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三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一)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三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一)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云南省昭通市一中等三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备考实用性联考(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早期的地球表面几乎全被海洋覆盖,只有少数几座岛屿不时露出水面。这些岛屿是由质地较轻的花岗岩组成的,它们浮在玄武岩地壳之上,是所有大陆的前身。
②今天,只有在南非、加拿大、格陵兰岛、澳大利亚等少数几个地区还能够找到这些原始岛屿的遗迹,这几片“微大陆”为我们保留了地球太古时代的样子。距今35亿年的叠层石化石就是在澳大利亚西部被发现的,而迄今最古老的微生物化石则是在格陵兰岛上被发现的,距今已有37亿年历史。
③早期的微生物肯定全都生活在幽暗的深海中,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是所有生命的终极杀手。大部分深海微生物依靠海底热液喷口产生的化学能生活,也有少部分微生物演化出光合作用的能力,能够利用热液喷口和荧光生物发出的微光生活,这就是绿硫细菌和紫硫细菌。这些细菌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分解的不是水,而是硫化氢,所以它们光合作用的副产品不是氧气,而是硫单质。
④虽然深海的光线很弱,但因为惧怕紫外线,这些细菌不敢去浅海生活,于是浪费了大好的阳光。大约在30亿至35亿年前,蓝细菌横空出世,一举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种细菌能够分泌一种黏液,挡住大部分有害的紫外线,它们终于可以在阳光充足的浅海生活了。充足的光能让蓝细菌具备了分解水分子的能力,因此,蓝细菌的光合作用产生的副产物不再是硫单质,而是氧气。
⑤那段时期,整个地球的浅海区和今天的哈梅林池非常相似,遍布叠层石。这些石头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扩张,迅速占领了地球上所有的浅海海滩,这样的景象一直持续了将近30亿年!换句话说,地球生命史的绝大部分时期都是被叠层石统治的,它们才是地球生命的王者。
⑥之所以会有这个结果,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细菌没有天敌。生命在演化出来之后,有将近20亿年维持在原核生物的状态。原核生物的细胞没有细胞核,也缺乏细胞器,无法发展出复杂的内部结构,只能以最简单的细菌形式存活于世。虽然细菌的种类成千上万,但它们的大小都差不多,谁也无法做到一家独大,大家只能和平共处,共同演化。
⑦说到生物演化,不少人相信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才是王道,其实在生命最初的30亿年里,来自外部环境的生存压力远比物种之间的竞争压力要大,所以合作才是生物演化的主旋律。蓝细菌虽然演化出高效利用阳光的绝招,但它们也必须依靠其他细菌的帮助才能存活,叠层石就是这种合作的结果。
⑧有意思的是,大自然似乎并不喜欢任何形式的一家独大。叠层石的疯狂扩张便为自身的覆灭埋下了伏笔,掘墓人正是蓝细菌光合作用的副产品——氧气。因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极为活泼的气体,很容易和多种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通常不太可能在大气层中累积下来。蓝细菌虽工作效率很高,但也花费了至少5亿年,才终于让氧气在大气层中稳定下来,从而彻底改变了地球大气的构成。
⑨氧气的出现对于生命来说喜忧参半。喜的是氧气在高空形成臭氧层挡住了太阳光中的大部分紫外线,从此地球表面安全了许多,生命非但不再需要躲进深海,甚至可以登上陆地。忧的是,当时地球上的绝大部分细菌早已适应无氧环境,氧气对它们来说就是毒药,于是只能继续待在海底,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无氧的环境。
