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课件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还有一种友谊叫
“高山流水遇知音”,主人公是伯牙和钟子期。
“患难之时见真情”,主人公是管仲和鲍叔牙。
友谊是什么?
“只要见面就抬杠”,主人公是庄子和惠子。
惠子即惠施,宋国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
惠子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人物链接
背景链接
庄子视富贵荣华如敝屣,其高洁的生活情趣,使他很难找到知己。惠子就是庄子的一个谈得来的朋友。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情。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通常情况下,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中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却是庄子的挚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这个历史上最有名的论辩,便是他们散步时引发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
庄子曰:“鲦(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rǔ)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初步感知
疏通文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
译文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游玩
悠闲自得

判断句

怎么,哪里
倒装句,状语后置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肯定(是这样)!”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
固然
本来

助词,用于句末表停顿
主谓之间,消独
既然已经
哪里
代词,代鱼之乐这件事
省略句
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围绕什么问题展开了辩论?双方各持怎样的观点?
鱼之乐
庄子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庄子无从得知鱼的快乐
惠子
精读细研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以退为进,类比推理
剖析辩论 感知理趣
惠子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质疑发难,直言不讳
偷换概念,避重就轻
庄子与惠子运用了哪些辩论技巧?
庄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反问摆脱,暂时化解
庄子
惠子( )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惠子
惠子( )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 )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 )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 )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愉悦高兴
戏谑质问
从容不迫反问
胜券在握,自信满满
从容自信,风趣幽默
在括号里补充庄子与惠子对话时相应的语气,并有感情朗读。
剖析辩论 感知理趣
庄子、惠子,你觉得谁是胜者?
庄子
惠子
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惠子是从理性和实际出发,探究人的认知能力,而庄子是靠偷换概念,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得以反驳,这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
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在惠子建立起逻辑严密的推理后,庄子似乎该无言以对了,可他又返回争论开始,在“安知”一词上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同时,在庄子的辩驳之后,惠子就没再说话,似乎可以认为是其认输的表现。
剖析辩论 感知理趣
确实,从实际来说,我们不知道鱼儿的情绪,那么你如何理解庄子对鱼儿情绪的感慨呢?
庄子是从感性的角度在看鱼,这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即因为他自己是快乐从容、悠闲自得的,所以在他眼中鱼儿也是快乐的,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符合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外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思想。
知鱼识人 感悟情趣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庄子和惠子这对好友的性格差异。
(1)惠子好辩,重逻辑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2)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欣赏的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移情于物,物我两忘。
庄子
道家代表
推崇自然
惠子
名家代表
追求现实
精读细研
王国维曾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后世,很多文人曾通过 “移情于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思,达到物我相融的效果,你知道哪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
知鱼识人 感悟情趣
庄子惠子的友情
《庄子·徐无鬼》中,庄子送葬路过惠子之墓,向跟随他的人说了“运斤成风”(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的故事:
郢(yǐng)城有个人在鼻尖抹上白粉,让姓石的工匠用刀斧砍。石姓匠人运斤成风,白粉被砍尽而鼻头未有一点损伤,郢人也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了,找到这个石姓匠人想让他表演,石姓匠人回答说,“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曾经我是可以的,但是与我搭档的那位已经去世了)。”
庄子用这个故事,来指自己与惠子的交情,“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自从惠子死后,我没有了辩论的对象,没有了可以说话谈论的人)。”由此可见庄子将惠子视为知音,后世称他们之间的交往为“庄惠之交”。
知鱼识人 感悟情趣
“惠子卒而庄深瞑不言,见世莫可与语也。”
——《说苑·说从》
惠施死去了,庄子便把自己的眼睛紧紧闭上,不观左右事,不讲前后语,而且将这种活法坚持了20多年。
知鱼识人 感悟情趣
庄子: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发出感叹
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首先发难
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反唇相讥
惠子:我不知子,子不知鱼,全矣——逻辑推断
庄子:循其本,知之濠上——偷换概念
板书设计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2、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庄子·让王》
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山木》
4、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
5、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
1.下列对句子中画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亦若是则已矣(这样)
B.子固非鱼也(本来)
C.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安全)
D.请循其本(追溯)
解析:C项有误,全:完全,完备。
随堂检测
2.下列画线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人恒过,然后能改 B.惠子相梁
C.心乐之 D.我知之濠上也
解析:A项的“过”:犯过错,名词作动词;B项的“相”:作宰相,名词作动词;C项的“乐”:以……为乐,意动用法,此处可引申为“高兴”;D项的“知”:知道。一般用法。故选D。
随堂检测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也用以尊称对方。
B.《庄子》善于运用典型事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是《庄子》的特色。
C.庄子,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D.《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惠子二人正反问答,反复辩难,言语中充满趣味。
解析:B项,《庄子》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故选B。
随堂检测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B.面对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反驳,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的回答体现了他的巧辩、机智和从容。
C.全文除第一句用叙述语言交代故事背景外,下文全采用对话形式,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处。
D.庄子以艺术的眼光看待世界,将自己的快乐转移到鱼的情绪上。而惠子认为水中的游鱼并不快乐。
解析:根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和“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可知,惠子并不是认为水中的游鱼不快乐,而是认为庄子不可能知道鱼是否快乐。因此,“惠子认为水中的游鱼并不快乐”理解错误。
随堂检测
下 课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