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诗歌专练----感怀诗阅读训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专练----感怀诗阅读训练(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专练----感怀诗阅读
一.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感怀①
刘长卿
秋风落叶正堪悲,黄菊残花欲待谁。
水近偏逢寒气早,山深常见日光迟。
愁中卜命看周易,梦里招魂读楚词。
自笑不如湘浦雁,飞来即是北归时。
【注】①此诗应作于作者被贬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之时。
1、(1)首联选取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2)尾联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问题。
暮秋感怀
(明·于谦)
重阳节后北风多,景物萧条可奈何。
叶带寒声风外落,雁随霜信①月中过。
愁来万事纷如结,老去孤忠耿不磨②。
偷得浮生片时暇,凭阑搔首且吟哦。
注释:①霜信:霜期来临的消息。②孤忠:忠贞自持,不求人体察的节操。耿:正直。
2.诗的前四句主要借助哪些意象表现环境的萧条?
3.全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请分点列出。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行感怀
杨圻
裘马轻狂二十年,劫灰①话罢意苍然。
长江万里东归路,雪压高山月满船。
【注】①劫灰:喻灾难后的遗迹。
4.诗人感到“意苍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5.古代诗歌表达凝练,往往一字之差,效果迥异。如果把诗歌末句改为“雪压高山月满窗”有何不妥?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立春日感怀
明 于谦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
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
注:①底事:何事。②五辛:五种辛味的莱,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
6、(1)这首诗是作者在击退了瓦剌入侵后第二年的一个立春日在前线所写。请结合颈联,分析诗人此刻的心情?
(2)本诗中“漫把金盘簇五辛”一句极为巧妙,请赏析其表现手法
五、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南仙吕解三酲①
久雨乍晴同大儿一步春畦感怀赋此
[明末清初] 沈自晋②
入春阴侧寒③犹峭,懒听他涧底松涛。梅花耐雨心酸早,颦蹙柳泪含桃。只道东皇④吝彩将咱过半抛,谁知转盼风光若故交!晴和了,喜的是携儿缓步,踏翠东皋⑤。
(选自《元明清散曲精选》,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注释】①南仙吕解三酲:曲牌名。②沈自晋:明时任博士弟子员,明亡弃去,隐居吴山。③侧寒:微寒。④东皇:掌管春的神。⑤东皋:泛指田野。
7.曲中划线句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作者酸楚凄切的心境。与杜甫《春望》 中“ , ”两句异曲同工。
8.曲的五、六两句“只道东皇吝彩将咱过半抛,谁知转盼风光若故交”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从句中哪两个词语可以直接看出来?
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醉中感怀①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鹓行②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③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③出塞声。
【注释】①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陆游四十九岁,任成都府路安抚使可参议官,兼摄蜀州(今四川崇州)通判。自蜀州返成都,夜宿驿站而作此诗。②鹓(yuān)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③刁斗:古代军中用具,白天用来烧饭,晚上敲击巡更。④檀槽:这里指代军乐。
9.首联从“记姓名”到“客边城”写出了诗人 的处境;颈联描绘了一幅 的边塞军营画面。
10.这首诗描写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客舍感怀
〔唐〕佚名
残星数点映寒塘,客舍孤灯夜未央。风动梧桐疑雨落,霜欺篱菊觉衣凉。
乡心遥共雁南翔,病骨难禁岁晚伤。欲寄音书无驿使,空庭独立月如霜。
11.诗歌前两联选取了“残星”“寒塘”“孤灯”“霜菊”等意象,营造了 的意境。
12.颈联“乡心遥共雁南翔,病骨难禁岁晚伤”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感怀二十四首(其一)
