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第2课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学习目标1.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重点)2.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重点)3.勾画精彩语句,揣摩体味其含义和表达效果。(难点)课堂探究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文脉1.请你结合标题《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找到文中与之相关的关键句,并根据这些语句出现的位置谈谈其作用。出现的位置 结构上的作用 内容上的作用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引起悬念;总领下文3~7段用别人对待说和做的态度和闻一多对待说和做的态度做对比,突出闻一多的务实肯干和谦虚淡泊1~2段承上启下总结闻一多作为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引出他作为革命家的事迹总结全文,点明主旨赞美闻一多敢说敢做/勇敢无畏、言行一致的品质7~9段18~20段二、细读文章,了解人物,感悟精神2.文章中的闻一多先生不仅是诗人和学者,更是革命家。不同身份的他在“说”和“做”的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事迹、不同的精神品质。请你默读文章,圈点勾画,了解闻一多其人其事,然后小组合作完成下表,并在班级交流展示。身份 特点 相关事例 精神品质学者和诗人“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撰写《唐诗杂论》撰写《楚辞校补》研究“古典新义”锲而不舍、沥尽心血、严谨治学革命家“说”了就“做”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勇敢无畏、不怕牺牲、言行一致三、品鉴词句,抓住细节,体会情感3.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作者在具体的事例中加入了不少细节描写,使我们对闻一多先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1)请你找出打动你的两处细节,与同桌分享其精彩之处。(2)结合上题中的表格以及打动你的细节,写下你对文章结尾“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的理解,并在小组内分享。 ........ (1)作者在具体的事例中,加入了不少细节。比如:①“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等细节,表现了闻一多的刻苦精神。②“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③闻先生演讲中的“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了他“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突出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这句话赞颂了闻一多为争取民主大声疾呼、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也赞颂了其务实肯干、执着研究的精神;表明闻一多的“说”和“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言之有理即可) 课后练习一、知识强化1.掌握字形字音:根据拼音写出词语,或给加点字词标注读音。(1)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shū tóu( )”。(2)闻先生xīn bú zài yān( ),bào qiàn( )地道一声:“zhì xù( )不在我的范围以内。”(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xiǎo kǎi( ),如群蚁排衙。(4)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dié qǐ( ),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kāng kǎi lín lí( )。建议用时:15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梳头心不在焉抱歉秩序小楷迭起慷慨淋漓目不窥园wù沥尽心血míqiè澎湃2. 积累运用词语:解释成语意思,并造句。(1)兀兀穷年: 造句: (2)气冲斗牛: 造句: 一年到头辛苦劳动,勤劳不懈。略。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略。3. 