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卷八 年 级 语 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室和座位号;2.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答题时,请注意各大题题号后面的答题提示;4.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5.答题卡上不准使用涂改液、涂改胶和贴纸;6.本试卷共22道小题,考试时量120分钟,满分120分。1、积累与运用(共22分)1. (2分)文字是一种特殊的符号,不仅能记录信息,还能传承文化。钟灵同学做笔记时,发现同学们对有些字的音和形模棱两可,于是做了以下字词归纳,请你找出有误的一项( )A. 应注意汉字中的一字多音现象,例如“拾级而上”中“拾”应该读作shè。B. 大部分的形声字可根据声旁定读音,例如:湿漉漉(lù)、缅怀(miǎn)、诬蔑(miè)、寒噤(jìn)。C. 应注意区别形近字,例如:不要将“不修边幅”写成“不修边辐”,应将“不知所错”写成“不知所措”,应将“纷至踏来”写成“纷至沓来”。D. 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区分形近字,如“决择、驰骋、浮躁”是正确写法。2.(2分)语文老师批改作文时,发现钟灵同学喜欢引用成语,下列加点成语引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秋天是个行将就木的季节,落叶四散飘零,秋雨连绵不断,勾起了游子绵绵的乡愁。B. 那年八月,杜甫经历了一场暴风骤雨的袭击;秋风萧瑟,秋雨如麻,破败的屋子茅草纷飞。C. 闻一多先生走进会场,嘈杂声戛然而止,广大青年们都期待着他慷慨激昂的演说。D. 有人企图通过操纵货币促进出口,导致全球经济失调,对此我们绝不能袖手旁观。3.(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B.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C. 我们要认真宣传新的《中学生守则》,防止中学生不做坏事。D. 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4.(2分)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在这首诗里,诗人从“神姿仙态桂林的山”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落笔,联想到“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②以“鸡笼山一唱屏风开,大地的愁容春雨洗”起势,感叹“红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汗雨挥洒彩画笔”。③1959年7月,当代诗人贺敬之用清新明快,委婉抒情的民歌体“信天游”,写下脍炙人口的《桂林山水歌》。④从对山水之美的赞叹,升华为对祖国美好山河的歌颂,寄托着对少年英雄的深切期望。⑤整首诗含蓄地概括了桂林的历史巨变。A.③⑤④①② B.③①②⑤④C.①②③⑤④ D.①②④③⑤5.(2分)下面是钟灵同学阅读教材的部分摘抄笔记,有误的一项是( )A.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B.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C.《庄子》一书是庄子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6. 古诗文默写(共6分,每空1分)古典诗文的学习让我们丰富了很多人生体验。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祈求广厦万间庇护天下人的愿望“(1)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读《卖炭翁》一诗中读到“(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感受到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深切体会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艰难;读《卜算子 咏梅》“(3)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能体会到陆游借梅花凋落来表达的至死不渝的爱国之心。7.综合性学习中国人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八年级某班拟开展“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6分)(1)请为本次活动设计一则宣传标语。(2分)(2)班长围绕“以和为贵”的主题,已经设计出活动一,请你另设计一项活动。(2分)活动一:举行“以和为贵”征文比赛活动二: (3)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和”,心不争也;“不同”,志各异也。钟灵所在班级正在筹备“‘和而不同’适用于修身养性还是社会交往”的辩论赛,请你为钟灵任选一方观点并进行阐述。(2分)2、阅读与鉴赏(共48分)(1)古诗鉴赏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回答问题。