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民间泥塑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 民间泥塑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民间泥塑》教案
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六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美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民间泥塑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围绕民间泥塑展开,介绍其历史、类型、特点及制作方法等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民间艺术,提高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美术基础和审美能力,但对民间泥塑了解可能较少。他们身心发展逐渐成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学习中可能在把握造型夸张概括和色彩搭配上有困难,可通过多欣赏作品、教师示范突破。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感受民间泥塑的造型和色彩之美,提高对民间艺术的审美感知能力。
2. 理解民间泥塑造型概括、夸张以及色彩纯度高、对比强或柔和、含蓄的特点。
艺术表现
1. 掌握民间泥塑的基本制作方法,能用泥土捏出简单造型。
2. 学会运用合适的色彩为泥塑作品上色,表现出民间泥塑的艺术特色。
创意实践
1. 参考喜欢的泥塑图片或民间故事,独立或合作完成一件泥塑作品。
2. 在创作中发挥创意,对传统民间泥塑进行创新表现。
文化理解
1. 了解民间泥塑的历史和不同地区的代表作品,增强对民间文化的理解。
2. 培养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传承和弘扬民间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了解民间泥塑的历史和不同地区的代表类型。
2. 掌握民间泥塑造型和色彩的特点。
3. 学会民间泥塑的基本制作步骤。
难点
1. 准确把握民间泥塑造型夸张概括的特点并运用到创作中。
2. 合理运用色彩,表现出民间泥塑色彩的特色。
3. 在创作中融入创意,使作品具有独特性。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泥土、转盘、木制泥塑工具、毛笔、颜料、调色盘、涮笔筒、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展示作品,引发思考
(1) 教师展示一些民间泥塑形象的图片,如北京兔儿爷、天津泥人张的作品等,提问学生:“你知道这些形象是由什么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吗?”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鼓励他们积极回答问题,初步引出民间泥塑的概念。
(3) 进一步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民间泥塑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 展示民间泥塑从泥土材料到捏塑、彩绘,再到完成摆设、把玩的过程图片,让学生对民间泥塑的制作有一个初步的直观认识。
(5) 结合图片,简单介绍民间泥塑是用泥土通过捏塑、彩绘等方式制作而成的民间艺术。
(6) 强调民间泥塑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7)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是否见过类似的民间泥塑作品。
(8)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点评,自然过渡到新课内容。 1. 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2. 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民间泥塑作品。
3. 认真聆听教师对民间泥塑的介绍。
4. 对民间泥塑产生好奇和兴趣。
评价任务 回答积极:☆☆☆
观察仔细:☆☆☆
表达清晰:☆☆☆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图片和提问,引发学生兴趣,自然导入新课,让学生对民间泥塑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知识讲解 介绍历史,了解类型
(1) 展示新石器时期的陶猪、宋代的泥孩儿、清代的大阿福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民间泥塑图片,向学生介绍民间泥塑的悠久历史。
(2) 详细讲解每个历史时期民间泥塑的特点和发展背景,如新石器时期的陶猪造型简单质朴,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情况。
(3) 播放一段关于民间泥塑类型的视频,视频中包含北京兔儿爷、天津泥人张、河北玉田泥塑、山东高密泥塑、广东大吴泥塑、江苏惠山泥人、陕西凤翔泥塑、河南浚县泥咕咕等。
(4) 视频播放后,提问学生:“你在视频中都看到了哪些类型的民间泥塑呢?”引导学生回顾视频内容。
(5)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逐一介绍不同地区民间泥塑的特色。例如,北京兔儿爷造型独特,具有浓厚的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天津泥人张以写实细腻著称。
(6) 展示更多不同地区民间泥塑的代表作品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其多样性。
(7)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地区民间泥塑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8)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民间泥塑的理解。 1. 观看图片和视频,了解民间泥塑的历史和类型。
2. 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3. 分组讨论不同地区民间泥塑的异同点。
4. 代表小组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评价任务 知识掌握:☆☆☆
讨论积极:☆☆☆
发言准确:☆☆☆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历史和展示不同类型的民间泥塑,让学生全面了解民间泥塑的发展和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作品赏析 活动一:赏凤翔泥塑 分析造型与色彩特点
(1) 展示陕西凤翔泥塑的坐虎、挂虎、马上封侯等作品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 提问学生:“凤翔泥塑立虎与真实的老虎在造型方面都有哪些变化?”鼓励学生从外形、比例等方面进行分析。
(3) 总结学生的回答,指出凤翔泥塑造型概括、夸张的特点,如立虎的身体可能被简化,头部、四肢等部位可能被夸张处理,以突出其威武的形象。
(4) 进一步提问:“凤翔泥塑的色彩搭配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色彩的纯度、对比等方面。
(5) 分析凤翔泥塑色彩纯度高、对比强的特点,如红与绿、黄与紫等强烈的色彩对比,使作品更加鲜艳夺目。