【明】刘基
孟轲①去齐魏,贾谊②之长沙。
圣贤良已矣,吾道空咨嗟③。
徒言青松枝,不如桃李花。
太息安陵子④,知时为世夸。
【注释】①孟轲: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曾游历齐、魏等国推广其政治理念,但未获重用。②贾谊:西汉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却遭谗被贬。③咨嗟:叹息。④安陵子:战国时期安陵国君主,知人善用。
1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基的《感怀二十四首(其一)》是一首充满历史感慨和哲学思考的咏史诗。
B.“圣贤良已矣”一句写孟子、贾谊等圣贤虽然才华横溢,但他们的理念未能得到充分实施。
C.“吾道空咨嗟”中“空”是“空虚”之意,写出了诗人无法实现理想后空虚而无所事事。
D.尾联通过写安陵子,表达了对能够洞察时代变化并把握时机付出行动的人的赞赏。
14.根据提示,探究诗歌的写作手法及情感。
诗句 写作手法 感情
孟轲去齐魏, 贾谊之长沙 用典 (1)
徒言青松枝, 不如桃李花。 (2) 表达诗人对实际行动和成果的重视
答案
1.(1)选取“秋风”“落叶”“残花”等典型意象,渲染清冷悲凉的氛围,烘托作者内心的落寞与惆怅
(2)尾联运用对比手法,将自己与“湘浦雁”对比,自嘲自己还不如湘浦雁,大雁尚且能够回家,而自己却不能,从而表达了表达被贬失意、前途未卜的优愁和归期无望的痛苦(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意象作用的能力。
首联“秋风落叶正堪悲,黄菊残花欲待谁”,这两句是写景,意思是:秋风落叶正忍受悲伤,黄色菊花残花想等待谁。作者选取“秋风”“落叶”“黄菊”“残花”意象,渲染了清冷悲凉的氛围,根据“正堪悲”“欲待谁”可知,“秋风”“落叶”“黄菊”“残花”意象,烘托出作者的惆怅与落寞。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及情感主旨。
尾联“自笑不如湘浦雁,飞来即是北归时”意为:嘲笑自己不如湘浦雁,飞来就是往家回的时候。把自己和“湘浦雁”进行对比,大雁尚且能够回家,而自己却不能,所以这里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及不知何时能回家痛苦;根据“此诗应作于作者被贬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之时”可知,还表达了作者被贬的失意及对未来前途的担忧。
2.北风、落叶、大雁 3.(1)内心的愁苦(无奈)。(2)坚守忠贞的决心。(3)内心的豁达。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把握。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诗人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鉴赏诗歌,就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重阳节后北风多”写的是“北风”,“叶带寒声风外落”写的是“落叶”,“雁随霜信月中过”写的是“大雁”。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学生首先要理解诗歌大意,然后根据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及诗歌的主要内容去判断诗人的情感。诗中“重阳节后北风多”和“叶带寒声风外落”的景物描写以及“萧条”“愁”等词语让人感受到诗人心中的愁苦;“老去孤忠耿不磨”写出了诗人坚守忠贞的决心;“偷得浮生片时暇,凭阑搔首且吟哦”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豁达。
4.时间流逝;灾祸无情;历经繁华与动荡;归路茫茫。 5.①不能间接体现愁绪深重,不能呼应“雪压高山”。②不能与诗题“江行”及第三句“长江万里东归路”形成呼应。③破坏了整首诗的押韵,让音韵不再和谐。
【导语】这首《江行感怀》以简练笔触勾勒出诗人沧桑心境。“裘马轻狂”与“劫灰苍然”形成强烈对比,二十年浮华终成幻灭。末句“雪压高山月满船”尤妙,既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意境,又以"船"字暗合江行主题,将人生漂泊之感融入壮阔自然,比"窗"字更具空间张力和漂泊意味。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裘马轻狂二十年”中“二十年”点明时光跨度大,暗含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劫灰话罢意苍然”中“劫灰”指灾难后的遗迹,暗示了灾难的残酷;
“裘马轻狂”与“劫灰”形成鲜明对比,前半生是繁华无忧的“裘马”岁月,后半生却目睹或经历灾难。这种从“盛”到“衰”的人生转折,让诗人无限慨叹;
“长江万里东归路”写归途遥远,茫茫江水既是实景,也象征前路迷茫,让诗人更加“意苍然”。
5.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原句“月满船”描绘了月光笼罩整个江面与行船的景象,画面开阔。月光的“满”可暗示愁绪如月光般弥漫全诗,与“雪压高山”体现的雪的沉重形成呼应,二者共同营造出孤寂、沉郁的氛围。 “月满窗”的视角则局限于船上的“窗”,画面狭小,月光的“满”仅作用于局部,无法传递愁绪的广漠感,也削弱了“雪压”与“月满”的对照效果。