品味鉴赏语句:本文作者臧克家是中国现代诗人,文中很多语句读起来像诗,能引发丰富的感受与思考。请你从以下四句话中任选其二,分析其表达效果。(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4)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 (1)语句化用典故,句式工整,富于感情,表达了对闻一多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 (2)“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方法。自20世纪 20年代末起,闻一多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引自闻一多的诗《静夜》,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4)“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使他分心。引用别人所称“何妨一下楼主人”,更是说明他用心之专。(任选其二) 二、能力提升烟斗上小人儿的话宗 璞①一九九九年是闻一多先生百年冥寿。他离开我们已经五十余年了,人们只能从照片里瞻仰他的风采。有一张照片传布最广,也最能显出闻先生的诗人气质、学者风度。他侧着头,口含烟斗。在画面的烟斗上有一个小人儿,那就是我。②我在照片里坐了四十多年,一九九一年在医院中才发现那是我。我真是高兴。这张照片成为我的护身符,当我和各种魔怪(包括病魔)战斗时,每想到这照片,想到闻先生,就觉得增添了力量。③闻先生倡导说真话,他要做到怎么想就怎么说。抗战后期,他发表许多言论,尖锐批评最高统治者,丝毫不顾及自身安危。他这种大无畏精神,上薄云天。他无所畏惧,但他对同事朋友是宽厚的,常替别人着想,从未闻有刻薄伤人之言。我想,他对统治者的愤怒是站在人民的利益上,而不是站在一己的利益上,而对于个人之间的摩擦(总会有的)是不放在心上的,可以说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表率。④闻先生的革命精神包含了诗人气质,“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死水》)“春光从一张张的绿叶上爬过……仿佛有一群天使在空中逻巡……忽地深巷里迸出一声清籁:‘可怜可怜我这瞎子,老爷太太!’”(《春光》)他以无比的深情关怀着整个社会。我喜欢《也许》这首葬歌:“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地飞。”这又是另一种深情,看透了生死,似浅淡,却长远的深情。闻先生著有《<九歌>古歌舞剧悬解》,这是他根据屈原《九歌》写的歌舞剧本,想象力真丰富。我非常想看它的演出。另一个愿望是看爱罗先珂《桃色的云》上演。我想今生是看不到了。⑤最近,闻惠羽小妹送我一本闻先生的《诗经通义》。这是一部草稿,经闻惠羽校补成书。我翻阅后,见一字一词注释得详尽,更体会到“何妨一下楼主人”的精神。古人说,“三年不窥园,绝庆吊之礼”,才能做一点学问。做学问需要这种不窥园、不下楼的精神。一九四七年,我在南开大学上学。五六月间,举行了一次诗歌晚会,纪念闻一多。冯至从北京来参加,做了讲演。会后,我写了一首诗,那是我第一首发表的新诗。现摘一段在这里,诗的题目是《我从没有这样接近过你》。我从没有这样接近过你。真的,我从没有这样接近过你。在大家沉重的脸中我看见了你的脸。在大家呜咽的声音里我听到了你的声音。我今天才找到了你,找到了你。找到你在我们中间。⑥闻一多是永远在青年中间的,他的精神永远年轻。这些年,我们不大想起闻一多了,远离了他的精神,而我们是多么需要他的精神!对强暴大无畏,对普通人深具同情,富有想象力的审美眼光,还有踏实认真甘坐冷板凳的治学态度——我知道“何妨一下楼”中只有冷板凳。⑦再来看一看那张照片。一九四五年初,西南联大悠悠体育会组织去石林,邀请闻先生参加。闻先生带了立雕(韦英)兄弟和我及钟越同往。那时去石林要乘火车,骑小马,到尾泽小学打地铺。到几个地方看景致都是步行,大家都是很能走路的。记得有一天中午,在一个小店打尖。闻先生要了米线,每个孩子一碗,招呼我们先吃。后来在长湖畔举行了联欢会,照片便是那时出世的。⑧我坐在烟斗上,并不感到云雾缭绕的飘飘然,而是感到焦虑沉重——是因为坐在烟斗上吗 我感到沉重,因为我们离闻一多远了;感到焦虑,因为我们似乎并不知道究竟已经离闻一多有多远。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于风庐(选自《回忆纪念闻一多》,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有删改) .. 闻一多是一位宽厚的朋友——常替别人着想,从不说刻薄伤人之言;也是一位亲切的长辈——小店打尖时,闻先生先招呼孩子们吃米线,这样的细节体现了他关爱他人、照顾晚辈的品质。 4. 在宗璞《烟斗上小人儿的话》中,我们再次感受到了闻一多“说”和“做”的特点。除此之外,本文还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怎样的闻一多呢 请你结合文中事例谈谈你对闻一多的新认识。5. 宗璞写了一首诗《我从没有这样接近过你》,却又在文章结尾说“我感到沉重,因为我们离闻一多远了”,你如何理解她的这种感受 ..... 