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东省滨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随着电视剧《长安的荔枝》的热播,“‘一骑红尘妃子笑’读音”这个话题直接冲上了热搜榜首。主持人康辉给出了解释: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骑”字在表示“骑兵”或“骑马的人”时,只有“qí”这一个读音,“jì”被明确标注为“旧读”。原来,早在1985年,国家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就对这个字的读音做了规范,“一骑红尘妃子笑”里的“骑”正式读“qí”,不再读“jì”。这一规范也被运用到现在出版的语言工具书、教材以及播音人员参考手册中。但这个改变,让不少网友瞬间陷入“知识盲区”,直呼接受不了,好好的诗词,读音一改,感觉韵味都没了,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呢?(摘编自《“一骑红尘”读错?那些被颠覆的读音真相》)材料二:01从语言演进规律看,“骑”读“qí”是普通话规范化的必然结果。作为动词,“骑马”“骑行”中的“骑”读“qí”早已深入人心;而作为名词“一骑”的“jì”音,在日常交流中逐渐式微。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将“骑”统读为“qí”,正是基于现代汉语使用场景的科学调整。这种调整并非“拍脑门决定”,而是历经专家调研、公众意见征集等严谨程序,如2016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修订时,曾通过座谈会、网络调查等方式收集五万余人意见,体现了“约定俗成”的语言发展规律。规范化的核心在于提升交际效率。将读音进行简化,有助于降低记忆难度,也降低整体的社会沟通成本,不需要记住过多的读音,对于文字普及有重要意义。以“骑”字为例,除了古诗文,日常语言中几乎无人会用“一人一马”的意思,jì这个音事实上已从现代语言场景中消失了。因此,就像“确凿”改读“záo”、“呆板”改读“dāi”一样,“骑”读“qí”是为了让语言更简洁、更易普及。语言学家王洪君表示:“审音表的目的是为了语言生活的简练和小学生认字方便。”当“一骑红尘”的“骑”统一为“qí”,中小学教材、词典工具书便能形成统一标准,避免师生陷入“读音混战”。规范读音是语言发展的必然逻辑,但如果简单粗暴地将“jì”打入“旧读”冷宫,难免刺痛公众的文化情感。对许多人而言,“一骑(jì)红尘”不仅是读音记忆,更是与古诗词初遇的情感印记,保留“jì”音是文化记忆的情感锚点。网友调侃的背后,是一代人在平仄韵律中感受唐诗之美的青春记忆——当“骑”读“jì”时,按平仄来分析应该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格律诗的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同句之中,平仄相间;对句之中,平仄相对。”上句的“一骑”是“仄仄”,下句的“无人”是“平平”,完全对应,非常严密地符合平仄。“骑”是第二个字,是格律诗严禁变调的字。如果读qí,就变成了平声,破坏了诗歌的声韵和谐。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俞香顺就指出:“读仄声‘jì’更能体现原诗的韵律美。”对“jì”的坚持,本质是对文化原真性的守护。诗词的韵律美不仅是文字游戏,更是中华文化的独特密码。当“骑”读“jì”时,我们能更直观地理解“千骑卷平冈”中“骑”作为量词的古汉语用法,也能在“铁骑突出刀枪鸣”中感受战马奔腾的声响节奏。正如台湾作家张大春所言:“语音是河床,语义才是流水。”保留“jì”音,不是固守陈规,而是为文化记忆保留一条“河床”,让后人能通过声音线索追溯古典诗词的美学根源。“骑”字该读“qí”还是“jì”,不能搞“一刀切”。争论背后,实则是语言规范化与文化传承之间的深层博弈——“骑”字读音之争,从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需要“双轨并行”的智慧题。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显著提升,人们对于简化不再抱有强烈的执念。在基础教育和公共传播中,可以严格执行“qí”的规范读音,确保语言交际的准确性;而在文化展演、古诗吟诵等场景中,应当允许“jì”作为审美选项存在,满足公众对韵律美的情感需求。就像京剧保留“上口字”、书法传承繁体字一样,语言规范与文化审美本可各美其美——课堂上教“qí”,让孩子掌握标准普通话;朗诵时读“jì”,让诗词还原平仄之美,这种“双轨制”既尊重了语言发展规律,又守护了文化情感纽带。