(共7分)题破山寺后禅院常 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8.(2分)下列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以由外到内的游踪为线索写景抒情。B.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表现了诗人春风得意、开朗豁达的胸怀。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幽”“深”二字互相映衬,共同烘托出幽静的气氛。D.诗中抒写了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9.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5分)(2)文言文阅读(共12分)陶潜之略传房玄龄陶潜,字元亮。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①。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②素琴一张,弦徽③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陶潜传》)【注】①融然:和悦的样子。②畜:同“蓄”。③徽:系琴弦的绳子。10.(2分)下列对文中字词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的本义是像羊一样说话,有吉祥美好之义,后来引申为“友好”“擅长”“爱惜”“容易”等义。由此可以推测“博学善属文”中的“善”为“擅长”之义。B.“其亲朋好事”和“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中“其”的用法和含义是一样的,都是代词,代“他”。C.成语“义不容辞”中的“辞”是“推托、推辞”的意思,以此推断,“潜亦无所辞焉”中的“辞”也可以解释为“推托、推辞”。D.“而畜素琴一张”中的“素”有“白色的”“未加装饰的”“一向,平素”等义项,依据前后语境,此处应选“未加装饰的”之义。11.(2分)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B.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C.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D.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1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陶潜”的性格特点。多久没读(5分)(三)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14-16题(8分)【材料一】有调查显示,43%的受众认为,大部分读书时间被短视频、即时通讯等娱乐活动占据。2024年中国短视频视听用户规模达10.74亿人。刷短视频已经成了“杀时间”第一利器。被短视频“霸屏”的你,有书了?书籍走向富媒体化,阅读的定义也被泛化。95.1%的受访者,都有脱离书本的泛阅读(指阅读网络文章、新闻报道等文字/视频/音频信息),即便是2023年没有读书的人,也有87.8%有过泛阅读。其中以网络长文(长文章、长帖、文摘等)受众最多,达57.1%,其它依次有新闻报道、网文小说、报纸杂志和漫画等。在另一项关于阅读方式的调查中,“在线阅读”占比57.7%,最为普遍。传统纸质书以55.9%位列第二,电子书、有声书等居后。【材料二】 有声阅读悄然兴起,你也在“听书”吗?点开喜马拉雅的听书排行榜,在畅销榜单的前几本书的播放量都在200万以上,之前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也在喜马拉雅中深受听众的喜爱,总播放量达到7600万左右,每集评论基本在600条。有声阅读正在兴起,在有声阅读市场的蓬勃发展下,耳朵代替眼睛的阅读方式正在丰富着人们的阅读方式。 “一本书听下来眼睛可以休息,很多书配上舒缓的音乐还有助眠的功效,渐渐我就爱上了‘听书’。”今年30岁的杨女士讲述了自己爱上“听书”的原因。【材料三】 对社会上各类阅读场所,44.0%的人选择去图书馆或阅览室,尤其是“60后”“70后”中年人和“00后”年轻人;39.4%选择集书籍、生活用品、文创、咖啡简餐于一体的复合型书店,“90后”“80后”更为偏爱。在文旅热潮中,不少地方还将阅读空间开进博物馆、老城古镇乃至时尚街区,开拓阅读体验的“新次元”。据调查,74.0%的人都在休闲旅游场所看到过此类空间。在游玩逛吃中与一片书香不期而遇,在79.7%的人眼中是令人惊喜的小美好,高学历人群(83.3%)尤为认可。【材料四】14. (2分)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查结果显示,我们的阅读时间已经被短视频、即时通讯等娱乐活动占据。B.在关于阅读方式的调查中,比起阅读传统纸质书,人们更喜欢在线阅读的方式。C.材料一用事实论据有力地论证了书籍走向富媒体化,阅读的定义也被泛化。D.材料二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有声阅读正逐渐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阅读方式。15.(2分)根据材料三、材料四,下列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社会上各类阅读场所,近一半的人仍喜欢选择去图书馆或阅览室等传统场所。