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7张PPT)五石之瓠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宋景争第二单元情境导入庄子的妻子去世,庄子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不解。庄子说:“她虽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死生犹如昼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庄子·杂篇·列御寇》鼓盆而歌学习目标1.了解庄子及其思想、作品,理解文章大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品味庄子散文恣肆纵横、奇特瑰丽的浪漫主义风格,品味庄子寓言婉曲达意的艺术风格。3.理解庄子“无用之用”的内涵,辨证理解庄子的哲学观,理解并继承道家思想的优秀之处。文化常识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和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其人相传,庄周自幼聪明好学,一生率性,崇尚自然,非(通“诽”)毁礼法,傲视王侯。他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司马迁曾说庄子终身不仕。文化常识惠子姓惠名施,战国时期宋国人,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他做过梁惠王(魏王)的相,惠子是战国时期六国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组织人和支持者。惠子与庄子本是朋友,本篇以及许多篇章中所写惠子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子的思想。惠子其人寓言典故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周梦蝶文化常识《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_____”。《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庄子》庄子作品文化常识《庄子》《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著,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子的门人或后学者所著。《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文章已完全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发展成为专题论文。《庄子》的散文想象奇特,结构变化多端,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文化常识郭沫若: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鲁迅: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闻一多: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李泽厚: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翻译文本层次结构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惠子的困惑:五石之瓠大而无用第二部分:运用言说理:宋人——不免于洴澼絖;客——裂地而封之。(所用之异)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大樽浮江湖——超出常规思维。研读第一层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①谓:对……说②贻:赠送③瓠:葫芦④树:种植;成:成长,长大⑤实:收获果实(葫芦)⑥以:用;坚:坚固的程度⑦自举:宾语前置,即“举自”⑧以为:把……当作⑨则:那么⑩瓠落:宽大空廓的样子所容:所字结构,容纳的东西 呺然: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 为:因为;掊:砸破研读第一层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植养大,结出果实能容下五石的东西。用它来盛水,它的坚硬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成瓢,瓢却大得无处可容。(这个葫芦)不是不大,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打破了它。”研读第二层原文: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以)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之)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①固:实在,确实②善:擅长③龟手:龟,同“皲”,皮肤冻裂④洴澼:在水中漂洗⑤絖:同“纩”,丝絮⑥事:营生鬻:卖请:请允许我说:同“悦”,取悦难:发难,即发兵侵略 将:率领军队一:同样的或:有的人异:不同研读第二层原文: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以)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之)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译文: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有个宋国人善于调制防止手冻裂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这种药物,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于是聚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只得到很少的钱,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获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这个客人得到药方,就去取悦吴王。这时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带领军队。在冬天,和越人水战(因为用了这药,兵士可免于冻裂之患),结果大败越军,(吴王)就割地封赏他。能让手不冻裂,药方是同样的,有人借此得到了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不同的缘故啊。研读第三层原文: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①虑:用绳结缀②以为:把……制成③而:表转折,却④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比喻不通达的见识研读第三层原文: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译文: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这则寓言里,惠子和庄子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 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有什么用意 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而有用,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惠子用五石之瓠(大葫芦)“盛水浆,剖为瓢”,庄子用之“浮于江湖”,请思考各自体现的深意?