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泥巴真好玩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泥巴真好玩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泥巴真好玩》教案
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广美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教材紧扣低年级学生爱玩、好奇的天性,以泥巴为媒介,引导学生初次接触立体造型领域。通过展示多样泥巴作品,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为后续美术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爱玩、好奇,但认知以直观感知为主。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动手意愿,但在创作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组合塑形方法可能存在困难。教学中需通过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大胆尝试。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感受泥巴作品的美,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
2. 学会观察泥巴作品的细节,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艺术表现
1. 掌握搓、捏、压等简单的泥巴塑形方法。
2. 能够运用所学方法制作简单的泥制品。
创意实践
1. 发挥想象力,将塑形方法创造性组合,制作有创意的作品。
2. 在创作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文化理解
1. 了解泥巴这一自然材料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感受艺术与自然的联系。
2. 认识到艺术源于生活,增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搓、捏、压等简单的泥巴塑形方法。
2. 能运用塑形方法制作简单的泥制品。
3. 了解泥巴的特性。
难点
1. 发挥想象力,将塑形方法创造性组合。
2. 制作出有个性、有创意的泥巴作品。
3. 解决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如泥巴干裂、塑形不稳固等。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神秘盒子、泥巴、多媒体课件、展示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神秘盒子导入
(1) 教师提前准备一个神秘的盒子,走进教室时故意摇一摇,发出“哐哐”声,引起学生好奇。
(2) 教师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秘宝盒,里面藏着一个特别的朋友,大家猜猜是什么?”引导学生积极猜测。
(3) 当学生纷纷举手猜测且答案五花八门时,教师不急于给出正确答案,而是鼓励更多学生参与猜测。
(4) 教师慢慢打开盒子,露出一块泥巴,展示给学生看。
(5) 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大家看到这块泥巴,有什么想法呀?”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6)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7) 顺势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泥巴真好玩。
(8) 简单说明本节课将围绕泥巴展开一系列有趣的活动。 1. 被神秘盒子的声音吸引,表现出好奇。
2. 纷纷举手猜测神秘盒子里的东西。
3. 观察教师打开盒子露出的泥巴。
4. 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
评价任务 参与猜测:☆☆☆
表达想法:☆☆☆
课堂专注:☆☆☆
设计意图 利用神秘盒子激发学生好奇心,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对本节课主角——泥巴,产生浓厚兴趣,开启轻松愉悦学习氛围。
感知泥巴 近距离观察触摸
(1) 教师把泥巴分给每个小组,提醒学生要小心操作,不要把泥巴弄到桌子外面。
(2) 说:“大家仔细看看、摸摸这块泥巴,和同桌说一说它是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交流。
(3) 在学生观察和交流过程中,巡视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内容。
(4)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对于独特的描述给予表扬。
(5) 当学生分享完感受后,进行总结,强调泥巴凉凉的、软软的、有点黏手等特性。
(6) 提问引导:“那你们在生活中哪里见过泥巴呀?”启发学生回忆生活场景。
(7) 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
(8) 总结学生提到的场景,如田野、河边、建筑工地等,加深学生对泥巴的熟悉度。 1. 近距离观察、触摸泥巴。
2. 和同桌交流泥巴的感觉。
3. 回忆生活中见过泥巴的地方。
4. 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
评价任务 观察仔细:☆☆☆
交流积极:☆☆☆
生活联系:☆☆☆
设计意图 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泥巴质地、温度、黏性等特性,为后续塑形学习做铺垫,遵循一年级学生直观感知为主的学习规律。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泥巴熟悉度,拉近美术与生活距离,让学生意识到艺术源于生活,激发创作灵感。
探索泥巴玩法 活动一:教师示范 基本塑形方法演示
(1) 教师拿出一块泥巴,开始进行搓的示范。边操作边说:“看,像这样把泥巴放在手心轻轻搓,就搓出一条小泥条啦,这是搓的方法。”动作要缓慢、清晰。
(2) 接着进行捏的示范,把泥巴放在手指间捏一捏,说:“把泥巴放在手指间捏一捏,能捏出个小泥球,这是捏。”
(3) 然后进行压的示范,用手掌压压泥巴,说:“用手掌压压,泥巴就变成扁扁的一片咯,这是压。”
(4) 重复示范几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楚动作。
(5) 强调每个动作的要点,如搓的时候要均匀用力,捏的时候手指要灵活等。
(6) 让学生跟着自己的动作一起做简单的模仿。
(7) 对学生的模仿情况进行简单点评,给予鼓励。
(8) 再次总结搓、捏、压这三种基本塑形方法。 1. 认真观看教师的示范。
2. 跟着教师的动作进行简单模仿。
3. 注意教师强调的动作要点。
4. 参与教师的互动,如跟着一起说塑形方法的名称。
评价任务 观看专注:☆☆☆
模仿准确:☆☆☆
互动积极:☆☆☆
设计意图 一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师直观演示让学生清晰掌握基本技巧,降低学习难度,使其快速上手操作。
探索泥巴玩法 活动二:学生实践 自主尝试塑形