B.“90后”比“80后”更为偏爱集书籍、生活用品、文创、咖啡简餐于一体的复合型书店。C.高学历人群更认可将阅读空间开进博物馆、古镇、时尚街区的这种文旅热潮。D.中小学生喜欢阅读最重要的原因是认识到阅读可以开拓视野,拓展知识面。16.某同学对于阅读总提不起兴趣,请你根据四则材料,告诉该同学可尝试哪些方法提高阅读兴趣?(4分)(四)文学作品阅读(14分)木耳李娟①阿勒泰①连绵起伏的群山背阴面有成片浩荡的森林,那里安静纯美携着秘密。木耳一排排半透明地立在伏倒的树木上,它们是森林里最神秘最敏感的耳朵,总是会比你先听到什么,更多地知道些什么,却不为你所了解。②那时候,知道这山里有木耳的,还只是很少的几个人,采回家也只是自己尝尝鲜而已。而我妈却想靠它发财。③我妈一心想找到那野生的木耳。她爬山峰,下深谷,出去得一天比一天早,回来得一天比一天晚。每天回来,头发乱糟糟的,疲惫与失望折磨着她。终于,有一天,她从森林里回来,拿着一根小树枝。树枝的梢头结着指头大的一小团褐色的,墩墩软软的小东西。像一个混混沌沌、灵智未开的小精灵。那就是木耳。④从我妈找回第一朵木耳开始,生活中开始有了飞翔与畅游的内容,也有了无数次的坠落和窒息。⑤当晾干的木耳攒够了六公斤时(平均九公斤湿的才能出一公斤干货),我们把它们仔细地包装好。我妈提着装着木耳的箱子,搭上一辆运木头的卡车去了山下。那天半夜时分,我妈才回来,她兴奋地告诉我们,在山下小镇,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想买木耳作为礼品,他把六公斤木耳全买了,八十块钱一公斤!这远远比我们靠小店做生意赚得多,我妈高兴得直想飞回来。那个夏天真是漫长,我不知道究竟弄了多少木耳。每次我妈下山,想要的人便闻讯而至,简直跟抢一样。我们就顺势把木耳涨到了一百块钱一公斤。⑥渐渐地,有一些人也开始采木耳卖木耳了。采木耳的队伍悄然扩大。采过木耳的痕迹,满山遍野都是。木耳生长的速度极快,尤其在下过雨后。但采木耳的人一多,它就赶不上采摘的速度了。木耳明显地少了,于是除了采木耳以外,人们又挖党参,挖虫草。只要是能卖到钱的都挖,山脚下,森林边狼藉一片。秋天下山时,木耳已卖到一百八十块钱。刚入冬,又涨到两百块钱整。⑦这时,木耳的用处已不是用来吃了,而是作为礼品和一种时髦的,用来消遣的东西,被用来进行着秘密地交流,最终流传到一个本来与木耳没有任何关系的地方。⑧又一年春天来临,木耳的世界疯狂到了极限。远在宁夏甘肃的人也涌来了,山下的人爆满,像蝗虫一样,到处都是。他们靠着破旧的行李露宿在河边那片废墟里;还来了铁匠,专门给大家打制挖野货时要用的工具,炉火能能,贪婪地吞噬着早春的空气。进山的那两天,所有人背着铺盖行李,提着面粉粮油,扛着铁锹木铲,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向北走,进山,进山,对木耳独热的渴望照亮了他们暗黑疲惫的脸……而来订购木耳的人把价出到了五百块钱。⑨我们真有点怕了,我对我妈说:“今年我们还去弄吗?”⑩她也怕了,但她想了又想,说:“不弄的话怎么办呢.你看我一天天老了,我们怎么生活……” 那么我们过去又是怎么生活的呢 那些没有木耳的日子,没有希望又胜似有无穷希望的日子,那些简单的、平和喜悦的日子,不是生活吗 我们几乎都要忘了,忘了森林里除木耳之外的那些更多更广阔更令人惊喜的一切…… 就在那一年,像是几年前突然出现一样,木耳突然消失了,像是从来就没有过一样地没有了……森林里曾有过木耳的地方都梦一样空着,真的什么也找不到了……大风吹过山谷,森林发出巨大的轰鸣。天空的蓝是空空的蓝,大地的绿是空空的绿。木耳没有了,森林里的每一棵伏倒的树木再也不必承受什么了,它们倒在森林里,又像是漂浮在森林里。 我觉得那一年的每一个人都在哭。木耳再也没有了……其实我们对木耳的了解是多么不够啊! 那一天我一个人进山,走了很远,看到前面有人,那是我妈,她还在找。远远地就看到她的附近有一朵木耳,整个世界最后的一朵,静静地生长着,但是她没有发现。我站在那里,看着她很久很久,直到看着她失望地离去。(选自李娟散文集《我的阿勒泰》,有删改)【注】①[阿勒泰]位于新疆阿尔泰山南麓,森林、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素有“金山”之称。17.(4分)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标题“木耳”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揭示了文章主旨。B. 文章叙述了木耳从被发现到被采集一空的过程,引发人们深思。C. 文章第①段画线句子,体现了木耳生长环境的安静、神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与后文人们疯狂采摘木耳使森林变得喧嚣形成鲜明对比。D. 第④段加点文字“飞翔与畅游的内容”是指妈妈采摘木耳,让“我们”赚了些钱,“我们”的生活有了希望和奔头.“无数次的坠落和窒息”是指对木耳过度采摘导致木耳变少,直到消失后的难过与担忧。E. 第 段中“我们对木耳的了解是多么不够啊”意思是“我们”不了解木耳的生长特点,不知道它的生长速度赶不上人们的采摘速度。18. (3分)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远在宁夏甘肃的人也涌来了,山下的人爆满,像蝗虫一样,到处都是,他们靠着破旧的行李露宿在河边那片废墟里。19. (7分)文章最后一段意味深长。为什么“我”看到了“世界的上最后一朵”却不告诉妈妈,而是“看着她失望地离开”?请结合文章主旨谈谈你的理解。(五)名著阅读(7分)20.