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外国作家作品研习11百年孤独(节选)教学课件(共5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外国作家作品研习11百年孤独(节选)教学课件(共56张PPT)

资源简介

(共56张PPT)
加西亚·马尔克斯
目标一
熟悉课文内容。提炼整部小说的主要人物。
目标三
理解课文内容与题目的联系。学习小说的叙事方法。
百年孤独(节选)
目标二
梳理课文中的人物及情节。分析本小说的深刻寓意。
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
(哥伦比亚)
(节选)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乱且坚韧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百年孤独经典语录
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百年孤独》描绘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个古老的家族也曾经在新文明的冲击下,努力地走出去寻找新的世界,尽管有过畏惧和退缩,可是他们还是抛弃了传统的外衣,希望融入这个世界。可是外来文明以一种侵略的态度来吞噬这个家族,于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续着“百年孤独”。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
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丁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作者表达着一种精神状态的孤独来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
《百年孤独》作品的主题寓意
《百年孤独》作品影响
在《百年孤独》发表之前,马尔克斯在拉丁美洲文坛之外并不广为人知。《百年孤独》刚一面世即震惊拉丁美洲文坛及整个西班牙语世界,并很快被翻译为多种语言。马尔克斯也一跃成为名噪一时的世界级作家。《百年孤独》风格独特,既气势恢宏又奇幻诡丽。粗犷处寥寥数笔勾勒出数十年内战的血腥冷酷;细腻处描写热恋中情欲煎熬如慕如诉;奇诡处人间鬼界过去未来变幻莫测。轻灵厚重,兼而有之,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称为“20世纪用西班牙文写作的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
《百年孤独》作品评价
1.1982年,瑞典文学院认为,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因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
2.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他(马尔克斯)是“继塞万提斯之后最伟大的语言大师”。
3.《纽约时报》:《百年孤独》是“继《创世记》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
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García Márquez ,1927-2014),哥伦比亚作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
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作家作品
马尔克斯从小受外祖母神话故事的影响,这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的作品荒诞神奇,但无不植根于拉丁美洲民族的土壤上,马尔克斯在创作中又采用了阿拉伯神话故事和印第安民间传说的技巧,兼容并蓄,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善于把现实主义的场面、情节和完全出于虚构的幻想情景有机融为一体,通过光怪陆离的魔幻世界的折射,表现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代表作《枯枝败叶》《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与现实的巧妙结合,以此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审视人生和世界。 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标杆”,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
从1830年至十九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
小说背景
魔幻现实主义是拉丁美洲特有的文学流派。它立足于拉美现实,运用荒诞派的手法,将拉美的现实生活与神魔鬼怪等幻觉的东西融为一体,往往写得晦涩难懂。它在拉美兴盛,又接受欧洲文学,尤其是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又有独特的印第安文化;其中的传说、神话、巫术、幻觉、怪诞成分为作家所吸收。
代表人物:马尔克斯。
原则: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
特点:
(1)弥漫着浓重而强烈的神奇气氛。
(2)具有鲜明的反殖反帝反封建反独裁的进步倾向。
(3)善于借鉴、吸收和运用外来文化,并且结合本民族的习俗加以提炼、发展和融会贯通。
魔幻现实主义
