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中国画——梅花的画法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 中国画——梅花的画法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中国画—梅花的画法》教案
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六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美版(北京) 授课类型 绘画技法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教材聚焦中国画梅花的画法,涵盖梅花形态观察、不同画家作品欣赏及具体绘画技法示范。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画特色,提升绘画技能与审美水平,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美术基础,但对中国画技法掌握有限。他们好奇心强、乐于探索,对梅花有一定认知,但观察不够细致。学习中可能在笔法、墨色运用和画面布局上有困难,可通过示范、练习和欣赏优秀作品来突破。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敏锐观察自然界中梅花的形态、色彩和枝干特点,感受其美感。
2. 欣赏不同画家笔下的梅花作品,体会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意境。
艺术表现
1. 熟练掌握点厾法画梅花和枝干的基本技法,表现出梅花的不同形态。
2. 能够合理布局画面,完成一幅具有一定美感的梅花小品。
创意实践
1. 在绘画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尝试创新梅花的表现形式。
2. 运用所学技法创作有个性的梅花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
文化理解
1. 了解梅花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通过学习中国画,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细致观察梅花的花朵和枝干形态特点。
2. 熟练掌握点厾法画梅花和枝干的技法。
3. 学会合理布局画面,完成梅花小品创作。
难点
1. 精准把握点厾法中墨色和水分的变化。
2. 巧妙表现梅花枝干的苍劲和曲折,体现其神韵。
3. 在作品中融入个人情感和创意,展现独特风格。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示范法
教具准备
国画工具、多媒体课件、学生作品范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引导交流
(1) 教师微笑着走进教室,热情地与学生打招呼,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然后提问:“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化中,有很多赞美梅花的诗句,大家能来说一说吗?”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2) 当学生回答出诗句后,教师给予肯定和表扬,如“你回答得非常棒,这句诗生动地描绘出了梅花的神韵”,并引导其他学生一起欣赏这句诗。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形态、香味、品格等方面描述梅花,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梅花的魅力。
(3) 教师展示一些梅花的图片,一边展示一边介绍:“梅花,自古以来就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梅兰竹菊’中有梅,‘岁寒三友’中也有梅。文人墨客中还有很多歌颂梅花的诗句。”让学生了解梅花在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4)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梅花的印象和感受。教师巡视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内容,并适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给予指导和启发。
(5)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认真倾听代表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补充,加深学生对梅花的理解。
(6) 教师再次强调梅花的独特之处和文化内涵,如“梅花不仅有着美丽的外形和迷人的香味,更象征着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发学生对梅花的兴趣和喜爱。
(7) 提出问题:“那么,如何用中国画的技法来表现梅花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国画梅花的画法。
(8) 在黑板上写下本节课的课题“中国画——梅花的画法”,并让学生齐读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 积极思考并回答赞美梅花的诗句。
2.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梅花的印象和感受。
3. 认真倾听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发言,加深对梅花的理解。
4. 对用中国画技法画梅花产生好奇和兴趣。
评价任务 诗句回答:☆☆☆
讨论参与:☆☆☆
理解程度:☆☆☆
设计意图 通过交流赞美梅花的诗句和分享感受,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梅花的文化内涵,为学习梅花的画法做好铺垫。
欣赏观察 展示讲解
(1) 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界中不同角度、不同形态的梅花图片,如盛开的梅花、含苞待放的梅花、雪中的梅花等。一边展示,一边引导学生观察梅花的花朵和枝干,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梅花,看看花朵由哪几部分组成?外形和色彩有什么特点?”