(2分)下面是小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做的笔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摘抄一:作为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短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保尔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B.摘抄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格言警句、书信和日记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C.摘抄三:在阅读实践中,摘抄和笔记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除了自己使用之外,也可以供他人学习参考。D.摘抄四:“这本书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大的影响,书中浓郁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献身主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我精神生活最重要的支柱。”说明这本名著对读者影响很大。①保尔双手抱着头,陷入了沉思。他的一生,从童年到现在,一幕幕在他眼前闪过。这二十四年他过得怎样?好,还是不好?他一年又一年地回忆着,像一个铁面无私的法官,检查着自己的一生。结果他非常满意,这一生过得还不怎么坏。当然也犯过不少错误,有时是因为糊涂,有时是因为年轻,多半则是由于无知。但是最主要的一点是,在火热的斗争年代,他没有睡大觉,在夺取政权的激烈搏斗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岗位,在革命的红旗上,也有他的几滴鲜血。②……难道他能料到这种飞来的横祸吗?老天爷给了他一副什么都经受得起的、结结实实的身板。他回想起小时候跟风比赛,飞快地奔跑,爬起树来跟猴子一样灵活,四肢有力、肌肉发达的身子轻而易举从这根树枝挪腾到那根树枝上。但是动乱的岁月要求人们付出超人的力量和意志。他没有吝惜,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以不灭的火焰照亮他生活之路的斗争。他献出了他拥有的一切,到了二十四岁,风华正茂之时,正当胜利的浪潮把他推上创造性幸福生活的顶峰,他却被击中了。他没有马上倒下,而是像一个魁伟的战士,咬紧牙关,追随着胜利进击的无产阶级的钢铁大军。在耗尽全部精力以前,他没有离开过战斗的队伍。现在他身体垮了,再也不能在前线坚持战斗。唯一能做的事是进后方医院。③……现在,他身体彻底垮了,失去了重新归队的希望,他该怎样对待自己呢?他终于使巴扎诺娃吐露了真情,这个女医生告诉他,前面还有更可怕的不幸等待着他。怎么办?这个恼人的问题犹如阴森森的黑洞摆在他面前,逼着他解决。他已经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战斗的能力,活着还有什么用呢?在今天,在凄凉的明天,他用什么来证明自己生活得有价值呢?又有什么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呢?光是吃、喝、呼吸吗?当一名力不从心的旁观者,看着战友们向前冲杀吗?21.(5分)你认为保尔 柯察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段内容或自己的阅读体验简要分析。三、写作(共50分)22.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正值青春年华的你,在人生的旅途中一定遇到过不少特别的风景。也许是某个背影,也许是一树繁花,也许是某篇课文带给你的生命哲思,也许是某部电影带给你的人生回想……根据以上材料,围绕“人生旅途中的风景”,选取一个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拟标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 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2025年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卷八 年 级 语 文命题人: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室和座位号;2.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答题时,请注意各大题题号后面的答题提示;4.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5.答题卡上不准使用涂改液、涂改胶和贴纸;6.本试卷共22道小题,考试时量120分钟,满分120分。积累与运用(共22分)(2分)文字是一种特殊的符号,不仅能记录信息,还能传承文化。钟灵同学做笔记时,发现同学们对有些字的音和形模棱两可,于是做了以下字词归纳,请你找出有误的一项( D )A. 应注意汉字中的一字多音现象,例如“拾级而上”中“拾”应该读作shè。B. 大部分的形声字可根据声旁定读音,例如:湿漉漉(lù)、缅怀(miǎn)、诬蔑(miè)、寒噤(jìn)。C. 应注意区别形近字,例如:不要将“不修边幅”写成“不修边辐”,应将“不知所错”写成“不知所措”,应将“纷至踏来”写成“纷至沓来”。D. 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区分形近字,如“决择、驰骋、浮躁”是正确写法。2.