诗题“江行”及第三句“长江万里东归路”均强调“行船于江上”的动态。原句“月满船”紧扣行船场景,月光洒在船身,暗示船在江中行,与标题“江行”及诗句“长江万里东归路”呼应紧密。“月满窗”则将焦点转向船舱内的“窗”,脱离了“江行”的整体情境,仿佛诗人已停船驻留,与诗歌体现出来的“行”动逻辑不符。
原诗押“an”韵(年、然、船),“船”读音为“chuán”,符合韵脚要求。“窗”读音为“chuāng”,属“ang”韵,与前句韵脚不协,导致全诗音韵突兀,破坏古典诗歌的韵律美。
6.(1)诗人想报效国家,怀一寸丹心在前线杀敌;又思念双亲,忍不住清泪流。
(2)答案示例1:运用了双关的手法。诗人表面写在新春到来之际,按照传统习俗凑个“五辛盘”,取迎新之意,聊应新春节景;实际写诗人军务繁忙,有家难回,孤独的情怀激动得难以排遣,种种情感交织,内心矛盾重重,百感交集。其状正如盘中五辛。
答案示例2:运用比喻手法,“五辛”与诗人心中复杂的情感有相通之处,用菜之“五辛”喻心之“五味”,表现诗人此刻内心的孤怀激烈,百感交集。
【详解】(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者情感。“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的意思是“念念不忘是一片忠心报祖国,想起尊亲来便不禁双泪直淋。”结合题目“立春日感怀”得出:遇此佳节,引起了作者思亲之念,但是为了国事,又不得不羁留在边地。诗中表达了作者这种矛盾痛苦的心情。
(2)要求学生首先写出表达技巧,然后理解诗歌意思和注释②的基础上赏析表达技巧。“漫把金盘簇五辛”的意思是“就凑个五辛盘,聊应新春节景。” 结合“②五辛:五种辛味的莱,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可知,“五辛”与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有相通之处。用此菜喻指心中“五味”,一语双关。同时也用了比喻。最后点出表达的情感。围绕“孤怀激烈”阐述即可。
7. 拟人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8.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只道” “谁知”
【解析】7.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曲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解答时需要读懂曲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画线句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作者酸楚凄切的心境。与杜甫《春望》 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异曲同工。
8.本题考查的是对曲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曲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曲的五、六两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从“只道”“谁知”可以看出。
9. 从被重用到被疏远(被冷落/失落无奈) 萧瑟(凄凉、苍凉……) 10.早年壮志满怀(深受君王赏识、器重),如今壮志未酬(漂泊憔悴,白发新生)。
【导语】陆游的《醉中感怀》通过对比早年的荣耀与现今的落魄,展现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凉心境。诗中“青衫”与“白发”的对比,凸显了岁月的无情与个人的无奈。颈联描绘的边塞军营画面,进一步烘托了诗人的孤独与坚守。全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表达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壮志未泯的复杂情感。
9.本题考查内容及画面理解。
结合首联“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可知,“早岁君王记姓名”表明在早年的时候,君王能够记住诗人的姓名,这意味着诗人曾经受到过君王的关注,有机会展现自己,也就是曾经被重用;“只今憔悴客边城”则表示现在诗人面容憔悴,作为一个客居在边城的人。“憔悴”一词突出了诗人现在的状态不佳,“客边城”说明他处于被安排在边城这样的境地,远离了朝廷的中心。由此可知,从首联“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的对比中,写出了诗人从被重用到被疏远(被冷落/失落无奈)的处境。
结合颈联“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可知,“古戍旌旗秋惨淡”中,“古戍”即古老的营垒,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旌旗”在秋天的氛围中显得“惨淡”,描绘出秋天里营垒上的旌旗颜色黯淡,整个画面充满了萧瑟之感;“高城刁斗夜分明”,在夜晚,高高的城楼上刁斗的敲击声清晰可闻,“夜分明”进一步营造出了一种寂静、冷清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边疆的紧张局势。由此可知,颈联“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苍凉……)的边塞军营画面。
