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五升六年级语文暑假衔接】专题十五 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五升六年级语文暑假衔接】专题十五 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专题十五 文言文阅读
要点梳理
一、准确诵读。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意,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要做到准确地诵读,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①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②理解文章内容,做到熟读。
诵读文言文要建立在熟练的基础上,正所谓“熟读成诵”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诵读还应建立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这样,才有利于读出文言文的感情和韵味。
二、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准确地进行翻译。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自然、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完美地体现原文的写作风格。
文言文翻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意。意分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就是对文言文语句字面表现出的意思直接进行翻译。
如“宁信度,无自信也”,可直译为“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
如“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弈秋”为人名,可不译。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不明确,应用意译。
如“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望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
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这里在翻译时就要采取意译。
②调。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才能使语意通顺。
如“何不试之以足”翻译时可调整为“何不以足试之”,意思是: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呢
③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如“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翻译时应在“出”的后面将省略的“去人”补上。
④扩。一是将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
如“问其故”的“故”可扩为缘故。二是对一些言简意赅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
三、理解文言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
阅读文言文要理解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在此基础上,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作者所要阐述的道理。
如《弈秋》一文,通过和弈秋学习的两个人的不同表现,告诉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再如学习《两小儿辩日》一文,我们应透过文章的内容,深刻体会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以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文言实词、虚词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意它在语法上的几个主要特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文言虚词是文言词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 句子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辨析文言虚词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虚词有“而”“何”“乎”
“乃”“其”“然”“以”“矣”等。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
(1)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推断词义。
(2)结构推断法。根据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的意思推断。
(3)温故知新法。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一、古诗文阅读
(2025五下·椒江期末)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①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几唯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②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③。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
【注释】①具:准备。②咸:全,都。③患:祸害
1.下列“益”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主人既闻,乃益盐。
②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
A.更加 有益的 B.增加 更加
C.更加 好处 D.增加 好处
2.愚人只吃盐,结果如何?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B.愚人认为菜之所以好吃,是因为盐的原因。
C.亲身经历才能悟出好坏。
D.食盐的愚人之所以愚,就在于不懂得适度的道理。
4.短文中说“天下之事皆然”,生活中你有遇到过这样的事吗?请举例说明。
(2025五下·长兴期末)文言文阅读
钟氏之子
钟毓(yù)、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yù)其父钟繇(yáo)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①见。毓面有汗,帝曰:“卿②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③,汗不敢出。”
【注释】①敕(chì):皇帝召见。②卿:古时帝王对臣子的称呼,即你。③栗栗:哆嗦,发抖。
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少有令誉 可令二子来
B.少有令誉誉之曰
C.语其父钟繇曰 世说新语
D.战战惶惶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6.下列选项中“之”的用法与“魏文帝闻之”相同的是(  )
A.吾矛之利 B.敏以求之者也
C.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D.炎帝之少女
7.根据选文内容,摘录关键词语,猜测人物想法,完成思维导图。
8.魏文帝发问时,二人应答截然不同,读完文章后,你更欣赏哪位的回答?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阅读下面两则小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语段一】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____,____。
【语段二】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③,不亦惑④乎?
【注释】①遽(jù):立刻,马上。②契(qì):用刀刻。③若此:像这样。④惑:愚蠢,糊涂。
9.根据课文内容,将【语段一】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10.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子之矛——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B.梁国杨氏子九岁——陷子之盾
C.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楚人有涉江者
D.求剑若此——此是君家果
11.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语段二】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个故事都是寓言故事,小故事中蕴含大道理。
B.【语段一】中“其人弗能应也”是因为卖者介绍得太好,围观的人无话可说。
C.《自相矛盾》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
D.《刻舟求剑》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
活见鬼
有赴饮①夜归者,值大雨,持盖②自蔽。见一人立檐下溜,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③,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④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注释】①赴饮:去参加宴会。②盖:古时把伞叫盖。③偶不相值:正巧没有碰着。④炊糕者:做糕点的人。
13.读下面的句子时,正确的停顿方式是(  )
A.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B.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C.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D.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14.这篇文言文中的“鬼”指的是(  )(多选)
A.赴饮夜归者 B.伞下同行者 C.晨起炊糕者
15.结尾处两人“不觉大笑”,这“笑”中包含两人什么样的情感?