(2) 当学生回答出花朵由花瓣、花蕊、花托组成时,教师给予肯定,并进一步详细讲解:“花瓣的形状通常是椭圆形或圆形,色彩有红色、粉色、白色等。花蕊有长有短,颜色鲜艳,是梅花的亮点之一。花托则起到支撑花朵的作用。”同时,展示一些特写图片,让学生更清晰地观察这些部分。
(3) 引导学生观察梅花花朵的形态变化,如有的花朵是正面开放,有的是侧面开放,有的是半开状态。教师可以用手势模拟花朵的不同形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提问:“不同形态的花朵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4) 展示梅花枝干的图片,包括老干和新枝,引导学生观察枝干造型上的特点。教师介绍:“老干通常苍劲、曲折,充满了岁月的痕迹;新枝则柔嫩、挺直,富有生机。”并让学生用线条尝试描绘老干和新枝的形态,感受它们的不同。
(5) 组织学生分组交流,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梅花花朵和枝干的特点。教师巡视各小组,倾听学生的交流内容,给予指导和纠正,确保学生观察准确。
(6)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小组交流的结果。教师对代表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观察梅花形态特点的重要性,为后续的绘画学习打下基础。
(7) 教师展示元代王冕的《墨梅图》、现代齐白石的《红梅》、吴昌硕的《贵寿仙格图》等作品,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画家笔下梅花的表现手法和风格。提问:“这些作品在画法上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
(8) 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介绍中国画写意花卉中常见的勾勒填色法和点厾法。如“勾勒填色法是先用墨线勾勒物象轮廓,然后填色;点厾法不用勾勒,而以笔尖蘸墨或颜色,笔毫落纸铺开,一笔之中有浓淡变化,主要用于表现花卉的叶和花朵。”让学生了解不同画法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1. 认真观察梅花的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 积极参与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3. 尝试用线条描绘梅花枝干的形态。
4. 欣赏不同画家的作品,对比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评价任务 观察细致:☆☆☆
交流积极:☆☆☆
理解准确:☆☆☆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梅花和画家的作品,让学生细致观察梅花的形态特点,了解不同的绘画技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学习梅花的画法提供参考。
技法讲解 活动一:示范点厾法画梅花 示范操作
(1) 教师准备好国画工具,在黑板上进行点厾法画梅花的示范。首先,教师边讲解边展示:“同学们,我们在使用点厾法画梅花时,要注意水分的控制。水分过多,墨色会过于稀释,花朵会显得模糊;水分过少,墨色会过于干燥,花朵会缺乏灵动性。”然后,教师用毛笔蘸取适量的颜料,展示如何控制水分。
(2) 教师开始画梅花的花瓣,一边画一边强调:“花瓣不宜过圆,要有一定的变化。我们可以先画出中间的一片花瓣,然后围绕它依次画出其他花瓣,注意花瓣之间的疏密和大小关系。”并展示不同形态的花瓣组合,让学生观察。
(3) 画完花瓣后,教师示范画花蕊:“花蕊要错落有致,不能画得太整齐。我们可以用较细的毛笔蘸取深色颜料,从花瓣的中心向外点出花蕊。”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花蕊的长短和方向变化。
(4) 教师再次强调点厾法的要点,如“用笔要灵活,要有轻重缓急的变化;墨色要有浓淡之分,这样才能表现出梅花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并重复示范几次,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操作过程。
(5) 组织学生在纸上进行简单的练习,尝试用点厾法画一朵梅花。教师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如“你的水分控制得不太好,再调整一下”“花瓣的形状可以再自然一些”等。
(6) 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练习作品,教师对作品进行点评和表扬,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7) 教师展示一些用点厾法画的不同形态梅花的范例,让学生欣赏和学习,鼓励学生在后续的练习中尝试表现出更多的变化。
(8) 总结点厾法画梅花的步骤和要点,让学生加深记忆,为完整作品的创作做好准备。 1. 认真观看教师的示范,学习点厾法画梅花的技法。
2. 在纸上进行练习,尝试用点厾法画一朵梅花。
3. 上台展示自己的练习作品,听取教师的点评。
4. 欣赏范例,学习不同形态梅花的表现方法。
评价任务 技法掌握:☆☆☆
练习认真:☆☆☆
展示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练习,让学生掌握点厾法画梅花的技法,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技法讲解 活动二:示范梅花枝干基本画法 示范演示
(1) 教师在黑板上再次展示国画工具,准备示范梅花枝干的画法。教师先介绍:“画梅花枝干时,要注意墨色有浓淡变化,用笔要有变化,枝干穿插有变化。”然后,教师用毛笔蘸取不同浓度的墨汁,展示如何调出浓墨、淡墨和焦墨。
(2) 教师开始画老干,一边画一边讲解:“画老干时,我们要用较粗的毛笔蘸取浓墨,以中锋为主,用笔要有力,表现出老干的苍劲和曲折。可以运用顿挫、转折等笔法,让枝干更有立体感。”并展示一些老干的范例,让学生观察其形态和质感。