⑩但是,也有一部分细菌演化出利用氧气的能力,迅速成为地表生物圈的主宰。大约20亿年前,一个古细菌吞下一个好氧细菌,后者没有死,而是在前者身体里安顿下来,成为这个古细菌的寄生虫,这一现象被称为“内共生”。此后,这个好氧细菌逐渐把自己的大部分DNA丢给宿主,自己则摇身一变,成为专门为宿主提供能量的线粒体。而宿主则因为有了能量的保证,逐渐演化出细胞核与复杂的细胞器,变成一个真核细胞。这就是如今所有复杂生物的前身。
又过了数亿年,一个真核细胞吞下一个蓝细菌,后者同样摇身变成叶绿体,帮助宿主进行光合作用,这就是植物的前身。再后来,一个真核细胞演化成多细胞生物,靠吞吃其他有机体为生,这就是动物的前身。
从此,地球生命变得多姿多彩,地表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终于成为今天的样貌。
(摘编自袁越《海洋诱惑》)
材料二:
①叠层石的出现,或者说蓝细菌的出现和生长,给地球带来了新的变化,将地球引入了新的纪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产生了氧气。
②氧气不断充满海洋,将海洋中存在的大量铁元素和其他金属元素氧化,这些金属氧化物从海洋中漂浮状态逐渐沉淀到海底,变成铁矿等矿床,成为我们今天能够利用的重要资源。
③在元古宙和古生代,叠层石在海洋中几乎没有天敌,一直在肆意生长。这种情况在早古生代奥陶纪时期发生了变化。在奥陶纪时期,海洋生物大辐射事件发生,出现了海绵、苔藓虫与其他后生动物,它们一起形成了比叠层石更加高级、更加复杂的生物礁灰岩,它们全方位挤占了叠层石原来的稳定优越的环境,叠层石只能在近岸区或台地边缘区盐度、温度存在一定异常的区域继续存活。好在得益于蓝细菌的强大生命力,以及其对海水深度、盐度、温度的广适性,倒也能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再之后,蛀孔类海洋生物的出现对其也造成了一定的打击,叠层石的生态位不断被压缩。与此同时,在地球上几亿年以来出现的数次大灭绝事件同样对叠层石也有毁灭性的打击。到了近现代海洋中,叠层石的分布范围已经非常局限了。只在澳大利亚大堡礁鲨鱼湾和巴哈马浅海区有它们的身影。
④从元古宙的盛极一时到现在的零落成泥,叠层石大起大落,它曾踏上过生命巅峰,也经历过重大坎坷,现在的它已经坦然面对,过起了与世无争的悠闲生活。尽管它已经远离俗世,但是人群中还依然流传着它的传说,“大地史书”“古生物钟”“地质瑰宝”都是人们对它的敬畏与赞扬。
(摘编自张超、郝彧《层层叠叠是岁月弯弯曲曲是年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期地球的原始岛屿由质地较轻的花岗岩构成,其遗迹仅存于南非、加拿大等地,这些“微大陆”保留了地球太古时代的面貌。
B.蓝细菌分泌的黏液能阻挡大部分有害的紫外线,使其得以在浅海生活,其光合作用分解水分子产生氧气,改变了大气构成。
C.真核细胞的演化经历了“内共生”过程,古细菌吞噬好氧细菌后,后者演化成线粒体,为复杂生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D.叠层石在元古宙与古生代早期几乎没有天敌,曾经统治地球生命近30亿年,近现代却只能在远离海岸的深海区存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叠层石成为地球生命的王者,与当时原核生物无天敌、结构简单且彼此无法形成竞争关系密切相关。
B.氧气是地球生命演化的“双刃剑”,既灭绝了厌氧生物,又为复杂生命诞生创造了条件。
C.真核细胞是所有植物和动物的前身,演化过程中先出现动物,后出现植物。
D.两则材料均未提及叠层石在未来可能的演化方向,因此叠层石在未来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3.下列选项中,最能概括两则材料共同主题的一项是( )
A.叠层石的演化历程:从海洋霸主到濒危物种的生态变迁。
B.蓝细菌的光合作用:地球生命史上的“氧气革命”及其影响。
C.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叠层石与地球生态系统的相互塑造。
D.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的进化突破与多样性辐射。
4.两则材料关于叠层石的叙述,在构思方面有明显差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科普类文本常通过特定语言策略实现知识传播,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它们在语言表达上的共性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沈从文