16.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和体会。
何妥
何妥①少机警,八岁游国子学②。助教③顾良戏之曰:“汝姓何,是荷叶之荷?为河水之河?”妥应声答曰:“先生姓顾,是眷顾之顾?为新故之故?”众咸异之。
(有删改)
【注释】①何妥:北周人,官至太学博士,尤善音律。②国子学:中国古代的教育管理机关。③助教:古代学官名。
17.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中。
①“为新故之故”中“为”的意思是(  )
A.还是
B.为什么
②“众咸异之”的意思是(  )
A.众人都对他感到惊讶。
B.众人的反应都不一样。
1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先生姓顾,是眷顾之顾?为新故之故?
19.本故事能让我们想到课文《杨氏之子》中的杨氏子,这两篇文章都有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八岁的何妥是“   ”(用本文原句回答),九岁的杨氏子是“   ”。(用课文原句回答)
20.何妥与杨氏子的应答共同的妙处是:   。
课内外对比阅读。
【甲】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乙】何晏
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①奇爱②之,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③也。”魏武知之,即遣④还。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释】①魏武:魏武帝曹操。②奇爱:十分喜爱。③庐:简陋的屋室。④遣:送走。
21.上面两则文言文都选自南朝   编著的《世说新语》。
2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甚聪惠 明惠若神
B.父不在,乃呼儿出 晏乃画地令方
C.为设果 欲以为子
D.孔指以示儿曰 人问其故,答曰
23.同学们想把杨氏之子的故事改编成课本剧的一幕,请你一起来帮忙。(用自己的话,根据原文,在括号内写出人物当时的神态或动作,在横线上填写人物说的话)
时间:某一天 地点:杨家 人物:孔君平、杨氏之子 道具:水果 杨氏之子 (端来水果并行礼)先生请吃水果。 孔君平 【①   】这是你家的水果。 杨氏之子 (微笑)②   
24.杨氏之子和何晏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你结合人物事迹进行分析。
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②者死。”舍人③有少孺子④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⑤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⑥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⑦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⑧欲得其前利,而不顾⑨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 其兵。
(选自《说苑·正谏》,有删改)
【注释】①荆:指楚国。②谏: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③舍人:官名。④少播子:人名。⑤操:持,拿着。⑥委身曲附:形容弯着身子,屈着前肢。⑦傍:同“旁”,旁边。⑧务:务必,一定。⑨顾:考虑。⑩罢:停止。
25.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吴王欲伐荆(进攻) B.则怀丸操弹(怀揣)
C.吴王曰:“善哉!”(善良) D.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祸患)
26.关注文中吴王的行为,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通过整理,不难发现让吴王的行为发生改变的原因是(  )
A.吴王看到了园中螳螂捕蝉这一幕引发了思考。
B.吴王听到了少孺子讲述的螳螂捕蝉的故事引发了思考。
C.吴王发现吴国的兵力不如楚国,就不打算硬碰硬。
D.吴王善于纳谏,听了少儒子的进谏之后停止了出兵。
27.杨氏子的“惠”表现在善听和妙答,委婉又不失礼节地回应了孔君平的玩笑。文中少孺子的“惠”又具体表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智断羊皮支案
人有负盐与负薪①者,二人同释②重担,息于树阴。少时将行,争一羊皮,各言为己藉③背之物。久未果,遂讼④于官。时雍州刺史李惠谓其群下⑤曰:“此羊皮可拷⑥知主乎?”群下咸⑦无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选自《北史》,有删改)
【注释】①薪:木柴。②释:放下。③藉:垫着。④讼:诉讼,打官司。⑤群下:众僚属。⑥拷:拷打。⑦咸:都。
28.用组词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字。
息于树阴    久未果    群下咸无应者   
29.下列对“群下咸无应者”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家都害怕李惠,不敢作声。
B.大家都知道羊皮的主人是谁,不想告诉李惠。
C.李惠说话声音太小,大家没有听到。
D.大家都不知道怎样断此案,无法回答。
30.根据提示,分析李惠的思维过程。
遇到难题 思考分析 解决问题
二人为一块羊皮争论不休,难以判断羊皮的主人。 二人都说羊皮是用来(1)   的,他们一人背着(2)   ,一人背着(3)   ,那羊皮上肯定会沾上其中一人所背的东西,可以通过(4)   羊皮,看看上面沾了什么东西的办法来找出羊皮的主人。 羊皮的主人是
(5)   ,(6)   认罪。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李惠是一个(7)   的人。
