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二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人物及长征精神整理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上第二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人物及长征精神整理 素材

资源简介

八上整本书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人物及长征精神整理
第一部分:人物篇
(一)徐特立(第六篇:西北的红星:生活在五十岁开始)
毛泽东的老师
外貌 加入共产党时已经50岁,但丝毫没有龙钟的老态,有着轩昂有力的步伐,明亮而愉悦的眼睛,一双曾在长征中使他爬过很多高山,渡过很多大河的健腿。(白发老翁)
性格特点 (相关情节) 他是一个很受敬重的教授,公开向他的学生讲开向他的学生讲说马克思主义,1927年他才成了共产党员,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叛逆。
出身与家庭 湖南长沙人,离彭德怀出生地不远,是贫农家中的第四个孩子。
受教育情况 在书塾里念了六年经书,29岁进了长沙的师范学校
工作经历 成为清政府时代的一个教师,后来当一个数学教员,毛泽东是他所在中学里的一个学生。大战后,先后到法国里昂、巴黎大学,苏俄等地念书。前任湖南长沙师范学校校长,现任苏维埃教育部部长,有丰富多样的经验一一在帝制、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形式的社会中的生活和教书的经验。
(二)徐海东(第九篇:在红军中【下】:徐海东——一个红色的窑工)
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
外貌 他长着一对宽阔的孩子气的肩膀,身材修长,四肢灵活。 全身肌肉发达,他的门牙在骑马失事时碰掉了,镶嵌在了树上。
性格特点 (相关情节) ①有强烈的自豪感【他对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很自豪,常常笑称自己是个“苦力”;他对自己的部队极感自豪,他说:“一个红军抵得上五个白军。”】 ②热情真诚【他热情地邀请斯诺去采访他的部队;他因真诚而受部下拥戴】 ③爱护部下【他因关心部下而不小心撞掉了门牙】 ④大胆无畏【他在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工作时,组织起湖北省的第一支“工农军队”;他打仗十年,负伤八次,全身多处都受过伤,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出】
出身与家庭 湖北黄坡人,家里世代做窑工,出身贫寒。
受教育情况 上了4年学,因被同班富家子弟欺负,被老师打,后逃学不肯再去。
早年经历 11岁辍学后到窑厂当学徒,16岁满师,在300个工人中,工资最高。
参加革命的起因 21岁离家出走,后花光积蓄,于是参军,却没有军饷只有“挨打”。对军阀厌恶,逃至广州参了国民党第四军。
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102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后,返回黄坡开展革命活动;1932年5月,任红四方面军独立四师师长;1936年12月7日,被任命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三)朱德(第十篇:战争与和平:关于朱德)
(未直接见到,根据韦尔斯的记录改写)
外貌 年过半百,有点饱经沧桑,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
性格特点 (相关情节) ①大勇大智、忠于党的事业,为革命甘愿丢弃个人享受财富和地位,作战经验丰富、杰出的军事家。拥有军事才能【在南方的这些年月里,他指挥全军,打了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在最后一次围剿中,他面对的敌人,其技术上的进攻力量估计超过他自己部队的八倍至九倍,资源超过他许多许多倍;他再三证明自己胜过派来打他的任何一个将领】 ②爱护部下、待人真诚【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③朴实善良、深受爱戴【有时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 ④喜欢运动、喜欢读书【他乒乓球打得很好;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
出身与家庭 四川仪陇人,一个穷苦的佃农家庭。
受教育情况 1909年初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
早年经历 1915年12月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1917年7月任滇军旅长,在四川参加反对北洋军阀段祺瑞的护法战争。
参加革命的起因 小时候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有革命的倾向,后加入孙中山同盟会,在云南参加辛亥革命武装起义,后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1922年在柏林结识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1931年11月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红军问题报告》,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35年1月,出席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四)“红小鬼”——少先先锋队员(第十篇:战争与和平:红小鬼)