春天日子是长极了的。一个小城中,老年人不向太阳取暖就是打瞌睡,少年人无事做时皆在晒楼或空坪里放风筝。天上白白的日头慢慢地移着,云影慢慢地移着,什么人家的风筝脱线了,各处便都有人仰了头望到天空,小孩子都大声乱嚷,手脚齐动,盼望到这无主风筝,落在自己家中的天井里。
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与五岁的北生一起倚在朽烂发霉摇摇欲堕的栏干旁,数天上的大小风筝。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了一会天上,又望了一会河水。河水不像早晚那么绿,有些地方似乎是蓝色,有些地方又为日光照成一片银色。对岸种有油菜,菜花黄澄澄的如金子。另外还有三匹白马,两匹黄马,没有人照料,在那里吃草,从从容容,一面低头吃草一面散步。
小孩北生望到有两匹马跑了,就狂喜的喊着:“小姨,小姨,你看!”小姨望了他一眼,用手指指楼下,①这小孩子懂事,恐怕下面知道,赶忙把自己手掌掩到自己的嘴唇,望望小姨,摇了一摇那颗小小的头颅,意思像在说:“莫说,莫说。”
两个人望到马,望到青草,望到一切,小孩子快乐得如痴,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
他们是逃难来的,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五岁大的北生。胡胡涂涂坐了十四天小小篷船,船到了这里以后,应当换轮船了,一打听各处,才知道武昌城还被围着,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
到此地以后,一家人就找寻了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爸是一个武昌军部的军事代表。哥哥也是个北京军官,二哥在上海教书。几个人住此已经有四十天了。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
女孩岳珉望到河中水面上,有几片菜叶浮着,想起河里的水,远处的花,天上的云,以及屋里母亲的病,这女孩子,不知不觉又有点寂寞起来了。
她记起了早上喜鹊,在晒楼上叫了许久,心想每天这时候送信的都来送信,不如下去看看,抱着北生下楼。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的呼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母亲像是醒过一会儿了,一听到有人在房中走路,就睁开了眼睛。
女孩岳珉说:“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
病人不说什么,想到刚才咳出的血,微微的笑着。
“你咳嗽好一点吗?”
“好了好了,不要紧的。早上吃鱼,喉头稍稍有点火,不要紧的。”
这样问答着,女孩便想走过去,看看枕边那个小小的痰盂。
②病人忙说:“珉珉你站着莫动,我看看,这个月你又长高了!”
女孩岳珉害羞似的笑着,“我不像竹子罢,妈妈。我担心得很,人太高了,要笑人的!”
静了一会。母亲记起什么了。
“珉珉我作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
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脸,女孩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还梦到三毛老表来接我们,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爸爸莫非已动身了!”
“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
两人故意这样乐观的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口上虽那么说着,女孩岳珉心里却那么想着:“妈妈的病怎么办?”病人自己也心里想着:“这样病下去真糟。”
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回来了,两人正在天井里悄悄的说着话。女孩岳珉便站到房门边去,装成快乐的声音:“姐姐,大嫂,先前有一个风筝断了线,线头搭在瓦上曳过去,隔壁那个妇人,用竹竿捞不着,打破了许多瓦,真好笑!”