实现双轨并行,需要决策层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一方面,专家需增强读音调整的透明度,如在教材、词典中明确标注“旧读jì”,并解释调整缘由,避免公众产生“黑白颠倒”的误解;另一方面,公众也应理解语言是动态发展的活态文化,不必将“旧读”与“错读”划等号。正如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教授王晖建议:“教师应按教材教规范读音,同时告诉学生旧读并非错误,只是推荐新读法。”这种包容的态度,能让文化传承在规范与情感之间找到平衡点。“骑”字读音的争议,本质是传统与现代如何对话的命题。语言规范如同铁轨,为文化传承提供前行的方向;而文化情感则像枕木,承载着历史记忆的重量。规范读音也要区别对待,尤其是“骑”读成“jì”已经是大多数人的习惯,没必要非强行“纠偏”不可。唯有让“qí”的规范与“jì”的韵味并行不悖,才能让普通话既成为高效的交际工具,又化作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毕竟,真正的文化传承,从不是用现代“靴子”硬套古代“脚”,而是在尊重规律中守护情感,在与时俱进中留住根脉。(摘编自胡欣红《读音变了诗还美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长安的荔枝》热播引发读音争议,说明公众对语言规范化进程普遍持抵制态度。B.日常语言中无人会把“骑”理解为“一人一马”,这是“jì”这个音在现代汉语中消失的重要原因。C.两则材料均认为,“骑”统读“qí”是语言规范化的结果,但材料二也分析了其旧读的文化价值。D.在“千骑卷平冈”等古诗文中保留“jì”这个音,这不是文字游戏,而是对文化原真性的守护。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确凿”“呆板”等改读案例,与“骑”统读“qí”的调整目的一致。B.语言学家王洪君的观点,支撑了“骑”统读为“qí”这一语言规范。C.“双轨并行”方案既承认语言发展规律,也为文化记忆保留弹性空间。D.将语言规范比作“铁轨”、文化情感比作“枕木”,强调前者应主导后者。3.根据材料二提到的平仄规律,下列诗句中加点字保留古音,与“骑”读作jì依据相同的一项是( )A.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kàn,古音为kān)。B.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古音为xiá),白云生处有人家。C.云想衣裳(shāng,古音为cháng)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D.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古音为cuī)。4.材料二最后一段使用了“靴子”和“脚”两个词语,请结合文本简析其作用。5.当下我们应如何对待古诗文中的“旧读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四世同堂(节选)老舍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在他的壮年,他亲眼看见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后来又目睹清朝皇帝退位,和接续不断的内战。战争没有吓倒他,和平使他高兴。逢节他要过节,遇年他要祭祖,他只求消消停停地过着不至于愁吃愁穿的日子。即使赶上兵荒马乱,他也自有办法:家里老存着够全家吃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这样,即使炮弹在空中飞,兵在街上乱跑,他也会关上大门,再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上,便足以消灾避难。他总以为北平是天底下最可靠的大城,不管有什么灾难,到三个月必定灾消难满,而后诸事大吉。北平的灾难恰似一个人免不了有些头疼脑热,过几天自然会好了的。不信,你看吧,祁老太爷会屈指算计:直皖战争有几个月?直奉战争又有好久?啊!听我的,咱们北平的灾难过不去三个月!七七抗战那一年,祁老太爷已七十五岁。对家务,他早已不再操心。他现在的重要工作是浇浇院中的盆花,说说老年间的故事,给笼中的小黄鸟添食换水,和携着重孙子孙女极慢极慢的去逛大街和护国寺。可是,卢沟桥的炮声一响,他老人家便没法不稍微操点心了,谁教他是四世同堂的老太爷呢。儿子已经是过了五十岁的人,而儿媳的身体又老那么病病歪歪的,所以祁老太爷把长孙媳妇叫过来。他最喜欢长孙媳妇,因为第一,她已给祁家生了儿女,教他老人家有了重孙子孙女;第二,她既会持家,又懂得规矩,一点也不像二孙媳妇把头发烫得像烂鸡窝似的;第三,儿子不常住在家里,媳妇又多病,所以事实上是长孙与长孙媳妇当家,而长孙终日在外教书,全家十口的生计与亲友交际,便差不多都由长孙媳妇一手操持了。长孙媳妇没入过学校,所以没有学名。出嫁以后,才由她的丈夫像赠送博士学位似的送给她一个名字——韵梅。