(2分)语文老师批改作文时,发现钟灵同学喜欢引用成语,下列加点成语引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2分)A. 秋天是个行将就木的季节,落叶四散飘零,秋雨连绵不断,勾起了游子绵绵的乡愁。B. 那年八月,杜甫经历了一场暴风骤雨的袭击;秋风萧瑟,秋雨如麻,破败的屋子茅草纷飞。C. 闻一多先生走进会场,嘈杂声戛然而止,广大青年们都期待着他慷慨激昂的演说。D. 有人企图通过操纵货币促进出口,导致全球经济失调,对此我们绝不能袖手旁观。3.(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A.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B.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C. 我们要认真宣传新的《中学生守则》,防止中学生不做坏事。D. 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4.(2分)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B )①在这首诗里,诗人从“神姿仙态桂林的山”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落笔,联想到“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②以“鸡笼山一唱屏风开,大地的愁容春雨洗”起势,感叹“红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汗雨挥洒彩画笔”。③1959年7月,当代诗人贺敬之用清新明快,委婉抒情的民歌体“信天游”,写下脍炙人口的《桂林山水歌》。④从对山水之美的赞叹,升华为对祖国美好山河的歌颂,寄托着对少年英雄的深切期望。⑤整首诗含蓄地概括了桂林的历史巨变。A.③⑤④①② B.③①②⑤④C.①②③⑤④ D.①②④③⑤5.(2分)下面是钟灵同学阅读教材的部分摘抄笔记,有误的一项是( C )A.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B.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C.《庄子》一书是庄子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6. 古诗文默写(共6分,每空1分)古典诗文的学习让我们丰富了很多人生体验。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祈求广厦万间庇护天下人的愿望“(1)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读《卖炭翁》一诗中读到“(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感受到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深切体会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艰难;读《卜算子 咏梅》“(3)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能体会到陆游借梅花凋落来表达的至死不渝的爱国之心。7.综合性学习中国人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八年级某班拟开展“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6分)(1)请为本次活动设计一则宣传标语。(2分)(2)班长围绕“以和为贵”的主题,已经设计出活动一,请你另设计一项活动。(2分)活动一:举行“以和为贵”征文比赛活动二: (3)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和”,心不争也;“不同”,志各异也。钟灵所在班级正在筹备“‘和而不同’适用于修身养性还是社会交往”的辩论赛,请你为钟灵任选一方观点并进行阐述。(2分)示例一:“和而不同”适用于社会交往。(观点1分)“和”意味着自己能够与别人和睦相处,即将他人与自己置于同一高度,给予他人充分的理解、尊重,不使别人陷于难堪的境地,不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不同”就是求同存异,保持个性。“和而不同”就是顾全大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理由1分)示例二:“和而不同”适用于修身养性。“和”是平和的心态,面对不同见解时能保持内心平静,不与人争高低输赢;“不同”就是理性看待、辩证分析别人的观点,不轻易改变自己的主张,保持鲜明的个性。“和而不同”是不被局限的主观能动性,体现着良好的个人修养。阅读与鉴赏(共48分)古诗鉴赏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回答问题。(共6分)题破山寺后禅院常 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8.下列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A.本诗以由外到内的游踪为线索写景抒情。B.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表现了诗人春风得意、开朗豁达的胸怀。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幽”“深”二字互相映衬,共同烘托出幽静的气氛。