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丁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这个古老的家族也曾经在新文明的冲击下,努力地走出去寻找新的世界,尽管有过畏惧和退缩,可是他们还是抛弃了传统的外衣,希望融入这个世界。可是外来文明以一种侵略的态度来吞噬这个家族,于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续着“百年孤独”。作者表达着一种精神状态的孤独来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
小说背景
任务:概括课文内容
课文部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处理有主次之分吗?理由是什么?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主干情节:
有主次之分。课文主要写了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丽贝卡的故事。因为课文开头写道:“马孔多变了样。”变化就体现在:一条永久的商道开通之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进行了市镇整治;丽贝卡来到之后传染了全镇“失眠症”及“失忆症”;且作者对这两个人物使用的文字相对较多。
其他人物都是在这些变化之中活动和表现。
人物关系图
任务一:阅读课文,找出节选部分写了哪些人物?用简要的话语概括他们的故事和个性特点。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
1、2段:商道开通之后,着迷于眼前的现实,变回了创业之初那个富于进取心的男子,忙于设计街道、规划新居和改革(音乐钟,巴旦杏树);力排众议欢迎吉卜赛人到来;积极接受并实行儿子关于补救失忆的做法。(热心接受新事物,执着于改变旧事物)
百年孤独(节选)
任务一:人物-故事-特点
丽贝卡:
6、7、8、12段:父母双亡的孤儿,由几位皮草商带着从外地跋涉而来,托付给布恩迪亚家;她体弱多病,多年忍饥挨饿,有独自吮手指、吃湿土和石灰墙皮的习惯;初到不吃不喝,不与人交流,恶习治疗后融入了新家庭;会讲西班牙语,手头活计干得出色,会哼唱舞曲、自编歌词;但又犯了失眠症,传染给了全镇。(独处多于交流,时而外向又时而孤僻)
任务一:人物-故事-特点
乌尔苏拉:
1、2、4、6、7、9、12段:布恩迪亚家的家庭主妇,探得了与外界的通道,带来了马孔多的繁华;热心为丽贝卡治疗恶习且使之好转,并建立了亲密的关系;相信印第安人对失眠症的解释,隔离了丽贝卡;热心为患了失眠症的人们熬制各种草药服用。(爱护家人,清醒而善于拯救)
任务一:人物-故事-特点
阿尔卡蒂奥和阿玛兰妲:
2段:不讲西班牙语(外来语),只讲本地方言。(怪癖,追求个性)
奥雷里亚诺:
2、3、4、14段:热心于金银器工艺,从早到晚待在被遗弃的实验室里;能预见丽贝卡将要到来;想出了抵御失忆的“标签”方法。(执着于自己的喜好,有预见能力)
任务一:人物-故事-特点
比西塔西翁和卡塔乌雷:
2、8、9段:印第安姐弟。由于疫病背井离乡,抛下了尊贵身份。失眠症暴发以后,弟弟失去了踪影,姐姐留下来认定了宿命,且解释失眠症会导致不可逆转地恶化到“遗忘”。(善于观察和解说)
梅尔基亚德斯:
1段:吉卜赛人,被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称为对村子的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人。(课文未出场)
1.文章第一句话“马孔多变了样”,变成什么样了?
2.面对失眠症,马孔多的人心态是如何变化的?
3.哪些情节体现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
4.如何理解丽贝卡的吃土情节?
1.文章第一句话“马孔多变了样”,变成什么样了?
①乌尔苏拉带来的新居民,使这座昔日僻静的小村落有了手工作坊,开通了商铺,建立了与外界的联系,变成了繁华的城镇,天翻地覆的变化即将到来;
②群鸟被音乐钟取代,巴旦杏代替了金合欢;
③丽贝卡的到来使马孔多小镇上的居民患上了集体失眠症。
2.面对失眠症,马孔多的人心态是如何变化的?
毫不在意→兴高采烈→警觉紧张→习以为常
3.哪些情节体现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
①外部文明对马孔多的侵入,是现实的,但又是魔幻化的;
②奥雷里亚诺沉溺于金银艺实验,他能发表预言;
③丽贝卡的怪癖及失眠症和健忘症的蔓延;既有现实的影子,也有魔幻虚构的成分。
4.如何理解丽贝卡吃土的情节?
“土”就是丽贝卡孤独的代表,对吃土有所执念的丽贝卡,并不喜欢混着蚯蚓的湿土味道,但却戒不掉这种味道。丽贝卡喜欢吃土,却不喜欢与人交流,“吃土”正是她孤独的表现,她通过这种行为来抗拒孤独。当她内心感到孤独时,苦涩的土的味道是唯一能够排解她痛苦的良方。
3.文中哪些方面反映了“孤独”
①生活方式上,
布恩迪亚忙于整治市镇,乌尔苏拉忙于照看家庭;
长子阿尔卡蒂奥离家出走,次子沉默寡言,沉浸于自己的研究中;丽贝卡自始至终有很多怪癖。
②精神交流上,
在布恩迪亚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始终没有推心置腹的切磋商讨,没有心心相印的感情沟通,
彼此之间缺乏信任和了解,缺乏关怀和支持。
品味魔幻现实主义手法
马孔多的居民失眠症蔓延之后都失眠了,不久又患上了健忘症,连日常用品的名字都忘了,于是只好在每件物品上贴上标签,注明名称、用途等信息。可是遗忘仍然以一种不可挽回的状态蔓延下去。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的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失忆。患者会慢慢习惯无眠的状态,然后开始淡忘童年的记忆,继之以事物的名称和概念,最后是各人的身份,以至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这个情节的象征意义是耐人寻味的,这个经历了许多沧桑变化的马孔多小镇,正是拉丁美洲大陆的象征。作者在这里通过对马孔多居民患失眠症的描写,暗指拉丁美洲人民由于无法摆脱愚昧落后、孤独封闭和与世隔绝的生活,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正在逐渐麻木的遗忘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遗忘想要摆脱命运控制的初衷。
思考①:小说中所写的下面情节有何象征意义?
