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北京的春节 同步练习A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北京的春节 同步练习A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1课 北京的春节 同步练习A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北京的春节》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B. 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从腊八到正月十九的春节习俗
C. 详写的部分包括腊八、除夕、初一和元宵节
D.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体现了北京春节的温暖氛围
2. 下列选项中,对“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腊八粥里的食材种类繁多,像农业展品一样丰富
B. 腊八粥的制作过程像农业生产一样复杂
C. 腊八粥的味道像农产品一样鲜美
D. 腊八粥的外观像农业展览会的展品一样精致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是( )
A. 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
B.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
C.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
D. 走马灯里转着《西游记》故事,像连环画活了
4. 下列关于课文详略处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详写腊八、除夕等高潮部分,突出节日氛围
B. 略写过小年、正月初六等,避免内容冗长
C. 详略结合使文章重点突出,结构清晰
D. 所有节日都平均用力,体现全面性
5. 下列对“除夕真热闹”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
A. 从嗅觉、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热闹场景
B. 用“赶作年菜”“贴对联”等具体活动表现忙碌
C. “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渲染喜庆
D. 主要通过静态描写展现节日气氛
6. 下列对“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运用排比手法,写出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B. 重点描写灯的颜色,突出元宵节的红火
C. 通过“一律”“清一色”等词强调灯的统一性
D. 用“火炽而美丽”直接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基础知识
1. 文学常识填空
(1)《北京的春节》作者是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代表作有小说《 》《 》等。
(2)课文以__________顺序展开,详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四个重要日子。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1)là bā( ) (2)zhēn zi( ) (3)mì jiàn( )
(4)tōng xiāo( ) (5)rán fàng( )
3. 选词填空
(1)腊八这天,家家都要__________腊八粥。(熬/煮)
(2)除夕之夜,的鞭炮声响彻夜空。(络绎不绝/日夜不绝)
(3)元宵节的花灯,令人眼花缭乱。(各形各色/五颜六色)
4. 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新气象。( )
(2)形容非常热闹,声音不断。( )
(3)形容颜色鲜艳,花样繁多。( )
(4)比喻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
5. 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仿写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问题
选段一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选段二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1. 选段一中,作者为什么说腊八粥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2. 选段二从哪些角度描写了除夕的热闹?请举例说明。

3. 结合选段,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详略处理突出春节的特点。

4. 选段中“灯火通宵,不许间断”体现了怎样的文化内涵?

四、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家乡的年味儿
①我的家乡在南方,春节的习俗与北京有所不同,但同样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儿。
②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开始“扫尘”,寓意扫除旧年的晦气。妈妈会带着我爬上爬下,把家具擦得锃亮,连角落里的蜘蛛网也不放过。
③除夕那天,最热闹的要数贴春联和挂灯笼了。爸爸踩着梯子贴春联,我在下面帮忙递胶水。妈妈则在厨房里忙得团团转,准备年夜饭。我们的年夜饭必有一条鱼,象征“年年有余”。
④大年初一,全家穿着新衣去拜年。长辈们会给我们发红包,里面装着压岁钱。街道上舞龙舞狮,锣鼓喧天,孩子们追着狮子跑,笑声此起彼伏。
⑤元宵节是春节的尾声,我们会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晚上,江边会放烟花,五颜六色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把江面照得通红。
1. 本文围绕春节介绍了哪些习俗?请简要概括。

2. 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详细描写贴春联和挂灯笼的场景?

3. 文中“年年有余”的“鱼”与北京春节的哪个习俗有相似的象征意义?

4. 对比《北京的春节》,本文在详略处理上有什么不同?

五、写作
以“家乡的春节习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要求:
1. 结合课文的写作手法,按时间顺序描写;
2. 运用多感官描写(视觉、听觉、嗅觉等);
3. 表达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D 2. A 3. C 4. D 5. D 6. D
二、基础知识
1. 文学常识填空
(1)老舍;舒庆春;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2)时间;腊八;除夕;初一;元宵节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1)腊八 (2)榛子 (3)蜜饯 (4)通宵 (5)燃放
3. 选词填空
(1)熬 (2)日夜不绝 (3)各形各色
4. 根据意思写词语
(1)万象更新 (2)日夜不绝 (3)各形各色 (4)悬灯结彩
5. 句子练习
(1)示例:这不是雪,而是天上的白云落在了地上。
(2)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不会不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示例: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我们也不能轻易放弃。
三、课内阅读
1. 腊八粥的食材种类繁多,像农业展品一样丰富,体现了农业社会的富足。
2. 从嗅觉(酒肉香味)、视觉(新衣、红对联、年画)、听觉(鞭炮声)多角度描写。
3. 详写腊八、除夕等高潮部分,略写其他日子,突出节日重点,结构清晰。
4. 体现了人们对团圆的重视和对新年的祈福。
四、课外阅读
1. 扫尘、贴春联、挂灯笼、吃年夜饭、拜年、放烟花。
2. 突出家庭的温馨和节日的喜庆,展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3. 北京春节的“鱼”与腊八粥的“农业展览会”都有象征意义。
4. 本文详写贴春联和挂灯笼,略写其他习俗,而《北京的春节》详写多个高潮。
五、写作(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