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五升六年级语文暑假衔接】专题十六 古诗词阅读(知识点归纳+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五升六年级语文暑假衔接】专题十六 古诗词阅读(知识点归纳+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专题十六 古诗词阅读
要点梳理
古诗词的阅读技法
1.推敲字义。古诗文由于受固定格式和字数的限制,一般用字用词都非常严密、准确,再加上许多汉字古今词义大有不同,所以要运用多种方法加强对字、词的理解。
2.理解诗句。理解诗句是学习古诗文的基本要求,小学阶段一般要求直译,使诗文中每一个字的意义都能在译句中反映出来,并尽量保持诗文的原意和结构。
3.了解背景。诗人与其生活的时代,也是理解诗文的重要条件。诗人的爱好、思想,写作特点,当时的社会现实、文学发展情况、民俗习惯等都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文,要善于搜集和积累这方面的知识。
4.体会感情。准确体会古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学习古诗文的最终目的,它有助于我们学习用精练生动的语句及新颖巧妙的技巧抒情表意。
二、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①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派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
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报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济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③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序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④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倾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三、古诗词的不同用法
1.描写春天的景色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春色满园关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2.描写夏天的景色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黑云翻墨未遮山,自雨跳珠乱人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目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描写秋天的景色
萧萧梧叶送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湖光秋月两相和I,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4.描写冬天的景色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归京》)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描写江河湖泊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6.描写节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 《清明》)
7.描写儿童生活情趣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吕岩(《牧童》)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蒿停棹坐船中。(杨万里《舟过安仁》)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辑》)
8.表达爱国之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伸淹《岳阳楼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汁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9.表达朋友送别之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准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 表达思念家乡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逊。(王安石《泊船瓜洲》)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11. 关于劝人珍惜时间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偶成》)
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
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李涉《岳阳别张祜》)
12.关于述志抒怀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十年磨剑, 霜刃未曾试。(贾岛《剑客》)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马诗》)
13.反映边塞生活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自雪歌送武判归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14.含哲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5.描写月亮的诗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张祜《送杨秀才游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一、诗歌鉴赏
(2024五下·拱墅期末)走近天台横溪堂,感受诗意江南景。
横溪堂①春晓
[宋]虞似良
一把青秧趁手②青,轻烟漠漠雨冥冥③。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注释】①横溪堂:诗人住所,位于浙江省天台山附近。②趁手:随手。③冥冥:天色昏暗。
1.整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以下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天的早晨,农民插秧忙。 B.春天的傍晚,细雨蒙蒙。
C.春天的田野,生机盎然。 D.春风春雨里,白鹭飞来。
2.你觉得诗句“东风染尽三千顷”的“染”用得好吗?请说明理由。
(2024五下·南沙期末)诗歌鉴赏。
春望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②。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感时③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①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第二年的诗作。②城:长安城,唐朝首都。草木深:指人烟稀少。③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3.对上述两首诗歌的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望》中“三月”是虚指,指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万金”是实指,指当时每一封家书都要用一万两黄金来换。
B.《春望》中“城春草木深”一句描绘出首都长安荒草丛生、人烟稀少的破败之景。
C.《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忽闻涕泪满衣裳”一句写出了杜甫忽闻捷报时,喜极而泣的情态。
4.《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初期,描绘了当时国家动荡、战火不休、百姓离乱的悲惨情景,表达了杜甫   的情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于安史之乱末期,诗中杜甫对朝廷收复失地、百姓得以安定、自己即将还乡感到   。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杜甫是个   诗人。
(2023五下·武都期末)古诗鉴赏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5.诗中“三万里河”指的是    ,“五千仞岳”指的是    。
6.本诗前两句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之情。
诗歌鉴赏
鸟鸣涧
[唐]____
人闲桂花落,____。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8.请你补全诗人的名字以及诗句。
9.“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句中采用   的手法,鸟鸣声看似打破了夜晚的静谧,实则是以“月出”“鸟鸣”等动态的景象衬托出   。
10.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鸟鸣涧》一诗的画面。
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怀,请你阅读下列诗歌并完成相关题目。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五首(其三) 【唐】张仲素 朔雪飘飘开雁门,平沙历乱卷蓬根。 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
11.(内容概括、画面描述)请根据诗歌内容完成下列表格梳理
诗歌 地点 景物 作用
从军行 (西域古国名) 青海、长云、   、孤城、玉门关、   等 勾勒出了戍边战士   的生活环境
塞下曲五首(其三)    、雁门、平沙、   等
12.(内容理解)下面是同学们对这两首诗的分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A.“穿金甲”是指战士们身披金色的铠甲,体现了他们的装备优良。
B.“平沙历乱卷蓬根”一句表现出了边塞战争场面的悲壮激烈。
C.这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对戍边战士的崇敬及对祖国的热爱。
D.“破”“斩”两个动词表现出了战士们收复疆土的坚定决心。
13.北 望
【宋】陆游
北望中原泪满巾,黄旗①空想渡河津②。
丈夫穷死③由来事,要是江南有此人!