[人物形象]欢欢想演好《三国演义》中的周瑜,请你根据资料帮他梳理角色信息。
【材料一】诗词中的周瑜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①。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②,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③江月。
【注释】①雪:比喻浪花。②羽扇纶(guān)巾:(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儒者的装束,形容周瑜有儒将风度。③樯橹(qiáng lǔ):代指曹操的战船。④酹(lèi):将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
【材料二】史书中的周瑜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①。”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②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③。”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注释】①兼人:超过别人。②爵(jué):指一升酒。③顾:回头看。
资料袋:《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撰写的记述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间这段历史的一部史学名著,它记述的主要是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称三国志。是我国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31.课文《草船借箭》是根据   的《   》第四十六回内容改写,文中的周瑜是一个    、   的人。读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能体会出周瑜在苏轼心中是一个   、   的人。
32.根据材料二中《三国志》的记载,下列关于周瑜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瑜为人威武刚毅,是国之栋梁。
B.周瑜有胆识、有谋略,是一位英雄豪杰。
C.当演奏出现差错时,周瑜会生气地看着演奏者,对下人要求极为严厉。
D.周瑜酒量宏大,耳力惊人,且精通音律,风雅超群,在艺术上很有天赋。
33.《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是以三国为题材的著作,二者对人物形象上的塑造有所差异,你更喜欢哪一本?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理由。
下面是欢欢准备的文言文小故事,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二)徐孺(rú)子
徐孺子年九岁,尝①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②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③?”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尝:曾经。②若令:如果。③邪: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④瞳(tónɡ)子:指眼球中间的小孔,即瞳孔。
3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②尝月下戏   
35.借助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①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②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36.《杨氏之子》一文是围绕“   ”这句话来写的,主要是通过   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37.徐孺子的言语智慧体现在他用   与月亮进行类比,以反驳“   ”(用原文回答)的观点。
答案解析部分
1.D
2.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愚人不停地吃盐,(最后)味觉败坏了,反而成为了一种祸害。
3.C
4.有些同学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过度地刷题,每天学习到很晚,结果导致第二天上课没精神,不仅学习效率没有提高,身体也吃不消。这就像愚人过度吃盐一样,过度的学习行为不仅没有带来益处,反而对学习和身体都造成了伤害。
文言文学习中最应该下功夫的就是文言字词的含义、句式等知识。只要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能轻松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对于“主人既闻,乃益盐”,根据上下文,主人听到愚人说菜淡而无味后,做的动作是往菜里添加盐,这里的“益”是“增加”的意思。
对于“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事情都是这样,过度了不仅没有好处,反而有害处,这里的“益”是“好处”的意思。
故答案为:D
2.在文中找出的句子是“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这句话的意思是:愚人不停地吃盐,(最后)味觉败坏了,反而成为了一种祸害。“不已”表示不停止,“味败”指味觉受到破坏,“患”是祸害的意思。