D.诗中抒写了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9.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2分)“悦”和“空”两字是此联诗的“诗眼”,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更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悦”、“空”两个字表现出环境的幽静,而人的心情受山光水色影响,变得分外欢悦空灵。文言文阅读(共9分)陶潜之略传房玄龄陶潜,字元亮。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①。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②素琴一张,弦徽③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陶潜传》)【注】①融然:和悦的样子。②畜:同“蓄”。③徽:系琴弦的绳子。10.下列对文中字词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善”的本义是像羊一样说话,有吉祥美好之义,后来引申为“友好”“擅长”“爱惜”“容易”等义。由此可以推测“博学善属文”中的“善”为“擅长”之义。B.“其亲朋好事”和“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中“其”的用法和含义是一样的,都是代词,代“他”。C.成语“义不容辞”中的“辞”是“推托、推辞”的意思,以此推断,“潜亦无所辞焉”中的“辞”也可以解释为“推托、推辞”。D.“而畜素琴一张”中的“素”有“白色的”“未加装饰的”“一向,平素”等义项,依据前后语境,此处应选“未加装饰的”之义。1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B.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C.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D.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空空荡荡,不能挡风遮阳,粗布短衣上打着补丁,盛食的箪瓢里常常是空空的,(但他)依然安然自若。1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陶潜”的性格特点。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三)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1-2题(8分)【材料一】 有调查显示,43%的受众认为,大部分读书时间被短视频、即时通讯等娱乐活动占据。2024年中国短视频视听用户规模达10.74亿人。刷短视频已经成了“杀时间”第一利器。被短视频“霸屏”的你,有多久没读书了? 书籍走向富媒体化,阅读的定义也被泛化。95.1%的受访者,都有脱离书本的泛阅读(指阅读网络文章、新闻报道等文字/视频/音频信息),即便是2023年没有读书的人,也有87.8%有过泛阅读。其中以网络长文(长文章、长帖、文摘等)受众最多,达57.1%,其它依次有新闻报道、网文小说、报纸杂志和漫画等。在另一项关于阅读方式的调查中,“在线阅读”占比57.7%,最为普遍。传统纸质书以55.9%位列第二,电子书、有声书等居后。【材料二】 有声阅读悄然兴起,你也在“听书”吗?点开喜马拉雅的听书排行榜,在畅销榜单的前几本书的播放量都在200万以上,之前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也在喜马拉雅中深受听众的喜爱,总播放量达到7600万左右,每集评论基本在600条。有声阅读正在兴起,在有声阅读市场的蓬勃发展下,耳朵代替眼睛的阅读方式正在丰富着人们的阅读方式。 “一本书听下来眼睛可以休息,很多书配上舒缓的音乐还有助眠的功效,渐渐我就爱上了‘听书’。”今年30岁的杨女士讲述了自己爱上“听书”的原因。【材料三】 对社会上各类阅读场所,44.0%的人选择去图书馆或阅览室,尤其是“60后”“70后”中年人和“00后”年轻人;39.4%选择集书籍、生活用品、文创、咖啡简餐于一体的复合型书店,“90后”“80后”更为偏爱。在文旅热潮中,不少地方还将阅读空间开进博物馆、老城古镇乃至时尚街区,开拓阅读体验的“新次元”。据调查,74.0%的人都在休闲旅游场所看到过此类空间。在游玩逛吃中与一片书香不期而遇,在79.7%的人眼中是令人惊喜的小美好,高学历人群(83.3%)尤为认可。【材料四】14.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2分)A.调查结果显示,我们的阅读时间已经被短视频、即时通讯等娱乐活动占据。B.在关于阅读方式的调查中,比起阅读传统纸质书,人们更喜欢在线阅读的方式。C.材料一用事实论据有力地论证了书籍走向富媒体化,阅读的定义也被泛化。D.材料二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有声阅读正逐渐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阅读方式。15.根据材料三、材料四,下列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A.对社会上各类阅读场所,近一半的人仍喜欢选择去图书馆或阅览室等传统场所。