从文中看,布恩迪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布恩迪亚做事情执着而有魄力。
他是村子里富有富于进取心、具有事业心的男人。他规划全村的布局和街道的设计,带领大家共同建设马孔多,让马孔多成为幸福的村庄。
(2)布恩迪亚极有责任心。
意识到失眠症已经侵入镇子,便召集起各家家长,把自己所知的失眠症情形讲给他们听,并且将疫病控制在村镇之内。
(3)布恩迪亚易于接受新事物
“他着迷于眼前的现实,认为这比自己广袤的幻想世界更为神奇”是因为马孔多的新气象;为了避免遗忘,奥雷里亚诺为器物贴标签,布恩迪亚先在家中实行,而后推广到全镇。
从文中看,布恩迪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本文塑造的乌尔苏拉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并概括。
乌尔苏拉在《百年孤独》中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她顽强、睿智、执着、独立,并不逊色于她的丈夫,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灵魂,是整个家族的支撑者。
她不愿意与现实生活妥协,在一次次历史关头担当重任,从不愿意也未曾在苦难和挫折面前屈服。在旁人无法治愈丽贝卡的吃土症的困境中,乌尔苏拉采取“药物治疗加上皮带抽打”的手段,不但让丽贝卡在几个星期显出康复的迹象,还让丽贝卡把它视为家庭成员中最亲近的人。在危害十足的失眠症面前,一开始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对失眠症的危害缺乏正确认识,而乌尔苏拉“将丽贝卡或其他孩子隔离开来”,并用从母亲那里学过的对草药的认识,开展了草药治疗。她以全部的心力经营着整个家族。
她为孩子们的“孤独入骨”“守旧顽固”等怪癖感到痛心。她的身上有着一种维持家族生存下去的顽强毅力,体现着人性的光辉和母爱的伟大,表现出对布恩迪亚家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她用自己的爱去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哪怕是远道而来的、孤独多病的远方表亲丽贝卡。
然而伟大的母爱在冷漠的现实、沉重的孤独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正当她哀叹自己命不好,认定儿女的怪癖与猪尾巴同样可怕时,奥雷里亚诺眼神定定地望着她,令她感到一阵茫然”。这种生活使她成为一个独立坚强的人,一个伟大的孤独者。
任务三:思考讨论
本部小说名为《百年孤独》,你觉得课文节选部分体现了小说“百年孤独”的含义吗?看法理由是什么?
第一段:在吉卜赛人在马孔多扎营的问题上,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镇上的人们见解不同;
第二段段:他种植巴旦杏树,但使树经久不衰的方法却秘不示人,多年后人们不知是谁人手植;
第九段:他不相信印第安女人比西塔西翁对“失眠症”的解释。他的认识和见解经常与大家不同。
任务三:思考讨论
第六、七、八段:丽贝卡的恶习主要是出现在独处之时;失眠症发生也是在独处之时。
第二段:奥雷里亚诺独自在实验室研究金银器工艺。
第二段:阿尔卡蒂奥和阿玛兰妲只讲本地方言,与大家不同。
由此可见,他(她)们之间很少交流,没有沟通,做事无人陪伴,想法不被理解。“孤独”在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体现。因此课文部分内容与小说题目有紧密的关系。
本文是《百年孤独》的节选部分,你认为文中所写的"孤独"体现在哪些方面?
