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 氓《诗经·卫风》+导学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氓》的故事情节,《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2.了解叙事诗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2.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手法。【学习重难点】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3.理解《诗经》“六艺”。【写作背景】《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春秋时期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郑、卫一带的风俗更是浪漫,桑间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投桃报李,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作者介绍】《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文体知识】诗歌起源: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简介《诗经》(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2)分类:按音乐内容分: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惟有《鄘风 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B、雅:宫廷乐曲,大雅:用于诸侯相会。小雅:用于贵族宴享。(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4)诗经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陈其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风雅颂赋比兴:六义)(5)形式特点: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多数为隔句用韵。B、多采用赋比兴手法。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6)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①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解释: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7)《诗经》中的爱情诗,绝无半点礼教和贞洁观念的束缚,没有掺杂任何世俗功利的考虑,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纯真的人类美好情感的讴歌,展示给我们的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礼赞了纯洁自由的爱情,肯定了以爱情为基础的自主婚姻,表现了下层人民的习俗。爱情婚姻诗,在《诗经》中最多,有七八十首,艺术成就也最高,它广泛地反映 了爱情婚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说媒到初恋,从热恋到结婚,从分别到相思,从起风波到遭遗弃的婚姻生活的全过程,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哭。这种淳朴、自然、浪漫的平等爱情,是汉以后爱情诗的矫揉造作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浪漫与明媚的爱情,如山野中不败的鲜花,虽然充满野性,但却像营养着生命的空气一样,培育着生活和情愫,塑造着生命的精神。关于孔子《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古者 《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导读理解】一、掌握文学常识: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__________,原本只称《 》,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 。《诗经》也是我国________主义诗歌的源头,它首创的比兴艺术手法和写实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②《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 ” “ ” “ ” 三部分,按表现手法可分为“ ” “ ” “ ” 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的六义。③《诗经》自汉代被奉为儒家经典。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是指《 》《 》 《 》 《 》 “五经”是指《 》 《 》 《 》 《 》 《 》。二、朗读课文,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氓( )之蚩蚩( ) 将子无怒( ) 匪我愆期( )乘彼垝垣( )( ) 载笑载言( ) 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 以我贿迁( ) 无与士耽( )自我徂尔( ) 淇水汤汤( ) 渐( )车帏裳( )咥其笑矣( ) 隰则有泮( )三、再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以及工具书,疏通理解全诗: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①匪来贸丝:____通___( ) ②将子无怒;___通___ ( )③于嗟鸠兮:____通___( ) ④犹可说兮:___通___ ( )⑤隰则有泮:___ 通___( )2.重要字词解释。氓: 来即我谋:至于顿丘: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以我贿迁:无与士耽: 女也不爽:靡室劳矣: 言既遂矣:静言思之: 总角之宴:一、《诗经》有关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③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语言特点《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二、古代婚礼:《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问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分述如次: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 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 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在国外,结婚二十五年做银婚礼。结婚五十年做金婚礼。这些都是婚礼的追忆仪式了【巩固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材料一:太宗曰:“大乱之后,将求致化,宁可造次而望乎?”公对曰:“若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应如响,不疾而速,期月而可,信不为过。三年成功,犹谓其晚。”太宗深纳其言。右仆射封德彝等,成共非之曰:“三代以后,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皆欲化而不能。魏征书生,不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乱国家。”公曰:“若言人渐浇讹,不返淳朴,至今应悉为鬼魅,宁可复得而教化邪?”德彝等无以难之,然咸以为不可。太宗力行不倦,三数年间,契丹、靺鞨内附,突厥破灭,部落列为编户。太宗每谓侍臣曰:“贞观之初,人皆异论云:当今必不可行帝王道,唯魏征劝我而已。我从其言,不过数载,遂得华夏安宁,远夷宾服。此皆魏征之力也。”又复谓公曰:“玉虽有美质,在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朕虽无美质为公所切磋,约我以仁义使朕功业至此公亦足为良匠唯惜不得使封德彝见之。”公再拜,谢曰:“匈奴破灭、海内康宁,自是陛下威德所加,实非群下之力;但喜逢明圣,不敢贪天之功。”太宗曰:“朕能任公,公称所委,其功独在朕乎?何故饰让也。”(节选自王方庆《魏郑公谏录》,有删改)材料二:封德彝曰:“三代以还,人渐浇讹。”象、鲧、共、驩、飞廉、恶来、楚商臣、蔡般、许止、齐庆封、鲁侨如、晋智伯,岂秦、汉以下之民乎?子曰:“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春秋之民,无以异于三代之始。帝王经理之余,孔子垂训之后,民固不乏败类,而视唐、虞、三代帝王初兴,政教未孚之日,其愈也多矣。战国之末,诸侯狂逞,辩士邪诬,民不知有天性之安,而趋于浇,非民之固然也。秦政不知而疾之如寇,乃益以增民之离叛。隋文不知而防之若雠,乃益以增民之陷溺。逆广嗣之,宣淫长佞,而后民争为盗。唐初略定,夙习未除,又岂民之固然哉?以太宗为君,魏征为相,聊修仁义之文,而天下已帖然受治,施及四夷,解辫归诚,不待尧、舜、汤、武也。垂之十余世而虽乱不亡,事半功倍,孰谓后世之天下难与言仁义哉?(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标点有改动)【小题1】材料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约我以仁A义B使朕功C业至D此E公亦足为F良匠G唯惜不得H使封德彝见之。【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响,名词,回声,与《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的“响”用法相同。B.任,使用,与《孔雀东南飞》“恐不任我意”的“任”意思不同。C.夙,往日、往昔,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夙”意思不同。D.解辫,旧时少数民族多结发辫,解辫谓改用汉人服饰,以示归诚。【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想要施行教化,以封德彝为首的朝中大臣都反对,只有魏征坚决支持,太宗听从魏征的话,实现了国家安宁。B.在论证“人渐浇讹”这一观点时,封德彝等人举了秦、汉统治者教化失败的例子来佐证,断言魏征没有认清形势。C.魏征既有远见卓识,又为人谦逊,当太宗自比为玉,将他比作打磨美玉的良匠时,他没有贪功,而是恭敬地道谢。D.王夫之既举了诸多名人作反例,又引用了孔子的名言增强说服力,也有对具体朝代的分析,论据翔实,论证有力。【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期月而可,信不为过。三年成功,犹谓其晚。(2)朕能任公,公称所委,其功独在朕乎 何故饰让也。【小题5】王夫之反驳了“三代以还,人渐浇讹”之说,他认为三代以后民风不好的原因在于什么 请概括说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