要把批好的试卷发下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发试卷的声音。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天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录音机,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我紧张得要命,不由得心里直打鼓,怕自己考砸了。试卷终于落到我的桌子上了。它反躺着,静默着……
2. 环境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小说中承担着多重功能。一方面,环境影响、制约人物的行动和情节的展开,为人物的行动提供依据,也让人物性格在与环境的互动甚至冲突中更充分地得到展现;另一方面,环境又常常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能够烘托气氛,激发读者的情感,隐喻主题。全班同学分组,各选一篇课文,分析其中的环境描写,理解其复杂意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技巧方法点拨与应用
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总结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①真实亲切②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③便于抒发感情;但是叙述受限制
第二人称 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②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③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①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②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总结归纳 环境描写的作用
角度 作用
环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会关系,渲染特定氛围。
人物 ①引导人物出场;②交代人物身份; ③揭示人物心境;④表现人物性格或品质。
情节 ①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暗示和埋下伏笔。
主题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凸显主题。
想象手法的剖析与运用
作用 ①想象为情感提供了载体和展现形式
②想象使作家处于物我同化的境界
③想象可以把抽象的哲理或感情变成具体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
④想象对审美对象的生命化
方法 ①想象要大胆:“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
②想象要合理:想象与事物的特点密切相关。
③想象要美:给人以“美”的体验。
④想象要具体:具体描摹
⑤想象要有趣:引人入胜。
【迁移运用】以“梦想”为话题,运用想象和虚构,写一段文字,不少于200字。示例:我是一只蜗牛,在我生命中,我要爬去北方寻找我的梦想,我的生命注定一路向北。我知道我的生命很短暂,北极根本遥不可及,但我清楚向北就是我生命的信仰,不论快走还是慢行。我每天都在尽力地爬着,朝我心驰神往的北方。我遭遇生命中的不幸,我享受着生命中的快乐。我到过冰川,凛冽的寒风中我寸步难行。疾风席卷着冰沙一浪一浪地向我袭来。我埋着头,咬着牙,一步一步地顶风前进。心中的信念支撑着我,梦中的北方牵引着我,我倔强地在寒冷的冰面上一路向北,尽管走得很慢很慢……
三 欣赏小说,不仅要品析作品在情节设置、形象塑造等方面的独到之处,更要理解作者通过作品表现出的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与思考。同样,创作小说,固然需要学习典范作品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还是认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下列写作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
1.本单元小说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展示了小说名家的风格特征。选择你喜欢的一篇细加研读,从中选取感兴趣的某一要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赏析文章。
2. 只要你认真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存在着不少 “小说元素”,或让人感动,或引人深思,或令人开怀…试着从中采撷一二,以之为基础创作一篇小小说。
学 写 小 小 说
导入新课
1
本单元我们跟随世界级的小说大师进行了一次奇异的漫游,认识了大卫·科波菲尔、玛丝洛娃、布恩迪亚、圣地亚哥等人物,感受到千姿百态的社会人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与此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小说创作的一般规律,很多同学也产生了创作的冲动。
其实,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存在着不少“小说元素”,有的让人感动,有的引人深思,有的逗人发笑……让我们从中采撷一二,学习创作一篇小小说。
研习活动
2
研习活动一:感知特点
陨盗
陶渊明
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儿入室,裔拊床一呼,二盗俱陨。
地球上的最后一个人
弗里蒂克·布朗
最后一个地球人坐在家里,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
马克·吐温
