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我国的世界遗产》教案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册别 六年级上册 共1课时教材 人美版(北京)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我国的世界遗产》是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围绕我国世界遗产展开,介绍了世界遗产标志、概念、分类等知识,还列举了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具体遗产案例。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丰富文化和自然遗产,提升美术鉴赏能力。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美术基础和知识储备,对新鲜事物有好奇心。但对于世界遗产的深入了解可能不足。他们身心发展逐渐成熟,学习能力有所提高,但在理解遗产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上可能存在困难。可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感受,组织讨论交流加深理解。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能感知我国世界遗产独特的艺术美和自然美,如长城的雄伟、兵马俑的精致。2. 体会世界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艺术表现1. 学会用文字、图片等形式记录和表达对世界遗产的感受。2. 能够运用所学美术知识,对世界遗产进行简单的评述。创意实践1. 个人搜集资料,用PPT或展板介绍感兴趣的文化遗产。2. 小组合作完成《家乡的遗产》报告书。文化理解1. 了解世界遗产概念、分类和我国部分世界遗产情况。2. 增强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和责任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掌握世界遗产的概念、分类等基础知识。2. 了解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等我国世界遗产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3. 学会用合适的形式介绍和评价我国的世界遗产。难点1. 深入理解世界遗产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2.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对世界遗产的感受和评价。3. 小组合作完成高质量的《家乡的遗产》报告书。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书籍报刊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展示标志,引入主题(1) 展示中国世界遗产标志,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大家看看这个标志,有没有人知道它代表着什么呀?”引导学生观察标志的构成,包括代表大自然的圆形和代表人类创造的方形形状相系相连的图案,以及“世界遗产”的中英文字样。(2) 详细讲解标志的含义,说明标志呈圆形,既象征全世界,也象征需要保护。让学生感受世界遗产对于全人类的重要意义。(3) 进一步阐述世界遗产的概念,强调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4) 举例说明一些著名的世界遗产,如埃及金字塔、法国埃菲尔铁塔等,让学生对世界遗产有更直观的认识。(5) 提出问题:“那我国有哪些世界遗产呢?”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6)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我国世界遗产,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补充。(7) 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要重点介绍的我国世界遗产。(8)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1. 观察世界遗产标志,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2. 聆听老师讲解标志含义和世界遗产概念。3. 分享自己知道的我国世界遗产。4. 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评价任务 观察能力:☆☆☆知识理解:☆☆☆表达能力:☆☆☆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世界遗产标志,引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入课题。讲解标志含义和世界遗产概念,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让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世界遗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知识讲解 介绍世界遗产分类(1) 向学生介绍世界遗产的分类,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和世界文化景观。(2) 详细解释每一种分类的定义,如世界文化遗产是指文物、建筑群、遗址等;世界自然遗产包括地质遗迹、濒危动植物物种、天然名胜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是同时部分满足关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定义的遗产项目;世界文化景观是“人和自然的共同作品”。(3) 分别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世界遗产,如长城属于世界文化遗产,黄龙属于世界自然遗产,泰山属于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庐山、五台山等属于世界文化景观。(4) 展示这些世界遗产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类型遗产的特点。(5) 提出问题:“同学们,对比这些不同类型的世界遗产,它们在外观和内涵上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7) 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8)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老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1. 聆听老师讲解世界遗产分类。2. 观察不同类型世界遗产的图片。3. 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4. 听取其他小组发言,学习不同的见解。评价任务 知识掌握:☆☆☆思考能力:☆☆☆合作交流:☆☆☆设计意图 系统介绍世界遗产分类,让学生对世界遗产有更全面的认识。通过举例和展示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不同类型遗产的特点。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案例分析 活动一:探索长城 引入长城话题(1) 展示长城的图片,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大家能猜到我们接下来要探索的世界遗产是什么吗?”引导学生说出长城。(2) 发放我国的世界遗产项目学习单,让学生填写关于长城的基本信息,如世界遗产类别、起点、评为世界遗产年份、终点、长度等。(3) 讲解长城的历史,从西周开始修建,到秦始皇时期的万里长城,再到明代的大规模修建,让学生了解长城修建时间之长。(4) 指出长城东起渤海湾山海关,西至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跨15个省市自治区,长度达21196.18千米,强调其工程量之大。(5) 展示长城的设计结构图,向学生介绍长城的设计特点,如利用山势建造,具有军事防御作用。(6) 提出问题:“长城上有很多标志性的建筑,大家知道它们的名称和作用吗?”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思考问题。(7) 展示烽火台、排水口、宇墙、垛口等部位的图片,让学生辨认并回答其作用。(8) 总结学生的回答,详细讲解这些部位的作用,如烽火台用于瞭望放哨、点燃烽火传递军情;垛口用于射击、放箭,也是盾牌和军队出入口。 1. 观察长城图片,回答老师的问题。2. 填写学习单上关于长城的信息。3. 聆听老师讲解长城历史和设计特点。4. 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长城各部位的作用。评价任务 信息填写:☆☆☆知识理解:☆☆☆观察能力:☆☆☆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图片和发放学习单,引导学生自主了解长城的基本信息。讲解长城历史和设计特点,让学生感受长城的伟大。