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了解孟子的思想。【教学目标】3.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4.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理解其现实意义。【教学过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课堂导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教学过程】二、背景介绍(一)作者:孟子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教学过程】123(二)文化常识:孟子思想【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明确 题目是编者加的。“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即怜爱别人。“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孺子(rú) 怵惕(chù tì)恻隐(cè) 内交(nà)要誉(yāo) 羞恶(wù)(一)明确字音【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例如:【教学过程】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二)诵读指导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教学过程】2分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并思考它们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思考它们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3第一部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第二部分(先王有不忍……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第三部分(由是观之……智之端也):提出“四端”。第四部分(人之有是四端也……不足以事父母):点明“四端”的意义。明确:【教学过程】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解释词语不忍人:即怜爱别人。忍人,狠心对待别人。2.释义: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情。3.问题导学(1)分析本部分的特点及作用。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确,言简意赅,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2)我们该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3)这个观点体现了孟子的哪一个主张?性善论。【教学过程】(三)研读第一部分原文: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1.解释词语(1)运:运转,转动。(2)所以:表原因。(3)乍:突然、忽然。(4)孺子:多指幼儿、儿童。(5)怵惕:惊骇,恐惧。(6)恻隐:哀痛,怜悯。(7)内交:结交,“内”同 “纳”。(8)要誉:博取名誉,要同“邀”。(9)非恶其声而然: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教学过程】(四)研读第二部分2.特殊句式: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判断句和状语后置句3.释义: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现在的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4.问题导学这一部分是怎样体现中心论点的?有何作用?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拿古代君王治理国家和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教学过程】原文: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1.解释词语(1)是:代词,这、此。(2)之:补充音节,无实义。(3)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4)辞让:谦逊推让。(5)端:萌芽,发端。【教学过程】(五)研读第三部分2.特殊句式:非人也、仁之端也 判断句3.释义: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羞耻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谦让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是非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4.问题导学如何理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教学过程】原文: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1.解释词语(1)之:取独。 (2)四体:四肢。(3)是:代词,这。 (4)贼:伤害。(5)凡:凡是。 (6)若:就像。(7)始:刚刚。 (8)然:同“燃”。(9)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10)苟:如果。(11)保:使……安定。【教学过程】(六)研读第四部分2.特殊句式: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宾语前置句3.释义: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4.问题导学概括最后一部分的作用。明确:总结“四端”的作用和意义,将“不忍人之心”和“四端”与“安定国家”“孝顺父母“联系到一起,升华了思想,点明了政治主张。【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四心”。“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四端”。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那么人性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 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教学过程】这篇论说文的思路是怎样的?1.文章中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1)例证法,举先王和百姓的例子,更有说服力。(2)喻证法,比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还有“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更加生动形象。(3)对比论证,通过有无“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4)假设论证,如“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七)论证解析任务:用思维导图描述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过程提出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举例孺子将入井排比犹四体比喻四心—四端可行不忍人之政对比扩充“四端”足以保四海不足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应有“四端”若火、泉论述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层层推进,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学以致用,行一合知1、请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有何共同之处。课文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观点的共同之处《〈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 仁、诗教、君子、礼、义、恕等。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不忍人之心、四心、四端等。提倡仁、义、恕,克己复礼。“大人之学”的终极目标是“三纲”,途径是“八目”。人生来都有善良的本性。都主张修身养性,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比较探究学以致用,行一合知学习任务群 篇名 作者 中心思想 内容概述 学习重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论语》十二章 孔子 讨论了君子人格和修身养性的问题。 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贫富、义利、自我要求等方面的观点,以及孔子重视《诗》的教育作用,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理解文章表达的“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观点以及它们的现实意义。大学之道 戴圣/曾子 讲为人处世之道,是儒家立身行事的总纲领。 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 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表现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 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写起,由“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出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三篇儒家作品,体现儒家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围绕修身、治学、理政、人性等方面,涉及君子、仁、义、礼、道、《诗》、恕、不忍人之心等核心概念。【教学过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第一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第二层——论证先王之心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第三层——阐述人要有人的四心和四端有联系。第四层——四端是与生俱来,并要扩大充实。四、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