女孩岳珉拉了姐姐往厨房那边走去,低声的说:“姐姐,看样子,妈又吐了!”姐姐说:“怎么办?北京应当来信了!”小孩走过姐姐身边来,把两只手围抱着他母亲,“娘,娘,大婆又咯咯的吐了,她收到枕头下!”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
“看呀,看呀,快来看呀,一个一块瓦的大风筝跑了,快来,快来,就在头上,我们捉它!”北生拍着手叫着。
女孩岳珉抬起来了头,果然从天井里可以望到一个高高的风筝,如同一个吃醉了酒的巡警神气,偏偏斜斜的滑过去,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很长的在空中摇摆。
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稀奇的想到:“谁在问谁?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罢?”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的走到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就一定是远处来的人了。
可是,过了一会,一切又都寂静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一九三二年三月
(有删减)
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和部分段落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三段的环境描写,运用色彩丰富的自然元素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画卷,给人明媚温暖之感,奠定了小说的感情基调。
B.句子①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北生因害怕打扰到楼下重病的外婆,于是赶忙掩嘴,望望小姨,体现了北生的乖巧懂事。
C.小说第五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岳珉和北生远望之所见,并由女孩远望陷入沉思,自然地引出他们逃难至此,与父兄离散的回忆。
D.句子②中病人对女儿说话,表明母亲已深知自己病情严重,时日无多,想再多看看自己的女儿,体现了母亲对女儿无微不至的爱。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从少女岳珉的视角来观察和感知,将外面世界和家中变动有机结合起来,楼外的波澜在少女观察与等待的过程中悄然完成。
B.本文对小城的描绘,同作者在《边城》中描写茶峒一样,都通过对自然风光、淳朴人情和传统民俗的描写来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C.小说时空集中,一座小楼,一日之间,给读者呈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楼上”世界,自由灵动,充满生机;“楼下”世界,压抑沉重,充满苦难。
D.小说具有散文化的倾向,着墨于岳珉一家的日常活动,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叙事上的极简主义营造了一种表面的宁静氛围。
8.小说的结尾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有学者评价,“《静》是沈从文笔下流淌着的‘温柔的河流与静默的战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
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将炫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为欺也!”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
“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然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
(节选自刘基《卖柑者言》)
材料二: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印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选自柳宗元《蝜蝂传》)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困A剧不止也B其背C甚涩D物E积因F不散G卒H踬仆I不能起。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涉,经历,与《氓》“送子涉淇”的“涉”用法相同。
B.“予怪而问之曰”与《归去来兮辞》“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的“之”用法不相同。
C.廪,粮仓,除此之外,仓、困、庾、窖均有此含义。
D.苟,如果,与《陈情表》“欲苟顺私情”的“苟”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卖柑者所存之柑即使一整年也不溃烂,强调卖柑者储存技术高超,而所卖之柑价格昂贵却仍受人争抢购买的现象,也暗示世人容易被事物外在表象迷惑。
B.“我”买到一个柑橘,剖开之后像有股烟直扑口鼻,发现果肉干枯如破絮,感到奇怪,质疑卖柑者以次充好迷惑他人,卖柑者却认为是“我”没有好好考虑问题。
C.柳宗元描写了蝜蝂喜欢背东西的习性和攀爬时竭力不止的状态,这一描写具有较强的暗示性,为后文蝜蝂用尽力气以及其死亡的结局埋下伏笔。