韵梅两个字仿佛不甚走运,始终没能在祁家通行得开。老太爷以为“韵梅”和“运煤”既然同音,也就应该同一个意思,“好吗,她一天忙到晚,你们还忍心教她去运煤吗?”这样一来,连她的丈夫也不好意思叫她了,于是她除了“大嫂”“妈妈”等应得的称呼外,便成了“小顺儿的妈”;小顺儿是她的小男孩。小顺儿的妈走路,说话,吃饭,作事,都是快的,可是快得并不发慌。她梳头洗脸擦粉也全是快的,所以有时候碰巧了把粉擦得很匀,她就好看一些;有时候没有擦匀,她就不大顺眼。当她没有把粉擦好而被人家嘲笑的时候,她仍旧一点也不发急,而随着人家笑自己。她是天生的好脾气。祁老人梳着白须,半天没出声。这是他对晚辈说话前的习惯——因为自己识字不多,不及儿子孙子,很怕他们看不起他。因此,他对晚辈说话的时候总是先愣一会儿,表示自己很会思想。祁老人把白须梳够,又用手掌轻轻擦了两把,才对小顺儿的妈说:“咱们的粮食还有多少啊?”小顺儿的妈眼珠一转,已猜到老太爷心意,很脆很快的回答:“还够吃三个月的呢!”其实家中粮食没那么多,但她不愿因说实话而惹老人啰嗦,对老人和孩子,她很会运用善意的欺骗。“咸菜呢?”“也够吃!干疙瘩、老咸萝卜都有!”“好!”老人满意了。可是老人并不想就这么结束了关切,他必须给长孙媳妇说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日本鬼子又闹事哪!哼!闹去吧!庚子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连皇上都跑了,也没把我的脑袋掰了去呀!八国都不行,单几个日本小鬼能有什么蹦儿?咱们这是宝地,多大的乱子过不了三个月!咱们可也别太粗心大胆,起码得有窝头和咸菜吃!”老人每说一句,小顺儿的妈就点一次头,或说一声“是”。这些话她听了至少五十次,但是还当作新话听。老人一见有人欣赏自己的话,不由的提高了一点嗓音,以便增高感动的力量:“你公公五十多了,操持家务还差得多呢!你婆婆是个病包儿,跟她商量事只懂哼哼!这一家就仗着你跟我!咱们俩要是不操心,一家子连裤子都穿不上!你信不信?”小顺儿的妈不好意思说“信”或“不信”,只低眼笑了一下。“瑞宣还没回来?”瑞宣是他长孙。“他今天有四五堂课。”“哼!开了炮,还不赶紧回来!瑞丰和他那个疯娘们呢?”老人问的是二孙和二孙媳妇。“他们俩——”小顺儿的妈不知怎样回答好。“年轻轻的公母俩,老是蜜里调油,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把头发烫成鸡窝似的,也不怕人家笑话!”“小三儿呢?”小三儿是瑞全,还没有结婚,已快在大学毕业了。“老三带着妞子出去了。”妞子是小顺儿的妹妹。“他怎么不上学?”“老三刚才跟我讲了好大半天,说咱们要再不打日本,连北平都要保不住!”小顺儿的妈说得很快,可是也很清楚。“说的时候,他把脸都气红了,又是搓拳,又是磨掌的!我就直劝他,反正咱们姓祁的人没得罪东洋人,他们一定不能欺侮到咱们头上来!我是好意这么跟他说,好教他消消气;喝,哪知道他跟我瞪了眼,好像我和日本人串通一气似的!我不敢再言语了,他气哼哼的扯起妞子就出去了!您瞧,我招了谁啦?”老人愣了一小会儿,然后感慨着说:“我很不放心小三儿,怕他早晚要惹出祸来!”正说着,小顺儿的爷爷走了进来。小顺儿的妈赶紧去倒茶。爷爷是位五十多岁的黑胡子小老头儿。中等身材,相当的富态,圆脸,重眉毛,大眼睛,头发和胡子都很重很黑。作惯了生意,他的脸上永远是一团和气,鼻子上几乎老拧起一旋笑纹。今天,他的神气可有些不对。他还要勉强的笑,可是眼睛里并没有笑时那点光,鼻子上的一旋笑纹也好像不能拧紧;笑的时候,他几乎不敢大大方方的抬起头来。“怎样?老大!”祁老太爷用手指轻轻的抓着白胡子,就手儿看了看儿子的黑胡子,心中不知怎的有点不安似的。黑胡子小老头很不自然的坐下,看了父亲一眼,他低下头去,低声的说:“时局不大好呢!”“打得起来吗?”小顺儿的妈以长媳的资格大胆的问。“人心很不安呢!”祁老人慢慢的立起来:“小顺儿的妈,把顶大门的破缸预备好!”(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七事变”的背景下祁老太爷在家里从“事不关己”的旁观到开始操持家务,表明四世同堂的平静生活正在被打破。B.文章以祁老太爷对长孙媳妇的喜欢和对二孙媳妇“烫得烂鸡窝似的头发”的反感相对比,暗示新旧观念的冲突。C.面对祁老太爷对粮食和咸菜的询问,长孙媳妇运用善意的欺骗,是为了在老太爷面前证明她管理家庭的智慧和能力。D.文章对小顺儿的爷爷勉强的笑、眼里没光等神态的描写,透露出他作为生意人对时局动荡下生意受损的忧虑。7.关于文中祁老太爷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祁老太爷“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的心理,既体现中国人传统观念中对长寿的追求,也暗示了他对安稳度日的执念。B.祁老太爷用破缸顶门、囤积粮食等行为,既体现了他应对战乱的生存策略,也暴露出传统市民对危机认知的局限性。C.祁老太爷对瑞全“早晚要惹祸”的担忧,既反映了他对家族安稳的重视,也侧面展现了瑞全积极进步的抗日立场。