B.“90后”比“80后”更为偏爱集书籍、生活用品、文创、咖啡简餐于一体的复合型书店。C.高学历人群更认可将阅读空间开进博物馆、古镇、时尚街区的这种文旅热潮。D.中小学生喜欢阅读最重要的原因是认识到阅读可以开拓视野,拓展知识面。16.某同学对于阅读总提不起兴趣,请你根据四则材料,告诉该同学可尝试哪些方法提高阅读兴趣?(4分)阅读兴趣:①控制短视频等使用时间,开展“在线阅读”;②采用有声阅读等多样化的阅读方式;③去图书馆、阅览室或复合型书店等各类阅读空间;④自身真正认识到阅读可以开拓视野,拓展知识面,阅读是一件有趣的事。文学作品阅读木耳李娟①阿勒泰①连绵起伏的群山背阴面有成片浩荡的森林,那里安静纯美携着秘密。木耳一排排半透明地立在伏倒的树木上,它们是森林里最神秘最敏感的耳朵,总是会比你先听到什么,更多地知道些什么,却不为你所了解。②那时候,知道这山里有木耳的,还只是很少的几个人,采回家也只是自己尝尝鲜而已。而我妈却想靠它发财。③我妈一心想找到那野生的木耳。她爬山峰,下深谷,出去得一天比一天早,回来得一天比一天晚。每天回来,头发乱糟糟的,疲惫与失望折磨着她。终于,有一天,她从森林里回来,拿着一根小树枝。树枝的梢头结着指头大的一小团褐色的,墩墩软软的小东西。像一个混混沌沌、灵智未开的小精灵。那就是木耳。④从我妈找回第一朵木耳开始,生活中开始有了飞翔与畅游的内容,也有了无数次的坠落和窒息。⑤当晾干的木耳攒够了六公斤时(平均九公斤湿的才能出一公斤干货),我们把它们仔细地包装好。我妈提着装着木耳的箱子,搭上一辆运木头的卡车去了山下。那天半夜时分,我妈才回来,她兴奋地告诉我们,在山下小镇,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想买木耳作为礼品,他把六公斤木耳全买了,八十块钱一公斤!这远远比我们靠小店做生意赚得多,我妈高兴得直想飞回来。那个夏天真是漫长,我不知道究竟弄了多少木耳。每次我妈下山,想要的人便闻讯而至,简直跟抢一样。我们就顺势把木耳涨到了一百块钱一公斤。⑥渐渐地,有一些人也开始采木耳卖木耳了。采木耳的队伍悄然扩大。采过木耳的痕迹,满山遍野都是。木耳生长的速度极快,尤其在下过雨后。但采木耳的人一多,它就赶不上采摘的速度了。木耳明显地少了,于是除了采木耳以外,人们又挖党参,挖虫草。只要是能卖到钱的都挖,山脚下,森林边狼藉一片。秋天下山时,木耳已卖到一百八十块钱。刚入冬,又涨到两百块钱整。⑦这时,木耳的用处已不是用来吃了,而是作为礼品和一种时髦的,用来消遣的东西,被用来进行着秘密地交流,最终流传到一个本来与木耳没有任何关系的地方。⑧又一年春天来临,木耳的世界疯狂到了极限。远在宁夏甘肃的人也涌来了,山下的人爆满,像蝗虫一样,到处都是。他们靠着破旧的行李露宿在河边那片废墟里;还来了铁匠,专门给大家打制挖野货时要用的工具,炉火能能,贪婪地吞噬着早春的空气。进山的那两天,所有人背着铺盖行李,提着面粉粮油,扛着铁锹木铲,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向北走,进山,进山,对木耳独热的渴望照亮了他们暗黑疲惫的脸……而来订购木耳的人把价出到了五百块钱。⑨我们真有点怕了,我对我妈说:“今年我们还去弄吗?”⑩她也怕了,但她想了又想,说:“不弄的话怎么办呢.你看我一天天老了,我们怎么生活……” 那么我们过去又是怎么生活的呢 那些没有木耳的日子,没有希望又胜似有无穷希望的日子,那些简单的、平和喜悦的日子,不是生活吗 我们几乎都要忘了,忘了森林里除木耳之外的那些更多更广阔更令人惊喜的一切…… 就在那一年,像是几年前突然出现一样,木耳突然消失了,像是从来就没有过一样地没有了……森林里曾有过木耳的地方都梦一样空着,真的什么也找不到了……大风吹过山谷,森林发出巨大的轰鸣。天空的蓝是空空的蓝,大地的绿是空空的绿。木耳没有了,森林里的每一棵伏倒的树木再也不必承受什么了,它们倒在森林里,又像是漂浮在森林里。 我觉得那一年的每一个人都在哭。木耳再也没有了……其实我们对木耳的了解是多么不够啊! 那一天我一个人进山,走了很远,看到前面有人,那是我妈,她还在找。远远地就看到她的附近有一朵木耳,整个世界最后的一朵,静静地生长着,但是她没有发现。我站在那里,看着她很久很久,直到看着她失望地离去。(选自李娟散文集《我的阿勒泰》,有删改)【注】①[阿勒泰]位于新疆阿尔泰山南麓,森林、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素有“金山”之称。17.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E )A. 标题“木耳”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揭示了文章主旨。B. 文章叙述了木耳从被发现到被采集一空的过程,引发人们深思。C. 文章第①段画线句子,体现了木耳生长环境的安静、神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与后文人们疯狂采摘木耳使森林变得喧嚣形成鲜明对比。D. 第④段加点文字“飞翔与畅游的内容”是指妈妈采摘木耳,让“我们”赚了些钱,“我们”的生活有了希望和奔头.“无数次的坠落和窒息”是指对木耳过度采摘导致木耳变少,直到消失后的难过与担忧。E. 第 段中“我们对木耳的了解是多么不够啊”意思是“我们”不了解木耳的生长特点,不知道它的生长速度赶不上人们的采摘速度。18.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远在宁夏甘肃的人也涌来了,山下的人爆满,像蝗虫一样,到处都是,他们靠着破旧的行李露宿在河边那片废墟里。比喻的修辞,把人们涌来比作“像蝗虫一样”,生动形象地写出进山采木耳的人多而杂乱,给人一种恐惧、窒息的感觉(或写出了人们对木耳和财富的疯狂与贪婪,表达了作者面对采木耳行为的厌恶,对环境的担忧),为下文木耳的消失做铺垫。19. 