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画中的童趣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画中的童趣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画中的童趣》教案
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广美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画中的童趣》是广美版(2024)美术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开篇之作。本单元主题为“童心童趣画童年”,旨在引导学生用绘画描绘童年趣事,激发对生活的观察与表达。本课开启学生绘画兴趣,引导发现童趣元素并尝试表达,在单元中作用关键。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天真烂漫,对世界充满好奇,但手部精细动作不够协调。他们已有一定生活经验,对童年游戏等趣事印象深刻,不过在观察生活细节和用绘画精准表达方面较欠缺。教学中需通过生动情境激发兴趣,耐心引导掌握绘画技巧,突破创作难点。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感受不同风格儿童画作品中的童趣,提高对绘画艺术的感知能力。
2. 体会绘画基本元素(线条、形状、色彩)在作品中的运用及效果。
艺术表现
1. 学会运用简单线条和色彩,描绘有趣的童年场景。
2. 能够在绘画创作中合理构图,使画面表现出一定效果。
创意实践
1. 从生活中发现独特童趣元素,在绘画中大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2. 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展现独特创意和个性。
文化理解
1. 了解绘画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想法的方式,增强对美术文化的理解。
2. 激发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欣赏不同风格儿童画作品,感受画中童趣,理解绘画可表达情感和想法。
2. 认识绘画基本元素,如线条、形状和色彩。
3. 运用简单线条和色彩进行绘画创作,表现心中的童趣场景。
难点
1.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独特童趣元素,在创作中展现独特创意和个性。
2. 针对一年级学生手部精细动作不协调问题,引导其较好控制线条和色彩,使画面有效果。
3. 让学生在绘画创作中合理构图,避免画面布局不合理。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欣赏法、示范法、讨论法、实践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儿童画作品图片、铅笔、水彩笔、油画棒、黑板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创设情境
(1) 打开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充满童趣的儿童游戏视频,视频中包含跳绳、踢毽子、捉迷藏等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视频播放结束后,微笑着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在视频里看到了什么?你们有没有玩过这些游戏?回忆一下自己玩游戏时的快乐心情。”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
(3)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认真倾听,给予肯定和回应,如“你说得真棒,我能感受到你当时很开心”。
(4) 引导更多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游戏经历,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5) 对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强调童年游戏带来的快乐和美好回忆。
(6) 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画中的童趣,让学生明白可以用绘画来记录这些有趣的瞬间。
(7) 再次提及视频中的场景,提问学生如果要把这些场景画下来,会先画什么。
(8)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为后续的教学做好铺垫。 1. 观看童年游戏视频,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
2. 积极思考教师的问题,回忆自己的童年游戏经历。
3. 主动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玩游戏时的快乐心情。
4. 大胆想象如果用绘画记录游戏场景的画面。
评价任务 参与度:☆☆☆
表达清晰:☆☆☆
回忆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生动有趣的视频,创设熟悉的童年情境,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新授 作品欣赏
(1) 在多媒体上展示多幅不同风格的儿童画作品,如《我和我的小伙伴》《快乐的生日派对》《神奇的动物园》等,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观察画面。
(2)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提问:“在这些画里,你们看到了什么?小朋友们在做什么?他们的表情是怎样的?”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 当学生回答时,给予肯定和引导,如“你观察得很仔细,还注意到了小朋友的表情”,并进一步追问其他学生的看法。
(4) 再次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色彩运用,提问:“这些画都用了哪些颜色?这些颜色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帮助学生感受色彩传达的情感。
(5) 结合具体作品,讲解不同颜色的特点,如红色、橙色给人温暖、活泼的感觉,蓝色、绿色给人清凉、宁静的感觉。