提出问题并展示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案例分析 活动二:探索秦始皇陵兵马俑 展示兵马俑图片(1) 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壮观的兵马俑,你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直观感受。(2) 发放关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学习单,让学生填写相关信息,如世界遗产类别、评为世界遗产年份、所在地区、建造年代等。(3) 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强调其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4) 展示将军俑、立射俑、跪射俑的图片,提问:“这三个兵马俑各是什么身份?在干什么?你们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吗?”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5)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仔细观察跪射俑,如面部表情、身体姿态、服饰细节等,让学生发现其精致和写实性的艺术特色。(6) 讲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色,包括造型逼真、工艺精湛等,让学生体会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7) 介绍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评价,让学生了解其历史文化价值。(8)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感受和认识。 1. 观察兵马俑图片,表达自己的感受。2. 填写学习单上关于兵马俑的信息。3. 模仿兵马俑的动作,观察跪射俑的特点。4.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评价任务 感受表达:☆☆☆信息填写:☆☆☆观察能力:☆☆☆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图片和提问,激发学生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兴趣。发放学习单,让学生自主了解相关信息。引导学生观察和模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参与度。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交流和思考。案例分析 活动三:探索泰山 引入泰山主题(1) 展示泰山的图片,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美丽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引导学生说出泰山。(2) 发放关于泰山的学习单,让学生填写世界遗产类别、评为世界遗产年份、所在地区等信息。(3) 介绍泰山是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强调其独特的价值。(4) 描述泰山的自然特色,如气势恢弘、风景壮丽,让学生感受泰山的壮美。(5) 讲解泰山的文化价值,提到它是文人墨客、名家学者争相瞻仰、顶礼膜拜的心灵圣地,古建筑设施石刻文物众多,有大小碑碣、摩崖石刻2000余处。(6) 展示天岲殿、岱顶刻石、乾隆刻石等泰山文化遗迹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其艺术魅力。(7) 介绍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泰山的评价,即“自然与文化最完美的融合”,让学生深入理解泰山的价值。(8)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泰山的自然与文化如何相互融合。 1. 观察泰山图片,回答老师的问题。2. 填写学习单上关于泰山的信息。3. 聆听老师讲解泰山的自然特色和文化价值。4. 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评价任务 信息填写:☆☆☆知识理解:☆☆☆讨论参与:☆☆☆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图片和发放学习单,引导学生了解泰山的基本信息。讲解泰山的自然特色和文化价值,让学生感受泰山的魅力。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艺术实践 布置实践任务(1) 向学生说明艺术实践的任务,包括个人搜集资料,用PPT或展板介绍感兴趣的文化遗产;小组合作完成《家乡的遗产》报告书。(2) 讲解任务要求,如资料要丰富准确,PPT或展板要新颖美观,报告书要包括文字、图纸、PPT、照片、录像等。(3) 提供一些搜集资料的途径,如中国世界遗产网、相关书籍报刊等。(4)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每组人数不宜过多。(5) 指导学生制定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和任务分工。(6) 提醒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遵守相关规定。(7)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展现自己的特色。(8) 解答学生在任务布置过程中提出的疑问。 1. 聆听老师布置实践任务和要求。2. 选择个人或小组任务。3. 进行分组和制定计划。4. 向老师提出疑问。评价任务 任务理解:☆☆☆分组合作:☆☆☆计划制定:☆☆☆设计意图 布置艺术实践任务,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讲解任务要求和提供资料途径,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组织分组和指导制定计划,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规划能力。作业设计个人作业1. 搜集资料,制作一份关于自己感兴趣的我国世界遗产的PPT或展板。2. 用文字描述自己对该世界遗产的感受和评价。3. 准备在课堂上向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小组作业1. 小组讨论确定《家乡的遗产》报告书的主题和内容。2. 分工合作,搜集相关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3. 开始撰写报告书,设计排版。板书设计我国的世界遗产一、世界遗产标志与概念二、世界遗产分类1. 世界文化遗产2. 世界自然遗产3.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 世界文化景观三、案例分析1. 长城- 设计特点- 作用2. 秦始皇陵兵马俑- 艺术特色- 评价3. 泰山- 自然特色- 文化价值四、艺术实践1. 个人:PPT或展板2. 小组:《家乡的遗产》报告书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展示丰富的图片和资料,如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泰山等世界遗产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我国世界遗产的魅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2. 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和合作探究法。在讲解世界遗产的概念和分类时,运用讲授法系统地传授知识;在探索具体世界遗产案例时,通过情境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在艺术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3. 布置的艺术实践任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积极搜集资料,发挥创意,展现了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不足之处1. 在讲解世界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可能是因为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2.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个别小组出现分工不明确、合作不顺畅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分组和任务布置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小组的组建和分工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3. 由于时间有限,在艺术实践环节,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的创作和展示。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或者将部分任务安排到课下完成,以保证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