文章最后一段意味深长。为什么“我”看到了“世界的上最后一朵”却不告诉妈妈,而是“看着她失望地离开”?请结合文章主旨谈谈你的理解。(1)我希望世界最后一朵木耳不被采掉,也希望妈妈和其他人不要再如过去那样采摘木耳:(2)我也希望我们的生活能回归过去那种没有希卑胜似有无穷希望的、简单的、平和喜悦的状态:(3)木耳的命运,是生态环境的缩影、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杀鸡取卵、贪续自私行为的谴责与批判, 和对人们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呼吁。名著阅读20.下面是小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做的笔记,不正确的一项是(A )(2分)A.摘抄一:作为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短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保尔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B.摘抄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格言警句、书信和日记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C.摘抄三:在阅读实践中,摘抄和笔记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除了自己使用之外,也可以供他人学习参考。D.摘抄四:“这本书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大的影响,书中浓郁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献身主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我精神生活最重要的支柱。”说明这本名著对读者影响很大。①保尔双手抱着头,陷入了沉思。他的一生,从童年到现在,一幕幕在他眼前闪过。这二十四年他过得怎样?好,还是不好?他一年又一年地回忆着,像一个铁面无私的法官,检查着自己的一生。结果他非常满意,这一生过得还不怎么坏。当然也犯过不少错误,有时是因为糊涂,有时是因为年轻,多半则是由于无知。但是最主要的一点是,在火热的斗争年代,他没有睡大觉,在夺取政权的激烈搏斗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岗位,在革命的红旗上,也有他的几滴鲜血。②……难道他能料到这种飞来的横祸吗?老天爷给了他一副什么都经受得起的、结结实实的身板。他回想起小时候跟风比赛,飞快地奔跑,爬起树来跟猴子一样灵活,四肢有力、肌肉发达的身子轻而易举从这根树枝挪腾到那根树枝上。但是动乱的岁月要求人们付出超人的力量和意志。他没有吝惜,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以不灭的火焰照亮他生活之路的斗争。他献出了他拥有的一切,到了二十四岁,风华正茂之时,正当胜利的浪潮把他推上创造性幸福生活的顶峰,他却被击中了。他没有马上倒下,而是像一个魁伟的战士,咬紧牙关,追随着胜利进击的无产阶级的钢铁大军。在耗尽全部精力以前,他没有离开过战斗的队伍。现在他身体垮了,再也不能在前线坚持战斗。唯一能做的事是进后方医院。③……现在,他身体彻底垮了,失去了重新归队的希望,他该怎样对待自己呢?他终于使巴扎诺娃吐露了真情,这个女医生告诉他,前面还有更可怕的不幸等待着他。怎么办?这个恼人的问题犹如阴森森的黑洞摆在他面前,逼着他解决。他已经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战斗的能力,活着还有什么用呢?在今天,在凄凉的明天,他用什么来证明自己生活得有价值呢?又有什么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呢?光是吃、喝、呼吸吗?当一名力不从心的旁观者,看着战友们向前冲杀吗?21.你认为保尔 柯察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段内容或自己的阅读体验简要分析。(4分)①信仰坚定,忠诚于革命,他“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以不灭的火焰照亮他生活之路的斗争”;②敢于战斗,不怕牺牲,有拼搏精神,如投身于“火热的斗争”,乃至让魁梧的身体也吃不消了;③冲动急躁,在“身体垮了”的情况下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三、写作(共50分)22.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正值青春年华的你,在人生的旅途中一定遇到过不少特别的风景。也许是某个背影,也许是一树繁花,也许是某篇课文带给你的生命哲思,也许是某部电影带给你的人生回想……根据以上材料,围绕“人生旅途中的风景”,选取一个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拟标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 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卷 (语文答案).docx 2025年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卷 (语文试题卷).doc