《我从没有这样接近过你》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的怀念之情,在1947年纪念闻一多的诗歌晚会上,宗璞回忆起了闻一多先生的面容和精神,闻一多的精神永远年轻,永远留在青年心中,所以她说“我从没有这样接近过你”。而写作这篇文章时,已是1998年,宗璞认为这些年人们遗忘、远离了闻一多的精神,所以她感到沉重,感觉“我们离闻一多远了”。 (选做)6.文章第④段说“闻先生的革命精神包含了诗人气质”,请你结合文章及下面的材料,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大家都知道闻先生是一位诗人。他的《红烛》,尤其他的《死水》,读过的人很多。这些集子的特色之一,是那些爱国诗。新文学运动以来,许多作者都认识了文学的政治性和社会性而有所表现,可是闻先生认识得特别亲切,表现得特别无畏。但是他并不忽略语言的技巧,大家都记得他是提倡诗的新格律的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诗大家都知道,不必细说;散文如《唐诗杂论》,可惜只有五篇,那经济的字句,那完密而短小的篇幅,简直是诗。我听他近来的演说,有两三回也是这么精悍,字字句句好似称量而出,却又那么自然流畅。(摘编自朱自清《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悼闻一多先生》 .. 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他特别强调文学的政治性和社会性。但同时,他的诗作既以无比的深情关怀着整个社会,又不忽略语言的技巧,有诗意美。所以作者说“闻先生的革命精神包含了诗人气质”。 (选做)三、综合探究7.阅读闻一多的《死水》或《静夜》,从艺术特色或作者的精神追求等角度做简单批注。死 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 《死水》艺术特色:(1)讲究修辞,力求用词丰富精美而不重复。(2)体式极严,从外形看,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起来方正整齐,形成均衡美、对称美;从内在的韵律看,每节押韵,读起来节奏分明,音韵铿锵。 《死水》中作者的精神追求(即诗歌主题):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象征。诗人抓住死水之“死”,节节逼近,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诗的最后一节,表现出他对黑暗不存幻想,坚信丑恶产生不了美,但也并非心如死灰,发出“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的愤激之言。在绝望中饱含着希望,在冷峻里灌注着一腔爱国主义的热血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这灯光,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这贤良的桌椅,朋友似的亲密;这古书的纸香一阵阵地袭来;要好的茶杯贞女一般的纯法;受哺的小儿唼呷在母亲怀里,鼾声报道我大儿康健的消息……这神秘的静夜,这浑圆的和平,我喉咙里颤动着感谢的歌声。但是歌声马上又变成了诅咒,静夜!我不能,不能受你的贿赂。谁希罕你这墙内尺方的和平!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 静 夜最好是让这口里塞满了沙泥,如其他只会唱着个人的休戚!最好是让这头颅给田鼠掘洞,让这一团血肉也去喂着尸虫;如果只是为了一杯酒,一本诗,静夜里钟摆摇来的一片闲适,就听不见了你们四邻的呻吟,看不见寡妇孤儿抖颤的身影,战壕里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幸福!我如今不能受你的私贿,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听!又是一阵炮声,死神在咆哮。静夜!你如何能禁止我的心跳 ........ 《静夜》艺术特色:(1)语言自然流畅,不假雕饰。(2)诗的韵律节奏较规整,全篇二十八行,两行一韵,每行字数也大致相等,读起来跌宕起伏,如行云流水。(3)诗歌着力写内心的感受,具有强烈的抒情气氛。(4)采用了对比、反衬等手法,前半部分写室内的宁静,用一组组的形象渲染烘托;中间部分用自己心灵感受的变化突然转折,把诗的意境引向室外更辽阔的天地,“感谢的歌声”“又变成了诅咒”,诗人在奋力摆脱这种个人生活的小天地。接着,又通过一段对只关心个人的思想的谴责,转向对人民苦难生活的描绘,前后形成截然不同的艺术对比,产生了激奋人心的艺术效果。 .... 《静夜》中作者的精神追求(即诗歌主题):诗人通过静夜的一段切身感受,袒露自己的胸怀,对四墙之外普通人民因战争所遭受的苦难表示了深深的关切,个人天地的安宁和社会的剧烈动荡,是其描述的两极,作者以静夜里书斋的安宁同远处的战争苦难相对比,发出了对只关心个人安乐的那种庸俗之人的强烈谴责。 8.请你在课后观看央视网纪录片《人物》 (闻一多),走近这位天真、浪漫、富有激情的诗人,感受这位民主斗士身上的气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