故答案为: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愚人不停地吃盐,(最后)味觉败坏了,反而成为了一种祸害。
3.A:文中愚人因为过度吃盐,从觉得美味到味觉败坏,体现了凡事要有度,过犹不及,该选项理解正确。
B: 愚人觉得菜好吃是因为有盐,这在文中“所以美者,缘有盐故”有体现,该选项理解正确。
C:本文主要强调的是做事要适度,而不是亲身经历才能悟出好坏,该选项理解错误。
D:愚人不懂得吃盐要适度,一味地只吃盐,所以说他愚,该选项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C
4.“天下之事皆然” 天下之事"指代广义事件,"皆然"直译为"都是如此"。整句意思是: 天下的事都是这样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有些同学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过度地刷题,每天学习到很晚,结果导致第二天上课没精神,不仅学习效率没有提高,身体也吃不消。这就像愚人过度吃盐一样,过度的学习行为不仅没有带来益处,反而对学习和身体都造成了伤害。再比如,有的人喜欢锻炼身体,但是过度运动,不注意休息,结果造成肌肉拉伤等运动损伤,这也是不懂得适度的表现。
故答案为:有些同学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过度地刷题,每天学习到很晚,结果导致第二天上课没精神,不仅学习效率没有提高,身体也吃不消。这就像愚人过度吃盐一样,过度的学习行为不仅没有带来益处,反而对学习和身体都造成了伤害。
5.D
6.B
7.①面有汗;②紧张害怕;③谨慎惶恐(因紧张而克制 );④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8.我更欣赏钟会的回答。面对魏文帝提问,钟会说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既呼应了场景(面对帝王的紧张 ),又巧妙展现出对帝王的敬重(因敬畏而 “汗不敢出” ),回答机智且得体,体现出聪慧应变的特质 。
也可欣赏钟毓:钟毓回答 “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坦诚直白,如实展现面对帝王时的紧张状态,真诚可感,让人看到少年的质朴与真实 。
(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在不同语境中含义的辨析,需要准确理解字词本义,并结合语境判断,以此考查对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情况。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之” 的用法辨析,要熟悉 “之” 在不同语境下的常见用法,通过对比判断,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用法的理解与区分能力。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信息提取、人物心理推测,需要梳理文本情节,抓取关键语句,分析人物表现背后的心理,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深度理解和逻辑推导能力。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人物形象及语言艺术的赏析,需要深入理解人物应答的内涵,挖掘其体现的智慧、性格等,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个性化解读和赏析能力。
5.A.“少有令誉” 里 “令” 是 “美好” 之意 ;“可令二子来” 里 “令” 是 “让” 的意思 ,二者不同。
B.“少有令誉” 中 “誉” 指 “声誉、名声” ;“誉之曰” 里 “誉” 是 “称赞” 的意思 ,二者不同。
C.“语其父钟繇曰” 中 “语” 是 “告诉” 的意思 ;“世说新语” 里 “语” 指 “话语、故事” ,二者不同。
D.“战战惶惶” 和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里 “惶” 都是 “惶恐、害怕” 的意思 ,二者相同。
故答案为:D
6.“魏文帝闻之” 里 “之” 是代词,指代钟毓、钟会有美好声誉这件事 。
A.“吾矛之利” 中 “之” 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实际意义。
B.“敏以求之者也” 里 “之” 是代词,指代知识、学问等 ,与题干中 “之” 用法相同。
C.“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里 “之” 是 “到、往” 的意思 ,为动词。
D.“炎帝之少女” 中 “之” 是 “的” 的意思 ,为结构助词。
故答案为:B
7.从文中 “于是敕见。毓面有汗” 可知钟毓接受召见时①面有汗 ;钟毓说 “战战惶惶,汗出如浆”,能看出面对提问时②内心紧张害怕 。钟会接受召见时会面无汗,面对提问说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可推测③内心谨慎惶恐,因极度紧张而克制住出汗,所以应答是④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
故答案为:①面有汗;②紧张害怕;③谨慎惶恐(因紧张而克制 );④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8.先表明欣赏对象,再结合文中应答内容,分析其体现的人物特点(如钟会的机智、钟毓的坦诚 ),从回应场景、展现性格等角度阐述理由 。
故答案为:我更欣赏钟会的回答。面对魏文帝提问,钟会说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既呼应了场景(面对帝王的紧张 ),又巧妙展现出对帝王的敬重(因敬畏而 “汗不敢出” ),回答机智且得体,体现出聪慧应变的特质 。也可欣赏钟毓:钟毓回答 “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坦诚直白,如实展现面对帝王时的紧张状态,真诚可感,让人看到少年的质朴与真实 。
