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六年新课标历史全国卷选修试题统计及命题分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近六年新课标历史全国卷选修试题统计及命题分析

资源简介

近六年新课标全国卷选修试题统计及命题分析
1、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5题,15分)
试题来源
材料引文出处
问题设计
设问方式
考点关键词
命题分析
2011全国卷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5分)
(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10分)
比较类、
作用(影响)类
(明清)盟旗
1.从材料出处看,以叙述类材料为主,选材多是经典性史学著作,其中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连续出现。
2.从问题设计看,问题之间的逻辑关联性很强,学生若在第1问判定失误很容易导致第2问答案偏离。
3.从设问类型来看,多采用概括类、比较类、作用类等设问方式,注重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
4.从考查内容看,以古代中国史为主,着重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及到了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改革。?
5.去教材化程度,古代史试题与选修教材内容无直接联系,近代史试题与必修教材有一定的联系,如清末新政题。
2012全国卷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0分)
概括(目的)类、
原因类
(汉代)王莽、币制改革
2013全国1卷
摘编自《清德宗实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6分)
(2)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
比较类、
原因类、
实质类
(晚清)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2013全国2卷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9分)
概括(背景)类、
比较类、
作用(影响)类
(唐朝)两税法
2014全国1卷
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 分)
概括(特点)类、
作用(影响)类
(魏晋)法律改革
2014全国2卷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9分)
概括(背景)类、
作用(影响)类
(南朝)山泽管理
2015全国1卷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贷币史》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
概括(内容)类、
作用(意义)类
(唐代)币制改革
2015全国2卷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7分)
概括(原因)类、
作用(影响)类
(清代)养廉银制度
2016全国1卷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
概括(内容)类、
作用(影响)类
(唐代)唐太宗谱牒改革
2016全国Ⅱ卷
据《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6分)
概括(特点)类、
作用(影响)类
(清末)军事改革
2016全国Ⅲ卷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分)
概括(内容)类、
作用(意义)类
(北魏)孝文帝庙号改革
2、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第46题,15分)
试题来源
材料引文出处
问题设计
设问方式
考点关键词
命题分析
2011全国卷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8分)
比较类、
评价类
(民国)孙中山、训政思想
1.从材料出处看,2013年以来的试题以图表类文字材料为主,引文出处大都注明时间,隐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对时代背景有一定的的暗示作用。?
2.从设问方式看,以比较类、原因类、作用类为主,答案基本与教材关联度不大,需要运用相关必修知识解答。?
3.从从时间上看,以晚清和民国时期为主;从内容上看,以晚清和民国时期重要人物或政党的民主政治理念和追求为切入口,强调对民主政治理念的理解。?
4.与教材的关联度,与选修教材无直接联系,但与必修一、必修三教材中中国近代社会变革部分有重要的联系。
2012全国卷
摘编自《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 年 6 月);《政协会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1946 年 1 月 28 日)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有关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不同之处。(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中关于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实质变化及其主要原因。(9分)
比较类、
实质类
原因类
(民国)国民政府组织
2013全国1卷
图表类文字材料
摘编自《李鸿章附呈潘司丁日昌条说》(1867年)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宗旨、任务、目的方面的认识有何不同。(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6分)
比较类、
作用(影响)类
(晚清)洋务派、维新派、近代报纸
2013全国2卷
图表类文字材料
摘编自何启、胡启垣:《新政论议》(1895 年)
(1)概括指出材料中民主设计方案的主要原则。(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方案在中国近代民主进程中的意义。(5分)
概括(内容)类、
作用(意义)类
(晚清)民主设计方案
2014全国1卷
图表类文字材料
摘编自金毓黻《宣统政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8、1910年清政府在预备立宪安排上的区别,并分析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预备立宪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原因。( 6 分)
比较类、
原因类
(晚清)清朝预备立宪
2014全国2卷
图表类文字材料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三三制的主要意义。(7分)
概括(原因)类、
概括(特点)类、
作用(意义)类
(民国)抗日根据地政权、三三制
2015全国1卷
图表类文字材料
摘编自《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1945年10月10日)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抗战胜利前后各党派地位发生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党派地位变化的原因及影响。(9分)
概括(变化)类、
原因类、影响类
(民国)抗日战争、党派地位
2015全国2卷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9分)
概括(内容)类、
评价类
(民国)陈独秀、民主政治
2016全国1卷
摘编自埃弗尔?詹宁斯《英国议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发展变化,并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质。(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积极作用。(6分)
概括(变化)类、
作用类
(1721年)英国议会质询制度
2016全国Ⅱ卷
据洪仁?蹲收?缕??