(6) 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的线条和形状,提问:“画家是用什么样的线条来画人物和物体的?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7) 举例说明直线、曲线在作品中的运用,以及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形状组合成物体的方式。
(8) 总结绘画基本元素(线条、形状、色彩)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深入探讨
(1) 选择其中一幅作品,如《我和我的小伙伴》,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问题:“这幅画是怎么表现出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的快乐氛围的?从人物的动作、表情、色彩的搭配等方面来想一想。”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为每个小组提供充足的讨论时间,鼓励学生积极交流想法。
(3)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巡视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内容,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
(4)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认真倾听并给予肯定和补充。
(5)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强调画家通过描绘小朋友的笑容、动作,运用鲜艳色彩和流畅线条,传达出快乐和童趣。
(6) 再次强调绘画不仅能画看到的东西,还能表达心情和想法。
(7)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的童趣场景,如何用绘画表达。
(8) 鼓励学生在后续创作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1. 仔细观察不同风格的儿童画作品,用语言描述画面内容。
2. 思考教师关于色彩和线条形状的问题,积极回答。
3.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和理解。
4. 认真倾听小组代表发言,学习他人的观点。
评价任务 观察细致:☆☆☆
讨论积极:☆☆☆
表达准确:☆☆☆
设计意图 通过多幅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绘画作品,了解绘画的基本元素(线条、形状、色彩)在作品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深入分析一幅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表现手法和传达的情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绘画可以表达情感和想法,为后面的创作打下基础。
教师示范 活动一:确定主题与构图 选择场景
(1) 根据学生分享的童年趣事,选择一个典型场景,如“在公园里放风筝”,向学生说明选择该场景的原因。
(2) 在黑板上用铅笔轻轻地勾勒出画面的大致轮廓,边画边讲解:“我们先确定画面的主体,比如放风筝的小朋友,画在画面的中心位置。”
(3) 详细描述如何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小朋友的身体形状,如圆圆的脑袋,三角形的身体,直直的手臂和腿。
(4) 画出风筝,说明风筝可以是各种形状的,这里画一个三角形的风筝,用长长的线条表示风筝线。
(5) 提醒学生注意画面的比例和布局,如小朋友和风筝的大小关系。
(6) 让学生思考如果画面中只有主体,会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意识到背景的重要性。
(7) 强调构图时要考虑画面的平衡和稳定。
(8) 询问学生对当前构图的看法和建议。
描绘环境
(1) 开始描绘周围的环境,说:“在小朋友的周围,我们可以画一些绿色的草地,用波浪线来表示草地的起伏。”
(2) 画出几棵大树,讲解树干用直直的线条,树冠用圆形来表示,以及大树在画面中的位置和大小。
(3) 在天空中画几朵白云,用弯弯的曲线来表现白云的形状,提醒学生注意白云的分布和疏密。
(4)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公园场景,思考还可以添加哪些元素,如花朵、小鸟等。
(5) 根据学生的建议,在画面中适当添加元素,使画面更加丰富。
(6) 再次强调画面的整体协调性,避免元素过多或过少。
(7) 让学生对比添加背景前后的画面,感受背景对画面的影响。
(8) 总结描绘环境的要点和技巧。 1. 观看教师示范,理解确定画面主体和构图的方法。
2.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如画面比例、背景作用等。
3. 观察教师描绘环境的过程,学习用线条表现不同物体。
4. 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参与画面完善。
评价任务 理解构图:☆☆☆
观察认真:☆☆☆
参与积极:☆☆☆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绘画的步骤和技巧,包括如何构图、如何运用线条勾勒物体轮廓、如何进行色彩搭配等。在示范过程中,边画边讲解,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每个步骤的要点和注意事项,降低学生的创作难度,为学生的自主创作提供有力的指导。
教师示范(续) 活动二:色彩搭配 选择工具与颜色
(1) 拿起水彩笔或油画棒,向学生展示不同的工具,并说明选择水彩笔或油画棒的原因。
(2) 讲解色彩搭配的原则:“为了表现出春天公园里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们给草地涂上绿色,大树的树冠也涂成绿色,树干涂成棕色。”
(3) 详细说明小朋友的衣服可以选择鲜艳的颜色,如红色的上衣,蓝色的裤子,这样看起来更活泼。
(4) 强调风筝可以用多种鲜艳的颜色来涂,让它在天空中更加醒目。
(5) 选择天空的颜色为蓝色,白云为白色,解释这样搭配的合理性。
(6) 让学生思考如果改变某些颜色,画面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7) 展示一些色彩搭配不合理的例子,让学生对比分析。
(8) 总结色彩搭配时要考虑画面的主题和氛围。
上色技巧
(1) 开始上色,边涂边讲解:“在涂色过程中,要注意均匀地涂抹,不要涂到轮廓线外面。”
(2) 示范如何控制力度,使颜色涂抹得更加均匀,如在涂大面积颜色时可以轻一些。
(3) 提醒学生如果不小心涂到外面,可以用白色的笔进行修改。
(4) 让学生观察不同颜色相邻时的过渡效果,如绿色和黄色的过渡。