(1) 说:“大家快动手试试,看看还能变出什么好玩的形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2) 巡视各小组,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
(3) 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如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用力方法。
(4) 发现学生有独特的创意或方法时,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并让其展示给其他同学看。
(5)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不要把泥巴弄到眼睛里或嘴巴里。
(6)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发现。
(7)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塑形方法的组合方式。
(8) 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阶段性总结。 1. 动手用泥巴尝试塑形。
2. 遇到困难时向教师或同学寻求帮助。
3. 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和创意。
4. 展示自己独特的作品。
评价任务 尝试积极:☆☆☆
创意表现:☆☆☆
交流合作:☆☆☆
设计意图 给予学生实践机会,在动手过程中强化技能,培养自主探索精神,满足他们好动、爱尝试的心理需求。
欣赏作品 活动一:多媒体展示 作品欣赏与交流
(1)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精美的泥巴作品图片,如憨态可掬的泥巴小动物、造型别致的泥巴小房子、栩栩如生的泥巴花朵等。
(2) 说:“同学们,看看这些大哥哥大姐姐用泥巴做出的作品,多有趣呀!大家仔细瞧瞧,说说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交流。
(3) 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对于独特的观点给予肯定和鼓励。
(4) 当学生表达完喜爱理由后,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拓展,如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或特殊技巧。
(5) 再次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作品的细节。
(6) 提问:“大家看看这个小动物,它是用哪些我们刚学的方法做出来的呀?”促使学生分析作品制作方法。
(7)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8) 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深化学生对塑形技巧运用的理解。 1. 认真欣赏多媒体展示的泥巴作品。
2. 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喜欢的作品及理由。
3. 观察作品细节,分析制作方法。
4.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评价任务 欣赏专注:☆☆☆
表达清晰:☆☆☆
分析准确:☆☆☆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想象力,让他们了解泥巴塑形无限可能,为创作积累素材,提升审美素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学会从作品中汲取创作智慧,将欣赏与实践紧密结合,突破教学难点。
创作实践 布置创作任务
(1) 教师说:“现在轮到大家当小小艺术家啦,用泥巴做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是小动物、小玩具,或者任何你想到的,看看谁的作品最有创意!”明确创作任务。
(2) 提醒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可以运用之前学过的塑形方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3)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组合方式,制作出有个性的作品。
(4) 强调创作过程中要注意卫生,保持桌面整洁。
(5) 学生开始动手创作后,巡回指导,观察每个学生的创作进度。
(6) 针对个别学生遇到的困难,如泥巴干裂、塑形不稳固等,给予及时帮助。
(7) 对有创意想法的学生给予鼓励,引导其完善作品。
(8) 提醒学生合理安排时间,争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品。 1. 明确创作任务,开始构思作品。
2. 动手用泥巴创作自己喜欢的东西。
3. 遇到困难时向教师寻求帮助。
4. 听取教师的建议,完善自己的作品。
评价任务 创意表现:☆☆☆
解决问题:☆☆☆
进度合理:☆☆☆
设计意图 明确创作任务,激发学生竞争意识与创作热情,让学生带着期待投入创作,充分发挥想象力。个性化指导确保每个学生在创作中有所收获,保护学生创作积极性,助力学生将创意转化为作品,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回家后用泥巴再制作一个小作品,并和爸爸妈妈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
2. 整理好自己在课堂上创作的泥巴作品,保存起来。
3. 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作品的特点。
拓展作业
1. 尝试用不同颜色的泥巴制作作品,看看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2. 观察生活中的物品,思考如何用泥巴将其表现出来。
3. 和小伙伴一起合作,用泥巴制作一个大型的场景作品。
板书设计
泥巴真好玩
搓——泥条
捏——泥球
压——泥片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导入环节利用神秘盒子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课堂氛围轻松愉悦。
2.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师示范、学生实践等多种方式,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搓、捏、压等基本塑形方法。
3. 作品欣赏环节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学生在创作实践中能够积极发挥创意,制作出有个性的作品。
不足之处
1. 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对个别学生的指导还不够细致,导致部分学生在创作中遇到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2. 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在创作实践环节,有些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作品,影响了作品的质量。
3. 在评价环节,虽然采用了多元评价方式,但评价的深度和广度还可以进一步加强,让学生能从更多角度认识自己的作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