【注释】①黄旗:指南宋的军队。②河津:黄河的渡口。③穷死:这里指轻死,是不怕牺牲的意思。
链接教材(主旨情感)本诗中的“北望中原泪满巾”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初闻涕泪满衣裳”中都用了“泪”字,请你分析两首诗通过这个字传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活动二 诵读古诗,体会古人童年。你摘抄了一首描写牧童生活的古诗,请赏析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牧 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4.请根据提示,解释诗中加点字的意思。
⑴“弄“的含义有:①戏耍,玩赏;②欺侮,作弄;③演奏乐器。通过分析语境,可知诗中“弄“的意思为   。(填序号)
⑵根据所学古诗《大林寺桃花》中“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中的“归“,可知本诗“归来饱饭黄昏后“中“归“字的意思为   。
15.下面是同学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其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铺“字展现出了草原如绿色地毯般的广阔与柔美。
B.第二句中晚风吹笛之声衬托出了乡村的宁静与祥和。
C.“不脱蓑衣“表明牧童不懂礼仪,因而行为随意。
D.“卧月明“生动描绘出了牧童悠然赏月的惬意画面。
16.同是吹笛,《村晚》与《牧童》中的描写有何不同?请结合链接材料完成填空。
链接材料: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晚》
这两首古诗都写到了牧童的“笛声“,《村晚》中由“信口吹“可知“笛声“是   的;《牧童》中由“三四声“可知“笛声“是   的。这两首诗通过对牧童的描写,都表现了   。
舟过安仁①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②停棹③坐船中。
怪生④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⑤。
【注释】①安仁:县名。②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③棹:船桨。④怪生:怪不得。⑤使风:诗中指两个小孩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17.“两小童”可爱、稚气的行为是(  )
A.懒得划船,收好船桨,让船自由漂荡。
B.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C.明明没有下雨,却撑着伞玩。
18.这首诗写出了“两小童”怎样的形象?