(5) 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涂色方法,如平涂、渐变等。
(6) 强调上色时要耐心和细心,不要着急。
(7) 展示一些上色效果好的作品,让学生学习借鉴。
(8) 询问学生对上色技巧的掌握情况和疑问。 1. 观察教师选择工具和颜色的过程,理解色彩搭配原则。
2. 思考改变颜色对画面的影响,发表自己的看法。
3. 学习教师的上色技巧,注意涂抹均匀和控制力度。
4. 提出自己在色彩搭配和上色方面的疑问。
评价任务 色彩理解:☆☆☆
技巧学习:☆☆☆
提问积极:☆☆☆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绘画的步骤和技巧,包括如何构图、如何运用线条勾勒物体轮廓、如何进行色彩搭配等。在示范过程中,边画边讲解,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每个步骤的要点和注意事项,降低学生的创作难度,为学生的自主创作提供有力的指导。
学生实践 活动三:布置作业与指导 布置作业
(1) 向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童年趣事,运用所学的绘画知识和技巧,创作一幅表现童趣的绘画作品。”
(2) 说明作品可以是自己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场景,也可以是自己在家里有趣的经历,或者是一次难忘的旅行等。
(3)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强调作品要体现自己的个性。
(4) 提醒学生注意画面的构图和色彩的搭配,如主体和背景的关系,色彩的协调等。
(5) 给学生一些创作的小提示,如可以先在脑海中构思画面,或者简单画一个草图。
(6) 询问学生对作业的理解和疑问,确保每个学生都清楚作业要求。
(7) 展示一些优秀的儿童画作品,再次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8) 强调创作过程中的乐趣和重要性,让学生放松心态。
巡视指导
(1) 学生开始创作,教师在教室里巡视,观察每个学生的创作情况。
(2)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如“你想得很有创意,继续画下去”。
(3) 对于绘画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如线条的运用不流畅、色彩搭配不协调等。
(4) 当发现学生有独特的创意时,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如“你这个想法很独特,画出来一定很棒”。
(5) 提醒学生注意画面的整体效果,如构图是否合理,色彩是否协调。
(6) 与学生交流创作思路,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难,并给予针对性的建议。
(7) 观察学生之间的交流情况,鼓励他们相互学习和借鉴。
(8) 总结巡视过程中发现的普遍问题,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集中讲解。 1. 认真听取作业要求,确定自己的创作主题。
2. 开始创作,大胆发挥想象力,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3. 遇到问题主动向教师请教,寻求帮助。
4. 观察周围同学的作品,学习他人的优点。
评价任务 创意表现:☆☆☆
技巧运用:☆☆☆
交流合作:☆☆☆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实践创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巡视指导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创作中有所收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品展示与评价 展示作品
(1) 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或展示区,帮助学生将作品摆放整齐。
(2) 鼓励学生自信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如“大家都来看看自己的作品,向同学们展示你的创意”。
(3) 营造轻松愉快的展示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作品受到尊重。
(4) 提醒其他学生认真观看展示的作品,尊重他人的创作成果。
(5) 对学生的作品展示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6) 观察学生的表情和反应,了解他们对展示环节的感受。
(7) 为后续的评价环节做好铺垫,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特点。
(8) 询问学生对作品展示的看法和建议。
评价作品
(1) 请每个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说一说自己画的是什么内容,想要表达什么样的心情和想法。
(2) 认真倾听学生的介绍,给予肯定和回应,如“你画得很有意义,我能感受到你的快乐”。
(3) 组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介绍后,对作品进行评价,引导评价内容包括画面的内容是否有趣、色彩搭配是否协调、线条运用是否流畅等。
(4) 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但要注意语言的文明和礼貌。
(5) 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总结和引导,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表扬作品中的闪光点。
(6) 针对学生作品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如画面构图不够合理、物体比例不够准确等。
(7) 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和进步,让学生正确对待评价结果。
(8)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1. 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指定区域,自信地介绍作品。
2. 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作品介绍和评价。
3. 积极参与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4. 虚心接受他人的评价,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作品。
