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 氓《诗经·卫风》+导学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学习目标】1.把握诗意,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2.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3.在把握主人公性格的基础上,同情《氓》女主人公的不幸爱情遭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学习重难点】1.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在把握主人公性格的基础上,同情《氓》女主人公的不幸爱情遭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写作背景】《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春秋时期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郑、卫一带的风俗更是浪漫,桑间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投桃报李,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作者介绍】《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氓》就是其中的一篇。【文体知识】《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分述如次:1.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 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2.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3.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4.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5.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6.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作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在国外,结婚二十五年做银婚礼。结婚五十年做金婚礼。这些都是婚礼的追忆仪式了。【导读理解】【思考1】梳理文本1.解释词语(第一章)氓(民。这里指诗中的男主人公)之蚩蚩(忠厚的样子。一说,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抱布贸(交换,买或卖)丝。匪(通“非”,不是)来贸丝,来即(就)我谋(商量,计议)。送子(你)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拖延)期,子无良媒。将(愿,请)子无(通“毋”,不要)怒,秋以为期。①概括段意:明确 写女子对定情情景的回忆。(第二章)乘(登,升)彼垝垣(倒塌的墙。垝,毁坏、倒塌),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泪)涟涟。既见复关,载(动词词头,无义)笑载言。尔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尔筮(用蓍草的茎占卦),体(卜筮的卦象)无咎(灾祸)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财物)迁。②请概括段意:明确 写女子对出嫁情景的回忆。(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润泽的样子)。于嗟(感叹词。于,通“吁”)鸠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男子的通称)耽(沉溺)!士之耽兮,犹可说(通“脱”,脱身)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③请概括段意:明确 总述女子由婚后生活得出的教训。(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坠落)。自我徂尔(嫁到你家。徂,往),三岁(多年)食贫(食物贫乏,指生活贫困)。淇水汤汤(水势很大的样子),渐(溅湿、浸湿)车帷裳(车两旁的布幔)。女也不爽(过错),士贰(不专一,有二心,跟“壹”相对)其行。士也罔(无)极(标准),二三(有时二,有时三。意思是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其德。④请概括段意:明确 正面描写“氓”变心,以及女主人公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第五章)三岁为妇,靡(无、没有)室劳(家里的劳苦活儿)矣。夙兴(早起)夜寐(晚睡),靡有朝矣(没有一天不是这样)。言(助词,没有实义)既遂(顺心、满足)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笑)其笑矣。静言(助词,无实义)思之,躬(自身)自悼(伤心)矣。⑤请概括段意:明确 描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哭诉男子的无情无义。(第六章)及(同)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低湿的地方)则有泮(通“畔”,边岸)。总角(指代少年时代)之宴(快乐),言笑晏晏(形容欢乐的样子)。信誓旦旦(诚恳的样子),不思其反(违反,指违背誓言)。反是(这,指誓言)不思,亦已(止、了结)焉哉!⑥请概括段意:明确 写女子被遗弃和坚强的性格。2.明确 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情节线索:“恋爱” ——“婚变” ——“决绝”3.明确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思考2】把握形象,理解情感1.明确 ①女主人公先言“子无良媒”,后又言“秋以为期”,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生活的勇敢追求,也表现了与“氓”私订终身的草率。②这样写为下文的悲剧做了铺垫。2.明确 ①丈夫“二三其德”的背叛 ②“靡室劳矣”“夙兴夜寐”的家务劳苦 ③“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无人倾诉的孤独无助3.明确故事 恋爱时 结婚后 被弃后性格 情深意切 委曲求全 伤情无奈、清醒刚烈形象 单纯、勤劳、善良、温柔、贤惠、坚强的女主人公形象4.明确 “氓”是一个不负责任、自私自利的负心汉。“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年老色衰,他的爱也随风而去,最后以至于欺侮妻子,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地抛弃了妻子,他是一个对家庭极不负责任的人。诗歌从他婚前到婚后的变化中,凸显了他不负责任、感情不专一的品行和暴躁的性格,从而反映了古代男女极不平等的社会现实。5.明确 ①“氓”,意为“民”“外来的百姓”,这里用来指外地男子。女主人公一开始时用叙述语气称男方为“氓”,是因为双方的婚姻关系未定,感情还较疏远。②“子”是对古代男子的美称,当面称对方为“子”,尊重,客气,有礼貌,也透露出女主人公愿意与对方建立婚姻关系的欲望。③“复关”是借指住在复关的那个人,用地名代人名,流露出热恋中的女子对男子的热烈思念。④“尔”是第二人称代词,直呼对方,是因为女子明白双方的婚姻关系已定,感情的距离已拉近,这样称呼更加亲切。⑤“士”是对古代男子的通称,女主人公在遭遇婚姻的不幸后,深思教训,用“士”来称呼丈夫,合身份,讲究礼节,却也包含着嘲讽的意味。【思考3】艺术手法,鉴赏评价1.明确 诗歌第一、二章采用赋的手法讲述故事,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两人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情深。第三、四章比、兴结合:皆以桑树起兴,从女子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女子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用“诫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诫女无与士耽”。第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女子婚后的不幸。第六章赋兼比兴:在抒情中叙事,相恋时,男子“信誓旦旦”,可在女主人公年老色衰时就厌弃她;以“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来比喻女主人公的忧愁痛苦没有尽头,比中有兴,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全诗赋、比、兴三者交替运用,使整首诗形式多样,抒情含蓄而有余味。2.明确 第一,人物形象的对比:女主人公善良、真诚而深情;“氓”则虚伪、自私而绝情,两相对比,个性鲜明。第二,男女不同境遇的对比:“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第三,人物自身在婚前婚后的对比:“氓”始而蚩蚩,终而暴戾;女主人公始而快乐,终而凄苦。另外,还有“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桑之未落”与“桑之落矣”的对比。这些对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特点和感情变化,深刻地揭示了诗歌的主题,反映出男女地位的不平等。【思考4】深度思考1.明确 (观点一)主要责任在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说明女子并没有过错,而“氓”的行为却前后不一了,这说明主要责任在于“氓”的变心。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政治、经济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完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么悲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观点二)主要责任在于女主人公。女主人公婚前对“氓”的人品了解不足就草率地与他成婚。婚后的她每天都在操劳家务,忙于劳作,失去了自己的光彩,变成了一个只会操持家务的机器人。一个单调乏味、没有个性、没有情趣的“木头人”怎么能让人继续喜欢呢?【思考5】明确 示例一:这首诗全篇各章在结构和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换了采、有、掇、捋、袺、襭等几个字,描写出妇女们采摘野菜的劳动过程,表现了她们劳作时欢愉的心情,烘托出劳动的热闹氛围;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意思对即可)示例二:这首诗全篇各章在结构和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换了间、外、闲闲、泄泄、还、逝等几个字,描写出采桑结束之后,采桑者你歌我和,欢快同归的场景;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意思对即可)四、明确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巩固训练】1.填空题11.三岁为妇,____________。夙兴夜寐,______________。(《诗经。氓》)12.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苏轼)13.日月之行,____________;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观沧海》曹操)14.微风过后,送来缕缕清香,____________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15.绕树三匝,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16.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17.罔薜荔兮为帷,_________。_________,疏石兰兮为芳。(屈原《湘夫人》)18.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三其德。(《诗经?氓》)19.“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餍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所描写的《红楼梦》中的人物是____________。20.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_________________。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参考答案1.答案:11.靡室劳矣,靡有朝矣12.月有阴晴圆缺13.若出其中14.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15.何枝可依16.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17.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18.士贰其行,士也罔极19.林黛玉20.早生华发,一尊还酹江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