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作者介绍本文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作者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相关背景1、香港构成: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沿海的200多个岛屿)。2、香港坎坷的历史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新闻分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访谈、新闻评论等体裁。新闻类阅读体裁主要指这五种。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文体知识基本特征六要素①真:内容真实,事实准确。②短:简明扼要,篇幅短小。③快:迅速及时,有时效性。④新:内容新鲜,有价值。⑤强:思想性和指导性强。新闻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如何(How)(1)标题:新闻的眼睛,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新闻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2)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3)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4)背景:事件发生的背景、环境、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为烘托新闻的主题服务,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5)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提示新闻的意义、趋向,或对报道内容作概括小结,加深读者对新闻的理解、感受,语言精练,紧扣主题。请你说一说本篇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和结语分别是什么?新闻的结构特征①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②导语(第1段):总写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英国结束对香港的殖民统治。③主体(第2-10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④结语(第11段):概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走进作品【速答】快速浏览课文,明确本文的写作结构和顺序。成果展示本文采用倒金字塔式与正金字塔式相结合的结构,即倒叙和顺叙相结合的方式,先说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后,“不列颠尼亚”号驶离港口,下文再接着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重要场景。梳理脉络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并梳理文章的结构1.对比其他新闻报道,本文标题有何独特之处?文本分析(3)巧用双关:字面意思是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深层含义是象征着英国管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文本分析1.对比其他新闻报道,本文标题有何独特之处?(1)主谓倒装:突出了“别了”这一内容,能更好地表达情感,突出文章主题。(2)运用借代:“不列颠尼亚”指代英国,妥帖生动。2、《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描述了哪几个场景 文本分析场景: ①4时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2、《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描述了哪几个场景 文本分析场景:②晚6时15分→举行“告别仪式”;7时45分,降下英国国旗。2、《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描述了哪几个场景 文本分析场景: ③子夜时分→举行交接仪式,降下米字旗,升起中国国旗。2、《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描述了哪几个场景 文本分析场景: ④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文中写了几次降旗?每次降旗代表的意义是什么?第一次降旗: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第二次降旗: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第三次降旗: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标志: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课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段落 现实场景 历史背景第一场景(2-4段) 4时30分,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第二场景(5-7段) 6点15分至7点45分,添马舰东面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第三场景(8-9段) 子夜时分,最庄严的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落下(第三次降旗),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第四场景(10-11段) 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及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港督府建成时间,其后的拓展、发展156年前,英国士兵占领港岛,升起英国国旗,英国管治开始英国对香港统治长达一个半世纪米字旗插上港岛的时间,英国管治香港的精确时间,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场景编织:现实与历史的交织1、背景材料对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使每一项仪式都显示出历史感和沧桑感,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仪式本身的现实意义。2、历史背景起到烘托现实场景的作用。作用这篇新闻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叙述沉着而冷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我们能感受到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再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够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并谈谈你的理由。(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说明香港不再有港督,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的统治终结。(2)“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从视觉角度、听觉角度去进行描写,更细致生动,更能看出彭定康的失落,中国人扬眉吐气;更能体现香港回归的主题。(3)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等描述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港督府的外观。通过对港督府的描述,告诉世人,经过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香港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随着末任港督彭定康的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永远地成为过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不仅见证了那段历史,时时警醒国人,而且演绎了今天国家的尊严,彰显了民族的复兴。(4)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5)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国旗是一个国家主权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作者郑重地记录下五星红旗第一次在香港升起的时刻,含蓄地表达了庄严而喜悦的心情。预示着香港美好的明天开始了。(6)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从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大英帝国靠着坚船利炮,在鸦片战争中“从海上来”,通过《南京条约》占领了香港,对香港开始了长达一百五多年的统治。而今不得不离开,退路也只是海路。来时是那样的不可一世、趾高气扬;走时又是那样的沮丧前后对比含义深刻。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庆回归的人群是多么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的分析,分析其意义与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显得比较新颖。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写成英军撤离大事记的形式,而是在简略介绍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过程中,穿插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的回顾,两相对照,现实的事件放在了一个历史的背景中,这就更加突出了事件的历史意义。文本分析《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选取的角度有什么特点?中心思想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几个场景,出色地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这一深刻的历史主题,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的不懈追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