(3) 接着,教师示范画新枝,说:“画新枝时,要用较细的毛笔蘸取淡墨,用笔要轻盈、流畅,表现出新枝的柔嫩和挺直。新枝的线条可以稍微弯曲一些,增加其灵动性。”同时,展示新枝与老干的组合,让学生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4) 教师强调枝干穿插的重要性,讲解:“枝干的穿插要合理,有主次之分,不能交叉混乱。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然界中梅花枝干的生长规律,来安排画面中的枝干穿插。”并在黑板上示范不同的枝干穿插方式,让学生理解。
(5) 组织学生在纸上进行枝干的练习,尝试用不同的墨色和笔法画老干和新枝,并表现出枝干的穿插关系。教师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予指导和帮助,如“你的墨色变化不够明显,再调整一下”“枝干的穿插可以再自然一些”等。
(6) 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练习作品,教师对作品进行点评和分析,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7) 教师展示一些优秀的梅花枝干作品,让学生欣赏和学习,鼓励学生在后续的创作中大胆尝试,表现出梅花枝干的神韵。
(8) 总结梅花枝干画法的要点,强调墨色、用笔和枝干穿插的重要性,让学生牢记在心,为创作完整的梅花作品做好准备。 1. 认真观看教师示范,学习梅花枝干的画法。
2. 在纸上进行枝干练习,尝试表现枝干的特点和穿插关系。
3. 上台展示练习作品,听取教师点评。
4. 欣赏优秀作品,学习表现枝干神韵的方法。
评价任务 墨色运用:☆☆☆
用笔技巧:☆☆☆
穿插表现:☆☆☆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梅花枝干的画法,提高学生对墨色和笔法的运用能力,为创作完整的梅花作品奠定基础。
创作指导 活动三:示范完整的梅花小品创作 全程示范
(1) 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学习如何创作一幅完整的梅花小品。首先,我们要准备好国画工具,包括毛笔、墨汁、颜料、宣纸等。”然后,教师展示并介绍各种工具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2) 教师开始创作,边创作边讲解:“在创作之前,我们要先有一个画面立意布局,思考一下想要表现什么样的意境和主题。比如,是表现梅花在雪中绽放的高洁,还是表现梅花与鸟儿相伴的生机。”并展示一些不同立意的梅花作品,让学生感受。
(3) 教师接着说:“接下来,我们要安排好枝干的位置。可以先画出主要的枝干,确定画面的大致框架。注意枝干的疏密、长短和方向变化,要让画面有节奏感。”然后,教师在宣纸上画出枝干,展示如何合理布局。
(4) 教师用点厾法开始画梅花,说:“画梅花时,要注意花朵的疏密有变化。有的地方可以多画一些,表现出热闹的感觉;有的地方可以少画一些,留出空白,增加画面的意境。”并展示不同疏密的梅花组合,让学生学习。
(5) 在画完梅花后,教师提醒学生添加一些细节,如花苞、露珠等,让画面更丰富。同时,教师示范如何用较细的毛笔勾勒出这些细节,使其更加生动。
(6) 教师说:“最后,我们要在画面上题字盖章。题字可以选择与梅花相关的诗句或自己的创作,盖章可以增加画面的完整性和艺术感。”并展示一些题字盖章的范例,让学生了解其方法和效果。
(7) 教师总结创作完整梅花小品的步骤和要点,强调立意布局、枝干安排、花朵表现和题字盖章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8)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创作思路和计划,分享自己想要表现的主题和意境。教师巡视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内容,给予启发和建议,帮助学生完善创作思路。 1. 认真观看教师示范,学习完整梅花小品的创作步骤。
2. 思考自己的创作立意和布局,确定主题和表现方式。
3.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创作思路和计划。
4. 根据教师的指导,完善自己的创作方案。
评价任务 思路清晰:☆☆☆
参与讨论:☆☆☆
方案完善:☆☆☆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讨论,让学生了解完整梅花小品的创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学生的自主创作提供指导。
学生创作 巡回指导
(1) 教师鼓励学生:“同学们,现在请大家运用所学的中国画技法,创作一幅梅花小品。在创作过程中,要注意枝干的用笔、用墨,以及花朵的正面、侧面的变化。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有个性的作品。”
(2) 学生开始创作后,教师在教室里巡回走动,观察学生的创作情况。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轻声询问:“你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了吗?”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3) 当发现学生在枝干用笔上不够流畅时,教师耐心地示范正确的笔法,说:“你可以这样用笔,先轻后重,再转折,这样枝干会更有力度。”并让学生模仿练习。
(4) 对于墨色运用不当的学生,教师提醒:“墨色要有浓淡变化,这样才能表现出梅花的层次感。你可以再调整一下墨汁的浓度。”并展示如何调出不同浓度的墨色。
(5) 当学生在花朵表现上缺乏变化时,教师引导:“你可以尝试画出不同形态的花朵,正面、侧面、半开的都可以有,这样画面会更丰富。”并展示一些不同形态花朵的范例。
(6)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说:“你可以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比如添加一些其他的元素,让作品更独特。”并分享一些有创意的梅花作品,启发学生的思维。
(7) 教师关注学生的创作进度,对于进度较快的学生,建议他们进一步完善作品,如添加细节、调整布局等;对于进度较慢的学生,给予鼓励和督促,让他们加快速度。
(8) 教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不断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如“你画得很不错,这个枝干的形态表现得很生动”“你的色彩搭配很协调,很有美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作热情。 1. 运用所学技法进行梅花小品创作。