D.祁老太爷问儿子“怎样?老大!”,这一语言描写既写出了祁老太爷作为封建家长的压迫性,也表现出对时局的担忧。8.小说在描写祁老太爷的语言时,运用多种手法取得了幽默的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两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9.有评论认为,《四世同堂》“在日常琐事中见出民族命运”。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礼》: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盛容饰以适父母之所。在父母之所,有命之,应唯敬对。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为概,祭祀不为尸。宋武帝即大位,春秋已高,每旦朝继母萧太后,未尝失时刻。彼为帝王尚如是,况士民乎!梁临川静惠王宏,兄懿为齐中书令,为东昏侯所杀,诸弟皆被收。僧慧思藏宏,得免。宏避难潜伏,与太妃异处,每遣使恭问起居。或谓:“避难须密,不宜往来。”宏衔泪答曰:“乃可无我,此事不容暂废。”彼在危难尚如是,况平时乎!(节选自司马光《温公家范》)材料二: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①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司马谈《命子迁》②)材料三: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节选自《孝经》)[注]①获麟,指春秋鲁哀公十四年猎获麒麟的事情。相传孔子作《春秋》至此而辍笔。②《命子迁》是司马谈写给儿子司马迁的家训。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孔子修旧A起废B论诗C书D作E春秋F则学者G至今则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往,与《孔雀东南飞》“始适还家门”的“适”意义相同。B.“且夫孝始于事亲”与《氓》“至于顿丘”的“于”用法不同。C.死,为……而死,与《离骚》“伏清白以死直兮”的“死”用法相同。D.当,面对,与《陈情表》“当侍东宫”的“当”意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人之子,出门和回家必须面见父母,住房、坐立、走路、吃饭、祭祀都要讲求一定的规矩。B.宋武帝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了,但每天清晨都会去朝见继母肃太后,百姓深受感染,纷纷效仿。C.司马谈认为,天子的封禅典礼自己不能随行是命运的安排,并嘱咐儿子做太史后要著书立说。D.周公论述歌颂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扬周公、召公的风尚等一系列的做法,为天下人所称道。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2)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14.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孝”的内涵?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至喜堂新开北轩手植楠木两株走笔呈元珍表臣欧阳修为怜碧砌宜佳树,自斸①苍苔选绿丛。不向芳菲趁时节,直须霜雪见青葱。披烟带雾初含秀,过雨吹风渐出茸。时扫浓阴北窗下,一枰②闲且伴衰翁。[注]①斸zhuó,砍,铲除。②枰,棋盘。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叙事,点明缘由,交代诗人因怜爱堂前碧石台阶,铲除苍苔,栽种楠木。B.颔联写百花顺应时节缤纷绽放,楠木经霜雪而青翠,意在突出楠木的秀丽。C.“渐出茸”描绘出楠木萌发新叶的状态,用“过雨吹风”衬托其生命旺盛。D.诗人将个人情志与赠友之意巧妙融合,既借楠木自勉,也暗含对友人的期许。16.尾联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毕业纪念册的留言簿上,张教授引用屈原《离骚》中的“ , ”两句,勉励自己的爱徒从流水中汲取智慧,时不我待,珍惜光阴。(2)小刚给挚友发微信,引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抒写假期能与家人说说知心话,还可以听听音乐、读读书的惬意。(3)看到下图中的内容,我们会马上想到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 , ”两句。