惠子立足于现实生活,有才能,讲究物的实用性,以世俗功利观念来思考问题,体现功利主义思想。庄子立足自然,摒弃世俗价值,有智慧、善辩,不拘于外物,主张物我融合,追求无用之大用。解读文本五石之瓠不龟手之药客 → 裂地而封之宋人→ 不免于洴澼絖庄子→惠子→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1.本文讲了几个故事,故事涉及的主体有谁?各有怎样的态度?(原文回答)其坚不能自举;则瓠落无所容;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梳理完成以下表格主体物品(具象)用法结果惠子庄子宋人客五石之瓠不龟手之药盛水、为瓢无用而掊之虑以为大樽浮乎江湖洴澼絖鬻技百金水战裂地而封之大而无用大有大用小有小用小有大用所用之异也解读文本惠子:大瓠无用→讽刺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2.惠子和庄子的两个故事各有何用意?庄子:不龟手之药→1.说明使用方法不同,结果完全不同2.讥讽惠子做法与宋人一样,看不到无用之大用,借此批评惠子的固陋解读文本3.《五石之瓠》有什么寓意?(1)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同,它所发挥的功用也不同。(2)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处,关键的问题在于必须善用不同的事物。(3)要善与转换视角,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能够超越他人,发现事物不一样的价值。探究问题深入探究从主体来看——1.惠子与庄子有何不同?2.惠子与宋人、庄子与客有何相同?3.庄子与客有何不同?文本探究惠子固陋,惠子用“五石之瓠”盛水、做瓢,结果都失败了,最后只能把葫芦打破。他只能看见世俗的小利,看不到背后的“大用”。庄子超拔,庄子以超凡的智慧说出大葫芦的“妙用”,把大瓠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浮乎江湖”的想象,隐含精神的自由。寓意:同一事物,用法不同,价值不同;要善于转换视角,发现和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无用之用”才施大用。从主体来看——1.惠子与庄子有何不同?文本探究①惠子与宋人:惠子只想着用大瓠盛水、做瓢,宋人只想着用不龟手之药“世世以洴澼絖为事”、最后以百金售药,他们只着眼于小利,看不到背后的“大用”。巧合的是,惠子也是宋国人,当着惠子讲宋人的“蠢事”,带有明显的讥讽意味。惠子与宋人、庄子与客有何相同?②庄子与客:吴王之客凭借此药大败越人,裂地受封,而庄子以超凡的智慧说出大葫芦的“妙用”,他们能跳出事物固有之用的窠臼而实现了对物的大用或妙用,在境界上是相似的。文本探究③庄子与客:尽管吴王之客相较于宋人而言眼光更高,但实质上也跳脱不出世俗的追求,仅仅是功利的心机,而庄子“浮乎江湖”的想象,更加隐含精神的自由,二者不是具体做法和价值取向上相似,只能说在“宋人与客”和“惠子和庄子”这两组对比关系中体现出的境界高下相似。庄子与客有何不同?深入探究从物品来看——1.庄子为什么用“小故事”来批驳“大故事”?2.结合《逍遥游》其他文字,理解庄子的“小大之辩”。文本探究①“小故事”与“大故事”中的方法论是共通的。“小故事”的寓意为:同一事物,用法不同,价值就不同,因此要善于转换视角,发现和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大故事”所用的方法论和“小故事”是共同的,借如何处置“五石之瓠”说明了“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的道家哲学。这种交叠相生的叙事方法和意义蕴含,与庄子一贯的手法是一致的,如《庖丁解牛》。庄子为什么用“小故事”来批驳“大故事”文本探究②惠子借“大故事”批评庄子的思想“大而无用”,庄子则要表达“大有大用”你们只看到“无用”是功利太重。若用“大故事”批评“大故事”说明“大有大用”,相当于直接说“我的学说有大用”就太直接太功利了,与庄子的追求不符合。③庄子借“小故事”批评惠子的固陋及“小”(境界小、格局小、见识小),避免了把一场哲学思辨的高下之分变成一场争论,那样庄子岂不是和惠子一样“小”了。庄子为什么用“小故事”来批驳“大故事”文本探究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结合《逍遥游》的其他文字,理解庄子的“小大之辩”文本探究结合《逍遥游》的其他文字,理解庄子的“小大之辩”①“小”与“大”都是哲学概念,不是具体的具象的物品。②“小”比不上“大”。一方面,小对空间和时间的感知太狭隘了,通俗地讲就是没见过世面,不知天地之辽阔,时间之恒久。另一方面,小自以为是,还要嘲笑、讥讽大。《五石之瓠》中的惠子就是小的代表,他不是来向庄子“求教”的,而是暗藏机锋,借此批评庄子的思想大而无当,由此,庄子“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这样的嘲讽和批评并不是人身攻击,而是代表“大”对“小”所作的反击。文本探究结合《逍遥游》的其他文字,理解庄子的“小大之辩”③《逍遥游》庄子在明确了“小大之辩”后,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了儒家:“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儒家之弊在于执着现世,太讲究“有用之用”,缺少对终极价值的追问。庄子则超功利,超道德,直追天地境界。惠子是名家,名家近儒,他的话也充满了功利色彩:“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在他眼里,“五石之瓠”本身没有价值,它的价值需要借助对外物发挥的作用来体现,这与儒家齐家治国、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价值观何其相似。道家认为人生命存在的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且这是最大的价值,不能为外物做牺牲。深入探究从用法来看——1.惠子与庄子分别从什么角度看待瓠的功用?2.如何看待庄子的“虑以为大樽”?3. 如何理解道家“无用之用”的思想?深入探究瓠庄子盛水浆,以为瓢以为大樽对物的加工改造和制作保留了大瓠原本的样貌惠子技从用法来看——1.惠子与庄子分别从什么角度看待瓠的功用?道小大实用主义和审美主义文本探究惠子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巨大的葫芦,在惠子眼里一无用处,而且占地方,碍手碍脚。庄子是从审美主义的角度:它超越了某些世俗观念,大葫芦既没有被劈开,也没有被当成粗笨的器皿,在他眼里,大瓠可以用来泛舟江湖,诗意人生。他不仅保全了大瓠,还发挥了“大用” ,很显然庄子达到一种“诗意的栖居” 的境界。小与大之辩==无用和有用之争。惠子和庄子分别从什么角度看待瓠的功用?名句观点人生有三层楼:第一层是物质生活,第二层是精神生活,第三层是灵魂生活。——丰子恺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周国平悟无用之用,达逍遥之境“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梁文道深入探究从用法来看——2.如何看待庄子的“虑以为大樽”?“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在庄子构建的画面里,惠子作为葫芦的使用者身心两闲,优游从容;大葫芦既没有被劈开,也没有被当成粗笨的器皿,它不仅保全了自己,还发挥了“大用”。