19.诗人之所以会有诗中的发现,是因为他的心情是   的。
20.从整首诗可以体会到诗人像小童一样,有   ,还可以体会到他对孩童的   之情。
出塞①
〔清〕徐锡麟②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注释】①出塞:这首诗写于1906年,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深感列强的压迫与清政府的腐败。②徐锡麟:字伯荪,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
21.下列表述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出塞”本是乐府旧题,后人多用此题反映军旅、边塞生活。
B.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C.军歌:这里有高唱赞歌、慷慨从军的意思。
D.大刀环:战刀柄上有环,“环”和“还”谐音,所以用它隐喻胜利而还。
22.下列对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
A.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B.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C.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D.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23.下列诗句和战争有关的一项是(  )(多选)
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C.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D.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E.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军歌应唱大刀环”展现了战士高唱军歌胜利归来的画面,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B.“誓灭胡奴出玉关”交代此次出征的目的就在于消灭敌人。“誓灭”表现了出征的决心和信心。
C.“只解沙场为国死”是说战士们心中唯一的念头就是为国拼杀,展现了大无畏的精神。
D.末句总结全诗,讲为国牺牲既然是人生中最荣幸之事,那么关于尸体归葬的问题就不必考虑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练习。
临 江 仙
【明】杨 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①,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②夕阳红。
白发渔樵③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注释】①东逝水:江水向东流逝而去。这里将时光比作江水。②几度:几次。③渔樵:此处指隐居不问世事的人。
25.“临江仙”是这首词的   。从题材看,这是一首以   为主的词。
A.咏物
B.叙事
C.写景
D.咏史
26.读这首词时所用的语气,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轻快 B.低沉悲伤 C.慷慨悲壮 D.喜悦
27.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这首词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的开篇词。   
②这首词塑造了一个远离尘嚣、看惯争斗、为人淡泊、博学旷达的人物形象。   
28.阅读下面的资料,关于词句“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资料】杨慎,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文渊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正德六年(1511)状元及第。作为大学士之子,状元出身,杨慎本来拥有大好的前程,但是,杨慎为人正直,敢于直言相谏。世宗嘉靖皇帝继位后,兴起“大礼议”之争,杨慎因坚决反对嘉靖皇帝的做法,被贬谪到云南,这一贬就是三十多年。本来拥有大好前程的一代才子最后客死他乡,令人唏嘘不已。这首《临江仙》就写于杨慎被贬之时。
A.词句的意思是“那青山多少年了仍然矗立在那里,灿烂的夕阳不知道有多少次红了又红”。
B.词句充满了一种对人生、对历史沧桑无常的感慨,略带伤感。
C.词句描写了古老青山永存而代代英雄却已不在的情景。
D.词句抒发了词人对眼前青山、夕阳美景的喜爱及赞美之情。
课内外对比阅读。
村 晚 【宋】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牧 童 【唐】吕 岩 草铺横野①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②卧月明。
【注释】①横野:广阔的原野。 ②蓑衣: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29.《村晚》为我们展示了一幅   图,《牧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   图。
A.笛声弄晚
B.牧童骑牛晚归
C.乡间日落
D.牧童晚归休憩