1.马孔多是"孤独"的。它位置偏僻,难与外界沟通。这个充满魔幻的村子置身于现代科技文明之外,偶尔外面透进来的一道光,最终也被卷入小镇一代代注定破败的循环之中。
2.马孔多的居民是"孤独"的。他们有挥之不去的自闭意识,他们只因何塞 阿尔卡蒂奥没有一道归来,就排挤以梅尔基亚德斯为代表的吉普赛人,而这些吉普赛人曾以悠远的智慧和神奇的发明对村子的发展壮大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马孔多的居民对失眠症缺少正确的认识,更没有意识到它的危害,把紧急情况视为常态而不去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
3.布恩迪亚家族是“孤独”的。如布恩迪亚家族里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反复使用那几个相同的名字:第一代的族长是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而其长子是何塞 阿尔卡蒂奥,何塞 阿尔卡蒂奥的儿子叫阿尔卡蒂奥。其家庭人员缺少沟通,如奥雷里亚诺沉默寡言,孤独入骨,全神贯注于金银艺实验,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标题具有怎样的含义?
“孤独”不仅是《百年孤独》的主题,也是马尔克斯其它一些作品的主题,同时也是拉丁美洲文学共同的主题。长期以来,拉丁美洲这一地区的国家和民族,经历了外来文化的洗礼、西班牙等殖民者的入侵,在争取堵路的斗争中付出了血的代价。“百年”指拉丁美洲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岁月是漫长的;“孤独”“指拉丁美洲长期愚昧、落后、保守、僵化。作者以“百年孤独”为题,意在引起读者思考造成马孔多——实际上是拉丁美洲的缩影——百年孤独的原因,以及打破这种状态的根本途径。
《百年孤独》通过马孔多的变迁和布恩蒂亚家庭的经历,揭露和批判了哥伦比亚国内外反动独裁政权的残暴和美国侵略者对拉美民族的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号召拉美人民团结起来反对专制独裁,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愚昧、落后、野蛮,预示了拉美人民将告别愚昧、孤独,走向觉醒与文明。
课后学习任务
①作者说:“何塞·阿尔卡蒂奥们使这个家族得以延续,而奥雷里亚诺们则否。”从原著中挑出这些人名,看看他们属于家族的哪一代,各有怎样的归宿,围绕《百年孤独》书名的含义为布恩迪亚家族编写一个简要“族谱”,包括代别、姓名、身份及归宿。
②假如“马孔多”作为一个文化遗址,需要在入口处设立一块介绍牌,请给“马孔多”写一段150字左右的介绍文字。
任务一:作者说:“何塞·阿尔卡蒂奥们使这个家族得以延续,而奥雷里亚诺们则否。”从原著中挑出这些人名,看看他们属于家族的哪一代,各有怎样的归宿,围绕《百年孤独》的含义为布恩迪亚家族编写一个简要“族谱”,包括代别、姓名、身份及归宿。
语文能力提示:理解题意。把小说中的布恩迪亚家族的人物进行提取,按照“百年孤独”的含义进行筛选,按照代别进行排列,列出姓名、身份、归宿。
百年孤独(节选)
任务一:编写“族谱”
第一代: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马孔多的创建者。由于他的精神世界与马孔多狭隘、落后、保守的现实格格不入,被视为精神失常,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
任务一:编写“族谱”
第二代:老大何塞·阿尔卡蒂奥,曾与人同居生子,与吉卜赛女子出走,最后不顾家人的反对,与丽贝卡结婚,但被赶出家门,最后在家中被枪杀;老二奥雷里亚诺,参加内战升为上校,年老归家,以做小金鱼度日,一直到死。
任务一:编写“族谱”
第三代:
有何塞·阿尔卡蒂奥的儿子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的儿子奥雷里亚诺·何塞。前者后来成为马孔多从未有过的暴君,贪赃枉法,最后被保守派军队枪毙。后者参军,热恋姑母,死于乱军之中。
任务一:编写“族谱”
第四代:
阿尔卡蒂奥与妻子生下的一女两男,两个男孩阿尔卡蒂奥第二和奥雷里亚诺第二是孪生子。阿尔卡蒂奥第二,劳工领袖,因诉说亲眼所见的大屠杀而被认为神志不清,在研究吉卜赛人带来的羊皮卷手稿的房间里一直到死。
任务一:编写“族谱”
第五代:
奥雷里亚诺第二的二女一男,长子何赛·阿尔卡蒂奥靠变卖家业为生,被抢劫金币的歹徒杀死。
任务一:编写“族谱”
第六代:
梅梅的私生子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爱上了姨妈阿玛兰妲·乌尔苏拉,恋人产后死亡。破译了羊皮卷文字。
第七代:
乱伦关系出生的孩子, “他是百年里诞生的布恩迪亚当中唯一由于爱情而受胎的婴儿”,被一群蚂蚁吃掉。
纳思考归
①这些人物的归宿有什么共性?