1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结合首联“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可知,“早岁君王记姓名”一句,清晰地表明在早年时期,诗人能被君王记住名字。在封建时代,这意味着诗人曾有机会接近朝廷核心,受到君王关注与赏识,由此可见其早年壮志满怀,对实现抱负充满期待。由此可知,诗人早年深受君王赏识、器重,有着积极进取的壮志豪情。
结合首联“只今憔悴客边城”和颔联“青衫犹是鹓行旧,白发新从剑外生”可知,“只今憔悴客边城”写如今诗人面容憔悴且客居边城;“青衫犹是鹓行旧”表明官职未变,仕途不顺;“白发新从剑外生”则突出了岁月流逝,白发新生。由此可知,诗人如今漂泊憔悴,虽壮志未消但已白发新生,处于壮志未酬的境地。
结合全诗“早岁君王记姓名”与“只今憔悴客边城”“白发新从剑外生”等内容可知,通过早年与如今状态对比。由此可知,这首诗刻画了一位早年壮志满怀受器重,如今壮志未酬、漂泊憔悴且白发新生的诗人形象。
11.孤寂凄清/凄凉/萧瑟等 12.①思乡之切:以“雁南翔”反衬自己滞留他乡的无奈,目送归雁更添乡愁/以欲寄家书缓解思乡之情却无驿使的痛苦表现自己的思乡之切。②身世之悲:“病骨”既写身体羸弱,又暗含人生迟暮之叹;③时序之伤:“岁晚”既指深秋时节,又隐喻人生暮年,强化了岁月流逝的感伤;④羁旅之痛:客舍异乡,秋夜景凉,孤独寂寞,深夜不眠,空庭独立
【导语】《秋夜客舍感怀》借景抒情,前两联残星、寒塘等意象勾勒出孤寂凄清秋夜之景。颈联以雁南翔衬思乡,借病骨、岁晚叹身世与时光。尾联欲寄音书无驿使,空庭独立,将羁旅漂泊的孤独、思乡之愁与对人生迟暮的感伤推向高潮,尽显诗人客居愁绪。
1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境。
“残星”点明时间是在凌晨,星光黯淡,给人一种清冷之感;“寒塘”,一个“寒”字直接营造出寒冷、孤寂的氛围;“孤灯”,在客舍中独自亮着的灯,凸显出诗人的孤单;“霜菊”,经霜的菊花,在秋夜中更添萧瑟。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共同营造出了孤寂凄清(凄凉、萧瑟等)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处境以及内心的伤感相契合,为后文抒情做了铺垫。
1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及情感。
①思乡之切:“乡心遥共雁南翔”,秋天大雁南飞,是回归温暖之地,而诗人却只能看着大雁南飞,自己却滞留在他乡,通过这种对比(反衬),更突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滞留他乡的无奈。“欲寄音书无驿使”,诗人想要寄信回家来缓解思乡之情,却找不到送信的使者,这种想做却做不到的痛苦,深刻地表现出他思乡之深切。
②身世之悲:“病骨”一词,表面写的是诗人身体衰弱、多病,而从深层来看,诗人漂泊在外,身体又不好,暗含着人生已到迟暮之年却还如此漂泊无依的悲叹,体现出对自己身世的感伤。
③时序之伤:“岁晚”在这里既是指深秋时节,秋天本就是万物凋零、充满肃杀之气的季节,让人容易产生时光流逝之感;同时,“岁晚”也隐喻着诗人人生的暮年,在这个年纪还漂泊在外,更强化了他对岁月匆匆流逝、自己却一事无成的感伤。
④羁旅之痛:整首诗从诗人客居在他乡的客舍写起,秋夜中,周围环境孤寂凄清,诗人看着残星、寒塘、孤灯等,孤独寂寞之感涌上心头。深夜还无法入眠,最后“空庭独立”,进一步体现出他在异乡的孤独,深刻地传达出羁旅漂泊的痛苦。
13.C 14. 表达诗人对圣贤未被重用的感慨。 对比
【导语】刘基的《感怀二十四首(其一)》用典深远,通过孟子和贾谊不被重用的历史事实,表达了对才能未被认同的感慨;借松枝和桃李的对比,突显重视实际行动和成果的情感。最后通过安陵子的例子,讴歌了善于把握时机和洞察时代变化之人。全诗充满历史感叹和对现实的反思,表现了作者对理想和现实的深沉思考。
1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吾道空咨嗟”中“空”应是“徒然、白白地”之意,诗人感慨像孟子、贾谊推行的“道”无人赏识,只能徒然叹息,表达的是一种壮志难酬的无奈,并非“空虚而无所事事”;
故选C。
14.本题考查诗歌理解赏析。
(1)“孟轲去齐魏,贾谊之长沙”意为:孟子离开了齐国和魏国(去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未被重用),贾谊被贬谪到了长沙。诗人在此处引用了孟子游历齐、魏等国却未获重用,以及贾谊力主改革弊政却遭谗被贬至长沙的典故。通过提及这两位圣贤的经历,展现了他们虽有卓越的才能与抱负,却在政治上难以施展的境遇。由此可知,诗人借这一典故,表达了对圣贤未被重用的感慨,流露出对他们怀才不遇命运的同情与惋惜。
(2)“徒言青松枝,不如桃李花”意为:只是空说青松的枝干(如何坚韧等),(但它)不如桃李(盛开的)花朵(有实际价值)。诗中把青松与桃李进行对比。青松常被视为具有高尚品质的象征,但这里说只空谈青松的品质,不如桃李能开花结果,有实际的成果。由此可知,诗人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强调了实际行动和成果的重要性,表达了对那些只空谈而无实际作为的批判,以及对能够务实、取得实际成果行为的重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