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 腊八粥 同步练习A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腊八粥》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作者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边城》B. 课文以“腊八粥”为线索,按“盼粥—猜粥—看粥—喝粥”顺序展开C. 详写了八儿等粥的过程,略写了喝粥的情景D. “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2. 下列选项中,对“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腊八粥的食材种类繁多,像农业展品一样丰富B. 腊八粥的制作过程像农业生产一样复杂C. 腊八粥的味道像农产品一样鲜美D. 腊八粥的外观像农业展览会的展品一样精致3. 下列句子中,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是( )A. 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B. 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C.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D. 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4. 下列关于课文详略处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详写等粥过程,突出八儿的天真可爱B. 略写喝粥情景,避免内容冗长C. 详略结合使文章重点突出,结构清晰D. 所有情节平均用力,体现全面性5. 下列对“八儿要哭的样子”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A. 表现八儿因饥饿而产生的急躁情绪B. 通过神态描写刻画八儿的馋嘴形象C. 侧面烘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D. 体现八儿对腊八粥的极度渴望6. 下列对“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的分析,正确的是( )A. 运用动作描写,表现八儿喝粥时的急切B. 运用心理描写,体现八儿对腊八粥的满足C. 运用比喻手法,形容腊八粥的浓稠D. 运用夸张手法,强调腊八粥的美味二、基础知识1. 文学常识填空(1)《腊八粥》作者是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2)课文通过__________的视角,展现了腊八节__________的家庭氛围。2. 根据拼音写汉字(1)tián nì( ) (2)nóng chóu( ) (3)dū nang( )(4)zhǒng zhàng( ) (5)rán fàng( )3. 选词填空(1)锅里的粥在叹气似的__________着。(搅和/搅拌)(2)八儿__________地说:“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嘟囔/嘀咕)(3)花生仁儿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__________的事。(不消说/不用说)4. 根据意思写词语(1)形容液体浓度高,不易流动。( )(2)小声自言自语,抱怨。( )(3)物体体积增大。( )(4)形容非常甜。( )5. 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仿写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仿写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内阅读阅读课文选段,完成问题选段一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选段二“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1. 选段一中,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腊八粥的诱人? 2. 选段二中,八儿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3. 文中“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有什么作用? 4. 结合全文,分析详写“等粥”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四、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家乡的腊八粥①我的家乡在北方,腊八节的主角永远是那锅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每年腊月初七晚上,母亲就开始忙碌起来,将红豆、绿豆、花生、桂圆、红枣等十余种食材泡在大瓦盆里,足足泡上一夜。②第二天清晨,天还未亮,厨房里就传来“咕嘟咕嘟”的声响。母亲将泡发的食材倒入大铁锅中,用长柄木勺慢慢搅动,柴火在灶膛里噼啪作响,火光映红了她的脸庞。③“腊八粥要慢火细熬,才能熬出食材的香气。”母亲总是这样说。她一边搅拌,一边往锅里撒一把冰糖,晶莹的糖粒落入粥中,像撒下一把星星。④八岁那年,我第一次参与熬粥。当我笨拙地搅动木勺时,母亲笑着说:“腊八粥里藏着个秘密,越用心熬,粥就越香甜。”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记住了这句话。⑤如今,母亲已不再年轻,但每年腊八节,她依然坚持亲手熬粥。当全家人围坐桌前,喝着浓稠香甜的腊八粥时,我终于明白,那锅粥里不仅有食材的香气,更有母亲的爱与岁月的沉淀。1. 本文围绕腊八粥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2. 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母亲撒冰糖的细节? 3. 文中“腊八粥里藏着个秘密”中的“秘密”指什么? 4. 对比《腊八粥》,本文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五、写作以“我家的腊八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要求:1. 结合课文的描写手法,运用细节描写;2. 表达对亲情的感悟;3. 语言流畅,有感染力。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D 2. A 3. B 4. D 5. A 6. A二、基础知识1. 文学常识填空(1)沈从文;沈岳焕;边城(2)八儿;甜蜜温馨2. 根据拼音写汉字(1)甜腻 (2)浓稠 (3)嘟囔 (4)肿胀 (5)燃放3. 选词填空(1)搅和 (2)嘟囔 (3)不消说4. 根据意思写词语(1)浓稠 (2)嘟囔 (3)肿胀 (4)甜腻5. 句子练习(1)示例:玉米咧开嘴,露出金黄的牙齿。(2)示例:弟弟的脸红得像熟透的苹果。(3)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难道没有继续吗?三、课内阅读1. 从视觉(糊糊涂涂煮成一锅)、听觉(叹气似的沸腾)、嗅觉(香味)多角度描写。2. 从急切(“要到什么时候才……”)到焦急(眼睛急红),再到委屈(要哭的样子)。3. 运用拟人手法,烘托八儿等待时的焦急,增强画面感。4. 详写“等粥”突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展现家庭温情,深化主题。四、课外阅读1. 母亲泡食材、熬粥过程、“我”参与熬粥、全家喝粥的情景。2. 细节描写体现母亲的用心,赋予腊八粥诗意与温情。3. 指用心熬制的粥更香甜,暗含对家人的爱。4. 都通过腊八粥表达亲情的温暖与传承。五、写作(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