这是怎样的一种状态?请你用两个字概括文本探究这种自由还是有条件的,需要借助“大瓠”这个工具,因此称为相对自由的状态。从用法来看——2.如何看待庄子的“虑以为大樽”?《逍遥中》关于绝对自由的片段: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个体不需要借助工具畅游在天地之外,不需要依托就可以浮游在宇宙之间,达到了身心合一的绝对自由状态,这也是庄子终其一生追求的绝对自由,即逍遥。《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文本探究庄子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无用之用”,这是一种逆向思维。从用法来看——2.如何看待庄子的“虑以为大樽”?深入探究3.如何理解道家“无用之用”的思想?老子:“有用”是人对宇宙万物自然本性的干涉,具有功利性;而“无用”则是自然以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进行运动、变化、与发展,代表自然的无目的性。所谓“有用”是有用于个体,无用于事物本身的;“无用”是有用于事物本身却无用于人。因此庄子提出“以道观物”,万物发展过程中“无有”的不同阶段,都存在可利用的一面,只不过利用的对象和方式不同而已。深入探究3.如何理解道家“无用之用”的思想?“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遥游》“大瓠之用”与“大树之用”分别是怎样的?“大瓠之用”: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大树之用”: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深入探究3.如何理解道家“无用之用”的思想?这两种“用”有何相通之处?“大瓠之用”: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大树之用”: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大瓠之用”中,使用者身心两闲,优游从容;“大树之用”中,人可以彷徨,可以徘徊,可以无所事事,可以逍遥自在。天地与心灵融合,精神逍遥自由庄子“无用之大用”深入探究3.如何理解道家“无用之用”的思想?庄子:“无用”与“大用”之辩,强调注重内在生命价值,抛开一切外物条件,不为世用才能“逍遥”,“无用之用”才是“大用”。庄子不仅批评世俗的狭隘功利性,也自然点出《逍遥游》追求绝对自由的生命题旨。对比阅读①用寓言故事和人物形象作为依托。文中刻画了惠子和庄子两个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庄子讲述了“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来反驳惠子认为“五石之瓠”无用的观点,很好地反映了人物的形象特点。②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文中惠子和庄子两人的对话贯串始终,用两人对话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的故事。③以小见大,思辨性强。本文借助“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这两则小故事,深刻地阐明了“有用”与“无用”可以相互转化的哲理,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引发人们的思考。对比阅读《<老子>四章》以逻辑推理为主,大量运用明喻、博喻、隐喻来说明事理,并且不拘一格,形式灵活,风格多变,有其独到之处。其中的比喻往往借助丰富的想象以构成鲜明的形象,形成了独特的抒彩。《五石之瓠》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以讲述寓言故事的形式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较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道理。对比阅读1.比较阅读《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请分别分析两篇课文论说风格和语言韵味。对比阅读《老子》说理冷静,善于汲取俗世经验,具有辩证色彩,比如作者列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毂、陶器和房屋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庄子》汪洋恣肆,善用寓言,婉曲达意。文中庄子借“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来反驳惠子认为“五石之瓢”无用的观点,表意鲜明。对比阅读《老子》语言简约、表意深刻、表达严谨,具有独特的魅力。使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说理层层推进,气势如虹。《庄子》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如文中庄子批评惠子“拙于用大”“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其中“拙”“蓬之心”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又突显了人物的个性特征。拓展延伸①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追寻)无涯,殆已!②庖人虽不治庖,尸祝(祭祀的官员)不越樽俎而代之矣。③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④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响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⑤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⑥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结合本篇文章,思考庄子的主要思想拓展延伸无神论和天道观。庄子认为,万物不是神创造的,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质。由此,庄子主张顺从“天道”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更不需要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都是人性中的“伪”。认识论。庄子认为,人类拥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是人永远也无法认清全部的世界。拓展延伸人生观。“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意思是说,你无法对抗命运,只能顺应自然,顺应命运。我们要安时顺命,超然物外,不凝滞于任何思想、利益,才可乘物以游心,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屈从。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和逍遥。齐物论。庄子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一样的,什么喜怒哀乐、荣华富贵,甚至生与死,都是一样的,他们之间没有差别。既然如此,我们没有必要去追求所谓的荣华富贵,成功失败也不过是过眼云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