9.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0.C
11.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12.B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9.结合课文《自相矛盾》,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所填句子意思是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故答案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0.结合各项中句子表达的意思,A项“以子之矛” 中的 “之”是结构助词,译为 “的”,指 “你的矛”;“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中的 “之”是代词,代指 “掉落的剑”;这项加点字意思不同。
B项“梁国杨氏子九岁” 中的 “子”:名词,指 “儿子”;“陷子之盾” 中的 “子”:第二人称代词,译为 “你”,指 “你的盾”;加点字意思不同。
C项“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中的 “者”:助词,用于指代人,译为 “…… 的人”,即 “卖盾和矛的人”;“楚人有涉江者” 中的 “者”:助词,同样指代人,译为 “…… 的人”,即 “渡江的人”。
加点字意思相同。
D项“求剑若此” 中的 “此”:代词,译为 “这样”,指 “像这样找剑”;“此是君家果” 中的 “此”:代词,译为 “这”,指 “这杨梅”;加点字意思不同。
故答案为:C
11."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③,不亦惑④乎?"这句中“行”是前进的意思;“求”是寻找的意思,“惑”是糊涂的意思;结合对汉字字义的理解,进行翻译作答。
故答案为: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12.结合对短文的理解,AC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短文特点和表达的意思;
B项中“其人弗能应也”指卖矛和盾的人,因为自己说的话互相抵触,前后矛盾,所以无法回答别人的话,这项对句子的理解和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B
13.D
14.A;B
15.他们都把对方当成了“鬼”,是二人在自己吓唬自己,是虚惊一场,所以这“笑”包含着两人释然后的高兴。
16.本文让我认识到:无论干什么都不要疑神疑鬼,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否则会闹出笑话。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需结合副词修饰关系与动补结构划分节奏,训练对文言句式语法结构的感知能力。
(2)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需通过情节发展辨析 “鬼” 的指代对象,训练对文言故事中人物关系与误会情节的把握能力。
(3)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分析能力,需结合情节转折(误会产生到解除)解读 “笑” 的内涵,训练对文言故事中人物心理的揣摩能力。
(4)本题考查文本主旨的提炼能力,需从故事寓意出发,联系现实生活阐述启示,训练对文言故事哲理的归纳与迁移能力。
13.“愈益” 为副词,表 “更加”,修饰 “恐”,故在 “愈益 / 恐” 后停顿;“挤之桥下” 中 “之” 代指同行者,“桥下” 为补语,应在 “挤之桥下” 后断开,整句停顿为 “愈益 / 恐,因 / 奋力挤之桥下 / 而趋”,符合语义逻辑。
故答案为:D
14.赴饮夜归者疑伞下同行者为鬼,将其挤下桥;而同行者奔入炊糕者家时也呼 “有鬼”,实则两人均将对方误认作鬼,故 “鬼” 指二者。
故答案为:AB
15.两人均将对方当作鬼,最终发现是人力所为,“大笑” 源于对自身疑神疑鬼的可笑行为的反思,以及恐惧消散后的情绪释放。
故答案为:他们都把对方当成了“鬼”,是二人在自己吓唬自己,是虚惊一场,所以这“笑”包含着两人释然后的高兴。
16.故事核心在于 “疑” 与 “误”,两人因缺乏沟通与理性判断而产生恐惧,最终以笑声点破迷信的荒谬,凸显 “反对迷信、相信科学” 的主旨。
故答案为:本文让我认识到:无论干什么都不要疑神疑鬼,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否则会闹出笑话。
17.A,A
18.先生姓顾,是“眷顾”的“顾”?还是“新故”的“故”?
19.少机警;甚聪惠
20.①委婉对答,幽默风趣,体现了应有的礼貌;②在姓氏上做文章,展示出两个孩子的思维敏捷、机智幽默
(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及句子的理解,需结合语境辨析词义、翻译句子,训练文言文基础字词与句意的解读能力。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需准确把握文言词汇(如 “为” 表选择 )与句式特点,训练文言文语句的现代汉语转换能力。
(3)本题考查文本信息提取与课文内容关联,需抓取本文对人物的评价语句,同时回忆经典课文的人物评价,训练信息检索与跨文本关联能力。
(4)本题考查文言文人物形象与应答技巧的对比分析,需挖掘不同文本中人物应答的共性(姓氏关联、机智幽默 ),训练文言文人物形象鉴赏与跨文本比较能力。
17.①“为新故之故” 中 “为” 表选择疑问,意为 “还是” ,选 A;②“众咸异之” 里 “咸” 是 “都”,“异” 是 “对…… 感到惊讶”,即众人都对他感到惊讶,选 A 。
故答案为:A,A
18.“先生姓顾,是眷顾之顾?为新故之故?” 中,“眷顾”“新故” 分别赋予 “顾”“故” 不同含义,以选择疑问的句式翻译,贴合原文逻辑。
故答案为:先生姓顾,是“眷顾”的“顾”?还是“新故”的“故”?