30.读画横线的诗句,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3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描写了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塑造了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B.两首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其中《村晚》把草、池塘、山、落日等融合起来,构成了一幅寂静美丽的图画;《牧童》则通过“六七里”“三四声”写出了原野的广阔、傍晚的宁静。
C.两首诗都表现了牧童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但《牧童》还通过“不脱蓑衣”让我们体会到牧童的懒惰。
D.两首诗都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的,诗中有景、有人、有声,流露出两位诗人对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答案解析部分
1.B
2.用得好,“染”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春风吹绿广阔田野的景象,歌颂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体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横溪堂春晓》译文:在春天的清晨,农民们随手插下一把把青秧,转眼间,这些秧苗就显露出嫩绿的颜色。此时,天空中轻烟袅袅,细雨如丝、天地间一片徇胧昏暗。春风仿佛拥有神奇的魔力,将广袤的三干顷田野都染成了碧绿的颜色。一群白鹭飞来,想要寻找落脚之处,却发现田野里到处都是翠绿的秧苗,竟找不到可以停留的地方。
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1.考查诗歌形象意境。A.恰当。从“一把青秧趁手青"能看出农民在春天早晨忙着插秧;
B.不恰当。诗中“春晓"点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轻烟漠漠雨冥冥"描绘出细雨蒙蒙的景象,但并非傍晚,而是早晨。
C.恰当。从整体诗歌描绘的景象,如青秧生长、白鹭飞舞等能感受到田野生机盎然;
D.恰当从“白鹭飞来无处停"可知春风春雨里有白鹭飞来。
故答案为:B
2.考查诗歌语言赏析。“染”字用得好。理由如下:“染”字赋予东风以人的动作和情感,将东风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东风吹拂,仿佛具有神奇的魔力,把田野里的青秧都染成了青绿色,突出了春天田野里秧苗生长迅速、一片翠绿的蓬勃生机。“染尽"强调了东风作用范围之广,将广阔的三千顷田野都染上了青色,展现出春天田野的广阔无垠和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画面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春天的活力和美好。
故答案为:用得好,“染”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春风吹绿广阔田野的景象,歌颂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体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3.A
4.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无比的喜悦和激动;心系国家、忧国忧民的伟大
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得到。
《看望》译文: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归,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袋。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3.考查诗歌词句理解。A.有误,“万金"是虚指,写出了亲人等待彼此消息时的迫切心情。B、C正确。故选:A。
故答案为:A
4.诗歌情感主旨。《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抒写作者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可以看出杜甫是一个爱国诗人。
故答案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无比的喜悦和激动/心系国家、忧国忧民的伟大
5.黄河;华山
6.对偶;扩张
7.对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同情和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
本诗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在平时课内外的阅读中,我们要注重优美句段及诗歌名句的积累与诵读,丰富我们的知识积累,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译文: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5.在古代文学中,“河”常特指黄河,这里“三万里河”就是指黄河。“五千仞岳”,结合地理知识和古代文学的常见指代,一般认为“岳”指西岳华山。
故答案为:黄河;华山