2. 遇到问题及时向教师请教。
3. 尝试创新,加入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4. 认真完成作品,不断完善细节。
评价任务 技法运用:☆☆☆
创意表现:☆☆☆
创作态度:☆☆☆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绘画技法,发挥创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品评价 多元评价
(1) 教师宣布:“同学们,现在大家的作品都基本完成了。我们先来进行自我评价。请大家从以下两方面来给自己评价:一是我初步掌握了梅花的画法;二是我画的梅花姿态生动、别具一格。”让学生认真思考,给自己打分。
(2) 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自己的自我评价结果和创作思路。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分享,给予肯定和鼓励,如“你对自己的评价很客观,而且你的创作思路很有创意”。
(3) 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说:“现在请同学们互相欣赏作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从技法运用、创意表现、画面布局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之间交流评价时,教师巡视倾听,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4) 当学生评价他人作品时,教师适时引导:“你可以具体说一说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比如在枝干的表现上,哪里处理得好,哪里还可以改进。”让评价更有针对性。
(5)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评价中的优点,同时纠正不准确或不恰当的评价。如“你指出的这个问题很准确,很有见解;但在评价时,我们要更全面一些,还要考虑作品的整体意境”。
(6) 教师最后对所有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从整体上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如“同学们的作品都很有特色,大家在技法运用和创意表现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指出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如“在画面布局上,有些同学还可以再优化一下,让画面更和谐”。
(7) 教师展示一些优秀的梅花作品范例,与学生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自己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学习优秀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技巧。
(8)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家人,介绍作品中最出色的地方,如“你可以跟家人说,你在这幅作品中最满意的是哪里,为什么这样表现”,并听取家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作品。 1. 进行自我评价,思考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上台展示作品,分享创作思路和自我评价。
3. 参与相互评价,发表客观公正的看法。
4. 认真听取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学习优秀作品的经验。
评价任务 自我评价:☆☆☆
相互评价:☆☆☆
接受评价:☆☆☆
设计意图 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作品的优缺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回家后,认真修改自己的课堂作品,使其更加完善。
2. 用所学的梅花画法,创作一幅以梅花为主题的扇面画。
3. 收集至少三首赞美梅花的诗句,抄写在作业本上,并简单分析诗句中所表达的梅花品格。
拓展作业
1. 尝试用点厾法表现其他花卉,如桃花、杏花等,并与梅花的表现进行对比。
2. 了解梅花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制作一份手抄报进行展示。
3. 与同学合作,创作一幅大型的梅花主题国画作品,参加学校的艺术展览。
板书设计
中国画——梅花的画法
一、梅花形态
花朵:花瓣、花蕊、花托
枝干:老干(苍劲、曲折) 新枝(柔嫩、挺直)
二、绘画技法
点厾法:水分、花瓣、花蕊
枝干画法:墨色、用笔、穿插
三、创作步骤
立意布局—枝干位置—点厾梅花—添加细节—题字盖章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教学环节设计合理,从导入、欣赏、技法讲解到创作指导和评价,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参与度高。
2. 示范教学效果良好,通过详细的示范和讲解,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点厾法画梅花和枝干的技法,创作作品质量较高。
3. 评价环节多样,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作品,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和评价能力。
不足之处
1. 在学生创作过程中,对个别学生的指导不够深入,导致部分学生在创意表现上还有所欠缺。
2. 教学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在创作指导和学生创作环节花费时间较多,导致作业布置和总结环节有些仓促。
3. 对中国画文化内涵的挖掘还可以更深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体会梅花所象征的精神品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