19.文中评价何妥 “少机警” ,直接提取;《杨氏之子》中评价杨氏子 “甚聪惠” ,按课文原句填写。
故答案为:少机警;甚聪惠
20.何妥以 “先生姓顾,是眷顾之顾?为新故之故?” 回应顾良对 “何姓” 的调侃,杨氏子以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回应孔君平对 “杨姓” 的打趣;二者均借姓氏巧妙应对,既礼貌又展现敏捷思维与幽默,总结共同妙处。
故答案为:①委婉对答,幽默风趣,体现了应有的礼貌;②在姓氏上做文章,展示出两个孩子的思维敏捷、机智幽默
21.刘义庆
22.C
23.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4.他们都聪慧机敏。杨氏之子在孔君平在他的姓氏上做文章时,由孔君平的“孔”想到了孔雀,采用否定的方式。委婉礼貌地对答。何晏画了一个方形,自己站在里面,说“这是(我们)何家的房子”,委婉地表达自己不想做曹操的儿子。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21.《 杨氏之子 》、《 何晏 》 两则文言文都选自南朝 刘义庆 编著的《世说新语》。
故答案为:刘义庆
22.A、“惠”通“慧”,是聪明的意思,两个“惠”意思相同。
B、"乃"都是“于是,就"的意思,两个“乃”意思相同。
C、第一个“为”是“给”的意思,第二个“为”是“作为"的意思,意思不同。
D、“日”都是“说"的意思,两个“日”意思相同。
故答案为:C
23.根据原文内容和人物性格,想象并描述孔君平听到杨氏之子端来水果并行礼时的反应,以及杨氏之子回应孔君平的话。需要结合文言文情境,用现代汉语进行表达。
故答案为: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4.通过对比分析两篇文言文中杨氏之子和何晏的行为和语言,找出他们的共同之处。这需要从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表现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故答案为:他们都聪慧机敏。杨氏之子在孔君平在他的姓氏上做文章时,由孔君平的“孔”想到了孔雀,采用否定的方式。委婉礼貌地对答。何晏画了一个方形,自己站在里面,说“这是(我们)何家的房子”,委婉地表达自己不想做曹操的儿子。
25.C
26.何苦沾衣如此;螳螂;弹丸;罢兵;B
27.我认为少孺子的“惠”具体表现在少孺子是一个为国家利益着想的人,眼光长远。通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委婉地劝谏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想法,因为攻打楚国就跟蝉、螳螂一样,虽然能得到眼前的利益,但身后存在祸患。少孺子这样说又不会伤害吴王的自尊心,所以很“聪惠”。
本题围绕《螳螂捕蝉》展开,综合考查文言实词理解、文本内容梳理与人物形象分析。需准确把握字词含义,梳理故事脉络,体会少孺子劝谏之妙,以此检验对文言文的综合解读与运用能力。
25.A选项:“吴王欲伐荆”中“伐”解释为“进攻”是正确的。在古文中,“伐”常有征伐、攻打之意,结合语境吴王想要对楚国采取军事行动,“伐”解释为“进攻”符合文意。
B选项:“则怀丸操弹”里“怀”解释为“怀揣”合理。“怀”有怀抱、怀揣之意,这里描述少孺子怀里揣着弹丸,在文意上通顺。
C选项:“吴王曰:‘善哉!’”的“善”解释为“善良”错误。在此句中,“善哉”是一种表示赞叹、认可的话语,“善”应解释为“好”,意思是吴王听了少孺子的话后,认为他说得很好。
D选项:“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中“患”解释为“祸患”正确。从句子整体意思来看,是说蝉、螳螂、黄雀都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而不考虑身后存在的祸患,“患”解释为“祸患”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C
26.“何苦沾衣如此”:文中少孺子连续三天早上拿着弹丸在园中游玩,露水沾湿了衣服,吴王看到后询问他为何如此辛苦,所以此处应填“何苦沾衣如此”。
“螳螂”:少孺子在回答吴王时,先说园中有树,树上有蝉,接着提到螳螂在蝉的后面,所以此处填“螳螂”。
“弹丸”:少孺子继续讲述,螳螂后面有黄雀,而黄雀后面有弹丸,所以此处填“弹丸”。
“罢兵”:吴王听了少孺子的话后,认识到攻打楚国可能存在的风险,于是停止了出兵,所以此处填“罢兵”。
行为改变原因:
A选项:文中并没有提及吴王看到园中螳螂捕蝉这一幕,所以A选项错误。
B选项:少孺子通过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吴王明白了攻打楚国就像蝉、螳螂、黄雀一样,只看到眼前利益,却忽略了身后的祸患,从而引发了吴王的思考,使他改变了出兵的决定,所以B选项正确。
C选项:文中没有任何信息表明吴王发现吴国兵力不如楚国而放弃出兵,所以C选项错误。
D选项:吴王停止出兵的直接原因是听了少孺子讲述的故事后引发的思考,而不是单纯善于纳谏,所以D选项不准确。