要么死于非命,要么在“孤独”中离世。
②一个家族七代都没能摆脱孤独的命运,可见“孤独”之长久。“马孔多”这样一个曾经世外桃源式的小镇,为什么会让一个家族遭遇了“百年孤独”?
是遗传因素造成的,还是环境闭塞使然?
任务二:介绍“马孔多”
假如把“马孔多” 作为一个文化遗址,需要在入口处设立一块介绍牌,请给“马孔多”写一段150字左右的介绍文字。
示例
马孔多是由一个家庭为了躲避厄运纠缠,经过两年多的跋涉落脚后创建起来的小镇。创建之初,林茂鸟鸣,环境幽然;人际和谐,民生安泰。由于吉卜赛人带来了科技产品,特别是商道打开之后,迎来了各方客人,小镇逐渐扩展成繁华的城市,香蕉公司来了,火车来了,这座曾经的小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情欲、利益、战争、屠杀等混乱充斥于街巷,任何人已经无法拯救,最后在飓风中消失了。
总结魔幻现实主义在本文中的特点
“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真”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在这部小说中,真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仿佛消失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离奇而又真切、不可思议而且栩栩如生的世界。 
(1)“魔幻性”带有浓厚的本土色彩
所谓本土色彩,是指拉丁美洲土著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神灵崇拜以及他们对生与死、梦幻与现实等问题的看法,都是这种魔幻的源泉。 
总结魔幻现实主义在本文中的特点
(2)荒诞、夸张的描写展现拉丁美洲的“神奇现实”。
在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中,为了展现拉丁美洲的“神奇现实”,作家充分发挥想象,置现实于神话氛围中,抓住事物的特征加以夸张、渲染,增强了作品艺术感染力。比如,在丽贝卡要来马孔多之前,奥雷里亚诺未知未觉,“‘我不知道是谁,’他坚持道,‘但不管是谁,人已经在路上了’”。
“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真”
总结魔幻现实主义在本文中的特点
“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真”
(3)象征手法显示作者对历史的反思。
马孔多居民患上失眠症,之后开始失忆。为了生活,他们不得把日常用品贴上标签注明用途。人们忘记了曾经发生的事情,忘记了马孔多的过去和现在。作者对失忆的描写,表现出马孔多在文明洪流面前受到了巨大冲击,包含了作者对哥伦比亚以及拉丁美洲历史的反思。
文本金句
1.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
2.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3.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盘,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4.所有人都显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尽办法排遣寂寞,事实上仍是延续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对群居者的诅咒,孤独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5.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6.一个幸福晚年的秘诀不是别的,而是与孤寂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
7.即使以为自己的感情已经干涸得无法给予,也总会有一个时刻一样东西能拨动心灵深处的弦,我们毕竟不是生来就享受孤独的。
8.正因为当初对未来做了太多的憧憬,所以对现在的自己尤其失望。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9.当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观者的眼泪,“愚者”自我表达的切肤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唤起被愚弄者群体深刻反省的客观效果。
10.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一切只不过是为了别把我们的房子涂成蓝色。
11.时间是治疗心灵伤痛的最好良药。痛苦,需要靠我们自己去慢慢化解。曾经爱过,伤过,痛过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当我们对痛苦无能为力时,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那些痛苦慢慢走远。忘掉刻骨铭心的伤痛,忘掉痛彻心扉的感情,你才会在拐角处遇见幸福。
12.所写的事情过去不曾,将来也永远不会重复,因为命中注定要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绝不会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
13.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