D.卖柑者以“世之为欺者不寡”回应质疑,蝜蝂“苟能行,又持取如故”这两个细节,体现出二者对自身问题的“无意识性”,增强了批判的力度。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
(2)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
14.两则材料都为寓言,矛头直指当时的社会,请从针砭时弊角度分析两则材料的异同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凝碧池①
王维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文本二:
(王维)正在悲思,忽然闻人言雷海青殉节于凝碧池,因细询缘由,备悉其事,十分伤感,望空而哭。又想那梨园教坊,所习的乐章中,多是我的著作,谁知今日却奏与贼人听,岂不大辱我文字。又想那雷海青虽屈身乐部,其平日原与众不同,是个有忠肝义胆的人,莫说那贼人骄态狂言,他耳闻目见,自然气愤不过。只那凝碧池在宫禁之中,本是我大唐天子游幸的所在,今却被贼人在彼宴会,便是极伤心惨目的事了。想到其间,遂取过纸笔来,题诗一首。
(摘编自《隋唐演义》)
【注】①唐禁苑中池名。唐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兵入长安,曾于此大宴其部下。
15.下列对文本一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哀民生凋敝,通过野烟的动态反衬环境的死寂,渲染动荡、萧条的氛围,表明百姓对安史之乱的愤恨与不满。
B.“万户”从数量上展现出民众的范围,“百僚”聚焦于朝廷官员群体,二者形成工整对仗,凸显战乱带来的影响。
C.“秋槐叶落”与“奏管弦”、宫室荒芜的想象与百官朝天的追忆形成鲜明对比,景情交融、哀乐交织,充满张力。
D.末句意蕴凝厚,乱贼在凝碧池宴饮庆祝,看似平实的记录,却充满悲愤与哀痛之感,表现了作者深沉的黍离之悲。
16.文本一与文本二同写亡国悲情,但文体的不同使二者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显著差异,请结合文本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运用典故向晋武帝表明自己会不惜性命为国尽忠,以报答知遇之恩的句子是“ , ”。
(2)一些人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路上越走越远,却忽略了内心的真正需求。陶渊明却能在《归去来兮辞》中以“ , ”表达自己对精神世界的坚守,在狭小空间里拥有豁达的心境。
(3)古诗词中关于“木”这一意象的诗句很多,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洞是怎么“长大”的?这是天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国际期刊《自然·天文学》近期发表的一篇论文介绍,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处于“狂吃”阶段的超大质量黑洞——它在宇宙大爆炸后约15亿年就能以极快速度吞噬物质。这个名为LID-568的黑洞吞噬物质的速度超过“爱丁顿极限”40倍。它的发现为理解早期宇宙中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和快速成长提供了宝贵线索。
同现有理论不符的新发现,往往蕴藏着科学发展的可能。黑洞是一种高密度天体,其引力之强,使得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光都无法逃脱。( ① ),吸入黑洞的物质越多越重,黑洞的质量、半径和体积也就越大。同时,黑洞的寿命不是无限的。黑洞会产生一种被称为“霍金辐射”的微弱辐射,从而最终蒸发消失。但( ② ),据估计,诞生于宇宙之初,质量大于10亿吨的黑洞,现在应该还没有蒸发完。
目前,( ③ )——轻种子模型和重种子模型。前者认为,黑洞起源于宇宙最早一代恒星的坍缩,随后在吸积过程中逐渐增大。后者认为,黑洞直接由大质量气体云坍缩形成,早期的质量更大。这两种理论均认为,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需要经过数亿年的持续吸积。同时,黑洞的生长受到“爱丁顿极限”的滞约。“爱丁顿极限”是一个理论计算直,指黑洞在吸积物质时能够达到的最大亮度与吞噬速律的平衡点。理论上,超出这一极限,黑洞的辐射压力就会将吸积物质向外推开,限制其进一步成长。
此次研究团队发现LID—568时,它的吸积率远超“爱丁顿极限”。这说明宇宙早期的黑洞可能经历过多个快速吸积阶段,成长速度可谓是 (甲)。这一发现还证明,无论形成之初的质量如何,这类黑洞都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进食”,一口吃成“大胖子”(乙)。这对理解黑洞形成过程至关重要,揭示了宇宙大爆炸后超大质量黑洞形成的潜在多样性。
18.下列词语与文中“超大质量”构词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无法逃脱 B.深居简出 C.包罗万象 D.现有理论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再根据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一口吃成‘大胖子’”的含义,写一个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
