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国画——山水画法》教案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六年级上册 共1课时教材 人美版(北京)美术教材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课程聚焦中国画山水画法,是小学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通过展示多幅经典山水画作品,如《富春山居图》《千里江山图》等,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它能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美术基础和审美能力,但对中国画山水画法了解有限。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在笔墨运用和意境表达上可能存在困难。教学中需结合实例引导,激发兴趣,突破难点。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感受经典山水画作品的艺术魅力,提高对中国画的审美能力。2. 体会山水画中笔墨运用与意境表达的关系。艺术表现1. 掌握山水画近景、中景、远景的表现方法,尝试运用不同笔墨表现空间关系。2. 能够运用所学技法创作一幅有近景、中景、远景的山水画。创意实践1. 在创作中发挥想象力,融入个人创意,使作品具有独特性。2.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幅山水画作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文化理解1. 了解中国画家喜欢表现山水的原因,感受其中蕴含的人文追求。2. 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了解经典山水画作品的艺术特点。2. 掌握山水画近景、中景、远景的表现方法和笔墨变化。3. 体会山水画中蕴含的人文追求和意境美。难点1. 运用不同笔墨表现出山水画的空间层次感。2. 在创作中融入个人情感和创意,表达出独特的意境。3. 理解中国画家喜欢表现山水的深层原因。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中国画工具(宣纸、毛笔、墨汁、颜料等)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展示作品,引发思考(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富春山居图》《千里江山图》《千峰竞秀万壑争流》《阳朔》等经典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2) 提问学生:“看到这些作品,你们有什么感受?中国画家为什么喜欢表现山水呢?”(3)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初步想法和感受。(4)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要点评,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国画山水画法。(5) 介绍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悠久历史,让学生了解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6) 强调学习山水画法对于提升审美能力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7) 展示一些不同风格的山水画作品,让学生感受山水画的多样性。(8) 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笔墨的运用,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1. 认真观察展示的山水画作品。2.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积极发言。3.倾听教师对山水画历史和地位的介绍。4.感受不同风格山水画的魅力。评价任务 观察认真:☆☆☆发言积极:☆☆☆理解准确:☆☆☆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经典山水画作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激发学生对山水画的兴趣,自然地导入新课。同时,介绍山水画的历史和地位,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探究学习 活动一:分析《阳朔》 发放学习单,引导探究(1) 教师发放学习单,让学生结合《阳朔》这幅作品,完成学习单上的问题:“这幅作品由近及远可以分几层?每层有哪些景物?每一层在笔墨上都有什么变化?”(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从近景开始,逐步分析到远景,找出每层的景物特征。(3)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笔墨的浓淡、虚实变化,思考这些变化对表现景物和营造空间感的作用。(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互相交流和启发。(5) 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6)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7) 总结《阳朔》这幅作品的近景、中景、远景的景物特点和笔墨变化规律,强调笔墨运用与空间表现的关系。(8) 展示一些其他山水画作品,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1. 领取学习单,仔细观察《阳朔》作品,完成学习单上的问题。2.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3.倾听小组代表的发言,学习他人的观点。4.尝试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其他山水画作品。评价任务 观察细致:☆☆☆讨论积极:☆☆☆分析准确:☆☆☆设计意图 通过发放学习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阳朔》这幅作品的层次、景物和笔墨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最后通过展示其他作品让学生进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技法讲解 活动二:讲解笔墨技法 示范演示,讲解技法(1) 教师在黑板上或通过多媒体展示示范画纸,边示范边讲解山水画的基本笔墨技法,如中锋、侧锋、逆锋的用笔方法。(2) 演示不同墨色的调配方法,包括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的特点和运用。(3) 结合《阳朔》等作品,讲解如何运用笔墨表现近景、中景、远景的空间关系。例如,近景用浓墨、实笔,刻画生动;中景笔墨适中;远景用淡墨、虚笔,表现简单。(4) 强调笔墨的干湿、疏密变化对表现景物质感和空间层次的重要性。(5)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笔墨练习,如在宣纸上尝试运用不同的笔法和墨色画一些线条和块面。