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6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6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五言古诗,展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心远地自偏”的超然境界。
诗歌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核心意象,通过“山气”“飞鸟”等自然元素,构建出物我合一的哲学意境。
本诗语言质朴却意蕴深远,既有田园生活的闲适,又蕴含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适合引导八年级学生理解中国古代隐逸文化,培养对自然与人生的哲理性思考。
教学目标
1.文化自信
(1)了解魏晋隐士文化及陶渊明的生平,理解“菊”“南山”在中国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2)联系现代生活中的“精神内耗”现象,探讨“心灵宁静”的价值。
2.语言运用
(1)掌握“结庐”“悠然”“真意”等关键词的含义,赏析“见”与“望”的意境差异。
(2)通过平仄与重音诵读,体会五言古诗的节奏美(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思维能力
(1)分析“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哲学内涵,理解诗人如何用“无言”表达终极感悟。
(2)结合“魏晋风度”,探讨陶渊明选择归隐的社会背景与个人追求。
4.审美创造
(1)绘制“庐—菊—山—鸟—日”的意象图,领悟“由近及远、由实入虚”的意境营造手法。
(2)尝试用“动作+自然物+心境”句式(如“倚松听风过,心共白云闲”)仿写隐逸短诗。
教学重难点
体会五言古诗的节奏美,理解“菊”“南山”在中国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探讨陶渊明选择归隐的社会背景与个人追求。
教学流程
环节一:哲思导入,以问引诗
活动设计:
1.心灵问卷:
提问:“如果城市生活让你疲惫,你会选择哪种方式放松?”(选项:A.旅行 B.独处 C.读书 D.其他)引出“归隐”主题。
2.解题探旨:
解析“饮酒”的隐喻(借酒抒怀,非真写酒),介绍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环节二:诵读悟境,解字品心
活动设计:
1.禅意诵读:
教师配乐(古琴《幽兰操》)范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用“我仿佛看到______,感受到______”句式分享(如“我仿佛看到秋菊迎风,感受到淡然”)。
2.意象品析:
“采菊东篱下”:展示菊花与篱笆的国画,讨论“菊”象征的高洁品格。
“悠然见南山”:对比“见”(无意)与“望”(有意),体会道家“自然无为”的境界。
“飞鸟相与还”:播放群鸟归巢视频,联想“回归本真”的寓意。
3. 关键词辩论:
分组辩论:“‘心远地自偏’是逃避现实还是精神超越?”
环节三:诗心探微,古今对话
活动设计:
1.隐士研讨会:
出示《归去来兮辞》选段,讨论:“陶渊明的隐居是‘躺平’还是‘觉醒’?”
2.科学链接:
实验观察:将墨水滴入静水与沸水中,对比扩散速度,类比“心静则境安”的道理。
3.时空信箱:
学生以现代中学生身份,给陶渊明写一封短信:“您觉得‘996’时代该如何‘心远’?”
环节四:诗意创写,审美迁移
活动设计:
1.隐逸手账设计:
为陶渊明设计一页“朋友圈”:配图(篱笆+菊花)+文案(诗句)+评论(如王维:“此意同。”)。
2.仿写挑战:
模板:“______(动作)______(自然物),______(心境)______(现象)。”
范例:“掬水月在手,静夜思无尘。”
环节五:文化延展,精神传承
活动设计:
1.群诗联读:
对比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讨论陶、王隐逸诗的异同。
2.诵读升华:
师生手持“菊花”剪纸齐诵,配乐《广陵散》,结尾模拟“采菊”动作定格。
3.课后实践(二选一):
拍摄一组“城市中的诗意栖居”照片,配陶渊明风格短诗。
以《我的南山》为题,用散文诗形式描写心中的宁静之地。
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
心远地偏→超脱尘俗(心境)
采菊见山→物我合一(画面)
真意忘言→大美不言(哲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