20.文中第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进行修改。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提到,名为LID-568的黑洞吞噬物质的速度超过“爱丁顿极限”40倍。有人因此认为:“既然这个黑洞的吞噬速度能突破极限,说明‘爱丁顿极限’理论是错误的。”请运用归谬法(即先假设该观点成立,再推导出矛盾或荒谬结论,从而反驳该观点)对上述观点进行反驳。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Ⅰ《海洋诱惑》中这样写道:“大约20亿年前,一个古细菌吞下一个好氧细菌,后者没有死,而是在前者身体里安顿下来,成为这个古细菌的寄生虫,这一现象被称为‘内共生’。此后,这个好氧细菌逐渐把自己的大部分DNA丢给宿主,自己则摇身一变,成为专门为宿主提供能量的线粒体。而宿主则因为有了能量的保证,逐渐演化出细胞核与复杂的细胞器,变成一个真核细胞。”
以上文字给你带来哪些思考?请结合社会现实或个人经历,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A 3.C 4.①材料一以叠层石为切入点,重点阐述蓝细菌产生氧气对地球生命的革命性影响(如促成真核细胞诞生、推动生物登陆),将叠层石置于“生命从简单到复杂”的整体脉络中。
②材料二以“叠层石”为中心,详细描述其从元古宙繁盛到奥陶纪被挤压、近现代局限分布的过程,突出“生物竞争”与“环境压力”对单一物种的影响。 5.①科学性:准确运用数字、专业术语和严谨的逻辑推理,如“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扩张”“蛀孔类海洋生物”“因此”“与此同时”等。
②文学性: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掘墓人”“摇身一变”“悠闲生活”等;采用散文化(诗化)的表达,如“叠层石的疯狂扩张便为自身的覆灭埋下了伏笔”“从元古宙的盛极一时到现在的零落成泥”等。
③通俗性: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蓝细菌横空出世,一举解决了这个问题”“掘墓人正是蓝细菌光合作用的副产品——氧气”,将蓝细菌和氧气拟人化,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④哲理性:如“大自然似乎并不喜欢任何形式的一家独大”“它曾踏上过生命巅峰,也经历过重大坎坷,现在的它已经坦然面对”等语句中蕴含着自然生命的哲思。
⑤趣味性:如材料一讲述古细菌吞下好氧细菌,好氧细菌变成线粒体,真核细胞吞下蓝细菌,蓝细菌变成叶绿体等内容,就像在讲述奇妙的“故事”,把复杂的生物演化过程描述得生动有趣,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6.C 7.B 8.①情节突转:通过场景的转换,揭示了故事的结局,暗示了父亲已经去世。情节突转,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让读者感受到命运的无常与残酷,引发对战争灾难的反思;②情节呼应:与前文岳珉对父亲和哥哥归来的期盼形成呼应,岳珉等人等待的希望破灭,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含蓄而意味深长;③主题上:凸显了命运的无常,展现出时代的沧桑和小人物在命运洪流中的无力感。 9.①温柔的河流:在作者笔下,叙事始终是平和的、温柔的、克制的,没有着墨于战争的血腥场面,而是将视角转向秀丽的小城风景,恬静闲适的小城生活和岳珉家人之间的相互体谅、温情关怀和殷切期盼,叙事如温柔的河流一般;②静默的战争:沉寂的氛围和温和的叙事却难掩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岳珉一家因战乱而逃难,家人离散,生活拮据,母亲重病,他们苦苦等待的父亲也在战争中去世,战乱时代下的人们如飘摇不可捉摸的风筝一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③作者通过平和温柔、冷静克制的叙事方式,描写了温暖祥和,恬静闲适的生活图景,但恬静的氛围下是战争对原始和谐的破坏,隐藏着生活的沉重和命运的不可捉摸,让人感到沉重难抑。
10.BDG 11.D 12.D 13.(1)那些喝着美酒、吃着美食的人,哪一个不是威风凛凛令人敬畏,显赫过人得值得效仿?
(2)如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不放过,用来增加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会成为自己的累赘。 14.同:都以物喻人,揭露社会黑暗,借故事表达对统治阶级的批判;
异:①材料一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柑橘,暗讽元末官员徒有虚名、昏聩无能;②材料二以蝜蝂“善负物”“又好上高”的习性,影射贪官污吏的贪婪无度。
15.C 16.
①文本一是诗歌,注重意象选择、意境营造,多运用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对比等手法间接抒情,表意含蓄。
②文本二是小说,注重刻画形象、设计情节,通过对人物神态、心理等描写直接抒发情感,直白强烈。
17. 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8.D 19.甲:一日千里
乙:一蹴而就 20.“滞”改为“制”;“直”改为“值”;“律”改为“率”。 21.①黑洞可通过吸积物质成长
②这个蒸发过程极其缓慢
③黑洞的形成有两种理论 22.如果“爱丁顿极限”理论错误,那么所有黑洞都应能随意突破吞噬速度限制。但事实上,宇宙中多数黑洞的吸积速度始终低于“爱丁顿极限”,其生长受到“爱丁顿极限”的制约。因此,不能仅因一个特例就否定整个理论。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