评价任务 展示自信:☆☆☆
评价客观:☆☆☆
接受建议:☆☆☆
设计意图 作品展示与评价环节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学生自评和互评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作品,同时也能从他人的评价中获得启发,发现自己作品的不足之处,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教师评价则起到总结和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课堂小结 回顾内容
(1)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我们从画中感受到了什么?我们学会了用什么来进行绘画创作?”
(2) 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巩固所学知识。
(3) 再次强调绘画基本元素(线条、形状、色彩)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
(4) 提及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创意和努力,给予肯定和鼓励。
(5) 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
(6) 总结学生在作品展示和评价环节中的表现,表扬积极参与的学生。
(7) 强调美术学习不仅是技巧的学习,更是对生活的观察和表达。
(8) 询问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和建议。
鼓励展望
(1)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欣赏了很多充满童趣的儿童画作品,感受了绘画中所表达的快乐和情感。我们还学习了绘画的基本元素,如线条、形状和色彩,并运用这些知识创作了自己的绘画作品,每个同学都表现得非常棒!”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继续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用画笔记录下更多有趣的瞬间。
(3) 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持续兴趣,如“希望大家以后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4) 提醒学生在课后可以继续完善自己的作品,或者尝试新的创作主题。
(5) 表达对学生未来美术学习的期待和信心。
(6) 让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7)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8) 感谢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1. 思考教师的问题,积极回答,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2. 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
3. 倾听教师的鼓励和展望,激发对美术的持续兴趣。
4. 带着积极的心态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评价任务 知识回顾:☆☆☆
收获分享:☆☆☆
态度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保持对美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美术的持续兴趣。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回家后,将课堂上未完成的绘画作品完善,注意画面的构图和色彩搭配。
2. 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一个童年场景,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大致轮廓。
3. 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儿童画作品,分析其中线条、形状和色彩的运用。
拓展作业
1. 与家长一起回忆童年趣事,用绘画记录下来,并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
2. 尝试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如水彩、水粉等)创作一幅表现童趣的作品。
3. 参加班级或学校组织的美术展览,展示自己的作品。
板书设计
画中的童趣
(一)绘画元素:
线条(直线、曲线)
形状(圆形、方形、三角形)
色彩(冷暖色调、色彩搭配)
(二)创作步骤:
构思(确定主题、场景)
构图(勾勒轮廓、安排主体与背景)
上色(选择色彩、均匀涂抹)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教学方法运用得当,通过情境教学法、欣赏法、示范法、讨论法和实践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例如,播放童年游戏视频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授环节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讨论和分析作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教师示范环节详细且清晰,边画边讲解,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绘画步骤和技巧,在创作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
不足之处
1. 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独特童趣元素方面,效果不够理想,部分学生的作品创意不足,存在一定的千篇一律现象。
2. 对于绘画能力较弱的学生,虽然给予了关注和指导,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未能完全解决他们的问题,需要在课后进一步辅导。
3. 作品评价环节,学生的评价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学生评价较单一,缺乏深度和针对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