外貌:大多数人穿的军服都太肥大,袖子垂到膝部,上衣几乎拖到地面。
数量庞大、年轻:西北苏区一共有少年先锋队员约四万名。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之间的少年,他们来自中国各地。
情节 人物形象(性质、品质)
在苏区,少年先锋队员的任务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过路旅客,看他们有没有路条。他们十分坚决地执行这项任务,把没有路条的旅客带到当地苏维埃去盘问。彭德怀也不能例外。 做事认真负责
*斯诺刚进入根据地时,碰到两个端饭菜的“红小鬼”。两个“红小鬼”面对毫无礼貌的斯诺,不理不睬,但当斯诺经别人提醒道谢时,他俩才有礼貌地回答:不用道谢,都是革命工作。 有原则、不卑不亢
*在红军中,他们生平第一次受到人的待遇。他们吃住都像人;他们似乎每样事情都参加,他们认为自己跟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忠诚不渝、意志坚定
他们当中有许多人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有许多人是出征山西期间加入了红军。 刚毅坚忍
不管整天行军的疲乏,一碰到人问他们好不好就回答“好!” 愉快而乐观
斯诺评价:少年先锋队员在红军里当通讯员、勤务员、号手、侦察员、无线电报务员、挑水员、宣传员、演员、马夫、护士、秘书甚至教员!*斯诺最喜欢的是保安一个当外交部交通处处长李克农通讯员的“小鬼”向季邦(音译)。“他们精神极好、愉快乐观、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是国家的希望。”
(五)邓发(第一篇:探寻红色的中国:大汉的子孙)
他是中国红军特务队的首领,是生活在敌人营幕之中著名的“共匪”,敌人总赏五万元要他的头。
外貌 中等身材,却十分雄赳赳,臂膀像铁钳。红铜色的脸,有一外貌:中等身材,却十分雄赳赳,臂膀像铁钳。红铜司色的脸,有一双锋利的燃烧似的眼睛,眼神强有力,行动是豹子一般的柔顺。
性格特点 (相关情节) ①举止干练豁达,身手敏捷【“有一种黑豹的优美风度”,让斯诺不禁感慨“我这辈子从来没有遇到过像他那样的中国人!”】 ②热情活泼、勇敢大胆【斯诺描述:他把脸凑近我,露出笑容,锐利的眼光紧紧地盯着我,把我的两条胳膊紧紧地握在他的那双铁爪子中,然后摇摇脑袋,滑稽地撅起了嘴,向我眨着眼!“瞧瞧我!”他低声说,好像一个有什么秘密的孩子一样高兴。“瞧瞧我!瞧瞧我!你认出我来了吗?”】
出身与家庭 广东人,一个工人阶级家庭的儿子。
受教育情况
早年经历 出身于工人阶级家庭——在轮船上当厨师——领导香港海员大罢工——加入共产党——进入黄埔军校——参加国民革命——到江西参加红军。
(六)林伯渠(林祖涵)
外貌 满面春风,穿着一套褪色的制服,红星帽的帽檐软垂,慈蔼的眼睛上戴着一副眼镜,一只腿架已经断了,是用一根绳子系在耳朵上的。
性格特点 (相关情节)
出身与家庭 湖南安福人,是一个湖南教员的儿子。
受教育情况 自幼学习经史,在常德府入师范,后留学东京。
早年经历 在日本时参加孙中山的秘密组织同盟会。孙中山把同盟会与其他革命团体金并组成国民党后,林祖涵就成了创始党员。
参加革命的起因 受到陈独秀影响,在1922年参加了共产党。
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参加了共产党后,仍在孙中山手下工作,先后担任国民党司库和总务部长,国民革命开始时,林祖涵是国民党中夹执行委员会中年资高过蒋介石的几个元老之一,后担任苏维埃政府财政人民委员。
(七)刘志丹
外貌 “现代侠盗罗宾汉”
性格特点 (相关情节) 惩奸除恶,嫉恶如仇,对有锅人怀着山区人民的一贯仇恨;在穷人中间,他的名字带来了希望,在地主和老财中间,他成了惩好除恶的天鞭。
出身与家庭 陕西保安县人(今志丹县),中农儿子。
受教育情况 榆林中学、广州黄埔军校。
早年经历 做过民兵团团长,因建捕地主被撤职;后做过国民党军队的上校。因反对地主被建捕;后又因做旅长时遂捕拒付税的地主,被思赏缉索。
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1925年加人中国共产党,被党组织派去黄埔军校学习;1930年前后,在陕甘边界一带开展革命活动;1934年5月,任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年在攻打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时牺牲,年仅33岁。他葬在瓦窑堡,苏区把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来纪念他。
第二部分:长征篇
(一)长征的起因
1.直接原因:由于王明、博古“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共中央占统治地位,加之红军指挥大权交给了共产国际派来的德国军事顾问李德,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红军不得不战略性转移,开始长征。
2.现实原因:
(1)苏区地盘太小,到1934年9月,中央根据地由原来的三十五个县缩小到只剩瑞金、兴国等几个县,面积由五万多平方千米减至一万平方千米左右。
(2)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和王明的“左”倾经济政策,导致根据地经济濒临崩溃,使红军缺乏在根据地继续斗争的物质条件。
(3)由于苏区面积缩小和人口锐减,红军兵力得不到补充,只有突围向外发展。
(二)长征的经过
路线:
瑞金——突破敌人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镇会师(1935 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敌军的围追堵截;所经之地环境恶劣,缺衣少食,生活艰苦;经过的少数民族地区民情复杂;党内矛盾与错误。