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们提到民乐,脑海中浮现的通常是老一辈艺人的吹拉弹唱,或是传统音乐会上严肃甚至略显刻板的表演。确实,在不少人眼里,民族乐器似乎天生带着“土”“俗”的味道。作为传统民乐典型代表,二胡起源于唐代少数民族部落的马上乐器——奚琴,宋元时期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广泛流传于民间。不知从何时起,二胡渐渐与街头乞讨卖艺相联系。近代著名民间艺人阿炳,用《二泉映月》让二胡闻名世界, A ,也进一步强化了二胡“悲情乐器”的印象。①近年来,二胡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迅速“潮”了起来。②曾视为“悲情老者”的二胡,③正在短视频时代以“摇滚手”“电子先锋”的身份强势破圈。④这一转变不只是传播媒介发挥作用,⑤而是传统文化基因的创造性激活。从网络平台到综艺节目,再到民间二胡表演,这股向“新”而行的潮流( )。欣喜之余,笔者也注意到二胡潮流化过程中存在搞噱头、博流量、低俗化等问题。需要强调的是,民乐真正的“潮”绝不是简单的表面炫酷,而是在深植传统根脉中,以前沿科技为手段探寻创新的可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且背后凝聚了一代代艺术家的坚守与心血的二胡走到今天实属不易。如今,我们一边鼓励大胆尝试跨界,一边反复提醒他们:潮可以, B 。二胡虽然变了形态,但精神的“腰杆”不能弯。18.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望风披靡 B.摧枯拉朽 C.势如破竹 D.长驱直入20.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横线句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改造我们的学习》)B.“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修辞立其诚》)C.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的呢,这岂不冤枉!(《为了忘却的记念》)D.气哄哄地放在这些廉价的、不需要更多维持费的“机器”们面前。(《包身工》)21.把文中第五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三个语意连贯的句子,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人生最好的境界就是拥有丰富的宁静。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 2.D 3.B 4.运用比喻,将现代语言规范比作“靴子”,古代语言特点比作“脚”,形象说明不应强行用现代规范套古代语言,应尊重两者差异,体现对语言发展规律和文化传承的兼顾。 5.①基础教育和公共传播中执行规范读音,保证交际效率;②文化展演、古诗吟诵等场景允许旧读,保留韵律美和文化记忆;③教材、词典标注旧读并解释调整原因,促进公众理解。6.C 7.D 8.①“好吗,她一天忙到晚,你们还忍心教她去运煤吗?”运用谐音双关,将“韵梅”与“运煤”联系,幽默表达对长孙媳妇的疼爱。②“八国都不行,单几个日本小鬼能有什么蹦儿?”运用口语化表达“蹦儿”,生动且幽默地体现祁老太爷对时局的轻视。 9.①日常琐事如祁老太爷关心粮食咸菜、家人对话等,反映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②在七七事变背景下,这些琐事中蕴含着民众对战争的态度、家族的坚守等,体现民族在战乱中的生存状态,故“在日常琐事中见出民族命运”。10.BDF 11.A 12.B 13.(1)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吧。(2)大夫有三个直言劝谏的臣子,即使(大夫)没有道义,也不会失去他的封地。 14.①赡养父母并心存恭敬;②出入告知父母,言行有规矩;③危难中不废对父母的问候;④立身扬名,光耀父母;⑤父母有不义时,要直言劝谏。15.B 16.①“时扫浓阴北窗下”体现对楠木的爱护,暗含对宁静生活的享受;②“一枰闲且伴衰翁”表达与友人对弈的闲适,流露超然心境;③整体寄寓诗人对坚韧品格的追求和对友情的珍视。17. 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18.②“曾视为”前加“被”;⑤“而是”改为“更是”; 19.C 20.D 21.二胡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它的背后凝聚了一代代艺术家的坚守与心血。二胡走到今天实属不易 22.A.但其作品的悲彩;B.不能丢了传统根脉;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