6.“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从形式上看,“三万里”对“五千仞”,“河”对“岳”,“东入海”对“上摩天”,对仗十分工整,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同时,“三万里”“五千仞”“摩天”这些表述都对事物的长度、高度进行了极度夸大,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对偶;夸张
7.诗中后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描写了在金统治地区的宋朝遗民,在金人的统治下眼泪都流尽了,年年盼望南宋朝廷的军队北伐收复失地。所以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沦陷区百姓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饱含着爱国之情。
故答案为:对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同情和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
8.王维;夜静春山空
9.以动衬静/衬托;山谷中的宁静
10.春天的夜晚,山谷中一片空寂,桂花不时地飘落下来。月亮慢慢升起,月光惊动了山中栖息的鸟儿,它们扇动翅膀,昂起脖子,发出鸣叫。
(1)本题考查诗歌基础知识记忆。需积累王维的诗人身份及经典诗句,结合山水诗的意境特点,强化名篇名句的背诵与默写能力。
(2)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分析。需理解 “动” 与 “静” 的辩证关系,从听觉(鸟鸣)与视觉(月出)的动态描写中,把握其对静态意境的衬托作用,训练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3)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具象化表达。需将诗句中的意象(桂花、月、山鸟、春涧)转化为生动的场景描写,兼顾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训练古典诗歌的现代语言转化能力。
8.诗人为王维,其山水诗以 “诗中有画” 著称,《鸟鸣涧》是代表作之一。“夜静春山空” 承接上句 “人闲桂花落”,通过 “夜静”“山空” 渲染春日山谷的静谧,与下句 “月出惊山鸟” 形成动静对比。
故答案为:王维;夜静春山空
9.“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 “鸟惊”“鸟鸣” 的动态场景,反衬山谷的幽静,属于 “以动衬静” 的手法。动态描写不仅未破坏静谧,反而通过声音的短暂出现,更凸显春夜山谷的空寂深远。
故答案为:以动衬静/衬托;山谷中的宁静
10.画面描绘需涵盖 “桂花落” 的细微动态、“春山空” 的空寂背景、“月出” 的光影变化及 “鸟鸣” 的声音点缀。示例中 “空寂”“慢慢升起”“扇动翅膀” 等表述,既忠实于原诗意象,又通过细节想象(如 “昂起脖子”)增强画面感。
故答案为:春天的夜晚,山谷中一片空寂,桂花不时地飘落下来。月亮慢慢升起,月光惊动了山中栖息的鸟儿,它们扇动翅膀,昂起脖子,发出鸣叫。
11.楼兰;雪山;黄沙;朔雪蓬根;艰难困苦
12.A
13.“北望中原泪满巾”中的“泪”字表现出了诗人因为失地尚未收复而悲痛的心情,是痛苦之泪;而“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泪”字表现出了诗人因为国家收复失地、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而高兴,是喜悦之泪。
本题考查诗歌对比阅读能力,解题时要注意认真理解古诗内容,辨析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差异。
11.《从军行》
地点:楼兰(西域古国名,此处代指战场)。
景物: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黄沙。
作用:
“青海长云暗雪山” 以辽阔的青海湖、弥漫的长云、暗淡的雪山,勾勒出西北边塞的苍凉与壮阔;“孤城遥望玉门关” 用 “孤城”“玉门关” 强化边塞的孤寂与偏远;“黄沙百战” 则以漫天黄沙点明战场环境的恶劣。这些景物共同构成了戍边战士艰苦卓绝(或 “荒凉险恶”) 的生活场景,为后文 “百战穿金甲” 的战斗意志做铺垫。
《塞下曲五首(其三)》
地点:诗中未明确点明具体地点,但通过 “雁门”(古关隘,在今山西)、“平沙”(广袤沙漠)可推测为北方边塞。
景物:朔雪(北风裹挟的雪)、雁门、平沙、蓬根(蓬草的根,代指蓬草)。
作用:
“朔雪飘飘开雁门” 用 “朔雪” 的凛冽与 “雁门” 的险峻,渲染边塞酷寒萧瑟的氛围;“平沙历乱卷蓬根” 以狂风吹卷蓬草的画面,突显边塞环境的荒芜与动荡。景物描写既烘托了战斗的艰苦,也反衬出战士 “直斩楼兰” 的英勇无畏。
故答案为:楼兰;雪山;黄沙;朔雪蓬根;艰难困苦
12.A 项错误:“穿金甲” 中 “穿” 是 “磨穿” 之意,而非 “身披金色铠甲”。诗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 意为战士们在黄沙漫天的战场上历经无数战斗,铠甲被磨穿,以此表现战争的持久与残酷,突出战士的坚韧,而非装备优良。
B 项正确:“平沙历乱卷蓬根” 中,“平沙历乱” 写沙漠被狂风吹得沙尘飞扬,“卷蓬根” 以蓬草被连根卷起的动态,侧面烘托出边塞狂风肆虐的恶劣环境,暗含战争场面的悲壮与激烈。
C 项正确:《从军行》用 “不破楼兰终不还”、《塞下曲》用 “直斩楼兰报国恩”,均借 “破 / 斩楼兰” 的壮志,表达对戍边战士报国精神的崇敬,以及诗人的爱国情怀。
D 项正确:“破”“斩” 两个动词极具力量感,前者强调 “攻克” 的决心,后者突出 “杀敌” 的果敢,直接展现战士收复疆土、报效国家的坚定意志。
故答案为:A
13.《北望》“北望中原泪满巾”
情感:痛苦之泪、悲愤之泪。