(6) 展示更多凤翔泥塑作品,让学生再次感受其造型和色彩的独特魅力。
(7)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分享自己对凤翔泥塑造型和色彩的感受和理解。
(8)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化学生对凤翔泥塑特点的认识。 1. 观察凤翔泥塑作品,思考教师的问题。
2. 分析凤翔泥塑造型和色彩的特点。
3. 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4. 代表小组发言,表达观点。
评价任务 观察敏锐:☆☆☆
分析准确:☆☆☆
交流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对凤翔泥塑的赏析,让学生深入理解民间泥塑造型和色彩的特点,提高审美感知能力。
作品赏析 活动二:赏浚县泥咕咕 总结特征
(1) 展示河南浚县泥咕咕的泥猴、咕咕鸟、小马、狮子滚绣球等作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 提问学生:“你能从造型和色彩方面来总结一下浚县泥咕咕的特征吗?”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总结。
(3)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4)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总结浚县泥咕咕造型小巧玲珑、质朴可爱,色彩鲜艳明快的特点。
(5) 对比浚县泥咕咕和凤翔泥塑的造型和色彩特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地区民间泥塑的差异。
(6) 展示更多浚县泥咕咕的作品,加深学生对其特征的认识。
(7) 组织学生再次小组讨论,探讨浚县泥咕咕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色。
(8)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从文化层面理解民间泥塑。 1. 观察浚县泥咕咕作品,总结其特征。
2. 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3. 参与小组讨论,探讨地域文化特色。
4. 代表小组发言,表达观点。
评价任务 总结准确:☆☆☆
讨论深入:☆☆☆
发言有见地:☆☆☆
设计意图 通过对浚县泥咕咕的赏析和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民间泥塑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和分析能力。
作品赏析 活动三:赏惠山泥人 对比南北差异
(1) 展示江苏惠山泥人的手捏戏文、大阿福、团阿福等作品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 提问学生:“以惠山泥人为代表的南方民间泥塑,颜色对比还是那么强么?”引发学生思考南北民间泥塑色彩差异。
(3) 引导学生对比惠山泥人与之前欣赏的凤翔泥塑、浚县泥咕咕的色彩特点,总结南方民间泥塑色彩柔和、含蓄的特点。
(4) 分析惠山泥人造型圆润、可爱的特点,如大阿福的形象憨态可掬,体现了南方民间艺术的温婉风格。
(5) 展示更多惠山泥人作品,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6) 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分享自己对南北民间泥塑差异的认识。
(7) 教师对学生的交流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民间泥塑因地域不同而呈现出的多样性。
(8) 引导学生思考民间泥塑与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的理解。 1. 观察惠山泥人作品,思考教师的问题。
2. 对比南北民间泥塑的色彩和造型特点。
3. 参与全班交流,分享自己的认识。
4. 思考民间泥塑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评价任务 对比准确:☆☆☆
交流积极:☆☆☆
思考深入:☆☆☆
设计意图 通过对惠山泥人的赏析和南北民间泥塑的对比,让学生全面了解民间泥塑的特点和地域差异,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理解能力。
技法讲解 示范制作过程
(1) 教师展示制作民间泥塑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如泥土、转盘、木制泥塑工具、毛笔、丙烯或水粉颜料、调色盘、涮笔筒等,并介绍其用途。
(2) 开始示范民间泥塑的制作过程,第一步:捏表现大形。教师取一团泥,根据要制作的形象,大致捏出其基本形状,如制作一个动物,先捏出身体的轮廓。
(3) 强调在捏大形时要注意整体的比例和形态,尽量概括、简洁。
(4) 第二步:表现细节。教师使用木制泥塑工具,对大形进行细化,如添加眼睛、嘴巴、毛发等细节,使形象更加生动。
(5) 提醒学生在表现细节时要耐心、细致,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协调。
(6) 第三步:上底色。教师用毛笔蘸取颜料,为泥塑作品涂上底色,如白色、浅黄色等,为后续的彩绘做准备。
(7) 讲解上底色时要均匀涂抹,避免出现颜料堆积或涂抹不匀的情况。
(8) 第四步:彩绘表现。教师根据民间泥塑的色彩特点,选择合适的颜色进行彩绘,如使用纯度高、对比强的色彩,或柔和、含蓄的色彩,绘制牡丹纹、莲花纹、石榴纹、寿桃纹等图案。 1. 观察教师展示的工具和材料,了解其用途。
2. 认真观看教师的示范制作过程,学习制作步骤。
3. 记录制作过程中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4. 对制作民间泥塑产生动手实践的欲望。
评价任务 观察认真:☆☆☆
记录准确:☆☆☆
兴趣浓厚:☆☆☆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的示范制作,让学生直观地掌握民间泥塑的制作方法和技巧,为学生的实践创作提供指导。
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
1. 参考自己喜欢的泥塑图片或民间故事,独立完成一件简单的民间泥塑作品的大形制作。
2. 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创作思路和进展。
3. 思考如何为自己的作品进行色彩搭配。
课后作业
1. 完成民间泥塑作品的全部制作,包括彩绘。
2.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民间泥塑的文化知识。
3. 向家人或朋友介绍自己的作品和民间泥塑的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民间泥塑
历史:新石器时期 - 现代
类型:北京兔儿爷、天津泥人张等
特点:造型概括、夸张
色彩:纯度高、对比强或柔和、含蓄
制作步骤:捏大形 - 做细节 - 上底色 - 彩绘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展示丰富的图片和视频,激发了学生对民间泥塑的兴趣,学生参与度较高。
2. 在作品赏析环节,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教师的示范制作清晰明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民间泥塑的制作方法。
不足之处
1. 在学生讨论环节,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引导不够到位。
2. 由于时间有限,学生的创作作品未能充分展示和评价。
3. 对民间泥塑文化内涵的挖掘还可以更深入,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