(1)根据材料,概括洪仁?恼?沃髡偶捌淠康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洪仁?晕鞣矫裰髦贫鹊娜鲜丁#?7分)
概括(内容)类、
评价类
(晚晴)洪仁?恼?沃髡偶捌涠晕鞣矫裰髦贫鹊娜鲜?
2016全国Ⅲ卷
摘编自《严复集》
(1)根据材料,概括严复关于“民智”的认识。(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严复的“民智”主张。(10分)
概括(内容)类、
评价类
(晚晴)严复的“民智”思想
3、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47题,15分)
试题来源
材料引文出处
问题设计
设问方式
考点关键词
命题分析
2011全国卷
图表类文字材料
无出处
(1)根据图1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中①、②两条界线形成的主要原因。(7分)
(2)根据图12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东、西部边界线的确定。(8分)
原因类、
评价类
(二战)波兰边界
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材料出处多国外著作为主。
2.从设问方式看,以比较类、原因类、作用类为主,除结合材料外,比较注重结合所学知识特别是时代背景分析战争的原因、影响。
3.从时间上看,以现代史为主,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秩序;从内容看,涉及战争背景、战争结果及影响。
4.与教材的关联度,与选修3教材中第三单元密切相关,与其他章节内容有一定的关联;与必修1教材中国际关系格局部分有一定联系。
2012全国卷
摘编自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 年 12 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9分)
比较类、
原因类
(一战后)德国赔款、凯恩斯
2013全国1卷
摘编自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6分)
原因类、
作用(影响)类
(二战后)越南战争、海湾战争、国际关系
2013全国2卷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10分)
比较类、
作用(意义)类
(一战后 ,二战后)《纽伦堡原则》
2014全国1卷
叙述性文字材料
无出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10分)
原因类、
作用类
(二战后)联合国、《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2014全国2卷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分)
概括(内容)类、
作用(意义)类
(二战)中国远征军
2015全国1卷
摘编自戴高乐《战争回忆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8分)
概括(原因)类、
认识类
(二战)戴高乐、法国抗战与复兴
2015全国2卷
摘编自(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10分)
概括(背景)类、
作用(影响)类
(二战)苏联、原子武器
2016全国1卷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7分)
概括(原因)类、
原因类
(1965-1973年)越南战争
2016全国Ⅱ卷
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
(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战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10分)
概括(变化)类、
原因类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罗曼?罗兰反战活动的变化
2016全国Ⅲ卷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7分)
概括(背景)类、
原因)类
(一战)威尔逊“十四点”计划
4、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48题,15分)
试题来源
材料引文出处
问题设计
设问方式
考点关键词
命题分析
2011全国卷
摘编自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
摘编自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8分)
(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7分)
评价类、‘
背景类
民国,钱玄同、传统文化
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引文出处大都注明时间,隐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对时代背景有一定的的暗示作用。?
2.从设问方式来看,多采用概括类、评价(析)类类设问。着重考查人物所处时代的背景、人物所做事件的意义和不同时代对人物不同评价的原因(因素)。?
3.从时间上看,以宋、晚清民国为主。从内容看,考查人物及其所处时代重大事件的联系、评价人物。?
4.与教材的联系,考查的人物与选修教材所述人物没有直接关联,个别人物在必修中有涉及。
2012全国卷
摘编自《上谕档(道光朝)》(1823 年、1829 年、1838 年)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道光皇帝 对鸦片问题的认识及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道光皇帝的禁烟政策。(6分)
概括(措施)类、
评价类
晚清,道光帝、禁烟政策
2013全国1卷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7分)
概括(背景)类、
作用类
(唐代)韩愈、古文运动
2013全国2卷
摘编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 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9分)
评价类、
认识类
(宋代)王安石评价
2014全国1卷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
徐忠民《包公叙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9分)
概括(原因)类
原因类
(宋代)包拯(包青天)
2014全国2卷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7分)
概括(措施)类、
评价类
(晚清)光绪帝、戊戌变法
2015全国1卷
摘编自《元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9分)
原因类、
作用(意义)类
(元代)丘处机、成吉思汗
2015全国2卷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加以评析。(9分)
概括(背景)类、
概括(措施)类、
评析类
(近代)德国、俾斯麦与《非常法》
2016全国1卷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6分)
概括(背景)类、
评述类
(唐朝)高仙芝
2016全国Ⅱ卷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7分)
概括(特点)类、
背景类
(清朝)郑板桥
2016全国Ⅲ卷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11分)
概括(原因)类、
概括(特点)类、
评价类
(民国)蔡元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