陆游身处南宋,中原已被金兵占领。“北望中原” 写诗人眺望沦陷的故土,“泪满巾” 直接抒发因国土沦丧、南宋朝廷迟迟未收复失地而产生的悲痛。“黄旗空想渡河津” 中 “空想” 二字,更点明诗人对朝廷北伐无望的失望,“泪” 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无奈的体现。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情感:喜悦之泪、激动之泪。
杜甫听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这是安史之乱后唐朝由衰转盛的重要事件。“初闻” 写突然听到捷报时的震惊,“涕泪满衣裳” 是狂喜之下的情感爆发 —— 战乱多年,诗人颠沛流离,此刻失地收复,意味着他终于可以结束漂泊、回归故乡。“泪” 是对国家重归和平、个人重获自由的激动与欣慰的流露。
故答案为:“北望中原泪满巾”中的“泪”字表现出了诗人因为失地尚未收复而悲痛的心情,是痛苦之泪;而“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泪”字表现出了诗人因为国家收复失地、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而高兴,是喜悦之泪。
14.①;返回
15.C
16.随意自在;断断续续、悠扬;牧童的调皮天真和悠闲自在
在学习古诗词时,注释是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注释通常会对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典故等进行解释,帮助我们准确理解诗词的含义。所以“读古诗词的时候,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借助注释理解”。
14.⑴ 结合语境“笛弄晚风三四声”,是说笛声在晚风里嬉戏、吹奏,选①;
⑵ “归” 参考《大林寺桃花》“长恨春归无觅处” 中 “归” 是 “返回、消逝” ,这里 “归来饱饭黄昏后” 就是放牧回来 。
故答案为: ① ; 返回
15.结合所学可知C错误;“不脱蓑衣” 体现的是牧童的自在随性,不是不懂礼仪、行为随意;
A、B、D理解都贴合诗意 。
故答案为:C
16. 结合所学可知《村晚》中“信口吹”:“信口”就是随口的意思,说明牧童吹笛没有固定的曲调,是随意地吹奏 。所以《村晚》中“笛声”是随意自在的。《牧童》中“三四声”表明笛声并不是连续不断、大量的,只是偶尔传来几声,是断断续续的 。所以《牧童》中“笛声”是断断续续的。
两首诗对牧童描写的共同作用: 在《村晚》中,牧童横牛背信口吹笛,展现出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在《牧童》中,牧童在晚风中弄笛,饭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也体现出一种天真、自由的生活状态。所以这两首诗对牧童的描写,都表现了牧童的天真活泼、自由自在。
故答案为:随意自在;断断续续、悠扬;牧童的调皮天真和悠闲自在
17.B
18.这首诗写出了“两小童”聪明、可爱、天真的形象。
19.愉悦
20.童心、童趣;喜爱
(1)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需结合注释与诗意,准确把握小童行为的目的,训练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2)本题考查对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需结合具体诗句中的行为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训练文学形象的解读能力。
(3)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体会能力,需通过诗句中的用词与描写,揣摩诗人的心理状态,训练诗歌情感的感知能力。
(4)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与诗人情感的深层理解能力,需结合全诗的描写视角与情感基调,把握诗人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倾向,训练诗歌主旨的归纳能力。
17.诗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明确表明,两小童撑伞并非为了遮雨,而是将伞当作帆利用风力行船,这一行为体现了他们的稚气与巧思,对应选项 B。A 项 “让船自由漂荡” 与诗意不符,C 项 “撑伞玩” 未体现 “使风” 的核心行为。
故答案为:B
18.小童能想到用伞当帆借力行船,展现出 “聪明”;无雨张伞的行为充满童趣,体现 “可爱” 与 “天真”。诗句通过细节描写,将孩童的活泼与灵慧跃然纸上。
故答案为:这首诗写出了“两小童”聪明、可爱、天真的形象。
19.诗人观察到小童无雨张伞的有趣行为,并用 “怪生” 一词表达惊喜与好奇,字里行间流露出轻松愉快的心情,这种细腻的发现源于其内心的愉悦状态。
故答案为:愉悦
20.诗人能发现并欣赏小童的天真行为,甚至产生共鸣,体现其自身未泯的 “童心、童趣”;而整首诗对孩童行为的生动刻画与轻松笔调,暗含了对孩童的 “喜爱” 之情。
故答案为:童心、童趣;喜爱
21.B
22.A
23.B;C;D
24.A
(1)本题考查诗歌体裁及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重点考查学生对乐府旧题、诗歌体裁(律诗与绝句的区别)、词语隐喻等知识的理解,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诗歌基础知识储备,能从诗歌结构、题材特点等方面准确判断选项表述的正误。
(2)本题考查古诗朗读节奏的划分能力。要求学生依据诗歌语义和语法结构,合理划分诗句节奏,考查对诗歌韵律与意义关系的理解,检验学生能否通过节奏划分正确把握诗句的表意层次。