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提前一星期预付给女打字员的薪水……
(支出金额)
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支出金额)
同她共进的一顿晚餐……(支出金额)
给夫人买衣服……(一大笔开支)
给岳母买大衣……(一大笔开支)
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讨论问题:下列三篇文章属于什么体裁。
标题
《地球上的
最后一个人》
《陨盗》
《丈夫支出
账单中
的一页》
人物
地球上的
最后一个人
一个人独坐,听到敲门声。
“二偷儿入室”行窃,“裔拊床一呼”, “二盗俱陨”。
丈夫提前预付女打字员薪水、给她送花、与她共进晚餐;被妻子发觉后,为平息事端,花大笔钱给妻子、岳母买衣服,最终辞退原来的女打字员,另外招聘一名中年女打字员。
蔡裔、
两个小偷
丈夫、
妻子、
岳母、
女打字员
地球上最后一人的房间里
深夜,室内
工作场景
晚餐场景
购物场景家庭场景
情节
环境
结论
以上三篇文章都具备小说的三大要素,是地地道道的小说。只是篇幅十分短小,情节相对简单,人物相对集中,语言特别精练。
这类小说,人称“小小说”,又称“微型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或“超短篇小说”,是与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并立的小说的样式之一。
小小说
的特点
01
篇幅短小
02
立意深刻
03
情节简单
04
人物集中
05
语言精练
小小说的特点
篇幅短小
小小说字数上有较严格的要求,一般几百字,多则不超过2000字(也说1500字)。
如:《地球上的最后一个人》25字
《陨盗》 25字
《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 100多字。
小小说的特点
立意深刻
小小说往往从平凡生活中发掘出不平常的思想意义,以小见大,立意新颖深刻。如马克·吐温《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内容虽是一张简单的记账单,却折射出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左右下的世态人情。它叙述了一出发生在上流社会的家庭闹剧,但无处不透露着金钱的影响:金钱可以使年轻的女子被有妇之夫勾引而堕入情网,金钱也可以使“发怒”的夫人、“助战”的岳母情绪趋向缓和。一页小小的账单,揭露的是资本主义社会温情面纱掩盖下为金钱所奴役的病态生活的真实面目。
小小说的特点
情节简单
作者往往选取富有典型特征的瞬间或镜头来表现人物特点。从而造成令人回味的效果。如《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作品情节很简单。小说只是列出七条费用支出情况,没有具体记录每一件事情,连支出金额都没写清楚。将读者能够想象到的情节都省略了,让读者去想象推测情节发展过程,让人回味无穷。
小小说的特点
人物集中
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通常只有一两人,次要人物很少,人物间的关系也不复杂。通过人物间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冲突展开故事情节。如:
标题
人物
《地球上的最后一个人》
地球上的最后一个人
《陨盗》
蔡裔,
二个小偷
《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
丈夫、妻子、
岳母、女打字员
小小说的特点
语言精练
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
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提前一星期预付给女打字员的薪水……(支出金额) 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支出金额) 同 共进的一顿晚餐……(支出金额) 给夫人买衣服……(一大笔开支) 给岳母买大衣……(一大笔开支) 招聘 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同她共进的一顿晚餐”一句,用“她”来代替上文“女打字员”的称呼,这个“她”透露出“丈夫”与年轻的“女打字员”之间的感情已达到新的境界,可谓言简义丰。
“中年”两个字,暗示读者:“丈夫”在妻子、岳母的逼迫之下不得不辞退原来的打字员转而再聘一名中年女打字员。“中年”两个字的变化,使得结尾既照应了开头,又照应了情节的发展与高潮部分,使得全篇浑然天成,几乎看不出人工斧凿之痕,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年
研习活动二:探讨写法
小小说的写法
确定一个深刻新颖的立意
讲好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写好一个丰富圆满的人物
小小说立意强调“以小见大”。 “小”是指所选的题材截取生活面要小,比如一个小事件、一个小场面、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种情绪、人物内心的一颤动。“大”是指有丰富的意蕴,有一定的生活容量。一般来说,学写小小说要注意精选生活场景,以独特的眼光去挖掘、透视,在故事中折射人生百态,揭示新鲜深刻的思想内涵,让作品贬恶扬善,体现真善美,充满正能量。
要想立意深刻新颖,我们必须深挖细掘某个事件、某一现象中所蕴含的多种意义中人所未见、人所未发的那个意义。比如一个偏僻之乡的贫寒农民家里竟然有一架精品钢琴,你惊不惊讶,好不好奇?但经过作家的发掘,却演绎成为一篇小小说:
一、确定一个深刻新颖的立意
小小说《钢之琴》
作家申平把一件生活小事置于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中,叙述了贫困户吴更里家里有一架精美的钢琴,但他最终宁愿生活贫困也不变卖钢琴以得到政府“名正言顺的帮助”的故事,通过吴更里的口说出“人活着,除了钱,总得还要为点啥吧”的话语,点明题旨,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农民在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已经开始进行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所以,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永不衰竭的源泉,我们一定要从生活中发掘、提炼“金矿”。