(三)长征的精神
1.请谈谈何为“红军”精神?何为“长征”精神?
“红军”精神: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①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②不怕牺牲、争取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表现出了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表现出了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
2.长征精神的内涵
①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3.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示例一: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弘扬集体主义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脚踏实地为实现革命理想,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而努力。
示例二:当代青少年应该从《红星照耀中国》中汲取力量,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长征时期不怕吃苦、坚持不懈、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肩负起历史赋予他们的责任,勇毅前行。
4.毛泽东《七律·长征》一诗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请谈谈这两句诗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答法:红军精神的描述+举例长征经典事例)
这两句诗表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面对无数的艰难险阻,依然保持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牺牲精神。在长征途中,红军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缺衣少食的现实,但他们依然毫无畏惧、不怕牺牲。例如飞夺泸定桥时,桥上的木板被敌人抽掉一半,对岸有敌人的阻击,敌人还在桥头烧起了大火,这时30个勇士组成敢死队,用血肉之躯面对枪弹,成功抢夺泸定桥,为部队开辟出了一条前进的道路。
5.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
①“人”的角度,我认为红军是人,是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平常人的爱好。如有的红军战士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唱歌,有的特别爱马。
②“疯子”的角度,我认为红军是“疯子”,他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有时采取异乎寻常的甚至极端的方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在“飞夺泸定桥”一役中,泸定桥上面一半木板被撬走,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敌军的机枪阵地,更没人会想到红军竟然在这样凶险的情形下坚持过桥。
③“神”的角度,我认为红军是“神”,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们翻越数座大雪山,渡过几十条河流,穿过遍布沼泽的草地,徒步二万五千里,最终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真是神奇。
(四)斯诺对红军长征的评价
①红军向陕北的长征,是一场伟大的战略性撤退,保留了核心力量,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一如往昔。②是历史上伟大的武装巡回宣传:解放了许多地区的农民,也宣传了党和红军的思想主张,经过的省份有近2亿人,争取到无数的民众加入了红军的队伍。③是人类革命历史的壮丽史诗。
(五)结合长征的事迹,向读者推荐《红星照耀中国》(答法:作品地位、艺术特色和作品主题)
我推荐《红星照耀中国》,理由:①《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新闻报道性作品。本书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②书中描绘了中共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个性鲜明,真实可感,也通过场景刻画,再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展示了红军战士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牺牲精神,谱写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必得成功的气魄。③阅读这本书,能让你了解一段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感悟不屈不挠,坚韧不拔,英勇无畏,为自由而战斗的民族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