故答案为:何苦沾衣如此;螳螂;弹丸;罢兵;B
27.为国家利益着想:吴王想要攻打楚国,但少孺子意识到攻打楚国可能会给吴国带来祸患。他没有直接反对吴王的决定,而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试图劝说吴王放弃出兵。
眼光长远:少孺子通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考虑长远后果的危害。他让吴王明白,攻打楚国虽然可能获得一些利益,但同时也可能面临其他国家的威胁,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委婉劝谏:少孺子没有直接顶撞吴王,而是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种方式既不会伤害吴王的自尊心,又能让吴王接受他的建议,达到了劝谏的目的,展现了他的机智和聪慧。
故答案为:我认为少孺子的“惠”具体表现在少孺子是一个为国家利益着想的人,眼光长远。通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委婉地劝谏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想法,因为攻打楚国就跟蝉、螳螂一样,虽然能得到眼前的利益,但身后存在祸患。少孺子这样说又不会伤害吴王的自尊心,所以很“聪惠”。
28.休息;结果;应答
29.D
30.垫背;盐;柴;敲打;背盐的人;背柴的人;善于观察分析,聪明机智
本题考查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译文:有两个人,一人背着盐,另一人背着柴 ,他们同时放下沉重的担子,在树荫下休息 。休息片刻后准备离开时,两人争抢一张羊皮,都说是自己用来垫背的东西 56。争执很久没有结果,于是向官府提起诉讼 。当时的雍州刺史李惠问他的部下们:“通过拷打这张羊皮,能查出它的主人吗?” 部下们全都无法回答 。李惠便叫人将羊皮铺在席子上,用木棍敲打,发现少量盐屑 ,于是说:“真相已经明了!”让争执的两人来看,背柴的人这才认罪伏法 。
28.仔细阅读文言文。根据原文“二人同释重担,息于树荫”,可以推断出两人在放下重担后,选择在树荫下停留,目的是为了休息或恢复体力。在这个语境中,“息”字很自然地与“休息”或“歇息”联系在一起,因为两人刚刚完成了负重的工作,需要休息。综上所述,“息”意思是“休息”。
仔细阅读文言文,“久未果,遂讼于官。”这句话的意思是,两人争夺羊皮的事情长时间没有得到解决,于是他们决定将此事诉诸官府。综上所述,“果”意思是结果。
仔细阅读文言文,根据原文“时雍州刺史李惠谓群下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 ’群下咸无应者”,可以推断出李惠在询问下属或在场的人是否可以通过羊皮来找出它的主人时,没有人给出回应或答案。在这个语境中,“应” 意思是应答。
故答案为:休息;结果;应答
29.首先,从案件本身来看,这是一起关于羊皮归属权的争议。两个人都声称羊皮是自己的,用于垫背,但都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其次,李惠作为雍州刺史,他提出的问题“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 ” 因为他们可能缺乏类似的断案经验,或者没有想到李惠所采用的巧妙方法。
再者, 在这个案例中,群下可能也是出于这样的心理他们不知道如何回答李惠的问题,所以选择了沉默。
最后,李惠通过敲击羊皮并观察到盐屑的方式,巧妙地解决了这个争议。这个解决方案不仅体现了李惠的聪明力智,也反映了他作为官员的公正和决断力。
综上所述,“群下咸无应者”的原因主要是大家都不知道如何断这个案子,无法回答李惠提出的问题。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李惠的断案能力和智慧。
故答案为:D
30.(1)遇到难题:结合文言文内容“人有负盐负薪者,二人同释重担,息于树荫。少时将行,争一羊皮,各言为已籍背之物。久未果,遂讼于官。”可知,李惠面临的难题是判断一张羊皮的所有权。两人都声称羊皮是自己的,用于垫背,但无法提供确凿的证据。
(2)思考分析:“人有负盐负薪者,二人同释重担”,李惠首先注意到两人都说羊皮是用来藉背的,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但他们的差异在于,一人背着盐,一人背着薪;基于这个差异,李惠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羊皮真的是其中一人的,那么它上面很可能会沾有所背物品的痕迹。因为羊皮作为垫背物,会与所背物品长时间接触;为了验证这个假设李惠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将羊皮放在席上,用杖轻轻敲击,观察是否有特征物质掉落。