(3)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主题的辨析能力。通过设置多个选项,要求学生判断诗句是否与战争有关,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场景的理解能力,以及对不同题材诗歌的归类分析能力。
(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能力。着重考查学生对诗歌语句的解读,能否结合诗句背景和具体意象,准确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与意图,避免对诗句的表面化、错误解读。
21.七言律诗通常有八句,而本诗只有四句,属于七言绝句,故 B 项错误。
故答案为:B
22.“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的节奏划分应遵循语义停顿。“只解” 为谓语,“沙场为国死” 是宾语,“何须” 为疑问词,“马革裹尸还” 是动宾结构。正确划分为:只解 / 沙场 / 为国死,何须 / 马革 / 裹尸还,A 项正确。
故答案为:A
23.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出自《木兰诗》,描绘战争的残酷与漫长。
C.“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出自卢纶《塞下曲》,写追击敌军的场景。
D.“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自王昌龄《出塞》,表达对战争的防御态度。
A 项写雪景,E 项写送别,均与战争无关,故选 BCD。
故答案为:BCD
24.“军歌应唱大刀环” 中 “大刀环” 借谐音 “还” 隐喻胜利,但诗句并非实写胜利归来的画面,而是表达将士出征时的壮志豪情,A 项理解错误。
故答案为:A
25.词牌名;D
26.C
27.错误;正确
28.D
诗歌鉴赏就是对诗歌以及诗歌里面的句子进行简要的文学赏析。在鉴赏的时候可以从每句诗的字、词入手,找出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再分析诗歌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最好联系诗歌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综合分析。
25.词牌名是词的格式名称,与内容无关。从‘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等句可见,全词围绕历史变迁展开,属于咏史题材。A、咏物需通篇描写事物特征,B、叙事需完整事件过程,C、写景需以自然为主,均不符。
故答案为:词牌名、D
26.是非成败转头空"体现历史虚无感,"惯看秋月春风"暗含超脱心境,但滚滚长江"淘尽英雄等意象宏大,整体情感如江水奔涌般深沉有力。低沉悲伤(B)过于片面,喜悦(D)违背基调,轻快(A) 与历史厚重感矛盾。
故答案为:C
27.①《三国演义》开篇用此词概括全书历史兴亡主题,《水浒传》开篇写洪太尉误走妖魔;②白发渔樵不直接参与世事,"惯看'体现超然态度,"笑谈彰显豁达胸襟,与注释"隐居不问世事"呼应。
故答案为:错误、正确
28.结合注释①可知”青山"夕阳"象征永恒自然。资料中杨慎被贬的经历,使词句暗含个人荣辱在历史长河中微不足道'的感慨。D 仅看到表面景物描写,忽略依旧在"与几度'的沧桑对比。
故答案为:D
29.B;D
30.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感受到诗人对安然自乐的生活的向往。
31.C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概括能力,通过分析诗歌中关键语句所描绘的场景,准确把握诗歌所展示的画面,有助于提升对诗歌意境的感悟能力。
(2)本题考查对诗歌画面的想象能力以及对诗人情感的体悟能力。通过对具体诗句的解读,引导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深层情感,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表现手法以及情感的综合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对各个选项的判断,检验对诗歌的全面把握程度,有助于提高对诗歌的深入解读能力,避免对诗歌内容的片面或错误理解。
29.《村晚》中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描绘的是牧童骑在牛背上回家的情景,所以展现的是 “牧童骑牛晚归” 图;《牧童》中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重点刻画的是牧童晚归后休憩的画面。
故答案为:B;D
30.诗句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根据诗句中的描述可以想象出,牧童在黄昏时分吃饱饭,没有脱下身上的蓑衣,就躺在地上望着明月。从这样的画面中,能感受到诗人对这种简单、安然自乐生活的向往,描绘出一种悠然惬意的氛围。
故答案为: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感受到诗人对安然自乐的生活的向往。
31.选项 C 中说 “《牧童》还通过‘不脱蓑衣’让我们体会到牧童的懒惰” 是错误的。“不脱蓑衣卧月明” 是为了表现牧童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以及他与自然的亲近,而不是体现懒惰。A、B、D 选项的理解和分析都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