(6) 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笔墨技法。(7) 展示一些学生的优秀练习作品,进行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8) 总结笔墨技法的要点,提醒学生在后续的创作中灵活运用。 1. 认真观看教师的示范演示,学习笔墨技法。2.进行简单的笔墨练习,感受不同笔法和墨色的效果。3.接受教师的指导和纠正,改进自己的练习。4.欣赏优秀练习作品,学习他人的经验。评价任务 技法掌握:☆☆☆练习认真:☆☆☆改进明显:☆☆☆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的示范演示,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山水画的基本笔墨技法,包括用笔方法、墨色调配和空间表现等。学生的实践练习可以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教师的指导和反馈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法,提高绘画能力。展示优秀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艺术实践 活动三:创作山水画 布置任务,指导创作(1) 教师布置艺术实践任务:构思一幅有近景、中景、远景的山水画,尝试运用中国画的方法,表现画面的空间关系。(2)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确定创作主题和内容。(3) 提醒学生注意画面的构图和布局,合理安排近景、中景、远景的位置和比例。(4) 强调在创作中运用所学的笔墨技法,表现出景物的特点和空间层次感。(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构思和想法,互相提出建议和意见。(6) 巡视学生的创作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7) 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大胆尝试,勇于创新,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情感。(8) 提醒学生注意画面的整体效果和意境表达,使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1. 明确创作任务,构思山水画作品。2.与小组同学交流创作构思,听取建议。3.运用所学技法进行创作,接受教师的指导。4.努力在作品中表达个性和情感。评价任务 构思新颖:☆☆☆技法运用:☆☆☆意境表达:☆☆☆设计意图 通过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小组交流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启发,教师的指导和鼓励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完成高质量的作品。展示评价 展示作品,多元评价(1) 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可以通过展板、投影仪等方式进行展示。(2) 请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表现手法和想要表达的意境。(3) 然后进行小组评价,小组内成员互相评价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4)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作成果,指出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方向。(5) 对优秀作品进行表扬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6)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7) 鼓励学生将评价意见运用到今后的创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8)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山水画法的重要性和学习收获。 1. 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2.参与小组评价,听取他人意见。3.倾听教师的评价和总结。4.思考评价意见,为今后创作做准备。评价任务 自评客观:☆☆☆互评积极:☆☆☆总结收获:☆☆☆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评价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多元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同时,教师的总结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明确改进方向,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完成一幅未完成的山水画作品,进一步完善画面的细节和意境。2. 收集一幅自己喜欢的山水画作品,分析其笔墨运用和空间表现方法,写一篇简短的赏析文章。3. 尝试运用所学的山水画技法,为自己的卧室创作一幅装饰画。拓展作业1. 与家长一起参观当地的美术馆或中国画展览,欣赏更多的山水画作品,感受不同画家的风格和创作思路。2. 选择一个自然景观,用中国画的方法创作一幅写生作品,表现出该景观的特色和韵味。3. 与同学合作,共同创作一幅大型的山水画作品,展示在班级中。板书设计中国画——山水画法一、经典作品《富春山居图》《千里江山图》等二、笔墨技法中锋、侧锋、逆锋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三、空间表现近景:实、浓,刻画生动中景:适中远景:虚、淡,表现简单四、创作要点构图、意境、个性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教学内容丰富多样,通过展示大量经典山水画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了山水画的艺术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 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作能力。3. 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笔墨练习和创作过程中掌握了山水画的基本技法,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水平。不足之处1. 在教学过程中,对个别学生的关注不够,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未能及时得到帮助。2. 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在艺术实践环节,学生的创作时间略显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完成作品。3. 在评价环节,评价方式还可以更加多样化,除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外,可以引入更多的评价主体,如家长评价、社区评价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