(3)解决问题:实验过程中,李惠“见少盐屑”发现了一些盐屑从羊皮上掉落。这个结果表明,羊皮上确实沾有盐的痕迹。根据实验结果,李惠判断羊皮的主人应该是背盐的人。因为如果是背薪的人,羊皮上应该会沾有木屑或其他与薪相关的物质。李惠让争讼的双方看到实验结果,负薪者“乃伏而就罪”无法再争辩,只得承认了自己的罪行。至此,案件得以圆满解决。
对李惠的评价: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李惠是一个聪明智慧、善于观察、思维敏捷且公正无私的人。他能够迅速捕捉到问题的关键,提出合理的假设,并设计巧妙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解决争端时,他坚持公正原则,依据事实作出判断,使争讼双方都能信服。他的这种智慧和公正精神在古代官员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断案范例。
故答案为:垫背;盐;柴;敲打;背盐的人;背柴的人;善于观察分析,聪明机智
31.罗贯中;三国演义;心胸狭窄;嫉贤妒能;意气风发;胸襟广阔、年轻有为
32.C
33.我更喜欢《三国演义》。虽然《三国演义》对历史的描述并不完全准确,但其中许多情节和人物形象经过艺术加工后更加鲜明、生动,让我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31.结合相关知识,《草船借箭》是根据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内容改写,文中的周瑜是一个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的人;“雄姿英发。羽扇纶巾②,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句写周瑜是一个意气风发、胸襟广阔的人;结合对短文中句子的理解,进行表述作答。
故答案为:罗贯中;三国演义;心胸狭窄;嫉贤妒能;意气风发;胸襟广阔、年轻有为
32.结合材料二ABD三项中对周瑜的理解和表述正确,符合材料内容;
C项中“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意思是当演奏出现差错时,周瑜会知道并且回头看演奏者,这项理解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C
33.结合对原著和材料的理解,结合课文中对周瑜的描写,《三国演义》中对人物的描写,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个性突出,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我更喜欢《三国演义》。虽然《三国演义》对历史的描述并不完全准确,但其中许多情节和人物形象经过艺术加工后更加鲜明、生动,让我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
34.听说;玩耍
35.①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家的果子。”
②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一定会非常明亮吧?
36.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语言
37.人的瞳孔;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34.①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闻”是“听说”的意思。
②尝月下戏 : 在月光下玩耍。 “戏”是“玩耍”的意思。
故答案为:听说、玩耍
35.①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家的果子。”
②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一定会非常明亮吧?
故答案为:①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家的果子。”②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一定会非常明亮吧?
36.根据译文可知,《杨氏之子》一文是围绕“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来写的,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故答案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语言
37.徐孺子的言语智慧体现在他能够用人的瞳孔与月亮进行类比,以此反驳“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的观点。他通过类比,说明如果月亮中没有东西,就像眼睛中没有瞳孔一样,不会非常明亮,从而反驳了对方的观点。
故答案为:人的瞳孔、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