小说是要讲故事的,不讲故事就难以称得上“小说”。而小小说限于篇幅和容量,对所讲故事的要求更高,更注重情节的曲折,讲究一步一转,引人入胜。所以,在构思方面,小小说要注意“讲出一个好听的故事。”
二、讲好一个引人入胜故事
讲好
一个
故事
创新叙事方式
注意写好结尾
讲好一个故事——变换叙述方式
由于篇幅短小,小小说撷取的多半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概括力的某个场景、某个细节、某个侧面,或者是生活中的一帧速写、一幅剪影、一个镜头、几段妙趣横生的对话,从而反映时代风云。一般短篇小说中的倒叙和补叙,在小小说中要成为瞬间镜头的描写和串连。
讲好一个故事——变换叙述方式
如《钢的琴》以“我”的视角,围绕着钢琴展开情节:“我”发现纰漏,引出吴更里;“我”得知事出有因,引出钢琴;“我”走访吴家,得知钢琴由来;“我”劝其卖琴遭拒,凸显主题;“我”梦到吴更里成为钢琴家,令人回味。小说中巧妙的插叙了钢琴的来历、贫困的根源。
讲好一个故事——利用道具
“道具”一词原本是一个戏剧中的术语,戏剧中的道具指的是表演时所用的器物,比如桌椅,扇子都是戏剧表演中常用的道具,它们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一种戏剧语言。如果在小小说中巧妙设置道具,用道具推动故事发展,指代人物或暗示人物心理,会使作品具有一种诗意的蕴藉风格,拓展作品的表达空间。如《钢的琴》中的“钢琴”就是一个道具,不仅指“钢琴”本身,更象征了吴更里一家坚强的信念和钢铁般的意志。
讲好一个故事——巧设悬念
悬念,中国古典小说中称为“扣子”或“关子”。 设置悬念就是作者在写作时故意卖“关子”, 在文章的某一部分故意留下疑团,在情节发展中造成一种“弓满欲发”的紧张情势和“引颈相望”的期待,使读者产生急于揣摩下文、想知此事到底如何的急切心情,也使文章情节因此而跌宕多姿,波澜起伏。
讲好一个故事——巧设悬念
如《钢的琴》多次设悬念
悬念一:扶贫工作组进驻红土沟的第二天,组长就发现村里在
精准扶贫方面存在重大纰漏,村里一户最困难的人家,
竟然长期没有被列入扶贫对象。扶贫有何猫腻?村干部会
受到何种处罚?
悬念二:贫穷的家哪里来的钢琴?钢琴来历如何?
悬念三:何不卖琴致富?
一篇不到2000字的小说,因层层悬念而波澜起伏,一波三折。
讲好一个故事——铺设伏笔
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钢的琴》中也有多处伏笔:“上了锁的房间”“什么杂物都没放”“轻轻擦拭我们刚才摸过的地方”,反复暗示读者吴更里对钢琴多么爱护,对梦想多么坚持。最后他“口气坚决,咬钢嚼铁”地拒绝卖掉钢琴这一情节才会必然发生。
运用伏笔要注意三点,一是伏笔必须要有照应。二是伏笔要自然。不能为伏笔而伏笔。三是伏的内容应点到为止。
讲好一个故事——注意写好结尾
一般来说,小小说创作者喜欢欧·亨利式结尾。
“欧·亨利式结尾”能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构思精巧,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使主题得到更好的突出、深化。
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种结尾艺术,在欧·亨利的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如《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人称“欧·亨利式结尾”。
小小说也要刻画人物,塑造形象,但不求展现出其完整性格,可多用白描手法,勾勒轮廓,写出人物的传神之处。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时,要抓住最能展现人物性格、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的点来写,删去冗杂,留些“空白”,让读者去想象,以期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三、写“活”一个丰富圆满的人物
具体来说,小小说人物不宜过多,一两个就行。由于篇幅短小,小小说描写人物不宜铺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而是用一个生活镜头、一个生活片段,或是用一点感情抒发、一点意识流动来把人物写“活”。
三、写“活”一个丰富圆满的人物
重 点
写人物闪光点(最容易感人的那一点)
写能实现人物个性的典型细节
《钢的琴》对吴更里的描写不多,但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得益上述两点。如“上了锁的房间”“什么杂物都没放”“ 轻轻擦拭我们刚才摸过的地方”等细节,“口气坚决,咬钢嚼铁”的语气语调,“人活着,除了钱,总得还要为点啥吧?”的个性化语言,让这个人物“活”在了读者心中。
三、写“活”一个丰富圆满的人物
写作实践
3
小试牛刀
《钢的琴》这篇小小说,以工作组长梦见吴更里在钢琴演奏会上大获成功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1)内容和技巧上,由实写扶贫工作转而虚写梦境,轻缓优美,留给读者深深的思索。使作品内容更加丰富。
(2)阅读感受上,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冲击力,也使读者相信农民的追求一定会变成现实。使形象更加饱满。
(3)表现主题方面,使小说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表现了“我”对吴更里在贫困之中依然执着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的热烈赞美,表达了“我”对吴更里早日实现理想的美好祝愿。
整篇写作
从下列场景中或者题目者任选一个,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小小说。
他默默站着。寒风中,他的背影显得分外孤单。
“×××,有你的快递!”她飞速下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